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4:25:25

实施对策

实施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护理对策;效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是“右耳性眩晕”,为周围性前庭半规管疾病,好发人群是女性群体与中老年人群,主要症状为短暂性、突发性眩晕,极易造成运动平衡、感觉平衡失调,发生跌倒的可能性较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临床主要通过体位复位法实施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1]。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反复发作,诱发该疾病的因素较多,故临床在治疗期间还应加强护理措施。本次研究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实施全面分析,同时遴选医院治疗的58例患者进行评价,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纳选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研究时段为2019年~2021年,研究分组方式为方便抽样法,组名称为参照组、研究组,各组纳入29例,疾病诊断标准参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15/14;年龄区间为47-80岁,均龄(63.52±3.82)岁。参照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16/13;年龄区间为49-78岁,均龄(63.57±3.61)岁。以SPSS23.0软件比较组间资料,确定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于患者用药情况实施评估,根据医嘱指导合理用药,同时对于饮食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落实各项医嘱措施。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主要内容为:(1)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护患信任感,同时密切关注情绪变化。应用HAMD、HAMA等评估分析情绪,根据结果对于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同时完善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家庭、人际关系,掌握性格特征、喜好等,以便于更为顺利实施护理,有效调整机体心理状态。对于家属采取心理护理,做好情绪安抚工作,引导家属予以患者关爱、陪伴,促进患者安全感及幸福感提升,进而积极配合治疗。(2)健康教育。术前通过视频、文字、微信平台、健康讲座、口头宣教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手术流程等,告知相关注意事项。(3)体位指导。对于患者实施复位治疗,对于体位进行限制,将床头抬高至45°,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同时垫高头部保持直立位48h,也可应用颈托固定。干预期间,告知患者不可过度仰头、抬头,(4)康复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积极开展康复训练,指导眼球上下活动20次,每日1次,维持睁眼状态并将头部呈现为前屈后伸状态,每日20次。将一侧手臂伸直指导患者注视指尖,移动指尖30-40cm后返回,重复进行20次。指导患者取坐位后耸肩,共进行20次,同时左右转肩20次,保持闭眼状态,重复进行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单足站立、下坡行走、上坡行走训练,每日20次。(5)生活指导。对于患者自我保护能力进行指导,预防颈部受伤、过度疲劳、感冒等,保证充足的休息,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降低疾病复发率。避免患者长时间低头看书,保证低盐、清淡饮食,不可应用浓茶、咖啡、酒等。日常生活期间注意合理进行运动,促进免疫力增强,保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

1.3观察指标

①应用Spiter生活质量指数评价患者健康感觉、家庭社会支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前景认知,各项目分值为2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护理满意度。NSNS(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分析护理满意度,评估内容为一般满意(55-85分)、非常满意(86分以上)、不满意(54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将全部数据录入SPSS23.0软件中,分别实施“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示,若比值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55%,明显较参照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周围性前庭半规管疾病,患者可出现短暂性或者突发性眩晕,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疾病发生机制,多认为与内听道动脉缺血、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存在关系。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临床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法复位,具有起效简单、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疾病复发率较高,且治疗后极易发生呕吐、头晕、心悸、恶心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3]。在临床护理服务中,综合护理为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合多种护理措施的干预模式,可同时关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可为患者提供更为细致、全面的护理服务。通过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活干预、康复训练、体位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患者满意度[4]。综上所述,予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综合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提升,应用价值理想。

参考文献

1.郑敏,党悦嘉,张迎慧等.精准化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21,43(04):561-563.

2.尹新平,彭敏,吕雅瑞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3):3238-3239.

3.钟慧球,罗红强.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体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31):104-107.

实施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实施困难;解决对策

2006年初财政部了的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趋于与国际准则相同,这对于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都是一次新的挑战。由于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操作与中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和实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所面临着的困难和障碍,提出合理建议,对于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新会计准则可操作性不足

比较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我们发现此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有巨大进步,但其原则性的规定太多,而具体的规定太少,因而在可操作性上也就略显不足,虽然随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各项准则提供了一些具体解释和说明,但有些规定的线条还是太粗、不够具体。比如,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到底公允价值怎么计量则没有具体说明,虽然在相关的《应用指南》中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具体说明,但还是不够细致。

(二)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很多核算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会计人员是一大挑战。比如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在。可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了简单的应付税款法,因此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处理也相当生疏,因此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中的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而且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这其中的执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与国际同行对话,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员不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与国际趋同的发展需要。

(三)我国会计监管质量差

我国内部审计力度相对薄弱。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直接受单位领导的管辖,往往会造成内部精简审计人员,审计取证不足。加之内部审计人员也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认为领导让自己审就审,不让审就不审。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在实务操作中容易出现对政策理解的偏差。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了解与吃透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有一定难度,因而作为内部监管的主体往往成为制约新准则实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让我们对新准则的实施也不能抱乐观的态度。由于公司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审计中客户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扭曲,注册会计师不再存在独立性。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处在寻找生存的状态当中,所以存在过分迁就客户。因此出现注册会计师帮助缺乏合法有效原始凭证的客户建立违法的账薄;帮助没有财务报表的公司的客户编制报表等情况,审计质量严重降低。

(四)我国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现状不容乐观

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企业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不易形成。而新准则中,对企业引用公允价值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它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导致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而且,我国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上市公司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占据了上市公司的主导地位,导致单位领导层只在乎自己在职期间的收益状况,尽量让在位期间的公司收益良好,而往往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内部监控失效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企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会使改革的路程更加难走。

二、建议和对策

(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此次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实现与国际准则接轨,相对于中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跨越是相当大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结合中国国情和特色,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要谨慎进行模拟试点,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信息系统等的影响,保证新旧准则之间平稳过渡。

(二)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使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以及在实务中的操作做到了然于心,注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会计理论功底的素质。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加强,使会计人员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会计监管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不仅依赖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更依赖对会计标准的执行操作和监督管理。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加强执行和监管环节的工作和惩罚力度,提高会计标准的执行和监管质量,确保新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要严格按《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反映财务信息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应赋予证监会、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权力,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实施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福建省;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推动新时代福建特色乡村全面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对福建“三农”工作要求的使命担当,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奋力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内在要求。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1],对福建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1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深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一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粮食总产量连续保持稳定,7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等5个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3]。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完成造福工程扶贫搬迁87.9万人,脱贫1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三是农村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率先推行河长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四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更加安定稳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累计增长超过45%,收入增幅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五是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公路、安全饮水,4G网络和高速宽带全覆盖,偏远建制村“五通”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改革有序推进。

2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农业农村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福建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不畅,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产品多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品牌杂而不亮。二是农产品阶段性供需不协调局面依然存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不少问题。三是农业生产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建筑布局比较散乱,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五是农村党建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人才支撑不足,乡村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六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较大,城乡之间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

3.1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乡村振兴关键要保护好乡村。坚持“五个留”规划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确保振兴后的乡村“像乡村”“是乡村”。强化县域空间规划约束作用,开展“设计下乡”,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三规合一”。结合村庄特点和资源优势,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提升农房单体个性设计水平,保护建设富有特色的“福建民居”,避免千村一面[4]。3.2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一是完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5]。三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要素跨界配置,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拓展外向型农业发展体系。发挥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闽台合作先行等优势条件,促进闽台“农业+”新型业态合作和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3.3加快打造清新美丽乡村新名片。一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形成“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二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把乡村家园建设得更清新、更美丽[6]。三是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3.4加快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一是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乡村,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弘扬八闽优秀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促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融合发展。三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围绕实现文化小康,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均衡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3.5加快开拓现代乡村善治新局面。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优化村党组织设置,深化推广“中心村”党总支、“跨村联带”“村村联建”党建模式,实现“强带弱”“大帮小”,推进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服务共联。二是完善乡村自治体系。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协商制度,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健全乡村法治体系。加快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四是重塑乡村德治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农民讲道德、守道德,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3.6加快实现乡村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做到脱贫“摘帽”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投资建设效率和运营管护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发展。三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应将民生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乡村公共健康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7加快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新机制。一是推动八闽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强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农村人才激励引导机制。二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市场、要素,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制度性供给。三是畅通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11-09].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EB/OL].[2019-09-11].http://tjj.fujian.gov.cn/xxgk/ndsj/.

[3]福建省人民政府.201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0-01-21]

[4]刘水强,王周火,刘雪婷.邵阳市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3-48.

[5]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5-12.

实施对策范文篇4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土地面积1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20%,丘陵占27%,岗地占27%,平原占21%,水面面积占4%。总人口800.2万,其中农业人口560万,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辖12个县(市、区),147个乡镇、2280个村。而祁东县属省级贫困县,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市、常宁市、雁峰区、珠晖区、蒸湘区、石鼓区及南岳区都属于面上的扶贫县(市、区)。截至2014年底,湖南省扶贫办核定祁东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923万人,贫困村104个(并村前),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分别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1.3%和村总数的10.7%。2015年底,衡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4.4091万人。截至2015年底,我市贫困人口减少了25.6万人,51个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3%下降到5.9%。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认真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扶贫工作作为首要政治责任、结合区域特点和农业特色,大力扶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培训、民政兜底扶贫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1.1全面摸底,细致甄别,夯实了精准扶贫的基础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脱贫的基础和前提。2015年,衡阳市政府对全市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回头看”,再次全面摸底,澄清了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底子,清出“四类对象”19364户,共计64617人。同时,围绕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工作,我市与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等开展对全市农村低保家庭的重新认定工作,精准识贫,做到“应保尽保,决不漏保”。据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我市重新认定农村低保家庭8.36户,共计17.2万人,其中兜底脱贫对象0.95户,共计2.56万人,农村低保保障率由原来的4.6%下降至3%。

