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及展望

时间:2022-05-23 07:53:00

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及展望

一、九五”教育的历史回顾

瑞安地处温州近郊,海、陆、空三线贯通,经济直接融入温州模式,发展速度较快;瑞安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瑞安人历来重视教育,文风鼎盛。九五”期间,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1996年制订了瑞安市教育强市战略暨“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规划》1999年制订了瑞安市创建省教育强市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多渠道筹措经费17亿元,新建校舍50多万平方米,其中市财政共投入教育6.5亿元;撤并小规模学校200多所,建设了一批示范学校,改造了一批薄弱学校;三是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升。提前四年实现“两基”目标,1996年通过省“两基”验收,1997年通过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1999年一次性完成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2000年高中招生13000人,普及率70.1%比1995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00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0.47%比1995年上升42个百分点。四是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各类民办学校17所,民办幼儿园295所;职业教育正迅速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适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五是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总数由1995年的6075人增加到现在9700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95年的60%左右分别提高到95.7%和89.6%启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一定水平上改变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加强了质量管理,促进了质量的提高,2000年高考上线人数3159人,1995年的4倍。总之,九五”市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和解放的五年,教育事业迅速解脱落后局面的五年,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市教育事业正步入一个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

然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九五”教育,还有一些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如“有法不依”现象仍然存在教育经费满足不了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竞争机制力度缺乏,师资培养缺少统一规划,教育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十五”教育的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动身,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从根本上讲,没有教育,就没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我市来说,要确保经济可继续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同样必需依靠教育的支撑。

市教育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是进入21世纪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瑞安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必需通过认真的理性的思考,对“十五”教育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迎接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十五”教育指导思想

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向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温州教育现代化纲要》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瑞安市教育强市战略暨“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规划》为依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根据瑞安的实际情况,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三年教育;走改革创新之路,建设与经济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瑞安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有机结合,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瑞安的可继续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的新瑞安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四、十五”教育目标

1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全市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全数入学,巩固率为9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5%和99.2%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加大校网调整力度,加强基础单薄学校的改造,全市小学调整到190所左右,独立建制的初中规模达到18个班级以上;基本实现学校布局结构合理化、办学条件规范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

2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扩大高中规模,全市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0%左右;现有普通高中的基础上,新增普高1-2所,普通高中校均班级数达24个,校均在校生人数达1200左右,成为一个规模效益型的学校群体;职业类高中招生7000人,校生2万人;全市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0%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重组教育资源,促进市职业中专学校、市农技校和第二职业高中上层次的同时,发明条件再建设1-2所上规模的示范性学校;建立中高职沟通、普职教渗透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面向21世纪、专业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职高与普高保持在11左右。

4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依托科技进步,加快发展包括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在内的远程教育,迁建瑞安电大,积极扩大以瑞安电大为龙头、以城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成人教育网络覆盖面。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农民实用技术年培训量2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面达到35%建成3-4所省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为高一级教育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鼓励社会青年参与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大学毛入学率达20%

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大力建议社会力量办学,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方针,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6加强教育强镇、强校建设。加强教育强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办学效益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教育模式,全市50%以上乡镇成为教育强镇。全面改造基础单薄学校,建设各类示范学校,建成温州市示范性幼儿园、小学、初中各10-15所,其中15所进入省级示范性学校行列;建成温州市级以上重点高中8-10所,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高中5-6所,部级重点或示范高中2所。

7优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依法保证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继续教育,初步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98%85%其中小学和初中教师均有25%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并有一定数量的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积极实施名教师名校长计划,培养温州市级以上名教师200人、名校长50人,其中省级名教师40人、名校长20人。

8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全面地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区域性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重视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体育、美育、科技教育,乡镇中小学以上学校基本普及外语、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9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要保证按《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市财政对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力争市政府预算外经费按预算内比例用于教育;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资金多元投入的新机制;费改税后,更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目标。

