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和发展措施

时间:2022-07-29 10:22:00

教育创新和发展措施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贵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落实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结合我县南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回顾

(一)发展状况

1.全县幼儿园有114所,入园(班)率为46.29%。

2.小学1119所,教学点372个,在校学生3956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4%。

3.初级中学126所,九年制学校51所,完全中学28所,在校初中生有172257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5.51%。

4.现有特殊学校5所,“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73.31%。

5.全县普通高(完)中39所,在校生4517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34.49%。

6.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已达98%。

7.全县共有11所中职学校,在校生达17560人。普、职生比仅为1:0.39。

8.年,我县师专升格为民族师范学院,同年秋季首批招收五个专业的本科生共300人。年,招收十个专业的本科生800人。民族师范学院和我县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全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5%。

9.小学教师专科率达69.78%,初中教师本科率达44.37%;中小学部级骨干教师12名,省级骨干教师140名,省级名师6名,县级骨干教师82名;特级教师21名。

10.教育投入。年期间,全县教育总支出为61.69亿元,其中2009年为21.75亿元,比年增长了166.54%。到年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达3061743m2,比年增加809917m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月,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这是全县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促进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两基”通过国家验收,但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标只是阶段性的、低水平的目标实现,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办学条件不足。由于未实施过农村小学寄宿制工程和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学生走读,教师走教,起早摸黑且不安全,导致学生容易流失,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从教。

2.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缺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规模小、水平低,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3.中小学教职工数量不足,学科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辅助人员不足。

4.教育经费投入量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还偏低。

二、年教育展望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我县南。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我县基本县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遵循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发展民族教育和幼儿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发展目标

以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数十万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和谐我县南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

要加大对“两基”工作的巩固提高力度,逐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省制定的新标准要求,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年,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县要达到新标准和要求;年,市作为全省第三批试点县(市),年前达到新标准;其余各县要逐步实施,年底前,分别达到新标准。

2.学前教育。

从年起,每乡(镇、街道)新建、改建和扩建1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按每乡(镇、街道)新建1所标准化幼儿园计算,拟规划建设130所幼儿园,需征地947亩,新建校舍面积41.37万平方米,总投资6.21亿元。年前争取新增1-2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扶持大村落举办村级幼儿园(班),对家庭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3.高中阶段教育。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用4年时间集中力量攻坚,以年全县实现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初中毕业学生能够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推动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加速发展。从年起,由县级财政划拨专款,整合其它款项,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步伐,在“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或扩建15—20所达到《贵县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的高中学校(含民办学校),其中,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县新建2—3所优质高中。各县(市)从年秋季起,逐年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制定分年度的扩招计划,对招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年达到63%,年达到90%。达到优化高中资源配置,推进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办学;继续推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2—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努力增加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抓好一中改扩建工作,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4.职业教育。

全县各县(市)都要建设好1所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大体相当。以我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县市(职)中(职教中心)为骨干,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全力打造高职、中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协调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网络。加快中职学校建设步伐,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县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达到6所。做好全县职业教育工程投资项目规划,争取国家职业教育资金投资,加快职院新校区建设步伐,力争成为部级示范性高职学院。指导、协调和统筹全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职教资源。同时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一些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展普职渗透,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适当开设职业技术培训。

5.高等教育。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使高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建设好师范学院、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县电大我县南分校。在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主要面向本县招收的民族预科班和民族文化传承班。不断加强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的建设,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抓好*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一批学科带头人,提高教师中的硕士、博士比例,抓好教授的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批骨干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促进全县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支持和保障。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重点加强高校专业学科建设。民族师范学院在现有10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力争每年申办5个以上本科专业;五年内力争校级重点学科达四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2个以上,普通本科专业达26个以上。我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县电大分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设置急需和紧缺的专业学科。

6.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成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左右。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每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万人次左右。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挖掘高等教育资源,发挥自学考试、成人高考、非学历证书考试的作用,搭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提高广播电视教育水平,发展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快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企业以及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实施农村新增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企业职工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等。

