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 建立机制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时间:2022-03-07 05:43:00

强化服务 建立机制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鞍山市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200年10月,我市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对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排查出零就业家庭5005户,其中低保户1983户,急需就业援助。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快速、稳妥地解决这类家庭的就业问题,并将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四年来,我市积极采取措施,深入开展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今年一季度末,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3365户,其中低保户9105户,实现“双就业”2289户,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一、实施六大举措,强化三项服务

200年初,我市出台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方案》,明确了援助目标、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细化了六大举措,保障工作开展。一是实施专项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加强专项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援助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将这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街道和社区,层层落实,并纳入全市促进就业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再就业资金中划定专项经费,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几年来,我市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的专项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保证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补贴和各项保险补贴落实到位。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采取社区“对口”帮扶、劳动保障部门领导重点“包户”等办法,做到“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增强了零就业家庭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优化管理水平。开发使用了零就业家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情况变化,确保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尽快实现就业。六是推动社区就业。在全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充分就业社区的首要指标,使社区成为援助零就业家庭的有效平台。

在实施六项举措的同时,我市还强化了三项服务制度。一是强化“零距离”就业服务。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一方面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实现了职业介绍、培训报名、保险申报、申领补贴“四不出社区”;另一方面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四送一落实”活动,为零就业家庭提供上门服务。二是强化“特区式”创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由社区帮助联系创业服务机构,优先为其提供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及减免税费等事宜。零就业家庭成员王颖失业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过市创业服务中心的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2005年创办了服装加工厂,不但自己实现了再就业,还先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00多名。三是强化“公益性”安置服务。政府不断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特别是对其中的低保户,号召“以劳代赈”,以就业援助代替生活补助,变低保户为“就业户”。对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兜底”安置。目前,我市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0588个,建立零就业家庭及低保户就业安置基地18个,可随时安排人员上岗。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动态为零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到2005年8月,全市5005户零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但是,零就业家庭的产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原有的被消除了,新的又出现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又向社会承诺,零就业家庭随时产生随时安置,确保动态为零,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消除零就业家庭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的思路,建立起六项新的工作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全市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一是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调控,明确规定企业裁员20人以上或者裁员比例达到职工总数10%以上,必须事先向劳动保障部门报告,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零就业家庭的产生。二是建立申报登记制度。通过广泛宣传,告知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主动到社区申报登记,寻求帮助;社区也要及时登记,随时掌握辖区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建立入户调查制度。社区每月对零就业家庭进行一次入户走访,核实其就业状况,防止出现遗漏和偏差。四是建立统筹管理制度。依托全市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及时掌握街道、社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零就业家庭增减变化情况,实现信息共享,为统筹调剂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供可靠依据。五是建立专项扶持制度。通过建立安置基地、开展免费培训、提供专项基金、落实专项扶持政策等措施,保证援助零就业家庭的各项帮扶措施及时到位。六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各县区及有关部门权重系数最大的一项指标,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一票否决,取消先进评选资格。

三、确定高目标,实现新发展

虽然我市从2005年8月起一直保持着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但实践也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此,我们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了更新、更高的目标。一是帮助更多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我市棚户区改造回迁户中的零就业家庭有931户,生活状况特别艰苦,仅安置一名成员就业还不能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因此,在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基础上,我市在2006年提出了确保这类家庭双就业的目标,并大力开展以“就业助安居”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使棚户区931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双就业。目前,我市正在将这一做法向更多的困难零就业家庭延伸,力争使更多家庭实现双就业。对此,省委书记、省长张文岳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提高零就业家庭成员的稳定就业率。零就业家庭虽然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但大多数是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或灵活就业方式得到安置的,仍然存在收入低、不稳定等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将提高零就业家庭成员稳定就业率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在创建标准中规定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稳定就业率达到70%以上的量化指标,并明确了稳定就业的标准,即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月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参加社会保险。另外,我市还把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不断创造新的优质就业岗位;在组织召开职介洽谈会等活动中,优先推荐零就业家庭成员到稳定岗位就业。由于措施得力,目前,全市已有近95%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稳定就业。三是拓展援助零就业家庭的工作内涵。援助零就业家庭,仅解决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多方面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为此,我市对参加免费技能培训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又提供了每人每天5元的交通补贴;对500多名零就业家庭子女开展了免费技能培训,并将其中的310人送往技术院校接受2—3年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1.5万名已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落实了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援助工作的质量,也提高了零就业家庭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