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干部意见

时间:2022-09-29 10:42:00

高素质干部意见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党校、农工办、市人事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课题组,围绕“打造适应‘十一五’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这一课题,分别召开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党务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人员等不同类型座谈会,采取发放调查表、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认真开展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市“十五”期间干部人才队伍的现状,通过认真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一五”期间干部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

一、“十五”期间,我市各类干部人才在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干三五年,再造新仪征”的发展要求,强势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务实、开拓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人才队伍,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各级干部坚持和服务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精神面貌更加振奋。伴随着沿江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三大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市逐步形成了三大园区、五大经济板块和五大支柱产业。在蓬蓬勃勃的发展态势面前,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带头解放思想,带头与时俱进,带头创新创优,抢抓发展先机,争当发展先锋,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以贯之地抓开发、抓开放、抓发展、抓建设,为加快实现“苏中县级强市”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特别是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更加坚定,坚持科学发展的意识更加浓烈,服务人民群众的观念更加牢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健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近几年,先后对12个正乡(局)级职位和39个副乡(局)级职位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公推公选,占提拔干部总数的15.7%;首次对马集镇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公推直选。在市直机关部门中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跨部门交流换岗,共有800多名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中层岗位,30名中层干部进行了跨部门交流换岗;推行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推荐责任制、差额考察制、考察预告制、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和新任副乡(局)级领导干部试用期制,进一步规范了选人用人行为。

3、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明显提升。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改变“应景式”、“突击式”培训模式,以党校为主阵地,突出系统性和计划性,多渠道、多层次培训、轮训干部,先后举办了30期主体班次培训、32场“星期六干部讲座”、154场“菜单式”基层讲座,累计受训干部15655人次;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坚持抓好干部的知识更新和在职学历提升,先后举办了招商引资实务、法律、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通过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共有183名副乡(局)级干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全市党政干部在市场经济、领导科学、公共管理等知识方面有了新的充实,在服务发展的能力上有了新的提升。注重实践锻炼,选派了一批干部到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将优秀干部向园区、乡镇等经济一线输送,先后有86名市直机关干部到**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和经济开发区工作,38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派到乡镇工作,既支持和服务了园区、乡镇发展,又锻炼和培养了干部。

4、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干部人才结构有所改善。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建立和完善了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实绩考核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了乡镇、部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切实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彼此尊重、加强沟通,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调优调强乡镇和部门领导班子,尤其重视经济一线和综合部门班子的选配建设,统筹考虑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特点和专业优势,优先选配德才素质好、知识层次高、专业对口的年轻干部,保证班子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学历结构的适应性,年龄结构的梯次性。目前,全市534名副乡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学历层次有了大幅度提升,大专以上学历465人,占87.1%,比**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平均年龄为44.4岁,比**年下降了1.5岁;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逐渐向多元化延伸,目前经济管理类98人,占18.4%;文史、法律类68人,占12.7%;财贸金融类52人,占9.7%;现代农业类32人,占6%;城建规划类31人,占5.8%;汽车化工纺织类24人,占4.5%。

5、党管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大,重视人才的氛围日益浓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了组织部门牵头抓、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仪征市2004—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推行了人事制和全员聘用制,鼓励各类人才柔性流动;有计划地组织人才和科技项目采购,创办科技创业园和创新中心等孵化基地;设立了人才开发基金,开展了科技进步奖、优秀成果奖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实行政府津贴,积极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些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市双环活塞环公司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目前已拥有200多名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并形成了人才梯队,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证。市贝得电机有限公司从1998年开始实施了人均3000元的技术人员年终成果奖,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家属的工作岗位,集资建房时实行优惠政策(大专生优惠1万元,本科生优惠2万元)。2003年该公司又对科技人员的报酬进行调整,月收入最高可达4000元,有效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献身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了4万人,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其中,全市企业人才数达到2.5万人,占人才总量的62.5%。

二、目前我市干部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市干部人才工作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十一五”期间仪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广大干部的思想还需要有一次大的解放,干部人才队伍的知识层次、综合素质还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人才总量还需要有一个大的扩容。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十一五”发展的要求。

(一)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1、领导干部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少数乡镇、部门领导干部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陈旧、保守的思想,在国家宏观调控、资源趋紧的情况下,谋划发展的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工作中有时放不开手脚,做事魄力不够大。有的工作满足于低标准,满足于老经验,只求过得去,不能与时俱进;有的在新形势和新的目标定位下,依旧见事慢、反映慢、行动慢,没有闯劲、缺乏创新。此外,部分50岁左右的领导干部存在到站思想,工作热情有所消退,动力不足。少数部门服务经济项目建设不够主动,贴近基层、贴近百姓不够到位,办事环节繁琐,效率不高;少数单位考虑部门利益多,大局意识不强。

