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论文

时间:2022-10-30 02:53:24

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论文

1以人为本,改革德育内容

1.1德育内容应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德育是个体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德育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理解水平,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各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克服和改变学生道德水平上的“高分低能”,不断进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1.2德育内容应能够反映时代需要,克服传统思维定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接受影响的媒体不断增多,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在空间上不断拓宽,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也多,大学生有许多新的道德需求.德育内容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应该注重这些新的道德需求,并及时吸收.当前大学生新的道德需求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压力增大)、心理咨询(心理疾病增多)和法制教育(社会法制化影响)等方面.1.3德育内容应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高校德育应坚决制止只讲口号和形式的情况出现.德育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用以指导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使德育内容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各个阶段的思想困惑.德育内容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应注重分层分类引导,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1.4德育内容应坚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但由于高校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趋成熟,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德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凝聚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力量,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国际国内分裂势力屡次破坏国家和人民安全,制造事端,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有针对性,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理智的爱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越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校学生应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保持头脑的理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断奋斗.

2科学客观,合理定位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过高、过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不仅体现在高校的德育定位中,还体现在小学、中学的德育定位中.在重视理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应注重德育的现实取向.制定德育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2.1面向未来原则德育目标确定了受教育者经过德育教育后应该达到的德育水平,反映的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规格要求.德育目标只有坚持面向未来的原则,才能发挥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和激励功能.2.2现实取向原则德育目标的现实取向,主要是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小学生都会讲共产主义,这就忽略了个体的现实情况,德育效果并不好,导致这些从小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分析巨灿,王方国(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摘要:本文着眼新的时代特征,立足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充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德育工作实效性入手,都会讲共产主义的学生到了大学时期,却连基础文明都不懂.所以德育目标应特别注意社会和个体的现实情况,分层次、分阶段的制定德育目标.2.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原则在总的德育目标指导下,应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量体裁衣,灵活多样,使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促使他们去认真思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由此获得的观念才容易内化,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因此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不能统一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体发展和调动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顺应时展,积极探索德育方法新措施

德育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传统的德育方法是单从德育目标出发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效应.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的育人环境,可通过以下方面对大学生展开德育:3.1利用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学到大学,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对高校德育来说,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德育工作领域.如学校组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慰问活动等,对学生的德育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这一德育方法在高校中较为普遍和重视,问题在于活动领域有限和组织不得力而实际效果不好.3.2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青睐,开展网上德育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高校已设有学生德育网站.但内陆和西部地区,网上德育已经普遍具备条件但还没有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起来,没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应开辟网络专区,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展.3.3设立学生论坛有的高校设有专门的大学生论坛,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探讨,各抒己见,效果良好,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明辨了是非,形成了正确的导向.3.4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付诸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社会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深化对道德知识的认知,并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4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大学校园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承载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施加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行为失范和道德失范.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主要通过建设可以直接感官的文化设施对学生德育进行影响,让他们身处其中,身临其境,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精神文化主要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题文化活动对学生德育进行影响,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对于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学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育者负起了安排环境的责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创造经验的另外一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求.”[1]传统的德育模式体现在将学生视为客体,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注重规范的灌输、观念的形成以及习惯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德育观念,没有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对待,实际效果不好.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模式,切实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是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前提和保障.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应积极的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实践德育内容,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同时,开展自我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发现真理、理解人生、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和抵御诱惑.

作者:巨灿王方国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