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本科课程设置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5-20 09:27:11

图书馆学本科课程设置回顾与展望

摘要:文章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百年发展历史中的课程设置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内容分析法,统计了20世纪初至今的图书馆学课程设置方案,对图书馆学课程体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整理,对课程设置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新时代图书馆学的课程设置应紧抓核心课程,与时俱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教育;核心课程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拥有百年历史,饱经沧桑变革,逐步发展完善。1920年,美国教育家韦棣华在武昌文华大学设立图书科,从而在中国开创了图书馆学专业。金陵大学、北京大学以一批学成归国的图书馆学专业留学生为基础,相继成立了图书馆学专门学科。目前,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已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架构,不同的课程设置方案反映了不同的学科培养目标。本文对不同阶段图书馆学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总结分析,探究了国内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进程中的课程设置演变及其原因,并对图书馆学教育未来的课程改革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历史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图书馆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息息相关,可称之为传统图书馆学教育。武昌文华图书科创立之初,课程体系主要仿自美国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年后,一批图书馆学留学生学成归国,投身图书馆学学科建设,逐步建立起中西结合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此时,图书馆学的主要课程有中国目录学、中文参考书举要、西文参考书举要、中文书籍选读、西文书籍选读、西文书籍编目学(包含实习)、中文书籍编目学、西文书籍分类法、中文书籍分类法、现代史料、图书馆经济学、西文打字法、各种字体书写法、各种图书馆之研究、实习等。1948年,北京大学开设图书馆学专修科,其专业课程主要有图书馆学概论、中国目录学、西洋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图书参考、中文编目法、西文编目法、四库总目研究、史料目录学。1953年全国综合大学会议之后,教育部批准了图书馆学新的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这个方案参考了莫斯科图书馆学院的课程大纲,也结合了专修科原有的课程设定,意在培养更符合我国图书馆需要的专业干部。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创立之初,众多深谙西方图书馆学教学体系的图书馆学专业留学生,推动中国图书专科教育逐步建立和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借鉴了西方图书馆学的课程体系,同时也继承和吸收了中国古代文献学和目录学的内容,因此早期的图书馆学课程安排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例如,早期的武昌文华图书科设置了中文参考书举要、中文书籍编目学、中文书籍分类法等中文课程,与之相对应的西文课程为西文参考书举要、西文书籍编目学、西文书籍分类法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与苏联建立了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图书馆学专业参照莫斯科图书馆学院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该时期图书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1.为国家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以及机关图书馆培养合格的管理干部;2.提升图书馆学专业的师资储备;3.编辑完善图书馆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材料。该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围绕图书馆日常工作实务而设置,如图书著录法、图书分类原理等。

二、现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历届图书情报会议对图书馆学课程的调整,以及教育部对图书馆学专业目录的更新,无不反映了图书馆学专业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表1整理了改革开放后核心课程变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课程(*表示具有该课程)。2018年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相较于前述图书馆学专业目录与课程安排,新标准中的专业课程安排更加具体和完善,更适应当前的数字信息时代。由表2和表3我们可以得知,图书馆学专业类课程和核心课程不断进行着变革、迭代与更新,这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能紧跟时展,把握学科方向,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国外信息技术产业的繁荣催生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中国图书馆学界开展信息化变革。“图情一体化”新概念在这一时期产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检索、科技文献检索等被纳入了图书馆学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大量院系和机构迎来“改名潮”,图书馆学课程设置也经历多次调整。纵观课程设置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课程计划中增加了许多带有“信息”一词的课程,如信息管理概论、信息市场学、信息经济学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等。还有一些课程融入时代特征,增添了有关信息的内容,课程名称也带有“信息”二字,如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等。这个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8版培养计划中,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信息”类课程占据了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二分之一。进入21世纪,图书馆学课程体系逐渐多元化。国内兴起建设数字图书馆热潮,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导论等课程应运而生。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web2.0、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概念的流行,图书馆学专业增设了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

三、未来

2020年11月3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共同《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我们的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图书馆学界“集体焦虑”的情况下,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可以为图书馆学专业指明新的方向。从目前来看,我国图书馆学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数据科学、数字人文等主题延伸和重构。从公共文化视角来说,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文件、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了图书馆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方面的职责,图书馆学课程调整势所必然。李国新认为,图书馆学不能同公共文化研究割裂开来,图书馆学可自然延伸至公共文化研究领域,这既是图书馆学契合国家文化战略的发展需要,也是图书馆学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服务中国特色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图书馆学研究向公共文化研究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可取的,这也必将能够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2020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进行了培养计划改革,在图书馆学专业中新增了公共文化方向。该方向基于图书馆学原有的学科基础,但更加侧重公共文化领域的课程设置,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方向,属于教育部提倡的“新文科”。从数据科学的视角来说,伴随着数据的激增,数据科学成为又一个研究热点,数据分析人才也就成了培养重点。图书情报界紧跟国际前沿,陆续开设了数据科学研究方向,旨在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适应大数据发展新形势的信息管理综合型人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数据科学相关的专业或学科,但大多集中于计算机、数学及统计学等领域。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对于数据科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数据科学方向对学生的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培养图书、情报背景下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学科复合型人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武汉大学于2020年10月举办了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专家们对数据科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新时期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陈传夫提出,学科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学科价值的建立与学科核心的坚持。从数字人文来说,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旨在运用数字技术发现并解决人文问题,促进人文科学的研究、教学与传播。图书、情报、档案等也将其纳入学科发展规划,希望数字人文能为学科发展带来全新机遇。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荣誉研究辅修学位开始招收本校本科生,其学位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早在2016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就以本科教育改革为契机开设了数字人文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中的信息资源模块),以期推动本科生掌握基本的人文、技术知识与研究方法,培养多学科交叉视野与创新融合思维能力。该课程邀请了从社会科学、数据科学到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授课,各展所长。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人文基本概念、数字人文项目实践、数字人文技术三部分。数字人文课程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数字人文理论基础与数字人文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机融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进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数字人文的理解,掌握了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人文社科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

四、思考

1.紧抓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行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的根本,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绝大多数图书馆学核心课程都与图书馆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百年时间,图书馆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多次变革,图书馆学概论、文献学、目录学、信息检索、信息组织和信息描述等课程经过修改与更新一直保留和延续下来,这些就是图书馆学的核心课程,是指导图书馆相关工作的有力工具。这一特色值得借鉴,在课程设置时也应该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实习学时,进而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就业竞争力。2.建设中国特色图书馆学课程体系“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人文科学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出发,图书馆学的课程设置更应当具有中国特色,应当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献学、目录学等内容,同时保留中国书史、中国古代图书馆知识等经典课程。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应当立足国情,联系实际,紧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必然会成为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中国图书馆学界长期开展中国特色图书馆服务研究,关注特殊人群,注重人文关怀,这些研究内容均可纳入图书馆学课程设置。此外,图书馆学背景下的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方向,应当在保留图书馆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需要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跨学科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打造图书馆学“新文科”。

参考文献:

[1]王子舟.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九十年回望与反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

[2]吴鸿志.武昌文华图书科之过去现在及其将来(续)[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

[3]张树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史[J].图书馆杂志,1983

[4]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第4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5]邵巍,谢俊贵.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教育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会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5

[6]肖希明,倪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模式与内容变革[J].图书馆,2019

[7]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2018版培养方案[EB/OL].(2019-04-28)[2021-07-01].

作者:杨晓农 李柯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