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9:31:41

开发体系

开发体系范文篇1

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了称之为“1221”中国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即一个资源汇集与共享的开放平台、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两个人才培养体系、学历和职业资格两类证书、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要使“1221”模式切实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规划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等要素均衡利弊,进行整体化设计,体现每个环节的发展要求,形成固化的、可推广利用的、符合高等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1]。高职高专通信专业教育的宗旨是直接为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满足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通信课程开发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领会1221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思路,探讨了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设置。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通信课程开发职业教育要想培养“解决综合实践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在涉及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过程完整地解决一次实际问题。因此从岗位的需求构建高职课程设置和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设置课程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为: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单元设计→构建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调研通信行业企业,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典型企业岗位,按以上思路对高职通信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1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通信专业培养目标调研武汉电信、中国铁通、深圳华为、上海通号等通信企业,确定高职通信企业核心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综合其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1•2典型工作任务归纳(1)归纳同类工作任务:根据通信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进行归类。(2)能力素质描述。对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如表2给出了交换机务员知识、能力、素质描述示例。(3)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各工作岗位能力素质的详细描述,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表3包括了通信行业的部分典型工作任务。

1•3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其大致可分为以下3步:(1)确定行动领域。在分析通信行业职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结合相应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在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能力整合产生行动领域。(2)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化处理产生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3)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系统分析以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适应通信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表3为部分核心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示例。

1•4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确定了课程的框架性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实践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化构建和实施。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便于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情境设计的一般思路为:(1)设计教学内容。与通信行业企业合作,将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反馈”的过程,设计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2)设计学习任务。对每个教学项目设计若干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并对每个学习任务设计课后作业。(3)构建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应被设计成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为完成“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转换,学习情境的设计可以用不同的载体。表4给出了高职通信技术专业部分学习领域情境设计示例。

1•5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方案,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职业教育的课程不仅包括所有理论教学的内容,而且包括所在职业学校或企业及其他机构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3]。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思路,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根据通信设备维护岗位的工作流程、知识认识和技能形成规律、教学规律等,将通信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排序,并分配到不同的学期,形成工学结合、开放型认证的课程体系[4]。表5为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通信技术课程体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通过推行工学结合、岗前综合认证实训、顶岗实习等主要措施,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生产岗位技能的、具有各自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职业院校达成共识,但要贯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65第1期黎雯霞,鄢江艳:基于工作过程探索高职通信专业课程开发体系

2•1提供一个职业模拟环境的支撑平台搭建一个工学结合的职业模拟支撑平台。这就要求校外实习环境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通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2•2合理设计基础课教育系统和专业技能培训系统由岗位技能要求作为出发点构建教学计划,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计划制定及执行的终极目标,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基础课教育系统和专业技能培训系统。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基础课程系统重点要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实践课程系统重点要解决“做什么,如何有效做”的问题。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后,关注学生普适性培养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可适当设置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系统。

2•3贯彻实施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有效融合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按项目、工作任务的实施进行组织,教学训练目标应该与职业认证相结合。如在高职通信课程实施中,可将“市话交换机务员”、“移动通信机务员”、“线务员”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实现双证融合。使每一位学生毕业前至少能取得3个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鉴定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能获得既反映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实践技能程度的职业资格证书。

2•4精心设置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们,其生存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然而其吃苦耐劳与尊重他人的意识、合作与交际能力等方面显得尤为欠缺,因此要求职业素质课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社会调查、军训、安全教育、毕业教育、知识讲座、兴趣小组以及各种比赛等,这种类型的课程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及顺应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结合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进行。如通过企业参与,把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从传统的学校和专业的认知教育转换为对行业、职业的认知启蒙,并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职业生涯模拟状态,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实现自我职业定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开发体系范文篇2

论文摘要: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在广泛共享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体系。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元化策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部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部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3)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在这里,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是指以追求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为目标,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服务网络。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广泛收集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深加工,并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功能。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急需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它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动态的、灵活和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因此,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还能够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开发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扶贫开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新农村

受城乡二元结构及典型培育与供给难易度因素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建设依然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供给结构依然落实,进而出现“硬件设施优先”与“形象工程先行”的状况,显示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与硬件支持有着较高重视度,但在文化宣传以及技术培训、信息反馈交流、文化产品输出与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基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转型与健全极大推动了农村改革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本文从产品供给、政策引导以及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路径,基于服务体系模型提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

1、经济兴体、实惠保供给,注重体育产品辐射功能发挥的发展路径与体系

当前,农村体育产品供给不均衡的现状得到广泛关注,并且体育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也是大家的共识。从外部客观环境上看,我国长期存在“以农代工,重城轻农”等思想,这是阻碍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出现二元化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体育参与农村文化与经济建设,与农村发展有着相关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低,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就会相对落后,农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度不高,农民收入低也使得农村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对社会闲散资金与体育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大部分比重,只有农民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实现“全面运动”,才有机会建设中国特色的全民建设体系。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体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全民参与,体现出一种自觉性与主动性。但在时代文明与体制不断弱化趋势下,现代化城市生活对体育有着较大需求,但农村这种需求则不明显。农田中的各种劳作已经使农民有了参与运动的机会,也使得体育变得可有可无,体育观念消失,农民身体负担加重使内心对体育活动产生抗拒与抵触。由此,农村体育服务要想得到推行与认可就必须提高农村收入,使农户脱贫,才能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农户可以主动感受到体育发展带来的益处,享受到体育文化的乐趣,需从经济功能与产业价值两方面增强体育服务的吸引力。下图1表现了农村体育服务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通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使农民增收,从而实现经济产业化,社会融资比率提高。

