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7-15 09:17:00

影响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是培养锻炼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工作实践来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管理注入了活力。

一是通过交流优化了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领导班子的组成逐步做到年龄结构形成梯次,文化水平相应提高,专业特长搭配适当,性格气质相容互补。

二是干部交流提高了领导干部综合素质。交流干部以更大的勇气去适应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更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待繁重的工作任务,以更好的方法去处置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三是通过交流改善了领导干部工作环境,让他们跳出了原有工作圈子,尤其是人情圈子的束缚和影响,更有利于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是通过交流促进了社会事业较快发展。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交流后,新的发展思路、新的目标任务、新的工作举措,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五是通过交流激活了干部任用机制,为合理使用各类干部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干部任用机制运转更加灵活高效。

干部交流虽然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管理、党风廉改建设,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好处,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地区、单位之间的差异性。经济发展位次不同的地区、性质效益不同的单位部门,其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条件、工资福利、生活待遇也不尽相同,干部交流也存在因难,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向乡村、企业逆向交流十分困难。被交流者的思想素质、专业特长、适应能力、发展潜力也各不一样,交流是否合理、被交流者是否愿意,这都需要组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大量的工作,考虑要细致而周密,否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

2.交流地的排他性。干部交流并不增加原有班子职数,交流干部进了班子后必然造成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干部提拔受到限制,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部门不能从基层、中层干部中提拔有关业务型领导干部,既影响了本系统干部的积极性,也削弱了班子领导专业工作的水平。作为部门、单位,对交流干部自然持排斥态度。

3.少数干部的功利性。由于干部交流确定的年限和年龄界限比较具体,一些干部会对照比较,一旦接近有关年龄(比如50岁),或者任职接近两届(乡镇六年),就会产生“反正到时要交流”的想法,工作上便会采取消极对策,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切实际地获取功利,自己为个人利益而应付组织上的交流,这必然会给事业和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4.岗位环境的制约性。被交流者到异地工作,人生地疏,不仅生活不能很快适应,家庭无法照料,工作也要摸生,没有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吃透情况就无法开展工作。就渐趋成熟的年轻干部来看,不能在短期内得心应手开展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智能的发挥,延误了他们能力发挥的最佳时期。尤其是交流的年轻副职领导干部不在正职岗位或关键岗位,很难发挥特长,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工作状况。

5.干部管理和领导认识的局限性。干部管理权限和领导认识程度给干部交流人为设置了障碍。在县级系统、部门,不少单位的行政、党组织垂直管理,这些部门干部交流进出由市管部门决定,干部交流难度较大。还有一些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对干部交流的目的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荐交流者往往是差的、弱的或者有“毛病”的干部,将干部交流当作对干部一种“组织处理”,给干部交流涂上了消极的色调。

针对干部交流中出现这些不利因素,作为组织部门必须认真分桥,慎重对待,妥善处置。

第一,干部交流要有计划进行。婴根据各类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交流前要摸清各方面情况,方案周密细致,慎重考虑,力求避免不利因素产生。

第二,干部交流要抓住口点。干部交流切不可普遍开花或轮番排队,要抓住重点,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起着关键作用的干部要加大交流力度,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同时,要加大年轻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加快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

第三,干部交流要“小幅度,低频率”。从有利于领导班子相对稳定,保证班子的顺利交替和过渡出发,干部交流要“小步低频”,讲究质量和效果。每次调整干部要针对性、指向性地作一些交流,不能积少成多,一次性大幅度交流,否则,不利于领导班子的交替和衔接,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四,干部交流要立足干部工作实际。要加强对有“小问题”干部的交流。对一些在当地有争议,或人们已经对其形成偏见、成见,但其工作能力确实较强的干部,或已经存在一些问题和毛病的干部要进行交流,让他们离开已经或即将恶化的环境,有利于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改掉毛病,轻装上阵,发挥特长。

第五,干部交流量体现“就近”的原则。干部交流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紧密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一是乡镇干部交流地域上靠近;二是部门干部交流工作行业性质上相近;三是业务型干部交流专业上要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