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4:42:27

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范文篇1

关键词:彝族文化;开发利用;民族

特色文化的资源性特征在国家与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意义,使其慢慢成为一个国家与地区重要的生产力支撑力量之一,甚至关系着区域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彝族传统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古老厚重的韵味,甚至在这一先进性比较明显的时代环境下,也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融的显著特点。因此,彝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并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当前彝族文化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1彝族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分析

站在国家与地区发展意义的这一角度上,文化的资源性特征愈发受到重视。意味着在推进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国家和地区有关人员必须要重视将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摆在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要将区域的文化资源发展成为整个民族、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使其惠及国内的更多地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彝族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因此,彝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在彝族主要聚落地区中,以多主题和多层次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极强的文化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化,国家对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给予了较大的重视,而且获得的成就也较为可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是却切实地将彝族文化推向了全国各地区,甚至使其走向世界。在这样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效应下,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彝族文化资源的价值[1]。实际上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直备受人们瞩目,而彝族文化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着较重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其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同时发展历史也比较古老,还融合了现代先进性的元素。如今,国家要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推进社会文明发展,对彝族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彝族文化可分为许多类型,包括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哲学思想、政治军事、新闻出版、交通通信、商业贸易、建筑名胜、经济生产以及医药卫生等等。由此可见,彝族文化具有极强的丰富多样性,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条件。但与此同时,彝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需摆到同等高度的位置上,让相关人员在对彝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更加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2彝族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彝族文化多种多样,本文主要针对几种典型的彝族文化,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详细的分析。2.1彝族天文历法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在威宁县盐仓镇境内早已发现了一个乌蒙彝王坟,周围有140多座向星墓,其墓葬型制比较奇特。针对这部分内容,我国或者当地可以对彝族天文历法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开发。有学者认为,这些向星墓是彝族在古代时期所采用的天文观象台,它们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不仅指明了南北走向,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也可为寒暑、冬夏等进行判定。因此,学者们认为这些向星墓中的独特天文观象台与当时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法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这一点出发,意味着彝族天文历法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这些向星墓的天文观象台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也具备良好的观赏价值。因此,国家和当地可以将彝族天文历法的开发利用提上议程。在保护工作方面,可以为其建设向星墓生态博物馆和彝族天文历法博物馆等。在这样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向星墓的生态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文物也可以得到保护。同时,在彝族天文历法的开发过程中,还能推进这个区域附近的经济发展,使得这一项开发利用工作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彝族天文历法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可被纳入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范围之中。2.2以全媒体技术促进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加快发展步伐,其中,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2]。在全媒体时代下,众多新媒体共存融合发展,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彝族文化领域也不例外,在开发彝族文化时,可以有效地利用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力量对彝族文化进行开发,致力于打造彝族文化品牌。而在打造彝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将目标定在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上,使其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全媒体技术能够全方位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的各个角落,其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都不可小觑。同时,全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图文声像等技术来对彝族文化进行收录、保存以及传播,让彝族文化可以通过活态的交流模式来实现其文化资源的多角度开发[3]。比如,在红河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有关人员就可以拍摄短小精致的专题片,并借助网络、影视以及公交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定会增强宣传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该地区的文化局也可以刊登内容质量高的特色刊物,在独特视角下努力探索更多广泛宣传彝族文化的渠道。在全媒体时代下的彝族文化产品品牌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文化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为了最大化地达到这一目的,该地区可以建设相应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并组织有效的文化传承活动,让民众积极地投入到彝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之中。另外,红河区域可以扶持文化遗产基地建设工作,将彝族文化纳入重点保护与开发项目的范围之中,努力挖掘其中的内涵与文化价值,建设良好的文化保护区,充分发挥彝族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彝族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2.3加强对发展状态不佳的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当前的彝族传统文化中,有些彝族文化受到忽视,需要国家和地区将这些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上议事日程议程,促使这部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彝族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一种发展状态不佳的彝族文化。归根结底,彝族服饰文化的落后发展是因为保护力度不足,甚至有些彝族服饰已经处于绝迹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弥补和挽回的文化损失[4]。因此,在对彝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时,需要加强民众在思想观念上对彝族服饰文化的重视,要使其学会透过文化的现象看到文化的本质,体会到彝族服饰文化的独有魅力。虽然的确有许多彝族服饰并不适合在平日里使用,但是依旧可以对彝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立足于大胆创新的精神,下功夫去改良彝族服饰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保留独具韵味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可加强彝族服饰产业开发,努力让彝族服饰文化及其产业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实现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这也是对彝族服饰文化最好的保护。2.4加强对正在变迁的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在彝族文化中,一些文化独具其自身特色。比如,凉山彝族的漆艺文化就是如此,在国内少数民族漆艺文化之中的地位名列前茅。在以往时代里,漆器的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其是一种生活实用器,而且漆器也属于一种具备一定文化意义的生活用品,因此其群众基础较为广泛[5]。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漆器的价格却逐渐降低。当前现代工业用品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给漆器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漆器的实用功能渐渐被取代。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漆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都相对地发生了变化。时至今日,彝族漆器的使用越来越少,使漆艺文化呈现出衰退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许多漆器工厂所生产的漆器成为一种礼品或者旅游品,演变成了工艺品,导致其实用性削弱,文化意义逐渐丧失,即便延续了漆艺的发展,却也不利于漆艺文化的保护。因此,加强对正在变迁的漆艺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彝族漆器市场进行规范。当前彝族漆器正作为一种礼品与旅游品而进行出售,往往将化学漆髹涂与土漆髹涂的漆器放在一起进行出售,将化学漆髹涂的漆器当成是土漆髹涂的漆器,这会对土漆髹涂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正是由于这两种漆器难以区分,则更需要对漆器市场进行规范,让漆器生产企业遵循诚信原则进行生产与销售,注重树立起不同的漆器品牌,使漆器市场可以规范运行,这是当前漆器开发与利用的正确途径。其次,彝族人民应该深刻意识到漆艺文化的价值,并树立起保护意识。凉山彝族的漆艺文化,不论是在种类和造型方面,还是在图案、色彩、用料等方面,其特色都比较鲜明,文化价值非常高,属于一种突出的工艺文化。尤其是它们凝聚着凉山彝族人民的情感,其文化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因此,需要对这种独特文化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第一,要强化漆艺文化的宣传工作,树立起广泛的保护意识,并非只站在经济发展这一角度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第二,做好对漆艺艺人的保护工作。这些艺人掌握着无形的漆器技艺,对其进行保护,能够使其技艺得到传承。在这个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性支持、宣传性支持等等。而在为其提供这些支持的同时,也需要让艺人意识到自身保护漆艺文化的责任,实现责权利之间的平衡。第三,可采用博物馆保护措施,将彝族漆艺文化纳入博物馆的保护范围。博物馆保护是非常有效的一项保护措施,当前已有一些博物馆践行了这一保护措施,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博物馆为保护彝族漆艺文化而作出努力。第四,可采取研究性保护措施。虽然当前的凉山彝族漆艺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但仍亟待进一步的研究,使漆艺文化得到更全面的保护。比如,可以录制传统的彝族漆器制作工艺,使其成为“活”的资料得以保存和传承。

3结束语

当前的彝族文化开发与利用已经受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重视。因此,有关人员在对彝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开发利用方法,保证彝族文化既可得以弘扬,又可与时俱进地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波,何绍芬.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引领[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2):55-58.

[2]陆刚.威宁彝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再探索[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35(1):26-29.

[3]林晓华,邱艳萍.赋权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彝族文化网站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61-166.

[4]王玉佳.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J].大众文艺,2016(16):41-42.

