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模式分析

时间:2022-01-25 08:26:49

高等教育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成为教育者们研究的热门问题。文章剖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根据我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工程类高等教育;互联网+传统教育

0引言

从古至今,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教育家千百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试教育即为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教育,其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记忆,甚至“死记硬背”,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忽略培养应用和实践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理论、重知识、轻技能、轻实践”[1-5]。如何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是当今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问题。眼下,“互联网+”掀起热潮,诸多传统产业受“互联网+”的影响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形成新的格局和业态。教育行业同样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迎来改革发展的新契机。

1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

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系统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教授课程;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有目的地学习,系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2)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以班集体的形式组织教学,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3)传统教育讲授过程中推崇教师面对面地给学生上课,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成分在学习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并未处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同一,无益于学生的天性成长,其个性、潜力和才能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兴趣和特长的培育,无益于达成因材施教。(2)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发展智力和能力。(3)教师个人才干技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就会引发许多问题,甚至用错误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误人子弟。(4)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听课,限制了学生的数量规模。

1.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2.1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教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机界面友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搜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2)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教学过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特殊,也促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发展建设。

1.2.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缺点

(1)互联网教育在一个虚构的情景中进行,学生缺少真正的感觉。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不能体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以及同学的榜样行为。学生的表达主要通过键盘输入,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受到限制,汉字书写得不到训练,造成提笔忘字。(2)互联网教学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自我控制能力强,能独立学习,且须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环境条件和能力。

1.3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6]。任一教育教学模式都须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任何教育教学模式都要展现其教学理论,体现独有的教学思想。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互联网教学模式体现的是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也比较先进。(2)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无形中影响着教学模式,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传统教学通常在常规的教室环境中进行,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是非常传统的,例如粉笔、黑板、教科书等;而跟随时展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环境,使用的教学工具功能强大,教学软件丰富多样。(3)要素关系与模式结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典型结构,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关系形式、组成要素、结构进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2“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创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沟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和协作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交流互动方法多种多样,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此学习环境要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深层次改革,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有利于培育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1)身份认证,学号唯一,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达成毕生学习跟踪。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终身学号。教师把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要求、教学实况录像等放在建立好的教学网站上,学生通过客户端输入学号进行身份认证,进入教学网站下载资料。学生可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地接入学习,不受时空地域影响。学校还可提供一个供师生实时交流的平台(如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E-learning教育教学平台,北京西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咖啡屋),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开发互联网交流平台,实现终身学习跟踪。(2)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育要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化。为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除了创新表现形式(如“云教室”等一屏多显技术)之外,更要注重所表达和传递的教学内容。“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安排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兴趣和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师通过计算机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互联网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足,依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训练内容与学生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不只是关注如何修正学生的缺点。(3)基础知识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教学中,推行基础知识无偿教学,比如语言知识、数学领域的内容、外语等免费;个性化辅导、定制的测试和其他增值服务、专业技能的学习等可以施行收费。(4)实时反馈,随时测验。“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时测试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测试系统进行测试,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定制更有效的学习计划。(5)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学习,而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有年级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和跳出,虽然有一条推荐的学习主线供参考,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6)内容完整、有组织性,表现形式丰富,实现公共编辑和P2P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互联网教学技术平台上以超文本形式将基础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营造宛在眼前的虚构教学环境,让学生易于掌握,使其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过去死板无趣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场所,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论坛、QQ、E-mail、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是在互联网社区里建立模块,进行学习资料共享交流、专题研讨学习等活动,营造教师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和氛围。(7)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沉淀,浸入式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笔记,可以借鉴学习其他优异者的内容,甚至可以学习众人共同完成的一份笔记。学习者添加的注释以及参考材料等更是需要积淀的UGC。(8)网络资源严格筛选。网络资源信息多种多样,教师要辅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定向筛选,严格把关,及时排除不利信息,并将筛选后的资源分享在学校已建好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9)分组学习。在学校开展正式教育之前,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测试,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避免水平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小组内建立讨论组,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也教授他人。组内可以设置奖励制度,以压力与竞争促进高效的学习,实现小组人员集体进步。3结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长处,使两者有机融合,促进了现有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未来工程类高等教育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将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辉.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比较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2):85-89.

[2]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1-110.

[3]赵雪山.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4(6):29-30.

[4]倪政林,李家森,苏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8.

[5]赵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66-267.

[6]耿才华.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差异性分析[J].攀登,2008(6):157-160.

作者:董文瀚 解武杰 孙秀霞 朱家海 单位:空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