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分析

时间:2022-12-19 09:32:24

管理学课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分析

摘要:“知”即学习,“行”即实践,“思”即反思。“知行思交融”模式是一种遵循学习规律的模式。为此,就管理学课程中“知行思交融”模式的设计、应用及效果做了阐述,并从教师角度提出“知行思交融”执行中要关注“行”的方案设计、“行”的过程监控、“行”的结果鼓励。

关键词:“知行思交融”模式;管理学;课堂参与

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切入点。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基础理论课程,与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往往开设在大学新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无任何先导课程的知识导入,无相应的学习情境植入。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值,教学模式则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模式养成。思维方式的养成和能力的锻炼不仅强调学生知道,更强调知识的内化,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1“知行思交融”教学模式

管理学课程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传到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养成过程,这过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将获取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真实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反思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激励学生获取更多解决问题办法,这种“知行思交融”良性循环模式将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养成。“知”即学习,“行”即实践,“思”即反思。知行思交融模式(见图1)是一种遵循学习规律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1)必要的基本知识是“行”的起步,此步骤可以通过教师传授或学生自习完成。(2)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应用。当学习者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时,他会感觉无从下手,这也会激励过程一。(3)有学有用之后,加深了对初始所学理解的同时,就可以展开“思”了。“思”不仅仅意指思考,更有反思、内省之意,是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4)不断的“行和思”,能够回头强化对“知”的深入理解,能够更好的“行”,能够慢慢在实践中应用所学,能够把自己之前多年所见所闻、所言所行而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再次融化和提炼。(5)不断的“知行思悟”的反复螺旋上升过程,逐步会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趋于稳定。

2“知行思交融”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从2013学年开始,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进行了“知行思交融”的教学改革和尝试。本次研究重点分析“知行思交融”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可以说3年中,本课程开发小组也同样历练了“知行思交融”的过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图

2.1研究问题及研究框架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一入学就接触的基础必修课,以往学生普遍的反映是课程很重要但没学到什么东西。教师的反映是学生没有任何管理情境带入,满足于课堂上的听一听;案例讨论教学沦为教师与少数活跃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对学校整体教学的判断,任课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2013年经济贸易系抽调各教研室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管理学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团队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后,精心筛选“知”的内容,反复斟酌“行”的方案,积极引导“思”的方向,促成学生形成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该课程模式下可以从“思”的内容与“知”是否合一并得到升华;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两方面进行评价。

2.2课程设计与开展

“知行思交融模式”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设计引导学生“行”用“知”,“行”后“思”,“思”引“知”。本课程应用“知行思交融”模式比较成功的是管理学导入这一模块。本模块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目标是:(1)了解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2)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3)探究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知”方面,教师花了20分钟对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四个职能,管理的研究方法做了课堂讲述,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管理学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在“行”方面,教师设计了企业经营模拟的游戏。游戏内容是模拟生产商和销售商交易的赚取利润的过程。游戏规则是:(1)将学生按5-6人划分小组赋予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角色,银行、政府、原材料供应商、顾客等其余角色均有教师承担。(2)每个公司200元的启动资金,最多允许贷款额为现金量,利率为25%,每个公司每个交易周期要交50元房租和员工工资。(3)交易流程为: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原材料采购价格为40元/单位,生产完成后向销售商出售,交易价格由双方谈判决定;顾客每次的收购价格及收购量由市场决定,销售商花钱做市场调查可提前获悉收购价格和收购量。(4)当用现金支付不起员工工资和房租时则视为企业破产,破产企业由支付拍卖。(5)模拟经营时间为2月,交易8次。交易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每一小组的经验策略,记录每一小组的交易数据,为后续小组点评和建议提供依据。在“思”方面,根据每一小组的运行数据,教师用“为什么同样的资源交给不同的人经营差异如此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并作出总结与汇报。经过事后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为了完成总结与汇报,学生会对模拟过程进行复盘,对自己的行为与决策与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与其他小组的决策与行为做优劣比较,进而反思自己小组的决策并提出优化方案。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行”中的短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励学生完成新一轮的“知行思”循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结果分析班级特质和学生个体特质,更好的掌握学情,进而更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

2.3学生课堂对比度分析

2.3.1传统课堂与“知行思交融”模式知识获取对比分析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案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的授课学生更多停留在对管理学重要性、管理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表像层面,认真的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记忆等方式能背出管理的定义等内容。在“知行思交融”模式中学生的汇报中,教师欣喜的看到了学生总结出管理要关注战略与计划制定、竞争与合作机制选择、团队分工与构建、领导的决策、风险控制意识、库存意识、生产商面临“成本高,利润低”的经营环境、渠道为王等等管理中的关注点,每一个问题都是实践中总结的真理,这些带给了他们刻骨铭心的教训。

2.3.2参与度方面的对比分析传统课堂中更多采用提问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仅限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且这种互动是个别的,少量的。而“知行思交融”模式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间的意见交流、决策探讨,也表现为与其他小组成员间的谈判交流及对其策略的评议等方面,这种交流不仅是“是”与“否”的交流,而是解释性与评议性的,能较好的反映学生参与的深度与质量,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卷入程度是比较高的。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探讨,达到了相互启发、相互教育、相互提高,也就到达了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构架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教学目的。

3研究反思与启示

在应用“知行思交融”模式的几年中,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明显提升了,课堂变得更加热闹了。学生变得乐于做,善于思,形成见,敢于说了。从教师角度而言,要时“知行思交融”模式产生教学效果,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行”的方案设计

“行”的方案设计直接决定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开发团队应遵循浅显易懂、易操作和可控的原则,注意项目的设计要新颖,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行”的方案设计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可行性:(1)学生执行的难易程度;(2)道具准备的成本;(3)完成时间;(4)隐含的知识点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5)执行时的可控性。“行”的方案设计出来后,教学团队可以进行模拟演练,发现其漏洞与问题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例如为了检验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中的方案在2013年管理学开课之初和课程结束各安排一次,但发现该方案占去足足6课时,因此在2014年调整为后一次模拟在学生晚自习完成。

3.2“行”的过程监控

“行”的过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原来教师唱独角戏变为教师与学生沟通参与,课堂可以热闹但不能无序。这需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承当总导演的角色,要时刻注意对过程的监控,亲自参与全过程。同时教师还要观察“行”状态,记录“行”的数据,做到对学生的精准点评,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自我,挖掘其潜能。

3.3“行”的结果奖励

管理学中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是懒惰的,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在高职学校的学生中,不乏此类学生,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中不滥竽充数,教师要在激励措施上下功夫,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关于激励参与方面,我们的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的评估体系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大大降低了期终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除此之外,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还增加其他的加分项目,例如在班级中分享管理学小故事平时成绩加5分;参与班级、学生会、社团管理工作并在班级分享加10分;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班级分享加10分,游戏中获胜3次的个人获老师送出的小礼物。

作者:刘细萍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2]尹秀英.论翻转课题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6,(7).

[3]黄俊华.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市场,2016,(2).

[4]刘海燕.美国大学“教”与“学”改革运动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