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安家工程”构建温馨“家园”的报告

时间:2022-07-10 04:31:00

实施“安家工程”构建温馨“家园”的报告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把这项工作与“两新”组织党建、社区党建和农村党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了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调研先行摸清“家”底,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我市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前提是摸清流动党员队伍的现状。为此,我市组织专门力量,由市委副书记朱报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带队,深入到社区、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等调研,总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寻找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市委召开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一是发放公开信。市委组织部发出了《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并在《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杭州网和杭州电视台、杭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登和播出。各级党组织也通过发放“一封红色家书”、“一封慰问信”等形式,发出公开信23000余封。二是开展专项调查。市委建立了流动党员专项普查小组,抽调专门力量负责这项工作。各区、县(市)也落实专门人员,对辖区内流动党员的情况开展地毯式普查。江干区在社区党务干部逐户走访社区居民的基础上,从各乡镇(街道)抽调80余名党务工作者,对辖区内的各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逐户上门走访,调查流动党员的情况,共找到流入党员1106名。三是整合部门力量。在“双找”活动中,全市注意发挥各级工商、财政、劳动用工部门和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如上城区整合工商、财政、劳动用工等部门,并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配合党组织做好对流动党员的调查。该区湖滨街道通过餐饮协会,在餐饮企业找到流动党员83名。四是建立日常走访联系制度。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建立了流动党员“一节一信”、“一月一会”、“一季一访”的联系制度和“定制度、定内容、定活动日”的活动制度,加强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为找到流动党员提供制度保证。据统计,2005年5月份以来,全市找到流动党员6021名(流出党员2792名,流入党员3229名)。

二、因地制宜建好“家园”,扩大对流动党员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深入开展流动党员“双找”活动基础上,我市坚持因地制宜,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团组织为重点,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党组织的组建模式,努力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减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空白点。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的意见》,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理顺流动党员关系工作的通知》,全市实施了《杭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在党组织建设上,我市采取了10种方法:一是楼宇组建法。本着“就地、就近、就便”的原则,采用组建楼宇党支部的方法,解决党员缺乏统一管理、办公楼宇内流动党员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等问题。市委组织部在高新区(滨江)创业大厦、华新科技大厦进行试点,建立2个楼宇党支部。目前,全市建有楼宇党支部85个,有党员897名,涉及企业单位526家。二是市场组建法。在市场组建了74个党组织,管理流动党员1605人。江干区四季青服装市场开展“党员经营户亮身份”活动,党员挂牌经营、诚信服务,营业额不断上升,社会反响较好。三是行业组建法。在一些流动党员比较多的餐饮、出租车、保安等行业,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由行业党组织管理。上城区针对不同餐饮企业的特点,采取了连锁店建支部、美食街建支部、区域建支部等形式,建立党组织9个。四是工程项目组建法。在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流动人员较多的重大工程项目,建立临时党支部,并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有党务工作经验的项目工程人员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杭州市政公用建设开发公司在市重点工程项目文一西路建设中,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把17名党员组织起来,促进了项目建设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五是个私协会组建法。在民营经济相对发达、个私企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充分发挥个私协会联系个私企业比较紧密的优势,在个私协会成立党组织,统一对个私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萧山区个私协会党委下设了14个党支部,在册党员有124名。六是跟踪管理法。对因房屋拆迁等因素导致党员暂时流动的,及时组建党组织,加强教育管理。如拱墅区根据因旧城改造,有700多名党员散居在各个城区的情况,成立了23个拆迁党支部,每个党支部专门配备联络员,对这些流动党员集中跟踪教育管理。七是集中代管法。针对外来民工流动党员的地域特点,采取组建驻杭党支部,由原籍地党组织委托工作地党组织进行集中代管。下城区朝晖街道党工委和江苏灌南县委组织部携手组建了黎园社区李集乡驻杭流动党员党总支,现有党员44名,均为江苏灌南县流动在杭州市5个城区打工的党员。总支日常工作由朝晖街道党工委进行指导。近年来,该总支发展了7名党中,有8名民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八是委托管理法。外出党员有3名以上去向同一地的,党组织集中建立党支部,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管理。淳安县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集中地建立临时党支部30多个,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共管理党员2088名,占该县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总数的近70%。九是持证管理法。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十是站室服务法。在街道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社区(村)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室,负责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组织流入党员学习和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活动、社区管理建设等工作。全市共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73个,新建流动党员支部294个,社区(企业)流动党员服务站345个。

