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基层团建走势

时间:2022-05-15 11:43:00

浅谈新农村基层团建走势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阶层进一步分化、新经济合作组织大量涌现、青年农民思想更趋开放、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农村的团组织建设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势。实践中感到,共青团只有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认清新形势新任务,紧紧抢抓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中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体现价值,才能赢得主动权、实现新发展。

走势一:

培育新青年,首要培养农村青年带头人

国以人兴,农以才旺。农村青年是新农村的现时建设者,也是新农村的未来接班人。培养人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也始终是共青团的优势所在。共青团应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和战略出发,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来抓,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一茬茬合格接班人。但培育农村新青年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大规模的培训方式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我觉得象我省这样的农业大省要想培育新农民就必须要先培养出新型农村青年带头人,只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是由农村青年群体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由于农村封闭性、落后性和小生产的局限性,大部分农村青年承担风险的心理与经济能力较弱,在没有他们眼见为实的成功经验与收获把握前,他们一般不轻易投入资源进行尝试。讨教与效仿邻里,是乡村农民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农村青年带头人常常是普通青年农民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标杆。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的今天,农村青年群体呈现出社会结构分化、利益需求多样、自主倾向明显、价值取向务实、就业区域广泛、社会流动频繁、组织化程度较低等新特点。针对这些新情况,培养新型农村青年就不能单单依靠开展大规模、大帮哄、集中性的活动,而应更多地采用示范带动的方式。其次,这是由农村青年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决定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具有较强致富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农村青年带头人,日益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对于广大农村青年而言,这些带头人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他们致富的成功经历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他们熟悉政策和市场,了解村情民意,可以利用在群众中的威望,带动农村青年增长才干、积极作为。

实践中感到,重视培养农村青年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培养新型农村青年的迫切需要,也是破解农村团建困境的重要突破口。那要培养哪些人呢?我觉得,一是培养科技兴农带头人。二是培养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三是培养转移就业创业带头人。四是培养村务管理带头人。在一些农村,一个县招商引资,引进几个大项目会增大这个县GDP总量,提升全县人均GDP水平,但这并不一定带来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等于村域经济增长。过去几十年我国各地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村域经济发展,乡村能人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多数村民选举的村干部是乡村能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致富能人。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着这样的体会: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农民社会流动增加,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的环节,其中缺少年轻后备干部队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以村为单位,将优秀农村青年培养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务管理带头人,村级后备干部是共青团履行党的后备军职能的一个重要思路。

走势二:

团员渴求组织关爱,“以团员为本”思想受关注

“团组织如果把我们当成一块铁,往门角一丢,会越丢越锈。如果把我们当成一块钢,一定会越用越光。”一些基层团员这样形容团员和团组织的关系。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基层团组织不了解团员需求,要求团员奉献多,对其关爱少。有的地方团组织仅仅是一个“摆设”,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对团员不管不问,对团员的困难置之不理。不少团员叹息,“团员不团员,就差几毛角钱(团费)”。有些团员认为,团员和其他青年没有什么区别,团组织根本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所以根本就不交团费,也不参加团的活动,甚至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有损团组织形象的言论。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团员对组织的感情,也削弱了团组织在青年人中的吸引力。

不少基层团员呼吁,团组织要想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在团内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关爱团员,要区分开团员和普通青年。我觉得,关爱团员应从关心团员的生产生活、保障团员政治权利、提高团员能力素质入手,不断强化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报效心理,这样既符合团要管团的精神,又契合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道德取向,从而激发出团员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原动力。

在这方面我在敦化时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规定,凡是招工、免费培训时团员优先;凡是团员生病住院的,支部要去看望;凡是团员过政治生日(指入团那一天)的,支部要与其谈心,进行勉励等等。这些政策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大面积推开,但它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在2004年黄泥河镇春季用工招聘会现场,不少“丢失”了很久的团员感叹到“真没想到,自己的团员身份这么有用,如果不是团员,这个打工岗位就没了!今后有事得多向团组织靠拢。”

走势三:

