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8篇

时间:2022-09-22 08:38:11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8篇

第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视频现状及对策

一、应用教学视频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1.受诸多因素影响,自己制作教学视频的语文教师并不多。翻转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自行设计、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在授课前了解主要学习内容,授课后复习之用。这不仅要求教师会录、能录,还要求录制的视频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声画清晰、互动性强、有吸引力。而我们实践中的“翻转”是什么样的呢?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上观摩课时“装点门面”(课前对教学重难点布置预习)之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是用得上的,“百度”复制粘贴,“拿来”照搬套用,这样的“视频”由于不顾学生学情,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视频只图形式精美,实用性不强,不重视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教学视频能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互动信息网络环境。它的教学目标明确,画面清新流畅,能够突破重点,凸现难点,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多数的教学视频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检测题型的重复“堆积”。

3.教学视频缺乏完善和更新。教学视频并不是一旦制作完成便可一劳永逸,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即使讲授同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分别组织教材,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行录制的一些教学视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录制多种版本的教学视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4.教学设备资源匮乏,优秀视频数量少。在现实的教学中,年青的语文教师都会制作比较简单的PPT课件,会一些PS、视频、插音乐,下载图片、MP3,但要自己录制视频,也还有实际的困难。农村学校由于设备资源的制约,缺乏录视频工具(如录像机等),况且制作视频还需要一定的精力时间和技术支持,这使许多教师“望而生畏”,“畏而止步”,空有想法,没有做法,影响着教师制作“视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美的”、“实用的”教学视频不多。

5.视频设计程序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视频软件,科技含量高,被一些教师引入了课堂,一方面由于制作者的视频片段程序化,没有开拓性,启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执教者受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任其大行其道,结果收效甚微。每一位授课者都清楚讲课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视频”的主导地位,来聚焦学生的目光、注意力和求知的欲望,要通过教者的语言、动作、表情与课件的图、文、声、像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如果仅仅靠一些软件的自动播放来达到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目的,显然不合时宜。

二、教学视频运用策略与出路

1.转变观念,顺应课改潮流。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提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要求,转变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掌握基本的制作和操作教学视频的能力。

2.培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等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教师们要想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甘肃教师学苑、中国研修网上有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我的晒课”更是许多教师呕心沥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的杰作,可以在借鉴、比较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3.精心筹划,建立教学资源库。尽管“教学视频”的制作耗时费力,但教师只要认识到位,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在准备优质课堂内容的同时,制作大量相匹配的课件,精心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样应用起来就更有针对性,也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作者:张学天 单位:武威市凉州区永昌中学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在我们所在县域的西北边,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级中学———景安初级中学。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当下,这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充当“弄潮儿”。走进他们的教学课堂,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给人以别样的风采。他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应当有待于检验,但作为走进其教学课堂的老师应该有着自己的相关思考。现拙于笔端的仅是自己对教学课堂的一孔之见,极不成熟和深刻,权且抛砖引玉。

一、学生座位发生变化引起的思考

景安初级中学的课堂,可以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室的南北墙壁上多了四块小白板,水笔、黑板擦一应俱全。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面对面坐着。对这样的教室安排,我们会怎样想呢?也许人们会这样去思考,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学生如此安排座位合适吗?也许人们会做出如此意义上的判定———形式而已。窃以为,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应当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对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座位安排的颠覆。我们应当做出这样的思考,传统行列式的座位安排,学生一律面向黑板,关注的是老师的手舞足蹈,是老师课堂讲授的精彩,作为教师也完全因之而把所有的精彩自己操纵、把持着。学生面对面坐着可以获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合作探究之情感的首先融洽,事实也正是这样,走进景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们愉悦地坐着,快活地交流着,还不时自主地走到小白板的面前将自己的相关感悟或者就是疑问用水笔写出来,更有人充满自信地将别人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正。这让我们感到,课堂是由学生探究、学生展示、学生质疑、学生解答组成的。一切都由学生的互动学习小组去完成,学生在较小范围的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生得到了充满自由和自主的释放,学生真实意义上“动”起来了,也才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之间互动探究引起的思考

