茶艺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24 05:16:15

茶艺礼仪

茶艺礼仪篇1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1茶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的国家,据史料可考,茶叶在我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茶叶历史创造了内容丰富的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茶文化逐渐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词、茶画、茶艺、茶道及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等。本文探讨的茶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茶文化。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拓展,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在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之下,一些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上出现了错位,这值得我们警惕,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待提升的地方如下。

2.1心绪浮躁,价值观功利化倾向严重。

一部分大学生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上,贪图享受,攀比心强,对未来不上进,但谈起打扮、追星、奢侈品来,却头头是道;对待学业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60分及格万岁,只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对待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马马虎虎,老师抓的紧的课程认真准备,老师抓的不紧的课程敷衍了事。总之,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浮躁,价值观功利化倾向严重。

2.2审美情趣不高

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对美的追求降低,而对不良诱惑却认同感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上网浏览信息或是玩游戏,到处可见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长期接触这些内容,会产生一种丑恶的心态,会逐渐失去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2.3礼节礼仪缺乏

在学校里,大学生礼节礼仪缺失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不遵守课堂秩序,上课玩手机、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在食堂买饭插队,吃饭高谈阔论,浪费粮食;在图书馆无视馆内安静秩序,大声喧哗;在宿舍邋邋遢遢,晚上熄灯后影响他人休息,任意浪费水电,随处乱扔垃圾等。一部分大学生礼节礼仪的缺失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走上社会势必会对社会的礼节礼仪秩序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必须要在校园里强化学生的礼节礼仪,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礼节礼仪规范。

3茶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1茶文化能够使大学生修心养性,陶冶情操。

茶文化是一门艺术,茶文化多姿多彩,能够丰富我们生活,提高生活品味。茶性是柔美宁静的,有利于心情的平静与放松,茶道和谐宁静的理念能够逐渐浸润大学生的思想,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茶道融入大学生品质提升的过程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淡泊与旷达之志,在社会实践中摈弃个人中心主义思想,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很多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将茶作为意象,读这些佳作,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心性,感受到和谐、俭朴等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品茶,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修心养性,净化大学生群体内心,促使大学生人格的提升与飞跃。

3.2茶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

茶的味道苦涩回甘,香气沁人口脾,令人回味无穷。在茶艺表演中,表演者的烧水、投茶、洗茶、冲泡、敬茶等每一个程序和动作,加上表演的背景音乐、表演者的服饰等,都会在欣赏者心中形成美的意念。观赏或者躬行茶艺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过程,是人的审美意识和品格修炼的过程,在选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逐渐美化心灵,增强人们求真向善的精神。茶文化不仅包含茶叶本身和茶艺,还包括茶文、茶诗、茶联、茶俗、茶音乐、茶舞蹈等多种茶文化形态。在高校中推广茶文、茶诗、茶联、茶俗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促使大学生对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学生可以从部分简单低俗的互联网内容中解脱出来,真正增加审美内容,提升审美情趣。而在高校中推广茶音乐、茶舞蹈等,则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群体的艺术知识文化并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艺术审美能力。

3.3茶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礼节礼仪

茶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的礼仪,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要经过很多的细节和流程,通过温杯、置茶、醒茶、冲泡等十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操作方式和礼节礼仪。如在饮茶过程中,无论是座次安排、泡茶、请茶、饮茶还是续茶,都具有许多讲究,对这些礼仪内容做出了解与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并认识到这种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茶文化中的茶礼仪实现了饮茶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结合,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成为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礼节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苏叶嘉.“精行俭德”探赜[J].茶博览,2016(04).

[2]王莎莎.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3):2.

茶艺礼仪篇2

关键词:幼儿茶艺 区角活动 礼仪教育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一个孩子的未来在于教育。在所有幼儿的教育中,礼仪、品格、素质教育无疑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然而我国几乎所有幼儿园在儿童教育的黄金期,针对其开设的品格、礼仪素质课程却近乎于零,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有直接关系。

幼儿园是怎样教学的呢?教材应由茶文化知识、茶艺、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在中、大年级,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中班年级为第一阶段,大班年级为第二阶段。每周每班集中上一次茶艺课,每个月进行一次区角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地组织幼儿进行茶艺活动学习,让每位小朋友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能动性。

“幼儿茶艺”初始学习的是比较简单的茶叶冲泡知识,茶学文化知识以及冲泡技能。教学时,老师要考虑到发挥幼儿爱玩的天性,不是让他们生搬硬套地模仿大人的冲泡技巧,而是以少儿为表演主体,让小朋友以天真、可爱、活泼的形象动作来进行赏茶、备器、泡茶、敬茶、品茶等程序。加上精心设计的环境,配以教师演奏的动听轻悠的古典、民族民间音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出奇地好。

幼儿茶艺在我园开展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又遇到过好多问题,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朋友天玩、好动,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的特点,在教学中用实物操作,争取每位小朋友都能人手操作一套,这样小朋友就不容易分心。茶艺要求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这对那些好动的小朋友来说,是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好办法。

