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电力行协网络建设

时间:2022-09-25 04:44:00

强化电力行协网络建设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党中央多次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发挥行协等中介机构的作用。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更加深入,加入WTO的迫切需要,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市场的日益规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奋斗目标,为电力行协这一中介组织赋予了历史和时代的重大使命。因此,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电力行业协会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政府依靠的中介力量,是为政府、社会、电力行业、电力企业及至广大用电客户服务的忠实代表。遵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是适应政府和电力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新型的管理体制,也是有效地发挥电力行协各项功能的组织保证。所以说,规范和强化电力行业协会网络体系建设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更关系到电力行业、电力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就是规范和强化电力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和服务体系。电力行协要本着“精简、高效、综合”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机构和必需的编制人员,尽快形成坚强有力的网络体系,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真正把电力行协建设成为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可信赖的参谋助手,可依靠的桥梁纽带,具有功能服务型、管理自律型、人才复合型、服务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电力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一个“行业化、民间化、民办化”、“社会性、中介性、服务性”的行业管理组织。

二、电力行业协会网络体系建设的现状

行业管理是通过一定组织,如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中介组织对全行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和约束,对企业的活动进行协调、自律、监督和服务,以促进行业全面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电力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是电力体制改革的自身需要。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经政府批准,正式转变成中国电力行协的“总头”,担当起全国电力行业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形成了“政府—电力行协—企业”管理体制的新框架。几年来,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悉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照国务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若干意见》的要求,省级电力行协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尔后,各个省级电力行协立即抓网络体系建设,不同程度地设置了常设机构、非常设机构、分支机构,配备了必要的精干的工作人员,努力开展工作,认真履行职能。一是政府授权、委托的事项;二是行业自律服务和管理职能;三是参与有关方面的研究和决策;四是为企业提供真诚的服务,显示出省级电力行协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从而,在为电力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服务,维护电力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电力事业健康发展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由于有关社会团体的法制不健全,对行协的定位问题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加之电力行协毕竟处在初创时期,因此存在不少困难,比如职能不到位、经费不稳固、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管理体制与关系不顺畅等等。外部环境与建设等方面的种种原因,省、地(市)电力行协的网络体系建设出现了力度不一、参差不齐、作用不同的现象。有的电力行协本部机构十几个,工作人员数十名;有的本部机构二、三个,工作人员十几名,甚至只有几名。同时,电力行协大都是机构依附的制掣,跳不出管理部门的体制“瓶颈”,比较难以独立决策,难以实现自治。因此,从总体上说,目前电力行协职能完全到位的不多,尤其是地(市)电力行协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机构设置形式不一,功能各异,有的是行协,有的是分会,有的是联络站。五花八门,一不而足。多数地(市)电力行协“牌子”未挂、“台子”未搭、“锣鼓”未响、“戏曲”未唱。因此,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已是火烧眉毛时候了。当前,政府机构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都进入实质性阶段,正是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的大好时机,切莫坐失良机,宜早不宜迟,要抓紧抓实抓好。

三、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

地(市)电力行协的网络体系主要由协会的办事机构和分支机构组成。这里所说的电力行协网络体系是指省、地(市)两级行协组织的网络体系,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省电力行协本部的常设机构和非常设机构,二是分布于地(市)的分支机构,即地(市)电力行业协会。

电力行协的常设机构是行协开展工作的司令部,既体现行协的主要职能,又事关行协的发展大计。因此,常设机构的设置既要有前瞻性、倾向性,又要讲求务实型、严谨型。要根据行业现状及自身的特点,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和赋有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严防重叠交叉。一般设有协会工作部(或办公室)、调研咨询部、企业管理工作部、科教信息部等等。另外,电力行协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自愿的基础上,为了谋取和增进自身的和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经济类社团法人,电力行业综合性的中介组织。必须体现电力行协“服务是宗旨,自律是关键,自治是保证,自养是基础”的特色。因此,电力行协应有稳定的财源,需要开办一些属于社会中介职能的法人实体,如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技术咨询、工程监理、电能计量、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等等中心,以取得合理合法、稳定可靠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自己养活自己,最终达到“自治、自律、自养”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制于某一机构、企业、单位,才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

