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乡土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7-14 11:51:00

开发利用乡土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我县属典型的农业县,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乡土人才开发利用和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开发利用了39915名乡土人才,其中农业科技型9605人,流通中介型5871人,各种能工巧匠及其他24439人,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主要做法

(一)实施“三个培养”,培育产业带头人。坚持将开发利用乡土人才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建立了“三个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在脱贫致富中表现突出的农村能人中培养党员;把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和带领群众共同的致富的农村能人党员中发展村组干部;把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党员、村组干部培养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县、乡(镇)、村分别建立了乡土人才挡案,记载了乡土人才的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学习培训、作用发挥等情况,为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开发、使用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三个培养”机制的实施,催生了一批经济支柱产业的带头人,打造了一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带动一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跳出来,走向科技致富的道路。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能人党员538名,从党员中培养能人656名,有255名村级能人进入村级“两委”班子。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建立了县、乡(镇)、村分级培训体系,落实乡村技术人才培训实施方案。通过专职、兼职、聘请等方式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导员队伍,举办了粮、油、烟、茶、畜、果蔬等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技术培训班。每年县、乡(镇)两级组织的培训人数均在1500人次以上。目前,全县已有2301人获得了绿色证书,508人获专业技术职称。

(三)建立激励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制定了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对引进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奖励。定期开展农村能人评选表彰活动,将优秀能人致富典型事迹汇编成册,供乡土人才相互交流,使其学有榜样,做有借鉴。组建农村能人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向群众讲述他们的发展历程、致富经验和发展感受,并进行现场指导,让部分想干事而不敢干、敢干而不知道怎么干的人卸下了思想包袱,明确了发展方向。积极推行放活科技人员、放活机关人员、放活生产要素的“三放活”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型干部留职带薪创办开发性经济实体,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通过上述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乡土人才投身科技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盘活了乡土人才资源。目前,全县建成苦丁茶、特色蔬菜、红金桔、八角、中药材等产业示范基地7万余亩,建成畜牧品改点166个,建立科技示范园区10个。

(四)组建行业协会,搭建创业平台。针对乡土人才和产业发展特点,引导乡土人才走协会发展的路子,组建了一批以各类能人为主体、具有行业区域特点的种养、果蔬、中草药种植、销售等协会,为乡土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让他们带领群众共闯市场,共谋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联合舰队。满溪村利用盛产红金桔的优势,成立了果品销售中心和柑桔研究协会,通过收集农户的散装红桔进行统一包装销售,打出了“满溪红”的品牌,提高了产品价格,激发了群众发展红金桔产业的积极性。目前,以满溪为中心的红金桔面积已扩大到6000亩,基本形成了红金桔十里长廊。龙家镇光明村引导群众走支部+协会的路子,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了支部、协会、群众“三赢”,为村级积累找到了增长点,实现群众发展养殖“零风险”。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素质低,作用不明显。长期以来,乡土人才处于自然成长的状况,缺乏系统培训,多数人局限在小范围内活动,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等问题。许多人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摆脱不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把握市场信息上目标不准、方向不明。特别是对加工制造、旅游等新兴行业,不愿、不敢率先涉足,总是等待别人成功后一轰而上,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整体来看,在全县的乡土人才中,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形成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乡土人才还比较少,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二)开发不合理,利用不充分。一是乡土人开发范围窄。对乡土人才的标准难以认定,哪些是乡土人才,他们的层次、等级如何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片面地认为乡土人才仅指农村中的种养大户和经营大户,使得乡村管理人才、医疗人才、民间艺人等被拦在了乡土人才的大门外,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乡土人才开发缺乏针对性。仅限于对具备一定现存技能的人进行培养,不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出紧缺人才;对一些受现代科学技术冲击的传统工匠,还未能及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术,造成部分乡土人失业。如:随着电动机器的出现,石磨、石碾等工具已无用武之地,但又不能及时将传统石匠开发成石雕、石刻方面的人才,传统手艺失传,而地方所需大型石雕只能从外省、外县购进。三是乡土人才流动范围小,利用不充分。多数人还仅在小圈子里打转转,一身技能仅能为本组、本村或本镇群众服务,不能突破地域界限形成合理流动格局,导致某一方面的人才,在一个地方过剩,而另一个地方紧缺,各地间的人才不能优势互补。

(三)发展环境不宽松,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乡镇对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搞形式、走过场,没有把乡土人才开发利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部门不是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帮助乡土人才解决资金投入、技术、产品销路、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费用应收尽收,个别部门甚至杀鸡取卵,导致许多有专长、有技术的乡土人才难以创业。从全县的情况看,虽然我们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但是,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扶持措施,致使乡土人才创业艰难,造成大量人才流失。

(四)集团运作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虽然近年来探索建立了一批行业协会,但对协会的管理比较松散,多数协会会员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仍坚持老一套,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没有真正实现集团运作。在更多行业、更多领域还没有成立协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形式把乡土人才联系起来。如农村针织、雕刻、编织等民间艺人虽然很多,但生产的产品由于缺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产品更新不及时,技术含量低,产品很难有效占领市场。

三、对策

(一)总体规划,明确方向。围绕科技兴县的目标,充分认识乡土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把乡土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良好格局,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紧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发展方向的实际需求,确立适合县、乡(镇)、村实际的发展目标,为乡土人才开发利用指明方向。

(二)加速培养,壮大队伍。一是充分发挥人才培训基地作用,以培训一支适应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乡土人才队伍为目标,分类别、多形式进行培训、开发和利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输送有发展潜力的乡土人才到高等院校学习,提高他们的科技能力和理论水平,真正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电化教育。三是开展学用实用技术大比武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大比武活动,激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为乡土人才的成长提供赛场和舞台。同时,通过示范带动,使农民群众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使大批乡土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三)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创业热情。一是拓宽乡土人才开发利用渠道。坚持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唯职称的“四不唯”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田秀才、土专家、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民营业主中开发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和乡土人才发展风险基金,对乡土人才予以适当的资金扶持,鼓励他们创业。三是建立乡土人才联系制度。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乡镇,乡镇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村,挂帮单位联系一个挂帮点,切实为乡土人才出思路、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使乡土人才有压力、有动力、有盼头、有干头、有甜头。

(四)强化科学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农村乡土人才不搞终身制,积极推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选的滚动管理形式。对本地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农村能人,及时纳入乡土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对作出重大贡献者,列入优秀人才库;对不能发挥科技带头人和示范作用的取消其资格。二是实行绩效管理。对在科技研究、科技普及、带头示范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要按程序向科技部门申报科研成果,使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得到推广应用,发挥效益。三是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对贡献突出、成效卓著的优秀人才,同等条件下,实行“七个”优先,即优先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优先选配或推荐为村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先发放适度贷款,优先享受科技上门服务,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评定技术职称,优先推荐为市管乡土拔尖人才或省、市、县劳模。

(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一是积极在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其他行业组建协会,充分发挥这些协会在新行业中推广技术、交流经验和培育乡土人才上的积极作用,形成“协会培育人才,人才壮大协会”良性循环格局。二是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引导协会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活协会中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在协会内部和协会之间开展经验交流,使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协会成为乡土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加强协会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协会中党员技术能人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强带弱,强强联手”的良好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