2、强化农村文化发展,因地制宜,增强本土特色体育建设项目的开发

扶贫开发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以公共服务产品过剩或者短缺的情况严重,由此,需从农民增收层面将体育产品供给满足不了的情况解决,加快农业扶贫的力度;农村共同体育构建要想有足够的吸引力,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植本土特色文化,不能脱离差异性体育项目的开发。从文化发展角度上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诸多内容,是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根基。在形式上,多开发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同时还要兼顾地域特色,比如,我国成都某农村开发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女子龙灯队”,南方人善于游泳,北方人善于滑雪,基于这些地域特征开发特色的体育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旅游、饮食等联系起来,促进农村特色文化体育建设。在内容上,需要充分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体育竞赛、民俗表演等,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科学改造,构建体育项目竞赛制度,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此外,还可以利用农村公路建设开发健身绿道—自行车旅游,也是一种新颖、特色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同时又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不会使农民感到陌生,对于硬件设施好的村镇可以发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以文化为基础,可以提升农户的核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跟进体育产品服务、体育制度的建设,发展特色运动健身项目。

3、改制度包协调、权责清晰,推进农村体育服务建设机制与体制的创新

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发挥中引导与支持作用;仅有文化与经济基础的支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依然缺少保障,不能稳固推进。由此,在扶持农村经济建设,使农户脱贫、增收的同时还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与调控。当前,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扶持有着美好规划与构想,但是很多扶持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领会上级政策与贯彻力度不够,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虽然有资金投入的帮扶但是与体育投资政策缺少对应性,致使融资群体对农村公共体育投资与建设缺乏信心,出现了政府单一化投资的倾向,未能做到“政府政策调控,社会资金帮扶”的状态,“调控宏观制度政策,推进机制创新”是农村公共体育建设需要有的状态,为了使城乡一体化格局尽快实现,政府对经费扶持缺少关注,从而使农民公共体育建设缺乏富余资金支持。比如,农业税提留改革,成为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有力支撑,但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轻,却使得政府资金紧张,缺少对农民体育运动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在资金短缺的现状下,农民体育项目建设仅停留在宣传与号召上,未能真正落实。由此,将事权划分清晰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均衡的关键。对公共产品合理配置,依据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区域性特征与收益原则对政府事权范围进行划分,从而将农村基层政府体育事权职责确定下来。组建并培育农村体育团体,将农民体育利益渠道扩宽,从而使各项值得得到完善,发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减少相互推诿的情况。其次,各级政府向农村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配套项目服务;构建社区范围内的体育公益事业,比如,健身、体育设施等;市场主要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固有原则,仅提供成本低、私人化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比如,小型体育器材、体育教练员等。由非营利组织负责的项目政府不能提供,比如,市场不愿意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偏远山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等。

4、促进开放保需求,代民立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构建良性产品供给循环模式需要有经济支持,同时也要有政策支持,更需要有表达机制,几项内容之间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将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化水平提高,建设出农村体育公共资源供给与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村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中农民的地位提升。一方面,由全体农民投票表达自己对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投入的意愿,使农民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主导者与受益者,同时也是监督与管理者。另外,需发挥行政组织与农民体育协会间的作用。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村体育活动的有力支持,更是农民利益表达的一个途径。由此,政府通过利用各种条件,改造农民教育与培训形式,将体育信息接收能力提高,还能使农户了解体育权利的实现途径;与此同死,加快建设公共对话平台制度,使消费主体与服务单位间的有效互动。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有成果也有不足,但与城市比较依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资金、技术、观念上有较大差距。由此,需要加快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引入高科技人才,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与信息服务商的参与度,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化建设,通过技术支持、培训、咨询等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增强。体育信息与体育文化传播与供给有很多方式,均是为农民提供体育服务的过程。比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可让农民随时获取体育知识与体育新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体育活动的相关知识、赛事等,为农户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与支持。

5、综合模型构建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出发点与基础。当前,体育产品供给不足与体育场闲置、体育器材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思考农村体育服务的可行性,将农村体育服务产品唯一供给量度指标设定为农民体育建设需求是否科学合理都是人们开始思考的问题。将体育产品供给与农村生活环境、农民增收、本体文化相联系,发展体育的同时增强农户经济收入,关心农民,从而将体育服务产品综合承载力提升,将体育现代化具备的诸多功能发挥出来,使农民真切感受到体育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地位。依据前文的四个模型,从宏观上整合与完善,可以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的“社会阶层”、“收益主体”、“农村乡镇”、“农民群体”关系发展,综合意识、行为、环境、经济、健康、和谐等内在联系要素。通过以上几个模型的共同作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模型构建目标,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相铺相成,体现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是单纯的体育问题,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结束语:基于扶贫开发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政府资金支持以及制度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分析,才能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符合农村发展现状。

作者:朱福军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爱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强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方堃.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薛明陆.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5]张小林.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D].湖南农业大学,2010.