1.2开展调研,明晰类别,找准了精准扶贫的对象

为更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市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走访,及时掌握了不同县(市、区)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将扶贫人口大致进行了划分。具体分为:发展产业脱贫类、安居建设脱贫类、发展教育脱贫类、金融支持脱贫类、帮助创业就业脱贫类、社会保障兜底类、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类、流通服务脱贫类和强化党建脱贫类等。然后,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扶贫类型,实施分类扶贫。其一,对于发展产业脱贫类的,实施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户持续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和小宗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业。如常宁塔山瑶族乡发展茶业,近两年新辟茶园8000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120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其二,对于发展教育脱贫类的,实施教育扶贫。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助学、九年义务教育助学、贫困村庄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雨露计划”培训项目,特别对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鼓励到中职、高职学校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按2400--3200元每生每年标准给予助学补助。其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类的,实施项目扶贫。针对基础设施较差的“贫困集中区”配套推进项目扶贫。2015年祁东县争取省扶贫办支持,投入2533万元,落实生产发展项目10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6个,实施贫困农户危房改造197户。其四,对于亟需金融支持脱贫类的,实施金融扶贫。启动了农信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1-5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贷款。对获得产业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县级财政同时按1200-1500元/人的标准给予贴息。

1.3调动资源,结对帮扶,实现了精准扶贫全覆盖

积极整合政治经济社会各方资源,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保证社会保障,创新推进全员全面扶贫。我市出台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贫政策性文件,举全市之力扶贫攻坚。全市健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扶贫开发工作制度,实施了精准帮扶全覆盖。对395个贫困村,省、市、县三级派出395个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推行驻村帮扶全覆盖。同时,安排全市171个正处级以上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驻-220-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8卷第08期(总第412期)衡军队和武警部队、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群团组织、国有企业等,到171个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村开展全覆盖联村帮扶。最后,组织领导干部带头与联点村的贫困户“结穷亲”,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

2衡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的难点所在

2.1扶贫思想存在偏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也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对我市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县(市、区)一些领导干部对精准扶贫工作认识不够,存在思想偏差。有些简单地认为:“扶贫工作就是直接‘输血’,只要自己多带点钱下去,帮助他们修修路,改善一些基础设施,改善一下生活状况就行了。”有些认为:“当地发展还是得抓经济、引项目,扶贫工作过得去就行。”甚至还有些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工作是省、市领导的事,他们的工作组会想方设法地为贫困户找路子,想办法。我们基层干部能力有限,配合一下就行。”其实,第一种思想偏差在于虽主动作为,但并没有从致贫的根源上找准原因,这种思想最易导致一些贫困户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等、靠、要的惰性,导致“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第二种和第三种思想偏差在于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和责任心不强的消极作为,这两种思想往往让扶贫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见实效。

2.2集体经济发展匮乏

通过调研发现,衡阳市不少的县(市)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极其匮乏。比如:祁东县、常宁市、衡山县等。众所周知,一旦一个村的集体经济下滑,甚至匮乏,那么当地村民就会缺乏稳定的可持续收入来源。造成集体经济如此匮乏的原因在于:一是客观而言,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通讯不畅,道路不通,有些地方还自然灾害频发。比如:作为衡阳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常宁塔山瑶族乡,素有衡阳市的“西南边陲山区”之称。比如:祁东县四明山公园管理处至今未通光纤网络,手机信号处于盲区,通往政府的盘山公路经常塌方,险象环生。所以,对于这些县(市)的偏远的贫困村引入企业,发展项目,振兴经济,谈何容易。另一方面就主观而言,一些县(市)的贫困村委即村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发展思路不清,带富能力不强,不善于挖掘和结合本地的发展优势,开拓市场,找寻路径,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带领当地老百姓致富奔小康。更多的是守住一亩三分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安稳度日,不思进取。

2.3扶贫资金整合不足

扶贫资金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财政专项资金;二是相关涉农资金;三是社会帮扶资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县(市、区)一级政府,按理应当是精准扶贫的“前线指挥部”,但是无法有效整合扶贫资金,造成了各种资金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作为扶贫资金的半壁江山——财政专项资金即使全部投入也还远远不足。比如:2016年,我市各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虽然达5500万元以上,但人平不足150元,简直是杯水车薪。其次,涉及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技传授,农业产业、项目扶持等有关涉农资金,这些资金也是由市里相关业务部门管理,并未提前安排统一交给县(市、区)作为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最后,对于社会帮扶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比如:爱心人士、企业等捐助,也是独立运作,并未直接交由县(市、区)政府统筹使用。因此,扶贫资金多头分散,整合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成为制约精准扶贫的最大羁绊。

2.4相关机制亟待健全

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程,衡阳市先后出台了不少的扶持政策。比如:《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衡阳市市直单位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考核方案》、《关于做好全市农村安居扶贫工作的通知》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扶贫效果却仍然不尽如意。究其原因在于相关机制缺失。一是动态管理机制缺失。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县(市)贫户村中存在一些贫困户得到工作组帮助脱贫之后,第二年或几年后又因为其他原因造成返贫。但是由于脱贫成功,建档立卡上的信息尚未更新,导致这些返贫的贫困户却得不到工作组的再次帮扶。二是扶贫队伍专业培训机制缺失。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扶贫工作组人员都是从各个单位抽调出来的,其缺少相应专业化培训,对相关扶贫政策、扶贫项目、产业及申报程序等实际操作并不熟悉。有些队员甚至抱着到农村来锻炼,来见识,来体验的心态。

3衡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3.1深化认识,纠正扶贫思想偏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化认识,充分认识到扶贫事业关系党的执政根基,是我党根本宗旨的强化;充分认识扶贫是消除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举措,怀着感恩心态、真挚感情真心扶贫,将扶贫看作是一项使命光荣奔小康的政治任务,一份为人民服务谋福祉的重要责任;将扶贫当作践行群众路线的大舞台,锻炼吃苦定力的好平台,下硬功夫助力群众脱贫,打赢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一要纠正施舍式、赠予式、福利式,不计效益的扶贫思想,坚决摈弃扶贫就是“给钱”的简单认识,杜绝当地贫困户“等、靠、要”等惰性。二要纠正重经济,轻扶贫的偏差认识。各级县(市、区)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抓扶贫就是抓发展理念,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大力挖掘和发展优势资源、产业和项目等,汇各方之智,集各方之力,探索一条因地制宜,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比如:学习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把握大势,顺应规律,积极拓展普惠型的全域性农业项目和特色乡镇、特色乡村建设,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引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内生型”和“永久牌”脱贫致富。

3.2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对于一些贫困村而言,消除贫困的最佳方式就是大力发展本地经济。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一体,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村,修建一条高质量的公路,缩短其与县(市)城区之间的距离。比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其次,村支两委要发挥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理清发展思路,多从当地的优势资源入手,多与外地的广阔市场对接,鼓励当地能人多办企业,本村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带动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最后,发展共享经济。共享经济也是一种合作经济,要求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贫困户以劳务、土地、房屋、生产生活资料入股入伙,参与发展油茶、茶叶、畜禽、果蔬、粮食、水产等特色产业。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或经营权与收益权相分离的模式,加快生产要素流转,推进资源共享,利益分享,并逐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生产。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开辟电商销售模式,整合农业优势产品对接市场,解决贫困地区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的问题,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3.3整合资源,形成财政扶持合力

虽然衡阳市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对县(市、区)及乡镇、街道的年度工作考核,但是作为县(市、区)一级政府不仅仅只有责任,更多的需要权力下放,尤其是对各项资金的统筹、整合、调配、使用等,做到将钱花在“刀刃上”。因此,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由多头管理和分散使用变为“一龙治水”和集中使用,将财政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等,统一划拨至县(市)一级政府,交由其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划拨,形成财政资金扶持合力,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

3.4建章立制,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为更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健全相关配套机制。一是建立动态跟踪管理。对贫困村、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及时、全面掌握信息。比如:定期对脱贫成功者进行回访,及时了解相应情况。确实脱贫之后又因为其他原因致贫者,应当重新核实,建档立卡,重新补录进贫困帮扶对象名单,防止确需帮助者未能得到帮助。二是建立扶贫队伍专业化培训机制。依托当地党校开展精准扶贫短训班、专题班等,尤其是邀请湖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及一些市(州)扶贫工作有成效的工作组为我市扶贫工作组讲解精准扶贫业务知识及实践操作,尤其是要加强对当地村支两委成员的培训,使其了解扶贫政策,做好宣传工作,消除一些贫困户对政府扶贫工作“一阵风”的思想误区,更好地主动参与及配合扶贫工作,让精准扶贫取得扶真贫,真扶贫的实效。

作者:余剑平 单位:衡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实施对策范文篇5

关健词:网络德育对策

网络社会是建立在电子信息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它在人类原有的公共活动范围之外缔造了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但它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并终将取代部分现实生活的功能,现实社会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因此,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发生着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孕育和塑造着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然而,没有道德就没有社会生活,网络社会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同样需要道德的调节。能否建立一个真正符合人性,使人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社会,是网络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和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网络社会的发展前景。目前网络社会生活日渐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自由地活动于其中。如果网络中充斥着各种谎言、欺诈、盗窃、施放病毒等不道德的行为,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会侵蚀到网络社会存在的根基。所以,当前进行青少年的网络德育教育,不仅是为了让网络社会成为符合人类共同理想的社会,而且可能造就网络的美好道德前景,这将对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网络社会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十分短暂,网络道德建设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空白点、难点和问题,可以说网络道德并未真正成为成熟完整的道德体系。因此,网络德育更是崭新的有待探索的工作。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这里提出三项建议,与大家共商。

一、充分利用现实社会德育的资源,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与现实社会德育是德育工作中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德育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目前通过学校德育的正式渠道,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养成发挥直接的作用。

(一)开设专门的网络德育课程,用以提高青少年道德主体意识,加强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价值选择,并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的迁移。

网络的高科技特征容易造成青少年对“数字英雄”的崇拜和对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从而引起人文精神的失落。在学校德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由于网络中拥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都包含了很强的价值性,而且这些信息是来自于拥有不同价值观的发送者所的信息,其中所含的价值取向有明显的不同,所以,网络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精芜混杂的信息,需要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才能从容应对。这种能力如何形成?可以通过现实社会学校德育进行价值引导,提高他们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度,教会青少年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使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能力,预警他们在网络这种缺乏监督的社会中,不要放纵自我的欲念,而偏离道德的轨道。

(二)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以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矫正网络迷恋。

网络在青少年面前展示了一个十分精彩的世界,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因为网络上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存在,就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也不能因为网络中有大量学术信息和符合我们价值观要求的信息的存在,就放纵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应该引导青少年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虽然可以取代部分现实社会生活的功能,但是脱离现实社会,完全生活在网络上的虚拟社区中,至少在目前还是不可能的。网上生活再精彩,毕竟是虚拟的。所以,过度沉迷于网络,甚至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病症,在网络中迷失了自我。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作网络的主人.既要敢于走进网络社会,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又要知道适时走出网络,不要让网络成为绳索陷阱,阻碍了青少年的正常成长。