开发利用范文篇2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1政府信息资源的界定

1.1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及其载体就是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了信息及其载体,而且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狭义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采集、加工、有序的、有价值的、有共享的可能的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职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因此,政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类的一个子集。按照广义信息资源的理解,政府信息资源可理解为政府行政工作中所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

1.2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是指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信息进行区别。按内容划分,政府信息资源包括:政治信息资源、经济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根据信息流来分,政府信息资源主要有三种:政府对政府之间的信息流,政府对企业之间的信息流,政府对居民之间的信息流。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来分,政府信息资源主要有服务信息和反馈信息。前者是指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是政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指来自各行各业、各基层群众和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批评、意见、建议等,或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等。

1.3政府信息资源的特征

政府信息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1)宏观性:政府信息通常不是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政府的工作效益或社会效益,它主要从宏观角度来反映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即使是反映一些局部性的情况和问题,也对全局具有普遍的意义。(2)权威性:政府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这种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权威性。因此,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目的性:政府信息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或者为政府决策服务,或者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服务,或者为社会公众服务。(4)共享性:政府信息资源应该为国家所有、全民所有,而不能为部门所有、个人所有。在不危害国家民族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部分政府信息资源要与公众共享,部分信息在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在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信息隐私保护。(5)机密性:政府信息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政府活动、工作部署和社会动态等机密性信息。其机密程度高,意义重大,稍有不慎,势必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1.4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政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部门要组织和鼓励非政府机构从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存储的政府信息资源,通过检索、传递,提供给相关组织和个人,以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过程。事实上,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效用。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二者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为开发提供动力和方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反之,用户强烈的利用欲望和行动,必须促进开发工作的进展,利用是开发的延续。任何开发行为的最终目标都能够在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2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与其业务流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金字系列工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二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对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开发以各类政府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为技术基础,逐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亟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让这部分库“活”起来,进入市场,产生增值。各省有关部门对省内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网络手段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形成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虽然已在全国铺开,但在办理各种事务的电子政务难以真正地通过网络进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特网这种最廉价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我国兴起后,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的意识还不够强,有些政府部门的部门利益意识又太重,不愿将信息共享,这就亟需我国信息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灵活的机制和政策:长期以来政府信息部门的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缺乏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工的专项资金和技术,更缺乏把这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后产生增值的手段。电子政务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充足的政府信息资源作为前提,这样才能解决政府信息化过程中“路多车少、有车无货”等问题。

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作战,而这又需要国家有效地参与,作出有效的管理、规划与协调,保证这一产业链条的有效转动。在我国,缺乏国家层次的全国性、跨行业、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这对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协作性的生产体系、规范行业行为等不利。

2.2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非常广泛。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形式的不正常,都会使它们成为制约共享的因素。这些因素及其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总体来说,它们主要是通过信息、权力、利益三个要素的变化和作用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与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冲突影响了信息共享的需求,电子政务统一运作与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冲突影响了跨部门信息共享。信息无偿提供与部分信息有偿提供的冲突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提供。共享系统的内容规划者与开发设计者之间的磨合不够影响信息共享的实效性。

2.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

这表现在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则,不具备良好的法律环境。比如信息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矛盾。信息资源的共享特性,可以使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法律保护产权所有者的私有权益,虽然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从本质上并不冲突,但实际操作中,两者似乎是一对矛盾,因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然会缩小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2.4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要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应该建立一套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虽然有国家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政府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还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能够客观反映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曾经组织专家学者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进行过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的建议,评价方法也只是简单的线性加全法。

3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综合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参照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从政府信息资源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信息内容、基础建设、标准化、网络安全等方面,制定出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3.1制定相应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

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如美国的信息政策法规,在加强信息政策法规上做文章,做好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大环境。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要涉及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法规问题,国家应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法规和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化原则、开发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政府信息的和政府信息的保密等项工作,都作详细全面的规定,以确保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遵循统一的规定,通过立法确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地位、原则和保障措施,以保证在安全保密范围之外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要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政府除了承担公开政府信息资源的重任,还应在这一运行体系之中扮演综合管理的角色,规范市场化运行,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扶持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维护信息服务竞争秩序,监管信息服务效果,尤其是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正当行为的监督,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防止信息加工中的污染,以及防止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造成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侵犯和利益的损害等。

3.2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与领导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纯粹是一项技术工作,它涉及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行使自己的职权,往往强调本部门的重要性,难以形成应有的合力。同时,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涉及人财物的投入和各项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因此,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加强协调,实施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

3.3转变政府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几乎都设立了自己的信息机构,成为政府信息资源供给的主体,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系统的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政府部门一般不可能配齐各类专业人员;政府自身网络的狭隘性也使信息机构难以留住一流的信息技术人才,造成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直接影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经济性。此外,我国政府信息机构基本上都属于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通常是提供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今天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政府信息机构没有经济上求生存的压力,也就缺乏走向市场提供有偿服务的动力,不利于信息商品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和信息机构企业化。

3.4加强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现代信息资源的主要存储方式。目前,以政府公文和政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已普遍建成,国务院一些部门各自建成了业务数据库,“十五”期间,我国部署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等4个数据库建设工作。政府信息资源库建设实行政府自建和市场集成的联合建设道路。数据库建设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全网共享的原则,对于每一个系统应做到统一设计、分别建设;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改造,增加新内容,对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成统一的服务于办公业务网的数据库群,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库的目录体系,建设支持政府决策工作的国民经济综合数据库、社会和历史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

3.5加强信息内容的筛选和信息服务工作

如何更有效地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重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共享信息和公开信息的开发工作。

加强信息内容的筛选。政府虽然掌握着80%以上的信息资源,但并不是什么信息都能上网的。应按照相应的条例确定信息审查标准,以区分和筛选政府信息资源安全信息和不安全信息、内部信息和公众信息,把握好保密与公开的原则。

拓展政府信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政务信息应把握新、准、快、精四点,主动听取领导同志的意见,主动与部门、基层单位进行网上的或走出去的信息交流,拓展信息收集的内容,及时处理反馈意见;利用因特网查询国际国内最新信息,编制出有深度与广度、高质量与高层次的调研报告,提供给领导决策使用。另一方面,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包括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时效性要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最方便、最直接、最迅速、最权威的优势;覆盖面要大,兼顾区域内政府管理的各行各业;实用性要强,去掉虚假信息,既向下提供信息,又注重吸收基层丰富的信息来源。总之,开发好政务信息的内容,才能使政府网上的信息常更换,才能保证政府及时、客观、准确公开于公众的信息,保证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2]刘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开发利用范文篇3

1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必要性

1.1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来科学整合和利用各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1.2是建设民生档案的必然要求

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努力开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全天候服务的特点,是整合市、县、乡(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最佳工具,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利用服务,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工作服务民生的具体体现。

1.3是档案信息潜在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要靠人去实现,档案工作要尽可能地让广大农业科研、推广和生产人员方便获取农业科技档案信息。2007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达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更能方便人们获取档案信息,为档案信息潜在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

2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工作思路

2.1从“两个体系”着手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是民生档案“两个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信息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时要尽可能考虑覆盖全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利用时要尽可能考虑方便人民群众,使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能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2从“方便快捷”角度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缩短收集档案信息的时间,加速信息传递,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档案信息查全率、查准率均100%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样公众才能更好更快地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2.3从“多功能”方面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服务利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还要能阅读农业科技书籍;不仅要能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还要能了解农业的成长历程;不仅要能观看科技视频资料,还要能在线与专家互动交流。在网络技术强大功能的支撑下,开发集档案信息查阅、科普教育、科技培训、在线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满足新时期不同群体的查阅需要已成为可能。

3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有效措施

3.1全力打造共享平台

网络共享平台是开发利用地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基础工作,主要做好3方面工作:①建设农业档案网站。网站的布局要合理、栏目要新颖、设计要美观、功能要强大,给网民带来全新的声视觉冲击波效果。②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QQ在线交流系统。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应为网络版,上网用户均可随时登录查阅档案。农业QQ在线交流系统,分种子、土肥、植保、作栽、蚕桑和畜牧等不同专业交流室,公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交流室,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③建设网上多功能展厅。根据公众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设农业科普、农业历史、农业博览等网上展厅。

3.2全面整合档案信息

整合档案信息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物质保障。档案信息整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服务利用的质量。因此,信息整合要注重广和深。①整合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档案信息。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统一用农业档案网站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②引进外来科技信息。主要指购买农业期刊维普数据库、万方视博农业数据库和农业电子书籍等。③编研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汇编。对于那些系统性较强、利用率较高的档案信息,定期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方便网上查阅使用。

3.3全新提供利用服务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服务工作,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对网络高新技术而言,可提供静动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全新服务。在农业档案网站上,网民既可查阅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又可阅读农业科技期刊和书籍;既可观看农业科技教育片,又可与农业专家在线交流。

4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社会效果

4.1提升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对外形象保管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传统做法。利用网络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进入保管和利用并重时代,把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推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沿。从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利用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广农业新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点工作。

4.2开创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新时代

网络技术不受空间、时间的约束,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网络时代,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均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且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真正进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最大化的新时代。

