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9 02:31:00

文物保护调研报告

一、我市文物保护现状

我市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个,其中部级1个、自治区级12个(其中市本级3个、**县3个、桂平市6个)、县级114个(其中市辖区6个、**县46个、桂平市62个)。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579个。馆藏文物9312件,其中市博物馆4111件,**县博物馆2401件,桂平市博物馆2800件。馆藏文物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150件,三级文物1755件。文物保护的基本现状是: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起义地址,是1963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广西唯一一个保护单位,1976年设立管理机构,1980年秋建起纪念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题写馆额,馆内陈列太平天国起义将士使用过的兵器,洪秀全的著作、律令,起义的各路将帅杏黄大旗、图表、史料以及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肖像等历史文物300多件。1998年9月中央电视台曾在此拍摄电视剧《太平天国》,并同时在起义地址的练兵场搭建八座吊脚木楼。吊脚木楼至今还存在,但已残破。2003年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共拨款96万元对起义地址古营盘、犀牛潭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同年开始,桂平市利用旅游国债对起义地址景区进行了规划建设,使景区周围环境大为改善。目前,太平天国起义地址已成为自治区及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南山寺石刻、贵港市汉古墓群同为1963年2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大旧址”经过近几年的修缮,已于200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区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我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贵港市汉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岸,北到七里桥(马草江),西从贵糖集团制糖厂起,至风流岭(今石羊塘、大公塘),经旧飞机场(今中山家私城以东一带),东到罗泊湾、南陡村、铁路桥,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7.5公里,散布数以千计的古墓。从1954年到现在,已发掘汉墓500余座,出土文物1万多件。1976年7月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曾轰动全国,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王冶秋亲临现场指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了纪录片。一号墓共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其中翔鹭纹铜鼓是目前所知广西最精美的铜鼓,其它40多件青铜器也都精美绝伦。数十件珍贵文物多次被选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和出国展览。目前,可见封土堆的汉古墓还有41座,分布市区东郊、西郊、南郊、马安岭。

**县现有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五烈士纪念塔、六陈镇汉代冶铁遗址、大安镇古建筑群等三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五烈士纪念塔为全国仅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塔之外的另一座黄花岗烈士纪念塔,1994年被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陈汉代冶铁遗址位于六陈镇水库附近,共有6处冶铁遗址和1处古矿遗址,是目前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发现最早、最大的古代冶铁遗址,1994年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我国岭南冶铁史专家、中国长期研究冶铁技术发展史的科研单位——北京大学冶炼技术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李延洋博士带领的考古队在此遗址进行了考察、勘探,发现了中国碗式冶铁第一炉,经专家通过炭14鉴定,碗式冶铁炉的冶炼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中原高炉冶炼水平。

桂平市现有宋代窑址、大塘城遗址、太平天国前军指挥所——三界庙、东塔、圣寿寺、上塔村遗址等六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塔位于桂平市城东4公里的浔江南岸、黔郁两江交汇处,为“广西第一高塔”。1997年国家文物局及自治区拨款87.3万元,由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塔进行了全面修缮。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进行了维修。大塘城遗址位于桂平市区三角嘴对面即寻旺乡先锋村大塘城屯内。1997年7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中旬开始,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柱洞292个、灰坑23个、坑5个、汉墓7座、明墓葬1座,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及80多件随葬器物。圣寿寺位于桂平城区以南35公里的麻垌镇白石山,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共分三进,明万历年间修茸,现在的圣寿寺为上世纪末重建。

3、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114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市辖区共有6个,分别为大南门城楼、罗泊湾宝塔、南山寺、翼王亭、大圩龙岩以及南江古码头,除南江古码头为2004年港南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5个都是1985年7月由当时的贵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南门城楼二楼在地级贵港市成立之后为旅游部门办公用房,上述六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管理部门曾制定了保护维修规划,由于经费方面原因,至今未实施。

4、597个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我市三个文物保护机构基本上建立了档案,但档案记录不够完整、规范,对文物保护对象的情况的掌握不够详细,没有拟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二、我市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汉墓博物馆至今未建。我市汉古墓群及其出土的文物,在全国全区都有比较大的知名度,2004年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专题组在制作《岭南王国》专题片时就到我市采访拍摄南越王国郁林郡郡治布山县。2002年及之前,国家文物局已拨款80万元支持我市建设汉墓博物馆,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都未见开工建设,以至曾轰动全国的罗泊湾一、二号墓无法复原、所出土的文物无地展出,其中最为珍贵精美的出土文物只能由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有三分之一为贵港罗泊湾一、二号墓出土文物),大大降低了我市文物大市及汉古墓群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我市汉古墓群规模、等级、出土文物等方面都小和少,发掘时间也比我市迟的合浦汉古墓群,由于其及时建起了汉墓博物馆,其区内知名度及影响力反而超过了我市。

