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模式与协调研究

时间:2022-01-22 03:09:27

农村居民消费模式与协调研究

1农村居民消费模式现状

市场经济建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生活能源消费和人情消费支出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低层次性。1.1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享受型支出比重大幅增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吃、穿、用、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表现出良好态势。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总体上已经跨过了贫困型阶段,正处于从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阶段,部分居民已达到了小康型阶段。从恩格尔系数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都已达到小康标准,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农村居民收入已达到11421.7元,消费总支出达到9222.6元,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80.7%。消费支出中,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不仅绝对数量快速增长,占比也大幅提高。2015年,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1163.1元、969.3元、846.0元,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为12.6%、10.5%、9.17%,相比于2000年的5.6%、11.1%、5.2%已有大幅增长。主要食品消费中,蛋、奶、干鲜瓜果类支出分别达到8.3、6.3、32.3千克,比2010年的5.1、3.6、20.6千克,都有较大增长,而原粮消费159.5千克,则比2010年181.4千克减少不少。耐用品消费上,每百户居民中,摩托车、电冰箱、空调、家用电脑数量分别达到67.5、82.6、38.8、25.7台,比2010年的59.0、45.2、16、10.4台,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这都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转变。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2生活能源消费中低层次、高污染消费持续增加。当前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长期增长缓慢,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依然以薪柴、煤炭等传统、高污染物质能源作为主要生活能源,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煤炭消费却从2000年的8456.96万吨持续增加至2013年的9289.83万吨,而城镇居民煤炭消费总量下降了50%左右,这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农村居民对于商品能源消费量不大,煤气、石油等优质能源使用比例小,人均用电消耗量约为130千瓦,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1.3日常消费中人情消费、丧葬消费支出较大。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与之俱来的人情消费成为了农村居民的一大支出,消费名目繁多,请客送礼、铺张浪费之风成为了农村社会缩影;在农村社会中,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现象严重,为了讲究排场,一场喜事下来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已经相当普遍,部分农村居民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借钱操办,形成了一种不良消费之风。据怀化某村支书统计,全村585户农村居民,共有2673人;近5年来,除升学、当兵、庆生等宴会活动外,共发生婚丧嫁娶及建房宴席213起;其中213户农村居民生活总支出中:红白喜事花销耗费5年全部收入的70%,占用了5年全部生活开销的75%。

2农村地区现阶段消费模式的特征

2.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够合理。近年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良好趋势,消费结构因经济收入有所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显得相差甚远。从消费内容比重来看,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但是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人均消费支出依旧高于农村居民;从消费内容形式来看,城镇居民享受型消费支出较多,在休闲娱乐、网络购物、通讯、教育投资方面等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多,而农村居民消费内容较为单一、娱乐方式也相对简单。2.2低碳环保消费意识薄弱,还处于非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阶段。大多数农村居民对自我消费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相关认识,节能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其传统的消费观念中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满足生活所需为消费标准,对于消费一些高经济成本的环保消费品暂时无法接受。类似于沼气等生物质能源的使用率和普及率不高,加之没有约束的随意堆放日常生活垃圾、大量使用传统焚烧法清理田间杂草、利用薪柴取暖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直接造成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2.3不良消费观念形成的铺张浪费消费模式。对于农村消费而言,农村居民所面临的人情消费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恶性消费陋习,铺张的红白喜事推高了家庭的人情支出,人情消费和铺张浪费之风水涨床高,带来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原本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被扭曲成炫耀性消费,同时也扭曲了农村居民之间淳朴的相邻关系,沉重的人情消费不仅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精神负担。

3农村地区现阶段消费模式形成的原因

3.1较低的收入水平。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基本上还处于较为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居民消费注重于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即花费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满足日常所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程度低,且带有季节性风险,农村居民只能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尽量向自然免费索取,在产生效益的同时不断排放生产所需废弃物,造成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破坏严重。3.2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有限。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欠佳,农村地区通讯落后,信息流通渠道狭窄,难以形成快捷的商品流通体系及售后服务,虽然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但农村消费市场上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一些不良商家更是将城市滞销的产品转移到农村,严重打击了农村居民消费热情;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极为缺乏,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使农村居民对今后的生活保障缺乏安全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本有的消费需求。3.3保守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受周围生产生活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消费一直以来都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消费行为相对保守且偏向于从众消费,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往往受周边邻舍的影响,带动消费需求,同时,农村居民面子消费、人情消费较重,尽管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存在攀比、盲目、不失脸面的消费心理。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和环保意识,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消费市场却无法辨别,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清洁消费理念。因此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个人理性将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负的外部性将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失。

4从消费协调角度看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变化

消费协调是一种消费者、企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的消费形式,是通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全面协调为目的,以追求物对人的有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付出生态环境代价最小化为基础,在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较的同时超越传统所构建出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下的消费过程。消费协调追求人类社会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协调,从而对全体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性、消费等级的平等性、消费模式的协同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消费协调还追求人类消费与自然的协调性,这要求人类社会的消费要符合节能、环保标准,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口仍然众多,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生态建设人为投入较少,原始依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改善的责任较重,在向自然界索取过程中仍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地区构建消费协调模式有其必要性。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生活质量指数进一步提高,当农村居民逐渐有能力对消费模式进行新的反思和舍取时,将在社会整体进步过程中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降低污染严重产品的消费量,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庞大的新兴消费群体,其消费协调模式构建要求努力改善制约农村居民协调消费模式构建的内外部因素,有利于农村居民基础设施的改善,注重消费模式的环境适应与可承载性;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活跃度的提高,注重于消费模式的协调发展型;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替、消费方式合理度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优化。

5改变农村居民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协调的政策建议

农村居民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主体,扩大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保障农村居民日常生态消费,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农村居民模式以此在促进消费协调。5.1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认真贯彻中央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多角度的改变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在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规范农村市场消费活动。政府作为能引导和规范农村居民消费的先锋力量,应该加强生态消费、适当消费的宣传,积极支持农村居民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引导农村居民改变当前不健康的、非资源节约和非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适当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村居民消费低碳产品,例如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5.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进,但农村水、电、交通、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备,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并没有享受到这些农村基础设施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一方面是因为建设资金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约束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有些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偏远,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可行性不大,因此在调整聚居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同时,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农村居民良好消费渠道,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节能、环保、优质产品,促进城乡消费和谐。5.3积极改变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倡导适当物质消费、丰富农村居民精神追求,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促使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来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帮助农村居民培养自主消费意识,减少跟风消费、盲目消费现象,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当然,生态消费并不是等同于减少消费,而是要求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消费能以农村居民生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增加对促进身心健康和文化进步的精神层面消费。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

[2]王进.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及实现途径[J].商业研究,2010,(03).

[3]薛慧.浅谈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5):212.

[4]夏妍,程斌.我国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38-40.

[5]杨艳,刘慧婷,徐懿佳.转变农村消费模式与实现生态消费[J].农村经济,2011,(01):58-62.

作者:尹刚 单位:中共邵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