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职教

时间:2022-06-30 11:13:36

新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职教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艺术职业院校创演了《同一个月亮》、《家住长江边》、《五姑娘》、《青铜神圣》、《大羽华裳》等一批打造各省文化名片的大戏,创作出了荣获国家精品剧目的《一把酸枣》,还培养出了世界级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和李云迪,这种能力和实力不是其他高校所具备的。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艺术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作为先进文化重要传播者的艺术职业院校,如何以新的文化自觉作为引领,从而保持在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升艺术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是摆在艺术职业教育界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一、文化自觉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在晚年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纵观我国学术界对“文化自觉”含义的界定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说在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关系时,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二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三是在文化选择上通过继承扬弃与发展创新,肩负起引导、传播、发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文化自觉”定义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并在对全球文化与自身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1]而新的“文化自觉”之所以称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身蕴含的主旨。新的“文化自觉”自身蕴涵着以下三大主旨:一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发展前景,适应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要求,改革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让文化生产占我国GDP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二是要形成与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主张用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落实广大民众的文化权利,以全新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有效地进行了文化观念与发展观念的链接,“新的文化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文化与发展链接起来。它把“文化”科学界定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实际上是指诉诸观念的精神文化及其载体。而广义文化认为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改造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在内的所有对象世界的活动及其积极成果的总称,标志着人对对象世界的超越。虽然以上界定方式各有其成立的理论支撑,而能够做到把它们真正统一起来的是文化的最本质性特征,即:文化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灵魂而影响整个人类世界的活动。由于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渗透于人们的经济、社会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中,使得全面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文化发展”以新的内涵,即:(1)它应当首先是指狭义文化自身领域的发展;(2)它同时要关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而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3)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介,文化自身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等关系。在明确了这些含义后,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观念与发展观念的巧妙链接。

3.科学界定了文化和发展的关系首先是“从文化看发展”。这个视角较为关注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后发型和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把人们从以往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早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蕴藏起来的那些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因素充分释放出来发挥功能,不断地促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单一地以GDP增长为中心。现代市场经济在发展内涵、发展方式和发展目的的评价上要求确立一个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价值系统。据此,判别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谐、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在经济总量上提供了多少GDP,还要看它在相关文化发展方面是否有利于增进人的心灵和谐。其次是“从发展看文化”。这个视角要求我们从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以及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交融的总体态势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出发,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的全新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地建立起全面覆盖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新的文化自觉是艺术教育之魂

(一)新的文化自觉引领下艺术职业教育的模式特征

新的“文化自觉”引领下的艺术职业教育模式为艺术生构建了一个集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及人格素质结构均衡发展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其基本特征为:

1.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从业资格。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为目标的艺术职业教育观在世界范围内上已达成普遍共识。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密切相关。艺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证明,适时、超前地开办社会需求潜力大的专业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意义深远。

3.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艺术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艺术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艺术实践课程,科学安排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

4.特别重视产学结合。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教学与艺术生产及社会实践结合是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艺术职业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努力吸引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参与,从而实现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艺术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鲜活的知识。

(二)新的文化自觉引领下的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新的文化自觉要求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实现由“教师的教什么”向“学生的学什么”转变;二是实现以“学生学会”为目的向“学生会学”为目的转变;三是实现教师由课堂的讲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转变。逐步引导艺术职业学生通过各自专业的学习发现美、认识美,启迪他们的艺术感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的激情与情商。

2.切实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创造,而且还是一种高领域、深层次的创造。为此,艺术教育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抓好课程模式建设,课程模式建设要坚持“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课程模式要以能够覆盖社会文化市场、文艺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出发点;要紧紧围绕艺术学科知识点,熟练技能知识点和创新技能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3.加大实施综合教学模式的力度。综合模式是学科模式和活动模式的有机结合。它在理论教学方面,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以综合性、先进性为目标并辅以相应的实践实例。在专业教学方面,强调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以适用为尺度,以“技能”为重心,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展开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宽基础”即是指知识层面口径要宽,涉及面要广,但不一定很深。“活模块”即是指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岗位技能三大知识模块的编制安排必须活而不乱,相互渗透、联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宗旨错位。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然而,在实际办学中,一是很多艺术职业院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及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并没有突出“就业”导向,却对“学历”导向进行了强调突出。二是一部分学生并不是为了就业而求学,而是为了学历文凭,或者是将来另谋职业。三是还有一些学生就读于艺术中职或高职,目的是为了曲线获取本科文凭。[3]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反过来造成了艺术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严重缺失。

