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45:22

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MIS开发模式;Client/Server;Browse/Server

1引言

Intranet这个名字自Internet商业化以来,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日常管理的必要工具,由于Intranet本身的特点,多数人总容易与MIS的概念混淆区别。若按一般的理解为:“防火墙之后的Internet”,确实与初级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人认为Intranet不能与MIS相提并论,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对比说明:

(1)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技术之上,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特点,所开发出的增强应用技术平台。它侧重于平台技术。

(2)MIS构件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OS、通讯协议等,它是一个综合系统,而且更注重于网上内容及网上管理。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Intranet的出现只是更丰富了MIS的吸引力,完全代替MIS的含义范围的说法从应用与理论角度都是不正确的。

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概念上的混淆,目前在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

(1)将Intranet等同于MIS,认为MIS就是指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Intranet代表了新技术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前的所有系统设计方案都可用B/S模式来解决,全部系统在B/S模式下开发。

(2)将Intranet与MIS对立,认为B/S侧重于信息文本,C/S的数据库信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过程,主张数据库信息进出仍用C/S模式。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偏激的,是对Intranet新平台的缺乏认识所致,有必要给予充分认识才能正确对待。

2C/S和B/S之比较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是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B/S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目前,这两项技术以被世界各国所掌握,国内公司以C/S和B/S技术开发出产品也很多。

2.1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运行数据,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须过问(通常也无法干涉)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的下,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2.2B/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惊人的。因此,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2)成本降低,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这就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3)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Server)上,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以防万一。

3C/S与B/S将长期共存

在传统的C/S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和信息,例如各类数据库和各种格式的文件,而Intranet必须能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应用和信息。Intranet技术基础由于其通用性,能提供的标准接口是不多的。例如访问数据库的办法归根结底仍是CGI,而直接用CGI不仅编程麻烦,而且维护更困难,对于极大多数的企业是不适用的,至少是不够用的,还要有一系列的应用接口工具。而B/S模式目前只适用于信息,对于如在线事务处理(OLTP)应用尚有实质性困难。所以说,C/S与B/S模式还将长期共存,而二者间的接口工具也是一种长期需求。

3.1全文检索数据库的集成

Internet的技术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可以说,Hypertext就说明了这个优点。全文检索是Intranet的一个基本组成,关键是指定检索条件,还有就是能把各式各样原来的文件(库),方便地转换并装入全文检索数据库。虽然现在有一系列的接口工具,但由于原来文件的格式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靠开发厂商不断完善和优化。也有以(超)文本文件为基础信息的管理系统,由于没有合适的平台,勉强使用关系数据库或LutosNotes这种专用平台来建设,但要么开发困难、效率低下,要么则会使用户陷入专有平台固有的各种苦恼之中。Intranet技术在这方面是无可比拟的。

3.2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Intranet与关系数据库的接口是MIS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我们不具体阐述,这也是Intranet与Internet的区别最大之处。互联网上常常是一些不规则文本的,而企业内部更注重于对有序数据的,这是MIS的灵魂,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三条路径:

(1)许多数据库厂商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特点是基于各自的专有技术,与其数据库产品以及开发工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企业只用或主要使用一种数据库,这条途径是可行的。但Intranet的开放性将大打折扣。

(2)使用所谓的OLAP工具,即独立于数据库产品的分析工具。但目前出现的OLAP工具的Intranet版本都不够成熟,应有一番竞争乃至到成熟的过程,但必须应用于多种数据库及需求比较复杂的用户。但这样做投资较大且需专门培训。

(3)在Intranet平台中提供访问关系数据库的通用接口工具,这是最理想的做法,但目前产品仍没有达到前两种工具的性能,希望尽早有一个功能强的通用接口工具产生。

3.3工作流接口

对于大部分企业,全面、完整的工作流工具并不太需要,因为全文检索和关系数据库的接口工具已解决了信息的存储和共享使用。而工作流中“工作”是属于OLTP的,目前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技术。如属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最自然的是采用Office套件;为收集原始数据,还得需要Form工具。而Intranet的“消息传递”工具是一大缺项,目前可行的只是利用电子邮件系统,而现在主要问题却是企业中通常采用LotusNotes等邮件系统,而不是直接使用Netscape等浏览器中的电子邮件功能,因此需要一个工作流接口工具,能实现基本的工作流功能,能综合调用Office或Form工具,完成基本工作。利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工作消息传递,利用Intranet调阅信息。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B/S要想在企业MIS中起主导角色,要走的路还很长,而MIS经过长期的建设,由C/S铸就的数据大厦也不可能一下由B/S改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带任何成见也没有什么激进偏见,将C/S与B/S技术淋漓尽致地尽展优势,发挥在企业MIS建设中。

4C/S与B/S的结合策略

根据上面对企业MIS开发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B/S在MIS中的一个重要用途即是WEB,而目前企业WEB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

(1)WEBBrowser根据用户操作对WEBServer提出访问请求。

(2)Server将请求分析处理,通过CGI访问DBMS以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或事务的提交。

(3)CGI根据DBMS返回的结果生成HTML文书经过Server向客户的Browser返回结果。

(4)Browser将HTML结果显示给用户。

对于上述流程,工作量主要在Server部分,而对该部分的处理目前也有好几种方法,有用CGI访问DBMS,也有依靠WebServer自身具有数据库处理能力,也有混合访问DBMS,但总的来说,对WebServer端的应用开发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在各个子系统应用上,我们仍然推荐用Client/Server方式,无论你用小型XBASE类数据库,或大型的Oracle、Sybase类数据库,在客户端你仍然要装实用程序用于数据服务器的信息联系,而同样对于大多数管理类用户,则可安装浏览器,编制一定的CGI程序,甚至利用新出现的JDBC或ASP技术,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安全机制,在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中,安全性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而WebServer,我们可以对用户请求进行过滤(包过滤、域过滤、主机过滤等),而由于Intran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如果用户直接通过IP地址,绕过前述的管理平台,直接访问信息的话,那么Intranet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在MIS中,Intranet应用与传统的C/S应用二者的安全性问题怎样合起来一起解决,而无需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访问权限和需求对WebServer进行手工配置,最好能在WebServer中有一种可与传统C/S应用无缝结合的方式,使开发人员在企业MIS营构中对二种应用的各方面进行集中一致的管理维护。

5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B/S应用,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特别适用于系统同用户交互量不大的应用,对于需要大量频繁、高速交互的应用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采用Intranet应用模式并不一定要全部取代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从某种意义特别是从近期的发展看,二者应用界限并不清晰,而且往往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事实上,企业MIS采用B/S模式并不是要求把应用都转到WEBServer上来,而是要根据情况来选择。那么,在应用中新的B/S模式就需要能同传统的C/S模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信东.信息系统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03-01

[2]曹汉平.信息系统开发与IT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4-01

[3]刘波.关于B/S和C/S架构的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6-10-05

开发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MIS开发模式;Client/Server;Browse/Server

1引言

Intranet这个名字自Internet商业化以来,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日常管理的必要工具,由于Intranet本身的特点,多数人总容易与MIS的概念混淆区别。若按一般的理解为:“防火墙之后的Internet”,确实与初级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人认为Intranet不能与MIS相提并论,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对比说明:

(1)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技术之上,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特点,所开发出的增强应用技术平台。它侧重于平台技术。

(2)MIS构件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OS、通讯协议等,它是一个综合系统,而且更注重于网上内容及网上管理。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Intranet的出现只是更丰富了MIS的吸引力,完全代替MIS的含义范围的说法从应用与理论角度都是不正确的。

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概念上的混淆,目前在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

(1)将Intranet等同于MIS,认为MIS就是指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Intranet代表了新技术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前的所有系统设计方案都可用B/S模式来解决,全部系统在B/S模式下开发。

(2)将Intranet与MIS对立,认为B/S侧重于信息文本,C/S的数据库信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过程,主张数据库信息进出仍用C/S模式。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偏激的,是对Intranet新平台的缺乏认识所致,有必要给予充分认识才能正确对待。

2C/S和B/S之比较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是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B/S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目前,这两项技术以被世界各国所掌握,国内公司以C/S和B/S技术开发出产品也很多。

2.1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运行数据,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须过问(通常也无法干涉)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的下,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2.2B/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惊人的。因此,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2)成本降低,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这就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3)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Server)上,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以防万一。