第二,泡茶需要开水或烫水,这是许多家长担心,也是小朋友畏惧的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让小朋友用温水来操作练习。如果一定要用开水,必须由教师帮助操作。

第三,如若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打碎茶具,教师不但不能对小朋友指责与喝斥,反而要对小朋友进行鼓励及安慰,不能让其产生恐惧心理。

茶艺礼仪篇3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亲近与需求愈来愈强烈。在推广当代茶文化的事业中,专业茶艺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过上世纪末至今二十余年的发展,茶艺馆馆主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运营体系。同时,对于茶师―这个茶艺馆内的重要岗位,我们也渐渐有了成熟的岗位要求和标准:数代先贤赋予茶的深厚文化底蕴,不但要求茶师有过硬的职业水准,更要有和谐的文化积淀。优秀的茶师要充分认识到,茶除了能带给我们益身的效用,还有“同修太和,内外养静”的修心功用:即是全心全意地泡好一杯茶,与爱茶的人分享。借此,就与大家谈谈我对优秀茶师应具备的职业修养的认识。

一、茶师的专业素质

“茶师”,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工作岗位,从业者必须满足企业对该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诉求―也称为茶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静园的茶师们在正式加入企业前,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期,期满考核后方可决定是否留用。在学习期内,预备茶师们要潜心研读各类茶知识,实际泡茶、行茶、讲茶……如此这般,保证了企业的出品标准,这也是养成茶师扎实基本素质的必经之路。

首先,培养一名优秀的茶师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应知晓各茶区基本情况,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工序。茶叶的产出过程是茶品质形成的根本,只有熟知做茶工艺等常识之后,茶师才能对茶的基本品质特征了然于心。

“器为茶之父”,茶器是茶席方寸间与茶师配合最多的伙伴。所以接下来茶师们要了解基本的茶器知识:如五大名窑的特征、历史地位、适宜茶类等。只有充分了解,才能为茶选到更匹配的器皿,为茶增分。

第三个学习要点就是茶师泡茶的功夫了。和静园倡导茶师在泡茶时要平衡四要素:置茶量、水温、时间,还有最重要,茶师的心。前三要素一直是茶界致力追求的专业技能要点,毋庸置疑。这第四点的坚持,来源于我们相信:当茶师将一颗善心、一颗和美感恩之心融入到泡茶过程中时,这杯茶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会因为厚厚的情感而有更多顺滑无碍与甜美纯真。

二、茶师的职业形象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礼记・玉藻》

在掌握专业技能后,茶师的职业形象也是企业需要用心思量的。企业对职业形象的塑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明确对仪容、仪表、仪态的要求。

和静园对茶师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干净整洁、简约端庄。每日正式上岗前,有专人负责对所有人员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督促:女生必须化淡妆;要将所有长发束起,不允许散发、碎发、裸妆上岗,不允许佩戴戒指、手镯等过于夺目的首饰,不允许喷涂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等等。种种要求,都是为了保证茶师可以自如地泡出茶之真味。

在刚开始实施这些规定时会遇到一定阻力,但当一切逐渐成为所有企业成员的习惯后,便都释然了:大方雅致的妆容有利于茶师更有自信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就这样,冰冷的条文也因为有了对自我、对他人的温暖关照而融化。

除了妆容,我认为个人的着装也非常重要:衣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价值取向,而且从外在形象上,也能感受到一定的职业素养。秉承这样的理念,和静园的茶服是邀请专业老师设计的、有中华文化根脉延续的改良汉服。我们认为,有意识、有选择地将理念与文化注入企业中每一个细节的做法,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建立企业内部和谐有机的文化系统很重要。

仪态是在仪容仪表之外,更自然发于心、践于行的个人呈现。良好的仪态不但能更好地烘托和谐的氛围,更能让企业的气场与众不同。在茶师接受仪容仪表标准的培训时,仪态的训练要与之并重。和静园将站、立、坐、行、鞠躬等日常行为姿态的训练都纳入到对茶师的训练中。训练后,舒展、自信的仪态,可以给茶师带来更多从容,也让茶师与客人的互动更加自然灵动。

说到培训,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映出的更多的是训练、背诵、考试等等单方面的知识“写入”。在和静园,我们更偏重对员工情志的培养:通过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举办茶人时间、感恩例会,及对员工个人常态化的关怀等活动培养员工积极正向、充满感恩的情志与思维方式。企业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让正向能量真正发于员工心底,让温馨的人文关怀真正延展到席间、延展到每位员工对客人的交流与服务中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茶师的茶礼修习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几千年历史沿袭中,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变化,社会度量的标尺也许会移转,但我们始终未曾改变对仪礼的执着。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君子对自然、对万物始终怀有的敬意与感念。