(三)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和力行网络行为规范的场景。

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最终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上的,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并实践着网络道德规范。在校园网这种信息纯净的环境中,青少年漫游其中,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而且青少年亲自实践有关的网络道德行为,还可以促使他们网络道德的内化,并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但是,目前我国近70万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的只有千余所,而且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发展快,西部有些省份还没有中小学校园网。但是,即使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经济发达的省市,拥有校园网的比例也只有s%左右。己建立起的校园网也多是重硬件,轻软件,资源匾乏,以至于学生觉得在校园网上,没有更多可看的内容。所以,当务之急,在校园网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大量增加校园网的数量。这主要要靠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人。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先前提出的建成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校校通”工程,即在未来5到10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使90%以上的中小学上网。我国校园网的建设速度将会大增,这对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的资源库建设。有网无资源是目前校园网难以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建设资源库有多种途径,可以与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教育教学资源网站建立链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可以通过与互联网上一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镜像,以获取更好的资源;可以购买制作精良的教学软件;还可以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课件等。总之,要争取把校园网建成能够吸引青少年“眼球”的站点。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吸引青少年,校园网的建设刻不容缓。

二、构建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有序规范,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书记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精神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既是保证我国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为教育工作者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社会人士、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加强品牌性汉语网站和青少年网站的建设。

互联网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全球性、平等性的机会,但互联网中信息的发送却并不具有这个特征。首先,就语言来说,现在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不到1%,英语已成为互联网中的主导语言,英语地位的提高无疑增强了英美文化的影响。其次,就信息发送量来说,美国N.ABC等媒体的信息量是世界上其它各国的信息量的100倍(P184),是不结盟国家集团的信息量的1000倍。现在,英美文化是强势文化,处于战略进攻地位,而中国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中处于劣势,在信息全球化的国际文化传播中是易受伤害的弱势文化。正是由于互联网中文化影响强弱的不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少年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中国文化核心之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十分明显。青少年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受影响的后果尤其严重。目前在青少年中已经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性问题,例如在自我价值的定位和个性发展的取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倾向,青少年更加注重经济实用,讲求回报,忽视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思想政治观念上存有模糊的认识,道德上知行脱节等。所以,要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加强汉语网站的建设,增强汉语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文化教育,使他们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尤其要注重开发和创立几个介绍中国文化精品的官方或民间的权威网站,在网站上也应实施名牌战略,并使之成为世界闻名,全球华人皆知的网站。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网站建设。现有的青少年网站,如青少年在线、中国青少年等,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仍是严重滞后。而且针对青少年的专门的道德教育网站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网站少,信息更新慢,娱乐游艺性内容太少,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强,在青少年中影响不大。所以,现在一是要注重大力开发形式多样、富含教育意义的软件,建立青少年教育信息库,为他们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信息资源,充实网站内容。二是要增多青少年网站数量,并且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使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上网更加快捷方便。同时,在网上开展多种青少年喜闻乐见、适合年龄特征的活动,服务于青少年。

(二)加强对互联网信源的监控

对互联网信源的监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要加强立法。在境外信息人口处,结合新情况建章立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立法力度。近年来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十一部与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网络的发展。但是相对于网络发展的速度而言,网络立法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巫需制定。教育部虽然在2000年4月和7月分别了《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但这两个文件都是对教育网站、教育网校的开办条件、程序、网上信息等做出的规定,而且其发挥的作用与力度均有一定的限度。所以,现在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或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基本上还是空白,当前急需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力度,依法管理网络。二要加强技术上的监控。通过使用“过滤技术”等手段,阻挡一些不良信息的进人,严把信息人口,净化网络内容。三要加强管理,当前尤其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网吧的确有效地把网络推向了平民化,在中小城市中有80%的青少年网民是通过网吧认识互联网的。然而,随着互联网垃圾信息的增加,失控网吧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一些网吧的无序发展和唯利是图,衍生出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等公害,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形成。所以,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是目前优化网络环境的重要环节。

实施对策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物流服务管理;文化策略

1物流行业认知及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考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货物的有效流动,可以说是对运输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对传统运输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突破,是在从事物流基本环节的作业中对其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管理实现物品的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形状性质的变动,进而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各种物流运输企业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再认识,各物流运输企业逐渐走出了盲目“物流热”的倾向,认识到了现代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并且应当建立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一体化物流运输框架体系。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根植于文化之中。由此物流行业企业在发展中也必须以深层次的文化支撑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因为它们的群体意识(包括群体的共有价值观、精神面貌及它们的心理态势)和群体行为规范(由团体内部所有的制度和外部共有的社会政策有机组成)一定会形成一种群体共享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对整个物流行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影响。因而从长远看,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有必要对这种倾向进行积极的塑造。

2物流文化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以及为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的需要,文化策略的实施有以下必要性。

2.1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发展新的管理理念现代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对服务这一观念进行管理要求企业首先明确: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和服务价值是提升服务竞争的关键。在许多情况下,因为服务结果的趋同性,仅靠服务结果难以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理念,并且文化具有学习、共享、继承和多维的特性,由此物流业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只有形成自己的物流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基于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的服务文化才能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培育出自己的核心优势。

2.2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在发展中实现多元化目标、长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有效方法物流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特点,这些形成了物流业在发展中要实现的新的物流观念,如全球化、一体化、精益化、顾客满意、无库存、信息化、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等。物流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物流系统和新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物流不是指某个个体活动而言,物流是一种结构,是一种集成结构,在其发展中要实现多元化目标和长期利益;并且物流本身不是一个独立性的领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还要考虑相关社会利益。因此,单靠物流本身的逻辑理论而形成的独立结构,其作用是有限的。文化策略具有舆论、宣传、教育的潜在和持久作用,文化策略是物流业在发展中实现多元化目标、长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有效方法。

3物流文化的理解和结构

物流业具有的经营文化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带有一切文化都具有的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的特征。物流业的文化应该包含两部分:第一,物流企业内部的经营文化,即物流企业文化。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赢利、实现自有资本的不断增值,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第二,物流企业外部的共同文化,即物流行业文化。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更深的层次上考虑物流行业的独特文化特征应该更加注重它的社会性特征,从根本上是为巩固、完善、调整、发展该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并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的作用,使之深入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更好的从事社会物流运输活动,最终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4物流文化策略的实施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经营形式、资产组合方式及所有制形式,物流企业提供的特殊产品——物流运输服务具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打破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人、物资及其它被移动物的流转。物流企业在运营中以实体的形式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流转,它采用一种直接的、公开形式与社会接触。它的生产的产品——服务或增值服务,从一开始就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联系,服务结果的质量除了受到客户的要求限制外,它的服务过程及外在形象还受到社会的监督和影响。另外,在整个社会的生产范围内,物流量的大小、是否合理有序反过来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同寻常,因而物流业发展的文化策略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积极、和谐的氛围。文化策略的实施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国家物流政策、社会组织的支持度、公众的反应及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

4.1用文化力提升物流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物流服务消费是在购买之后才进行评价。服务运营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人”的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物流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大,服务显示出柔性化,个体差异明显,没有统一的标准,服务组织的难度大,内部员工情绪的反弹较大,受社会的逆向影响多。因此,物流服务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与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文化塑造的出发点和归属应是尊重和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没有愉快的员工就没有愉快的顾客。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赢得顾客的省心、舒心、放心和开心。最终用文化力维系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并且倡导内部顾客服务思想,这有利于明确权责关系,减少内部失误,提高效率。

4.2用文化力提升公众对物流业的积极反应公众的反应一方面说明物流业属于具有很强的公共公益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在它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一定要积极去尽社会相关的责任,提升服务的质量和自身的良好形象,也包括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减少对周围人群的空气和噪音污染、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应主动参加社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3用文化力提升社会组织对物流业的支持度社会组织的支持度反映了物流业同其它行业组织或团体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有相关经济利益的联系。为了物流业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地同社会各相关组织或团体进行交流和经济合作,发挥文化力的优势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套有助于物流企业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在物流企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求得进步。

4.4用文化力提升国家物流政策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效应

国家物流政策属于物流行业文化重要的制度载体。它源于物流行业对发展国民经济先行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利益。这种调节手段的有效发挥一方面在于物流政策本身的制订上;另一方面,物流经营者对物流政策的认同和熟悉的程度决定着社会物流的运转效率。所以应通过文化力的积极影响,促使人们对物流需求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城市物流结构,并在物流消费观念、提高物流效率所依托的基本手段以及物流的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进行显著的变革,如消除传统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加大科技含量,实现“清洁型”物流,最终实现区域物流、城市物流、城市公共交通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对策范文篇7

1.营销群体的特殊性

学校营销所面对的顾客与企业的顾客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营销的顾客除了直接消费者一学生以外,还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企业、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因而,学校营销是一种双向型营销。学校营销是面向两个市场的营销活动:一个是生源市场,一个是就业市场。同时如果把学生这个直接消费者作为主要顾客,他也有着于其他商业企业不同的特点,学生是顾客、产品制造者及产品本身的混合体。

2.社会营销导向

现代营销强调顾客导向,即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第一要务。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像商业领域的机构那样仅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们通常都会有尚未察觉到的长远需要。也许他们口口声声希望“轻轻松松”完成学业,但最终能使他们获益的不是文凭而是文凭所代表的信息和技能。同时很多教育机构有多重目标。如学校必须维护其学术声望和教育质量等。因此,社会营销导向受到拥护。社会营销导向认为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和利益,并把自身变为保持或增强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和长远利益的机构。这就使学校在使用营销手段赢得更大发展的同时,保持或提高机构质量,而没有丧失社会责任。

