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治理方法分析

时间:2022-05-24 08:41:34

农村河道治理方法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如在粤北山区,由于人们对河道治理的意识淡薄、投入资金较少且保护不足,导致河道出现生态失衡、河道淤塞和水环境劣化等诸多问题。当前,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河道健康,保护山区生态平衡,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河道的整治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粤北山区的农村河道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河道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农村河道漂浮物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农村水资源的质量状况、维护河道健康提供借鉴。

关键词:治理;山区农村河道;漂浮物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其中,河流是大地之脉,城市会因水而兴、农村会因河而美,人们都期待着家乡“山清水秀,岸绿景美”。但在山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很容易破坏山区河道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不但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更要为子孙后代保住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总会因思想意识、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环境污染,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山区农村河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当遭遇洪水塌方、滥砍滥伐和随意排污等灾害时,会出现河床淤塞、河床抬高、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而目前,与河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且基层执法力度不足,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部分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其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河道淤塞和生态破坏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山区河流流域数量较多而流域面积较小,河道比较大。所以,当遇到洪水时,水流速度会陡升,冲刷力增强,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甚至是山体崩塌现象,而山体崩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山脉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这是因为我国南方山脉地区的土壤类型较多,地形变化大,其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悬殊,因此,在遇到山体结构松散,且每到雨季就容易出现山体崩塌现象,遇到洪水更是如此。其次,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污染等现象。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良莠不齐,而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意识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山区农村,由于耕地较少,农民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当山洪暴发时,会出现河道淤塞,河床抬升等现象[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推进,山区农村的村民数量越来越少,而留守村民的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且住得又较为分散,这就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难度。同时,在山区农村,农村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开展较难,这也导致了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等现象。第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乱倒乱堆。近年来,粤北农村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自建新房,由于缺少规划,产生了较多的建筑垃圾。而部分村民为了节省建房成本,会把部分建筑废渣直接倒在河边甚至是河道里,严重阻碍了河道泄洪[3]。第三,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生活污水处理厂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初期就困难重重。而村里费尽周折建成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却难以保障后续日常的运维资金。因此,这样的环保工程光有门面,没有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属于“烂尾工程”。同时,山区农村的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进水口污水浓度偏低,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污水处理厂难于长期持续开展日常工作。而有些农村地区,更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致使河流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如图1所示),最终导致河道阻塞,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政策执行力不足,流域生态被破坏。一是在山区河流上游,小型水电站偏多,部分小型水电站是在旱季储水发电,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流量、自净能力和生态发展。二是山区的桉树种植等历史遗留问题。桉树以生长速度快著称,其木材用途甚广。但因其生物学特性,桉树一直在林业圈颇受争议。这是由于桉树的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肥力,而大面积高密度的种植会导致土壤保水能力降低,过度使用化肥则会导致土地板结甚至土壤沙化,所以,这些不合理种植的情况都会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已意识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其中部分种植不合理的桉树已开始清退了。三是河道砂石乱采滥挖现象。近年来,新农村发展较快,各地的砂石料需求量骤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擅自采砂挖石,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又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控源截污”无法控制。基于以上问题,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和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则“内源治理”无从谈起,并且,污染后的治理手段欠缺,则“生态修复”难于长治。综上,造成山区农村河道淤塞和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政府因素。

2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山区河道承担着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更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密切相关。在针对以上山区农村河流的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后,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山区农村实际河流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2.1加大宣传力度,解决意识问题,形成氛围

山区河道治理工作预防大于治理,从根源上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充分利用镇级村级等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充分提高山区居民的“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的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河道功能,增强全民“爱河、护河”意识;二是做好公益广告、标语、宣传栏建设,切实做到有村民的地方就有宣传;三是开展卫生健康和生态环保等综合宣传模式,并倡导科学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2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基础。因此,在规划治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做到整个行政区域甚至是与相邻行政区域“一盘棋”谋划,从而有效推进山区农村的协调发展。同时,山区河道治理还可以结合“河长制”发展生态水利模式,一方面要在流域内确保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要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此来建设美丽河道。

2.3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河道的广泛性、流动性决定了河道治理工作必须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目前,各级政府都实现了“河长制”,成立了河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明确河长责任,严格执行河长制度,认真履行河长职责,以此形成县、镇、村(居)共同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县、镇、村(居)各级河长要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如:水面漂浮物打捞拦污浮筒(如图2所示),有效减少了打捞水葫芦等漂浮物的工作量;还要加强镇、村级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不能只上项目,不顾日常维护;要打通污水管网最后一公里,达到污水“不处理,不入河”的效果。

2.4加强执法力度,形成综合执法效果

在执法工作中,要加强相关立法顶层设计,要让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因此,对于小型水电站,水务部门要科学布置,合理整治,确保山区河流的生态流量,有效改善河流的自净能力,提升河流的环境容量,要做到“有法必依”;而对于乱采乱挖砂石现象,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做到“执法必严”;对于桉树种植,林业部门要计划统筹安排,合理、分步清退部分桉树,不搞一刀切,要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改善桉树的种植情况;对于农村乱倒乱堆乱排现象,生态环境部门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违法必究”。

3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中,淡水资源就更为重要。因山区森林是集雨区,所以山区河道就是集雨区的通道,就是生态屏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流域下游城镇建设的重要保证。对此,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意识,转变生态环境理念,标本兼治,有效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公谨,孔宁.浅谈农村河湖存在的问题与治理[J].城镇建设,2020(6):11-12.

[2]王成.农村河道现状及综合整治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8):61-62+65.

[3]张亮远.浅谈桉树对生态的利弊[J].科技资讯,2017,15(18):125+127

作者:李喜 单位:河源市生态环境局连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