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基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06

专项基金论文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财政投入

一、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现有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论文的基本保证,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促进产品低碳开发,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有资料显示,我国l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能耗过高不仅给我国带来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一)走低碳经济之路是维护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的煤炭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近期看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能源安全隐患。走低碳经济之路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约束状况。我国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源等低碳或无碳能源蕴藏丰富,但利用率一直很低,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走低碳经济之路就是要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型能源的消费比重,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性缺陷,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二)走低碳经济之路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十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基本上都未完成,全国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在2003年后出现反弹。发展低碳经济论文,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可以显著减少废水、废气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总之,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实现我国“十一五”各项目标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协调经济发展、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方法,是打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制约因素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储量达到94%占有绝对优势,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5.4%和0.6%。这种“煤富、油贫、气少”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不可避免的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势头,2006年达到69.4%的水平。

由于煤炭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但其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很低,到2006年总共只占到总能源消费比重的7.2%,远不能满足我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多的困难。

(二)经济发展阶段不适应

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投资依赖性大。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也使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一方面,从工业发展来看,投资增加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对能源、交通的需求也增加,碳排放随之增加;其次,从居民生活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人均GDP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碳排放水平也增加。尤其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刚刚起步,碳排放增加速度很快;另外,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得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三)资金投入缺口大

我国用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以来,当年安排预算235亿元,其中用于促进节能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示范、推广及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仅90亿元人民币。2008年节能减排资金增加到了270亿元,其中用于节能方面的资金为125亿元,包括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6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建筑节能补助资金15亿元,支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支持节能能力建设资金lO亿元。在2009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财政部明确提出将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专项用于支持节能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资金将有单达到495亿元人民币。?从投入力度上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论文转型过程中,引进技术的年需资金应当达到250亿美元(约合1700亿人民币),只有近500亿的财政支出预算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将可能成为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重大障碍。

三、中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打造低碳经济模式

1、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

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相比,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拉动能力强、能耗低排放少等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但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刚刚超过50%以外,绝大多数省市第三产业比重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2006年时,上海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就已经达到全市GDP增加值的51%,位于中心城区的卢湾区第三产业比例更是达90%以上,其万元GDP能耗只有0.24吨标准煤,而当年全国平均万元GDP能耗是1.21吨标准煤,平均能耗最高的宁夏更是高达4.099吨标准煤。可见,实现同等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服务业将远低于工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文化等服务业。

2、推动技术创新,改造高碳产业

在向低碳经济论文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着力对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部门的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流程效率,实现产业的结构性升级。在能源结构方面,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是把创新低碳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之一,各国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廉价、清洁、高效新能源技术。针对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短期内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研发上我们首先应当着眼于发展清洁煤技术。借鉴英国、美国的经验,建设低碳示范发电站,加大对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的资助。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使新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我国应逐步降低新建电厂的碳排放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同时加速下一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推广。同时,应当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由于风能、太阳能发电在短期内尚难形成规模,当前可以适当加大核能发电和水电的装机容量。但是,不少新能源开发始终受到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的困扰。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中应把重点放在降低成本,开发出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经济型新能源上。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很多经济结构转型中深层次问题,而且前期资金投入相当巨大、技术改造难度很高,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制订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财税政策体系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1、调整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投入

发展清洁能源、改造传统落后产能都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安排。从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看,国家专项用于这部分的资金将达到495亿元人民币。然而,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的瓶颈,在未来仍要加大对节能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1%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平均为2.9%。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发投入比重不断下降,1997年仅为0.54%,近几年有所上升,也不足1%。因此,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进一步向节能减排领域,尤其是技术研发领域倾斜。

目前我国已经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政府应该继续整合各部门专项,由财政部统收统支,避免财政资金平均分配和“撒胡椒面”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可考虑设立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预算科目,用于专门核算低碳改造和研发方面的收支情况。

2、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政府应该改进资金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建立基金、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自2004年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鼓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金额占到同类产品政府采购金额的比重达到60%;在此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对节能产品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全年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达164亿元,占采购同类产品的84.5%。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招标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必须坚持效率性、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原则,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扩大政府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财政贴息和补贴则可以通过少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

当前,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纷纷出现了由财政投入资金,地方政府管理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或“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的目的是帮助和鼓励企业发展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成立“国字号”的“中央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由财政部出资,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管理。该基金的核心任务应当是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对碳密集产业的改造,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建立低碳试验区,达到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示范效果,同时吸引私人投资、银行资金进入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领域。设立该基金,财政部可以先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保本经营,滚动发展。基金的投资方向可以是在节能减排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加速研发有利于低碳经济论文发展的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该基金还可以以股权投资等手段参与传统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及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项目等等。在技术改造完成或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后以股权交易、转让等方式退出,所得收益再用于投资其他项目,实现基金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3、完善税收政策,鼓励经济转型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也对资源税和消费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但是由于这两种税收的作用对象狭窄,因而对我国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的生产推广及使用收效不大。针对我国当前过于倚重鼓励性政策的税收体系,我们应当引入有奖有惩、奖惩并重的政策。资源税是与节能减排事业关系最紧密的税种,我们应着力改革现有资源税制度,从征税对象的角度来看,将一些尚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这样,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全面保护;从税额计算来看,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甚至可以尝试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企业所得税是调节范围最为广泛、作用最为直接的税种。我们应该以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各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将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将减税基与降税率相结合,设计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企业所得税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效应。此外,还可以考虑增加新税种,例如开征环境税、碳税等等,将一些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加大这类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空间,遏制生产冲动。同时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公务员之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尽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仍然深信,低碳经济模式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当前这个大变革的历史机遇,将改革扎扎实实的推进下去,用合理的市场手段和政策导向来达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1]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2