开发利用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原则;项目规划;青海湟源

湟源县位于东经100°54′30″~101°24′50″,北纬36°19′27″~36°54′54″,地处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境内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海拔为2470~4890m,垂直高差2428m,是青海省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全县总的属于拉脊山地貌,东部部分地区呈现高山峡谷地貌,祁连山的几条小山脉和湟水河、药水河构成全县地形骨架,地势由北、西向东倾斜。湟源县多年平均温度为3℃,最热月均温13.9℃,最冷月均温-10.6℃,≥5℃年积温为1771.7℃,≥10℃年积温为1027.5℃,无霜期27~71d;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植物生长期降水量为350mm,年蒸发量为1454.3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11月至翌年3月降水只占14%。冬季漫长干旱,气温日差大,年较差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湟源县土壤类型较多,根据湟源县第1次土壤普查,境内有8个土类,即石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黑钙土、灰褐土、栗钙土、沼泽土、新积土等。全县总面积为15.09万hm2。其中农业用地2.33万hm2,占15.42%;牧业用地4.67万hm2,占30.94%;道路、水域、居民地3333.33hm2,占2.2%,未利用地8060hm2,占5.34%。根据2004年湟源县“二类资源”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69534.8hm2,占总面积的46.08%;其中有林地2765.3hm2,占林业用地的3.98%;灌木林地为38924hm2,占林业用地的55.98%;未成林造林地为12233.9hm2,宜林地5472.1hm2,四旁植树1381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6.8%,活立木蓄积量为71.78m3。

1沙棘资源现状

根据2004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有沙棘林地8860.6hm2,其中沙棘灌木林1344hm2,沙棘未成林地7516.6hm2。沙棘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湟源县东峡国营林场、波航乡、申中乡及和平乡等地区,沙棘未成林地在湟源县10个乡镇均有分布,且以近几年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营造的为主。以前由于没有沙棘开发利用的合适途径,沙棘在湟源县主要是作为水土保持树种进行营造水土保持林,对它的开发利用也仅仅局限于育苗所需的沙棘种子采集。经推算,每年的沙棘结果量约3万t,种子产量在200t,实际种子采集量在2t左右。

2沙棘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以企业为龙头,以现有沙棘资源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沙棘产业;以优树选择为手段,提高种子品质;以优树的合理配置、林分的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为措施,提高沙棘种实的产量和质量;以种子园营造、育苗基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湟源县良种生产基地,更好地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服务。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利用。沙棘在湟源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它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既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又要确保沙棘资源不受破坏,实现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湟源县的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天保工程区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国家为保护生态投入了大量资金,利用现有沙棘资源,要合理收取一定费用,并将收取的费用用于沙棘资源的管理和培育。三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根据湟源县的具体情况进行项目规划,要在保护现有沙棘的基础上,开展沙棘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在湟源县实施的各项工程,加快沙棘林的营造。四是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在沙棘种源选择、优树选择、种子园建设、沙棘林营造、沙棘果实采摘等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培育沙棘,确保沙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五是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开发沙棘新品种,在沙棘林营造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

3沙棘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规划

3.1沙棘采果林基地建设

根据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大部分沙棘林为未成林地,因此沙棘采果林建设主要是对未成林地的管护抚育。管护抚育工作包括成林地的轮茬复壮、病虫害防治等和未成林地管护、病虫害防治等[1-2]。规划在2年内全面完成8860hm2沙棘林的抚育工作。

由于湟源县目前剩余的人工造林宜林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造林,大面积的宜林地都已被绿化,而且先前的人工造林都遵循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因此现有的宜林地大多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周边地区,并多为阳坡和半阳坡地带。这些宜林荒山荒坡绝大部分海拔高,坡度大,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土壤结构差,管护难度大。因此,在营造过程中一定选择好造林用苗,在栽植中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项目规划新营造沙棘采果林4000hm2,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营造800hm2,项目实施地点分布在湟源县10个乡镇。采果林基地建成后,年产沙棘果实1930t,果汁1400t,种子近27t,可年创产值5500万元,将对湟源县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3.2优质大果沙棘园建设

大果沙棘既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功能[3],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优良树种,也是最有前景的第3代水果。沙棘全身是宝,根、茎、叶、果种子含有10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各种维生素含量居果菜之冠,具有很强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大果沙棘与湟源县的中国沙棘相比具有果大、无刺、产量高、易采摘等特点。同时,大果沙棘是多年生灌木,一次定植,多年结实,经济效益是传统作物的几十倍[4]。营造优质大果沙棘园200hm2需大果沙棘苗木66万株。建设地点设在和平乡和申中乡。

3.3沙棘种子园建设

中国沙棘在湟源县一般6~8年开始结果,幼龄后期至中龄进入盛果期,建立实生种子园,周期短,见效快。根湟源县实际情况建设沙棘种子园30hm2。

3.4沙棘育苗地建设

中国沙棘雌雄异株,风媒传播花粉。中国沙棘既能进行扦插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两者各有优缺点。但考虑到湟源县培育实生苗有多年历史,简单易行,因此沙棘育苗基地建设采用实生苗育苗。根据湟源县沙棘采果林营造规模确定育苗面积为3hm2。

4参考文献

[1]程小兵.沙棘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35-136.

[2]杨彩凤,马进军,许涛,等.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栽培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6.

开发利用范文篇5

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1.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房地产档案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模式已不能满足其利用需求。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保障房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税收开征,对维护群众利益、社会稳定有着积极作用。2.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现代化、系统化发展。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开发利用是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行业迈向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的基础。随着房地产档案的不断增多,档案信息能否得到完善的管理、能否有效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已成为影响房地产行业现代化、系统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方式

1.改善房地产档案的管理模式,保证利用质量。首先,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满足公众对房地产档案信息需求的必要保障,须扩充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备量,拓宽档案接收渠道,形成丰富完备、科学系统的房地产档案资源体系。其次,形成严格的登记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包括作业人员自行检查、部门查、质量管理部门检查、部门验收、质量管理部门验收,实现三级检查、两级验收的模式保证档案质量。再次,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将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可有效地对文件运动实行全过程的控制。最后,建立统一的房地产档案管理标准,这是实现档案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水平的根本保证。统一的标准包括技术手段标准、管理方式标准和工作制度标准等。在制订标准时,要考虑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的较强变化性,注意标准适用范围的广泛性。2.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突破利用局限。房地产档案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档案原件管理信息化和档案数据管理信息化。档案原件是档案的原始资料,是数据的来源及房地产身份的证明。档案数据是将档案原件信息化的数字化档案,它从档案原件中提取,利用数据库进行录入、存放、查询、管理。因此,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档案信息系统,保证档案录入时的准确、完整和规范。在利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升级、扩充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其渐增性、先进性和全面性,并向准确、快捷的模式及具备较高的信息安全防御保障能力方向发展。其次,要建立多途径检索工具,使用户能够快速查找所需信息,保证利用的便利性。建立数字网络化覆盖,实现房地产交易机构全国联网,使数字档案成为我国房地产权属档案利用的主要形式,全国房地产权属登记机构之间的房地产档案信息就能互通互联,真正体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3.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服务开发,丰富利用形式。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意识形态影响实践行为,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以举办房地产档案实物展览或图片展、创办房地产档案期刊等形式向全社会展示档案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方法,提高民众的档案信息意识。在加强档案的服务开发过程中要树立超前服务意识,建立房地产档案信息网络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立体式、多向式利用。其次,积极开展房地产档案编研工作。编研是对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即将馆藏的房地产档案资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加工、提炼、汇集,使其具有系统性、专业性。4.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风险评估与法律规范,保障利用环境。针对房地产档案信息存在的突发灾害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和技术性人才风险等问题,有效地解决或减轻破坏程度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损失,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中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强化档案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尝试从国家层面提高房地产档案的抗风险能力,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使房地产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查。5.提高房地产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利用效果。房地产档案是一种多元学科的综合性档案,房地产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房地产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及技能,并具有积极的档案服务意识和提高开发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房地产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要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掌握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以保证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方位、多层次地做好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本文作者:郝晓娜工作单位:绥化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

开发利用范文篇6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大自然赋存于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几乎每一种矿产的发现和利用,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铜矿与铁矿的发现和冶炼,划开了人类农业文明的两大历史阶段(石器时代和铜铁器的时代);铀和硅的利用,又进一步带来了现代核能、电子和尖端科学的突飞猛进。