3C/S与B/S将长期共存

在传统的C/S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和信息,例如各类数据库和各种格式的文件,而Intranet必须能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应用和信息。Intranet技术基础由于其通用性,能提供的标准接口是不多的。例如访问数据库的办法归根结底仍是CGI,而直接用CGI不仅编程麻烦,而且维护更困难,对于极大多数的企业是不适用的,至少是不够用的,还要有一系列的应用接口工具。而B/S模式目前只适用于信息,对于如在线事务处理(OLTP)应用尚有实质性困难。所以说,C/S与B/S模式还将长期共存,而二者间的接口工具也是一种长期需求。

3.1全文检索数据库的集成

Internet的技术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可以说,Hypertext就说明了这个优点。全文检索是Intranet的一个基本组成,关键是指定检索条件,还有就是能把各式各样原来的文件(库),方便地转换并装入全文检索数据库。虽然现在有一系列的接口工具,但由于原来文件的格式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靠开发厂商不断完善和优化。也有以(超)文本文件为基础信息的管理系统,由于没有合适的平台,勉强使用关系数据库或LutosNotes这种专用平台来建设,但要么开发困难、效率低下,要么则会使用户陷入专有平台固有的各种苦恼之中。Intranet技术在这方面是无可比拟的。.2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Intranet与关系数据库的接口是MIS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我们不具体阐述,这也是Intranet与Internet的区别最大之处。互联网上常常是一些不规则文本的,而企业内部更注重于对有序数据的,这是MIS的灵魂,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三条路径:

(1)许多数据库厂商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特点是基于各自的专有技术,与其数据库产品以及开发工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企业只用或主要使用一种数据库,这条途径是可行的。但Intranet的开放性将大打折扣。

(2)使用所谓的OLAP工具,即独立于数据库产品的分析工具。但目前出现的OLAP工具的Intranet版本都不够成熟,应有一番竞争乃至到成熟的过程,但必须应用于多种数据库及需求比较复杂的用户。但这样做投资较大且需专门培训。

(3)在Intranet平台中提供访问关系数据库的通用接口工具,这是最理想的做法,但目前产品仍没有达到前两种工具的性能,希望尽早有一个功能强的通用接口工具产生。

3.3工作流接口

对于大部分企业,全面、完整的工作流工具并不太需要,因为全文检索和关系数据库的接口工具已解决了信息的存储和共享使用。而工作流中“工作”是属于OLTP的,目前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技术。如属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最自然的是采用Office套件;为收集原始数据,还得需要Form工具。而Intranet的“消息传递”工具是一大缺项,目前可行的只是利用电子邮件系统,而现在主要问题却是企业中通常采用LotusNotes等邮件系统,而不是直接使用Netscape等浏览器中的电子邮件功能,因此需要一个工作流接口工具,能实现基本的工作流功能,能综合调用Office或Form工具,完成基本工作。利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工作消息传递,利用Intranet调阅信息。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B/S要想在企业MIS中起主导角色,要走的路还很长,而MIS经过长期的建设,由C/S铸就的数据大厦也不可能一下由B/S改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带任何成见也没有什么激进偏见,将C/S与B/S技术淋漓尽致地尽展优势,发挥在企业MIS建设中。

4C/S与B/S的结合策略

根据上面对企业MIS开发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B/S在MIS中的一个重要用途即是WEB,而目前企业WEB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

(1)WEBBrowser根据用户操作对WEBServer提出访问请求。

(2)Server将请求分析处理,通过CGI访问DBMS以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或事务的提交。

(3)CGI根据DBMS返回的结果生成HTML文书经过Server向客户的Browser返回结果。

(4)Browser将HTML结果显示给用户。

对于上述流程,工作量主要在Server部分,而对该部分的处理目前也有好几种方法,有用CGI访问DBMS,也有依靠WebServer自身具有数据库处理能力,也有混合访问DBMS,但总的来说,对WebServer端的应用开发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在各个子系统应用上,我们仍然推荐用Client/Server方式,无论你用小型XBASE类数据库,或大型的Oracle、Sybase类数据库,在客户端你仍然要装实用程序用于数据服务器的信息联系,而同样对于大多数管理类用户,则可安装浏览器,编制一定的CGI程序,甚至利用新出现的JDBC或ASP技术,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安全机制,在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中,安全性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而WebServer,我们可以对用户请求进行过滤(包过滤、域过滤、主机过滤等),而由于Intran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如果用户直接通过IP地址,绕过前述的管理平台,直接访问信息的话,那么Intranet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在MIS中,Intranet应用与传统的C/S应用二者的安全性问题怎样合起来一起解决,而无需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访问权限和需求对WebServer进行手工配置,最好能在WebServer中有一种可与传统C/S应用无缝结合的方式,使开发人员在企业MIS营构中对二种应用的各方面进行集中一致的管理维护。

5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B/S应用,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特别适用于系统同用户交互量不大的应用,对于需要大量频繁、高速交互的应用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采用Intranet应用模式并不一定要全部取代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从某种意义特别是从近期的发展看,二者应用界限并不清晰,而且往往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事实上,企业MIS采用B/S模式并不是要求把应用都转到WEBServer上来,而是要根据情况来选择。那么,在应用中新的B/S模式就需要能同传统的C/S模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信东.信息系统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03-01

[2]曹汉平.信息系统开发与IT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4-01

[3]刘波.关于B/S和C/S架构的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6-10-05

开发模式范文篇3

1.1勘查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行政授予的方式,将探矿的权利无偿划拨给地质单位,而地勘单位根据国家计划,利用国家投资(地勘费)实施找矿勘探工程,并将勘探成果无偿提供给国家工业部门利用。在这种体制下,勘探者既无任何风险承担,又没有自身的商业目的。地勘单位只是按国家计划来布置工作,完成任务。目的只是提交了地质报告,任务就完成了。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明确了将公益性勘查和商业性勘查分别运行的方针。明确了国家只出资完成基础性、战略性的地质调查,而具有开发目的的详查,勘探工程均由开发商投资完成。国务院第240号令实施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勘查出资人即为探矿权申请人”,这一来,打破了原先只能用地质单位作为探矿权人的做法。各行各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只要有钱,就可以申请探矿权,从而使勘探单位进入市场,形成了勘查工程的市场活动。在各行各业的探矿权人中,既可以是外国的,也可以是港澳台或大陆各省的,既可以是国营控股的,也可以是各种经济成份联合或纯私人(个体户)的。他们都是通过市场机制形式而获得探矿权的企业,走的是勘探~开发~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勘探成果利用周期短,开发速度快。许多商业性勘探,成果报告提交第二年就开始进入矿山建设,完全扭转了以往勘探成果几十年才规划、开发的格局。

1.2探矿权的出让和流转,使得资源储量形成了资产的概念

探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是保障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有偿取得意味着探矿权有了财产权属性,可以在市场中流转。在探矿权出让或转让的评估过程中,评估的依据是资源储量(包含有资源储量可利用性及经济价值)。客观上使资源储量有了资产化的属性。同时使矿业行政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源储量成了矿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源补偿费以占用资源储量的优劣、好坏来定价。采矿许可证发放、矿业权的变更,物业纠纷,资源综合利用均可以用资源储量损耗的量鉴定。资源储量资产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快勘查进程,提高勘查找矿的经济利益,促进勘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使资源利用真正做到市场配置。

1.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式了变化

国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于1999年6月8日实施,废止了原来沿用苏联的一套储量分级分类的标准。具有经济意义属性的分类即资源储量按地质勘查控制程度、可行性研究、经济意义三个方面衡量。综合划分为三大类即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从经济意义上划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等十六个小类。在此基础上,国家于2002年相继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l3908-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O215—2O02)等22个单、复矿种规范。新的规范增加了各勘查阶段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的审批、资源储量估算及评估,也可以作为矿业权转让,勘查开发融资等评价依据。新的规范将地质勘查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预查阶段、普查阶段、详查阶段、勘探阶段。提交勘查报告必须要有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才能确定资源储量的分类,并分别对各类资源储量进行估算。