1重庆市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和重庆市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按照“舆论引导、科技支撑、标准先行、技术配套、示范带动、产业跟进、管理规范、质量保证”的工作思路,围绕建立推动建筑节能的政策、技术、产业三大工作体系,以强化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为重点,着力实施建筑节能工程[4],取得了显著成效。

1.1建立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实施了《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在条例中创新设立了强制性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要求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完成后、工程竣工前,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能效测评。经测评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标准要求的,根据测评结果发给相应的建筑能效标识和证书;未经建筑能效测评,或者建筑能效测评不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实现了建筑节能闭合管理,建筑节能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1.2完善了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2008年成立了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在2009年又新设立了建筑节能业务处室,在市级层面推动设立了专门的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同时,全市各区县均明确了建筑节能工作承办部门,部分区县还设立了独立的建筑节能工作机构,完善了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1.3建立了技术支撑体系

编制了《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气混凝土》等50余项建筑节能地方标准和图集,形成了设计标准、施工验收规程、标准设计齐全配套的技术法规体系。自2008年1月1日起,主城核心区1061km2范围内的新建居住建筑率先执行了节能65%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执行节能65%标准的范围拓展到了主城区2737km2,其他地区居住建筑执行节能标准。

1.4发展壮大了建筑节能产业体系

认定推广了360余项建筑节能新技术,召开了180余场新技术(产品)研讨会和推广会,培育形成了年产节能型页岩空心砌块200万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300万m3、新型高效无机保温砂浆500余万m3、节能彩钢门窗20万m2生产能力的建筑节能产业,并率先在全国规模化推广应用了安全、防火、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有效降低了实施建筑节能的增量成本。

1.5强化了新建建筑节能监管

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建筑节能初步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建筑节能设计质量自审责任制及强制性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实施了建筑节能技术备案认定制度及建筑节能材料应用动态监管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开展2次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通过以上措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7%。

2重庆市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建设各方建筑节能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个别建设(开发)单位建筑节能法制意识淡薄,为节约成本,擅自变更节能设计图纸,降低节能设计标准;个别设计单位建筑节能设计水平不高,建筑节能设计深度不够甚至缺乏可操作性;个别施工图审查机构技术力量较薄弱,把关不严;个别施工单位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保温层施工厚度不足;个别监理单位未有效履行监理职责,使得建筑节能材料入场复验、旁站监理流于形势;个别材料供应企业以伪劣产品进行低价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个别检测单位存在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2.2区县建筑节能实施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2010年的建筑节能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筑能效测评的市管项目共计224栋301.40万m2,全市通过能效测评的项目共计2472栋2156.20万m2,市管项目约占14%。通过初步设计审查的市管项目共计188个2591.03万m2,全市通过初步设计审查的项目共计1555个6917.52万m2,市管项目约占37.5%。市管建筑节能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能效测评实现了闭合管理,而主城部分区县及“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渝东北等部分区县建筑节能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及相关管理规定掌握程度不一,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手段未有效建立,建筑节能初步设计专项审查和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未全面有效落实,建筑节能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建筑节能产业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规定和标准,建筑节能强力推进,新修订的DBJ50—071—2010《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自2010年6月1日实施,标准以强制性条文对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新增设了楼地面保温、建筑通风器应用的要求[5]。尽管楼地面保温、建筑通风器的应用对提高建筑节能效果,提高居住舒适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受行业接受程度、增量成本、施工工艺、质量通病的影响,建筑通风器、楼地面保温材料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建筑保温方面,因北京央视新址附属文化中心、上海胶州教师公寓、沈阳皇朝万鑫大厦等火灾事故的发生,为遏制当前建筑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火灾高发的势头,公安部于2011年3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号),将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明确要求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该文件下发后,建筑工程普遍只能采用无机保温材料和自保温墙材,而现有的无机保温材料如岩棉价格昂贵且自重大,无机保温砂浆为非本地材料需从外省市采购原材料,且其保温性能较差(常用的密度等级导热系数在0.075~0.12W/(m•K)之间,而以前常用有机保温材料膨胀聚苯板导热系数为0.041W/(m•K),挤塑聚苯板导热系数为0.030W/(m•K)),部分项目要满足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无机保温砂浆的实施厚度必须增厚,缺乏施工可操作性。自保温墙材产业尽管得到有效发展,面对广大的建筑市场,存在供应缺口,加之其价格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当前,建筑节能工程存在无经济适用节能材料应用的尴尬局面,建筑产业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2.4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当前实施建筑节能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经测算每平方米建筑增量成本约为150~200元。但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原先对节能项目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激励政策措施大大减弱甚至取消,当前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开发单位主动实施建筑节能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活动遮阳、新风系统、高效节能门窗、可再生能源等节能措施的推广应用。当前,建筑节能方面包括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利用等科技成果都已研发出来,但向开发商推广时却存在一定的工作阻力。一些新的建筑节能科技成果,只能库存在研究者的电脑里,或作为学术论文使用,在市场上的应用少得可怜,并没有被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价值。目前缺乏的并不是节能的新技术,缺的是市场的支持和政府的鼓励。尽管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支持,争取了一部分建筑节能专项经费,但是尚未落实有效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新建建筑节能管理工作还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推动,难于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形成推动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