新中国的55年,矿产勘查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有90%左右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水都来自矿产资源。全国已发现矿产173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个,查明矿产地2万多处。探明储量的矿产157种,有20多种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储量规模可观、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伴随着我国各种矿产资源的发现,一批批矿产基地兴建,一座座工业城市崛起,据统计因开发矿业而新形成的城镇,在我国已达300多座。矿产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矿业的发展,就没有共和国国民经济大厦雄厚的根基。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勘查是基础产业的基础,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出了贡献,为我国经济发展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纵观人类历史,古代战争多为争夺土地;而近代战争往往同资源关系密切,或靠争夺资源是战争的起因,或者掠夺资源是战争的结果。1846—1848年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为美国取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利益;普法战争德国夺取了法国盛产铁矿的阿尔卑斯和洛林地区,从而大大加速了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德国在西半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夺资源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日本对华战争,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现在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有解放前的地质资料中。日本在我国进行地质勘查的报告就达45%,可见日本对我国的矿产资源怀有极大的野心。石油是当代许多战争争夺的重要目标,目前中东地区是全球大国争夺石油资源的热点,也是全球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热点,这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6%。美国、西欧、日本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分别占其需求量的60%、50%和40%。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资源战争。同时,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再生资源,消耗多少,就少多少。矿产资源供应来源在地理上受到了限制,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在球上分布又是极不均匀的,这是一种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矿产资源在那儿,我们就得在那儿开采。形成矿产富集的地质作用,既不承认超级霸权,不承认政治管辖权,也不承认人们的愿望。

我国的矿种虽然比较齐全,但部分矿种供需失衡,在大宗支柱性矿产中,大型矿床和容易选冶的矿产地少;在查明的资源中,直接开发利用的少。这就是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沉甸甸的数字提示我们,中国的资源利用状况是紧张的,我们奢侈不起,浪费不起。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毓川地质学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矿物原料,而且这个势头还没到顶点。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工业化过程可使我们的物质实力快速增长,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矿产资源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对我国“地大物博”的概念,人们要重新认识。对主要大宗矿产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状况,应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矿业和地质勘查业妻有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正视严峻现实,再创矿业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是国家和湖北省重点扶贫的少数民族地区,已被列入西部大开发范畴。随着区内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条件的改善,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为恩施州矿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对于促进矿业及相关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一方面要加速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增加地质勘查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力求探明更多的矿产资源储量,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增加矿产资源的储备,科学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对州境内矿产资源全面正确的了解,是确定发展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现实,分析现在,争取将来”,是我们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脱贫致富、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恩施州矿产资源现状

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本州主要为沉积岩分布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受其层位、岩性、岩相古地理和地质构造等环境条件的控制,各类沉积型和层控改造型矿产广泛发育,其中沉积型燃料、非金属和金属矿产尤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达70余种,其中有D级(333)以上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达28种,矿产地200余处。在各类矿产中,已探明的大型矿床有10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28处,矿点约150处。州内铁、煤、硫铁矿、石煤、磷、耐火粘土、高岭土、天然气、生物大理石、石膏、菊花石、硒、钒矿、硒矿泉水等14种矿产探明的资源储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丰富的资源为矿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矿业经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恩施州矿产资源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

(一)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州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种也较齐全,根据其矿床类型、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矿石质量,结合地质勘查程度和开发利用前景,可将本州矿产资源划分为如下三类。

1、优势矿产:矿层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资源储量丰富,规模较大,地质工作程度高,均已探明其D级(333)以上的矿产储量,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主要有铁矿、磷、硫铁矿、高岭土矿、石膏、水泥石灰岩、天然气、煤等。

2、潜在资源:分布广、厚度大,资源远景潜力大,但地质工作程度低,未来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主要有钒、石英砂岩、白云岩、含钾岩石、耐火粘土、熔剂石灰岩、熔荆白云岩等。

3、特色矿产:数量稀少,矿体呈透镜状、不规则状产出,具有一定规模,属“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矿产,今后具有开发前景,且经济效益可观。主要有硒矿、菊花石及生物大理石等。

(二)主要矿产的空闻分布特点

州内主要矿产分布较为广泛,就探明储量的矿种而言,在全州八县(市)都有分布,既有一些上亿吨的大型矿床,也有较多的中小型矿床。如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在巴东、建始、恩施、宣恩等县(市)境内,而储量相对集中在巴东黑石板、仙人岩、建始官店、恩施铁厂坝和宣恩长潭河5个矿区,其总储量近10亿吨,占全州探明储量的70%。大型硫铁矿集中分布在恩施、利川、建始三个县(市)交界部位的恩施营上、利川罗圈坝、建始磺厂坪三个矿区,其总储量约l亿吨,占全州探明储量90%以上。煤矿以小型矿床为主,分布在八个县(市)内,但相对集中分布于巴东新家和麻沙、建始北部、利川齐岳山、咸丰杨洞、来凤五台等地。在矿床组合上构成六个相对集中而又各具特色的矿产组合区,即利川集中分布有天然气、卤水、石膏等矿,为发展制盐、盐化工业提供了条件;恩施集中分布有硫铁矿、高岭土、煤、石灰岩等是发展硫化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基她;巴东频临长江、拥有较丰富的煤、铁、石灰岩、硅石、白云岩等矿产,适于建设外向型矿产基地;鹤峰据有磷、钒、钼、硫铁矿、煤、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是发展磷化工的理想基地;建始煤、铁、硫资源丰富,其中官店铁矿全国闻名,可逐步考虑筹建钢铁基地;塞恩有优质的炼镁白云岩及正在勘查的铅锌矿资源,有待今后铅锌矿普查成果决定是否发展为有色金属基地。

四、矿产资源的市场分析

根据州内外市场要求情况,结合本州矿产资源的分布、地质和技术经济条件,可将州内的矿产资源分为如下三类:

(一)州内市场急需开发利用的资源,一是沿宜万铁路道渣石料一石英砂岩,二是沿沪蓉高速公路的石灰岩(砂石料)。两种资源丰富,矿石质量符合要求,已选定了开采场地,即将开发利用占。

(二)国内市场需求的资源,主要有铁、铜、铅、锌矿,是国民经济迫切需要的大宗主导矿产。铁矿目前国内生产的矿石不能满足需求,要大量进口(主要从澳大利亚),且进口量越来越大。目前国内铁矿石价格上涨幅度很大,由原来的200元/吨,现上涨到700—1000元/吨,翻三翻还拐了一个弯,所以近来外地集团公司纷纷来恩施洽谈有关铁矿事宜。铜、铅、锌矿是国家的急缺矿种,我队正在宣恩一带开展工作。恩施市境内也有线索,可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三)市场需要但地质工作程度低、有待加速地质勘查工作的矿产。如硒矿储量规模小,至今尚未开发利用。恩施州是我国重点的富硒地区,尤其是恩施双河渔塘坝硒矿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罕见的沉积型独立矿床。硒矿探明资源储量约××吨,矿石质量好、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但因矿床规模小,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对硒矿的勘查与开发极为重视,并将硒矿作为找矿和勘查的重点。经我队呈报省地勘局同意,今年在双河硒矿渔塘坝矿段以原圈定的矿体为主要对象,按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品级,分别采样,送武汉岩矿测试中心实验室外检,依据硒元素含量,来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双河硒矿床。

五、抓住机遇,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矿产资源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主要看是否有市场规律的开发思路和抓住发展机遇。总体看,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保证矿产储量的稳定增长;二是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大力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是坚持可持续的矿业开发方向。

一是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提高州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力争有色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的突破。我州东南部的鹤(峰)――咸(丰)矿带,位于湘鄂交界的雪峰山铅、锌、汞成矿带的北东延,雪峰山成矿带是我国的重要成矿带,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铜、铅、锌矿不仅是国家的急缺矿种,也是制约我州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找矿工作迫在眉睫。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加强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加强新矿床类型的研究和发现,寻找中一大型铅锌矿床,支持矿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扭转以生产初级矿产品为主的开发结构,以初级矿产品的加工增值为重点,有条件地延长产业链,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和市占有率高的新产品。恩施市花石板高岭土矿、咸丰尖山寺的高岭土矿,目前宜昌地质矿产所与我州正在磋商联合开发的有事宜。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开发的道路,就是要避免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从而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生产环境。在充分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要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要禁止无证开采和无保护措施的乱挖乱采,要提高对矿山“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努力做到矿山矿、废石以及废气的“资源化”和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无害化”,把矿山环境整治和有计划复垦工作做到制度化。

六、主要矿产开发利用对策的建议

(一)能源矿产

恩施州的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煤、炭质页岩、天然气四种。在全省各地(市)中名列前矛,其规模均属中小型。