1.4矿井建设立项做出了规定

原来建设矿井只要进行过详查和勘探,便可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规模在3O万吨/年以下的新建矿井,只要有详查报告,就可做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模在3O万吨/年以上的,必须有勘探报告,才能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环境和水资源评估后到计划管理部门报批立项,地质矿产部门划定矿区范围、设计单位对矿井总体设计后,便可办理基建期的采矿许可证。新的建矿程序规定了矿井建设规模,审批权限范围和应具备的条件。12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为大型矿山,120万吨/年以下至4O万吨/年以上为中型矿山,4O万吨/年以下为小型矿山,小型矿山的核准(原为立项)和证件办理分别在省发改委和省国土资源厅,中型以上矿山的核准和办证均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如果属于未经过国家出资勘查的空白区,投资商便可直接办理采矿许可证,若属于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还需经国家确认的矿权评估机构对探矿权价款评估后,方能取得采矿许可证。探矿权价款缴纳的期限为两年。如果属于国有企业投资勘探,因资金紧张一时不能结清的,可以申请将探矿权价款转为国家资本金。

1.5勘查规范在网度和储量比例上有了明显的放宽

为了适应市场化和投资者的要求,勘查规范对一些应由投资者做决定的事不再统一制定强制性标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勘查网度(即工程的间距)。老的工程规范是勘探类型确定后,不同级别的储量是由确定的网度来划分的,超过就要降级。而新的规范对不同阶段勘查工程布设的要求,相对灵活。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阶段。新的规范对工程网度没有硬性的具体规定,也不是过去那种简单地倍数增长或减少,只是用极少量——数量有限——系统取样——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几个字样来表述,将工程间距的确认权交给了具体做地质设计的工程师来决定。二是探明可采储量。勘探规范指出: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表明了勘探规范没有对储量比例做硬性规定。在总的资源量查清的基础上,高级储量(新的规范所称的经济基础储量)探明的比例,由投资者做决定。前提只有一个数量一满足矿山前期生产需要,保证首期、储备后期、滚动发展。一般情况下,探明的资源量能满足矿山建设25—30年需要即可,改变了老规范有关储量比例的要求,使勘探工程布设更加灵活,突显了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益。

1.6在满足矿山建设初步设计前提下,对工程质量和解决设计中的地质问题要求更高

勘探设计既要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工程间距和储量比例上有所放宽,但不等于勘查工程质量放松或降低标准,甚至比计划经济时期要求更加严格。作为商业性勘探,它的最大优点是地质勘查到矿山建设周期短,一至二年内,矿山就建成了,勘探成果很快得到验证。

1.7地质勘查工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管理

地质勘查投资多元化和矿业权有偿使用、有偿转让的市场建立,在客观上形成了地质勘查工程市场,相应的就要符合市场管理制度的要求。以市场形式确保工程质量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需要中介性的地质勘查技术服务机构,给投资者作勘探工程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工作。二是地质勘查工程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来完成。三是勘查工程技术监督管理。

2现阶段矿产开发注重了成本和综合利用

2.1采矿权取得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通过行政授予的方式将国家出资形成可供直接开采的矿产地无偿提供给投资业主采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了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采矿权必须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取得。一是探矿权人直接申请办理采矿权。二是通过转让的方式取得采矿权。

2.2不再沿用落后的开采工艺

采矿权有偿取得后,矿权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开采成本,除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外,重点还考虑到资源的回采。

2.3部门管理走向规范化

过去的管理是行政命令,现在的管理是依法行政,过去注重于产量和成本,现在更注重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事故的发生。过去鼓励超产,现在是限产。限制井下作业人数,严格按核定生产能力生产。现在国家加大了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一是严厉查处和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的违法案件。二是对煤矿现有资源储量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对资源面临枯竭的煤矿不再扩大矿区范围,配置新的资源,资源等用完自行关闭。四是从2005年开始至2007年逐步关闭年产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2008年至2010年关闭年产6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五是严格矿权审批制度,20平方公里以上的探矿权和年生产规模45万吨以上的采矿权审批工作.,均由国土资源部直接审批。六是实行统一规划。国家规划矿区的开发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后方可实施。非国家规划区的开发项目由省发改委核准后实施。

开发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传统村落旅游;旅游开发模式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村落以其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村居所、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以及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旅游开发成为国内众多传统村落活化复兴的道路选择。传统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国内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按照开发经营主体、产品形式、聚落空间作用以及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1]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开发经营主体为依据的分类方式,对河南省部级传统村落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一、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旅游

(一)传统村落学术界最初使用的是“古村落”一词,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统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从这一概念出发,传统村落有如下特点:其一,现存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村落的选址和建筑格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二,具有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保留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风貌、风俗习惯和传统民间艺术等。(二)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异同关于传统村落旅游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研究将传统村落旅游简单的等同于乡村旅游。诚然,就旅游目的地而言,传统村落旅游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但从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目标群体而言却与乡村旅游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传统村落旅游的吸引物更指向传统村落独特的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以体验村落礼俗文化和传统耕读为主要内容;传统村落旅游吸引的是具有特定文化依恋与怀旧情结,并具有较高文化审美层次的旅游者。因此,传统村落旅游从地域上来讲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但就内容而言则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旅游的内涵。

二、传统村落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来源于管理学,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最早提到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3]后来,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推动下被逐渐引入到旅游领域,主要探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协调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4]。传统村落旅游是基于社区的旅游开发形式,其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能否构建良好和谐的利益相关者格局,对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河南省部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是河南省传统村落形成的重要原因,截至2019年6月,根据国家住建部联合四部委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显示,河南省共有部级传统村落205个。这些传统村落大多远离城市,有的深藏于密林深处,有的险居于高山之巅,有的幽居于河水之滨,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秀美、民居独特、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发展旅游的优势和条件。然而,由于交通闭塞,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很多传统村落面临严峻存续的危机。为了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河南省许多传统村落陆续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开发模式。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传统村落开发主体的不同,将其模式分为为地方政府主导型、旅游企业主导型、社区居民主导型和合作开发型四种。现将这四种类型各自的利弊作如下分析。(一)地方政府主导型。政府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和全面统筹的能力,因此政府主导模式更有利于传统村落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传统村落社区的全面建设。焦作温县陈家沟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政府投资1.2亿元用于旅游规划开发,目前已建成的景点有太极拳祖祠、祖林、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杨露禅学拳处、古皂角树、东沟、陈照丕陵园等,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适用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前期靠政府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并逐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合作。(二)旅游企业主导型。旅游企业不仅带来经济的投入,更有旅游人才的引入,这为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郑州登封市少林街道玄天庙村的自然村杨家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就是以登封白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的,打造了禅心居品牌,形成了研学旅游、素食餐厅、民俗酒店等多种业态;鹤壁淇县灵泉妙境的建设也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典范,2017年河南中旅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战略,对淇县凉水泉村进行了开发和建设,将这里打造成为高端民宿酒店休闲度假区。然而由于旅游企业有较强的利益指向性,即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是进行保护性开发还是掠夺性开发,关系到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政府应发挥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并切实解决好外来经营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问题。(三)村落社区主导型。这种模式是以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核心利益主体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决策、开发与经营、管理与监督等活动的旅游发展模式。社区主导开发型模式对于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等有较高的要求。焦作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莫沟村成立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现金或房屋、树木等入股,发展休闲旅游业,按股分红,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安阳林州市石板岩镇石板岩村由政府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日常维修由农户自行负责,产权和经营权归个人,农户自主经营,主要的经营内容是以民宿体验和与高校合作建立美术实习基地为主。(四)合作开发型合作开发的模式可以是“政府+企业”“政府+社区”“政府+企业+社区”等。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的旅游开发采取的就是“政府+社区”的模式,2011年,洛阳魏紫开发有限公司与卫坡村委会联合对卫坡村进行了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合作型开发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相关利益者的优势,但在经营管理中可能会引发相关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四、河南省部级传统村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河南省部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都是传统村落基于自身发展实际的一种客观选择。然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审视传统村落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实践,也凸显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观念意识不统一。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但旅游企业往往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从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利益和环境利益;社区居民则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存在短视的片面逐利行为。(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长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各利益主体间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在传统村落的开发中,各个利益主体应平等的享受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为吸引旅游企业的投资,在利益分配上优先考虑企业的利益,而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利益,从而打击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明显处于强势地位,社区居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三)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清。地方政府既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管理者,也是旅游活动的监督者,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协调者。然而,如前所述,政府在利益协调中明显偏向企业,并对旅游企业开发行为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导致社区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企业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是合作者、参与者、受益者的角色,而在实际情况中,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参与和收益问题。社区居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应该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然而由于地位、权力受教育水平等的局限,使其在参与和收益上都是微乎其微,更无法发挥监督的作用。