应当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景安初级中学已今非昔比,已经成为如东乃至南通课改的一面旗帜,它作为一个小区域内教育的品牌,已经逐步打出去了,到景安初中学习、取经乃至切磋的人也日益增多。在景安初中所开放的随堂课中,给人以很多深刻的启示。那次,有一节课是初二语文,教师教授的是诗歌。课堂伊始,师生问好,学生便进入互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动学习的整个过程应当是真实的,因为它体现出了真学课堂的构建。学生互动合作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从班级互动之情形看,这班学生真是了不起,令人刮目相看。对此,笔者的思考是:学生如此意义上的互动学习,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上需要去做的是什么?窃以为,教师必须做实和做好的事情是让学生充分做好前置性的学习。对初中学生阅读感悟的前置性学习,人们通常忽略的都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虽然我们教师经常会提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要求,但事实上,不少要求是一种阅读感悟的机械灌输。我们多喜欢出些预习提纲,这提纲近乎将文本的内容和阅读感悟的内容都告诉学生。学生这样的前置性学都是一种形式,不过是依据提纲到课本上找找相关的词句罢了,达不到学生真实意义上前置性学习的效果,互动合作的真性也大打折扣。针对景安初中的学生互动探究模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模式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涉猎文本,让他们以单元组合,能够以一反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与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不如让他们围绕教材文本之内容、体裁、作者进行广泛意义上的博览。

三、师生之间互动探究引起的思考

在景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上课之初学生显得特别忙乎,而教师却有些“无所事事”。这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的老师干什么?说实在的,在所听的这堂课里,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没有出现什么精彩的互动。窃以为,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有学者这样说过:“懒教师教出勤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无需教师好高骛远地不着实际地去追求精彩,平平实实的课堂其本身就应当是一种沉默的精彩,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沉默中“爆发”。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需要让学生课堂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如果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互动,那学生的互动及创新感悟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对景安初中采用的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我们不能冒然否定,而需进行冷静的思考,从而促使这种学习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学生小组互动的时间,必须提高小组合作互动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小组互动合作中学生的学习问题。对问题学生,教师在小组进行互动合作时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教师可以和这些问题学生一起参加相关小组的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互动时给问题学生更多进行展示的机会。总而言之,对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完全予以肯定,其教学效果也是能够引以自豪的。据所能知晓的信息看,这所农村初中的中考成绩斐然。但是,我们不要去观待人家的科研、课改成果,我们要做的是,借他山之石,攻自身教育教学之玉。

作者:董红梅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童店初级中学

第三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我国广大的语文教师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本文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阅读能力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培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培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格外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各种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精神世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生活趣味。因此,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一、良好的阅读能力受益终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极重要的促进意义。曾经有一家媒体对这方面做过专业的调查,调查对象有优秀的少年,也有在各个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成功人士,最后发现,这些人在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无一不肯定读书在他们成功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由此,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制约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在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整体来说,和城镇仍有较大的距离,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供孩子上学的费用也拿不出来,更不用说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个因素使得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受到极大的阻碍。

2.学校教育资源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学校,不用说种类齐全的图书馆,基本上连小规模的图书室也不具备,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由于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也比城镇差得很远,很少有老师愿意扎根农村任教,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些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提倡学生“静养式阅读”,使学生爱读书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这句话也十分适用。“静养式阅读”应该作为课外阅读最主要的方式。首先,是不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最基本的,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当然也不能忘了最终的目的,在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后,就要开始讲求一些阅读的方法,避免盲目阅读。第一,穷追猛打法。当老师带领着学生将一篇课文学完后,趁着刚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没有消退,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就可以结合课文的主题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风格比较接近的文章,然后在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两篇文章之间相同点是什么,又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背影》后,就可以推荐一些同类型的描写亲情的文章,比如高尔基的《母亲》,或者也可以推荐另外一些朱自清的文章,如《荷塘月色》《绿》等等。第二,创新课本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老师照搬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因此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习的课文进行拓展,编写后续小故事等,或者举行一些小比赛,比如朗读比赛等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把阅读变成了一项充满趣味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学习完《石壕吏》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酷吏和老妇之间的对话加以改编,然后选几个同学上讲台给大家分角表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巩固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第三,适时赞美法。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各自的优点,时常赞美学生,比如一些同学作文写得很好,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语句也很优美,老师应该极力表扬,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兴趣便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想这棵树能够长得更大更好,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换算回来,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这养分。(1)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在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刚开始的时候就以摘抄优美词句作为基础,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摘抄一段时间后就要自己写了,可以写读后感,可以仿照读的内容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也可以在文章空白处标注一些读书当时内心的感想。总而言之,坚持奉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至理名言。(2)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读书方法。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刚开始读书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培根的《论读书》里面对于此有过详细的讲解,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参照。