1.煤炭是拳头产品,开发历史悠久。全州六县二市均有煤炭资源分布,煤种从肥煤至无烟煤均有,其中肥煤至烟煤占有一定比例。主要分布在巴东、利川、建始、来风和咸丰五个县(市),以巴东和利川为优。全州已探明资源储量约1.9亿吨,预测资源量为1.0亿吨,历年开采和损失煤炭储量近6000万吨。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规模,同时还必须在提高资源保证程度方面开展工作。据了解世界天然气储量的70%一80%都是煤层气。我国煤层气资源接近常规天然气的一半。目前煤层气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最近省石化集团想在我州开发利用煤层气,要求储量保证程度高,储量大于1000万吨、发热量大于3000千卡/公斤,就可以满足煤气层的开发应用的需要。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对煤质资源的开发应用的政策是:积极扶持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应用,加速煤矿生产矿山煤层的抽取利用,调控煤炭开发总量,限制开采高硫煤、高灰煤,加强优质煤、环保煤和特殊煤种的保护性开采,积极开发与推扩洁净煤技术,优先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煤炭洗选加工利用技术。

2.石煤和炭质页岩,该类矿产地全州六县二市均有广泛分布。经煤炭部门调查预测,全州石煤及炭质页岩资源量143亿吨以上,其中石煤47亿吨,炭质页岩96亿吨,历年开采和损失储量2200万吨。在石煤及炭质页岩中,普遍含有硒、钒、铅、镍、锗、锶、镓等20余种伴生稀散元素、,可综合回收利用。同时石煤、炭质页岩也是一种可利用的热能矿产,目前州内尚未很好地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仅用于烧石炭、发电和民用烧料。从市场需求来看,开发潜力较大,关键是要搞好综合利用。

3.天燃气在我州内仅利川建南有分布。现已探明天燃气储量50.5亿立方米,历年开采和损失10.55亿立方米,现尚保有储量40亿立方米。目前正已逐步开发,主要用于州内工业和民用燃料。其市场潜力较大,设计可开发利用50年。

(二)黑色金属矿产

州内的黑色金属矿产分布极广,主要有铁矿和钒矿。

1.铁矿主要是产于泥盆系地层中的宁乡式铁矿,分布于巴东、建始、恩施、宣恩、鹤峰等各县市境内。构成矿床加余处,达大、中型规模11处(大型2处,中型9处),探明储量近13亿吨。储量占全省铁矿保有储量的一半以上,居全省第一位,名列全国宁乡式铁矿储量首位。铁矿的特点是产地多、分布广、矿层稳定、规模大、储量丰富,其中官店铁矿探明储量3.88亿吨,为湖北省铁矿床之冠,已被编辑《中国矿床发现史·湖北卷》。由此可见,我州铁矿资源总潜在价值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因矿石属高磷鲕状赤铁矿,选矿性能还存一些问题,无法形成产品优势。今后,随着选冶技术的不断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本州铁矿可望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2.钒矿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和下二叠统黑色岩系中,现已探明五氧化钒组分资源量28.18万吨,为中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鹤峰走马坪和恩施双河。

(三)有色金属矿产

1.我州铜、铅、锌、锑、汞、金等矿产资源较为缺乏,目前已发现的均为矿点和矿化点,乡达100余处,主要分布在鹤峰、宣恩和咸丰。对这些星罗棋布的有色金属矿点和矿化点,我队今年将选择成矿有利的宣恩铜厂坝铅锌矿开展普查,重点解剖,以点带面氕,力求突破,指导面上的找矿工作。另外,湖北省地调院也即将开展鹤峰南部地区铅锌矿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

2.铝土矿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梁山组含煤岩系地层中,仅在咸丰二仙崖与肝脏溪进行过预查,估算远景资源量约966万吨,地质工作程度很低,目前尚未开发利用。3.白云岩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上统地层中(可用于提炼金属镁),分布于宣恩、咸丰、恩施、鹤峰等县(市)。地质工作程度低,据目前所知,宣恩高罗小坝河白云岩矿质量较好,氧化镁含量较高,二氧化硅含量较低,部分小于l%,预测资源量约400万吨,其中特级品为157万吨,该矿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四)稀散元素矿产

硒资源是恩施的特色资源,恩施州是全国主要的富硒地区,恩施双河、红土、沙地、沐抚、宣恩椿木营等地段,硒背景含量高,特别是双河渔塘坝已形世界罕见的独立硒矿床。该资源不仅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关注。目前主要用于生物领域,生物硒产品的开发已有一定的基础,今后除加大该方面的应用外,还应加强地质勘查,尽快扩大矿床规模,查明硒资源的潜在远景,为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五)非金属矿产

二十一世纪,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非金属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非金属矿产分布广,找矿较容易,开采成本低,应用领域广,确定了非金属矿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州境内非金属矿产分布较广、种类较多,主要有磷矿,硫铁矿、高岭土、卤水、石膏、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重晶石、硅石、生物灰岩、方解石、石英砂岩、紫砂陶、陶瓷土、页岩等近二十种。

1、硫铁矿:矿产资源丰富,规模大,预测资源储量达l亿吨。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硫磺与制造硫酸,严重污染环境,且经济效益差。生产硫精粉,发展深加工,是今后硫铁矿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

2、高岭土: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600万吨,尚未规模开发利用,今后应深化产品开发,形成系列产品,以提高产品价值。重点发展造纸用的涂料高岭土、煅烧超细高岭土和高纯细粉高岭土。河南已研究开发了含煤建造沉积型硬质高岭土,现已研制和开发出四个方面的系列产品:一是造纸用涂布高岭土,用高岭土进行焙烧加工处理和造纸涂布试验效果良好,主要技术性能和苏州高岭土类似;二是电缆工业用活化高岭土;三是填料高岭土,用于塑料、地板、橡胶工业、油漆、建筑涂料等;四是化工试制品。高岭土原售价30元吨;而填料级产品,价格为200—300元/吨;活化高岭土,价格为2800一3000元/吨;若改型为有机复合粘土,价格更高。湖北省迄今还没有一家高岭土深加工企业,省内造纸厂、化工厂完全靠从国外或省外进口高岭土原料。恩施市屯堡花石板硬质高岭土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石资源量671万吨,预测资源量达6000万吨,为优质片状高岭土,是一产煅烧高岭土的理想原料。经由武汉工业大学始于1992年11月至1996年7月,对该高岭土矿进行了开发利用研究,先后完成了小试、中试阶段,在中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超细粉碎与分级试验,提纯试验以及煅烧试验,使得高岭土的三大应用指标:纯度、白度、细度满足造纸涂布级工业要求。中试产品达到如下指标:SIO252.88%、Al2034433%、Fe203036%、Ti02070%、白度>85%、一2ūm>85%。圆满完成了高岭土开发应用,提供了高档次原料的任务。1996年7月22日,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意见中指出:“选用CXF型成套超细煅碎设备制备超细粉碎物料,经化学提纯后再煅烧,生产超细煅高岭土的新工艺具有独创性。其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开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耐火粘土矿主要产于迭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二迭统梁山组含煤岩系地层中,资源丰富,质量好,分布广。随着建材、化工行业的发展,扩大生产耐火粘土砖的规模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4、磷矿资源现在十分紧俏,一是随着精细磷化工的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已达二百多个品种,分为医药级、食品级、饲料级、试剂助剂级、甚至应用于高科技军事工业,特别是食品级(美国已使用三十多个品种)、饲料级精细产品的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科技水平的标志;二是随着世界磷化市场格局的调整,欧美等国家由于资源环境等原因,将投资和采购市场向亚洲转移,如果我们早一点掌握这一走势,其收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5、对重晶石、萤石、石膏、硅石等矿产,应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就近研制新用途,形成新产品;或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矿产品的经济价值。

重晶石矿在来凤西北部有广泛的分布,且可考虑开发利用,但应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如重晶石块矿石20—50元/吨,制成立德粉B301后,售价1500—3000元/吨。

萤石矿是国际矿产品市场的短线产品,恩施州萤石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利川市寒池一见天坝一带。国外已从传统的用作炼钢熔剂发展到陶瓷、水泥和炼铝工业。近年又开拓利用氟塑料做人造骨胳,心瓣膜,做建筑和造船工业的焊剂,大功率激光部件用来生产火箭燃料等。

石膏矿在利川柏杨一带有广泛的分布,其中后河石膏矿经普查已探明资源储量约6千万吨,达大型规模。同时具有较大的资源量潜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美、日大量用于制造建筑制品。石膏的消费结构有很大变化,美国用于制石膏预制品占总量的70%,日本占48%。

硅石矿在全州八个县(市)都有分布,尤以巴东、恩施、宣恩、利川、建始更为丰富。硅石矿即石英砂岩不仅用于生产玻璃,还可生产硅铁、硅钙和结晶硅。由于石英砂岩硬度大,强度高,也是一种良好的道碴石料,在宜万铁路恩施段沿线有广泛的分布,资源的远景潜力大,正着手勘查与开发利用。