五、优化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建议

(一)开发中坚持平等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中,由于各自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存在强势和弱势之分,实践中社区居民的参与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有限,社区居民的利益也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必须以平等参与、互利共赢为原则,这是各方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各方实现自身利益的保证。通过平等参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二)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应发挥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监督、引导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作用,监督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旅游活动与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引导各方形成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共识;协调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旅游开发的合力。旅游企业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解决了资金和人才的重要问题,是重要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社区居民是传统村落真正的主人,是传统村落旅游的参与者与监督者,在实践中应加大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三)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各方合作共赢的重要保障。这里的公平是指利益相关者所处地位的公平,而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应按照各利益主体在资金投入的多少、社会压力的大小以及所承担风险的高低等方面的不同,来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另外,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指物质利益,还应包括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等非物质层面的利益。(四)形成有效的参与保障机制。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形成有效的参与保障机制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保证。这里的保障主要指在法律法规上的保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注意保障弱势参与者的权利,从而规范各参与主体的活动与行为,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合法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叶洋洋.国内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16(02).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

[3]戴卓.“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开发模式范文篇5

多项目开发下,特别是多项目开发初期,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与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工作接口关系不清晰;

◎公司本部的支持和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难以对项目部实施有效考核;

◎项目部(项目公司)受项目经理的“人治”影响较大,或者过于依赖公司,或者不愿服从公司管理;

◎项目部(项目公司)的执行力较差,计划、方案、指令等的执行结果往往有较大偏差;

◎与股东、供方等合作单位的公共关系不融洽;

◎人力资源、资金供应紧张,既有资源又不能实现共享;

◎对企业品牌建设贡献不大,等等。

这些问题是“多项目开发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工作效率低,目标偏差率大(特别是计划成本、利润目标)。

一家上海著名开发企业的董事长说:“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有八个,其中六个在外地,即使是每月每个项目去一趟,二十天就没了,公司一大堆事也要处理,还要跑地、跑钱、跑关系,一个月四十天也不够用,都成铁人、飞人了。”想必像这位董事长一样的在业界企业中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业务发展战略不清晰

战略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北斗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一般包括市场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品发展规划等。

在多项目开发之初,房地产企业就应该研究、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如市场发展规划,土地一级开发、房产开发、经营性物业开发等三个市场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各自目标是什么,应该一一明确。如区域发展规划,是主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下二线、三线城市;是集中在本地区,还是扩展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地区;是拓展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还是拓展福州、南京、济南、沈阳等省会城市等;是重点发展东部城市,还是积极发展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城市。在确定了目标方向后,还要进一步分析目标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第三产业比重等,以确定进入的先后顺序,这些问题也都要一一明确。再比如产品发展规划,产品模式是什么,项目规模是多大,各类产品(高档、中档、普通商品房等)的比例是多少,产品理念是什么,类似的问题都必须在多项目开发初期予以明确。新市场、新形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尽早由机会导向转变为战略导向,否则盲目性扩张将极易引发或放大“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第二,资源配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是资源密集型的企业。按范围划分,房地产企业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其中内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土地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外部资源包括供方资源、政府资源、客户资源等。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其中,显性资源即物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土地资源、客户资源等,隐性资源即非物质的资源,如技术、品牌、文化、公共关系、战略、制度等。社会发展的过程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到各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只有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才能使资源价值最大化,既可以防止某些资源的浪费,又能减少因某些资源的短缺(所谓“短板”)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资源整合是资源配置的内容之一,资源配置才是企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许多企业在实施多项目开发时,不能有效地优化、配置资源,有的以“短板”资源为配置标杆,显得过于保守,致使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有的以“长板”资源为配置标杆,显得过于冒进,致使其他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过度紧张,甚至经不起重大外来因素的影响或冲击。顺驰就是这方面的活鲜鲜的例子。事实上,不只是顺驰,业界绝大多数从事多项目开发的企业都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包括人力资源匮乏,资金资源匮乏,技术资源匮乏,等等。不匮乏的,却往往是土地资源、关系资源,这真实市场给各个企业开的一个大玩笑。

第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企业要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面、适宜、有效的规章制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招标采购等方面有很大的特殊性和管理的难度。针对不同的管理板块或职能模块,房地产企业应建立以下管理分体系:行政事务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法律事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体系;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供方管理与采购管理体系;项目(工程)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等。

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发展初期,因为管理层级少、人员少,只有一本简单的《管理制度汇编》就可以了。但是在多项目下,人员多了,部门多了,层级多了,资金流、信息流复杂了,工作流程拉长了,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全面、适宜、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必然导致权利交集或责任真空,进而出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

不要盲从“标杆”企业

或许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缺乏真正的榜样,许多企业习惯给自己找一个标杆企业。对顺驰褒也罢,贬也罢,在顺驰快速发展的初期,想必顺驰还是挑逗起了许多业界企业羡慕的目光,特别是一些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将顺驰视为标杆。当然,更多的企业还是将万科视为标杆,特别是在冯仑先生发表《学习万科好榜样》后,将万科视为标杆企业的企业就更多了。

树立标杆企业可以使企业在共同愿景下形成共同努力的目标,树立标杆企业的目的是学习,但绝不应是照搬或盲从。

以万科为例,之所以希望业界企业不要盲从,有两点原因:

第一,没有可比性。

截至2005年末,万科总资产219.9亿元,净资产83.1亿元。2005年,万科实际完成开工面积25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同期竣工面积21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9%.虽然很多单项指标万科都不是第一,但在综合实力上,万科在国内房地产业是名副其实的No.1.万科能成为业界的No.1有很多历史的、现时的、客观的、个人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所无以比拟的。特别是万科的研发力量、服务观念、品牌价值、企业文化是难以模仿的。另外,多年来,万科走的是做减法的专业化之路,而业界许多企业走的是相关多元化之路:不仅自己的销售公司、物业公司,甚至还有建筑公司、绿化公司――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再说,万科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有其历史的原因,对万科是成功的,但对其他企业却不一定适合。每一家企业有每一家企业的特殊情况,企业群本身也是多元化的,怎么可能有单一的发展模式呢?对每一家企业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万科的项目管理模式不是高效的模式

鉴于企业规模、项目数量和市场布局,万科采用的是四级管理机制: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城市公司-项目部。因此,其结构设计、岗位设置、流程设计都是按照四级管理机制设计的。对业界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因为项目数量比万科少,开发格局与万科不同,一般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就可以,即:公司-城市公司-项目部,甚至是两级管理机制就可以,即:公司-项目部(项目公司)。

管理层级越多,信息链就越长,工作效率就越低,这是普遍规律。许多企业盲从万科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个别咨询结构推广、复制万科的管理模式,或者按照万科的业务流程为其他企业咨询,其结果真是难以想象。

确立产品模式是多项目开发的基础

在进行多项目开发时,如果各项目在物业类型、市场定位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同时开发商业地产、市区高层住宅、郊区低密度住宅项目),那么各项目在报批报建、规划设计、招标采购、营销策划等方面也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此前的经验和金钱堆积的大量教训被“归零”了,企业不得不一直在不熟悉的市场上做不熟悉的产品,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有各方面的、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不同人才。对于绝大多数开发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许多企业在多项目开发时之所以感觉“非常忙”、“非常累”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各项目在物业类型、项目规模、市场定位等方面基本相似,即产品模式基本固化,那么各项目的开发流程、工作流程是统一的,就像单项目开发一样单一、轻松。

所谓产品模式就是基于预测和研发的、适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可复制开发的、独特的、相对固化的项目类型。

通过长期、系统地研究,兰德公司发现“第一梯队”企业都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产品模式。例如万科集团的城市花园系列,四季花城系列(城郊结合部);金地集团的“格林”系列(格林小镇/格林春天/格林春晓);世茂集团的滨江系列(在上海、福州、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均开发沿江豪宅);阳光100投资集团的“阳光100国际新城”系列(在北京、天津、济南、长沙、重庆、武汉等城市均开发“城市新兴白领公寓”),万达集团的“万达商业广场”系列(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的中心商圈均开发商业地产项目);SOHO中国的“SOHO”系列(SOHO现代城/建外SOHO/SOHO尚都)等。