开发体系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开发思路

以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称为应用型本科,是高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的院校,它既不是普通的本科教育,也不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它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开发出合理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体系。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现状

目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按照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块进行设置,各个实践环节互相独立,缺乏系统协调的管理。实验课过多依赖于理论课,有些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验项目大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达到其真正实践的目的,使实践课流于形式。

2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机械制造行业,服务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培养具备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编制、机床系统调试与改造、机械设备操作与维修等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从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等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人才需求与预测的专业调研,按照“循岗设课”的原则,构建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课的作用,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专业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实验模块,实训模块,设计类模块,一体化教学课程,如图1所示。(1)实验模块。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做实验为主,根据专业和岗位需求对实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打破传统实验模式,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开设拉、压、扭等实验项目,各种变形等实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要安排一些公差测量项目实验,形状误差(圆度、直线度),位置误差(圆柱度、垂直度、平行度、跳动)等公差项目测量,提高学生对零件的测量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直接进入企业员工角色。机械设计基础安排一些动平衡、滑动轴承、螺栓连接、带传动、链传动等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巧。(2)一体化教学模块。有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践比例占60%以上。如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等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以减速器的设备的零件讲解绘图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国家标准,讲解绘制零件图的基本方法,零件的常用的表达方法。CAD绘图等绘图课程也以机器中常见的零件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命令。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以企业常用的液压回路为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划分小组指定不同人员分别扮演车间技术人员,让学生搭接动力滑台液压系统、汽车启动机液压系统,液压压力机系统等常用的回路,通过回路的搭接,讲解各种元器件作用和用途,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是学生轻松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在做典型项目的同时,能完成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任务,是学生能够体验到企业文化,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设计开发,最终能够独立开发简单的PLC控制系统。(3)实训模块。实训模块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为常用加工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简单零件的加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加工操作,如钳工实习和车工实训,通过校内训练让学生了解机床的基本操作,维护和保养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双管齐下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走访调研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完善、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验项目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4)设计模块。设计模块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以齿轮油泵、台钳、球阀和千斤顶为模型,分组让学生拆装、测绘、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并按国家标准标注尺寸,画出一套标准图纸。机械原理则以牛头刨床为载体,对其运动进行分析,设计出牛头刨床的运动机构。机械设计以圆柱直齿轮和圆柱斜齿轮为载体设计计算轴、齿轮、键等零件的尺寸,选择轴承、螺栓和联轴器等标准件,并按设计尺寸画出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的思路,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传统毕业设计由于学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堆砌大量文字,有的甚至互相抄袭,违背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把毕业设计的理念和重要性参透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就能深刻理解毕业设计的作用,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能力进行选题。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类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以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机电设备改造或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题目,诸如:数控机床的设计或改造;工业机械手、机器人的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或改造等,去除虚拟课题,同时与企业建立毕业设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鼓励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设计的内容要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发展动态,运用的新技术。

3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和实训模块的考核实行单独考核,期末考试总成绩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态度、实际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理论、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期末通过学生抽签的方式检查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期末实验总成绩=平时实验40%+期末考试60%。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按项目或任务考核,按项目或任务的权重打分,然后综合评定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选一个综合的项目应该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终期末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实训成绩根据平时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实训作品的给出实训成绩,实训成绩=实训平时成绩50%+实训作品50%。设计的考核,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品给出合理的成绩,作为课程设计的总成绩。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看学生的选题特点,设计思路,检索文献的能力,答辩情况,给定一个毕业设计成绩。

4结论

通过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实践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能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作者:杨海如 陈国治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余宝,张晓东,方杰,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

[2]张继平,宋岩,张颖.适应部队岗位需求构建新的机械基础实践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1):50-52.

开发体系范文篇5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确定理想评价指标

理想评估指标的确立,是笔者在大量收集文献及研究资料,结合旅游社会、经济、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整理分析后形成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项目及其构建。理想指标的设置主要从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两个视角着手,确定开发条件、开发潜力、相关利益者、开发效益四个方面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再设14个二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下设42个三级指标(见表1)。

1.2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对理想评估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少对指标体系内相关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保证,存在指标重复、非典型等问题,因此,通过专家咨询,应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理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修正,从而提高该评价指标体系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在修正过程中我们邀请了高校、政府、旅游业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请他们针对指标提出意见,各指标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重要”分别赋予1、3、5、7、9的分值,让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总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根据专家的打分结果和专家的具体意见,运用我因子分析法,计算平均值和变异,并进行专家意见“集中度”和“协调度”的调查,对指标进行了以下修正:由于二级指标中的“传承创新”与“遗产保护状况”中的部分指标重合,因将该二级指标下设的“社会参与程度”“传承资源的数量与规模”两个三级指标删除,将“遗产开发创新潜力”转换为“产品竞争力”的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开发条件”下增加“设施状况”三级指标,及相应的“旅游设施状况”“基础设施状况”2个四级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

2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2.1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

本文的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以及对人的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求按照上一层要求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和计算,求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值确定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方法也是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在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测量时,根据心理学家指出的人对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的研究结论,引入了九分位比例标度,按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显重要、极端重要等判断级别,各自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标度,对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获得判断矩阵的取值。通过这种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指标相对于其上支配指标的重要性,即为权重,然后逐层合成指标权重,就得到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综合指标权重和位次。

2.2总目标评价模型构建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层次分析法标准的评价模型,对现有或潜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是否适合进行旅游开发,以及适合何种程度开发的评价。本文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是基于层次分析法,遵循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开发的相关评价标准,所建立的四层三级指标模型树(见图1),第一层为目标层,描述评价的目的,记作A;第二层为评价综合层,这一层次为影响评价的因素,是对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和展开,作B;第三层评价项目层,这一层次是对评价综合层的细化,即对于准则层的具体化,记作C;第四层评价因子层,这一层是对评价项目层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对项目层的具体描述和展开,记作D(见图1);评价模型包括4大类,14中类,42小类。