在茶中,茶礼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静园要求茶师们做知礼、懂礼、行礼之人,并将礼融会贯彻于服务的始终:从来客入门那一刹那,便在知客对您的九十度鞠躬中;在路遇时,和静园人侧身微笑致意;置身席间,和静园人会向您双手递上我们精心的出品,更重要的是奉上对客人的真诚感念;周延至茶席前,礼敬也流露于茶师对茶具的关照,杯杯盏盏,一丝不苟;送客出门,和静园人要目送客人转过街角,才起身回返。这个传统也被称为“幸福的转角”:无论客人何时回望,总有我们的温暖致意……行礼之人,必有敬人之意。有礼有敬,一切就不匆忙、不冷漠,企业的整体气息里就有了值得回味的文化触感。

茶人有精行俭德之说,说的是茶人的立身处世的标准和要求。资料中对此释意如下:“精行”指行事,指茶人应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我认为“精行俭德”也是茶人修行之法。借茶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借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思想言行举止不逾矩,与人来往尚礼有节,直至体会到人与周遭和谐的美好与圆融,便是修成得自在时。

在和静园,可以成为优秀茶师的,是那些不断践行者:他们对出品要求更高一点,笑容更温暖一点,服务更贴心、更用心一点……点点日以继夜的积累与付出,积淀出她们的不同,成了众里难寻的好茶师,好榜样。

茶艺礼仪篇4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茶艺礼仪篇5

一缕茶香

送来远古的传说

那个采茶的女子

口衔远隔尘世的异香

踏着碧绿的晨露

倾尽一生的岁月风华

茶香散尽

清清的石街

你可曾听见殷殷的茶歌

飘过了红尘的又一春秋

茶是中华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权威、最具价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国茶叶曾经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各大名茶更是蜚声海外,誉满天下。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发现、利用野生茶树至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今产茶的几十个国家,其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人的,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即是茶叶王国。

本期起“午后时光”将倾情推出“品茶”专栏,闻香茗,品茶道,与读者分享中国茶马古道的文化与历史,交流与茶相融的情与艺。

杯水之间

情义无限

以茶传情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待客一杯常在先”。中国向来就有“客来敬茶”之礼,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人们都习惯从一杯茶开始。从古代男女拜堂成亲到如今结婚仪式,首先要做的必是向父母敬上一杯茶,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我们常听到的“大礼不言”、“有情有义”都道出了杯水之间,情义无限的内涵,一杯茶水中包含着理解、认同、互敬、互爱,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表的感情,互饮一杯茶,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礼融情

一直以来,“茶缘”、“以茶会友”都充分展现出“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的谦恭和内敛。一份精致的茶礼,是品味的象征,传递的是至真的情义。

所谓予人金银不如予人健康、送人祝福,彼此更将情意融入礼尚往来之间。时值新年,更想到茶礼也是近年来文人儒商用来传情达意的心仪方式,或许正是因为集健康、品味、情义于一身,不难发现,茶以其深厚的中国情结与文化历史底蕴,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高端礼品市场,而茶礼以独特的茶雕工艺与文化包装,更具创意和艺术美感的形式,成为走亲访友贴心融情的最佳伴手礼。

特别推荐:羊楼洞老青茶

老青茶——属黑茶,是后发酵茶,能长久存,时间越久,口感越好越香甜,药理功效也更明显,是中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悠远的底蕴文化及越存越香的收藏价值非同寻常,造就了老青茶独特的市场魅力。

老青茶的保健功能

补充膳食营养:黑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

帮助消化,解油腻,使肠道无阻黑茶中富含咖啡因,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的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因的刺激,还可以增强胃液量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茶艺礼仪篇6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精神;茶艺;女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源远流长,其精髓体现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内容涉及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因素,其独特内涵使其成为现代人提高气质、内涵、修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一、“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也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传统哲学理念、传统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并形成“和”(谦和之仪、中庸之美)、“静”(空灵清静)、“怡”(和悦愉快)、“真”(返朴归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谐、重人格修养,认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洁的品性,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交友、可养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饮茶可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氛围。这就从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来被认为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三是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崇尚自然的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无为、宁静、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间、汲取天地之精华的茶及它高洁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归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质载体。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为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乐生,注重养生、养性,尊崇快乐生存的理念。他们不消极处世,提倡主动适应自然规律,自己主宰命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快乐生存”的理念无形中影响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

儒、释、道三家都主张修行。正如中国茶叶博物馆郭丹英在《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说:“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禅宗也主张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同时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此禅宗主张圆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协调,禅宗主张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饮茶有助于他们参禅悟道。因此,中国茶道修习注重宁静的氛围、空灵虚静的心境。道家与佛家不谋而合,他们也认为茶为清灵之物,饮茶可使静修得到提高。受此影响,中国茶道认为,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就是“静”。“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浓缩了中国儒道佛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二、学习茶文化有助于丰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独特内涵,即蕴含其中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修生养性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人关注养生,讲究气质修养的目标极为契合,通晓茶文化有利于丰富现代女性人文内涵,提升形象气质。很多茶文化前辈对茶道的理解,无不体现这一点。浙江大学庄晓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林治先生将茶道解释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可见,茶道是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动来感悟传统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学习礼仪、体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进而使人生达到一种和谐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

流传至今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读来仍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图》中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联自嘉”;以嗜茶闻名的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留下的不少茶诗中有很多是描写户外煮茶的,像“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还有的是描述饮茶品茶后的感受与感悟的。如卢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会令人气度不凡、口齿生香,再结合氤氲茶香,岂不美哉乐哉!