可以说,确立产品模式是企业进行多项目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对产品模式予以定型至少包括以下八个要素:

1、城市选择,就是基于战略发展规划选择拟进入的目标城市。

2、区位选择,就是选择项目在城市的中观区位:是在开发城市中心区,还是在城乡接合部,抑或是在近郊区、远郊区。明确了项目的区位选择,土地投标和土地储备的目标也就明确了。

3、确定项目规模,就是大体确定项目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4、目标客户选择,就是研究并锁定核心消费者。

5、确定项目风格,就是赋予项目独特的、便于识别的“符号”,使社会公众特别是目标客户能够较容易地识别出是哪个企业开发的什么类型的项目。

6、设计定型,就是各项目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在物质形态上有着精神感受上的一致,成熟的户型可以通用于各项目。

7、卖场设计、广告风格定型。产品定型后,各项目就可以有风格统一的卖场和风格统一的宣传资料(包括楼书、媒体广告等)。

8、统一的VIS.这是产品定型必不可少的“表象符号”,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建立项目管理模式是多项目开发的关键

如前所述,“多项目开发综合症”的原因之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大量实践表明,许多“症状”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直接或外在表现而已。因此,建立适宜、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开发企业实施多项目开发的关键。

建立项目管理模式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职能定位,重新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多项目开发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于单项目管理模式,首先表现在职能定位和组织结构设计上。在单项目下,房地产企业一般、也只能采用直线职能制的开发管理模式:各部门各负其责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工作。但是在多项目下,因为实现项目制,公司和项目部(项目公司)在职能上必须要进行定位和职责切分。

以“公司-项目部(项目公司)”两级管理机制为例,一般地,公司的定位是决策中心、资源中心,主要行使支持和管理职能,要做好三件事:

(1)供地;(2)供资金;(3)管控与评价。

项目部(项目公司)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主要行使执行和实施职能,也要做好三件事:

(1)完成目标;(2)树立品牌;(3)培养和锻炼人才。

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基础上,企业应重新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素:

◎战略发展规划对组织结构设计的要求;

◎项目类型;

◎产品模式;

◎经营模式(特别是外包模式);

◎资源状况(特别是人力资源状况);

◎企业文化。

多项目下,矩阵制是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但因为矩阵制容易产生多头领导、权利交集和责任真空,近一、两年来,业界许多领先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与矩阵制的混合制组织结构形式。

第二步,划分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本地项目和异地项目;按股权划分,可分为独资项目、控股项目和参股合作项目;按项目规模划分,可分为特级项目、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等;按阶段划分可分为阶段性项目和全程性项目。

划分项目类型是进行项目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为了“欲繁就简”,通常组合为以下四种项目组织类型:(1)本地直属项目部;(2)异地项目公司;(3)控股项目公司;(4)参股项目公司。

第三步,进行流程设计,建立项目管理体系

多项目下,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与多项目下的开发流程有很到的不同。例如,单项目下销售由公司销售部负责,而多项目下则有多种情形:有的由公司营销中心或下属的营销(经纪)公司负责,有的由项目部(项目公司)负责,公司只进行计划、方案、价格等的管理,有的由营销公司负责。因此必须对各项开发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流程设计工作完成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了。

通常,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至少涉及以下方面:

㈠项目组织管理(包括各类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定岗定员,项目部的组建、解散等);

㈡项目人力资源各类(包括项目经理及其他人员的聘任、解聘、薪酬、考核、奖励、劳动关系等);

㈢项目资金与财务管理;

㈣项目计划与目标管理;

㈤项目投资决策管理;

㈥项目研发与设计管理;

㈦采购与招标管理;

㈧项目工程管理(包括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文明、档案管理等);

㈨项目营销管理;

㈩项目客户关系管理,等。

投资主体虚拟化与管理主体实体化

确立产品模式解决了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是解决了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项目体制却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体系(规章制度)。

但是遗憾的是,尽管许多企业都在不断地探求、完善管理机制,但无不着眼于“职责划分如何更合理”等问题,无论是“金字塔式”还是“倒金字塔式”,无非是在“左倾”和“右倾”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管理机制而已,而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出在体制上――传统的项目体制是公司和项目部(项目公司)一体化,都具有[

双重身份:既是投资主体(因为代表公司),又是管理主体(行使项目开发职能)。这种双重身份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难以控制项目开发成本和管理费用,难以实施有效的考核,进而导致项目计划、目标的偏差率很大,而无法实现项目投资目标。

事实证明:无论是令广大业界企业景仰的“标杆企业”,还是风光无限的“地产大腕”,现今几乎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都碰到了同一个问题,也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最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是什么?

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实践检验,兰德认为“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是最有效的投资开发模式。

“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是指无论是本市项目,还是异地项目,都尽可能地注册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投资)公司,该项目(投资)公司所有的法人证照、财务等由公司统一管理,除法人代表、财务负责人等由公司领导兼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人员(但列支管理费用)。

项目投资主体虚拟化的益处

◆有利于项目融资(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有利于规避法律风险;

◆有利于财务核算;

◆有利于税务筹划。

“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是指由公司(或再引入社会上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相对控股的(但不是每一个项目都注册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管理公司,并将部分项目的开发实施工作交由项目管理公司,项目投资公司与该项目管理公司签署《项目委托管理协议书》,并支付一定额度的管理费用。

“项目管理主体实体化”的益处

◆有利于控制项目开发成本和管理费用;

◆有利于实施有效的考核;

开发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众筹;文创;版权;确权;权利占比;模型;版权衍生品

众筹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即在文化创意领域下,文创支持者(即实际购买者)将资金投给筹款人用以开发文创产品,待该产品开始对外销售或已具备对外销售能力时,筹款人按照约定将其设计的产品无偿或低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文创支持者的一种融资模式。

一、众筹文创开发模式发展情况

(一)背景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焕发了蓬勃生机。众筹文创开发模式作为新兴融资模式在竞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融资能力,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见效慢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众筹文创的背后,却出现了产品未成型时便“盗版横行”,想要维权却“找不到人”等问题。因此,需要辨析众筹文创开发模式下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办法,为众筹文创产品提供法律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二)我国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9年,我国正在运行的众筹平台数量达到92家,众筹文创平台以摩点网、京东众筹、造点新货、开始吧等网站为主,本文以摩点网举例。摩点网是一家文化创意筹款平台,主打游戏、动漫等文化创意项目,旗下包括摩点众筹、粉丝应援、云养计划等版块,出版一张专辑、拍摄一部电影、举办一场活动、一个作品等等,都可以筹集自己的项目所需资金来启动项目。截止到2022年4月11日24时,摩点网共有222个项目正在众筹。新民说的《<鲍勃•迪伦诗歌集>永久典藏版》以¥107,737的金额荣登24小时金额榜榜首;有664人看好游戏设计师新茂的《免费桌游<鉴定公司>,聚会推理斗起来!》的创意,位居24小时创意榜榜首;好梦兔的《好梦兔助眠计划——“夜深了,做个好梦吧”》于2022年4月16日20时开始众筹,但已有597人看好此项目;那么有名文化的《楚歌:徐子晖全系列原画限量典藏套装》获得1064人支持,已筹¥414,528.86,是目标金额的829.06%;2022年4月6日17时13分,HarryPotter工作室的《魔法永存丨哈利•波特学院纪念版4+5中文精装》第十次更新项目进程:《更新#1010w、20w福利实拍图公开》,为支持者带来了“多比自由了”光栅徽章和学院入口明信片的实拍图。除了项目详情,摩点网也设置了风险提示、无偿支持、项目分享等模块,让支持者可以更加安心地参与到文创项目孵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推动了文创项目的众筹进度。由摩点网的运行概况可以看出,我国文创众筹平台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较为健全,不断稳步推进,但还有扩大受众面的空间。