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各指标,在旅游开发具体的实际过程中,不同指标对其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各指标权重的问题。确定指标权重,我们采取层次分析法与德尔斐法相结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师范大学、钦州学院以及百色学院等多所高校的24名专家、学者,就文中最终修订的评价模型及其中所包含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的判断级别,以9,7,5,3,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指标间相对于上一层次某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适当提出修改意见。再对收回的征询表进行整理“综合”检验,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1.0,计算,所有专家的平均意见作为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出最终结果,最后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综合评价层的CR=0.0136<0.1,通过一致性检验,所得权值有效。从排序结果来看,“开发条件”与“相关利益者”占权重最大,均达0.4207,是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因素,“开发潜力”、“开发效应”两个指标所长权重相对较小分别为0.0965、0.0621,但这两个指标是评估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持续性及影响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必不可缺。评价项目层14项指标的值均小于0,通过一致J性检验,所得权值有效,且根据权重值排列,从大到小的依次为:“政府因素”、“资源价值”、“社区居民”“资源吸引力”、“产品竞争力”、“资源影响力”、“企业因素”、“遗产保护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品衍生力”、“设施状况”、“客源市场条件”“文化效益”(见表3),从排序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资源的条件、资源的保护、政府的具体政策与措施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具体所带的效益是作为旅游开发的评估的补充要素。评价因子层42项指标的权重也与综合评价层、评价项目层基本保持一致,具体权重有大到小依次为:政府投资开发措施0.1917、历史价值0.0998、政府投资开发政策0.0958、游憩观赏价值0.0626、资源文化含量0.0476、开发居民参与度0.0415、文化价值0.0382、同类产品竞争力0.0327、知名度0.0313、居民对开发的态度0.0261、企业实力0.0246、企业对街区保护认知0.0246、科学价值0.0232、遗产原真性完整性0.0217、认知度0.0197、丰富居民生活0.0178、居民保护意识0.0165、就业促进率0.0155、资源级别稀缺度0.0151、艺术价值0.0147、旅游设施状况0.0119、可衍生资源的规模0.0115、可衍生产品的类型0.0115、资源开发创新潜力0.0106、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播0.0093、产品可替代性0.0088、适游期0.0087、美誉度0.0083、遗产保护普及状况0.0073、客源市场范围0.0071、对区域经济带动0.0059、管理及服务水平0.0049、提升居民认同和归宿感0.0046、基础设施状况0.004、客源市场消费力0.0039、资源多样性0.0034、投资回报率0.0034、产品互补性0.0033、遗产丰度规模0.0032、促进文化创新0.0031、促进内外交流0.0024、客源市场规模0.0022。

3结语

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开发条件”、“开发潜力”、“利益相关者因素”和“开发效益”四个方面初步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四层三级指标模型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各层次各项目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得到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这些指标和指标的权重可以应用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当中,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为其今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模型,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作者:吴晓颖 王飞 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炜,陈能幸.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1(10):83~86.

开发体系范文篇6

关键词:河50断块;固井工程;地质结构;低密度水泥

前言

精细油藏描述结果显示,作为整装断块的河50潜力巨大。该区块新井以大位移、小半径绕障定向井为主,存在地面施工条件差、地下井网密集防碰难度高、上部地层易缩径、下部地层压力不均衡等多项生产技术难点,施工难度非常高。不但给钻井技术面提出的新的难题,而且给固井工程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固井设计要求固井水泥浆体系技术必须满足:水泥浆稳定性好,低失水,零自由水,早期强度发展快;水泥石抗压强度高,韧性好。满足该地区特殊的地层结构特点。

一、固井难点分析

综合以上地质特点和固井要求,该区块的主要固井难度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大位移、小半径绕障定向井套管居中困难,在拉力和自重作用下,大斜度井段套管与上下井壁大面积接触,套管严重偏心,窄边钻井液很难被水泥浆顶替走,影响封固质量。

(2)水泥浆在大斜度井段凝固时,由于重力作用,形成上稀下稠,上侧的水泥石强度低,渗透率高,易引起油气水窜槽。

(3)固井封固段长,上部地层压实作用差、压力低,固井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失,常规水泥固井的施工风险大。

二、水泥浆性能要求

综合以上地质特点和固井要求,水泥浆性能具体要求以下6个方面:

(1)低滤失量。如果水泥浆滤失太大,不仅污染产层,而且水泥浆变稠,流动阻力增大,井漏的风险随着增大,因此一般要求水泥浆的API滤失量小于50mL。

(2)零游离液。控制游离液为0是提高大位移定向井固井质量的关键,游离液聚集都会在井眼高边形成积水带,成为层与层之间窜通的途径,地层流体就会通过此通道窜流。

(3)水泥浆过度时间短。稠化过度时间(30-100Bc)越短,水泥浆的抗气窜能力越强,固井效果较好。

(4)高沉降稳定性。水泥浆即使无游离液析出,仍可能发生固相沉降,使井眼高边部位水泥浆变稀,低边部位水泥浆变稠。凝固后,高边产生强度较弱的渗透性水泥石,不能充分封隔油气水层,可能导致井内流体在环空中流动。

(5)水泥石早期强度发展迅速。低密度水泥浆早期强度发展情况不满足现场固井要求,出现强度发展缓慢,或者水泥浆稠而不硬,给气窜的产生提供机会。水泥浆石渗透性高,易引起腐蚀性介质的腐蚀。同时延长了钻井周期。