2、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少,工作开展不平衡。我市现有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个,仅占全区总数的12.21%,其中部级只有一个,仅占广西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个的2.38%,自治区级12个,仅占全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6个的4.34%。地级市建市十年来,没有核定公布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辖区(含县级贵港市)从1986年以来,只有港南区于2004年8月公布一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目前,市辖区仅有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的未公布的579个文物保护对象中,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对象,至今没有核定公布,尤其市辖区更为突出,比如:港北区建于清道光年间、本地仅存的工艺精美的石牌坊——永明街节孝牌坊,建于清代的贵城小江村梓潼寺,港南区布山县遗址系列古迹——亚魁牌坊、中山公元驰道牌坊、秦代古驰道,覃塘区三里镇罗村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等等,都没有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保护形势严峻。一是古遗址及革命遗址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绝大部分已难认出,就是保护较好的太平天国起义地址的古营盘、古练兵场,其土围墙也基本上只剩下残迹。二是汉古墓葬范围越来越窄,封土堆也日益变小,数量也日渐减少。三是古建筑及历史、革命建筑物,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损毁程度轻重不同,但除了东塔、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等极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他绝大多数都需要及时修缮,比如圣寿寺前的仙宫牌坊已被山洪冲塌部分,布山县址系列古迹、安澜塔等残破不堪,等等。

4、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质量不高,达不到修复如旧的基本要求。根据文物法律法规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其中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同时,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我市的不少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的修缮,都没有或很少按这些规定来执行,如圣寿寺、白马双英、梓潼寺等。

5、大量精美、珍贵馆藏文物堆积文物库房。特别是市博物馆,没有展览用房,目前利用的“一大旧址”一楼大厅,不仅面积小,更主要的是不符合珍贵文物展览的技术条件和安全要求,以致数千件文物基本上堆积文物库房及箱柜。

6、馆藏文物保护困难、无法进行修复。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暂设在“一大旧址”三楼(顶楼),面积小,文物库架不稳固、摆放密度大,不少文物还只能存放在箱柜里面,库房条件差,无法从湿度、温度、空气等方面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一些铁制类文物氧化速度加快。不少出土瓷器、陶器的裂缝、残损,因无实验房、修复房而无法修复。太平天国起义纪念馆及“一大旧址”陈列的纸质文物等,由于条件简陋,霉烂严重。

7、文物征集成效不大,保护范围很窄小。目前,我市文物管理机构和博物馆从社会上征集到的文物数量非常有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极小范围,对众多的古民居、坛庙祠堂、桥涵码头、池塘井渠等普通古建筑、军事交通水利等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还没有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也没有摸清情况。

8、工作条件简陋。市博物馆无办公用房,其对方圆近20平方公里范围内汉古墓的巡查,全靠职工骑自行车去巡查。同时,文物保护的现代科技和设备非常缺乏,文物的勘察、发掘、保护基本上靠原始的手工操作。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摆不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真正议事日程,有的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甚至忽略了文物保护工作,有的在开发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中,不注意保护文物资源,致使不少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遭受损坏、毁灭。

二是财政投入少。几年来,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拨款,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的保护对象则是所在地的群众自筹,比如**南汉梁嵩状元庙、剿匪烈士纪念塔、畅岩古文化遗址、港北小江梓潼寺等就是由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修缮的,市县财政投入极少。经费的紧缺,同时也制约了文物征集工作的开展。

三是人才匮乏。全市三个博物馆现有职工32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16人,而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18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5人,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很多是非博物专业甚至非历史专业的。作为地级市馆的市博物馆,目前只有6名职工,其中为博物专业的只有1人,真正具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1人,根本适应不了文物大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应由文物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但目前我市有的是园林部门使用,有的是宗教部门使用,这些部门只重使用,轻管理,对文物的保护修缮没有尽到责任,比如南山寺,寺内由宗教部门使用,寺外由园林部门使用,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入寺内检查文物都不方便,更主要的是寺内摩崖石刻,由的被新塑的佛像所挡,由的被人为所损,寺内燃烧香烛所产生的烟雾长期熏染摩崖石刻。其他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则难以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

五是文物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

三、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的紧迫感。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文物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对于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贵港市有着较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号称广西文物大市,保护和利用好我市的文物,对挖掘我市深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我市的文化品牌,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的紧迫感,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二)抓紧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核定工作。要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对象的不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分别申报部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要把南山寺、大南门城楼、罗泊湾宝塔、港北区大圩龙岩摩崖石刻、永明街节孝牌坊、覃塘福寿寺门楼、三里村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升格或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南江古码头(广西目前唯一的古码头)等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一批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核定、公布为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三是尽快建设贵港市汉墓博物馆。最好能选择在一号汉墓发掘的地方建设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实现原址保护,充分发挥一号汉墓的影响力。博物馆的定位应以汉文物大市及拥有480万人的实际出发加以考虑,以汉墓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综合性中型博物馆,其功能划分起码有藏品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区。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对受损严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对自治区级和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争取自治区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专项拨款,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经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目前,急需抢救性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古墓群、大南门城楼、翼王亭、安澜塔、南江古码头、圣寿寺石牌坊等等。

五是加强文物征集。每年市、县市区财政都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征集。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机构,要加强调查了解,及时把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征集回来。

六是要认真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本辖区内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优秀近现代建筑、当代遗产及以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化遗产种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数量、分布等量化指标、保存现状和环境状况及变化情况,对符合认可标准、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都要予以登记,编制普查档案,及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的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公布或申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七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现有文物管理机构职工的业务培训,尽可能提高职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对市博物馆买工挂编的八名人员予以销编,以保证市博物馆能引进年纪轻、作风正、业务熟悉的专业人才。要注重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工作人员,以解决文博队伍文化素质低、专业不适应的问题,为我市文物事业的新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