二、涉及的版权问题

(一)实例概述

近几年有一档很火的文化季播综艺《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的文创运营部分由明星、文创设计师与在校大学生共同完成,明星作为文创新品开发员,发掘文物元素,提供给高校设计类学生。收集来的学生创意手稿上线淘宝众筹平台,经网友投票,最终开发成文创商品。每期节目一个故宫元素,每个元素一件文创产品,随着节目的播出形成一系列的“故宫周边”,在为节目造势、盈利的同时,也以新颖的形式宣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第二期节目中,明星们探访了故宫大戏楼畅音阁,从天花板上提取了仙鹤、蝙蝠图案。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设计师们设计出了一系列“周边”,经网友投票,中央美院学生创作的“畅心睡衣”脱颖而出。节目于2020年11月16日播出,同日改良版的“蝠贺佳音睡衣”登陆淘宝众筹平台。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在线上自由投稿环节设计稿被其他网店盗用同款创意图片,被打上“XX原创”的水印,抄袭、仿款不断涌现。

(二)问题辨析

1.客体角度的授权问题。众筹开发模式下的文创产品是可著作权对象,具有独创性且能以实体形式固定的智力表达,应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首先,众筹文创产品的创意不是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需要转化为一定形式才可保护;另外,众筹文创产品不仅是在功能性层面上的提升,同时也是创造性层面的提升,例如“蝠贺佳音”睡衣不仅将故宫符号元素转化成了人们可以穿戴的衣物,同时也将其寓意与睡衣结合。2.主体角度的确权问题。众筹的“蝠贺佳音”睡衣的设计者是谁,出现侵权问题之后起诉权利归属等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故宫博物院是灵感的发源地,其图样是历史中众多工匠的智慧结晶;明星、在校大学生以及文创设计师参与了设计;众筹期间出资者提供了所需资金,促使了产品的萌生;《上新了故宫》节目组是众筹项目的发起者,这些主体都是众筹“故宫的睡衣”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都有资格作为睡衣的著作权人,但同时行使权利却会发生冲突。由于众筹文创产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在法律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确认众筹文创的著作权人是解决众筹文创开发模式问题的关键。(1)现有著作权人分类的局限性。著作权人普遍分为原始著作权人与继受著作权人、完整著作权人与部分著作权人、内国著作权人与外国著作权人,下面将从这三个角度分别论述现有著作权人分类的局限性:第一,从原始著作权人与继受著作权人来看,众筹文创产品项目所有者设计了产品,出资人在预售购买时便成了产品的“股东”,其与项目所有人之间建立了合同关系,以这种模式来看,睡衣的设计者是原始著作权人,睡衣的出资者便是继受著作权人,其他的相关人无法归类;第二,从完整著作权人与部分著作权人来看,众筹的文创产品中设计者为部分著作权人,其一部分的财产权利被限制,即不能任意转让作品的著作权;众筹模式下的出资人如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部分著作权人,享有部分财产权利,但每个出资人之间互不关联,且通常出资金额较小,无明确期望享有著作权的心态出资,这种情况下每个个体很难被认定为著作权人;第三,从内国著作权人与外国著作权人角度来看,应考虑一种特殊情况:享有资格的著作权人既有本国人,又有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时应该如何确权。如果故宫睡衣的设计者里有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或是有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对故宫睡衣很感兴趣,预售期间购买了睡衣,很显然这种确权方式就无法发挥作用了。(2)特殊作品的版权归属及新分类。通过上述论述本文倾向于以合同委托为依托,将此问题初步定性为委托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委托作品指由收托者(多为作者或设计者)根据委托人的特定意愿和要求创作的特定作品,委托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作者支付报酬,委托人与受托人应当订立版权归属合同。委托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表现为当权利归属不一致或者不明确的,版权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可以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免费使用;如果双方未能就使用范围达成协议,此时委托人可以免费将作品用于特定用途[1]。由此可以看出,现有法律在委托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上尽可能地平衡了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利益。本文将众筹文创模式看作委托作品中权利归属没有约定权利归属或约定不明的情况,将出资者以及相关人员视为委托人,作者或设计者视为受托人,设计者按照出资者的意志不断完善作品,著作权归设计者所有。特别之处在于:首先,二者之间不需要特殊合同约定,出资者出资即构成合同关系;另外,出资人可在特定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即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购买预售作品的所有权。综上所述本文引申两个概念:表象著作权人与实质著作权人。众筹出资者以及相关人员作为表象著作权人在使用范围内拥有所有权;设计者作为实质著作权人拥有作品的著作权。以此划分可以很大程度上明晰双方权利义务边界但又不拘泥于现有分类,受托人并不当然享有版权,同样,委托人也不一定在所有情形下完全不享有版权。这为之后论述的权利占比模型的额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规制探究

(一)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

众筹文创依托的媒介是网络,网络技术保护与大数据权利信息管理应是最为高效的维权方式。针对每个众筹文创项目,建立拥有独特编码的数据网络,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高精度比对,对于模仿度高的产品项目单独提取并进行阻拦,累计达到一定数量的“发明者”被列入黑名单,其之后的产品项目经过特殊通道处理。特殊通道由专业人士操控,除了增加对比次数,更要增加对比范围,针对专业人士有标准的考核制度,以防止其徇私枉法。同时,也要避免由于立法语言的歧义而给司法实践带来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规范权利管理信息的表达,并根据数字作品传播和使用的特点做出明确的决定。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应当进一步规范化,要以有形的形式传播作品,在录入信息时权利人必须提供正确的管理信息,且以有形的形式表达在作品副本中。而对于以无形的形式传播的包含有版权管理信息的作品,在正确处理信息的前提下,只要能够满足展示效果,就可以不拘泥于将权利管理信息植入到作品中。在这个过程中,它可以以适当的形式同时出现,而并不当然植入。

(二)版权集体管理

权利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及邻接权。众筹文创出资者可通过网络选举等方式选出某部分人作为代表,与产品设计者及其他相关权利人共同构成有按照行业章程的小规模社会团体,委托其他组织或自己处理该项目的版权问题。现阶段,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垄断[2]。我国至今仍然沿用“综合许可”的工作许可模式,这是由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符合时代的实际需要的。然而,随着网络高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变化,继续沿用这种授权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与垄断相关的问题:缺乏相关监督和报告渠道,与作品创作者和使用者发生冲突和纠纷,对作品使用许可证的定价标准缺乏相关法律规定;还有人怀疑,由于滥用管理组织在相关许可证交易中的绝对控制权和主导地位,可能会存在一连串的垄断,而最近热议的对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优化可以借鉴过来作为解决途径之一,例如引入区块链智能合约介入,作品使用费机制收转机制以及数字技术变革等相关领域都对版权集体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也需要和上述技术保护措施以及权利管理信息融合使用,发挥最大效能,对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同时对时代巨变引起的危机进行有效应对,不断完善和优化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三)建立众筹文创去中心化数据库

利用区块链新型模式作为依托,统筹应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众筹文创的交易信息、项目进度、信用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分化,以此作为产品基本信息在互联网上互联互通。但在建立和运用众筹文创去中心化数据库时也要注意保护权利人的个人信息。区块链技术中事务数据和公钥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最为密切,而分散技术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尽管分散技术降低了由集中组织进行监控的可能性,但分散技术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也使信息更容易受到第三方攻击。事实上,由于没有中央网络管理组织,协调只能通过向所有节点披露信息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角度不断向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靠拢,以法律的框架规范对权利人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让技术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不仅有助于信息主体控制其个人信息,提高其可信度,同时也能促进利益相关者加强自律和自治。

(四)构建权利占比模型

以“故宫睡衣”为例,将设计层面(明星、在校大学生、文创设计师等)与众筹层面(支付预售款的买家、发起众筹的节目组等)有机结合,基于TPB&TAM整合模型[3]构建权利占比模型,以确定侵权后的系列问题。TPB(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意向不仅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知觉控制的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受行为知觉控制的影响。TAM(技术接受模型)则以感知效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舒适度为理论基础。感知效用是指用户在使用工具时感知到的效用或者是经验提升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定义为用户在使用工具时感知到的困难程度,其对个人态度和意图有影响;而感知舒适度不仅影响个体的态度,还影响个体的感知效用。运用两种模式的整合模型可以得出结论:第一,设计层面(主要体现为设计者)的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于权利占比显现为正向影响;第二,众筹层面的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权利占比。基于此,笔者认为,总权利占比应由设计层面和众筹层面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其具体构成如下:1.总权利占比=设计层面权利占比+众筹层面权利占比2.设计层面权利占比=(投入时间*每小时利润增长金额+投入成本)/设计人数3.众筹层面权利占比=(投入成本+截至目前增值单件产品金额)/众筹人数解决权利占比问题后还应考虑义务占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也要求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或对应性、同位性或直接统一性)。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4]。对于任何一位中国公民来说,如果他主张或行使任何权利,他就应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对其他人来说,个人权利必须伴随着对其他人的义务。故而义务占比应参照权利占比模型一一对应。

