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6-09 08:39:55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是青少年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的经历了中考失利,有的困于家庭自身条件,有的是人们口中的“问题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走进了中职的校门。相比同龄人,他们的心理成长经历过更多的挫折,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复杂,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在同龄人中比例较高,现状堪忧。因此,中职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利度过青春期,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本文对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乐学心理主导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实践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懂得教育学,更要懂得心理学。”中职班主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问题,尊重个体差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与教育方法。将心理学理论和班级实际情况相结合,让教育教学成果更科学,质量更高。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在和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相比过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现在带的班级中,甚至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发展到了重度抑郁的程度。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目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重点问题,也是笔者作为中职班主任需要时刻思考的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

笔者学校十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和研究,如新生入校前需要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多维度接受测评。从历年的新生入学心理测评数据可知:第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并呈上升趋势;第二,女生的心理问题更多,整体健康水平低于男生;第三,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了人格偏差。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学生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表现方式和形态也各式各样。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厌学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看到书本就头大,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做作业,甚至逃课逃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痛苦。2.自卑消极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很低,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贬低自己。躲在一个“角落”,不敢上台讲话,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和人交流,遇到事情逃避退缩,做事消极。通过沉默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理。3.焦虑烦躁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总是惶恐不安,最终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坐立不安,小动作多。4.叛逆学生主观意识觉醒,喜欢通过和家长、老师对着干、唱反调来彰显自我,通过挑战权威来突出自己。固执倔强,不能有效接纳外界的信息。情绪容易失控,脾气暴躁,存在逆反心理。

二、探究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成长的内在因素

中职学生处于成长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突出的心理特点为自我封闭和自我关注。自我意识强烈,渴望独立和空间,又会因自我封闭无法倾诉而焦虑,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变化无常,情绪波动较大。不能控制情绪是青春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成长环境的外在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最重要的,与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形成有着密切联系。李玫瑾教授曾说:“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和谐在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见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亲子关系的融洽与否等各种维度,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也会攀比,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极易对父母不亲、不满,产生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等心理问题。而有些父母对教育不重视,教育方式方法落后,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寄希望于学校,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2.学校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除了父母和家人,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学校的老师、学校的风气、学校的环境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大部分中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唯成绩论”的整体环境下,他们会被周围的人贴上“差生”的标签。长此以往,成绩带来的压力以及周围人的负面评价,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3.同伴影响正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尤其重要。一个好的同伴,可以相互成就更好的彼此,而一个不好的同伴,将会给学生带来抹不去的伤害。笔者现在所带的班级中有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女学生,初中时她最要好的闺蜜背叛了她,并经常带领其他同学欺负她。这种背叛和欺凌,给这位女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让她一度想轻生。

三、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特色心理课程

在学校层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设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还可以开设一些针对性更强的特色课程和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特色课程。针对不同性别开设特色心理课程,男学生有男学生的课程,女学生有女学生的课程。针对不同性格学生开设特色心理课程,外向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可以上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二)学校建立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团队

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一个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育团队,这个团队除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和不定期的心理抽测。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普查和抽测掌握校内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对部分心理状况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和长期跟踪。不仅如此,这个团队还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教学辅导和培训,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三)提倡鼓励式教学,形成“向上”的校园氛围

笔者所在学校自上而下,形成“相互尊重”的校园氛围:学生尊重教师的教导,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以引导为主,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同时,增强各学科的社会结合性,充分保障学生的就业,给学生提供多种自我提升空间和渠道。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希望,能在努力中看到前途。

(四)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情况

除了班主任,每个班级配备1~2名副班主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每人对应分管几名学生,结成进步小队。结对教师要定期家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学生心理的成长做到校内关心、校外跟进,做到时时了解。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找结对教师反映,寻求帮助。教师是学生的老伙计、倾听者、宣泄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帮手、伙伴,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被重视”“被需要”。班级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每周举行情况互通会,以更好地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五)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家校密切配合

学校和班主任应特别关注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一对一进行指导、帮助。1.走近学生班主任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喜好,了解他的成长,倾听他的心声,让学生逐渐敞开心扉。班主任应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寻找破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2.实地家访定期实地走访学生家庭,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计划。3.引导家长了解学生家长的认知水平、性格特性、教育方式等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行为要求,让学生的家庭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学生自身的问题。4.及时反馈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及时互通学生情况,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校内校外无缝衔接。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就是要做好这棵树、这朵云,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学生成长,解决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左秋硕.中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6(01).

[2]周丽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作者:严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