三、创新服务感受“家”亲,丰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人员难集中、情况难掌握、活动难保证、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我市坚持求实创新,从流动党员的实际出发,把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强管理,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使党的工作为流动党员所欢迎、为单位所支持、为社会所需要。一是创新学习方法,方便党员参与。根据流动党员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集中学习采取设定“活动日”的办法,利用节假日或晚上时间进行,既不影响党员的正常工作,又保证了党员参学率。根据流动党员行踪不定、居住分散的实际,利用现代传媒送学上门。市人事局下属的人才中心流动人员党委,在杭州人才网(www?hzrc?com)上设立了“杭州流动党员之家”,将党员动态信息库与网页进行合并,将党员名册上网,开设了“组织活动”、“情况通报”、“办事指南”、“时政要闻”、“网上党校”、“支部名册”、“问题解答”、“心得交流”、“风采展示”、“党员信箱”等栏目,为每位党员开设“通行证”,让每位党员在网上“安家入户”。党员如有单位、地址、电话变更,可直接在网上“修改个人资料”栏里进行修改,在“心得交流”里面可以提交学习体会,向组织汇报开展活动的情况等,大大方便了党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浙江中控有限公司、?康集团等公司党委,也都在互联网上开设党员学习园地,党员可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根据外来务工党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实际,采取讲党课、看电教片等办法,力求党员学习形象直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对党员的吸引力。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员作用。针对少数流动党员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淡化、作用弱化等问题,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添光彩”,争创党员“示范岗”、“先锋岗”、“责任区”等活动,发动党员在立足本职、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西湖区在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工程建设中,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把党旗插在工地上,广大党员顶风冒雨,吃住在工地,保证了工程建设如期完成。上城区高银街餐饮业联合支部整合34家餐饮店,积极开展技能比武、厨艺大赛等活动,既加强了行业内部交流,又促进了良性竞争,赢得了职工群众、经营业主和服务对象的普遍好评。三是创新评议方法,公正对待党员。群众对流动党员的情况不了解,党员相互之间不熟悉,党组织对党员的表现难掌握,以及对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难定格,是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难点。我市在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工作中实行“三结合”,即党员互评与群众参评相结合、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评议相结合、现实表现与一贯表现相结合,增强了民主评议的准确性。四是创新服务内容,体现组织温暖。全市广泛开展了“组织帮党员、党员帮群众”活动,实施“春风行动”,切实做好关心帮扶困难党员的工作,为他们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条件。全市共建立党员互助基金235个,金额1400余万元,结对帮扶困难党员862名。江干区采荷街道通过建设“阳光家园”(党员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制度、资源”三保障和“一证通、生活就业、结对帮扶”三服务,吸引了120余名党员到街道安家入户。下城区朝晖街道党工委对李集乡驻杭流动党员党总支,不仅在日常工作上加以指导,还每月提供1200元的活动经费,并在学习资料、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促进了党总支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近年来该总支的44名党员中,有32名获得了所在单位的表彰。

四、建立制度完善“家”规,着力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真实情况,我市建立落实了“五访”制度:对家在本地但长期外出的党员,开展“家访”,基层党组织安排专人上门了解情况;对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在本市的流动党员,开展“走访”,了解党员的平时表现,并与流动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流动党员,通过向他们所在单位党组织发一封调查函的形式开展“信访”,了解党员的表现情况;党组织还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途径开展“查访”,检查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定期“随访”,掌握党员思想动态。逐步形成了市、区(部门)、街道和基层支部四级联抓,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管的工作体系,保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并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建立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萧山区建立了党员“过政治生日”和“不作为党员告诫”制度,帮助流动党员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体现党组织的政治关爱,在党纪处分、组织处置之外,建立了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第三道防线。上城区开设了党员“先锋论坛”,建立了党员记“先锋日记”制度,使流动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和省委的充分肯定,省委乔传秀副书记专门作出批示,中组部《组工信息》和省委《浙江信息》都全文刊发了我市做法,省委组织部还以文件形式向全省作了推广。