四、版权衍生品发展出路

版权衍生品是指获得原始权利授权之后开发的产品形态。在创业阶段和大众化创新阶段,版权市场具有版权环境蓬勃发展但同时盗版猖獗的特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衍生产品的开发面临着盗版的冲击:首先,在许可成本的基础上,原始衍生产品将以更高的价格销售,而盗版产品却物美价廉,其忽略许可成本,确保某些方面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低端消费者的关注。其次,盗版产品不需要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大大缩短了生成结果所需的时间,即正品和正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品步入市场的脚步。版权衍生产品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版权所有人、经营者、IP保护相关部门和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充分关注和严格的行业自律,从而系统地推动该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创意众筹平台的运营商,必须积极打造真正的全球衍生经济,实施多元化营销方式,整合平台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开展多元化版权生态建设,协助版权所有人完成闭环产品的品牌招商、设计、生产和销售。

结语

众筹文创开发模式的版权保护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法律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是增强民众文化自觉、坚定民众文化自信的新鲜动力。因此,在不断创造新型文化发展方式的同时,也需要推进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针对问题进行明确定性且制定系列保护措施,为产业良好发展提供舒适环境。

参考文献:

[1]石金钢.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兼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相关规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06):92-95.

[2]郭方博.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垄断问题研究[D].甘肃政法大学,2020.

[3]李路云,樊真真.用户移动音频付费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PB-TAM整合模型[J].今日科苑,2021(10):48-58.

开发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开发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房地产;管理;多项目;开发

1多项目开发模式综述

现如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证实着多项目开发模式的重要价值,并在不断努力的开发中,但实际的管理工作始终采取单项目运作方式。然而土地价格、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运作模式势必发生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同时出现多个项目协调发展之态势。在多项目运作管理过程中,其管理模式相对复杂,需要在同一时间对多个项目进行调整,才能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进而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多项目开发模式不断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并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但该模式中仍旧存在众多细节问题,对房地产行业而言,需要不断改进、细化、研究,促使其适应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在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模式。

2房地产管理中多项目开发模式的研究

2.1多项目开发管理的主要模式

(1)矩阵式。该种形式的管理模式中,项目部为其执行中心,企业能够通过项目部实现对所有管辖区域的监督,并对项目设计、销售等进行直接有效的领导。普遍的业务项目中,多数为公司直接管理与运营,以达到全权掌控之目的。而矩阵式管理模式中,项目部由多个部门中抽调出来的专业人才组成,对项目部经理负责。以该种方式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且避免企业直接领导的弊端。同时,矩阵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针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警惕。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既受到公司直属领导,又要听命于项目经理,呈现双重领导之局面,容易引发冲突与矛盾。

(2)职能多项目管理方式。即利用企业内各部门分别对项目进行管理,以及针对项目开发阶段的情况有所干预。在该种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职能包括监督与管理所属一级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由下属区域公司负责,如项目拓展、设计、销售等。职能管理模式虽能够集中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促使内部资源尽最大程度重复使用。但由于各部门需要联合才能对项目负责,因此对外界环境的反应速度较慢,可能出现延缓企业决策、影响工作效率等不良影响。

(3)项目管理方式。房地产企业经营运行过程中,项目是其运作的灵魂与精髓。在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公司为主体,下属包括工程、设计、销售等。该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项目设计发展状态,更快的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但由于企业总部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开发,导致内部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2.2加强多项目开发模式管理能力的举措

(1)明确战略发展目标。房地产企业开发中,包括市场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产品发展规划。对此,房地产企业需要明确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采用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后,更应研究并制定发展战略方案,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重置商品房与空房比例。针对项目顺序,决定多项目开发管理之方式,以及明确产品模式、项目规模,产品档次等,以此,将有效规模盲目开发问题,强化管理能力。

(2)合理配置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是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由于房地产企业类型为资源密集型,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客户、供应方等多种资源。因此,在采用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时,必须合理配置资源,针对项目规模、项目周期等必要因素,合理分配专业技术人员,分配项目开发所需设备,以此,规避资源浪费风险,促使企业长足发展。

(3)完善规章制度。单一项目开发时期,相关管理级别与人员相对较少,规章制度对管理状态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中,管理级别、职能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均呈现分散式状态,迫切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避免出现混杂局面。在该种模式下,为保证企业资金、工作流程、项目发展状态均有序进行,房地产企业应根据当前项目种类、项目类型、项目数量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全方位考量。针对项目管理级别人员、项目部门等制定管理级别故障制度,杜绝一切不正当行为,督促其为自身负责,为企业负责。针对工作人员制定员工管理规范,约束其行为,强化工作效率,端正工作态度。进而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协调运作之能力。在制度管理层面,确保企业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顺利进行。

(4)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项目运作,对此,需要加强资金管理举措,创新融资方式。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性存在一定优势,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以全局为中心,进行融资工作。在融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在良好的环境下,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搭建新的融资平台。例如上市、发行债券、售后回租等。利用融资方式以保障多项目开发模式顺利进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降低投资风险。根据项目可行性管理资金。多项目开发模式下,房地产企业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资金进行管理。加强人力、物力投资,建立市场调查小组。针对市场当前土地价格、楼市局面等条件及时分析,调查,便于企业实现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

3展望

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是当前房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有效聚集各方面人才,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项目开发实力。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实践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强化抵御风险之能力。企业要想在当今市场中稳定发展,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单一的项目开发模式无法适应当前迅速变换的市场环境,多项目联合开发之模式,为企业赢得新的产业研究领域,提供创新思路。并以此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房地产企业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包含矩阵式、项目式、职能式三种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阐述如何加强企业该种模式的运行,得出明确战略发展目标、强化资金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等结论,并且加强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琪.多项目开发模式下房地产资金管理模式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142.

开发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探究

0引言

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自身客流量,另一方面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而旅游景区的质量则是由旅游景区开发过程和旅游景区后期经营决定的。因此,想要确保旅游景区质量,那么在开发过程中,就要做到考虑全面,合理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立足于游客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经营模式。据了解,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景区质量的提升。所以业内人士要以当前旅游行业市场情况为基础,找出目前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景区质量,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1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概述

1.1旅游景区开发概述

目前旅游景区较为常见的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自主开发模式、合资开发模式以及整体租赁模式。自主开发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以及资源管理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来完成的;合资开发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我国旅游景区开发来讲,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整个开发过程自由度较强,因此带动了开发出旅游景区的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是景区的自身优势与市场经济互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整体租赁模式是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区分开来,在政府统一规划下,由企业负责对其的长期控制与管理,从而达到对景区建设等各方面的垄断,并与景区所有者按照相关分成要求分享景区收益。此种模式也可看作是我国传统开发模式的一种创新,对规避传统开发模式带来的弊端等有着重要意义。

1.2旅游景区经营模式概述

我国目前旅游景区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国家经营和市场化经营两种。其中国家经营模式指的是景区整个建设、维护等费用支出等均由国家负责,而景区在接待游客所获得的收益也属于国家所有。市场化经营模式指的是改变旅游景区的特质,而是将其作为一项产业来看待。同时在此种经营模式下,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完全脱离的,并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与市场当中的。通常市场化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垄断和招商引资两种方式。虽然两种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两者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所以在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疏漏。由此看来,市场经营模式要以当下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实际情况为依据,树立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确保企业职能充分发挥、产权分配合理的情况下,加大对景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景区的商业价值以及社会形象得到同步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景区质量,以此带动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长。

