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建交流

时间:2022-12-09 11:42:00

地方党建交流

地方党建创新,是地方党委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现状分析、时展变化趋势把握和责任感使命感使然的综合体现

创新,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地方党组织适应变化、直面矛盾、破解难题的积极选择。其中许多探索,对直面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对焕发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党建创新有鲜明时代特色

地方党组织处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前沿,深切地感受到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这些重大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地方和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企业、城市街道社区、学校、机关、新社会组织等社会基层组织内部,建立了新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益实现途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地方党组织惟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新问题,创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方式、与人民群众意愿和利益的结合方式,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地方党建创新,是地方党委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现状分析、时展变化趋势把握和责任感使命感使然的综合体现。

综合来看,地方党建工作创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创新的层面上看,各地以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为侧重点。二是在创新的方法上,大多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三是在创新的思路上,主要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条件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具体做法。四是在创新的领域上,与农村党建工作相比,城市党建创新亮点更多。五是在创新的内容上,从组织体系设置、组织功能定位到活动方式,都有创新。六是从创新的效果上看,创新为基层党建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宁波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快速向城市聚集,人员流动性日渐增大,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对此,原来农村党建的思路和做法用不上,原来的城市社区党建又不能容纳和应对。

中共宁波市委在研究探索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率先总结和提出了“城市党建”这一命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党建模式,使城市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向开放性的区域化方向转变。按照“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的原则,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在以人居为主的社区、城市商贸活动区、大型商务楼宇、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建立区域性党组织,负责区域内党建工作,加强横向联动,强化对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统筹功能,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覆盖”。

区域性党建模式突破了单位党建模式的党员管理思维定势,克服了非公党建对企业主的过分依赖,各类党组织的资源难以整合等突出问题。区域性党建模式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突出效果:

一是社区内的机构和单位通过事先预约,免费使用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会议活动室开展党务活动和业务活动,使城市党建工作力量和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共享共用,集约利用,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城市党建工作成本。

二是“两新”组织中的所有在职党员不管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都要到社区或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接受他们管理,参与相关活动,完成相应任务,形成了一种“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两新”组织党员管理方式。

三是贯穿党组织尊重党员和服务党员的主线,改变了只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做法,增强了服务党员的功能。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为广大党员提供工作咨询、政策解释、思想解惑、困难帮扶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余姚市党员服务中心提出要让每位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的工作目标,把有形的组织生活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使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温暖,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比如,实现执政党的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联接,北京市东城区委进行了有益探索。

为了发挥人大代表在街道和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北京市东城区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东城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建国门街道工作委员会试点成立了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并任命该委员会主任由建国门街道工委书记担任,副主任及委员由四名区人大代表担任。

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两项:一是督办区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二是为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服务。区人大代表所提的建议和意见,不是办事处职权范围内的,就填写区人大建议、意见表,由人大街道工委转区有关部门解决和处理。凡涉及到本街道管辖范围的,就填写人大街道工委自己制定的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意见表,做到每份代表建议、意见都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批示,由区人大街道工委办公室督办;对承办部门实行责任制,主管领导为责任人,按办理要求办理后立即答复人大代表;把办理意见、建议情况列入对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工作业绩考核范围。

这样,不仅使建国门街道工委能够及时、便捷地通过人大代表了解民意诉求,而且增强了街道工委对街道办事处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满意度。

培育地方党建创新空间

地方党建工作创新,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当前和今后的党建工作创新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在全党营造鼓励党建工作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的党建文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地方党建工作创新,实际上首先是让人们接受一种新观念,而这通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这个观念有明显的可取之处。

大量实践表明,许多创新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会被广泛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鼓励创新的氛围、环境和文化的支撑,任何创新都可能会半途而废,或者前功尽弃,也使继任者不愿意、不敢继续进行创新尝试。有了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形成了鼓励创新的党建文化,就加快了党建工作创新传播的速度。

二是明确党建工作创新以地方为主的思路。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被“逼”出来的,不直接遇到工作挑战、矛盾和问题,是很难主动进行创新的,而地方党建工作则不然。既然党建工作要以地方为主,那么,就需要上级党委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党中央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前瞻性研究,加大调研力度,及时总结地方党建工作创新经验,及时加以肯定和认可,以保护地方党建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不宜肯定和认可的,要及时提出整改的建设性指导意见。对于一时很难作出结论的一些探索和做法,上级党组织不宜轻易地加以否定,可以采取默许的办法由地方党委自己来决定和权衡取舍。

三是逐步提高党建工作创新的层次。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入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可是,党建工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党的事情,如果党建工作创新长期只停留在基层这个层次上,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这个角度说,可以把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看成是党的建设整体创新的试验和一部分。

当然,由于基层、地方和中央党的组织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不同,在党建工作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各个层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和策略上应当有所差别。比如,中央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党建工作创新的制度框架的研发和设计功能,出标准,定规则,地方党委在标准和规则下创新具体的执行制度。

四是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党建工作创新与制度规则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容易把创新与突破现行制度规则等同起来,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典型的误读,往往使创新背上了现行制度规则权威下降的包袱。

党建工作创新要想有前途,要想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趋势,必须寻找创新与现行制度规则的共同空间。其方法之一是思考在创新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突破现行制度和规则。在创新做法出台之前,对现行制度规则进行“落日条款”清理,对与创新做法相冲突的规定宣布废止;方法之二是全党范围内通行的制度规则不宜过细,给各地和各级党组织留下发展空间;方法之三是建立党内法规备案制度,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级党内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样,有助于各级党组织在进行党建工作创新的过程和实践中,同时养成遵守制度规则的良好习惯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