通过学习茶文化,领悟“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完善人格、提升气质。通过一系列茶事活动,可以让人心存和睦、心胸豁达、沉静欢喜、返朴归真,而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个中真谛。尤其是女子,“女儿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润、得天地之精华,女子与茶天生就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学茶很容易使女性与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气质脱俗、举止优雅、内涵丰富。

三、茶艺修习有利于提升女性综合素养

作为茶事活动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饮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伦理、道德,注重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个泡茶过程上升到艺术层面,强调艺术表演性、观赏性,并且讲究饮茶的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就是所谓的茶艺了。茶艺可以理解为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是“茶”与“艺”的融合,茶艺的修习有利于女性综合修养的提升。茶艺其实“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茶叶的沏泡要领——诤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品茶到中国各类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艺表演技艺,不仅需要茶艺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论知识,而且对表演者的举止言行、身姿神态也有较高的要求。如具备一定的礼仪常识,如端庄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态以及相应的奉茶礼与请茶礼等、和谐得体的着装、和悦愉快的神态、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解说等等。

总之,茶艺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展现美与和谐的艺术,茶艺修习对女性身姿、心态、品性的修行有积极的意义。正像日本学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学》中所说,茶艺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通过流畅与和谐的肢体语言与声音艺术,引导品茗者进入“万物与我唯一”的境界,并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真谛,得到精神的享受,为生活增添无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压下的现代女性,可以通过习茶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学会更加豁达、安然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另外,围绕茶艺表演,还可以引导不同群体的爱茶女性进行一系列与茶有关的活动,如以不同茶叶为主题的茶席设计活动、茶诗茶词朗诵会、茶文化征文比赛等,不仅能丰富现代女性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还可以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促进女性之间及女性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页.

[2]汤鸣绍.发展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举措.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

[3]刘登峰,潘洁.中国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源流与传承.北京:东方红书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4页.

茶艺礼仪篇7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面对着各种信息来源,面对着互联网世界的各种诱惑,我们的教育者如何吸引他们把注意力投入到传统文化上来?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者本身就要对这些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下面就茶文化的起源和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简要的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茶叶在刚开始被发现的一段岁月里,茶文化并未形成,那时候只有吃茶或者喝茶,而没有品茶。一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奢靡攀比之风日益严重,一些士大夫阶级开始鼓励呼吁人们找回纯朴的生活态度,这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茶叶可以完美地代表纯真朴实的生活:茶叶来源于大自然,饮用起来如同生活的体会,前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可是细细回味却又满口香气。人们不再把茶叶当做普通的饮品,而是开始在赠礼和祭祀中使用茶叶,茶文化有了萌芽。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文艺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社会对于各种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巅峰,陆羽著书《茶经》把茶文化的研究推到了顶峰,茶文化正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茶文化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和传统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融合一体。本文仅就作者所理解的茶文化精神进行简单阐释。

1.2茶文化的苦

茶水初入口的时候,会感到一丝苦涩,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饮茶的人来说,茶味主要就是苦味。既然茶是苦涩的,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茶呢?这就要说到中国人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勤劳而且特别能吃苦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清朝末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的时候,中国人从来不曾抱怨、不曾停歇,“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成语和诗词都证明了中国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茶叶的“先苦后香”正如生活的“先苦后甜”,茶文化中的“苦”正是中国人面对苦难时不畏苦难和且歌且行的人生态度。

1.3茶文化的静

茶文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唯有静,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细细体会,在静心思考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心性,锻炼自己的耐心,达到超越自己、提升自我的目的。茶文化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对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吸收,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是历代的佛学高僧,都在追求着静。大量的哲学思想论著都是在静静的思考和探究中形成的。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天人合一”,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自己和自然融合的更近。饮茶的氛围恰恰也是静,在茶气氤氲中静心思考,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1.4茶文化的真

茶叶是产于山林之间的纯绿色植物,饮用时用清泉水冲泡,没有任何的附加,一切都是纯天然的,茶文化追求的就是这种天然和纯真。茶文化的真不仅在于茶叶的货真价实和环境的原生态,还在于品茶时的真性情,与茶友交流时的真诚。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真诚的人是最为大家欢迎和尊重的,心怀坦荡、俯仰无愧于天地的人一直是中国人心中“完人”的重要标准。做人做事都要真实: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不拿腔作调。茶文化的原生态和真实,与中国人做人的道理相互契合。这也是茶文化在中国一直被品德高尚者所倡导的重要原因。

