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02 11:04:01

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风景写生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课,现存授课模式单一、设计思维训练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上有所革新。通过观察法与实验法,一种新的风景写生教学体系可以得到科学构建。它以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导向,采用课题式教学,将色彩训练、设计构成、手绘技能的训练融合在一起,并在评价体系上纳入设计思维评价、创新构成评价、表达评价等多重指标。

关键词:风景写生;平面化构成形式;色彩分解;色彩变调

风景写生课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通过风景写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对色彩的归纳整理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学修养,旨在通过风景写生,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和基础设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和风景写生等课程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目前风景写生课程依然沿用的是绘画专业的课程内容,即要求学生面对自然风景现场写生,对景物进行构图取舍,利用素描或色彩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风景写生作品。学生现场写生,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加以修改或示范。作业的评价标准也是沿用绘画作品的评价体系,画面要注重对光影的捕捉,对透视的正确表现,对体积和空间的塑造,对季节和气候特征的把握,对自然风景进行客观地再现。这一现状对于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来说,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1.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与后续专业课缺乏有效衔接由于绘画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必然造成教学效果的偏差,使得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侧重于对自然物象的客观再现,忽略了绘画主体情感的主观表达,缺乏对学生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风景写生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缺乏有效衔接。2.设计思维训练不足设计思维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设计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实践过程,是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练习,尝试去突破和重构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增强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判断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在风景写生的教学过程中,沿用的仍是绘画思维的训练,很少涉及设计思维的训练。以培养画家为目标的风景写生课程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缺乏理论上的系统衔接,脱离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削弱了风景写生的训练效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方法革新

