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时间:2022-12-21 04:57:00

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乡村旅游资源十分富集。作为拉动城乡消费的抓手,已纳入市委、市政府“培育大产业”之一。最近,我们配合省政协《发展乡村旅游,拉动城乡消费》调研组对全市乡村旅游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组提出的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发展现状

*现已开办“农家乐”425家,从业人员约2000余人,2008年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32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21﹪。“农家乐”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四市、县城市和重点集镇为依托的城市带动型;二是以光雾山、诺水河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景区带动型;三是以特色村寨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依托的特色村寨带动型;四是以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与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带动型。

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坚持政府主导。近年来,各县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形成了市、县、乡(镇)多层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格局。南江县、通江县依托光雾山、诺水河重点景区,积极发展农家乐;巴州区、平昌县依托城镇发展农家乐,推动了乡村旅游有序、较快发展。

二是突出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动民间投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光雾山镇共发展农家乐34家,拥有床位184张,直接从业人员达124人,全年营业收入达170多万元。

三是突出自身特色。光雾山镇依托核心景区,围绕“原生态、农家屋、特色菜”做文章,依托生态农业,打造“生态观光游”,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平昌县依托工业优势,将酒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倾力打造了欢乐谷小角楼酒文化主题公园和光辉村、太平村等观光农业园;巴州区、通江县分别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红军文化,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四是突出创新管理。南江县对农家乐参照星级饭店的标准,突出农家乐特色,对农家乐实行星级管理,仅光雾山镇就有星级农家乐8家。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切实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阵,千篇一律,浪费资源。二是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服务倾向突出。主要形式就停留在吃饭、打牌,且乡村风味逐渐城市化,乡村野趣逐渐淡薄化,缺少文化内涵和个性化、品牌化。三是基础设施差。许多地方吃、住、行、游、购不配套,道路、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等缺少投入主体。四是缺乏经营指导。业主和从业人员很少通过培训,对旅游要素、服务标准不了解,缺乏对景点的包装,缺乏经营新观念,服务质量低,客人回头率低。五是环保意识差,污染严重。六是体制不顺,政策不配套。发展乡村旅游谁主管、谁负责未明确,旅游纠纷无人协调和解决;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缺乏倾斜支持。

几点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文化”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找准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拉动城乡消费。

建议:

1、抓规划管理,实现布局合理。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要认真贯彻《城乡规划法》,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新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确保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布局更加合理,规模逐步壮大,实现协调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投入、民间投入、农民自筹多种形式投资,涉农资金捆绑使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等多种方式,解决交通、饮用水、垃圾、污水处理问题。

3、抓特色,成规模。要体现农业特色、农村特色和农民特色。要成片规划,规模发展,总分结合,各具特色,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把乡村旅游深深根植于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传统节庆、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清新幽静之中。

4、抓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对业主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创业辅导;要出台农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鼓励政策;要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要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支持规模发展;要理顺管理体制,确定政府主管部门,既避免无人管,又防止多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