2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1人文素质的定义

人文素质不同于身体素质,它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因为人的生活环境、学习工作阅历、自身道德修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文素质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的综合评判。人文素质影响的因素很多。一个人如果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那么他往往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人。讲一个大家或许都听过的故事:东汉人杨震是个清官,有一次在他去东莱上任的途中恰好路过一个他举荐过的官员的管辖地界,这位官员就带着厚礼和黄金去看望他。杨震看到这些礼物很生气,当即表示让对方赶紧把礼物带走,这位官员就对杨震说:“您看这屋里又没有其他人,也没有人知道,您就把礼物留下吧。”杨震当即大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对方当即十分羞愧地带着礼物离开了。这个故事正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的体现。而古代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人层出不穷,例如“君子不欺人于暗室”、“柳下惠坐怀不乱”等等。

2.2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电脑和手机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的娱乐节目和快餐文学。大多数学生们沉迷于其中,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来读几本好书,或者研究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学中有关人文教育的课程本来就很少,业余时间学生们更是把时间都花在了休闲娱乐上,少数积极上进的学生也是在研究专业知识或是有利于就业考研的知识,极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比较浮躁,各种无下限的娱乐节目、互联网游戏、直播间主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3基于茶文化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未出现过断层。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多种优秀文化。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过于功利,一切都以成绩、升学、就业、金钱为目的。我们在大学课堂应该为大学生补上这一课。现在很多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更不用说《老子》《庄子》《春秋》这些古书典籍了。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能够使他们更从容的面对各种外国文化的冲击。

3.2茶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如同我们前文所述,茶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苦”、“静”、“真”。我们在对大学生宣传茶文化时,可以着重宣传这些精神,让他们明白生活有苦有甜。今天我们为了学业和工作艰苦奋斗,明天生活才能给我们更多的甜蜜。面对这个世界纷杂的诱惑,要保持自己本心,守住心中的宁静。面对不良诱惑毫不心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何时何种情况,要保持真我,始终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以后走上社会后,不贪腐违法;不损人利己;不违背自己的追求。

3.3茶文化对学生礼仪的改善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但是在大学生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传统礼仪,在生活中不够注意礼仪。这对于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是很不利的。茶艺本身一个是非常讲究礼仪的过程:喝茶时要注意座位的礼仪,长者为尊,女士优先,由主人右手边依次落座;泡茶要注意茶具精美,泡茶者要穿着符合茶礼的茶服,特别要注意手部卫生;敬茶者要注意分茶时客人的口味,注意每一份茶的均等,而受茶者也要注意答谢的礼仪。学习这些茶礼非常有利于学生礼仪的改善,礼仪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3.4人文素质教育新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比如茶文化思想教育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共享式教学,使学生们参与进来,让学生一起感受茶文化,体会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学生们可以通过情景剧扮演的形式或者演讲的方式切实地参与进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到茶叶生产第一线,参与茶叶的种植生产过程。教师带领学生们去茶室参观茶艺的表演,详细了解茶艺的礼仪,并邀请茶文化大师分享茶文化思想。学生们可以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进行社会实践,把所学到的茶文化应用到实际中去,并把茶文化向更多的人宣传。

3.5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清华大学曾经的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也,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口碑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有多好的硬件设施,更在于它的人文内涵。教育者要想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很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加强学生们的教育,还要提高大学老师们本身的人文素质,给学生们制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身教远胜于言传,学生们受到教师的感染,便会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4结语

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人文历史。茶文化也是这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潮流。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时尚文化和就业前景,他们中很少有人喜爱茶文化。而研究茶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提倡茶文化,研究人文教育新思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献君.知识经济时代人文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1(3):16-19.

[2]高旭晖,刘桂华.茶文化学概论[M].安微美术出版社,2003.

[3]沈佐民,陈念.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4]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茶艺礼仪篇8

【关键词】高校社团;汉字文化;实践推广;探讨

汉字时空•社是广西科技大学众多学生社团组织之一,成立以来高举学习汉字文化的旗帜,成功吸收了本校各专业的部分汉字爱好者,以学习汉字甲骨文为主,开展了汉字文化学习、经典名篇诵读大赛、中华礼仪培训等活动,还以社团名义组织学有所长者走出校园,与校外相关单位亲密合作积极推广汉字文化,总的来说反响非常好。由此笔者就高校大学生推广汉字文化作以总结,也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汉字文化推广的目标定位及特点和方式

汉字忠诚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创造的各种文化,毫不夸张的说,汉字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汉字都有一段搅动历史的故事,热爱并准确理解、灵活使用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光荣职责,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成为学习汉字文化的主要角色,组建社团积极开展相关推广活动。