3.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学校除了要接受来自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监督之外,更多地是要受到政府、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因为,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杂费以及社会捐赠等。此外,接受公众的监督,有利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之于营销的必要性探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普通教育,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全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其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与劳动就业密切相关。之所以说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是因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两个特殊性,即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和产业性。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确定无疑的。所以,高职教育就表现出第一个特殊性:职业指向性。职业指向性说明高职教育是直接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职业指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生产、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改变、增删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变化的频率上,表现出了高职教育极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特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研究、分析、预测市场,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经营必然要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其职业针对性。它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其高等性。它是非义务教育和非普通教育,学生缴费人学。学生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教育,以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最终要以用人单位支付给学生的高于未接受教育的报酬来消化。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高职教育是否达到了目的,要看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人力资本是否实现了增值的判断标准则由另一个顾客一用人单位来制定和掌握。所以,高职教育具有“商品”性质,这就表现出高职教育的第二个特殊性,即产业性。作为高职教育载体的高职院校,相应地就面临着两个市场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在生源市场,高职院校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方法吸引学生消费高职教育。在就业市场,高职院校要用学生具备的特殊功能和质量、高职院校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以及市场反馈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一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高职院校与市场的联系异常密切,既受生源市场影响,又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及管理体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必须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树形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引人营销理念的需要更加迫切。

三、提升高职院校营销绩效的思考

1.明确的营销战略定位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与普通高校有本质的区别。与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模式不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即向学生提供的是职业技能训练这一服务,所培养的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产品定位,离开这一定位,就失去了其特色,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另外,每所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优势强项作为自己的定位。为了寻找最佳的机遇,学校应该注意它的独特竞争力,抓住最好的机会。独特竞争力是指那些该校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学校往往会发现从自己强的方面着手要比将自己的弱势提升到一般水平的优势更容易。但是假如该校的竞争者同样拥有这种独特竞争力,那么学校仅有这一种独特竞争力是不够的。学校应该注意它那些与众不同的优势,即它比竞争者表现得更出色的强项。

2.恰当的营销传播手段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制定了完善的战略只是走出了营销管理的第一步,如何将战略有效执行才是关键。在所有的营销活动中,营销传播备受关注,因为其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恰当使用营销传播手段是营销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内容。常用的营销传播手段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高职院校在其营销活动中也应注意对这几类促销要素的组合运用。促销活动应有针对性。首先,要确定促销活动的目标受众,即向谁开展促销活动。目前在学生选择接受何种高等教育形式以及选择哪一所院校时,家长、老师等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向这些相关群体展开促销活动。其次,应确定促销的目标,即重点应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重视普通高校、鄙薄高职院校的现象,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也还未走出一味追求高学历的误区。因此,高职院校的促销活动必须致力于扭转这种局面。

实施对策范文篇8

摘要:实施顾客关系营销,将帮助企业建立起与顾客间的长期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从顾客关系营销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企业在实施顾客关系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在经历了从旧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的转化,我们正在逐渐步入到后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顾客不再以从前的恶方式购买商品,企业的广告活动越来越难以奏效,企业要达到自身的目标也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就在于消费者日益成熟,消费需求变化迅速,而企业对它们的研究却远远滞后。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企业与顾客之间以更多的交流来相互实现各自的需要与利益。于是,关系营销登上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

一、关系营销及顾客关系营销的概念

关系营销突破了传统市场营销学研究局限于企业短期交易活动的狭隘概念,强调与有关组织和个人建立长期合作互动关系。2003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关系营销就是与关键成员(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建立长期满意关系的实践,目的是保持他们长期的业绩和业务。营销者通过不断承诺和给予对方高质量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和公平的价格来实现关系营销。

顾客关系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点和出发点,所以顾客关系营销是关系营销的核心和归宿。所谓顾客关系营销即是指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的活动。它要求以顾客为中心,重视顾客的需求、渴望,加强顾客服务,不断寻求与顾客之间的对话和为用户解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形成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依赖,扩大顾客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迫在眉睫。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在实践中应用顾客关系营销,只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企业应实施顾客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1.对顾客关系营销的组织不善。顾客关系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可能涉及到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涉及到顾客的每一次消费感受,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人员给予保障。然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并没有设置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从而致使顾客关系营销的开展未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对顾客关系营销水平的选择不当。顾客关系营销水平的恰当的选择,基于明确的市场定位。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仍把市场看作是静态的和非人际的顾客市场。这就使得企业无法确定顾客价值,难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关系营销水平的选择,直接造成企业整体关系营销水平较低的事实。

3.对顾客关系营销的实施不妥。顾客关系营销是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的结合体,它要求以顾客服务为中心,用质量和长期的承诺来赢得顾客。然而,很多企业却常常将这三者分裂开来。要么是只重视产品质量,结果人情冷落;要么只注重客户服务,结果本末倒置;要么只重视市场营销,结果难以持久。

4.对顾客关系营销的创意不足。创意是顾客关系营销获得持久活力的源泉,只有与竞争对手不同,只有比竞争对手更贴近顾客,我们才能永久地赢得顾客。而大多数企业开展的顾客关系营销活动趋于雷同,无法突现自身优势。

三、企业实施顾客关系营销的策略建议

1.建立顾客关系管理机构,提供顾客关系营销的组织保障。设立专门从事顾客关系管理的机构是顾客关系营销取得成功的组织保证。通常要选派综合能力强的人担任该部门总经理,下设若干关系经理。总经理主要负责制定企业顾客关系营销的总体策略并使其获得企业整体上的支持。关系经理则具体负责一个或若干个主要客户,维持同客户的良好业务关系。

2.明确市场定位,选择适当的顾客关系营销水平。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市场定位策略,要把市场看作是动态的,认识到市场的发展趋势,区分高边际利润的小量顾客和低边际利润的大量顾客,并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和顾客的层次选择适当顾客关系营销水平。

关系营销水平有基本型、被动型、负责型、能动型、伙伴型五种类型。企业可根据顾客的数量及其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多少,决定选用何种类型的关系营销水平。如果企业的产品有众多的顾客,且单位产品的边际利润很低,适宜选用基本型,如果企业的顾客很少,且边际利润很高,则宜选用伙伴型。

3.整合营销、服务、质量,构建顾客满意工程。欧洲学者马丁?克里斯托弗等在其著名的《关系营销》一书中提出了关系营销来源于服务、质量、营销三者的整合。企业如果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就应该在营销过程中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高质量和较大范围的服务,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将服务和质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从而使顾客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营造顾客高度的满意和忠诚。

4.引入客户关系管理,对顾客关系营销进行持续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及技术手段。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可以建立起与顾客之间友谊的桥梁,充分把握顾客动态的需求与期望。而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从各层面去满足顾客动态的需求,达到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四、结束语

展望眼前与未来,在日益严峻的经营环境中,实施顾客关系营销,做到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创造企业与顾客双赢的局面,将会成为企业在未来顾客争夺战中一个重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京:顾客关系营销的应用研究.企业管理,2005年3月

[2]梁淑英:顾客关系营销策略浅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林世栋谢焕璞:关系营销中的策略.活力,2005年3月

[4]黄华绮王克修: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4月

实施对策范文篇9

政府于平成9年4月制定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以下称《平成9年大纲》,以平成13年为年限目标,为实现在第1中所示的三个目标,通过相关省厅的合作,努力地实施了各项对策。

另一方面,平成9年大纲制定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住处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情势仍然有必要创造出具有国际魅力的事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为加强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必须加强高效率的物流基础的建设。而且,我们还被要求解决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等与物流有关的新课题。

为此,在去年12月在内阁会议通过的“经济结构的改革与创造行动计划(第一流次跟踪)”中,提出修改平成9年大纲的方针。

根据上述情况,重新对平成9年大纲进行评估,为建立今后积极解决各种新问题的物流系统,制定了新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以下称《新大纲》)。

第1平成9年大纲的评价与制定新大纲的必要性

平成9年大纲以在包括成本在内的物流领域中,为实现提供不逊色于国际水平的服务,提出了三个目标。现将其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关于“提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方便最具魅力的物流服务”这一目标,切实地实施相关的对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先进的国际港口等也不断地在整建,与我国相比,集装箱货物的处理量不断地增大,而我国国际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处理量的增长却停留于较低水平,因此仍有必要通过因应船舶的大型化和港湾的完全开放,实施进出口及各种港口等相关手续的电子化和一次性处理化来简化手续和提高效率。此外,虽然在连接国际港口与高规格干线道路网上有所改善,但在强化道路、港口、机场等与物流相关的社会资本等的功能、改善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连接、维持城市内交通的畅通、物流系统的进一步标准化和住处化、改善低效率商务陋习等仍然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从这些情况来看,目前尚未改变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相对性关系。

关于“以不妨碍产业布局竞争能力水平的成本来提供物流服务”这一目标,我国的物流成本微呈下降趋势,例如与美国相比,我国并非高于美国的水平。但是,与亚洲的先进港口相比,我国的各种港口费用都比较高。从各方面来看,国际竞争都较过去激烈的情况下,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继续努力降低成本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解决与物流相关的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这一目标,为顺畅地进行物资运输,改善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并采取对策促进卡车自营的转换以减少交通事故。但还需继续采取对策来解决减少大气污染物质的排出、保护地球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等新课题。

根据上述情况,为解决下列课题,特制定新大纲。

①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筹措、生产、销售活动也已跨越国界。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国家是否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主体和维护这一个主体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决定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重要意义。因此,包括物流领域在内,必须把我国的经济社会系统建成为更具竞争力的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随着从亚洲各国进口的激剧扩大,集装箱货物日益增加,远洋航运公司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船舶向大型化发展,与此同时,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也不断扩大。为因应这个形势,我们加强修建中枢、核心国际港口及大城市圈据点机场。但是,拥有先进的国际港口等近邻各国的主要物流据点也不断地在整建,其处理量也大为增加,我国国际港口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被要求进一步改善,强化其功能,并有必要在适当时机在大城市圈修建据点机场。

此外,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在流通结构问题上,也被要求因应欧美的新型商务模式。因此,在国内物流方面,也不能忽视全球化的发展。

针对这些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经济获得持续的发展,在物流领域内不只有必要意识到全球标准,还有必要提高效率。

②针对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建立循环型社会等社会性课题的对策

为达成在平成9年12月“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国轮廓条约”第3次签约国会议上通过的“京都协议书”的目标。包括物流在内的运输部门的二氧化碳排出量年年呈增加趋势,因此今后有必要减少每年的排出量。

同时,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情况非常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通过限制污染源的汽车本身的排气,促进汽车的低公害化,并改善环状道路,以消除交通堵塞现象。但是,这些彻底的对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且仅靠这些对策无法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同时积极促进推动实施运输需求对策。

并且,促进各种废弃物资再利用法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一条着眼于循环型社会有用性的高效率的循环资源环流线,改善有助于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新型物流系统的环境。

