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新机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28 05:35:04

农村发展新机制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当成解决强市兴市的重要任务来抓,用统筹思路协调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取得较大发展。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式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特别是与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出现了矛盾;二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地不经营、无地可经营等现象并存,地块分割、机械设备闲置等现象不在少数,农地资源的稀缺性与部分农地浪费、农业发展方式粗放、比较生产率的低下矛盾越来越明显;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民与大市场的矛盾不断突出。加快城乡统筹,大规模快速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我们解决农村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村改居,农民变市民,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从目前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仍是农民的根,是农业的本,因此要想解决农村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必须一手抓城乡统筹,加快农转非进程,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探索农村发展新机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加快农田整治,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农田整治是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处于丘陵地带,尤其是南部山区,绝大多数是土地零散,几乎没有平地的山村。现代农业的前提是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改变现有零散土地分布,因而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田整治力度。一是要增强农民农田整治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市、镇、村各级要了解国家相关农地政策,并积极向农民宣传,农田整治只是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农田整治后的耕地使用权仍归农民,整治后新增农地也归农村集体所有,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农田整治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农田整治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政府投入。今年省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各级政府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符合综合整治条件的地块,由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连片整治,通过政府财政补助等方式,将村庄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合并,以便于大型机械进行耕作。三是加快土地整治,要规划先行。目前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市在摸清旧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了农田整治的任务目标,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时序,这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空间,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探索村庄合并新模式。

辖584个行政村(居),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村庄“散居”,规模较小,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进村入户成本高,服务不足,自然村落的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很难改变,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与此同时经济基础差的村落要发展无财力,经济基础好的村落要发展无空间,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解决矛盾问题的新路子,村庄综合整治,合村并居势在必行。近几年,在村庄合并上不断摸索,形成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如2010年紫荆山街道上來王沟村正式以自然村形式并入三里桥社区。从村居发展看,两村一大一小,一强一弱,资源互补,相得益彰。三里桥社区集体实力雄厚,进一步发展受到土地制约,只有南拓才有空间;上來王沟村原座落在城南丘陵地带,村庄地势低洼,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微薄,村级经济落后,长期停滞不前。针对三里桥社区下來王沟和上來王沟村地域相接、人缘相近、优势互补的特点,2009年,紫荆山街道采取“以强带弱、村居合并”模式,撤销上來王沟行政村建制,以自然村形式并入三里桥社区,并由三里桥社区规划建设12栋、4.3万平方米住宅楼,供上來王沟和三里桥下來王沟365户居民整村迁移居住,最终实现成功合并。两村合并后,发展实力提升,预计上、下来王沟迁移新居后,可节约3.5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腾出200余亩的建设用地指标。从三里桥与上來王沟成功合并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村庄合并旧村改造不仅是要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还要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二是村庄合并旧村改造,不仅关乎村庄美丽,更关乎村庄的发展。三是村庄合并旧村改造必须顺势而为,顺应民意。

加快村庄综合整治,要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市坚持有利于民、争取用地指标服务经济发展的原则,通过旧村改造、整村合并等村庄综合整治,不断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改善农村居住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新村合理布局、宅基地重新分配和旧村宅基地的退出复垦,就能有效杜绝一户多宅,超占、多占宅基地的问题。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政府给予奖励或补助。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对于置换规划的落实,今后,市将加大工作力度,将城中村改造之外所有拆旧建新的村庄纳入到工作中,将闲置浪费的和节约集约出的村庄建设土地复垦为耕地。既能有力地支持全市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又能为新农村建设争取到资金支持,实现保护土地、保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二、促流转、调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证。

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必然出现土地剩余,土地的剩余,如果不流转,或是流转不好的话,势必会造成土地浪费。另一方面,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种植已初步具备条件,规模化种植对土地需求不断提高。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关键是有一套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1、发展二三产业,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紧紧依托我市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基础,走农业资源利用同旅游开发互促共进的特色经营路子,鼓励、引导、发展采摘观光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群体的扶持救助等社会保障机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予以资金、政策、税收等优惠,拓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