其一,学习汉字目标定位清楚。首先汉字时空•社凝聚的是爱好汉字文化的在校大学生,因共同的爱好愿意利用课外时间为学习汉字及推广汉字文化做出积极努力,在保障学业顺利的基础上,主要组织学生成员学习甲骨文,这类文字与后期文字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也只是破解了相当多的甲骨文,本着溯本清源的想法,结合历史文献通晓部分汉字的本源意义,以及因时代变迁产生的新意等等,通过学习尽量充实汉字文化的内涵,把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中外交流等纳入活动范围,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积极尝试。

其二,学习汉字文化是在爱好基础上的自然深化,组建学生社团目的是通过学习汉字更加热爱、准确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汉字文化丰富多彩,由此了解汉字演变的动态规律,明白汉字演变基本伴随了我国历史进程的走向,社会时代巨变也会反映在文字变化上,研究汉字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功底,以及持久的学习行动,这个过程也许会吸引部分同学深入钻研,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可能个别学生愿意考研成为文字学的专业研究者,但是大多数只是通过学习受到一定的教育,感受到包括汉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者和践行者。

其三,进一步充实汉字文化内涵。汉字时空•社选取甲骨文为学习内容,这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字,汉字音形意需要反复学习才能学以致用,作为书面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讲究准确、规范,在此基础上还要赋予交流文字排列之后产生的美感,无论是从早期的《诗经》,还是后期的各种文献,都把汉字朗朗上口的节奏感、绘声绘色的形象感、含义丰富的意蕴感等自然巧妙呈现出来,因此汉字“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并以自身记载信息的功能表现于书法、表演、创作、记录等方面,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交流载体,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建构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经络,因此再进一步学习经典诗文诵读、中华礼仪文化等传统文化,并能够在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中自觉传承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因而学习汉字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因为大学生好动,思维活跃、乐于实践,就由单纯的汉字学习拓展到经典诗文诵读、礼仪基本知识、中外学生交流等领域,“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属于汉字文化自然延展的学习内容,因活动丰富既吸引了更多感兴趣的大学生,又能让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更加热爱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成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二、汉字文化推广实践内容举要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创造的文化就有了书写记录的凭借,推广并进一步发展相关文化就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学习汉字也要积极开发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汉字时空•社就把汉字学习与诗文诵读、传统技艺、礼仪常识、中外交流融合一起,以课外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训练。

其一,汉字学习。汉字变化很大,甲骨文更是因为历史久远而让现代人越发觉着神秘,当然也觉着难度较大,可是先人创造甲骨文记录事物,带有更多本初信息,从中能直接觉察到汉字创造的显性特点,对于进一步学习后来的文字能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汉字讲究笔画构造、造型美观,一般地说喜欢汉字也就喜欢汉字书法,书法艺术基本伴随了汉字演变的历史,学习汉字不但能够认识到其变化规律,以及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还能因具备掌握汉字常识更加熟悉灵活地应用,受其启发还能为外观设计增添汉字元素,根据产品类型放置篆书、隶书等,完全体现古为今用的汉字推广成果,大学生主要是喜欢探寻汉字变化规律,作为带有普及性的学习特点,主要是帮助各专业同学进一步熟悉和准确使用汉字。

其二,经典诵读。我国经典书目都是灵活应用汉字的艺术精品,文字精美、含义深刻是代表我国智慧创造的范本,因为体现了汉字特有的美感,以及包含丰富的语言信息,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值得精读背诵反复揣摩,根据学生需求,精选适合的各个时期的诗文篇目,组织学生成员认真钻研文字本意及使用技巧,然后熟能成诵,在原先中学背诵基础上增加背诵篇目,能有效理解汉字创造成果的价值和功效,特别是大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利用特殊的节假日组织经典名篇诵读大赛,通过更多学生的加入能有效带动大家学习汉字,还可以到中小学组织类似的活动,让经典诵读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窗口。

其三,传统技艺。剪纸、茶艺、插花等都很好体现了我国文化特殊的审美形态,这些是汉字时空•社开展的传统技艺班学习的项目。剪纸非常好的把汉字美感体现出来,如红红的“福”字为春节或是乔迁新居等增添几多喜庆,“囍”字更是中国男女成婚必不可少的标识,寓意了二人成婚百年好合、喜事连连之意;茶艺体现的是休闲静心养性,不仅能欣赏动静结合的泡茶功夫,还能品味不同地域的茶香,一般来说,茶室会张贴环境适宜的装裱好的书法作品,为之营造品茶的优雅气氛;插花是把室外的艳丽花朵搬进了房间,为了获取更好的美感,讲究花色搭配、花草点缀、高低相映等技艺,特别受到女同学的喜爱,也能为将来居家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这些技艺与汉字关系不一定密切,但是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社团,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其四,中华礼仪。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拥有特色鲜明的礼仪文化,很多学校利用开学、毕业等特定时间,或者其他庆典活动,组织学生身着汉族,展示特有的入学开笔礼、拜师礼,以及成年礼、结业礼等等。当然还有其他场合的礼仪,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感强,人们已经非常适应现代礼仪,很多传统礼仪非但没有很好的展现,很多人都机会没有学习,因此,开展中华礼仪学习非常必要,最起码能普及部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节庆晚会展示中华礼仪,让师生直接感受到传统礼服、优雅动作甚至歌舞配合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熟悉中华礼仪,而不是只能在影视戏剧古装戏中欣赏,通过学习也能化为自身掌握传统文化技能的一部分,由此成为非常好的传承方式。