3.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1)讲。老师可以带领班级学生组织一个每天都要进行的听说训练,可以放在早读或者早上第一节课上课之前,时间不用太长,5—10分钟就够,鼓励学生轮流到讲台上给同学介绍今天都读了什么书,书里面有哪些内容十分打动自己,以及里面写的十分优美的句子,或者说说今天看了什么新闻,新闻里报道了什么重要的大事,甚至讲个故事都行,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发,使得读书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既能为一部分喜欢读书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们将读书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也能促进另外一部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2)赛。老师可以将课余的各种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举行一些读书知识比赛等小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读书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3)展。①剪贴展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遇到喜欢的内容时将这些材料减下来,制作一个专门收集这些材料的本子,然后按照不用的类型贴在本子上,报纸、杂志都可以,为日后的作文积累写作素材。然后老师每月可以组织一次评展活动,把收集材料多的内容好的同学的本子展示出来,激励学生将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②摘抄展览。不同于剪贴展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美的词汇,有意义的句子,或者名人名言等集中摘抄到一个本子上,然后定期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换,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将来能够更加顺利的适应社会是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历练和积累,才能养成一种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教育的力度,并鼓励学生将通过阅读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极大的裨益。

作者:魏丽丽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省大石桥市旗口镇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丛文雁.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89-90.

[2]鲁红亚.浅谈农村初级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

[3]祖正琴.浅议农村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5(3).

[4]胡丙寅.论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20):29-29.

[5]温治龙.浅谈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5).

第四篇:农村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难点所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分析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将结合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特点进行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文言文

学古文难,教古文更难,对于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文言文教学几乎是它的一个死角,尤其是农村中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教师会选择文言文进行讲授,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与波动。对此,本文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希望对提高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成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授课质量,第一步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转变课堂重心,不能一味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表现与发挥的余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简单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探究完成,比如对照注释进行初步翻译,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教师对于简单知识只需要进行点拨,对于重难点知识则需要详细讲解。例如教师在讲《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将重点实词与虚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自己找出答案,而对于有异议的词则可以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极大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相关词汇进行查找与整理归纳能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遇到的自己不懂而又没有注释的词汇应优先选择工具书查找,尽可能的遇见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重难点词汇要养成对其归纳整理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认识的词汇会越来越多。学生这些习惯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自律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记录本,并让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实词、虚词掌握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一套属于学生自己的“文言知识库”。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整理归纳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式学习。总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的创新与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文言文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二、创新学习方式,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文言文授课方式往往带给学生死气沉沉的学习环境,这无疑制约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文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等等这些都是可行性比较高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将文言文学习转变成文言文游戏,这也极大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拓宽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渠道,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课程进入了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两节课时间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当然,在竞赛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复习范围,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另外,教师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答题方式,如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等等,这样做即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重视学生文言文朗读情况

朗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习得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俗语的存在无一不在证明朗读的重要性。农村中学条件限制比较大,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传授知识,朗读作为一种传统、基本的教学方式,它对外界的要求条件很低,只要学生有空间、有时间即可进行文章的朗读,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进而增加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很多人感觉朗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它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实现自读与范读的结合、齐读与个体读的结合、讲前读与讲后读的结合,以及朗读与背诵的结合,只有将这四结合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把握。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自读,并且要带着感情去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学生在朗读当中经常出现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特别留意,并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在学生长期的朗读中,文言文语感自然会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

四、强化学生文言文主旨领悟能力

很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出现了教学偏差,教师常常一味的将时间与精力过度的花费在字词的理解翻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章“文”的理解,学生不能文章主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例如,在《捕蛇者说》这一课当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如果学生不理解历史背景,不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便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更不懂文章中提倡的“舍生取义”观,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也会淹没在学生的似懂非懂中。对此,语文教师应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文本”中,教师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与精神内涵。学生在弄懂文章主旨的前提条件下,在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从而感悟历代迁客骚人的崇高精神。