10实现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基本按国家I类和省定较高标准配齐配好各科教学仪器及设备;50%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建设有10种专用教室和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通讯、广播4个系统中的2个以上系统,所有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都要实现“校校通”充分发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瑞安主页建成的优势,有条件的学校加快建设校园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形成激励性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只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将教育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才干使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运转。各级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大统筹和领导力度,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宣传到位,市要定期举办分管教育乡镇长培训班,进行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辅导和现场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规划到位,根据市十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各乡镇都要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适合外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并抓好落实工作;三是责任到位,政府应将教育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之中;四是政策到位,政府在政策上继续向教育倾斜,使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撑。

2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密切配合,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增加教育投入才干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树立教育投资是基础性、生产性和战略性投资的现代观念,切实把教育作为最必需和最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各方配合,要使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学校行为密切结合,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性,没有社会的参与,现代教育的目标是难能实现的政府要想方设法增加教育的投入,要确保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依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计划单列;要健全国家财政拨款和征收教育附加费为主,辅之以收取非义务教育学生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内资、外资来投资办学,鼓励企业和各阶层社会团体采取合资、合作、合股等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引导社会资源逐步由捐资助学到投资办学的转变。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必需大力提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群众监督,杜绝浪费和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切实把教育经费管好用好。

3增强法制观念,加大依法治教力度。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意识,组织领导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好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一支法律意识强、素质较高的教育执法队伍和监督队伍。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制。

4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和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综合办学效能。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是根据我市规模办学战略的要求提出来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教育布局的调整计划,并将学校布局纳入该地区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注明和划出教育用地,以便分年度征用,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资源存量,提高使用效益。普高、职高应在全市范围统筹布置,初中要在片区范围内统筹安排,小学要在乡镇范围内统筹安排;优化教育管理机制主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是基础教育继续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市、乡两级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的学校内部改革,逐步建立起效益优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干部和教师整体素质。现代学校对校长提出了更新的更高要求。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空虚到学校领导队伍中来;要对校长进行定期培训,走先培训、后上岗之路。校长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中要适应新的要求,做到五个转变”即从守业管理向守业管理转变,从激进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从一般化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从权力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不时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名校长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教育,建议奉献精神;学历要求上,提倡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硕士化。加快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开展“导师制”评选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强化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小学教师已得到正常培训的同时,全面启动初、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

6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教育新形象。要加强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推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市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和乡镇教育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外资金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推行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减少教育经费支出。要完善大宗物品推销制度,大宗物品要实行政府推销,对未列入政府推销目录的项目,要采用公示制形式实施,接受教职工监督。要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凡社会、广大教职工关注的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及时向社会、教师公布;要健全和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要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追究制度。

7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动身点和归宿是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掌握好硬件与软件、学校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改善的关系,即办学条件、教育观念、内部管理、贯彻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关系。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一要抓四个关键:以改善办条件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以加大教育投入为根本保证,以加快各类教育发展为基本任务;二要采取四项措施:即典型引路,选取基础好、具有代表性镇或学校作为重点,依照省定教育现代化规范进行创立,树榜样,亮旗帜;分工指导,根据经济实力和原有基础,明确重点,由各职能部门牵头,指导创建工作;分层推进,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四个层次上逐项达标,物质层面、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同步推进现代化;滚动发展,幼稚一个验收一个。抓好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等的同时,要狠抓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建设:一要校园园林化,校园布局要合理,实行功能分区,兼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突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二要提高教育装备水平,教学设施要标准化,要有计划分层次地优化各学科的教学仪器和现代教育设备的合理配置,积极推广以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三是教学手段现代化,把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扩大教育信息,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提高教学效益发明条件。

8以教科研为支撑,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导向作用。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要切实加强教科研部门和学校教(科)研组(室)建设,努力提高教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应从时代性、现实性着眼,从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着手,牢固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法、学法研究的同时,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做好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工作;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教育科研效果的评审奖励制度,积极做好优秀效果的推广工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及促进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紧密结合的胜利经验,为提高我市整体办学水平发挥顾问智囊作用。

9加强教育督导,建立规范性的评估机制教育督导要突出督政,强化督学。要健全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空虚教育督导人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督导评估规范和体系。要建立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通过对各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督导检查制度,推动政府教育行为的全面到位。要建立和完善“两基”督导检查和巩固提高复查制度,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保证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办学条件并不时提高办学条件水平,同时,逐步建立教育监测系统,及时真实地反馈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要坚持督学为本,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上台阶,通过督学,引导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