电力行协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从事相关经济技术业务范畴,具有电力生产、经营、基建、修造、试研、学校等多种专业门类联合组成的社团法人。因此,除了常设机构外,还可适当设立非常设机构,如水电、火电、供电、农电、基建、燃料等务实性的专业委员会。设立专委会有利于发挥行协对整个电力行业的指导、协调、服务、吸引作用。它是行协发挥服务职能最好的最为理想的专业服务渠道,是行协扩大影响力吸引力的“窗口”。专委会可充分发挥身居于电力行业中的领导和有造诣、有建树、有影响的专家的骨干作用和引导作用。它是行业领导、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研究企业重大问题的阵地。

省电力行协应分别在电网内的地(市)调度机构所在地或供电营业区设立分支机构,其组织形式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市)电力行业协会。省、地(市)电力行协在服务、协调、监督和自律管理中,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改造职能中可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地(市)电力行协是由地(市)生产经营范围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因此,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市)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便于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开展行业管理工作。同时,成员(单位)之间相对紧密,有利于服务、协调、监督、自律作用的强化,有利于行业覆盖面的拓展和加大,有利于行业管理工作的细化和深化,有利于各项工作落实和到位,有利于行协的“有为”而“有位”。总之,电力行协的网络体系建设只有上有中电联,中有省电力行协,下有地(市)电力行协,才能工作起来纵到底,横到边,上下左右形成点线面,使电力行协工作启动有力,运作灵活,根基扎实。

四、规范和强化电力行协网络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好省电力行协与省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省电力(电网)公司的关系。省电力行协必须接受省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取得其重视、关心和支持,造就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有些行政管理职能的前期工作委托或授权给电力行协办理,尽快做到职能到位,特别是一些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职能到位。省电力(电网)公司是电力行协的最大单位会员和骨干,是行协的依托单位,也是行协服务的主要对象,行协要竭诚服务,使电力(电网)公司中原本属于社会中介职能而目前仍由电力(电网)公司直接运作、管理和经营的业务交由电力行协管理,使电力行协早日实现“自治、自律、自养”的目标。

2、加强电力行协的自身建设,塑造良好的形象。省、地(市)电力行协几乎都是从省电力公司(局)、地(市)供电(电业)局的企业管理协会演变过来的。企协原是主管公司(局)的内部工作机构,变成行协后,原先的主管公司(局)成了行协的会员。从法理上讲,行协代表行业,而原先的主管公司(局)是其最大的会员单位和服务对象。由于电力行协是从原先的主管公司(局)的一个部门派生出来的,加上行协的经费、办公条件和人员工资均由原先的主管公司(局)承担,因此人们往往容易习惯地把行协视为原先的主管公司(局)的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从而受到“内化”或“矮化”,失去其应有的中介组织作用,影响其在公众中的代表性、公信力。

3、提高行协的工作效能,实现“三个提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已开始按世界经济管理规则运行,这就决定了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电力行协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实现“三个提升”。一是定位的提升。从一般性、辅助性服务组织提升为以服务为宗旨,具有组织协调自律作用的市场有效主体。二是功能的提升。要对自己的组织、协调、监督、自律功能进行重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方法上,坚决克服行政色彩和上下级工作方法,防止行政化、衙门化,避免形成“二政府”、“二婆婆”;工作作风上,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团结、合作、协商”的原则,努力实现从“行政机关工作型”、“企业工作型”向“协会工作型”的方式转变。三是人员素质的提升。人才结构要多元化、复合型,既要有行业中的技术专家,又要有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还要有法律事务等方面的业务能人,不断适应功能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行协的动力、实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