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6-14 03:50:31

浅谈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农林经济管理是我国农业院校的一个老牌专业,其根本使命是服务“三农”。目前的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出能满足现代社会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背景和意义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型人才;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人才;职业型、技能型的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1]。其中第二类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即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高质量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功能的必然选择。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改思路,跟踪农牧行业经济发展和管理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人才就业岗位能力要求,不断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探讨实践了“双主体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改造专业、促进就业”的产学研用并举的专业建设发展之路。

二、“双主体、统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实践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立足河南农牧业发展需求,在对行业企业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讨形成并实践了“双主体统分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进行准确界定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和依据,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规格是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3]。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为前提,以服务农牧业经济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科学界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首先需要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开拓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信息处理、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农林牧渔业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调研策划、财务会计等工作。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主体统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以应用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双主体统分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分别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两个主体参与办学,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企业全程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培育、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学生培养全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企业主体教学运行方案》,以使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以彻底的发挥和创新性的应用,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统分结合”即“统一”和“分流”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统一”即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二学年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主要体现在课程模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牧业经济的特色定位,以服务农牧聚焦畜牧为宗旨,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畜产品营销与策划、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分流”即要求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依据个人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在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畜产品营销与策划、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三个专业方向中进行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后两年方向课程模块的学习,每个方向课程模块包括行业知识课程模块和企业项目课程模块两项内容。

(三)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为目的,构建支撑“双主体统分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4]。在对河南省农牧行业及岗位知识、能力进行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该专业学生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调研论证得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了解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农牧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方向的学生需要掌握现代社会关于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新兴网络实用技术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管理信息化的最新知识及相关理论。畜产品营销与策划方向需要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步骤、方法和内容。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方向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会计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会计与统计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畜牧企业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等。在确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构建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五大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模块”,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力传授功能不同。通识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想象力、清晰沟通的能力、适切判断的能力、对多种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等,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整合的学习。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政策、统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针对专业核心知识、核心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运销学、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农业项目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农牧行业知识课程模块和企业课程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设置了农业经济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模块。

(四)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支撑“双主体统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切入点[5]。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围绕“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改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基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企业感知、现场教学、学科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核心课程试验及专业实践周等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三个专业方向分别需要具备的不同的实践应用能力,设置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方向需具备熟练运用现代管理的信息技术及相关软件的能力,掌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新兴网络实用技术,具备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运用及VisualBasic程序设计的专业应用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新兴网络实用技术、VisualBasic程序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畜产品调研与策划方向需具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和营销策划的技术,能熟练运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具备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工作等应用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调研项目管理、数据处理技术、数据解读与呈现、农产品营销策划等实践性课程。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方向需具备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及数据加工处理技术,具备将会计与统计实务相结合开展工作等应用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畜牧业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学、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技术、税法等实践课程。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这些实践课程内容设置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岗位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部分师生对其认识还比较模糊。目前,部分师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区别的认识还停留在字面上,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而作为应用型本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难免有不完善之处。(2)课程设置仍需讨论,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时,尽管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也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数次商讨修改,但就目前看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部分课程内容偏难、部分课程内容超前等不合理现象。(3)某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延续性仍待商榷。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课时数有较大提高,但有一小部分实验课时存在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的现象,导致这些实验课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实践技能的作用。(4)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程度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有待改革及改进。目前,仍有部分老师讲课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物展示、大信息量呈现等教学需要,需要积极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讲授内容不同,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也并不是所有教学都适合用网络方法进行授课,因为学科性质、软硬件支持条件等的影响,部分网络课程对学生来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老师做了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四、调整思路

(1)加强应用型本科概念及内涵的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了解应用型本科的功能,认识办好应用型本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2)在课程设置上,继续深入进行调研论证,紧跟行业企业需求,解放思想,大胆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课程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3)继续探讨改进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科学合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适应时展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4)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定期召开专业教研组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研讨会以及教学观摩、教学技能比赛,促进大家不断改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作者:褚素萍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8-69

[2]蔡志奇,沈志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药学教育,2014,30(4):2-4.

[3]王进鑫.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71-72.

[4]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57-59.

[5]余国江.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探[J].江苏高教,2014(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