五、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图片、Flash、视频的播放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文言文知识点,这些方法的运用将极大的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当中枯燥无味的缺点,充分调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进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意境幽深,它讲究一个意境美,因此,教师在文言文讲授课堂上要注意对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故人描绘的幽美画面。例如,教师在讲《三峡》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重现作者描绘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景色,并适时的配合音乐的播放,让三峡壮美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弥补学生凭空联想的不足。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极大帮助,

六、结语

中学文言文可以说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讲授的时候,一定要还原历史,不偏不倚,让学生在感悟古人情怀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另外,通过以上方法的介绍,希望教师能够“为我所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进而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作者:汤莹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锐.农村初中文言文教法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田宜华.浅析农村中学高一阶段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55-55.

[3]谷明磊.运用诵读法改善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阳建忠.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2010.

[5]刘爱华.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文言文复习方向[J].考试周刊,2007,(37):1.

[6]徐明月.对农村中学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策略探究--以文昌市锦山中学为考察对象[D].海南师范大学,2015.

第五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误区和怪圈

从2000年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成果喜人。但是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十分严重,且急需解决。笔者经过梳理、分析,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淡化了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为高考做准备,除了上课之外就是作业,繁多的作业让学生无暇去感受生活,即使是语文课堂上学习、感受和欣赏语言文字的时间也不多;针对考试进行教学的较多,学生没有从朗读中去体味语言的美;计划中安排的课堂阅读更多是说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只有一本薄薄的教材,有限的几篇文章,按所谓的主题单元编排,丰富性、多样性大大缩水;初中高中更是为上大学而奔忙,学习的功利性更强,把学习语言的美、感受语言的美早已抛之脑后。

二、语文教学中对汉字书写要求不够,汉字的艺术美逐渐消退

汉字是唯一一种具备艺术魅力的文字,这是令人自豪和骄傲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是每天的写、写、写,这样写下来,没有几个学生把字写得像样,反而越写越潦草,越不像字,将汉字的韵味完全丢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要求太低,定任务定数量的多,写法指导的少,质量上要求过低。许多老师布置学生写多少遍多少页,从来很少要求书写方法及书写质量。特别是这些年来,书写工具的改变,钢笔书写逐步淡化,毛笔使用更少,学生写不出汉字的韵味来,其实连书写正确都难以达到,更难谈及汉字的艺术美。

三、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够,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熏陶

今天大多数人不用语言用表情符号,不去读书,很多时间读图,就连手机短信也不去写了,发个图片或者表情。我认为这是人类思维和表达的倒退。读图是走马观花,没有什么可回味的。如果读文本,读懂文字后面的东西至关重要,边读边思考边品味才是读书的真正过程。明白事理,感受了解不同生活,借此积累人生经验才是最终目的。可惜当今读书的人太少,学生也不例外,读书从功利考虑和出发,这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读书不仅是找“饭碗”的事,更应是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的主要渠道。学校教育在现行体制下也走向了功利,注重考试成绩及其评价结果。

四、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脱节

我们都知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明白生活的趣味是学习的要求。可是现实中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大,无法了解远古及过去,难以感受现实,不能探求未来。学生学习停留在学习的浅层面。学生思考及实践的机会更少,家长也不让孩子去体验。学生没有了学习情趣,生活情趣,活脱脱一个会做题的机器,这扭曲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其实应该让孩子从做一些事情中体会其中的苦与乐,悟出一些生活技能和道理,把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认识、梳理、总结的过程,更是一个上升的过程。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应如何应对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其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变。

1.改变读书的功利观念

读书上大学不能是人的唯一追求,读书是一个人一生必然的过程。利用一切场合用规范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认识到说好普通话写好汉字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是爱国的举动。语言文字的使用要规范,严禁随意乱造,随意修改,避免造成混乱。学校把写字课作为必修的内容,让孩子从小就认识汉语言汉文字的美,明白用好它是一种素养,一种能力。

2.要把读书当成为一种习惯和要求

全民读书活动是2015年两会上提出的,借这个契机,人人动员起来,有健康的身体更有健康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思想健康更重要,我们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和要求。学习以色列、俄罗斯、日本等地国民和家庭的做法,家人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共读,从读中悟出人生道理,从读中感受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快乐,从读中明白社会规则、自然法则,让这些很好的指导人生,积累人生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语文老师应带领学生读书

