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时间:2022-06-01 04:46:00

教育局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课程改革,“根据社会需要,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科学进步情况,对课程、教材所进行的个性或变更。”“改革的总趋势主要表现在:(一)重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二)强调体系的结构化。加强基础学科,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所教的知识要加以精选,使之具有范例性。(三)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作为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四)重视个别差异。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弹性,以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因此可知课改和课标的制定,其核心是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智力、创造性的开发,而非在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浅层次改变和变更。

思考之二,对课改和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提起课改的课堂教学,首先进入授课、听课、评课者思想观念的就是形式上的变更,正如“流行病”。做为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获得一定的知识和前人经验的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规律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必然性的联系。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反映教学内部的各种关系间的本质联系。”既然教学是有规律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有客观的科学性的评价,不能仅仅以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变化做为课改评价的尺度。

思考之三,对课改和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操作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课堂上的学生也是每个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更要尊重个性。突出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化。也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个性充分的发挥,智力上、情感上、能力上的施展为极大的空间。

以上的思考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流行病”存在的原因,我们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预防“流行病”呢,依据实际对教学的调研,个人认为首先要理清课改的理念,准确识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突出历史教学的学科性,即辩证的、唯物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避免形式上的雷同。真正地钻研教材、教法尤其是把历史教活,让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充分挖掘其与现实之间的内在意义。如讲到文艺复兴的天文学成就时,教师自然地引入“神六”的成功,激发学生的现实感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融汇自己的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善于研究所教班级的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

再次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上切忌模仿。当前课改课堂的教学往往采用教学方式都不外乎是上述所列举的“流行病”种种,为了形式上需要使用课件而用课件,为了形式上需要小组合作而合作等等,使听课者倍感熟悉,似曾相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可能真正起到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即便对于教师自己而言,仅仅从形式上模仿,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就难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更缺乏自身对教学的激情。

面对课改,对于广大历史教师和教研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研讨,每一堂课需要投入端正的态度和饱满的情感,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在学生的会学之中建构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运用批判精神探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借鉴,真正让历史的鲜活和生活的鲜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