6、水泥用石灰岩矿,由于我国近年来基础建设高速发展,需求量猛增,带动建材业的高速发展,黄石的华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近年迅速扩展,先后在省内建立了若干分厂,特别是2003年先后在武穴、阳新、蒲圻、宜都、南漳、恩施等地已申请了六个探矿权。正着水泥灰岩的勘查开发,筹建水泥生产。

7.菊花石是本州的特色矿产之一,产于下二迭统栖霞组地层中。主要分布在恩施市和宣恩县境内。其中恩施新塘一带发育较好,可用于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宜加大勘查开发的力度,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范文篇7

关键词: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关系;措施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森林覆盖面积较少、防护效能低下及林地利用率过低等,还有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所致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等问题。由此不难看出,保护林业资源是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在保护过程中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有助于林业产业收益获得全面提高。

一、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一般使用林木资源时都是砍伐熟龄树木,使得森林资源无法协调龄组比例,加之林木生长相对缓慢,致使后续力量滞后,产生难以为继的问题。同时林木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裸露土层面积逐年扩大,又受到自然力量常年摧残,以至于表层土壤贫瘠严重沙化,促使水土流失,泥沙淤塞河道,进而恶化生态环境频发灾害。此外,森林物种演变而成的自然生物链,受到人类对自身欲望的无节制满足原因,造成野生动物大量被猎杀,成为各种美食、奢侈品或名贵药品,引发珍稀物种濒临和生物链失调等问题,制约着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二、开发利用与保护林业资源的关系

(一)林业开发以林业保护为前提

由于我国林业资源中生态资源比例较高,而生态林业资源极具生命力,其系统中可实现资源循环。故要使林业资源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发展规律,利用科学技术保护林业资源。一般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是基于生态林业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并于良好开发基础上有效实现最大化利用。若是开发不合理,则会造成林业资源生态链严重破坏,致使林业资源短缺。可见资源利用是以保护先、开发后为原则,并且保护林业资源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关键。因此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提为保护,但要避免过度保护,以防制约经济发展,最好是结合现代科技,合理开发保护林业资源。

(二)林业开发必须顺应经济发展

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要基于资源保护之上,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式。林业资源要取得发展分析林业经济结构和管理层次是关键,更要根据林地保护、林业用地等综合性保护林业资源。同时还要重视调节林业繁衍及其保护的结构,确保林地资源利用符合实际情况,使其与经济的协调性充分发挥。

三、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一)林下资源保护开发

林冠层下各类动植物统称为林下资源。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护开发林下资源对改善调整国民生活和林区经济结构至关重要。以四川白河自然保区为例,区内林下资源涉及大熊猫、川金丝猴与各类药材野果等,这其中川金丝猴为主要保护资源,故当下仅以此提出相关建议。由于川金丝猴栖息地物种丰富、景致优美,一般多为旅游胜地,对游客极具吸引力。而当前国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使得野外观赏动物的旅游方式日渐火热。因此,大部分主要保护川金丝猴的自然保护区纷纷投入旅游开发,以此带给当地居民可观经济收益和更多就业条件。但盲目发展旅游业建设娱乐设施等,只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大面积锐减川金丝猴栖息地。需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避免游客过度影响川金丝猴活动,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宣传教育,如勿投食金丝猴,恐吓动物等,尽可能保障川金丝猴栖息地现有面积。特别是对当地居民要强化保护意识宣教,保护自然尤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无疑是功利世代的公益事业,而从长远角度来说,最直接受益者还是保护区周边的居民。故必须向其大力灌输保护意识,普及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法律知识,使其消除自顾当前的短视思想,自觉主动地参与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建设管理。

(二)合理开发,保护资源

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期间,其以获得高额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故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各地区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发展保护区经济。森林开发以木耳香菇、中药材及木材等为主要产物,这就需要与各地区实际相结合,积极呼应国家护林措施,综合开发森林,提倡退耕还林,达到保护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开发的目的。另外一方面,不同自然保护区的产物产出情况存在差异,如东北地区以木材见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地势气候影响,则以木耳香菇等为主,在开发期间可适当改造保护区,实现其种植面积和产量扩增。此外,西南地区林地则适宜各稀有中草药生长,故开发森林期间要结合中草药习性与当地条件,进行中草药人工种植,以防当地居民肆意偷挖保护区内药材,造成稀有中草药濒临绝迹问题,尽可能保障保护区内物种的多样化,使其生物链保持平衡。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林业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可知,当前林业资源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实现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理清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保护林业资源为开发利用的基础,而林业资源开发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然后再根据实际保护区及其主要保护对象等,积极探讨有效开发利用措施,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娟 单位: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李旭.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探讨[J].绿色科技,2016,(9):109-109,112.

开发利用范文篇8

一、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资源总量及结构

2012年市土地总面积145470公顷,其中农用地9459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5.03%;建设用地2986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0.53%;未利用地面积2100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4.44%。

1、农用地现状

2012年市农用地945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98.87公顷(40.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68%,主要分布在本岛的平原沿海地区;园地面积211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分布在本岛的丘陵平原交接处;林地面积50950.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3%,在全市各大陆岛均有广泛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本岛、岱山岛、泗礁岛、衢山岛的丘陵地带;其他农用地8505.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6%,以坑塘水面为主。

2、建设用地现状

2012年市建设用地2986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4605.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2%;交通水利用地3975.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83%;其他建设用地549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92%。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8450.55公顷,人均140平方米;农居点用地面积6154.79公顷,人均146平方米。交通水利用地中,交通用地2130.47公顷,主要依托本岛公路网和各大港口分布;水利设施用地1844.97公顷,主要为在本岛的水库。其他建设用地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40.23公顷,集中分布在各风景名胜区;特殊用地1234.64公顷,主要分布在本岛沿海地区;盐田面积4115.59公顷,各县区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3、未利用地现状

2012年,市未利用地面积26991.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24%。其中水域面积769.46公顷,滩涂沼泽12308.09公顷,自然保留地13914.02公顷。

(二)海岛土地资源的特殊性

1、土地类型多样,可开发利用土地分散并且数量有限。群岛由天台山、四明山余脉入海而成,全市1390个岛屿,地貌基本以丘陵为主,平原较为狭窄。从地貌类型统计看,高丘占9%,低丘占61%,平原仅占30%。市内较大的岛屿有较高山峰、丘岗,分层次构成以本岛为典型的高丘、低丘、平原、滩涂(潮间带)以及海域地貌的环状结构。较小岛屿往往是“一山一岛”或“一丘一岛”,以低丘地貌为主。群岛环境导致市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分散、狭小,开发成本高;丘陵面积在全部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导致可开发利用土地的更加有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

2、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大陆迥异。市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短缺、陆地生态系统脆弱,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另一方面,市依海而存,也必将依海而兴,其海洋优势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观的变化而不断显现,市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大陆存在显著差异。市土地开发利用要转变对农用地的认识,农用地存在的意义与大陆有很大差别,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市农业产值中90%以上为渔业产值,耕地主要以提供蔬菜、水果为主,粮食中的大米基本是外调,而林地主要以生态功能为主。也就是说,发展现代渔业应当成为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不会影响市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滩涂资源开发难度加大,投资成本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共围成滩涂356处,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农业生产、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与此同时,滩涂围垦的成本不断提高。2006年至2012年,全市围垦面积3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9.58亿元,滩涂围垦成本在5万元每亩左右;从目前正在实施的滩涂围垦项目来看,钓梁围垦三期、六横小郭巨围垦二期工程成本在7万元每亩左右,金塘北部围垦成本在15万元每亩左右。滩涂围垦成本大幅提高,以及对围填海管理越来越严格,导致通过滩涂围垦来解决用地需求的路越来越难走。

(三)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土地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市土地总面积14547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98.87公顷,按照户籍人口96.77万人计算,人口密度为66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2.25亩,人均耕地面积0.43亩。与浙江省相比,人口密度为全省的148%,人均土地面积约为全省的65%,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省的59%。与全国相比,人口密度为全国的495%,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的2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29%。市目前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猛增,人多地少的矛盾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