2.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主体,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到学校后往往没有接受到足额的岗前教育培训就匆匆上岗执教;加之执教后,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又不得不承担大量课时,缺少教研时间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另外,由于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年龄和学历等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带头人奇缺,高水平的示范能力低,教师队伍的梯形结构严重变形;加之由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差,进取敬业精神弱化等问题的存在,造成整体教学质量不高。

3.艺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办学矛盾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近年来,一些艺术职业院校盲目追求办学经济效益,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急于扩大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使得办学质量以及办学社会声誉遭到严重损害。由于盲目扩招的的利益驱动,即多招生多收费,而多收取的费用又可以反过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否则学校的办学举步维艰;其次,政府的政策导向助推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因为各级各类的教育评估都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一定的要求。[4]二是招生与就业的矛盾。由于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艺术职业院校的盲目扩招和不断强化办学规模,使得艺术人才就业市场处于严重饱和状态。有些艺术院校只顾招生收费不管是否就业,致使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还有一部分不具备艺术天赋的毕业生,虽然最终混到了毕业文凭,但却没有能力从事艺术职业,对口就业率很低。三是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的矛盾。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应用型的就业教育,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组织和开展教学。但很多艺术职业院校往往舍本逐末,它们忽视职业教育,转而侧重于升学教育,肆意增加文化课的课时比例。很多艺术职业院校允许自己的学生提前半年或一年到拟报考的本科艺术高校进修学习就是最好的明证。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让孩子考艺术中专或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目的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升入艺术本科或实现“专升本”。

四、以新的文化自觉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新的文化自觉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坚定不移地以新的文化自觉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办学思路、办学体制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是艺术职业教育的必走之路。

(一)消除不利于艺术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因素

1.艺术职业教育必须完善自身层次结构。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艺术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整,缺乏本科层次的艺术职业教育。由于专科层次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优秀师资的引进、招生质量的提高、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艺术职业院校应该通过在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努力,逐步建立起独立设置本科层次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

2.实行投资、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量减少拨款中的人为因素,防止“一刀切”和搞平均主义,要切实建立健全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的结果与拨款直接挂钩,并将评估的结果作为后续拨款方向、数额、形式等的依据。其次是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政府的财政支持、企业的投资赞助以及学生的学费等共同构成艺术职业院校办学的资金渠道。使学校能够突破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瓶颈”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经营。[6]

3.建立公平招生机制。面对艺术职业院校招生不利的状况,教育行政部门理当在新的文化自觉的引领下,以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考生作出理性选择。其中,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要改变现在对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强制实行分批录取和控制考生档案材料的制度,使任何学校和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来双向选择。

(二)艺术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1.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要。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规格和动态发展的有机结构,社会大众文化市场更多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从业者的艺术专业水平要求并不很高。[7]与之要求不同的是,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统一的产品规格塑造学生,抹煞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没有按照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才,忽略了不同样式的质量规格要求,使学生难以在艺术人才最大的就业渠道———社会大众文化领域、群众文化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按照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明确采取分段制培养。艺术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生长发展的特殊规律,譬如: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专业要求童子功,要求基本功扎实,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小学毕业生以及初一、初二的学生。这一类型应建立“6+2”、“6+3”、“5+3”或“4+3”的教育模式;美术、声乐、艺术教育、音乐剧、电子计算机音乐制作和主持人等专业,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应建立“3+2”或“3+3”教育模式;文化管理和文化经纪人等专业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主要通过高考招收高中毕业生,基本修业年限二年或三年。这种分段制培养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又有利于这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从全国各地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有效探索来看,“院团结合”是科学客观、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它可以科学高效地整合院团各自的资源优势,艺术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提供优雅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练功房、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充分发挥作为演出团体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作用;演出团体可以通过选派优秀演员到艺术职业院校任教的方式,把自己的舞台经验转化为教学效果并通过教学经验和演出实践的有效结合创编一批教学剧目。实践证明,院团经常联合演出,既能显示院团的青春活力和强大阵容,又将不断扩大院团的知名度。这种新的办学模式使得院团可以根据自身规律和实际任务需要,协调连动,从而有效地将教学、表演、交流、培训、科研、创编等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加快艺术教育的优秀成果转换为艺术生产力的速度,最终有利于教、学、产、研一体化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