(6)水泥石韧性好。水泥石抗冲击韧性、抗折强度是衡量材料塑性的量度,随两者的提高,水泥石韧性越好,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弹性模量则是刚性的量度,弹性模量越大,变形的能力越差,越易脆裂。

三、水泥浆体系的优选

(1)低密度泡沫水泥浆体系技术

泡沫水泥浆是一种超低密度水泥浆,它是在水泥浆中充入气体(N2或空气)并加入水泥添加剂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水泥浆体系,其配制方法有机械充气法和化学发气法。泡沫水泥浆具有滤失量低、隔热性能好、稳定性好、稠化时间易于控制,并具有低污染和一定的堵漏性能。其突出优点是在较低密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采用低密度化学泡沫水泥浆固井有利于解决低压易漏井和长封固段井的固井难题,有利于提高固井质量,经济效益明显。

(2)低密度漂珠水泥浆体系技术

选择漂珠为减轻剂,具有密闭、粒细、质轻、壁薄和活性高等基本性能。可以配制出密度在1.40~1.60g/cm3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该体系流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动切力和凝胶强度,在60℃下,失水量小于50mL,24h抗压强度大于8.0MPa。现场实验表明,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可以应用在易漏失井上,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地区底层压力低,固井时易漏的问题。

(3)塑性微膨胀水泥浆体系技术

塑性微膨胀水泥浆是通过在常规固井水泥浆内添加一定比例的膨胀剂、增韧剂等外加材料,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具有高韧性强度的固井水泥浆体系。高韧性、微膨胀性,是这种水泥浆体系的特点。所谓的高韧性,是指水泥浆中添加了纤维类增韧物质。在常规水泥浆内添加增韧剂,就如同在水泥中加入了“钢筋”一样,使“混凝土”变成“钢筋混凝土”,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原有水泥浆固化后的脆性问题。塑性微膨胀水泥所具有的微膨胀性能,可以提高水泥浆与地层间的胶结质量。

针对河50区块特殊的地质结构特点和固井设计要求,优选并开发出了适合该区块地质条件的塑性微膨胀水泥浆体系,该体系具有:(1)低滤失量(50~200mL/30min);(2)在水泥浆处于塑性状态时,产生明显的塑性膨胀以解决水泥浆在过渡时间内因水化收缩造成的胶凝失重问题,达到防窜的目的;(3)在水泥浆硬化阶段产生膨胀,解决水泥浆硬化后体积收缩剧增、诱发环空微间隙而引起窜槽的问题。此外,该水泥浆体系能大幅度提高水泥环的胶结质量,达到防窜、防渗和提高固井质量的目的。

四、应用效果

1、河50区块34口新井于全部投产。投产初期日产油能力350.5吨,目前日产油能力204.9吨,含水64.2%,平均单井日产油6.0吨,达到了区块调整目标。油层上部全部采用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封固,油层全部采用塑性微膨胀水泥浆体系封固。水泥返高至井口,实现了真正的全井封固。

2、保护油层套管,提高油井寿命。

五、认识与建议

(1)该水泥浆体系技术在河50区块固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勘探开发的总目标。

开发体系范文篇7

摘要: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明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和核心内容;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的合适人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薪酬考核绩效

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己有所认识,但对于如何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多未形成系统的甚至是基本的理性认识。许多企业的管理方式仍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之下,对人的管理仍然还在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在很多企业中,牌子换了(由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但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并没有真正转变角色,没有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没有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内容。

那么,究竟如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我们认为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影响,它不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通过制定和调整人力资源计划来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的贯彻与执行。因此,在经济发必须成为高层管理层的一部分,直接向首席执行导分管具体工作,也就是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官汇报工作。此外,要想使人力资源管理在定位都亲自过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由副总裁级领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首席执行官(第一把手)上确实履行其战略性职能,还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立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并使之成为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之一。

而目前我国的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履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能,是以甄选招募、培训、薪酬、绩效评价以及劳动关系等诸如此类分支职能为基础构造起来的,如企业的人事部门管干部、劳资部门管工人、教育部门管培训、办公室管评估等。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注重的是控制与管理人,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其活动范围有限,短期导向,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相关业务,很少涉及企业高层战略决策。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系,就必须打破旧的人事管理组织结构,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可对比如图1所示。

二、明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开发”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必须着重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中,应以识人为基础,选人为先导,用人为核心,育人为动力,留人为目的。

识人,就是要认识与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洞察人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它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分析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把握员工的个性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形成的各种人事规章、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达到规范与引导员工行为的目的,实现员工的利益与组织利益的高度统一。以往的人事管理把人看成是机械的、被动的实体而加以管制,并没有把员工看成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的主体来加以开发。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来管理员工,企业所制订出来的人事制度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并因此而经常导致管理冲突。

选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对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要真正选好才,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宗旨、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基础,事先制定较为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二,要分析岗位要求,尤其要进行任职资格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第三,要有一个好的选人标准,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第四,选人者本身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鉴别人才、发现人才、选好人才;第五,要有科学的选人机制与程序。在选人机制上,要把握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尤其必须力戒凭主观印象去选人,要借助于科学有效的人事测评手段去招聘。挑选人员。最后,需专门指出的是,招聘与选拔人员应特别注重其潜能。能者识能,贤者识贤。潜能是看不见的,要靠挖掘。人力资源开发最有价值的是挖掘到员工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潜能,并使其充分发挥。