此外,大型卡车事故仍然是造成高速公路冲撞事故等重大右入的原因的现状,在物流领域上,事故防止对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③适应住处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

住处通讯技术(IT)显著迅速的发展,使我们易于收集、加工、流通大量的信息,形成网络。在物流方面,我们也有效地利用IT,开发有助于创造安全、畅通、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的高度道路交通系统(ITS)等基础设施的高度利用系统。而且,有一部分企业已采用物流EDI(电子数据交换),导入“供应链管理”(SCM)的思想,并加以实践,获得具体的成果。适应信息化已经开始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从物流整体处于最妥善的状态的观点来看,由于有部分的企业未及时采用IT,企业间或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共有和开放网络尚未完全形成,因此IT所带来的效果未必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应该在积极因应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同时还要进一步加速物流领域的信息化。

④适应国民的需求和与国民生活的和谐

在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从海外及全国各地的生产地运往各家庭的整个过程中,物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少子女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今后的物流从对消费者开始,将趋少量化、频繁化的方面发展。同时,劳动市场也将发生变化。为因应我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必须推动物流活动的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维护国民日常生活的观点来看,有必要确保与提供不怕灾害、稳定的物流服务。此外,从谋求与城市生活活动的和谐的观点来看,在街区建设时有必要将物流的圆滑化考虑在内。

第2对策的基本方向

(1)目标与观点

平成9年大纲的目标年限已到的今天,政府理所当然将继续实现平成9年大纲所提出的三个基本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为克服已经明显存在的新课题,有必要建立与21世纪的我国经济社会相符的新型物流系统。

为此,新大纲从提供不逊色于国际水平的服务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提出在包括成本在内的物流领域中,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市场为目标,推进实施综合性的对策。同时,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为首的社会性课题与实现国民对富裕生活的强烈要求,除提高物流的便利度和效率外,以建立减轻环境负担的物流体系与对循环型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为尽早实现上述目标,以最迟在平成17年(2005年)达成目标为前提,制定今后的物流对策。

其时,重要的是明确地决定对策的优先度,并重点地有效地实行。政府将从下列观点出发,促进对策的尽快实施。

①政府与民间的关系

国内外竞争不断的激烈化,物流领域规制改革的发展,我们期待在民间领域能通过自由公平的竞争与创新立意,在实现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时,重要的是通过明确的物流成本、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信息共有来进一步减少浪费。因此有必要更准确地掌握物流成本,积极利用有效运用信息化和标准化的高效率的手段,通过改善过度频繁的少量货物和指定时间的发送等,建立有效率的商业习惯,促进共同化和集中化。

另一方面,政府须改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环境来发挥民间领域的活力,同时采取对策来解决城市部的交通拥挤和环保问题等仅靠民间领域无法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②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的关系

有必要在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适当的功能分工和合作下,推动对策的实施。由政府负责实施建立和维持全国性高效率的物流网络的对策与确保运输机械规制的整合性等。另一方面,从必须使物流系统与地区社会相互配合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城市内交通需求管理(TDM)等与地区内物流有关的领域,我们期待地方公共团体与国家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③建立公平且具竞争力的物流服务市场

为提高我国物流系统的效率,创造出一个不断涌现市场新加入者、不断产生新的行业和服务、在国际上具有魅力和活力的事业环境,有必要从制度方面着手,如重新评估剩余的限制等。同时,实施通过推进信息化和改善商业陋习有关的综合的并具有活力的对策来促进竞争,建立公正的且具竞争力的物流服务市场。

④重点地有效率地充实物流相关社会资本

为提高物流的便利度和效率,建立环境负担较少的物流体系,有必要积极地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效率,充实有助于各运输方式间相互转换的社会资本。

其时,必须根据我国财政所处的严峻现状,通过彻底检讨费用与效果的比较,实现重点化和效率化,并采用新技术和改善运营方式来促进对现存设施的高度有效的利用。

(2)对策实施的方向性

①建立高水平的,整体性高效率的物流系统来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

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都要努力改善环境整备以缩短订货至交货间的时间,确保定时性,提高方便度,降低总成本,实现高水平的、且对货主和物流事业者双方来说具有整体性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A)建立高水平·整体性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从改善硬件、软件两方面的环境,使民间领域的活力得到发挥,并建立高水平、整体性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的观点来看,制定相应的对策。

具体地来说,在促进物流共同化和信息化时,特别是曾经有以城市部的收货人为中心的高效率的物流系统改善了过度频繁运输的事例,促使货主和物流事业者自行改善低效率的商业陋习。

此外,还要改革物流领域的限制,简化行政手续来提高效率,使民间业者能灵活顺利从事事业活动。并且,要研讨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开发有助于实现高水平效率的物流系统的技术,提供跨越运输方式的综合性物流服务。

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适合于老龄人和女性的工作环境,对于能用托盘装载的货物,有必要将使用托盘作为作业标准。基于上述观点,期望在平成17年,将能用托盘装载的货物中的托盘装载率提高到约90%,标准托盘的比率达到与欧美相同的水平。通过促进标准托盘的使用和共同利用系统的普及等来发展以联运通用托盘化为中心的单元货物化。

在国内地区间的物流方面,通过多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和相互合作,以利用者的自由选择来建立合理分工的交通体系为目标,促进多种运输形态对策的实施,提高效率。在卡车运输方面,通过改善全国性的干线道路网络、充实物流据点和促进干线共同运输等来实现效率化。在沿海航运方面,通过实现船舶的大型化和高速化来提高效率,并建立兼顾海上运输的效率性和船舶航行的安全性的海上高速网络,通过扩充适合复合一贯运输的内贸集散站据点,在21世纪初将陆路运输半天往返圈的人口覆盖率提高到约90%。在货物铁路运输方面,强化主要干线铁路的货物运输能力和缩短所需的时间。并改善连接各运输方式间的联络道路和结节点设施,期望在21世纪初将能在10分钟之内从汽车专用道路等的交通道到达机场和港口的比例提高到90%。

为缓和严惩的交通堵塞,提高卡车运输的准时性和速达性,城市内物流要通过改善环状道路来扩大交通容量,积极采取TDM对策。同时,物流行政、城市行政、道路行政等应联合起来,妥善配置具备干线运输与城市内收发货运输的转运功能的物流据和充实城市内的收发货据点。期望在21世纪初,将三大城市圈人口集中地区的早晚平均行车速度提高至每小时25公里和将卡车整体的载货率提高到50%。

(B)强化国际物流据点的功能

从维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观点来看,消除交通容易阻塞的隘道,强化国际物流据点的功能。

为此,重点地改善中枢、核心国际港口及大城市圈据点机场、高规格干线道路等干线道路网络及将它们互相连接的联络道路、相关的物流设施,并有效使用ITS等新技术来提高现存设施的管理运营的质量和能力。

在软件方面,在港口物流领域方面要继续提高便利度,促进缩短订货至交货间的时间。具体地来说,提高港口装卸货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同时官方与民间互相合作,实现24小时完全开放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作为运输结节点的港口和机场,由于需要办理很多有关进出口和使用设施的行政手续,且在众多相关者之间进行多种交易,因此信息化的程度决定了国际物流的效率性。为此,在平成15年之间实现有关进出口及各种港口手续的电子化(非书面化),并继续尽早完成一次性处理化。

在贸易手续方面,在确保公正性的同时,进一步简化手续来提高效率,改善海关手续等各种行政手续,并促进民间EDI的彩,互相连接官方与民间的信息网络。

通过实施上述的对策,缩短船舶自进港后至申报为止的所需时间等,期望在平成17年使进口集装箱货物自进港后至货物离开集装箱堆场所需的时间缩短为两天左右。

②建立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物流系统

(A)地球温暖化问题

为达成“京都协议书“的削减温室效应空气排放的目标,在物流领域方面要强化控制排放对策。

因此,除了改善运输机械本身耗油的性能外,从提高卡车运输效率的角度来看,除促进车辆的大型化、运输的信息化和共同化外,还通过改建干线道路来促推交通的畅通和实施有助于扩充物流据点的对策。

并且,增强铁路的运输能力,缩短运输所需的时间和充实运输形式转换船外;还要促进对环境负担较少并大量运输的铁路货物运输和沿海航运的有效利用(运输形式的转换),提高运输形式转换率(铁路、沿海航运在长途杂货运输中的分担率),期望在平成22年(2010年)以前达到超过50%的水平。

另外,为使货主和从事物流的事业者能掌握自己的物流事业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运输系统转变为对环境负担较少的运输系统,政府应改善相应的环境的以促进民间领域自觉地处理此问题。

(B)大气污染等环保问题

为解决大城市的粒子状物质(PM)、氮气氧化物(NOX)等环保问题,有关机构必须互相合作,改善适合各地区特性的物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地推进强化大气污染源的汽车本身排气限制,低公害车和干净能源汽车的开发与普及,增加卡车的载货率来提高运输效率,通过改善环状道路来扩充交通容量和实施TDM对策。

此外,对铁路的有效利用问题展开研讨作为避免卡车通过城市中心部的运输手段。

(C)建立静脉物流系统来实现循环型社会

今后在建立废弃物资再利用据点配置时要与地方公共团体合作,建立有助于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新型物流系统。

具体来说,在研讨有效率的物流系统,改善必要的设施等环境时,从尽可能减少静脉物流的环境负担的观点来看,应努力促进铁路和海运的利用。

(D)防止事故等物流的安全问题

要强化运输事业者的运输管理,实施控制大型卡车速度等来防止事故发生和防止事故扩大的对策。另一方面,要随着技术的发展,适时适当地对安全基准进行重新评估。

③维护国民生活的物流系统

为能迅速适应老龄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提供具有高度附加价值的物流服务来适应国民生活的多样化,并期待有关物流事业在大幅度的规制改革下,开发各种具有独创性的商品。此时,也应通过事后检查的方式来监视市场,确保物流系统的稳定和顺畅,以保证消费者的方便。

在城市部,由于未能确保充分的作业空间,物流作业有时会妨碍市民的通行,并导致作业效率下降。鉴于上述情况,在建设街区时,既要考虑物流的畅通,也要使维护国民生活的物流与舒适的都市生活得到协调。