2、经济社会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较大。市1390个岛屿基本是由天台山、四明山余脉入海而成,各个岛屿的地形基本上是中央为山、山的四周为平地。按照平原面积为总面积的30%计算,全市平原面积约为42070公顷,而全市耕地面积为40.05万亩,占平原面积的63%;耕地面积中又有36.43万亩为基本农田,约占耕地面积的91%。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体系,必定需要大量开发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地形原因和历史原因,大部分项目建设所需的岸线和土地包含耕地,甚至包含基本农田,经济社会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3、海岛保护法实施后,无居民小岛审批周期拉长,使用难度加大。市是全国唯一的以群岛立市的城市,全市1390个岛屿,住人岛屿仅有140个,无人岛屿1250个,占全市岛屿总数的90%。无人岛屿虽然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岸线资源、旅游资源。近年来市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开发利用无人岛屿也是推动力之一。市要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的港航产业、临港工业、海洋旅游业,也有大量的项目需要布局到无人岛屿上。随着海岛法的颁布实施,无人岛屿的开发利用审批权上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审批周期拉长,必然对开发利用无人岛屿发展海洋经济带来影响。

4、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市地处海岛,与大陆分隔,且岛屿分散,径流短促,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目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700立方米左右,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地区。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大陆引水一、二期工程和海水淡化项目,淡水生产供应成本急剧上升,大陆引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1.86元,海水淡化成本每立方米6元。农业生产是高耗水行业,农业灌溉用水占的比例较高,全市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市用水量比重的30%左右。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水稻种植亩均成本625元,按照大陆引水成本每立方米1.86元计算,水稻亩均耗水成本高达1268元,在种植水稻仅耗水成本是水稻平均种植成本的2倍,是国家水稻收购价格的1.36倍,在种植水稻和发展农业严重的不经济和不适宜。高昂的淡水价格、难以开展规模农业和农业生产相对较低的产出,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一是集约用地观念不强,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集约用地观念普遍还不强。二是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土地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市场价格。三是土地供应管理制度还停留在“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中,一贯将工作重点放在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上,而对后续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监管往往缺位,对低效利用、闲置土地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及有效利用的激励机制。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作法与成效

1、科学有序实施一批滩涂围垦项目,增加可用土地面积,提升土地及岸线价值。1951年-2005年,全市共围成滩涂356处,围涂总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为人均增加用地0.20亩,现已开发利用125.4。2006年-2012年,全市围垦成陆40处,面积37平方公里。滩涂围垦项目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及岸线价值,一大批临港工业项目依托围垦区域建设起来,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钓梁围垦区域扩展了本岛北部的工业区块面积,也充分挖掘出北部深水岸线的价值;东港围垦区域建设起一座新城;目前正在实施的小洋山北部围垦、金塘北部围垦、小郭巨围垦,将布局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石化工业等项目。

2、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沿海土地价值。2007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范围内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管理、监督等活动进行了规范,并成立了市港口岸线资源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港口岸线开发管理与项目布局方面的重大事项和问题。通过几年的实施,岸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设了一大批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机械、临港石化的大项目,如中远六横修造船基地、欧华造船、和邦化学、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水稻是我市传统种植品种,耗水量大,遇到干旱年份或者降水时空不均衡的年份,容易遭受灾害,产出大幅度下降。为提高农业产出率,同时为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减少水稻等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大棚、滴灌等现代化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在土地供应上,坚持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目录》和《禁止用地目录》;在具体建设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浙江省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建设项目用地实施严格的定量管理;坚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划拨用地目录》、《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确界定划拨、协议、招拍挂供地界限。在土地使用中,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体系,建立违约追究责任制度。在项目竣工后,建立用地复核验收制度。

5、推进产业集聚,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缩短产业链上企业的空间距离和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产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近年来,市通过科学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等手段,大力推进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向经济大岛集聚,取得明显成效。如经济开发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6.21亿元、工业性投入13.48亿元、利税总额3.07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为1.6亿元;市六横岛2008年社会总产值131.8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1.1亿元。

二、市建设用地需求测算与缺口推算

(一)方法一:建设用地需求回归测算

2、预测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00亿元,按照海洋综合试验区建设GDP目标,2015年实现GDP约为1100亿元,2020年约为1700亿元,代入模型,可得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28274.5公顷,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34822.5公顷,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42680.1公顷。

(二)方法二:根据重点项目用地缺口推算

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24071.23公顷,到2020年为32237.75公顷,期间可使用量为8166.52公顷。而根据方法一推算,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42680.1公顷,比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18608.87公顷,建设用地缺口为10442.35公顷。

根据《市要求列入省“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建议表(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市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要6200公顷,其中实施类项目2236公顷,预备类项目1013公顷,研究类项目2951公顷。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5年至2020年之间市建设用地使用量为8166.52公顷,2005年至2012年已经使用了4084公顷,2010年至2020年之间建设用地仅剩4082.52公顷。两项数据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规划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到“十二五”末,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就出现缺口2117.48公顷,而重大建设项目从历年投资额来看,只占全市总投资的30%左右,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占全市总投资70%的非重大建设项目无地可用。“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已经出现较大缺口,“十三五”更是无地可用。

三、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需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促进市海洋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广开源路,因地制宜,向海洋要地,向滩涂要地,向低丘缓坡要地,向无人海岛要地,特别是向农业要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地,发展不占地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土地使用各环节的管理,推进土地流转。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性保护。

3、外部和内部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各项用地优惠政策,重点是突破现行用地政策,争取保障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需要的特殊用地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潜力挖掘,多途径节约用地,合力保障土地要素。

四、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发展“海上农业”和“现代农业”。“海上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确保在农业用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发展“海上农业”,一是要稳定发展捕捞业,在保持捕捞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减少捕捞船只;二是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拓展渔业作业空间,打造远洋渔业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将有条件的港湾及近海开发成“蓝色耕地”,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现代农业”,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定若干面积较大、连接成片、基础设施较好地区域为农业发展区,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若干现代农业综合区、农业主导产业园区、精品农业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蔬菜、水果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应。

(二)发展“节地工业”。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向地下和地上发展的“节地工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工业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新建的工业项目,要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给予建造两层及两层以上厂房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对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的,要安排相关扶持资金。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来布置非生产性设施。

(三)培育发展“海上主导产业”。市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发展空间广阔。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多年努力,把发展空间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现阶段,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港航产业,不断提高海运运力和发展物流贸易服务业,加快港航服务集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铁矿砂中转贸易、煤炭中转加工配送、油品中转贸易储存、粮食中转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转储运加工、集装箱中转运输等六大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宗散货枢纽港和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同时要大力发展临港大宗物资加工产业,重点布局煤炭、矿砂、石化、粮油、木材、有色金属等加工项目。

(四)发展“立体交通”。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交通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一批交通道路正在建设之中。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向空中和向地下拓展、发展“立体交通”也是势在必行的。近期来看,要实施好定海区文化路立交桥、普陀区东港立交桥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建设更多的立交桥、高架桥,甚至发展地铁、轻轨,也是建设城市“畅通工程”的重要途径。

(五)向“坡地”要地。选择一些坡度较缓、环境优美的地段作为山地住宅开发的重点。逐步推广“山地住宅”的新概念,以引领开发商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山地住宅建设。其次,可以将某些工业项目搬上低丘缓坡,扩展用地外延空间。但需要强调的是,山地住宅和工业项目开发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科学有序开发。

五、推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核减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市农用地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各岛屿自然港湾淤积围垦而形成的小块平地,经捍卤蓄淡后改造为水田,二是在岛屿山坡上开垦出来的旱地,包括年代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的零星农地。在1992年全国土地详查时,虽有很多山顶、山坡地块已经退耕还林,但由于当时土地详查政策的规定,仍然统计在耕地总量之内。市基本农田面积则是以耕地面积为基数,按照国家国土部核定给浙江省的基本农田保护率核定的,没有考虑到市陆域面积零星离散、耕地总量少、人口密度高的实际,耕地面积保有量指标偏大,基本农田保护率偏高,保护率达到91%。受地形因素影响,市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多数划定在紧靠港口岸线的区位,致使一些临港产业开发项目因涉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而无法实施,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促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建设,建议核减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二)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长期以来,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然而近年来市经济发展速度却处于长三角的领先地位。经济的后发性带来了新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在90年代末期,国家对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不严,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上级分配的建设用地尚使用不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速,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背景下,进一步激化了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用地短缺严重制约了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实际需要,相应增加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以及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三)保证用海指标,享受省级海域使用审批权限。市土地资源短缺,海域面积宽阔,发展海洋经济,必定要利用海域。国家从2010年开始对用海实行指标管理,指标下达到省一级,计划单列市单列。此政策对市临港产业、滩涂围垦等影响较大。建议将的围填海计划指标实施计划单列,由国家直接下达计划指标,并适当放宽指标限额。同时海域使用金全额留在当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用于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生态保护。