对各级管理者来说,如何科学合理地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艺术性的工作。只有用好人,才能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的实质是首先安置好人,即在最合适的时候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如何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点,做到事事有人做,而不是人人有事做,是值得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深思的。

育人,即培养人才。育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以使其成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专家、能手的过程。因此,管理者的角色是老师、教练。如何在组织发展的同时,帮助员工也得以成长,是管理者重要的职责。

培训是育人的重要措施。培训的出发点一定要从岗位出发,结合员工的岗位要求,切实帮助其提高工作技能。培训要因人施教,学以致用,与实践紧密结合。

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一种新的培训观念:培训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改变。因此,培训不是消耗,而是投资。培训产生的收益所带给企业的不光是工作目标的完成,而是整个企业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留住重要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管理者颇感头疼的问题。对员工来说,一个好的领导,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条件是留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企业来说,完善各种激励措施与约束机制,营造一个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实现员工个人成功目标的良好环境,对预防人才外流与保持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则是更为重要的。

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工作的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图2表示如下:

三、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

为了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块,这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保障。其构成内容应包括以下面:以识人为基础的工作分析系统;以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系统;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系统;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系统;以留人为目的的考核与薪酬系统。这五大系统是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其建立与完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标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基本功能上可分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功能,它以工作分析模块为主,解决人力资源最基础的问题。比如工作是什么?怎样做?谁来做?二是职能层功能,包括招聘与选拔、安置与使用、培训与发展、考核与薪酬四个模块。三是战略层功能,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企业文化等模块。与此相适应的是专家中心、现场人力资源工作者与人事服务中心等人事组织架构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块的构成及其负责机构的分工可以图3表示。

四、合理配里人力资源管理人选

开发体系范文篇8

医院财务监管对HIS的要求主要目标是减少病人排队时间,提高划价、收费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工作强度,优化执行财务监督制度的流程。

挂号系统支持多种方式挂号,如先挂号或后补号、记名或不记名挂号、指定或不指定科室(医生)挂号、挂号签转(退号和换号)等;按需要设置挂号类别,并能与门诊诊疗费、病历等组合或分别收费,组合与否可以选择。

入/出院(住院收费)管理系统支持转科、中途结算、欠费出院,欠费出院时要能控制(选择)不打印发票,当日交款报表中现金不包括欠费金额,病人补交款后才打印发票结帐。如支持欠费强制结账,要求能在发票和有关统计报表中反映出欠款金额,以便加强欠费催收、监管和经济核算。产科病人记账时,同一住院号(床号)下产妇与新生儿费用应能分别收费和统计。提供一种有别于单纯用预交款控制的单病种限价收费功能模块,用以统计分析单病种费用情况,支持开展单病种成本核算。

退费控制及出院后作废控制功能出院结账后发现费用差错需修改或退费,以及在院病人已打印“每日费用清单”后发现差错需修改时,HIS提供的修改功能要能控制(选择)不对收费日期、费用项目及金额进行直接修改,只能通过作废(销账)后重新收费方式操作。也就是原记录不变,作废后首先形成冲销(退费)记录,然后形成重新收费记录,以便保留修改记录(操作痕迹)来监督核实操作过程及经办人责任,避免监管漏洞。

如允许收费或记账(含作废后重新收费)时对费用发生日期进行修改。为避免将新收费用金额统计到以前日期去,应分别标注出费用发生日期(录入应收日期)和修改操作日期系统日期),并支持按操作日期统计收费员结帐金额(财务监控核对收入)和按费用发生日期统计病人费用打印费用清单)。

通过以上控制,可以保证原打印出的结算票据和费用日报表与作废修改后数据库记录一致(即事后重新统计数据不变),从而满足监督控制的要求,有效防止人为舞弊,避免多收或少收费现象,加强管理和服务。

药房管理系统支持双库存模式管理药品,即某药品在划价收费后先减少“可用库存”,药房司药人员实际发药后再核减“实际库存”。对于划价时单价采取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应支持多选化,关键是合理处理病人费用清单上同药不同价或计算尾差(如四舍五入到角)。

由于药品价格管理等原因,医院很少采取加权平均法划价发药,而常用的先进先出法又会出现一张处方同药不同价的个案,按批次分别划价可能导致病人误解,建议?S软件对此类情况能提供灵活处理方案,如进行自动提示选择。按批次分别划价”或“将本次单价自动转换为平均价”。

对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的计算尾差管理,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医院的软件并不计算,而是由收费员用现金自行消化四舍五入差额,虽简单方便,但发票金额与现金不符:也有将四舍五入尾差金额计入发票合计金额中的,但在调整发票上分项金额与合计金额的差额时不够合理,大多默认划价单最后一项录入药品并自动调整与合计金额的差额。建议HlS软件支持选择是否计算尾差,并在选择计算尾差时提供多种尾差处理方式,如:默认在首笔或末笔记录上自动调整与合计金额的差额:默认在药品划价记录上自动调整与合计金额的差额:四舍五入的尾差金额作为一个项目单独列示。相对而言,第三种方式更容易为各方接受。

其他HIS软件要支持新农合、新城合及医保结算、报帐等功能,提供与相关软件的接口程序,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如年末在院病人年度结转时,支持按“余额方式”或“明细帐方式”结转(两种方式应可选)。

医院经济核算系统的功能需求支持医院经济核算、提供信息共享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促进医院增收节支,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