其五,汉语角活动。汉字学习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的热门,我校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等国,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当然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是掌握一定的汉语,但还需要好好进一步学习;我国大学生汉语水平自然很好,但是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汉字时空•社非常敏感抓住了中外交流这个关键点,为中外学生汉语及外语学习打造了一片新天地,称之为汉语角,吸引了很多留学生前来,既能通过对话交流提高交际能力,又可以通过书法、剪纸、茶艺等活动让其体验到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为深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还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主动学习汉字文化。根据开展的汉语角活动来看,效果较为理想,中外学生交流增加了友谊,拓宽了视野,还能为中外交流继续谱写新的佳话。

三、结语

高校推广汉字文化借助学生社团效果显著,因为学有所长的学生采用的方式方法非常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由汉字学习拓宽到其他传统文化,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盟,也为培养更多弘扬汉字文化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其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使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唤起更多的注意。大学生敢想敢做,以适应学生社团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开展活动,社团成立就把汉字文化与新媒体自觉融合,利用新媒体等微信群积极推广汉字文化,不失时机推出了汉字时空•社交流群和微信公众号,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随时随地随心与关心者爱护者进行交流,并积极吸纳各种意见,扩大队伍建设,开展活动的种种信息,便于成员之间的及时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帅选代表性的甲骨文,结合历史文献讲述这些文字的传奇故事,既让设计特长的同学推出造型美妙的变化字体,又给予恰当的分析,做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享受。同时就开展的各种活动,如中外学生聚集汉语角交流,以毛笔书法、饮食文化等作为切入点,中外学生一起切磋技艺,同时还能品尝自己动手做的美食,友谊和技能相伴,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交流的重要。也就是重视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大家感兴趣的活动开展汉字文化,比如在校园小路两边挂满字谜纸张,让路过的同学开动脑筋猜千字谜,以此吸纳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活动,并及时沟通交流,以提高工作效果。

茶艺礼仪篇9

2013年5月第二届京交会在北京举办,在京交会的文化创意版块区域里,一个特别的展区,一种特别的氛围,一场别具特色的禅茶表演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伴随着幽幽的沉香香味与平和悠扬的禅茶艺解说,一对身着华服却面容恬淡如莲般的美女演绎着一段故事和一种文化……记者随后了解到,这场表演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是晟莲升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莲升)的创办者和公司职员,而上述的皇家御用禅茶艺表演也是这个公司的独创作品。

此外,在展会现场,琉璃材质的佛像、禅香具、禅茶礼、色彩夺目的瓷器、景泰蓝、蜜蜡手串等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晟莲升董事长陈燕妮告诉记者,不仅是这些设计新颖别致的产品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而且她们的展台也以独特的装饰风格及富含文化气息的氛围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并荣获本届“京交会”文化贸易板块最佳设计奖。

禅与茶

“目前在国内,有专门做禅文化的公司,比如做一些佛教用品。也有做礼文化的公司,专门做一些高端礼品。但是像我们这样把禅文化融入到礼文化,又结合皇家文化,最后设计出来六味禅系列产品以及禅茶艺表演的公司并不多。”陈燕妮说。

作为一位与藏传佛教有着深厚渊源的居士,陈燕妮说,公司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定位之所以与禅有关,是因为自己在修行中受到了禅文化的启发。因此比起普通的茶艺表演来,晟莲升的茶艺表演多了几分禅的味道。

说到禅和茶,人们的眼前往往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苍松翠柏、清幽的寺院、一壶茶、一串珠、一幅字、一炷香,高僧大德们轻声诵读经书。在佛教文化中,茶是禅僧的饮料,也用来供佛。吃茶在佛教仪式中逐渐被仪礼化,成为茶礼。《百丈清规·卷七》中就提到:“丛林以茶汤为盛礼。”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也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中国禅茶文化的精髓就可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如果说禅茶离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太遥远,那么以茶待客之礼距离我们却并不遥远。“以茶待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习俗之一。宋代《东京梦华录》就记载着: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随着对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饮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甚至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同样适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

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市场空间,许多公司设计开发了与茶、茶道有关的产品,晟莲升正是其中之一。让陈燕妮感到自豪的是,公司的禅茶系列产品荣幸入选外交部礼供处,成为我国领导人馈赠各国首脑、政要的国礼。

陈燕妮说,她希望自己的公司不仅出品有形的产品,还能以这些产品为载体,“与有缘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用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在品茗悟道中感悟人生真谛。”