7.民族教育。

在全县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低年级开设双语教学课,规范民族学校管理,办出特色,建成一批民族教育示范学校;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要接近或达到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20年,每年在一中和八中分别举办册、望少数民族高中班,每年招生共100名。有条件的县(市),应当开办少数民族教学班。

8.特殊教育。

到年,按照30万人口以上县级行政区域都要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要求,全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4—5所,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左右,力争到年全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90%,在校残疾学生巩固率达到或接近当地义务教育的水平。搞好县盲聋哑学校的异地扩建工作,加强学校职业技术课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逐步建成以初中办学为主兼办高中的学校,成为全县特殊教育示范性学校;全县形成以县盲聋哑学校为龙头,县(市)特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按学校建设标准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三)保障措施

1.依法行政,依法治教。

(1)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逐步修订或制定自治县教育条例以及教育督导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2)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教师、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

(3)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学法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公务员和学校师生的法制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4)在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幼儿教育和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县、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5)规范和完善现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强化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育人功能,全县8县(市)均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校外教育为补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重点抓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全面推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历史教育、时事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防艾教育、禁毒教育、现代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环保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2)进一步强化“教研兴校、教研促教”意识,主抓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内涵,充实县、县(市)教研所(室)教研队伍,搭建教研平台,努力构建立体教研网络,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完善中小学考试评价办法,不断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重点让全县高中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抓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和积极促进作用。

(4)认真抓好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评比工作,强化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在全县创建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环境优美、质量较高的示范性学校。

(5)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全面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全县学生文艺体育竞赛活动。

(6)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保证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同时,紧密联系我县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推广普职渗透。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育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重点建设好县(市)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作出贡献。

4.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加大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县与县(市)财政对各项教育项目及学生资助经费的匹配机制,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增长”,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经费比例不低于50%;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鼓励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完善国家和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严格经费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从年起,加大对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普通高中发展、高校建设发展等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为突破口,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走读”、教师“走教”的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解决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在县域内均衡发展,年初步均衡,年达到基本均衡。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在“十二五”期间,共规划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工程381所(其中:中学改扩建91所、新建30所,小学新建260所),总建筑面积233万㎡(其中:中学改扩建新建71万㎡、小学新建162万㎡),总投资26.3亿元(其中:中学改扩建新建8.5亿元、小学新建17.8亿元),需配备生活管理人员2358人、保卫人员786人、医务人员393人。

(2)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工程,修建面积79万㎡,总投资约9.48亿元,解决26339名教师的住宿问题。

(3)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校舍标准化建设(教育用房及辅助用房)。新建小学校舍面积126万㎡,总投资18.96亿元。使小学阶段生均校舍面积将达6.75㎡/人,比年提高3.16㎡/生。新建初中校舍面积62万㎡,总投资9.3亿元。使初中阶段生均校舍面积将达8.92㎡/生,比年提高3.62㎡/生。

(4)扩大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全县在各县(市)政府所在地新建10—15所主要服务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办中小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师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

(2)建立县特级教师和县级名师评选制度,每年分别评出10名县级特级教师和30名县级名师。每年选拔和培训100名县级骨干教师。

(3)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工作,使全县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要求。到年,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60%以上。

(4)实施“国培计划”,开展学科培训工作,使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和教学水平达到国家要求。教育技能达到国家初级以上标准。

(5)建立区域内、校际间教师交流机制。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教师多渠道交流率每年达10%。其中,校长、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20%,交流年限不少于一年。利用“北京—帮—助教学会”、对口帮扶等各种资源,开展好我县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6)实施并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7)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编制和学科配足配齐教师,对实验教学教师、校医与工勤人员需要增加编制和合理配置。抓好农村特设岗位教师的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

6.普及实验教学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县中小学及教学点按照“普实”标准配齐实验仪器设备,年前教师演示实验率达100%,学生分组实验率达90%以上,年前达100%;在全县中小学建设“班班通”工程;建立和完善县级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开通县内教育信息资源交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使用,建立实验室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机制,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条件的村级完小以上学校实现信息化管理。

7.建立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

(1)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

(2)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设立专职督学队伍,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和完善督导工作制度。

(3)加大督导力度和监督问责制。全面落实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4)设立教育督导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8.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