改革语文课堂结构,从讲解文本到学生自我阅读,不断领悟明白,从读明白到想明白,从想明白到说明白。语文老师应该带头积极读书,与学生共同读,做好表率,师生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在读中感受乐趣。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把培养真正的人放在首位,为一个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改变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就能走出误区和怪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者:张晓珍 单位:甘肃庆阳市正宁县周家初中

第六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写作训练也是素质教育倡导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而言,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加强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写作训练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相关语文写作训练策略,以期对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作文训练;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在语文能力要求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综合反映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及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实现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写作态度。作文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作文写作本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态度存在很大问题,很大部分中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是“任务”,是一件“苦差事”,学生普遍表现出对作文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在作文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苦于应付差事,东拼西凑、生搬硬套,随便糊弄应付教师,作文写作完毕后也未进行认真修改,写作质量普遍不高,而有些学生干脆不写。

2.抄袭现象严重。目前很多中学生对作文写作存在很大的误区,对教师布置的作文训练,并不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或流程来进行,如作文构思、准备材料、深挖素材,而是很消极地对待作文训练,或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只是临时翻看一些作文书、课外读物等,寻找与命题作文题目一致或接近的题目进行“模仿”。而这种现象并未普遍出现在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中间,而且也出现在作文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中间,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笔者时常会碰见学生抄袭的现象,这是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素材积累,懒于感知周围事物,组织语言能力较差,只有取“捷径”以抄袭蔽之。

三、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策略

1.引导注重观察。学会观察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犹是如此,注重观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平时的积累,做好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具有大量的生活积累,才有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信手拈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美的事物,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活跃思想、丰富感情,让行文中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2)处处留心,善于捕捉独特的事物特征。“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应注意留心事物的独特的个性及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3)丰富阅读体验,做好间接生活积累。除了观察直接的生活体验以备写作时引入,但是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及人的精力及经验的有限,学生不能事事处处获得直接体验,只有增加阅读体验,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生活,同时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积累中,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提高认识。

2.学会提炼素材。素材的积累与提炼在写作中尤为重要。材料积累不充分,文章写起来会言之无物、寡淡如白开水;而如果选材不精、选材不当,或是只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则会让作文通篇毫无章法,题意不明确、突出,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提炼素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明确题意,精选素材。素材是为凸显文章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取素材时应贴合文章的体裁与文章的主题思想。面对众多的素材,学生应加强审题能力培养,分析题目与所给提示材料,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在素材选择上应注意素材应与审题后的中心意思保持一致,舍弃一些似是而非的素材,保证文意连贯、统一。这也要求素材选取应注意其典型性,用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来支撑文意,深化文意;同时也应保证素材具有可信性与真实性。(2)立意深刻,素材新颖。任何文章都是通过素材来烘托主题毋庸置疑,成功的文章都是作者透过现象抓本质,见解独到、立意深刻。同时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作者素材选择是否新颖、不落窠臼,否则文章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可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注意选取的角度新颖、素材新颖,使作文透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加强农村中学语文写作训练,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生活。具体来说:(1)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可以让学生口述所写文章的提纲大意,以提升学生的构思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研讨或辩论,使学生能达到“出口成章”的能力。(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及写日记的习惯,充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写日记也可以增加学生对现实的观察能力,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其次还应创新教学方法,改善传统写作课程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应注意立足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素材积累与提炼、口头及书面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及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何勇 单位:四川省富顺县安溪初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美琴.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J].课外语文,2013(09):77.

[2]张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J].作文成功之路,2013(04):67-68.

[3]吴淑珍.浅谈农村中学的语文写作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3(02):39.

[4]武海亮.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J].教育学文摘,2014(119):47.