开发利用范文篇9

自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在有关乡镇及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国有水面养殖管理中存在的无序状态逐步得到规范。但同时由于部分乡镇、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导致养殖纠纷日益增多,制约了渔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加强国有水面开发管理,保障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国有水面开发利用是事关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农(渔)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是做大做强养殖业的重要抓手。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国有水面的开发利用管理,是适应渔业生产新形势的需要,是保障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同时也是规范国有水面养殖开发行为,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开展的需要。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切实把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努力实现渔业生产与增效相结合,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履行职责相结合。

二、认真总结,搞好自查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国有水面开发的实际情况,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意见》(五政办〔2005〕42号)的具体要求,仔细疏理,逐项认真统计(统计内容见附表),并将统计表与本乡镇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状况、管理经验、存在问题及工作计划于6月10日前上报县国有水面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水产局)。

三、明确职责,理顺程序

(一)乡镇职责

1、做好水面调查、踏勘、丈量和发包工作。乡镇接养殖申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国有水面的踏勘、定界、丈量和发包工作,填写从畜牧水产局领取的统一制式的水面丈量、发包、管理文书,经乡镇长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向畜牧水产局移送管理档案。

2、安排乡镇财务人员到县畜牧水产局领取非税收入票据,并足额收缴和上解国有水面承包费和规费(每月25日为上缴结算日)。

3、及时掌握和化解本辖区内水面纠纷和矛盾,杜绝越级上访。

4、在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依照《**县国有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利用水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关心专业渔民的生产、生活,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落实休渔、禁渔内容,划定安全水域,落实国家和政府对专业渔民的优惠政策,确保专业渔民安全生产和优先养殖。

(二)畜牧水产局职责

1、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国有水面开发管理有关文件精神。

2、依法制定国有水面开发管理的操作程序,分发统一制式管理文书。

3、依照法定收费权限,领购非税收入票据,并加盖公章,积极协助财政部门做好乡镇的票据领缴使用工作。

4、对乡镇上报的水面管理档案进行审查和审核,同时填写养殖证审批表。在法定的工作日内完成上报审批工作,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证》,并做好存档、登记管理。

5、依法对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乡镇依法调处水面纠纷和矛盾,依法处理违反《渔业法》行为。

6、加强渔业生产技术指导,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水面,搞好养殖的监管和资源的保护,加大生态的维护和投入,努力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养殖规模,培养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养殖产业,引导养殖生产者走集约、高效生态发展之路。

(三)财政部门职责

1、票据管理。国有水面使用费(水面承包费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是政府非税收入范畴。财政部门及时提供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并按票据管理办法按月核销票据。

2、做好国有水面使用费的征收及分成工作。按照《**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将征收的国有水面使用费全额汇缴到县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未启动前,仍按原渠道汇缴财政帐户)。国有水面使用费征收分成比例75:25,即乡镇政府留成75%、县畜牧水产局分成25%。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县财政局按分成比例划拨。

3、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对乡镇国有水面管理费用收取情况进行中监督检查,并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依法处理。

(四)监察局、审计局职责

1、认真落实县政府关于国有水面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

2、及时查处在国有水面开发利用工作中违反程序的行为,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超越职权、行政不作为等渎职和违规违纪行为。

3、严肃查处在国水面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吃、拿、卡、要以及执法违法、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违纪违法人员。

开发利用范文篇10

一、基本概念和特点

浅层地温能一般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200m)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一种低温热能,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和地球梯度增温。浅层地温能资源广泛存在于浅层表地层的洹温带中,受四季气候的影响较小,温度相对恒定,再生迅速,可循环使用。其主要特点如下:

1.储量巨大

据专家测算,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2.清洁环保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是利用有关技术装备对浅层土壤或地下水进行冷热交换,以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冬季)或降温(夏季),整个过程中,不消耗土壤或水,可以实现供暖(冷)区域的污染排放,无环境污染。

3.可用性强

据北京、天津等浅层地温利用程度较高地区统计,浅层地温能建筑投资约250~380元/平方米,比同样满足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条件的燃气和空调系统等能耗降低20~30%,其运行费用明显低于其他清洁能源,且能就地取材,免于运输,无废渣、无污染,经济实用。

二、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浅层地温能的转换主要采用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全世界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项新型能源技术,其基本原理基于逆卡诺循环,采用电能驱动,从低温热源中吸取热量,并将其传输给高温热源以供使用,传输到高温热源中的热量不仅大于所消耗的能量,而且大于从低温热源中吸收的能量,在标准工况下,系统消耗一个单位的能量,从低温热源中提取二个单位的能量,合在一起输出三个单位的能量。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

1.水源热泵系统

水源热泵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位热能。根据水的来源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地热水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深井水)水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等(见图1)。

*

1)地下水水源热泵技术

同空气、土壤和浅表水体等其他热源相比,地下水资源丰富、很少受气候变化影响,因此,冬季使用不会像空气源热泵那样易结霜,或者像地表水那样易结冰,既适用于中小型建筑又可用于大型建筑。常规地下水热泵系统使用的多为深50m以内的浅井,并可分为井-沟渠型和井-井两种类型。井-沟渠型只有一口(组)抽水井,从井中抽出的地下水流经蒸发器(或冷凝器)放出(或吸收)热量后,直接排入沟渠或另作它用,不再灌回地下。井-井型则包括一口(组)抽水井和一口(组)回灌井,从抽水井抽出的地下水使用后经回灌井灌回地下,通常将抽水井置于回灌井上游并保持一定距离。

2)地表水水源热泵技术

湖水、河水水源热泵:湖水、河水水源热泵的利用在取水结构和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因所需资金较大,发展也不快,而且湖水、河水等经升温或降温后再排回水源当中去,对自然界生态有无影响还要进一步观察。

污水源热泵:采用污水作为水源热泵的热源,根据污水夏季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冬季高于室外温度的特点,用热泵利用污水冷热能。污水源热泵系统按照其使用的污水的处理状态可分为以未处理过的污水作为热源的污水源热泵系统、以二级出水或中水作为热源的污水源热泵系统;按照热泵机组机房的布置情况可分为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海水源热泵:海水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是热泵机组非常好的热源形式之一。在25~50米水深位置海水的温度基本恒定(5~8℃),主要用于中等规模及大规模的热泵系统中。我市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发达,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具备了相应的发展条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大型区域海水供热供冷热泵机组,特别是在夏热冬冷地区,已成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2.土壤源热泵系统

土壤源热泵系统(见图2、3)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温能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并提供生活热水的一种节能环保的技术。现采用的技术主要为土-气型地热泵技术。

土-气型地热泵技术所利用的能源是常温土壤中的能量,采用埋设垂直管、水平管或向地表水抛设管路等多种方式,直接从浅

图2土壤源热泵制热系统层土壤取热或向其排热,不受地下水开采的限制,推广的范围更大、更灵活。它只要有足够进行热交换的浅层土壤(-3.5℃以上的土壤或地下水)就可满足地热泵所要求的技术条

图3土壤源热泵制冷系统件。土-气型地源热泵技术减少了地热转换成热水和冷水的过程其热损失减少能源效率更高供暖、制冷运行费用更低。

三、国内外浅层低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一)国外浅层低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地源热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12年。20世纪50年代,欧洲开始了研究地源热泵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于当时能源价格低,这种系统并不经济,因而未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次能源危机,地源热泵才开始得到重视。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在北美和欧洲已经非常成熟,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供热空调系统,有一整套标准、规范、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

在欧洲,地源热泵主要应用于新建房屋,系统末端可以提供地板辐射采暖。但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瑞典普及广泛,市场成熟,90%的房屋安装了地源热泵,而英国、丹麦等国家才刚刚起步。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水源热泵就作为一种商品开始生产。1985年,美国已经拥有1.4万台地能中央空调系统(即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如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以供热又可以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到目前已经安装了40多万台,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稳步增长。2000年,美国商业建筑中地能中央空调系统已占空调总保有量的25%,其中新建筑占40%。

(二)国内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在地源热泵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当时由于能源价格的特殊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地源热泵的推广非常缓慢。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地源热泵自身所具备的节能和环保优势,这项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推广。

目前全国浅层地热能服务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河北等地;仅北京市就已完成热泵项目超过500个,12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其中既有普通住宅、公共建筑,也有工业厂房、宾馆商场。近年来,河南、陕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也都开始了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的探索和试点工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四、我市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工作的建议

我市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又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力度。

(一)摸清家底,科学制定规划。浅层地温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积温稳定,开发技术日臻成熟,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替代能源。但对地温能资源进行地质勘查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首先应委托科研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如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等),按照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开展我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和环境评估工作,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详细的数据。在调查评价评估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我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发展规划,使浅层地温能在我市能够科学、有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