医院经济核算信息化经济管理属于HlS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相应的费用数据,并将其整理、汇总、传输到相关部门,以供各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尽量通过直接读取原始数据统计汇总,原始数据的准确度和详细度是经济核算的基础,对于质量不十分理想的原始数据可使用统计学处理:摊分要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使用多种不同算法,结果一般仅供医院领导决策和奖金分配参考,因不同的摊分算法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的目标选择一套HIS软件时,院方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观念意识要到位、人员配备要到位、资金准备要到位、工作流程规范化等,否则信息化建设注定是要失败的。HIS软件适应不同医院的业务流程,支持简化流程、方便病人的方案,对于医院外部不断变化的政策我院坚持为患者提供每日费用清单,从网络中将清单打印后发放患者,并坚持执行医患双签字制度,同时对发放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真正做到“医院收费清清楚楚,患者缴费明明白自”。

体会物价收费依据进入网络,方便查询,同时杜绝了自立和分解项目的发生,使物价政策落实及时、准确,规范了医院的医疗收费,杜绝了不合理收费行为;医疗收费价格的公示信息来自物价收费网络系统,为患者提供了明确、动态的医疗价格收费标准,增强了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做到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住院及门诊系统实行医生工作站,由专职物价人员进行网络维护,提高了医疗收费的准确性需求和内部不断增长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要不断改进完善,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医院的个性化管理需求。

经济核算信息系统功能医院经济核算和科室核算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包括医院收支情况汇总、科室收支情况汇总、医院和科室成本核算等功能,是强化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要调动各部门全员、全方位参与。

对于产品功能,可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对照测试。HIS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标准性、规范性和可塑性,软件开发商应能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能根据医院的不同需求快速生成满足其要求的个性化查询分析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患者每日清单的医患双签字可确保患者对费用的认可,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病历“三单”的严格治理提升了“三单”

开发体系范文篇9

1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然而覆盖煤矿企业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例如:手工单据和账簿以及经验式管理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物资仓储和计划等工作的精准度。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物资管理制度,提高统计信息量,建立有效的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及时发现物资管理的漏洞,完善成本控制,提高效益。

(1)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煤矿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对煤矿企业抓大放小和兼并重组的战略方针,以及随着煤炭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煤炭产业形成了集团化、多元化、差异化、高附加值等趋势,一味压低价格冲出市场的竞争已经失去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煤矿企业管理必须与市场相融合,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必须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生产力发展、监控监管完善、健康运转的机制[1]。这就必然要走信息化、数据化的科学管控模式。

(2)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是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供应科作为煤矿企业物资供给部门,保障和服务生产单位,其业务必定要走在精细化的前列。煤炭产业发展至今,虽然在装备、技术上高速发展,“采、掘、机、运、通”机械化程度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但由于资源型企业性质和长期粗放型企业管理模式,国有煤矿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和科学性,一直被国外企业家称作“一流的设备,末流的管理”。推进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战略任务,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管事到管心,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在煤矿企业推行物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带有前瞻性、实践性的工作。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和统一结算”的物资精细化管理体制,加强物资供应专业化管理的力度,才能促进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2]。精细化管理的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通过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运用以及不断创新,提高业务标准,用信息来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实现煤矿物资管理不断发展。

2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的建立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简单讲就是以物资为载体,依托计算机等平台,研发以智能化、数字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管理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于物资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供应链中包含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委外加工、合同管理、运输管理、内部交易等模块,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购销存管理[3]。如今煤矿企业,无论是独立的公司或是集团型企业,在同一产业链或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面临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许多集团型企业往往包含多个业态,同时涉及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对它们的协同往往能够实现集团企业的集团管控,从而提升效率和竞争力[4]。

(1)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系统提供对供应商在一段时期内的质量、价格、交期、服务、可持续性的改进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

(2)采购管理。采购管理系统是以订单为核心,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管理。其采购业务从计划、申请、订单、收货、质检、入库、收票到结算全过程的管理(图1)。通过与计划的集成,达到减少库存积压,保证供应的目的。提供对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平衡的功能,支持集采物资在需求公司、供货公司和集采公司进行多级平衡。通过供应商评估(事前)、价格管理(过程)、成本分析(事后)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销售管理。价格管理、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销售发票、销售结算、代垫费用单、渠道管理、销售统计分析8大功能组成了销售管理系统,与全面计划、DRP(分销资源计划)、库存、采购、财务紧密集成为一体的供销链中的一个环节。销售系统是以销售订单为核心,对销售过程在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和管理。通过业务函数提取与销售业务相关的数据,这些函数通过组合可以形成复杂的函数,对配置在销售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点进行控制。

(4)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库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业务:基础设置、期初数据、入库业务、出库业务、库存调整、存量查询、账簿查询、储备分析、统计分析。信息化提供了完整的货位管理功能、辅计量解决方案、库存展望功能等。库存管理系统是基于对实物的收发管理。库存系统根据销售及采购,生产制造系统的出入库通知或备料计划,进行实物的出入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库位分配,批号管理。库存系统可以完成内部的移库、盘点、调拨、借入借出、报废、形态转换等业务,并将结果传递给存货核算系统,完成财务处理。

(5)运输管理。运输管理是物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面向企业的储运部门,按订单交货计划,及时、准确、安全地将货物交付到目的地。根据发货单、销售出库单、调拨出库单、采购订单、运输申请单生成运输单,通过运输单和运费公式可以计算应收运费、应付运费。