第七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学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从农村中学教学中几点尝试进行论述:语文课上善于引导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批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写作能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在农村中学,数理化的题海作业确实也占用了学生的不少课余时间。况且许多学生认为数理化考高分容易;而语文即使花费许多时间去读、去做,真正考高分又谈何容易?但要考及格并不很难,这样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通过这几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分析,轻能力的倾向,而要寓能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有据可循,再加上充实语文课外活动,提高能力,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力求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引发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

要想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往往要因课而异,设计一些练习,引发学生联想。如我在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理解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个勤劳,宽厚仁慈,支持子女革命的伟大母亲,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有哪些品质?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人,而且多数学生的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通过观察、联想、比较,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母亲既勤劳又善良,整天忙忙碌碌,而且很疼爱自己的子女,许多活儿不让子女帮忙,使他们成为“小皇帝”“小公主”。针对这一点,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感谢母亲呢?学生回答:“是因为母亲教给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他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他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那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感谢母亲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小结得出既要感谢母亲,也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此可见,只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巧于引导,善于联想,自然而然可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先导,只要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手抄报》活动时,根据“兴趣固然有天赋的,然而更多的是培养的。”采用自发—引导—比较—提高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1)自发,让几位书写、美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发做好《手抄报》。(2)引导班上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3)全班同学开始全面做起来时,注意评比。(4)通过评比,指出优劣,且要求学生在插图、版面设计时注意做到别具一格,栏目要新颖,而且每期手抄报都要有自己的习作天地。分批分期把《手抄报》在教室里学习栏上展览,通过鉴赏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使学生由好奇到投入。这样,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从而拓宽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书写能力、习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

三、作文批改大胆放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按照现代初中语文教材的要求,每学期要有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包括应用文)。像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教两个班,一百多位学生。如果采用全批全改的传统批改法,评语往往是套话,或老生常谈,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常常把评语看几眼,便弃之一边,更谈不上根据评语分析自己写作的成功与不足。如果把习作批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对习作做一番重新认识,定能提高习作水准。具体做法是:(1)读一遍习作做以下几项工作:①查找错别字,用“○”表示,并在批改栏写上正确的字。②有哪些句子读不通顺用“?”表示,考虑改到正确或删去。③你认为哪几个词、句子用得好用“﹍”表示,说说好在什么地方。④文中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在使用地方的批改栏上注明何种修辞手法,用得好或不当?(2)再读第二遍习作:①看字、词、句是否改通了。②思考本文的中心思想。(3)再读一遍习作,思考文中材料与中心是否吻合,对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应如何处理,材料是否妥当。(4)再写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缺点)。这样学生不但对批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仔细程度也远远超过老师。这种由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反复斟酌,使学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了习作水平。教师要在批改过程中,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在批改后抽一组进行重改,对习作者和评改者的优劣加以肯定,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掌握每次习作的具体情况,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习作态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要想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我想: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是一个关键。因为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学习劲头自然倍增,再加上兴趣本身是“有趣—乐趣—志趣”的发展过程。有了志趣,学生自会去寻找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只要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就会去战胜一切困难,这时教师只要坚持教书育人,对学生“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游龙昌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学

参考文献:

谢登安.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第八篇: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二十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让我体会到: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就多年来从事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简述改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农村中学;问题与对策

成功的阅读对于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对于阅读是很重视的,笔者眼前常常浮现出古人读书的情景。基于此,就当前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人粗略归结如下:

一、当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己不阅读、上课不让学生阅读、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只“教”而无“学”的情况,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强调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1)学生语言底子薄。农村中学课外阅读较少,并且缺乏专门的指导,语文基本功底相对较薄弱,导致孩子们阅读能力弱,语言基础差。(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选之外,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3)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与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当点拨、分析、指导。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过程。

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积累,明白了要想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对人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所认识和把握,粗略归纳如下:

1.阅读教学是一种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的智力活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过程是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对话过程,作为课文的文本是个充满意义的无限空间,经过教师、学生读解文本,就可以体验、领悟和继承作者的语言和思维成果,然后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对文本意义再创作。这就是说,作为读者的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精神和文本表达的形式——文体、语言、风格等,还要对文本传递的信息进行探索、加工和重组。

2.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学生的阅读是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提高。而这个主要来源于文本,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主动的态度参与阅读。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促进者,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与文本对话后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三、改进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阅读教学自身的规律就是以读为本,并且通过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对于新知识,就要实现理解、分析、掌握,然后运用的整体过程。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泛读—精读—研读”的阅读行为。使学生通过类比、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等学习方法达到对语文知识的迁移。

2.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语言基础、性格差异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与进步。对于知识的把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较为充实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文章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或者作者自身的生平简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做出大胆猜测,为顺利完成阅读打好基础。

作者:刘国霞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