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1 08:27:00

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

乡镇党委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更是基层“两个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在乡镇面临换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的关键时期,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提高乡镇党委执政能力是我们正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主要做法

(一)切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党委执政能力。

1、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素质。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乡镇机关作为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对象,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教育活动中,各乡镇先后组织开展了“三学三比三争”和“四个一”活动、“三个代表在仙居”和“五问三牢记”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锋形象”大讨论和“振兴仙居”大讨论以及“我是共产党员”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并采取邀请宣讲团和讲师团成员进行教育辅导,组织乡镇机关党员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丰富了活动的载体和内容。各乡镇班子成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对照党章和党性提出要求,查找问题,并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全县乡镇党员干部也按要求撰写了较为深刻的学习体会和党性分析材料。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乡镇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如在抗击去年5号(海棠)、9号(麦莎)强台风的过程中,各乡镇党委和党员干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众志成城,奋力抢险,把台风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取得了防台救灾工作的胜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信赖。

2、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按照德才兼备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着重选拔那些懂经济、善管理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在乡镇班子配备中,特别重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选拔,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经济意识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干部推上主要领导岗位。并注重改善乡镇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妇女和非党干部的选拔力度,对部分乡镇妇联主席和团委书记进行了公开选拔。为调动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活力,对内部岗位的设置也作了合理的调整。如针对原先乡镇人大主席年龄偏大和监督作用发挥难的实际,将乡镇人大主席兼任同级党委副书记,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被推到人大一线工作,给人大工作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乡镇人大主席更好地参与党委、政府的工作。同时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一方面,我们通过公务员考试形式,录用了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机关,并选调了部分县级机关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任职,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另一方面,我们通过“零起点”公开选拔副科级县管后备干部的方式,在全县乡镇干部中选拔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并通过定期教育培训、挂职锻炼途径,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和培养,加快他们的成长步伐。

3、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不断推进乡镇干部管理制度化。我县于2002年5月份,制订出台了《乡镇干部行为规范》,作为衡量乡、村两级干部行为的基本标准。《规范》从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对乡镇干部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县里统一将其内容编印成小册子,下发到每个农村基层干部,做到人手一册,年底对照《规范》内容进行评议考核。在评议办法上,以年终召开考核大会的方式,先由乡镇干部按照《规范》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进行述职,然后由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打分测评,评议考核结果为乡镇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被评为不合格干部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类作出处置。

(二)切实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强化乡镇党委服务意识。

1、是全面推行了乡镇干部住乡(镇)驻村制度。针对少数乡镇干部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工作作风漂浮,联村下村少,以及乡镇干部居住“城市化”倾向日益凸显,“走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的实际,我县从2001年起就全面实施了乡镇干部住乡(镇)驻村制度。要求每位乡镇干部除节假日值班外,每周住在乡镇的时间不少于3个晚上,每月下到所驻村不少于8天,还要做到“夜学、夜议、夜谈、夜论”和“四个必到、四个不准、四个保证”,促使驻村干部转变作风,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是积极推行乡镇干部双向选择和交流制度。在对乡镇驻村干部的选择确定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乡镇干部双向选择制,改变传统由乡镇党委单向确定的方式,明确规定除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办公室等内勤人员外,其他行政干部全部以干部选择所驻村和行政村选择驻村干部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方式确定驻村。同时,为激发干部到乡镇任职的积极性,县委在干部的调配上注意向乡镇基层倾斜,专门制订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辞职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的方式、范围、标准、程序、纪律和要求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年轻干部必须经过乡镇或基层工作的锻炼,部门内部原则上不直接提拔,在干部使用上逐步形成“基层第一、乡镇第一、重点向乡镇倾斜”的观念。乡镇干部双向选择和交流制度的实行,使乡镇干部队伍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开展亲民活动。为强化乡镇党委的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农村基层干部作风,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的服务意识,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全面部署开展以“便民办实事、安民解困难、富民奔小康”为主题的亲民活动。通过健全和落实以全程办事制、定期“下基层、送服务”、乡镇干部住乡(镇)驻村为主要内容的便民制度,以领导干部下访、“民情接待夜”为主要内容的安民制度,以村务定期“会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共富裕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富民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形成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良好氛围,树立农村干部的新形象。通过亲民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注意了自身形象,加强了自我约束,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以求实干事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三)切实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制度建设,全面理顺党委自身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县委每年与乡镇党委签订《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状》,各乡镇根据责任书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党建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个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身上,并明确村干部的具体职责,层层落实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局面。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县委还制订出台了《乡镇、街道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和评分办法》,将基层党建工作细化为十三大类43项,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奖优罚劣,把考核结果和年终各项评奖、评先结合起来。

