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党课讲稿

时间:2022-10-15 11:00:00

民族精神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普通党员和基层干部;

教学目的:理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教学重点:重点讲清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授课过程中可在适当的地方选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个小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表现在物质文明上,又表现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特别是在现时代,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未来世界的较量,精神文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承认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民族特有的文化素质作底蕴。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正如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活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我们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离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动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基础上展开,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只有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族凝聚力才能有“根”,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过去也是将来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是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站在时代前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能不能保持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努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座伟大的精神宝库

所谓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相对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说,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就是对这种深厚感情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总结,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在维护本民族尊严的同时,向来尊重其他民族和主权国家,爱好和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风范。中国人民向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界,勤劳勇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坚强性格。这些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反映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优良传统。中国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作为文化传统,毕竟其中有精华,还有糟粕。对祖国的文化遗产,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强调要肃清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强调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继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提升,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同样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强大生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和发掘,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统一到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有两种传统,既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的优良文化传统,又有中国人民在近现代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正如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所以具有高尚精神的属性,这是由其自身特有的内在素质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许许多多绚丽夺目、闪闪发光的伦理精神,诸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执法不阿”的清正廉洁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以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勤劳俭朴的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高尚品格的提升,如同一股永流不绝的圣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道德生活,培养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对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更要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扬弃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形成了新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些精神,并把它们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具体地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从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就新时期我国来说,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既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一定要努力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巨大精神动力,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大精神,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要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德知识是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同样,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条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党组织和所在单位的教育引导。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地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们宣传教育最基本的载体。要努力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充分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宣传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宣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奋斗历程,宣传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性贡献,更好地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万丈高楼平地起。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爱祖国、爱人民,化作砺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建设者,民族精神的培育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推动伟大的民族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要搞,其他单位和部门可以不搞或少搞,而是大家都要搞,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自身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只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更好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附: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圣贤关于“德”治的思想

中国古代圣贤十分重视对人民进行“教化”,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国。这其中,犹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德冶思想主要内容是:“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意思是说,用政令来约束人民,用刑罚来管治人民,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却没有知耻的心;如果用礼教来诱导人民,人民就会知耻而真心归服。孔子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民都具有“君子”的人格。如果人们都去信守“孝悌”、“忠恕”等道德规范,就不会去于“犯上作乱”的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轲认为,统治者不应以力服人,而应以德服人。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他又说:“善政之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不但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象征。直到今天,中国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还包括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和同志都先后倡导要大力发扬“五种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步丰富了民族精神,同志用64个字进行了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的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爱国传统源远流长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更是以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给予我国的发展以重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爱国事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史诗,是世界史上的伟大奇观。

早在春秋时代,卫国君主的妹妹许穆夫人,当得知狄人攻打卫国时,就说服劝阻她的许国君臣,毅然从许都归国,与兄长一道,联合齐国,击退了狄兵,使卫国转危为安。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者的故事。

西汉的爱国将领霍去病,为国忘家,马不卸鞍,衣不解甲,在抗拒匈奴掠夺者的戎马一生中,六次出击匈奴,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武帝为了奖励他,专门为他盖了一座豪华的府邸,要他去看看是否满意,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充分表现了他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贵品格。

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是广为人知的。他出使匈奴,不辱使命,坚持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单于流放于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经过19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手持汉节,须发尽白地回到长安。苏武牧羊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教材。

反抗外国侵略,捍卫祖国尊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明朝将领戚继光,青年时代就立下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波海平。”表达了他誓平倭寇、保卫祖国海疆的雄心壮志。为了训练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他“—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经过十多年的奋战,终于把东南沿海的倭寇肃清了。

还有人们熟知的屈原以身许国;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起兵抗元;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用自己的精神甚至头颅,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同样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如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谭嗣同、秋瑾等。这其中,最伟大的爱国者,莫过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就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共产党人为国捐躯,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新世纪,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在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殚精竭虑。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十大功能”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在其《中国文化的光辉前途》等著作中,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做了阐述。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的意义,或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十大功能”。

1.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根。他在《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之根……而支撑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发展、屡遭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则是博大深沉、底蕴无穷的中华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核心观念。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之所以能在如此众多的兄弟民族之间形成共同的中华民族心理,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实际起了核心作用、中枢作用、纽带作用。

3.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理想的价值导向。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保持我们民族凝聚不散的强大精神支柱。而这个共同民族理想赖以确立的坚实思想基础,则是长期积淀升华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个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但它们的产生,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而且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做支撑。

5.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深层根据。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之—,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厚传统,甚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形式丰富。而支撑中国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的深层观念,则是上下五千年、绵延而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

6.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要维护民族团结、民族统—,保持一种强大无比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仅需要民族国家的统一市场,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强大中央政权的政治基础,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没有这种发自内心深处认同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就没有核心,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就缺少强大的精神纽带。

7.中华民族精神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脊梁。一个民族要取得、巩固、发展民族独立,不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和民族外交,而且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

8.中华民族精神是发扬民族主体性、抗御“全盘西化”的强大精神武器。他在《文化建设与民族主体性》—文中鲜明地指出:“全盘西化论的主要错误是不懂得民族的主体性,不懂得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更不理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虽然表现了许多令人痛恨的严重缺点,但也具有一定的优秀传统,”强调民族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思想长城。

9.中华民族精神是焕发民族创造力,促进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兴旺,要崛起,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原动力,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助推力。在这里,民族精神是—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信息资源、精神动力源泉。

10.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命运的命脉所系。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二者息息相关。他在《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一文中透辟地点出了民族精神对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在历史上,民族精神得到发扬的时代就是治世或盛世;民族精神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发扬的时代就是乱世或衰世。现在我们奋发努力、齐心协力,建设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必然达到高度的昂扬。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精神必然会更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