2、干部选拔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选人用人的竞争面还不够宽、力度还不够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还没有成为干部选拔的基本方式,竞争中的条件、身份限制较多,门槛较高,使部分优秀年轻干部被拒之门外。选任制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额竞争。另一方面,干部“出”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任期制、实绩考核等制度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健全,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还不够明确,退出后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3、少数领导班子整体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少数单位领导班子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的干部组织观念不够强,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支持不够,分管工作不到位;有的大局意识不强,相互之间配合不协调,削弱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此外,机构改革和乡镇撤并后,一些乡镇、部门领导班子职数较多,干部消化空间较小,班子成员分工有重叠交叉现象,工作担子不重,负荷不足,效率不高。目前,乡镇领导班子职数平均为15人,职数最多的有17-18人,市级机关部门职数多的达7-9人。

4、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没有形成梯次配备,有25%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段集中在50岁左右,78.6%的市级机关部门、45%的乡镇机关没有3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全市3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只有38人,占7.1%,30岁以下的仅有9人,占1.7%,年轻干部较为缺乏。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还需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急需的经济外贸、化工电子、高新技术、物流仓储、规划建筑等方面的领导人才较少,尤其是复合型、领军型的人才紧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和前瞻决策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干部成长成熟的周期相应延长,高素质党政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短期内仍无法改变。

(二)其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1、主导产业人才缺乏、结构不尽合理。从我市今后五大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看,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人才均严重不足。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分析,按照“十一五”期末主导产业实现产值800-1000亿元的目标,五大支柱产业人才缺口在1**人左右。同时,规划、招商、环保、物流等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各级招商队伍中,行政干部占39%;近一半的乡镇仅有1名具备规划建设基础知识的人员;物流仓储方面的专业人才几乎没有。

2、企业用人主体地位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企业过多地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对引进、培养、留住人才方面重视不够,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少数企业在用人用工方面采取加大定额、减少岗位、延长工时、加重考核等措施,变相降低成本,导致企业用才环境不够宽松,人才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根据对化纤纺织公司、服装公司、华奥公司、宏达变压器公司等11家企业近三年人才引进与流出情况的调查,2002年以来11家企业共引进383人,流出193人,占引进数的50.4%。部分企业中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革新少、产品科技含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去年全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支出仅占年销售收入的0.62%,与国家、省相关政策规定一般企业达到1-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3、劳动技能人才数量不充足、层次不够高。目前,我市现有产业工人9.7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012人,高级工2868人,高级工以上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远低于**5%、全省8%的平均水平,与靖江9%和昆山12%的比例相差较大。全市现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6家,分属劳动、教育、农林、交通、外经等部门以及乡镇管理,相互之间职能交叉、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需要整合。由于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要求,操作实习设备落后于生产一线。同时,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达不到规定要求,职教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明显。

4、政策激励作用不够明显,有效投入不足。我市今年专门安排了50万元的人才开发基金,虽然较往年有所突破,但低于金坛、海门、靖江等地每年100万元的规模;在城市开发中,没有统筹考虑人才公寓的规划建设,导致部分引进来的人才特别是单身人才“无巢可栖”、无家可安。另一方面,企业自身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企业对人才激励政策执行不到位,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重视不够。

三、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才支撑

“十一五”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大干三五年、再造新仪征、城市快发展、人民得实惠、百强争进位”的发展定位,真正使各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各级干部才智充分展示,各类人才充满创造活力,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一)突出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1、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始终坚持为发展选配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向发展一线倾斜的干部政策,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发展要求,重点围绕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选配干部,真正将发展意识强烈、发展思路清晰、发展能力突出的干部选配到发展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挑大梁”,真正让勤于发展、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干部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和舞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重点地选拔那些开拓精神强、敢于面对挑战的干部到园区、乡镇、经济一线勇挑重担,发挥作用;选拔具有现代执政理念、善于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的干部到困难和矛盾一线攻坚克难;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具有丰富市场经济知识的干部到沿江开发主战场锤炼打磨,引导更多更优秀的干部向沿江开发、园区建设一线集聚,激励广大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争发展。

2、充分挖掘干部的内在潜能。用干部坚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方向,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挫折,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对干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成长型”干部,多引导、多培训、多压担,让他们在实践中加以磨砺、增长才干,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对“成熟型”干部,放手使用、委以重任,多把他们放在急难险重的重要岗位,多让他们承担更富挑战性、更具开拓性的工作,让他们在责任和压力的双重负荷下释放出最大能量;对“过渡型”干部,注重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充分信任他们的同时传压力、给任务,帮助他们消除到站思想、克服“50岁现象”,始终保持奋勇争先的工作劲头、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充分关心干部,对一些挑战性大、工作负荷重的领导干部,要经常与他们交心交流,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3、真切关心干部,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变事后惩处为提前预防,体现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真正爱护干部、保护干部。一方面,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警示教育,督促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廉洁自律,不断提升干部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切实提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能力,在群众中树立起形象威信。另一方面,坚持制度在先、规范行为。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等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引导干部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尽量避免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失误、挫折、走弯路,让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使干部真正成为干净干事的“常青树”。