基于以上问题,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风景写生类课程应当打破旧有的模式,根据设计人才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需求,从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是首要的,课程内容因此而得到有的放矢的调整。1.确立融设计思维与艺术表现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侧重于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开放性的、研讨性的教学模式,以符合认知规律和情感认同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去思考,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的审美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2.改革课程内容设置,采用课题式教学风景写生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可以采用课题式教学。课题式教学就是将风景写生的教学内容分别置入相应的课题里,教师给学生讲解课题目标和课题内容,学生通过写生完成课题目标,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并针对学生的画面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一般是50课时,外出时间是三周左右。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平面化构成形式、色彩分解和色彩变调等三个课题,设计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平面化构成形式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的教学目标是解决风景写生的画面构成问题,是指通过概括、简化、衍变、解构和重组等方法,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对写生对象进行重新设计,要求学生用设计的思维观察对象,用设计的手法表现对象,学会用自己的意识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发现新形态的美。面对繁杂的自然景观,学生缺乏写生经验,习惯性的重复高考前的绘画思维,运用焦点透视的手法去表现眼前的景物,随着写生的深入,画风逐渐趋向于现实主义,学生将更多的精力付诸于空间、体积和质感的塑造,忽视了自我情感的表达和对画面视觉元素的探索,忽略了对审美对象与画面形式语言的本体性研究。通过平面化构成形式的课题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去思考风景写生的意义,摆脱绘画思维的束缚,突破固有的绘画习惯,重新构建具有一定设计意识的认知体系。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的先修课程是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学生可以将之前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运用到风景写生的课题中去。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要求学生在写生的构图阶段,忽视眼前景物的实际属性,把山川树石理解成三角形、长方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通过并置、叠加、错位等手法将画面分割成若干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学生要尝试运用多点透视的观察方法,以视角转换的手法压缩画面中的景物空间,省略繁琐的细节描绘,将自然形态转换成艺术形态,使得画面趋于平面化和图案化,形成半抽象、浅空间的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的画面效果。教师在授课时要适时启发学生运用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新的视觉语言。[1](2)色彩分解传统的风景写生要求学生客观的再现眼前的景物,用色彩表现景物的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用色彩塑造景物的空间、体积和质感。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对象固有色彩的分析判断,根据当时的季节和气候条件,结合自身的绘画经验,对色彩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运用。有别于传统的风景写生,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应将设计思维引入写生的过程,强调对色彩的理性分析,强调色彩选择的实验性,摆脱以往绘画经验的束缚,尽量使最终的画面效果变得未知,这样写生的过程就更具有探索性,从而通过写生解决“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表现”的问题。通过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的训练,学生在画面构成形式上有了初步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进入色彩分解的课题训练。此课题要求学生理性分析自然形态中的色彩关系,通过对色彩的采集、归纳、分解和重构,将自然形态中抽离出的色彩进行重新组合,使画面呈现出概括的色彩秩序,完成感性色彩到理性色彩的转变,画面的表现形式更趋于理性化、秩序化。鉴于学生艺术感觉和专业素养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受到传统绘画思维的禁锢,对课题比较排斥,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应适时给予思想疏导,明确课题的教学目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以点彩的技法画一张作业,通过点彩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色彩分解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体会画面风格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平面化处理的解构图式里,用概括的笔触平涂色彩,以色块的形式组织画面,利用色块的色相区分、大小差异和冷暖对比,对色彩进行平面归纳。在写生的过程中,学生面对未知的画面效果,会尝试多种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思考,反复的修改,学生逐渐积累了新的色彩感知经验。通过色彩分解课题的训练,使得学生树立了以设计思维为立足点的色彩表现观念,理解了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感性的选择,也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设计规划后再去实施。(3)色彩变调色彩变调课题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将繁杂的自然景物归纳概括成单纯的形与色的关系,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改变画面的色调,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学生通过色彩变调课题的训练,研究色彩搭配的规律,尝试色彩的多种组合方式,感受不同的色彩组合所带来的视觉差异,提高学生的色彩直觉和判断力,增强学生的色彩组织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规划设计,在写生的作业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情感。色彩变调课题的先修课程是色彩构成,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生作业时,应适时提醒学生运用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色彩变调课题的作业形式是组画,通常四张作业为一组。作业的研究主题分别是高明度对比、低明度对比、高纯度对比、低纯度对比、冷暖强对比、冷暖弱对比等,学生自由选择想要表现的主题。作业可以是相同构图的组画(如图1),也可以是不同构图的组画(如图2),不过相同构图的组画能使学生更明确的感受到不同色彩组合带来的视觉差异。色彩变调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题展开之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此课题的达成目标,即学生所完成的作业中的四幅画面色调要有明显区分,色调的形成依赖于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而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可开发的多种课题在具体实施中各有侧重。首先是高明度对比变调课题,学生在作画时应尽量选择明度较高的色彩,在色彩的调配过程中适当的加入白色或者黄色系的颜色,从而提高调配色彩的明度,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注意相邻色彩的色相变化和冷暖对比,完成的画面应呈现出照片曝光过度的色彩效果。此课题可以适当使用高明度的纯色,例如柠檬黄,草绿等,不过需要控制纯色在画面中的占比,过高的纯色占比会产生高纯度对比的效果,反而影响画面色调的达成效果。其次,关于高纯度对比变调课题,学生则应该多选择高纯度的色彩,尽量减少色彩的调配,利用色彩的纯度对比和冷暖对比去组织画面。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这个课题中要善于利用色彩的素描关系。不同的色彩,彼此的明度是有差别的,高纯度对比变调课题中应多使用明度高的色彩,控制低明度的色彩的使用比例,要利用色彩之间的明度差别在画面中组合出一定的素描关系,再利用素描关系去控制画面的深浅变化的节奏。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手机拍摄完成的作品,然后去色变成一张黑白照片,通过观察黑白照片来研究并调整画面的素描关系,体会素描关系对画面色调的影响。此课题需要注意画面中低明度色彩的占比,过度使用低明度的纯色,会降低画面的整体明度,形成类似于低明度对比的画面效果。再次,关于冷暖强对比变调课题,学生应该尽量选择补色进行绘制,利用色彩的冷暖的对比关系去组织画面。此课题需要使用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因此要注意与高纯度对比和高明度对比这两个课题的区别。学生在色彩的选择上要时刻注意补色的使用,利用补色关系去进行冷暖的对比,要提高画面中的补色占比,强调色彩的冷暖变化。相较于高明度对比和高纯度对比课题,冷暖强对比课题的画面色彩更加艳丽明快,更加注重色彩冷暖关系的运用。色彩变调课题的开展是建立在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和色彩分解课题的基础上的,三个课题可以循序渐进的实施,也可以在色彩变调课题里集中开展。[2]

三、风景写生教学的评价机制改革

以往的风景写生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讲授为主。在教师的讲评指导下,学生边理解边作画,课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集中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有弊,其弊端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对其作业的评价,盲从于教师的艺术观点,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质疑精神,放弃了审美理想的自我选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必要对作业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第一,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审美尺度,以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之间多途径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艺术观点。旧有的评价机制是偏重艺术性的,主要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客观再现,比如对自然再现对象的光影、空间、体积、质感等的表现,评价学生在技法上的表现能力。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对设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要从始至终贯穿到每一阶段的课程之中,包括风景写生课程。风景写生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受眼前景物的局限,对各个自然单元的景物、对象等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再构造。因此关于技法的表现虽然要保留到评价机制中,但是对设计思维、创造力的评价在权重上比技法评价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既定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系统的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设计思维、创造力纳入其中。第二,在作业集中讲评环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业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旁听学生作业讲评的过程中,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旧有的小组讨论在评价过程中也采用过,但是问题是流于形式,且缺少循序渐进的推进。小组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身上看到可取的设计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在横向的批评交流之中看到自我要提升的空间。尽管在终极评价上仍然要以教学团队的集体评判为主,但是可以将设计交流能力、团队互组能力的考评作为指标纳入进来,而其判断的依据就是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呈现出来的状态。

结语

风景写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根基。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景写生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通过师生不断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出比较完善的风景写生的教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思维是系统的,更是开放的[J].设计,2019,32(18):72-75.

[2]周至禹.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我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美术,2014(03):90-97.

作者: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