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7-28 03:02:19

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传承”构建校园文化

新都二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名校,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变迁,二中人始终坚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百年校训“讲求实学,造就通才”的激励下,始终以“实”为立身之本,以“通”为目标导向,兢兢业业打造出“西蜀名校”这个闪亮的金字招牌,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时光荏苒,光阴流逝。在我校历经百年积淀过后,终于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以“传承”为主题的“书院”校园文化。重在让师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品味书香与历史对话,与知识交流,与智慧撞击,积淀厚重的人文修养与文化素养,在享受读书快乐的同时,感受书本的“阵阵芳香”,体会知识的薄发力量,真正实现“书润成长,涵养一生”,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现状

随着教育的日益普及,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生长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21世纪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不仅要十分丰富,外延也要极为宽泛。学校作为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学校对育人目标的解读与追求,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与体现。近年来,我校为打造出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深挖、细挖我校的文化内涵,探索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路。1.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作为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班级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格教育”为教育主渠道,通过教室文化建设与走廊文化建设,树立班级生机勃勃的班风,培养同学们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同学之间的集体凝聚力,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打造让每位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2.教师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业务素质的培训,教学能力的提高等。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教学理念,使教师们充分理解新的工作内涵与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学生文化建设。(1)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学校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学校荣誉室、图书阅览室、素质教育专栏及校园小报等及时有效的宣传文化科学知识、人文荟萃、实践理论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启迪。并将艺术,心理,园艺有机结合,通过课上教学,课下实践,课后活动等途径,及时、有效的疏导学生压力与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美丽校园的建设,增加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2)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多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学生艺术才华的培养与艺术天赋的启迪。各类学生社团如:街舞社,烹饪社,音乐社,主持社,戏剧社,美术社等定时在校园开展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兴趣,提升了能力,更体会了生活,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著名歌手张杰也曾回母校新都二中探望,他曾在母校积极参加活动的视频、图片,至今保存。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即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为实现育人目标而规划和创建的包括校园建筑、校舍布局、校园景观及其基本设施等。学校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种经过选择的教育环境,而校园建筑包括校舍、校园、运动场等附属设施,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硬件,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优秀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在塑造我们”。俗语道:穿“精神”的“外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体现出学校文化及其教育特色。新都二中校园环境文明和谐,洁净美观,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为学生课下学习、休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校园内的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标签,名字和生活习性都在上面,同学们了解他们后,也开始更加爱护他们。花丛中矗立着“生命如歌,让绿色渲染这美丽的旋律;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等标语,赋予了校园景观鲜活的生命,使墙壁会说话,石头、花草皆蕴含灵动的生命。教育需要可持续性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可持续性发展。在新都二中未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将会通过不断完善,极力打造出彰显百年名校厚重历史的浓厚“书院”文化氛围,犹如一幅华美画卷,一曲动人华章,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让进入新都二中校门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一墙一廊,一砖一瓦,乃至一草一木感受到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积淀,了解学校的昨天,从而珍惜今天,进而创造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坚信: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成就更加卓越的学校品质。

作者:葛欣桐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孙雪梅.诵中华经典塑完美人生[J].才智,2015(03).

[2]张克文.以校园文化助力学校卓越发展[J].华夏教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