2、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促进乡镇机关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乡镇机关高效有序运行,99年,县委转发了皤滩乡党委《关于建立乡机关五大机制的通知》文件,从乡镇的决策、管理、考核、教育、监督、服务等方面提高乡镇工作。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乡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现乡镇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保证乡镇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激发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奖勤罚懒,提高乡镇机关工作效率;建立教育监督机制,对乡镇干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业务、政策法规和工作技能的教育培训,对乡镇班子和干部实施有效的监督,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为农服务机制,为乡镇干部有效开展农村工作提供保障,切实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乡镇党委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从2003年开始,把“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完善推进措施,使“先锋工程”建设成为“三级联创”的主要内容,使县、乡、村形成三级联动、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相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在开展“先锋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根据我县中间的比例较大,单靠“抓两头”很难推动中间村的向前移位的实际,我们在认真总结个别乡镇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开展“争星晋级创五好”活动,将其作为推动“先锋工程”整体推进的有效载体,通过制定考核细则,实行量化考核、动态管理,努力形成一套激励先进更先进、鞭策落后赶先进、推动中间争先进的工作机制。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乡镇党委的职能行政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严重。从乡镇内部看,乡级基层组织的主体是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乡镇政府。各自的法定职能不尽相同。但在乡镇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一些相应的配套建设和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致使乡镇党委、人大主席团和政府的工作职能难以有效到位,导致乡镇基层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失衡的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主要表现在乡镇基层组织体系内,由于党政关系、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三者之间关系未理顺而导致政权运作不畅或呈一种无序状态。以党政关系而言,突出地表现为某些乡镇党委违反国家宪政体制,过分地干预乡镇人大与政府的事务,使政权的运行机制失调和功能萎缩。乡镇的大小事务都由党委说了算,人大主席团一般只是在开人代会时履行一下职责,其它时候则形同虚设;乡镇政府也只能在乡镇党委的号令下做一些具体事情,实际上成了乡镇党委的下属机构。乡镇党委行为超出宪政体制和法律上的规定,使得各政权行为主体不能各司其职,乡镇党委职能行政化现象严重。

从客观上看,乡镇一级由于责任重大而职权甚少,事情冗杂,乡镇党委、人大主席团、政府的职能也的确不好分,也难分开。乡镇党委实际上扮演着经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三重角色,让乡镇党委主要领导终日忙于应付繁杂的经济、行政事务,在驾驭宏观经济局势、协调社会综合发展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集中精力,切实尽到应尽的政治领导职能。在乡镇与村的关系上,目前大量的该是由村级组织承担的落实国策、管理社会治安、负责民事调解等事务仍然主要得靠乡级组织承担。上级党委、政府也往往要求乡镇党委在处理这些方面的事务中负全责、负总责。实行村民自治以后,乡(镇)对村的工作任务的落实不能采用行政手段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乡镇党委对村级组织和工作事务的领导也只能通过村党组织加以实现。这样难免制约乡镇党委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到位,在工作中使其不得不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方式,结果造成人们对乡镇党委领导合法性的认同率不断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乡镇党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乡镇党委的职权弱化,责任与权力不对称。《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乡镇党委主要承担贯的职权,但《条例》中又没有规定履行这些职责的权力,事实上造成了乡镇党委的责任与权力分离。在调查中,许多乡镇党委书记认为,现在乡镇党委是责任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权力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主要表现为乡镇条块关系仍未理顺。乡镇一级有许多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乡镇大多数站所是县直部门单位在乡镇所设的延伸机构。这些机构在管理行业、规范行为、服务农村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行乡镇体制中的条块关系所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条条管理的站所“庙”多而事不多,权大而责不大;相反乡镇责多而权不多,想干而无法干。乡镇绝大部分职权被上级机关及其职能部门收走,或者被逐步“瓜分”和“架空”。那些有权有钱、工作好干的站所,县直单位就收回管理,而没权没钱、工作难干的站所,就下放由乡镇管理。尽管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但是人、财、物却归主管部门管理,乡镇无权过问,也无法干涉。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直接肢解和削弱了乡镇党委的领导职权,致使乡镇党委对站所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约束机制,形不成合力。乡镇党委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在其辖区内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削弱。