另外,为应付灾害等紧急情况,要确保必要的物流机能,以保护国民生活。

(3)今后的推进体制

①国家的推进体制

通过省厅重新的编制,让新的体制使各种有关物流的行政能联合起来实行各种对策,有关机构将比以前更能紧密地合作,根据新大纲,推进实施综合的一体性的物流措施。此外,为切实地实施各项对策,每年进行一次跟踪调查,公布实施的成果,将实施的情况广泛告知国民。

②地区的推进体制

国家在地方的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物流事业者、货主等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互相进行联络的体制下,继续实施推进综合性的对策。

其时,根据每个地区的问题,重点地采取对策。并根据需要,必要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有效地实施各种对策。

第二部具体的对策

在实施综合性物流对策时,当前,要强而有力地推进实施下列的对策。而且,要按照第一部中提出的基本想法,在下述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物流领域问题的对策更具体化,并推进其实施。

(1)建立高水平·整体高效率的物流系统,以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

①建立高水平·整体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的对策

(推进物流的共同化、信息化、标准化)

(A)要从实现物流高效率的飞跃发展,大幅度降低环境负担的观点来看,促进物流活动的共同化,并有效利用到目前为止已实施的各种对策的成果,推进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对于有关物流的广泛交易的信息化所需的物流EDI,要在各行业中横贯地掌握能处理互联网的构造(能处理可扩张的记号附带语言(XML)的构造)的国内物流EDI标准(JTRN)的普及情况,并积极地加以普及。同时,在国际物流方面,要推进标准EDI的开发和采用。并在新鲜食品方面也要努力推进普及。此外,还要将能适应EDI化的出货、运输和收货的一贯标签(STAR标签)纳入JIS规格。

另外,还要促进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的物流领域的有效利用,建立横贯运输方式间的信息月台一物流综合信息提供系统等,并促进各个运输领域的信息化。在道路运输领域方面,要促进卡车运输事业的高度信息化、支援汽车行驶的ITS的开发及有效利用,同时改善提供道路及交通信息的民间事业者能展开预测道路堵塞等新服务的环境。在海上运输领域方面,提高海上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建立船舶的智能化及高水平的陆地支援等有效利用IT的新一代的海上交通系统。在航空货物领域方面,在有关人员间用电子进行航空运输送货单的信息交换系统一货物信息系统(CCS)上,通过连接官方和民间的系统等来提高网络的效果。

(改善商业习惯)

(B)对于有可能造成整个社会低效率的物流活动的商务陋习,要通过调查商务陋习的实际状况和有效利用物流合理化的指导方针等来加以改善。其时,对物流合理化的指导方针进行跟踪调查,并按照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修改。

另外,不仅要降低个别的物流成本,而且要通过企业内和企业间共同拥有信息来降低整体成本这一重要的观点来看,为促进其前提—更准确地掌握和管理物流成本,积极地推进“物流成本计算活用指南”的有效利用,普及并有效地利用“物流成本实际状态调查”的结果,促进能掌握物流成本的活动基准原价计算(ABC)等有效手法的灵活运用。

并且,还要改善环境,使从事物流的事业者能对货主提供改善物流的建议型物流服务。

(规制改革与简化行政手续来提高效率)

(C)到目前为目已实施的规制改革对策获得确实的成果,并通过继续推进缓和进入物流行业的限制、运输和手续费的限制等规制改革,扩大利用者自行对事业者的选择及促进事业者能自由展开经营战略。具体地来说,即是遵照推进规制改革三年计划中所制定的顺序、计划等来进行。

而且,根据技术的发展,有必要通过适时适当地来进行修改安全基准,以减轻民间领域的过重负担。

此外,为减轻申请者的负担,航空出口货物实行预备审查制度,并通过准许一定金额以下的少量紧急运送货物的口头申报等来促进行政手续的改善。同时,通过推进特种车辆通行许可申请手续等的电子化(非书面化)、一次性处理等来简化手续和提高效率。

(开发和利用新技术)

(D)要积极地开发、利用有助于加快物流速度、提高效率的新技术。在陆地运输领域方面,要促进开发和利用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无需停车的自动付费系统(ETC)、先进安全汽车(ASV)、行驶支援系统、新交通管理系统(UTMS)、电子车牌(智能车牌)、互联网ITS、探试信息系统等ITS技术。在海上运输领域方面,要研究开发新一代的内航船(超级生态船),建立有效利用IT的新一代的海上交通系统,使海上运输获得新生。并促进科技超级直航船事业的展开。在航空运输领域方面,要建立新一代的航空保安系统。此外,对于作为货物和运输机械的电子化管理手段,预计今后将被广泛利用的狭域通讯(DSRC)系统及利用无线的移动体识别(RFID),要促进对其的采用和普及。而且,还应依靠考虑空间的新经济模式,进一步有效地分析物流的模式,积极展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推进单元货物化)

(E)推进以联运通用托盘化为中心的单元货物化来提高作业效率,并促进有助于建立适合老龄人和妇女的作业环境。为普及单元货物化作调查,并支援有助于JIS规格托盘的共同利用和共同回收的托盘共同利用系统等和单元货物的物流机械的使用及设施的设置。

另外,为促进在物流活动中托盘的联运通用,要继续普及以T11型托盘为基本的“单元货物系统通则”。并从有助于实现各行业单元货的观点来看,对使用JIS规格化的托盘的“托盘系统设计基准”进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T11型托盘的国际标准化,并促进以此为基本的JIS规格托盘在亚洲的普及。

(推进充实有关物流的社会资本)

(F)除了要充实在②中指出的强化国际物流据点职能的相关社会资本外,还要充实国内各地区间的物流及城市内物流的社会资本。

在各地区间的物流方面,要实施多种形式的对策。在卡车运输方面,要重点地修建高效率的广范围的物流网络的高规格干线道路及与此成为一体的共同发挥功能的地区高规格道路等干线道路网与连接物流据点的联络道路。而且,除加强桥梁的强度来适应车辆的大型化(总重量25吨)外,相关省厅应共同合作来提高干线运输效率与共同化,加强流通业务设施的汇集,改善高规格干线道路的交流道周边的广范围的物流据点与道路。在沿海航运方面,要加强船舶的高速化和复合一贯的运输,改善内贸集散站据点。在货物铁路方面,强化主要干线铁路的货物运输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机构的互相合作、共同制定的广范围交通基础协作强化计划,推进有重点地、有效地改善机场、港口、车站物流据点、高规格干线道路以及相互连接这些据点和道路的联络道路等的多种形式交通体系合作事业。

在城市内物流方面,为使城市内交通畅通无阻,改善卡车运输的定时性和速达性,制定城市圈交通畅通综合计划,通过改善迂回的环状道路和快速道路,改良交口及道口等对策来改善交通堵塞现象,改善交通管制中心等交通安全设施,实施交通容量扩大对策和TDM对策。此外,有关省厅、地方公共团体及民间者联合起来,促进物流据点颁在市区边缘部的环状道路周边及临海部和城市内收发网点的扩充,设置以商业地区为中心的共同的货物处理设施及相应的路边停车设施,并促进对其的妥善利用,实行配合物流的合理的停车限制。

②强化国际物流据点功能的对策

(重点充实有关国际物流的社会资本并提高其功能)

(A)要建立海上运输的效率性和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兼顾的海上高速航路网络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将港口功能提升至与近邻的先进港口同样。具体地说,即是适应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增加和船舶的大型化,改善东京港航路等国际干线航路、中枢核心国际港口的国际海上集装箱集散站、多目的国际集散站等。期望在21世纪初,使进出口集装箱的陆地运输费用在设施分布相同的情况下,与平成9年大纲制定时相比减少30%。同时,还要通过有效利用IT等,使集装箱集散站的效率获得飞跃性的提高,并通过有计划地改善与外贸泊位相邻的内贸支流泊位等来促进内外货物转运的顺利进行。此外,为应付日益增加的进口集装箱货物的流通加工需求,要促进在港湾地区内设立相应设施。并采用PFI等手法来提高整备运营的效率。同时,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有关集装箱集散站的有效运营、便利的港口设计使用费模式、港口码头装卸效率及服务等问题。

关于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方面,为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要推进对大城市圈据点机场的修建。

与此同时,对确保ISO高大型海上集装箱进出口货物顺利地进行陆地运输,采取改造隧道等对策来改善道路结构和改善通往港湾、机场的联络道路,并研究使用铁路来进行海上集装箱运输。

(协调港口24小时完全开放)

(B)在平成13年4月,劳资双方就星期天亘久实施码头装卸作业、节日与平日一样在夜间照常实施装卸作业、缩短新年假期及延长码头进出口开放的时间等问题达成协议。为继续进一步提高港口装卸的效率和服务、要通过推进信息化、作业的共同化来强化事业基础,并积极延长办理行政手续部门的办公时间,促进有关方面为早日实现港湾24小时完全开放而努力。

另外,为有助于迅速通关,要广泛宣传预备审查制度和平成13年3月实行的简易申报制度,并促进对其的利用。

(各种手续的电子化和一次性处理化)

(C)根据推进规制改革的三年计划,在平成13年度内完成各相关官厅能运用网络有效地共同拥有和利用各种有关进出口及港湾手续的信息的体制。其时,要彻底重新评估现行所提交各种包括统计信息在内的文件,探讨研究申请手续格式的总括化。

继在平成13年度内连接报送信息处理系统(NACCS)和港湾EDI系统之后,将于平成14年度内连接NACCCS和依照外汇及外国贸易法的进出口许可、批准手续系统(JETRAS),并将NACCS、港湾EDI系统与船员登陆许可支援系统(暂称)连接起来。另外,修改航空货物报关信息处理系统(Air-NACCS)来强化功能和扩大可使用的地区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计划在平成15年度实施的进出口手续电子化的一环,就民间公款的收纳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各种进出口手续的申报·申请·受理系统和贸易相关手续电子化等与民间系统的连接等进行探讨研究。同时,促进有关与国际有关的海关手续的申报项目及电子申报格式的标准化。

此外,提高对有关省厅与港湾管理者的进出口及各种港湾手续的各种电脑系统的便利度,并促进申报项目的整理和调整,尽早实现一次性处理化。

在由陆地运输、远洋航运、港口运送等各种事业者参与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领域上,除促进民间采用EDI外,还要确保EDI与UN/EDIFACT的整合性,对EDI数据项目下定义,支援与国内物流EDI和民间贸易金融EDI等的合作。