(二)坚持机制创新,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发展能力

1、以扩大民主为方向,逐步健全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空缺岗位民主推荐预告制度,扩大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考察过程中的群众参与范围。继续完善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和任免干部票决制,建立讨论干部预告制度,逐步完善党委(党组)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竞争择优机制,积极打破各类人才的身份、学历、资历和性质限制,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十一五”期间,力争通过竞争方式选拔的干部达到当年选拔干部总数的40%左右。不断拓展竞争层面,将竞争选拔机制从机关部门、乡镇班子向其他领域、其他层面推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基础上,按照人岗相适的理念,抓紧制定和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具体标准,加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实绩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真正做到“上”者凭绩、“下”者服气,使干部在工作竞争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2、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着力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每年抽调20%的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确保“十一五”期间对全市领导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抓好经济管理、外经外贸、城市管理、规划建筑、高新技术、汽车石油化工、物流仓储等知识的学习,突出对领导干部分管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要求,使他们不断学习最新的、前沿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积极改进培训方式,结合我市沿江开发和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根据“一把手”、党政副职和可塑性强的年轻干部等不同类别干部的工作需求,探索进行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建立培训档案,为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提供“点菜式”服务,进行“菜单式”培训。建立市级财政和单位支持个人提升学历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领导干部选学实际工作急需的专业知识,每年选送40名左右的年轻干部参加硕士研究生深造。努力拓展培训载体,整合干部培训资源,积极创建“仪征市干部教育网”,打造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选派干部到园区、招商、规划、建设等部门进行岗位实习。

3、以优化结构为目标,积极探索干部资源配置新机制。结合明后两年党委、人大、政府换届,突出对党政“一把手”的选配,把政治坚定、思想解放、作风民主、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奋发进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一把手”岗位上。以“调顺人心、调优结构、调正风气、调足干劲”为目标,坚持能力、专业、气质上的优势互补和年龄结构的梯次配备,把大局意识强、工作作风实、业务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配到班子中来,着力构建和谐、有凝聚力的领导班子。对党政后备干部实施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推荐活动,积极选拔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充满活力的年轻干部到园区、乡镇、经济部门和矛盾多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加快成长步伐。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年轻干部实行培养性交流,通过多岗位锻炼,增加年轻干部的工作阅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长期在一地或一个岗位工作的干部,规范任期交流,防止干部滋生经验主义、产生思维定势,促进他们改进作风,产生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对存在不和谐不团结因素的班子,探索调节性交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提高班子整体功能,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十一五”期间,力争使我市市级机关和乡镇领导班子保持以40-45岁为主体、35岁以下占20%左右的梯次配备。

(三)构筑人才高地,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1、突出项目载体集聚人才。坚持以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开发区等三大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地,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步伐,增强产业支撑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单位把洽谈项目与洽谈人才、建设项目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与培训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通过项目引进人才、依靠人才带进项目。要加快引进我市急需的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人才,重视规划、招商、环保、物流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认真做好其他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争到201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10%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达6000名左右,使高、中、低人才结构满足1∶3∶6的基本均衡水平。

2、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市与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提升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学习培训,不断开阔胸襟、提升层次。市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帮助企业科学制定人才培训规划,进行分步实施,促进现有人才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引导企业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快劳动技能人才培养。根据调查和预测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需要培训城乡劳动力5.5万人,其中:高级技师100人、技师400人、高级技工3万人。因此,要加大力度整合我市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以市电大、工业学校、技工学校为主体,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强化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劳动技能专业培训,增设营销、物流、餐饮、宾馆服务等现代服务类专业。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加快实习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牵头,加大劳动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劳动技工1万人以上;以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每年培训2600人左右,促进劳务人员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技能。

4、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坚持定期评选优秀科技工作者,对优秀人才和科技创新进行表彰奖励,通过会议、新闻媒体等途径,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逐年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使人才基金达到200万元以上的规模。同时,要增加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根据我市产业布局和人才预期集聚情况,及时解决好人才公寓的布点规划和建设工作,让各类人才特别是单身人才“有巢可栖”,居有定所,安心创业。要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与重点科技人才交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期盼和要求,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才健康体检、外出疗养、进修深造,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