(三)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乡镇财政困难是影响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乡镇财政困难,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是乡镇债务负担沉重,“空壳”乡镇有增无减,有的乡镇甚至连干部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去。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高,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习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思路不适应。一些乡镇党委存在着“只管吃饭、不图发展”和“干完这届管不了下届”的思想,对本地情况若明若暗,不熟悉经济,不了解市场,对乡(镇)村的改革和发展心中无数,因而缺乏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措施。二是业务知识与能力不适应。一些乡镇党委不善于紧跟时代潮流,不善于学习和更新知识,特别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难以起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作用。三是领导经济的方法手段不适应。在新形势下,有的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靠行政手段上,对经济工作仍进行直接、微观管理;而没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对经济工作进行间接、宏观管理转变。在扶贫攻坚、科技兴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

(四)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偏低,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至关重要。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强与弱。但据我们调查,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乡村群众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复杂局面,有的乡镇干部仍存在“三不状态”,即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短期地看待和处理复杂局面,从而导致事态向恶性方向发展。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有的乡镇干部没有很好地掌握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而是习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群众。这种现状发展下去势必会破坏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损坏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三是依法执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乡镇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不适应农村形势的变化。据了解,有的乡(镇)干部受传统的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滥用职权的现象也有存在。

三、对策与思路

(一)理顺乡镇领导体制,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

1、撤并乡镇,精简乡镇机构与工作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按照“党政职能分开,人员交叉任职”的原则,精简工作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减少工作矛盾,提高办事效率。一方面,对于可以撤并的小乡镇,应在考虑土地、人口、面积等因素的基础上,遵循“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原则,选择中心镇和工商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并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合并周边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这不仅有利于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节约乡镇财政开支,而且更有利发挥中心集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合并乡镇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不宜撤并的乡镇,其党政机关工作机构设置应根据人口、区划面积、财政收入划分不同类型,设3-5个综合职能办公室。经济发达、规模较大的乡镇,按现行城镇管理体制进行管理;贫困边远地区、规模不大的乡镇,原则上设1个综合机构。提倡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乡镇人大主席一般可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不设专职工作人员,有关工作人员可由乡镇党委秘书承担。乡镇事业单位不应承担与其性质不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彻底改变事业单位行政化的倾向。同时把服务性、技术性和社会中介性质的组织从乡镇机关分离出去。

2、理顺关系,增强乡镇党委依法执政的功能。针对当前县级政府各个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如七站八所)分割、包揽了本应属于乡镇的权力,从而影响了乡镇党委和政府整体功能发挥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根据中央关于“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少数不宜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般都要放到乡镇管理”的精神,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对乡镇机构、组织进行重组,使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如应调整和理顺县派驻乡镇机构的领导体制,对社会服务和涉农机构,应进一步下放给乡镇管理,实现人权与事权的统一,增强乡镇党委统一管理的功能,提高协调能力,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对不宜下放乡镇党委直接领导的站、所,应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但上级主管部门在任免这些站、所负责人前,必须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