(2)建立解决社会性总是的物流系统

为解决环保问题等社会性课题,除(1)所提出的高效化对策外,也实施下列的对策。

①解决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对策

(运输机构和器具本身的对策等)

(A)通过有效利用今年4月创设的绿化税制等来促进使用省油车辆,同时从提高卡车运输效率的观点来看,推进车辆的大型化和拖车的使用。规定大型卡车必须装备速度控制装置以减少大型卡车的耗油量。

除促进使用能源消耗率良好的船舶(生态船)外,还要研究开发新一代的内航船(超级生态船)。

此外,对抑制国际航线的飞机和外洋轮船使用的船舱油(燃料油)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排气问题进行国际性的探讨研究。

(充实社会资本)

(B)增加桥梁等的强度,整修道路,以应付车辆的大型化。修建国际海上集装箱集散站和多目的国际集散站据点,以减少进出口货物的国内陆路运输的距离。

(推进运输形式的转换)

(C)在铁路货物运输方面,货物铁路业者要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优良服务,如增强主要干线铁路的运输能力、缩短所需时间、提高装卸的效率。同时,为弄好货物铁路事业,要早日实现日本货物铁路株式会社的完全民营化,因以要促进改善该公司的经营。在沿海航方面,通过有效运用运输设施整备事业团的共有建造制度来建造运输形式转换船,加强应付复合一贯运输的内贸集散站据点的功能,提高港口装卸的效率和服务,并改善通往铁路货物车站和港口的交通道路。

(促使民间自动自觉地采取对策来改善环保)

(D)促使货主和物流事业者自动自觉地掌握物流活动的二氧化二碳排放量和采取对策来减少环境的负担,探讨研究理想的环境调和型物流系统与标准化,制定并普及让物流事业者自我评估环境达成比率的指导方针。

此外,还要协调货主和物流事业者共同提高运输效率,支援使用省油车辆的对策,以及探讨研究设定养活二氧化碳的目标作为民间事业者在进行环保时的指导方针。

②解决大气污染等环保问题的对策

(A)为提高城市内物流的效率,在卡车运输方面,通过实施共同运输发送和扩充物流据点等来提高货物汽车运输事业的魅力,以促进自营的转换。

(减少卡车运输的效率)

(B)为减少卡车的PM和Nox等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量,要加强汽车的排气规定。同时,为促进普及低公害车辆和干净能源汽车等,除有效运用绿化税制外,还要协助加强低公害燃料供给设施和提倡普及电气卡车的共同利用系统。平成16年底以前,实行柴油的低硫黄化,至于现在使用的车辆的对策则以促进加装柴油微粒子除去装置(DPF)及使用低硫黄柴油,并鼓励在装卸货物停车时实行关闭发动机等生态驾驶,以减少柴油车辆PM的排放量。此外,修改的汽车Nox法来限制车种和对事业者进行恰当的指导。

(城市内交通的畅通)

(C)为解决卡车交通集中在大城市部干线道路等沿途排放PM和Nox等污染大气的环保问题,要采取对策来改善道路交通。

为此,要推进改善交通安全设施等,同时促进ITS的开发和有效运用。而且,制定城市圈交通畅通综合计划来解消三大城市圈内的结约性堵塞,要修建环状道路以便贯穿市区的交通绕道行驶,改善交口及道口来消除主要城市道路堵塞。与此同时,将集中于住宅地区的交通移转至海岸地区,实验性地实施在并行的收费道路之间制定不同的过路费的“环境道路计划”等TDM措施。通过调整地区汽车交通、使用对环境造成负责较小的卡车来进行生态共同发送事业的TDM实验的成果,在制定上述计划时亦可得到有效运用。与此同时,尝试协调货主和物流事业者共同改善PM和Nox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为养活起因于大型卡车等所造成的汽车交通噪音,铺设低噪音路面、设置隔音壁、改善环境设施带,并根据“修建整干线道路沿线的法律”,实施沿道住宅的防音化。

(扩充物流据点)

(D)抑制进入城市内卡车的交通总量,尽可能将流通业务设施集中在一起,促进物流据点设置在市区周边的环状道路附近和沿海地区。

为使城市内的道路交通畅通无阻,在市内建筑物内附设货物处理设施,以商业地区为中心设置共同的货物处理设施和卡车停车区等处理货物时的路边停车设施,并促进对这些设施的妥善利用。同时,为配合物流而实施一些停车限制。

(有效地利用船舶和铁路)

(E)为提高城市内物流的效率,减少环境负担,对于通过市内交通为首的市内卡车交通的需求,根据运输工具的特性,对促进船舶和铁路运输的利用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研究,并有效利用大城市周边的港口。

③建立循环型社会所需的静脉物流体系的措施

要努力掌握生产据点的状况、废弃物资再利用据点的设置计划与有关据点间的实际运输状态,并就包括使用铁路、海运在内的高效率的静脉物流体系进行探讨研究,制定具体的对策。

此外,还要推进改善相应的设施,改善因应广范围废弃物再利用设施设置的港口设施,以及有助于顺利进行静脉物流的废弃物海面处理场等。

要探讨研究推动废弃物资再利用的共同事业及理想的竞争政策的指导方针。

④解决事故防止等物流安全问题的措施

(防止事故)

(A)在改善运输事业者的运行管理的同时,为防止大型卡车在高速公路上由于超速引起的事故,规定从平成15年9月开始大型卡车有义务装备速度控制装置。并且,为防止卡事故,有关人员对遵守防止超载等安全规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努力促使运输事业者和货主加深对安全对策的理解。

在改善交通安全设施的同时,通过采用有效运用IT的新型系统,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促进VICS、ASV、行驶支援系统、UTMS、智能道路等ITS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并在此基础上,确保海上交通的安全性,检讨提高航海支援的信息度、改善发生船舶航行拥挤的国际干线航路、提高港内的静稳度、狭窄海域的船舶的新型航行方式等,并加强和利用海上交通信息机构。此外,通过建立有效利用IT的新一代海上交通系统,帮助避免船舶相撞和触礁,提高船舶交通管制及安全管理的质量。

(适时适当地重新评估安全规制)

(B)根据技术革新和社会经济情势的变化,与期望的目标进行对比,检查安全规制是否过于严苛。

具体地来说,就是关于使用放宽基准的车辆来运送不可分割货物的规制,对于被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方策进行检讨,作出放宽现规制的结论。并继续检讨道口及其周围交通限制的问题。

(3)确保维护国民生活的物流活动的对策

(建立适合国民需要的物流体系)

(A)为配合消费者对食品等的高品质、高鲜度的要求,促进改善从产地到消费地的冷冻链体系(低温物流一贯体系)。

(保护消费者在规制转换的便利性)

(B)要将加入仓库行业的许可制改为登记注册制,废除费用事先申报制,同时将货物汽车运输事业及货物运输事业的运费、费用规制转换为事后检查等问题作出结论。其时,通过实行优良仓库认定制度等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将物流的顺利进行纳入街区建设中)

(C)在城市建筑物的结构等方面,要制定改善、排除妨碍物流顺利进行的因素的指导方针,除在市内建筑物内附设货物处理设施、以商业地区为中心设置共同的货物处理设施及处理货物时所需的路边停车设施,除妥善地利用这些设施外,还要就在商业业务地区为货物的搬运提供方便的问题进行研讨,努力将物流的顺利进行纳入街区建设中。

(确保物流的安定性)

(C)包括离岛地区在内,确保维护国民生活所需的物流机能。在灾害等紧急情况下,也应以确保必要的物流机能为目标,提高桥梁、岸壁等的耐震耐雪性,河床的有效利用等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代替手段和代替途径。

为确保将来贸易物资的稳定运输,实施维持并强化我国远洋航运竞争力的对策,制定船舶交通在狭窄的国际海域等海上运输航线上确保安全的对策。

(参考)

平成9年大纲的总括性评价

1.平成9年大纲目标的总括性评价

(1)提供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方便最具魅力的物流服务

在国际物流方面,通过改善各种基础设施,改善连接各主要机场、港口的联络道路,简化进出口的手续等,在缩短订货至交货的时间和提高便利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先进的国际港口也不断地在整建,与我国相比,集装箱货物的处理量不断增大。对此,我国的国际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处理量的增长却停留于较低水平,因此仍有必要通过因应船舶的大型化和港口的安全开放,实施进出口及各种港口等相关手续的电子化和一次性处理化来简化手续和提高效率。

随着充实道路、港口、机场等与物流有关的社会资本等,物流系统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港口和高规格干线道路网的连接逐渐改善,同时,短暂订货至交货时间的运输发送、准时发送、自动检货等高水平的物流系统的实现,使提供非常便利且具有魅力的物流服务环境不断地在改善。但另一方面,在强化物流相关社会资本等的功能,改善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接连、城市内交通的畅通、物流系统的进一步标准化和信息化、过高频率少量货物及指定时间发送等低效率的商业陋习的改善等,仍然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由此可见,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相对性关系尚未改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建立高水平的、整体有效的物流系统,继续提供更方便更具魅力的物流服务。

(2)以不妨碍产业布局竞争能力水平的成本来提供物流服务

平成9年大纲制定后,我国的物流成本微呈下降趋势,例如与美国相比,我国并非高于美国的水平。但与亚洲的先进港口相比,我国的各种港口费用都比较高。从各方面来看,国际竞争都较过去激烈的形势下,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努力降低有关物流的总成本是十分重要的。

(3)解决与物流有关的能源、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

为进行顺畅的物资运输,我们改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基础设施,采取对策促进卡车自营的转换来减少交通事故。但还需进一步采取对策来解决减少大气污染物质的排出,保护地球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等新课题。

2.解决横向课题及不同领域内课题的总括评价

(1)横向课题的对策

①充实社会资本

充实物流必需的社会资本,以使用者负担为基本原则,将重点放在道路、铁路、港口、机场、物流据点的相互连接,消除交通障碍及修建国际中枢港口、大城市圈据点机场等三个领域上,有效率地通过缩减公共工事成本,实施在数量上对费用和投资效果进行评价等来确实地充实城市内物流、地区间物流和国际物流各领域的社会资本。今后,有必要为建立高效率高信誉的物流网络而继续有重点地强化物流相关社会资本的功能。

