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策略提升

时间:2022-07-13 08:30:36

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策略提升

摘要: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且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或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文章从内因、环境、小组合作机制、信息技术、创新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学习质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观点。让学生学会学习,旨在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质量,实现全面发展。但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达成的,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提出了几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策略。

一、深挖内因,增强内驱力

第一,开展“责任”与励志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升国旗、集体活动等,开展系列责任主题教育,让学生明确责任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好的发展。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通过读励志信、开励志主题班会、讲励志故事、每天记成长记录等形式,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强其奋发向上的决心,初步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第二,开展惜时高效教育。每学期开学,学校按照学期的教学特点、时间特点安排好校历表,让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明确一学期的教学安排。通过家长会和定期的学生会,分析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第二学期共有20周,除去假期和大型考试的时间,只剩不足一百天的教学时间,在这一百天中,纯粹课堂教学时间在每天中只占到45%,而课堂学习时间仅占39%,自主学习时间约为60%。通过以上分析,学生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性,也就增强了自身学习的自觉性和计划性。

二、优化环境,培养自主性

第一,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在班内实施轮值班长负责制,各级部实施级部学生会管理,每晚由三名学生会干部查看、评价本级部所有班级,发挥学生的管理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督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第二,完善教师值班负责制。将教师按照所教班级、所任学科等情况组合搭配,组建值班小组,请责任心强的班主任作为值班组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全程管理,尤其是晚自习和双休日的值班,做好每节学生的考勤、自习秩序的维持、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三、优化小组合作机制,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优化小组的合作机制,首先要做好分组工作,根据学习水平、性格、性别等进行学生分组,一般每组人数为4~6人。选举出一个组长,对组员统一进行考核,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每个小组都应有自己的小组文化,如作业或作品的展览、荣誉墙等。一起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和竞争目标,通过组间竞争,挖掘学生自主发展的潜力,让学生拥有竞争意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学习。

四、信息技术跟进,提升实效性

第一,作业环节信息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别布置作业,并将作业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选择完成。学生完成后将作业返回给教师(学校中心网站)。计算机系统对这些作业进行修改批注,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教师通过阅览这些作业信息,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批改完成后,教师将结果在特定的位置,学生可自主查询并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二,网络学习互动化。学校参与了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按照市教研室“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要求,实施了信息技术下72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改革,初步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将学案、测试练习、作业指导等网络化,定期,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定完成任务,及时上传各类学习材料;教师根据反馈即时在线指导,打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质量。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学校、班级的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

五、创新探究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先依据课程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主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进行交流展示,并进行归纳总结及自主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该模式能取得较好成效,原因是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自主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进行总结和质疑,教师对结果进行评价和归纳,给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在认真落实办学行为规范下,学校应该创新性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学生生源基础薄弱的实际,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逐步探索出“内因深挖、环境优化、信息技术跟进”的教学模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鹏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封屹,李晚林,杨日新.加强管理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质量[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