2006年,我市将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长效机制抓实抓好:一是继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工作,努力实现组织全覆盖;二是继续推进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建设,按照一街道(乡镇)一中心和一社区一室的目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网络;三是继续总结典型经验,抓两头,促中间,推动流动党员工作的平衡发展;四是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管理,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把这项工作与“两新”组织党建、社区党建和农村党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了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调研先行摸清“家”底,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我市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前提是摸清流动党员队伍的现状。为此,我市组织专门力量,由市委副书记朱报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带队,深入到社区、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等调研,总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寻找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市委召开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一是发放公开信。市委组织部发出了《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并在《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杭州网和杭州电视台、杭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登和播出。各级党组织也通过发放“一封红色家书”、“一封慰问信”等形式,发出公开信23000余封。二是开展专项调查。市委建立了流动党员专项普查小组,抽调专门力量负责这项工作。各区、县(市)也落实专门人员,对辖区内流动党员的情况开展地毯式普查。江干区在社区党务干部逐户走访社区居民的基础上,从各乡镇(街道)抽调80余名党务工作者,对辖区内的各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逐户上门走访,调查流动党员的情况,共找到流入党员1106名。三是整合部门力量。在“双找”活动中,全市注意发挥各级工商、财政、劳动用工部门和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如上城区整合工商、财政、劳动用工等部门,并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配合党组织做好对流动党员的调查。该区湖滨街道通过餐饮协会,在餐饮企业找到流动党员83名。四是建立日常走访联系制度。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建立了流动党员“一节一信”、“一月一会”、“一季一访”的联系制度和“定制度、定内容、定活动日”的活动制度,加强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为找到流动党员提供制度保证。据统计,2005年5月份以来,全市找到流动党员6021名(流出党员2792名,流入党员3229名)。

二、因地制宜建好“家园”,扩大对流动党员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深入开展流动党员“双找”活动基础上,我市坚持因地制宜,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团组织为重点,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党组织的组建模式,努力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减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空白点。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的意见》,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理顺流动党员关系工作的通知》,全市实施了《杭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在党组织建设上,我市采取了10种方法:一是楼宇组建法。本着“就地、就近、就便”的原则,采用组建楼宇党支部的方法,解决党员缺乏统一管理、办公楼宇内流动党员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等问题。市委组织部在高新区(滨江)创业大厦、华新科技大厦进行试点,建立2个楼宇党支部。目前,全市建有楼宇党支部85个,有党员897名,涉及企业单位526家。二是市场组建法。在市场组建了74个党组织,管理流动党员1605人。江干区四季青服装市场开展“党员经营户亮身份”活动,党员挂牌经营、诚信服务,营业额不断上升,社会反响较好。三是行业组建法。在一些流动党员比较多的餐饮、出租车、保安等行业,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由行业党组织管理。上城区针对不同餐饮企业的特点,采取了连锁店建支部、美食街建支部、区域建支部等形式,建立党组织9个。四是工程项目组建法。在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流动人员较多的重大工程项目,建立临时党支部,并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有党务工作经验的项目工程人员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杭州市政公用建设开发公司在市重点工程项目文一西路建设中,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把17名党员组织起来,促进了项目建设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五是个私协会组建法。在民营经济相对发达、个私企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充分发挥个私协会联系个私企业比较紧密的优势,在个私协会成立党组织,统一对个私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萧山区个私协会党委下设了14个党支部,在册党员有124名。六是跟踪管理法。对因房屋拆迁等因素导致党员暂时流动的,及时组建党组织,加强教育管理。如拱墅区根据因旧城改造,有700多名党员散居在各个城区的情况,成立了23个拆迁党支部,每个党支部专门配备联络员,对这些流动党员集中跟踪教育管理。七是集中代管法。针对外来民工流动党员的地域特点,采取组建驻杭党支部,由原籍地党组织委托工作地党组织进行集中代管。下城区朝晖街道党工委和江苏灌南县委组织部携手组建了黎园社区李集乡驻杭流动党员党总支,现有党员44名,均为江苏灌南县流动在杭州市5个城区打工的党员。总支日常工作由朝晖街道党工委进行指导。近年来,该总支发展了7名党中,有8名民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八是委托管理法。外出党员有3名以上去向同一地的,党组织集中建立党支部,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管理。淳安县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集中地建立临时党支部30多个,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共管理党员2088名,占该县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总数的近70%。九是持证管理法。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十是站室服务法。在街道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社区(村)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室,负责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组织流入党员学习和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活动、社区管理建设等工作。全市共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73个,新建流动党员支部294个,社区(企业)流动党员服务站345个。