②促进放宽原则

除铁路货物运输等一部分领域外,通过对供需高速来限制企业的参入,实施国家对运费和手续费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放宽措施,为促进企业间竞争,在物流领域的环境整备上确实进行各种规制改革。今后,有必要使到目前为止实施的规制改革措施的成果更具信赖性,将继续放宽参入的限制、运费和手续费的规制,适时适当地重新评估以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安全基准,不断地就物流领域规制的模式展开重新评估,以此来促进规制改革。同时,要通过推进电子化(非书面化)、一次性处理化,尽可能简化各种手续来提高效率。

③提高物流系统的水平

在物流领域方面,EDI的标准化、捆包标签的标准化、以及ITS等各种新的技术开发使标准化、信息化对策的大部分已得到实施,并出现了具体的实用化动向。但是,为进一步显现物流系统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效果,有必要进一步制定对策,并加以实施。

虽然在接受调查行业中的主要十个行业中,托盘装运货物在能用托盘装运货物中所占比例为80%以上,尤其是前六个行业均达到超过90%的水准,但从整体来看,从平成8年的76.2%到平成11年的76.5%,基本上呈停滞状态。今后,有必要在尚未充分实行托盘化的各行业,实现各行业的托盘尺寸的标准化,以及包括托盘以外的其他装卸机械的标准化在内的综合性的单元货物化。

(2)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

①城市内物流

通过修整环状道路和迂回道路,交口和道口等对策来缓解堵塞,推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TDM)的措施来促进道路交通的畅通。同时,通过促进自营转换及改善物流据点来提高卡车的运输效率。因此,预定在平成14年全国主要交通堵塞点将减少到2100处。虽然由平成10年4月的3200处减少到平成13年3月底的2600处,但城市中心部的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仍十分严重,三大城市圈人口集中地区早晚的汽车行驶速度在平成11年度与平成10年4月的每小时21公里基本上无差别。另一方面,高频率少量运输导致卡车行走量大为增加,但是经济不景气造成货物减少,致使卡车整体的载货率由平成8年的47.1%降至平成11年的44.8%。

今后,随着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等公害问题的日益严重,有必要解决受空间制约的城市中心部的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必须继续推进提高卡车的运输效率。

②地区间物流

通过改善高规格干线道路、地区高规格道路等干线道路网络和广范围的物流据点。促进车辆的大型化和干线共同运行等来提高了卡车的运输效率。船舶的大型化和近代化提高沿海航运的效率。支援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铁路货物运输的运输能力。改善适合复合一贯运输的内贸集散站据点。通过修建港口和机场等物流据点与高规格干线道路的交流道的联络道路,使沿海航运及铁路货物运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各种运输方向间的竞争和相互合作,以使用者的自由选择来进行适当分工为基本目标,实施多种运输形态的措施。

因此,21世纪初高规格干线道路的交流道在10分钟之内到达各主要机场、港口的比率的目标为达到约90%,由平成9年度末的29%上升到平成12年度末的36%。同时,适合复合一贯运输的、陆地向内贸集散站的陆路运输在半天往返圈的人口覆盖率从平成7年4月的约70%上升到平成13年4月的约80%。但是,与欧美国相比,高规格干线道路等与机场、港口的连接率依然很低,因而必须继续在增强互相合作,有重点有效地充实必要的物流相关社会资本。

运输形式变换率(铁路、沿海航运在长途杂货运输方面的分工率)在平成10年约为43%,从减轻环境负荷的观点来看,继续战略性的有效地运用铁路、沿海航运是十分重要的。

③国际物流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中枢、核心国际港口的国际海上集装箱集散站据点,实现进出口及各种港口手续的电子化、一次性处理化来简化各种手续,提高效率,并对企业间有关贸易手续的电子化系统的开发提高支援,促进国内陆路和海上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顺利进行。从而使进出口集装箱货物的陆路运输费用总额在设施分布相同的情况下,与平成9年大纲制定时相比,减少了约10%。同时,海关手续的平均所需时间(从申报进口到准许进口)由平成8年3月的10.2小时缩短到平成10年3月的5.6小时。

实施对策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实施难点;解决对策

当前,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日益壮大,预算管理工作被公认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推进企业全面发展。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预算管理从以往的单一工作模式向多元化、全面化的预算管理工作模式转型,这使企业以往的预算管理工作模式不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需企业预算管理进行转型升级。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应重视预算管理开展,明晰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优势、重点、难点,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实现预算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进而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成效。

1企业预算管理概述

1.1预算管理内涵。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整体工作的重点,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任务,通过预算管理的工作模式,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源,以此实现企业预期以及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不仅能实现企业各个部门工作开展的标准化,更能帮助企业抵御风险,提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减少企业能源消耗,为企业发展创造较多的价值。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需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发展的中心点,推进相关管理、运营工作的开展,其中包含企业执行、企业管控、企业评测、企业编制,实现企业发展的系统化模式,推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模式的实施作为企业整体工作模式的基础内容,包含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企业战略决策等,通过合理化的预算管理实施模式,对企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工作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使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情况相融合、相适应,实现共性发展模式,以此使企业对未来发展战略、模式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在市场发展中适当调整、变化自身战略方针模式,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推进企业进一步发展。1.2预算管理优势。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与工具模式,彰显着自身独有的发展优势,助力于企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径。首先,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领导层、管理层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模式,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具有全局观念,跟随市场的变化其思维进行变革,适当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有效的企业未来规划方案。其次,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模式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一同实施,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取各个部门工作信息,以各个部门工作信息制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因此,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其作用优势,推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合作、互动,使各个部门在联动中向发展目标进程,协同创建企业辉煌。最后,企业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企业在预算管理实施中,能够激励员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使员工全体向一个方向进程,服务好企业发展模式,并且在企业平台中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企业业绩的提升。

2企业预算管理实施难点

2.1预算管理观念淡薄。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以企业财务部门为载体,借助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实现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认知不足,忽视了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究其原因,是多数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预算管理观念淡薄,未能够意识到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整体发展中的关键性。例如,多数企业发展中重视企业营销、运营、销售模式,未能够将预算管理融入其中,使企业发展未来规划效能降低。在此背景下,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中很容易遇到风险,不利于企业持续化的发展。同时,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对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也导致预算管理不能有效性开展,这也是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一大难点。2.2预算管理编制与实际脱离。预算管理编制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环节,也是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从当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现状来看,预算管理编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多存在盲目性,缺乏相关信息数据的支撑,无说服力。究其原因,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模式存在与实际工作脱离的模式,使预算管理编制的有效性缺乏,未能够与实际发展相融合,使预算管理编制缺乏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撑。同时,预算管理编制的工作制度与实际发展相适应性较差,缺乏预算管理编制制度的可操作性,使预算管理制度停留在形式,未能够发挥其根本性作用效能,不利于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效性实施,影响到企业进一步发展。

3企业预算管理实施解决对策

3.1树立全面预算管理观念,增强预算管理的自觉性。企业在预算管理工作实施中,针对存在的预算管理实施难点,重视企业整体工作模式、观念的转变,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有效性方法推进预算管理工作模式的实施。首先,企业应意识到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当前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的预算管理观念,推进观念在企业工作方方面面中的宣传、普及,增强企业员工思想认知,重视预算管理在自身工作中的实施,并且协同财务部门,实现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其次,企业在预算管理工作实施中,加强对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对预算管理进行认知,以丰富的预算管理理论,推进预算管理实践工作的实施,并且构建系统性的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以预算管理工作模式助力于企业发展。最后,企业针对研究的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结果,应加强相关信息的传递,以会议、宣传栏等模式,普及预算管理相关信息内容,使预算管理的实施不仅受到领导层的重视,更受到管理层、员工层的关注,协调一致,一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3.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性地实施,需要信息数据的强有力支撑。以有效性、针对性、时效性的信息数据,能够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数据,加强信息数据地分析,获取相关的信息内容,以信息内容实施预算管理,能够使企业工作人员对未来发展决策信服。因此,在企业预算管理实施中,重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企业各个部门信息相互传递、交流,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获取企业内部信息。例如,企业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实现自身工作模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构建企业大数据库,为各个部门信息数据的运用提供信息支撑,进而提升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同时,企业应与其他企业合作,实现企业与企业直接的联网模式,实现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为预算管理人员获取企业外部信息数据提供支撑。3.3优化预算管理编制工作模式,增强预算管理的实效性。预算管理编制是企业预算管理实施中的难点,而预算管理人员作为工作实施的执行者,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对预算管理进行全面性认知。在预算管理编制工作实施中,推进工作模式与实际发展、市场发展模式相融合,实现预算管理工作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模式的先进,凸显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在预算管理编制具体实施中,应做好全方位、系统性的规划,为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完善性规划,进而推进企业未来发展进程。例如,企业在预算管理编制之前,立足于企业实际发展模式、经营管理、营销销售等,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获取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整合、分析这些信息内容,明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发展趋势,以此为契机,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并且对企业的资金情况、运用能力以及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考量,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构建企业半年的生产、经营等目标,推进预算管理工作在各个部门中的实施。此外,预算管理编制工作的实施,应实现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使各个部门人员发表自身部门的看法,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信息依据,增强企业发展凝聚力,进而提升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水平。3.4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增强预算管理的可行性。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重视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管理工作同样也是重点,能够支撑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合理化。企业在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管管理工作中,首先,应明确权责关系,构建健全的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健全的预算责任体系、明确预算管理目标,将预算监督管理机制在工作中得到实施与体现,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其次,在企业实施预算执行与监督管理工作中,构建与完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重视财务工作的开展,在财务管理部门中,指派专业人员担任预算监督管理人员,单位应在预算管理部门保障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能实现最大优化。最后,企业在预算管理实施中,建设预算执行反馈和调整机制,并上报处理企业预算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在预算管理实施中,重视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可操作性、合理性的制度体系,推进企业预算管理有效开展。

4结语

研究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难点与对策十分必要,不仅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模式得以有效性创新、优化的需要,也是先进思维理念融入到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需要,更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需要。因此,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重视预算管理实施,并从树立全面预算管理观念,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优化预算管理编制工作模式,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四个维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妍.房地产企业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以保障战略落地与强化项目管控为导向[J].管理会计研究,2020,3(03).

[2]姜桂平.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20(09).

[3]邓德欢.烟草商业企业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2).

[4]卢欣玖.针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重难点及解决对策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