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汇报

时间:2022-07-07 08:15:00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更加优良、结构趋向合理、行为更加规范、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更加突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基础,州委组织部积极采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州共有行政村1080个,农民党员23723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664人。近年来,我州农村基层党组织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引领农民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得到增强。但是,随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要求和标准的不断提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规范村务管理,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差,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发展经济思路不宽,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部分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宗旨意识弱化,部分党员,尤其是一些老党员致富能力差、生活贫困,党员先进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三是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学历高的少,致富能力差的多,致富能力强的少。全州农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党员10269人,占党员总数的43.3%;35岁以下的党员3458人,仅占党员总数的14.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17725人,占党员总数的74.7%;大专以上学历党员486人,仅占党员总数的2%。全州农民党员中致富能手不足4300人,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8.1%。年龄大、学历低、致富能力差限制了党员作用的发挥,尤其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上更显不足。四是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党员、村干部来源严重不足,后备力量薄弱。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我州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村级组织职能转移。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村级组织原有的管理职能弱化,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减弱,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难度加大。而与此对应的却是多数行政村集体积累十分薄弱,全州集体经济积累2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有338个,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的村有405个,两者累计占到全州行政村总数的68.8%,缺乏集体积累直接导致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减弱。二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不高。农村税费改革后,有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一些支部仍习惯于“收收党费、开开会,评议党员、排排队”的党员管理模式,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方法不多,手段单一。部分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不明显,群众感到“党员与群众一个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三是党员权利和义务上存在不对等。长期以来,党组织强调党员义务奉献多,考虑党员权利和诉求少,在为党员提供服务、帮助党员提高致富能力、加快致富步伐方面更是很少考虑,这让许多人感到“入不入党一个样”,而党员队伍整体不富裕和部分贫困党员的存在也导致党组织在党员中的凝聚力、对群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四是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州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有近20%外出务工,其中党员5900多人。在朝鲜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延吉市、图们市、龙井市、和龙市,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不少朝鲜族村屯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党员干部流失和村班子后备队伍、党员积极分子队伍来源匮乏的问题,客观上为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如和龙市农村党员平均年龄51.2岁,扣除占农村党员总数27.7%的外出务工党员,实际留在农村的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5.6岁;龙井市东盛涌镇龙山村全村人口2457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0多人,党员外出务工比例更是高达49%;龙井市老头沟镇廉明村共有党员34人,外出务工党员15人,留在农村的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7岁,2005年村里新发展的一名党员的年龄也已57岁。五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村级组织对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另外,目前对农村党员干部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平台,在农民党员心中,“干好了没发展、干坏了没区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普遍存在,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州委组织部近年来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一)选拔人才,完善制度,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班子。为此,我州利用2003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之机,努力构筑开放式的选任格局,全面推行“两推一选”,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身份界限,促使农村人才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大力提倡“能人治村”、“强人管村”,引导村民选“能人”,鼓励大户、能人、强人积极参与到村“两委”工作之中。全州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被选为村党组织委员的有1326人,占委员总数的54.9%,被选为村书记的558人,占村书记总数的52%。提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有效地解决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问题。为了规范村“两委”班子行为,针对目前农村“两委”之间职权不明、机制不畅问题,州委颁布实施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村党组织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为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州委先后推行了村干部工资薪酬绩效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度、村干部和党员年度述职制度、“农民说事制度”等项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优化和完善了村级组织的运行机制,有效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

(二)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双带”能力。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是新时期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表现。为此,州委组织部要求各级党组织树立“以党员为本”的思想,强化为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的意识,从制约农村党员干部“双带”能力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四要素出发,为农村党员干部服务,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双带”能力。一是发挥人才优势,为党员带头致富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满足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科技资料等方面的需求,组织编印了《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名录》、《农业科技乡土人才名录》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名录》,建立了支农人才队伍信息库,并公开了联系方式。104位信息库内的科技人才通过现场授课、电话答疑等方式为基层党员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名录在农民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之间搭起了畅通的购销渠道。二是发挥组织优势,为党员带头致富提供资金服务。设计开展了由党组织牵头,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撑,以农村党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为那些有致富愿望和项目,但缺乏资金的农村党员提供资金支持的“党员农贷致富”主题活动,保障了农村党员发展项目的资金需求。自2004年7月开展活动以来,全州累计发放党员农贷款达到4012万元,受益党员近3千人。三是创新组织设置,为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倡导和鼓励县、乡、村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产业项目,为农村党员干部壮大产业、发挥致富带动作用搭建平台。目前,全州共有各类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345个,其中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新经济合作组织271个,4000多名县、乡机关干部参加了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吸收带动农户33239户,使更多的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对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展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农村党组织设置改革,在产业链上设置党支部、党小组,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与促进农村产业化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党组织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目前,已经在具备条件的32个新经济合作组织中成立了党组织。随着党员致富能力的提高,在全州农村建立起了农村党员科技示范网络,现在已做到了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党员示范户,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州、县市、乡镇每年都要分级对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进行专题部署,大规模、系统地对农村党员干部和村后备干部进行轮训。州委及各县市在山东半岛、浙江、江苏、大连等地和吉林农大、延边大学等院校建立农村干部培训基地。在开展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坚持每年对村干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和农村产业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去年我州推行了农村党员干部菜单式培训方式,由农村党员根据自身技术状况及产业发展方向,对学习内容提出要求,党组织根据党员学习需求状况,采取相对集中学习、实地参观等方式组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2005年,全州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4.1万人次。