2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1无序开发现象严重

在对新的旅游景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旅游景区的美观性等,随意对自然环境进行更改与破坏,而忽略了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部分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为了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偷工减料、注重速度不顾及建设质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一些建筑废料随意丢弃,给景区当地的生态环境等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进而影响旅游景区建成后的景观效果。另外,在景观建成后,景区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忽略了景区可以承载客流量的人数,导致景区人数超过自身接待能力,一方面,无法给游客带来较好的旅行体验,另一方面还会对景区本不乐观的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2.1.2景区规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总的来说,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较短,因此我国旅游行业相关的景区开发方面的人才也比较匮乏,这就导致我国目前景区开发时,没有依据景区所处环境与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的景区规划方案,使景区规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了其自身功能的发挥。同时,部分景区开发过程中忽略了自身定位,因此在后期就会存在定位不准确,无法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影响景区客流量等情况的发生。

2.2旅游景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2.1对景区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的背景环境下,除了要保证旅游景区自身质量外,还要注重对景观的营销与宣传,从而提高景区知名度,增加客流量。目前在景区经营过程中,景区开发人员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认为景区质量是景区盈利的根本所在,没有意识到当下营销的重要性,因此景区经营方面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本身就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与关注度,加之又缺乏一定的宣传力度,自然也会导致游客数量较少情况的出现,对景区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2.2.2经营过程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收取门票的经营方式来获取资金,但是近年来,许多旅游景区为了提高客流量,采取了降低门票的经营方式,给旅游景区的收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政府对旅游景区的投入非常有限,因此景区的运营资金并不充足。而想要获得更多的客流量,提高游客的旅行体验,则需要对景区不断进行完善与修整,这些都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保障。由此可见,这种单一依靠售卖门票的经营方式已不能满足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探究

3.1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关部门在对景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景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了解,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景区内的可利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等情况。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宽景区的发展方式,以此带动景区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在开发景区的过程中,还要对当地具有特色的产品进行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景区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对景区内的各资源实现充分利用,而且也避免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另外,开发人员还要对景区当地的人们给与正确引导,并鼓励人们共同树立属于自己地区的旅游品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景区的稳定发展。3.2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在对景区进行开发前,要对景区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充分了解景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以目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势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景区开发规划,为后期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景区质量。还要对景区的实际载客量进行细致精准的估计,避免后期出现超过自身承载能力而造成的旅客体验下降、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3.3注重对景区的营销与宣传

对于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来讲,扩大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其后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旅游景点除了要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自身质量外,还要注重营销方式的运用以及对景区景点的宣传,加快自身旅游品牌的建立。例如可以利用当下的网络技术作为景区宣传的依托点,吸引更多游客的游览。只有提升了客流量,才能保证景区后续的发展。同时,景区还可以与旅行社建立合作,以此作为增加客流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除了要注重景区自身的宣传外,还要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呼吁游客在观赏大自然带来的美景的同时,要提高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3.4采取先进的经营模式

想要推动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还要积极转变现有的单一经营模式,根据景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经营模式进行拓宽,从而使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旅游景点的资金投入,根据各景点的实际情况确定资金补贴力度,从而为景区后期的维护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旅游景区还可以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以此作为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对整个合作过程中资金流向进行明确,避免出现资金动向不明影响了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此外,景区还可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旅游经营模式,并以我国市场情况以及旅游业发展态势为依据,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其更好的与我国旅游景区相适应,更好的推动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旅游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景区开发和经营模式都是影响旅游景区能否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问题给与重视,根据景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开发,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从而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邓倩倩.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235,237.

[2]李美虹.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5):14,16.

开发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内容目标

随着经济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广大的毕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因为市场急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那么在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大院校最为紧急的任务就是做好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有效革新过去落后的教学模式。在Web开发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院校计算机专业视角下来讲,学校就应该加强对Web前端开发技术的教育管理力度,迎合市场发展方向,重点抓好Web前端开发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对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Web前端开发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WEB前端开发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学校所开设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有HTML、JavaScript和CSS,正因为所有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实践价值,在当前院校进行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制作网页简单的工作,而且还应该迎合市场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现代化前端开发技术的学习工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身为WEB前端开发的相关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的知识内容之外,而从高校视角下出发,也应该勇于革新过去落后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进行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对教材基础理论内容加以学习,同时,还应该借助当前常见的移动终端以及电脑等,辅助理论知识分析的同时,更能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此外,学生针对已经掌握的WEB前端开发技术,可自行开发一些简单游戏等,当然这些教学目标要想实现,如果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

二、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应用范围

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当中,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那么对于WEB前端开发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对各项技术充分了解以及掌握的同时,更需要对各项技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人们目前常见的手机以及电脑应用过程中,其中WEB前端开发技术经常用到,比如在创建网站以及对网络进行优化等环节,这些都是一名专业WEB前端开发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除此之外,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所创建的网站性能突出的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那么在工作人员应用WEB前端开发技术时,还需要紧跟时展步伐,敢于突破传统的技术形式。总之,在高校进行EB前端开发技课程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化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Web前端开发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架构

1.H-C-J模式。所谓的H-C-J模式,其中的H,主要就是基于前端开发视角下,着重围绕网页制作环节而展开的环节,作为HTML的缩写H,表明的是计算机水平进步的一个标志,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正因为HTML,最为关键的性能就是促使个体字母之间,在浏览器上变成为丰富多彩的网页元素,让人们感受到网页高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加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C主要就是CSS,基于前端开发环节当中,对HTML文件的样式进行展示,因此行业人士称其为美化网页的工具,工作人员应用CSS技术,准确对网页上的代码进行定位的同时,合理规划好整体网页的基于Web前端开发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分析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曾秋玲格局,确保最终的呈现给用户具备美观性的网页;最后JavaScript的缩写J,主要的价值就是对HTML网页增添动态化的性能。同时,通过JavaScript的开发技术,促使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像一次点击以及一个过渡性的窗口弹出等。总之,在目前Web前端开发技术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H-C-J现代化的模式。2.3+1框架。在进行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环节当中,3+1框架模式作为关键的内容,主要就是基于H-C-J模式下,对其进行扩充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借助3+1框架展开设计过程中,身为相关的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对H-C-J模式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而且基于快速发展的Web前端开发技术下,还必须深入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对Web后台开发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在构建完成课程教育方案之后,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为下年度后台开发课程的创新增加提供帮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挑选动态服务器页面以及Java服务器页面等出发,选取一项与后台加以连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Web前端开发技术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3+1框架出发,充分学习相关的如用户体验以及软件设计等课程,在学生综合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在学生后期构建网站过程中,才能促使网站具备极高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四、基于Web前端开发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路径

1.确立核心,科学引领。主要涵盖超文本标记语言、层叠样式表、脚本语言几方面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当中,面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这几方面的内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外人看上去几方面的技术难度较高,但是,正因为三方面技术的内容之间呈现出逐层递升的关系,从前端开始一直到后台,始终保持由低向高的原则,这在专业人士看来并非难事。基于此,在教师进行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自身上加强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确定好其核心,进而借助有效的模式引导学生对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内容加以全面掌握。在此环节当中需要注意,之前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同时,就算后期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也无法对该项技术的核心以及精华加以掌握。针对这一现状,院校应该提高对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只有拥有身深厚理论知识以及充足实践经验的教师,才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关键。最后,基于开始之初,为了能够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做好第一节课程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进而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关键。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必须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与此同时,因为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以及能力等不同,为了确保所有学生的水平有较大的进步,那么教师除了做好教材内容讲解之外,还需要秉持层次化的教学理念。所谓的层次化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从个体特征下出发,围绕大多数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为核心,在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促使所有学生的实践水平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围绕教材知识点,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教育,加强所有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学生自行学习当中扮演辅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能够动手实践的同时,详细分析自己作品的含义。3.加强评价,实现目标。通过教师完善的教学计划,为了能够充分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有着较多内容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来说,过去单一的评价形式并不能直观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基于此,教师所评价的目标,应该涵盖学生的实践以及综合水平两方面,划分考试过程为40%的笔试、40%的实践以及20%的任务。其中,在任务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分组,然后围绕问题任务,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讲,其他小组与教师对该小组进行打分。总之,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确保教师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就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能够全身心的加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呈现。

简而言之,对于具有较强综合性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其中涵盖了较多的知识以及专业内容。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专业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当中,就必须确定好课程的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教育力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在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今后步入设计岗位更加快速的适应工作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冬梅.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3,29(06):181-183.

[2]杨剑钊.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电脑迷,2018(06):8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