三、创新服务感受“家”亲,丰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人员难集中、情况难掌握、活动难保证、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我市坚持求实创新,从流动党员的实际出发,把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强管理,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使党的工作为流动党员所欢迎、为单位所支持、为社会所需要。一是创新学习方法,方便党员参与。根据流动党员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集中学习采取设定“活动日”的办法,利用节假日或晚上时间进行,既不影响党员的正常工作,又保证了党员参学率。根据流动党员行踪不定、居住分散的实际,利用现代传媒送学上门。市人事局下属的人才中心流动人员党委,在杭州人才网(www?hzrc?com)上设立了“杭州流动党员之家”,将党员动态信息库与网页进行合并,将党员名册上网,开设了“组织活动”、“情况通报”、“办事指南”、“时政要闻”、“网上党校”、“支部名册”、“问题解答”、“心得交流”、“风采展示”、“党员信箱”等栏目,为每位党员开设“通行证”,让每位党员在网上“安家入户”。党员如有单位、地址、电话变更,可直接在网上“修改个人资料”栏里进行修改,在“心得交流”里面可以提交学习体会,向组织汇报开展活动的情况等,大大方便了党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浙江中控有限公司、?康集团等公司党委,也都在互联网上开设党员学习园地,党员可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根据外来务工党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实际,采取讲党课、看电教片等办法,力求党员学习形象直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对党员的吸引力。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员作用。针对少数流动党员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淡化、作用弱化等问题,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添光彩”,争创党员“示范岗”、“先锋岗”、“责任区”等活动,发动党员在立足本职、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西湖区在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工程建设中,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把党旗插在工地上,广大党员顶风冒雨,吃住在工地,保证了工程建设如期完成。上城区高银街餐饮业联合支部整合34家餐饮店,积极开展技能比武、厨艺大赛等活动,既加强了行业内部交流,又促进了良性竞争,赢得了职工群众、经营业主和服务对象的普遍好评。三是创新评议方法,公正对待党员。群众对流动党员的情况不了解,党员相互之间不熟悉,党组织对党员的表现难掌握,以及对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难定格,是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难点。我市在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工作中实行“三结合”,即党员互评与群众参评相结合、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评议相结合、现实表现与一贯表现相结合,增强了民主评议的准确性。四是创新服务内容,体现组织温暖。全市广泛开展了“组织帮党员、党员帮群众”活动,实施“春风行动”,切实做好关心帮扶困难党员的工作,为他们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条件。全市共建立党员互助基金235个,金额1400余万元,结对帮扶困难党员862名。江干区采荷街道通过建设“阳光家园”(党员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制度、资源”三保障和“一证通、生活就业、结对帮扶”三服务,吸引了120余名党员到街道安家入户。下城区朝晖街道党工委对李集乡驻杭流动党员党总支,不仅在日常工作上加以指导,还每月提供1200元的活动经费,并在学习资料、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促进了党总支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近年来该总支的44名党员中,有32名获得了所在单位的表彰。

四、建立制度完善“家”规,着力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真实情况,我市建立落实了“五访”制度:对家在本地但长期外出的党员,开展“家访”,基层党组织安排专人上门了解情况;对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在本市的流动党员,开展“走访”,了解党员的平时表现,并与流动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流动党员,通过向他们所在单位党组织发一封调查函的形式开展“信访”,了解党员的表现情况;党组织还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途径开展“查访”,检查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定期“随访”,掌握党员思想动态。逐步形成了市、区(部门)、街道和基层支部四级联抓,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管的工作体系,保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并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建立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萧山区建立了党员“过政治生日”和“不作为党员告诫”制度,帮助流动党员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体现党组织的政治关爱,在党纪处分、组织处置之外,建立了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第三道防线。上城区开设了党员“先锋论坛”,建立了党员记“先锋日记”制度,使流动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和省委的充分肯定,省委乔传秀副书记专门作出批示,中组部《组工信息》和省委《浙江信息》都全文刊发了我市做法,省委组织部还以文件形式向全省作了推广。

2006年,我市将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长效机制抓实抓好:一是继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工作,努力实现组织全覆盖;二是继续推进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建设,按照一街道(乡镇)一中心和一社区一室的目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网络;三是继续总结典型经验,抓两头,促中间,推动流动党员工作的平衡发展;四是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管理,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