(四)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普通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针对农村普通党员平时发挥作用情况看不出来,党组织对普通党员不好评价、难以管理的问题,州委组织部在全州开展第二、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推广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每个能正常发挥作用党员的实际情况,采取党员主动认领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为每个党员安排卫生管理、村风民风管理等职位,同时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予以明确,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录在案,作为年底评议党员的主要依据。“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让普通农村党员参与到村务管理、服务群众中来,党员在平时生产、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解决了党员平时看不出来的问题。

(五)实施“双向”培养,加强党员和后备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力量,在农村非党产业大户中建立积极分子队伍。州委要求各县市每年发展农村党员的80%必须是农民党员,新发展农民党员中80%必须是致富能手,重点在农村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另一方面努力将农村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从而形成致富能手、党员和村干部梯次互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链条,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以及农村经济增加生机和活力。通过组织推荐、公开考试等方法,建立村级班子的后备队伍,全州现有村级后备干部2742人,村级班子主要岗位基本做到了一职一备。

三、对今后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思路

今后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三创两建两争”活动为统领,按照“用好一个人,带活一个村”的思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适度扩大党员队伍总量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农村后备力量的培养。以提高党员“双带”能力为核心,加大“双向”培养工作力度,提高党员中的致富能手比例,充分发挥党员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带头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领导核心。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选好一个班子。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要求抓好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在实行村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公推直选”的选任方式,扩展选任工作中的民主程度。进一步拓宽选贤任能渠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离退休干部、科技人员等城市能人任村干部,引导村民将产业大户、科技能手选为村干部,选派乡镇后备干部到村挂职,改善村班子的结构。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成立州委农村干部培训讲师团,建立省外农村干部培训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对村干部的培训水平,在当前尤其要提高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突出抓好处于村级组织建设核心地位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明确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工作由县市委统一组织实施,出台《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规范的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要抓好一支队伍。一是从把好党员入口关入手,切实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研究制定《延边州2006年—2008年发展党员规划》,进一步加大发展农村党员力度,确保年平均发展农村党员860名左右,每年发展党员数量要在上年基础上递增3%以上,新发展农村党员数量要占到发展党员总数的26.5%。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民族结构,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注重在非党员身份的村委干部、村小组干部、农村致富能人等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要破除户籍、地域限制,把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到农村生活发展并长期居住的城镇人口纳入培养和发展党员范围。二是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入手,切实提高党员综合能力素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好各项党员管理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和组织纪律,提高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强化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员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扩大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党员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三是从抓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入手,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在基层党组织中树立以党员为本的思想,为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落实致富项目、制定致富规划、提供致富帮助。要以菜单式培训方式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力度,确保每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掌握1~2门适合本地发展的实用技术。要进一步深化“党员农贷致富”活动,探索实行党员创业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党员积极创业,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党员产业大户,切实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四是从抓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入手,切实发挥好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活动加以规范和深化,做到农村党员有岗有位、有位有为,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偏离方向,努力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事业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三要完善一套工作制度。抓好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村党组织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为核心的农村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落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农民说事”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及成员考核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村干部年初工作目标承诺制度、年底村干部考核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村干部的目标管理、民主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意识。

四要构建一套奖惩机制。从政治上关心和激励村干部,在评先选优、推荐各级党和人大代表时,村干部要占有一定比例,对特别优秀并具备相应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可以破格提任乡镇领导干部。运用经济手段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适度扩大村干部工资绩效报酬比例,将收入与工作政绩紧密挂钩。对成绩突出的村干部,经年底考核,按年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对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在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上予以考虑,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对不合格的干部要及时采取手段进行调整。实行村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