(6)内部交易。内部交易管理是与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紧密集成为一体的供销链中的一个环节,以企业内部交易管理为中心,围绕调拨订单,对价格、发货、内部交易结算等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供应链其他产品和应收应付等产品,实时反映企业管理业务以及提供内部交易报表,全面反映出企业内部公司之间的交易情况。基础设置、要货月计划、调拨申请、调拨订单及结算、内部交易查询等5大功能组成了内部交易管理系统,其中调拨订单是系统内部交易管理的重点,内部交易管理中所有的业务开展均围绕调拨订单进行。

(7)委外加工。委外加工系统通过处理生产制造系统形成的委外加工计划及手工输入的委外加工订单,以订单为主线,完成委外加工的发料,委外加工成品的验收入库及委外加工费的结算处理等业务。

(8)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基础是合同,此文所述的合同包括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等,是用户与客户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合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合同的录入、审核、生效、变更、冻结、终止、废止及查询统计等内容(图2)。合同管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9)供应链报表。供应链报表是最后各个部分汇总性报表,可以将月度、季度、年度等汇总,方便高效完成总结性材料工作。供应链报表包括采购、销售、库存报表。采购报表包括采购入库暂估余额表、委外加工入库暂估余额表、采购待开票数量查询、按供应商统计订单完成率统计表。销售报表包括销售订单执行汇总、销售出库执行汇总、销售发票执行汇总、应收汇总、销售订单执行明细、销售出库执行明细、销售发票执行明细、应收执行明细统计表。库存报表包括日结存表、转库单明细表、集团条码跟踪表、备料计划缺料分析表。值得注意的是,物资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个过程,信息化是手段,运营是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是核心。不能为片面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信息的快速获得而忽视信息是为物资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不是IT与经营管理的简单结合,而是这两者相互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3应用效果

赵固一矿物资管理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大致经历了自发、过渡、自觉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跨越发展,既受企业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又缘起于企业对自身需求的不断认识。供应链、财务会计已经在物资信息系统平台上实现全程对接,平稳运行,整个业务流程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一线生产物资供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库存管理、财务凭证传递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彻底摆脱了笨重、繁杂的手工账,使仓储管理步入信息化阶段。原来手工账从入库、记账到月末和财务对账结账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准确度低,易出现错误。采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后,全部业务流程在计算机上完成,不管是同供应处对账、库管员的日常记账,还是同财务的对账结账等,各项工作均能准确快捷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能够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①实现与物资供应处资源信息共享。物资供应处可以实时掌握各矿库房调剂仓库动态,对积压物资进行及时调配。②实现与各区队的信息共享。区队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一级仓库的现存量,并根据现存量进行计划申报,减少计划申报的盲目性,避免重复上报的现象,提高计划申报的准确率。物资信息系统正式投运以来,赵固一矿实际储备资金总体呈逐月下降趋势,2011年1月实际库存资金高达3413.48万元,新系统试运行后,截至10月底,实际库存资金已降至2115.64万元。如此不但有效减少库存积压,降低生产成本,也加快了企业资金流通。③为内部市场化工作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物资信息系统中,实现供应链和内部市场化的对接,使各区队月末的材料消耗等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提取数据,从而彻底摆脱了手工统计报表的繁重工作。④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供应链的统计功能十分强大,各项统计工作均能在系统中完成,如库存明细账、出入库流水账、收发存汇总表、盘点表及各种物资的现存量等都能在系统中及时完成,物资编码、名称价格和供应处保持一致,数据的统计、处理、申报更准确。⑤实现财务凭证自动传递。原来财务科进行发票挂账时,需要进行手工录入生成挂账凭证,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错账。系统正式运行后,供应链和财务会计模块实现对接,供应链中的相关单据可自动传递至财务会计模块,财务人员可通过应付管理业务将相关入库单据自动生成挂账凭证,工作效率比以前手工处理方式明显提高,从而实现凭证制作的准确、及时、高效。

开发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成为企业的财务工作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并积极探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具有管理效益。第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完善企业财务合并报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投资管理以及融资管理等工作。第二,对于合并报表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缩短财务报表的合并周期,提高合并报表工作的准确性,进而减轻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对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企业对银行账户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企业财务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而加强对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实现对企业资金的实时监督。第四,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调整和反馈,减少企业财务项目的审批环节,进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第五,对于企业财务投资管理,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投资决策,确保企业项目的计算时间,进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全面控制。第六,对于企业融资管理来说,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企业融资的合理分配,增强企业融资管理的规范性,进而减少企业的资金浪费。

(二)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具有综合应用效益。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数据查询、财务分析以及分析报告等工作。对于数据查询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增强企业财务数据查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增大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数据量。对于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为增强企业财务分析的层析性,缩短企业财务分析的实践,进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对于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增强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实现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预警功能。由此可见,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效益。

二、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

(一)财务核算系统不完善。当前,部分企业在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财务核算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分布在企业的基层单位,并且,基层单位对企业财务核算进行自行管理,导致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缺乏统一。同时,部分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与企业的其他部门缺乏联系,导致企业财务核算系统的稳定性缺乏保障。

(二)缺乏信息化资金收付。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手工资金收付方式,资金收付的工作量较大,无法控制企业财务的资金流量,不利于对企业资金票据的监控,容易出现企业资金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脱节。大多数企业在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企业的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脱节,没有实现企业资产管理和企业财务核算系统的联动机制,导致企业的资产和企业设备缺乏对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滞后,不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实效性。

(四)项目部门与业务部门缺乏配合。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工程项目部门与企业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导致企业工程项目核算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