聚焦新兴合作组织,开辟农村团建新阵地

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虽已超过15万个,农民专业协会约占65%,专业合作社约占35%。但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仅有2363万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8%,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发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导致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制约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其次,是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在协调政府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权益方面存在不少困难,是产生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可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再次,是引导、教育和服务农民的需要。目前,农民发展经济、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应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与纽带。第四,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通常不是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我国农民由于缺少自己的组织,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在农村,除了党委政府外,还没有哪个组织有共青团这样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覆盖面。共青团组织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发育新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团十五大以来,建设农村青年中心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益探索,已成立的5000多个农村青年中心及其所属协会、社团(农村青年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青团应围绕把青年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农村青年、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的组织载体的目标,着力推动青年中心依法建立,提高服务能力,构建“基层团委+青年中心”的新型青年组织网络体系,带动基层共青团工作的整体活跃。

(1)推动农村青年中心依法建立。四年来的实践表明,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正在成为加强基层团建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团干部对“大团建”理念的认识,实现了基层团组织建设和青年组织建设的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基层团组织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作用,又充分发挥青年中心等青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但在目前,从全国范围看,农村青年中心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自身能力都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广大青年的迫切要求。必须把推动建立、广泛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青年中心建设的覆盖面,最大限度把农村青年和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依据国外经验和基层实践,农村青年中心的组织定位应是:由共青团组织发起并领导的,本区域内青年和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兴趣小组等青年社团和热心青年事务的单位、组织联合共同参与,以服务农村青年成长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农村社区基层青年组织,属于社团法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随着青年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非常有必要在定义上形成规定,把坚持共青团对青年中心的领导作为一个重大原则,确保其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提高青年中心的服务能力。一是突出社会化服务,把各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农村基层青年人才,广泛吸收到青年中心理事会中,扶持帮助他们发展事业,充分借助他们为青年提供服务。二是突出互助式服务,积极整合、培育和发展种养殖协会、文体俱乐部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兴趣和发展为纽带,直接服务农村青年。三是突出针对性服务,从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出发,大力实施青年发展项目,让更多的农村青年受益。

走势四:

注重归属性、直观性、季节性,繁荣乡村青年文化建设

在我省农村,基于人口密度小、文化程度低、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浓、生活节奏慢而形成的农村群众文化,具有归属性、直观性、季节性等特有特征。归属性就是指,农民对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接受,会有一个逐步理解、消化、认同的过程,一旦接受,就会积极参与并容入自己的生活。直观性是指,由于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文化信息和内容的接受和反馈只能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水准高了或低了都会出现接受障碍。季节性是指,由于有与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物质生活的客观存在,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具有向耕作收获时那样的季节性。这些,都是我们繁荣乡村青年文化需要充分把握的方面。我觉得,在我省这样一个具有浓厚东北特色的省份,要想把乡村青年文化真正搞起来,就必须改变以往从上到下的活动方式,结合当地实际,要以农村青年为主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村青年挖掘、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艺术,并以此推动农村青年文化名人脱颖而出。要打出我省本土的乡村文化品牌,不要多但必须亮,比如我们每年都搞乡村文化节,就是因为没有吸引青年的品牌活动而没有很大市场。

走势五:

引入“大团建”理念,构建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统筹区域发展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对此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和关注。当前,中国几大区域城市,酝酿策划区域经济合作,思考策划跨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些思路、举措,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必须积极探索、有效应对,从组织、人员、项目、机制等层面重点研究团内区域发展战略的构建问题。

团内区域合作可以是地理位置相邻的团组织,区域内团的工作基础、外部环境、人员队伍有差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只要工作载体选择恰当,目标计划制定到位,辅以适当的督促检查,片区合作对提升其成员工作水平的帮助是最大的。这种合作是有选择的共赢合作,可以是水平相当的,也可以是悬殊较大的;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这种合作对力量薄弱的基层团组织尤为重要。近几年,团中央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主要是基于特定的链接纽带及目标追求,共同搭建工作平台,以“轮流做庄”的方式推进区域合作。比如,以保护母亲河为主要载体,以流域为纽带,实行区域联动,先后推出的长江流域、环太湖流域、沿黄九省区、京冀两地潮河、泛珠三角等系列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推进团内区域联动,有利于加速社会资源整合、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活动中,可以通过打破区际合作在观念、人员、制度等方面的壁垒,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联动的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