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加强改善民生实施意见

时间:2022-01-29 09:49:00

县委加强改善民生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两区”战略部署,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总体要求

围绕一条主线:即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突出两大重点:即深化改善民生的改革,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良好发展环境的体制保障。

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原则。着力于破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于破解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着力于加快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的制度创新,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二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科学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实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推动改革,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着力攻克共性难点问题,示范引领面上改革。三是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原则。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机制

1.积极推进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机制,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促进机制,引进生产型服务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型企业,改造产能落后型企业,以现有的工业为基础,不断强化“工业强县”意识,着力推进规划创新,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四期、江南工业区块、王村工业区块、古市工业区块、赤寿工业区块、象溪工业区块、裕溪工业区块的建设,并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抓紧完成《县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

2.加快推进有利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机制创新。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技与物质保证体系,切实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各项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稳定强化各项财政支持政策,促进投入多元化、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3.积极推进有利于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大景区”建设机制,推进箬寮国家4A级景区创建。充分整合资源,培育提升延庆、卯山等旅游景区,深度挖掘悠久的农耕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田园文化?休闲养生”主题,持续打响“千年古县?田园”旅游品牌,努力把打造成为浙西南乃至长三角独具特色的田园休闲旅游胜地(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加快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服务业发展促进政策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和服务业发展工作考评制度。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引导和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规模企业网上直报制度(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财政局、经贸局参与)。

4.积极构建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加快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名校与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责任单位:县科技局牵头,县经贸局参与)。推进信息化发展模式创新,加快信息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县科技局参与)。

5.积极推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制度创新。

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制定污染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完善水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按照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分区差别化环境管理;开展区域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责任单位:县环保局)。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精选、调整、优化、筛选出一批代表性试点项目,以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发展的战略作用。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编制《县发展低碳经济行动计划》,探索低碳城市建设之路。推进CDM项目申报的拓展扩面,努力促进我县生态资源的资产化,探索以小水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机制。积极引进外部企业资金和技术,进行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局、县科技局、县气象局、县水利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参与)。

6.积极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

积极推进投融资方式改革,探索BT、BOT、BOO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性投资领域,进一步加快注册登记改革,优化准入环境,完善投资审批、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形成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跟进的投资新格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财政局、人行县支行、银监办、县经贸局、县工商局参与)。拓宽融资平台,研究制定股权质押、股权融资、商标权抵押等融资政策,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和服务(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工商局)。促进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融资,围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积极开发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围绕中小企业解困脱贫,开发“量身定做”的小额信贷产品;围绕出口企业稳定市场,积极开发出口信贷产品(责任单位:县金融办、人行县支行牵头,县经贸局参与)。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责任单位:人行县支行牵头,县经贸局参与)。

7.积极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强融入长三角、接轨海西经济区机制研究,推进“一建立四创新”。即建立组织保障、融资机制。推动开发和展示生态优势的模式创新,推动在外创业人回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外贸主体培育方式创新,推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形式创新(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县人劳社保局、县工商局参与)。积极开拓国际服务贸易等新的开放型经济领域,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新产品领域,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二)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改革

8.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认真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制度;积极推广基本药物制度,逐步降低群众药费支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民健康体检、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责任单位:县医改办牵头,县卫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民政局参与)。进一步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统筹配置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实施村卫生室补网工程,加快乡村一体化管理(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参与)。

9.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县民政局)。完善住房保障性制度,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困难家庭廉租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工作(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人劳社保局、县国土资源局)。

10.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较为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

11.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和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把社区服务纳入第三产业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县民政局)。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维权、培训教育和信息共享机制(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牵头,县公安局参与)。

12.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运行新机制。继续深化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培育文化产业,逐步理顺乡镇文化站和文化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文广出版局牵头,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参与)。

13.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扶持民办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探索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创新。强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绿谷名师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推广小班化教育,做好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招生计划调控力度,全面规范办学行为(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三)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4.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制定出台改革举措,切实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继续推进县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及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的改革(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中心牵头,县法制办、县编委办、县发改局、县监察局参与)。

15.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和中心镇培育制度创新。

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推进扩权强县向“强镇扩权”延伸,着力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不断完善镇政府管理职能。大力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心镇扶持政策,创新中心镇发展模式,认真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丽水市中心镇培育考核办法》的要求,各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完成好相应的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法制办牵头,县中心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

16.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完善预算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成果和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的机制。县直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适时开展公务卡结算方式的试点和探索。继续推进政府采购改革,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政府采购新方式,促进政府采购的公平、合理、充分竞争(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牵头,人行县支行参与)。

17.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扎实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站所管理机制,科学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责任单位:县编委办、县人劳社保局、县民政局、县法制办)。着力推进以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城乡统筹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发改局、县公安局)。

18.进一步深化市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卫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环卫作业机制。理顺城区绿化管理体制,启动实施“统一审批,多方驱动建设,统一监管验收,统一养护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户外广告经营管理统一规划设置,统一拍卖招标,统一监督管理“三统一”制度(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四)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

19.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加强对土地流转信息的、登记、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鼓励集中连片长期流转耕地、林地,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受让流转土地。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结合农村宅基地复垦,通过整体搬迁、拆旧建新、新村建设等多种方式,推进农村旧村改造和农民危旧房改造工程(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

20.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设试点,探索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继续推进农民创业小额贷款、农村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落实,进一步完善信贷支农功能、拓宽农户融资渠道。探索通过组建各类各级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开拓政府背景下的农村项目建设(责任单位:人行县支行牵头,县农办、县银监办、县工商局、县农业局参与)。

21.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办牵头,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经贸局参与)。推进我县列入省试点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试点、农村创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训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流转和中心村建设改革试点。结合试点,积极探索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方便农民、经济实用的多层次、高效率的培训网络体系。出台中心村培育政策和考核办法,推进中心村建设,在全县培育13个中心村(责任单位:县农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创新。结合林权勘界和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全面实施“林权IC卡”制度,不断丰富有效内容,加快推进林地林木的有序流转。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全面实施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责任单位:县林业局、人行县支行)。继续做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民政局参与)。深化村务、财务公开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责任单位:县民政局牵头,县农业局参与)。

(五)围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的体制改革

22.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编制实施《县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意见》,排出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先行先试。建立改革联系点工作制度,启动实施《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体制保障。

县直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对改革的认识,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重点和任务;要切实加强领导,突出改革重点,细化改革任务,强化改革责任,切实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区”总体战略的体制机制。各部门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要精心组织实施,力争取得实效;对新启动的改革事项,要认真制订改革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力争在本年度有实质性突破;对一些前瞻性的改革事项,要认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为适时推进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明确重点,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