3、转变职能,改进乡镇党委的领导方式与方法。针对当前乡镇党委中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各自为政等问题,我们认为,乡镇党委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努力规范乡镇党委与人大、政府和群众组织的关系,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支持乡镇人大依法履行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乡镇党委的主张变为乡镇政府的意志和行动,带动和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乡镇政府履行法定的职能,引导乡村两级组织由从前的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从单纯的行政命令转变到行政、法律、科技、民主、教育多方式相结合,实现依法行政。加强对乡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乡镇党委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落实广大农村党员在基层事务管理中的参与权,推动村规民约的逐步完善,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衔接。通过扩大党内民主程度,推动乡镇党委决策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对乡镇党委的职能、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重新定位,逐步实现领导方式由过去的组织推动向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二)增强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乡镇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意识。当前乡镇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要转变“四大观念”,强化“四种意识”:一要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二要转变小生产观念,强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意识,带领群众努力把经济做强、做大。三要转变周全观念,强化“中心”意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党委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加快经济发展是乡镇党委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乡镇党委要尽量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思想经济、抓经济、发展经济上来。四要转变按部就班的保守观念,强化敢闯、敢干、敢冒的开拓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当地条件和自然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特色发展路子。

2、调整经济职能,改进乡镇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乡镇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的职能要相应调整,方式、方法要相应改进,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是领导经济方式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调整。就调整产业结构而言,要开阔视野,放眼全县、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紧紧盯住市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既要有战略调整,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又要有经常不断的战术调整,及早预测,抢在市场变化前占据产业制高点。二是管理经济手段要由过去单纯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转变。乡镇党委对经济的直接、微观管理要转变为间接、宏观管理,把职能切实转变到制定规划、落实规划、提供信息、加强协调、完善服务上来。三是发展经济的标准要从过去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既要管好现有的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又要坚持以农村公有制为主体,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既要重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又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村强民富”的目标。

(三)提高乡镇干部素质,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1、健全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五种能力”的要求,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创新内容、拓宽渠道以及改进方法,积极推进从素质培训向素质与能力培训相结合转变。一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在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教育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的教育,进一步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比如,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以提高乡镇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又比如,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以提高乡镇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再比如,要加强应对复杂局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突发事件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的能力。二要拓宽教育培训渠道。为了加大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拓宽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的渠道。建议进一步完善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农校、职业学校为基地,大专院校为依托的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三要改进教育培训方法。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引导乡镇干部把理论学习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推行和运用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抓紧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系统。

2、改革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改革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真正把能力强、素质高的大批优秀人才选拔到乡镇领导班子中来。这是提高乡镇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建议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要努力实现以下四大转变:一要在选人标准上,实现从“老实听话、工作稳当”向“能力强、素质高,能带领乡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转变;二要在选人范围上,实现从“在少数人、‘小圈子’中选人”向“多层次、多渠道选人”转变;可按“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联互动、一体运作”的思路,从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选派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到乡村任职,以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三要在选人方式上,实现从“委派、等额选举”向“公推直选、公平竞争”转变,以增强乡镇干部的群众公认程度。可采取“三推两考一选”(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推荐,进行考试和考核,按党章和有关法规进行选举)的办法产生乡镇领导干部。四要在班子结构上,实现从“只注重个体素质与能力”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业务专长合理搭配”转变,以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合力。在选拔任用乡镇领导干部的同时,要坚决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乡镇领导干部,疏通干部“能下”的渠道;可实行乡镇班子任期制、试用制,班子成员辞职制、末位淘汰制、罢免制等,以增强乡镇领导干部的竞争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班子的活力。

3、完善乡镇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乡镇党委管理不严、监督力度不大有关系。因此,乡镇党委一定要强化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具体地说,一要规范乡镇干部工作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新一届乡镇党委班子组成时,应当及时制定任期目标与任务。每年又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融经济工作、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于一体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把责任落实到人,年终实行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二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乡镇党委要在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组织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际不断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始终保持“党员意识”和“先进意识”。三要强化对乡镇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监督重点应放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上;放在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上;放在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上;放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上,等等。对于违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的乡镇党员干部,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以维护法纪的严肃性,增强乡镇干部管理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