品一杯禅茶

在晟莲升网站的产品介绍中,产品分为色、声、香、味、触、法六个系列,每一个系列中分别有不同功效的产品,包括可以佩戴的手串、可以把玩的文玩雅具、可以浅斟慢酌的香茶等等。令人好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本是专门的佛教用语,为什么这样的词汇会出现在产品名称中?陈燕妮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委。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会知道,根据《坛经付嘱品第十》记载,“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六门(六根)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则是指色、声、香、味、触、法。

六味禅这个名称的缘起就是根据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不同器官的不同需要,创作出来与之相对应的六大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一方面是将“禅”以有形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是让人们从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的礼尚往来中,去体悟和分享禅文化的魅力。

此外,公司创办人设计六味禅商标图案的灵感也来自于禅文化。六味禅商标主体是药师佛的法器——药钵。根据佛经记载,药师佛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创办人希望借助药师佛法力,使这些有形的产品不只是局限为生活用品或者礼品,而是能传递健康、光明、和谐、生生不息等寓意。

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注入了鲜明的禅文化,产品的原料也与禅有关。六味禅的系列产品中包括了禅茶贡枕、禅茶香枕、禅茶车枕、禅茶白毫银针、禅茶白茶仙子、禅茶金观音、禅茶金闽红以及茶具等产品。该公司负责人说这些产品来自于白茶故乡——太姥山,晟莲升在那里设有禅茶基地。

自古“名山出名茶”,太姥山也不例外。太姥山位于福建,背山面海。汉武帝时期,就曾封太姥山为36名山之首,山上还存有东方朔题写的“天下第一山”的崖刻。昔日诗仙李白也曾以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来描述太姥山的美景。

太姥山所属的福建省福鼎市,是“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因为太姥山终年被云雾环绕,土壤肥沃,种茶育茶环境得天独厚。这里的茶叶品种十分丰富,名茶荟萃,包括白毫银针、白茶仙子、金闽红、金观音、白琳功夫等。白茶药效性能极佳,素有“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的说法。白茶存放时间越长,其药用价值越高,因此极具收藏价值,这几年老白茶收藏市场开始逐渐升温的现象也体现了白茶的价值。

除了茶叶本身的品质考究外,记者还了解到,在公司出品的茶产品中,茶树品种的选采、制茶过程中也都遵照了佛教禅茶的规程,成品茶也是由高僧大德开光加持的。对此,陈燕妮表示,她希望人们在品味这些禅茶时不仅能获得健康,还可以体悟到禅文化中悲悯苍生的济世情怀和出世却不厌世的达观。

茶艺礼仪篇10

一、茶艺的具体内容

有技艺、礼法和道。“技艺”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是指礼仪和规范。“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道路、方向,是人生哲理。技艺、礼法属于形式部分,道属于精神部分。茶艺的特点一是以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即与自然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内心;崇尚简静,即以简为德,心静如水。二是以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包括环境美、水质美、器具美、艺术美。三是以个性为要。中国茶艺讲究意境,百花齐放。四是以实用为佳。茶最终是用来喝的,是生理的需要。品茶表达于艺术形式,感受于精神意境。品饮茶过程可以领悟到茶艺的精髓:茶艺之道——“和”。和睦相处,和好,以茶联谊;茶艺之德——“礼”。尊敬长辈,敬重他人,以茶为礼;茶艺之韵——“雅”。雅志,雅量,雅观,以茶修养;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因此,茶艺传达的和、礼、雅、纯的茶道精神理念。

二、茶艺的艺术形式

创造精神意境,实现个人的内在修养,即品德修养。这是茶艺的主要目的。「和敬雅明是内在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是茶艺的最基本精神,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重要起步。饮茶场合和睦相处,和谒可亲,是人与茶内在美合二为一的具体表现。「敬为礼貌的突出表现,也是茶艺精神的重要内涵。以茶表敬意,既能尊重他人又能获得他人尊重,是茶融入社会历久不衰的重要原由,是茶给人内在美。「雅是饮茶的艺术形式融贯于人文素养的结果。「雅的茶艺形式不仅修养人的外在美,更是修养人的内在美。「明是主观意识认识客观世界,理解、明白了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既有矛盾,又相融相通的道理,由此形成较高艺术层次的处事能力。回顾历史,佛家钟情于茶,道家热衷于茶,文人墨客离不开茶,为什么?说明品茶活动内涵丰富,充满人生哲理。这正是茶的神乎奇神。从以上可见,茶艺与个人的艺术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饮茶、艺术地品茶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茶艺的整个过程,同样是艺术的体现。品茶过程有节奏地一步接一步地开展,动作优美,形式艺术化地完成。可见,茶艺过程正是个人的行为艺术修炼过程。

三、茶艺姿态与行为修养

茶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姿态,包括几个方面。

(1)个人的坐姿、走姿,要显得文雅、端庄、稳重,大方得体。

(2)茶艺操作技艺显得高雅、文明、卫生,为高尚的艺术姿态,并且彬彬有礼。如执拿茶具、冲点、斟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