2、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以市场经营理念提高土地流转实效。一是要积极培育农业规模经营大户,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他们加快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二是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加农业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培育一批新的上档次龙头企业。

3、搭建平台,拓宽土地流转渠道。土地流转虽然合法存在了几十年,但流转比率相对较低,关键在于没有一个健全的土地流转平台,针对这种情况市经市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在全市各镇、街统一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行柜台式服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登记、审查、、合同签订与鉴证等相关工作。各镇、街以各村为单位,设立村级信息联络员,信息联络员由村会计兼任,负责及时掌握各村农户土地流转动态,上报镇、街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关于土地流转模式,三中全会提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针对实际情况也进行一些尝试,如中粮的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只要不改变农地根本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各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都可以探索尝试。另外政府需要在农业政策体系、市场体系、科技体系、服务体系、财政金融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信息体系及基础设施体系等八大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发挥好主导和服务两大作用。

(二)调整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

1、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区。近年来,市围绕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先后培植了一大批特色专业村,如,葡萄专业村、大樱桃专业村、养殖专业村、旅游专业村,等等。这些专业村为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下步,各级政府要在大力培植新的特色专业村的同时,围绕放大典型效应、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多动脑筋、多做文章,提高特色产业的覆盖率。目前,市大部分专业村仍有部分村民由于主、客观原因,从事不同的产业,影响了专业性的提高。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对于思想上有疑虑的村民,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看到特色产业在增收方面的潜力;对于受客观条件所限的村民,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让专业村的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新农村经营主体。市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日趋完善。由中粮长城公司发起成立的长城葡萄生产股份合作总社,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以土地入股为主加入合作社,并制定了股份合作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通过股份合作,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确保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本化、农民股东化、经营股权化、产权明晰化的现代农业企业运营模式,在公司与农民建立高效、公平的利益共同体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该模式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土地合理流转的首创模式。民和牧业公司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先后建成规模化饲养基地1000多个。市委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2家。目前,我市的葡萄、畜牧、果品、水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农业产业化推行过程中,培植强有力的龙头企业至关重要,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需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确立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二是科技支撑原则。把科技进步和创新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形成有利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三是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支持机制好、产品竞争力强、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与农户利益关系稳定密切、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采用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四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我市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助推农业标准化,以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高端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水平。目前,我市合作社注册300多家,规范运作的60多家,入社社员1.5万户,间接带动农户3万户。

一是涉农部门创办型。如北沟镇葡萄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28户,组织农民开展一体化经营,曾被农业部定位全国百个合作经济试点单位之一。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目前我市葡萄酒加工企业发展到57家,每个企业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葡萄生产基地。为确保土地有序流转,市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社,按照“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组织成立了10多个葡萄生产合作社,发展葡萄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8.7万亩。三是村两委领办型。如新港街道大皂许家村土地面积800多亩,自农民栽种了黄金梨以后,村两委为确保农户正确掌握生产技术,及时把握市场行情,按时用上质量可靠的农药、化肥,领头创办了市金大黄金梨合作社,采取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果品贮藏、统一市场销售的“四统一”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黄金梨管不好、藏不好、卖果难、不赚钱的大难题。四是经济能人领头创办型。几年来,我市的一些乡土人才积累了多年走南闯北的经验,带领当地农民创办合作社。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产生了积极的倍增效应。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合作组织作为一种农民合作制度的载体,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符合国情市情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要遵循“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多样共存”的方针。政府不必干预农业合作组织的日常运营,但必须予以大力扶持。这种扶持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首先,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阶段,对于那些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组织。例如,以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享受支农政策的前提条件,而对于那些农业合作组织得到一定发展的地区,政府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其次,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与完善相关的立法,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与外部地位作出具体的规定,给予它们不同于私人公司的待遇。在此基础上,政府给予农民合作组织以税收优惠与资金扶持。第三,加强对农民及农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与监督,从宏观上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监督,保证它们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发展方向,增强其生命力,使其能够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