3重庆市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对策

3.1强化建筑节能培训,提升建筑节能实施能力

针对管理部门及建设各方主体,分别研究制定建筑节能专项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市区两级建筑节能专项培训,提高建设各方主体建筑节能实施能力;加大对区县开展建筑节能初步设计审查、建筑能效测评的技术帮扶、指导,提高区县建筑节能监管水平及实施能力,逐步统一全市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尺度,促进全市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发展。

3.2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建筑节能产业发展

针对建筑防火安全需要,研究制定墙体自保温、无机材料保温、楼地面保温、热反射隔热涂料应用的技术标准及标准图集,为材料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引领建筑节能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自保温墙材企业在区县发展合理布局,支持区县因地制宜的发展建筑节能地方产业,为实施建筑节能提供产业支撑。

3.3加强建筑节能检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检测质量

严格执行GB50411《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相关规定,确保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内容、检测数量达标;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报告的抽查力度,建立建筑节能虚假检测报告投诉制度,及时向行业通报违规行为,限制和禁止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检测机构承接建筑节能检测业务,切实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机构检测行为和质量的管理;对建设各方及检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予以严肃处理。

3.4开展建筑节能监督检查,强化建筑节能实施的过程管理

认真落实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建设各方违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依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罚;督促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机构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建筑节能材料进场复验、旁站监理、保温材料实施厚度以及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等得到有效落实。

3.5建立建筑能效预测评制度,加强“事前控制”

认真总结近四年来建筑能效测评的工作经验,建立建筑能效预测评制度,在主体结构验收前开展建筑节能施工图专项审查,实施节能率专项复核,切实减少建筑节能工程随意变更降低建筑节能标准的情况出现;建立建筑节能工程实施的动态监管制度,加大对建筑节能材料(产品)工程应用情况的抽查、检查力度,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建设各方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工程实施质量,为建筑能效测评奠定坚实工作基础。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古籍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需要回归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在群策群力、寻求法律支持、信息收集、资金募集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基础上,采取原生性回归与再生性回归相结合的途径,依法追索、国家赎回、民间购买、接受捐赠以及联合影印、珍本再造等多种回归策略与途径,寄望于流失古籍早日回归故土。

1引言

中国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国宝由于古代天灾、兵燹、人祸等多种历史原因而连遭厄运。有的被僧侣、传教士携走,有的被探险队疯狂盗掘,还有的被非法交易走私,更甚的是侵略者捆绑掠夺,多种形式和手段导致古籍文献流离失所,七零八落。据载,战时流失日本的古籍至少有300万册;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中国古籍不下4000余种,地方志不下2000余种;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掠走的珍贵敦煌文书不计其数。这些国宝至今不能回归故里,国人对此感到分外痛惜。近百年来,国家政府、爱国志士仁人以及民间力量一直在不懈努力,采取多种方式争取流散古籍早日回归。根据资料显示,实际归还仅15万余册,不如九牛一毛,需要回归的任务十分艰巨。

虽然藏有中国古籍的国家对这些文献也比较重视,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落叶归根。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富强,流失古籍回归问题得到国家的重视。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提升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正在加强做好流失古籍的回归和抢救工作。国家政府积极与海外有关部门交涉或合作,符合追索条件的依法追索,不具备追索条件的正在谋求联合编目、联合出版等再生性回归。但必须认识到,流失海外古籍的追索与回归工作是一项漫长、模糊、复杂、涉及世界各国而又不能不做的工作。因此,在抢救回归古籍事业的实践中,对如何开展群策群力、寻求法律支持;如何建立畅通的资金募集渠道和国际合作渠道,促成流失海外古籍善本早日回归故土等方法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十分必要。

2流散海外古籍文献原生性回归渠道

古籍文献的原生性回归渠道,是指对流失他国的中国古籍通过依法追索、拍卖回购、低价赎回等手段。将古籍文献的原生实物进行回归的形式。它是目前古籍回归很难实现,但也有可能实现的方式。

2.1组建流失古籍数据库,实现准确追索

在实施中国古籍文献追索回归的战略中,首先,应加强流散古籍文献资源的调查研究,要按照国际公约开展中国古籍普查,建立海外古籍资源联合目录;其次,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别、收藏单位、题录、版本类别等多个检索点的数据库;第三,加大与国际机构合作征集目录的力度,号召和呼吁世界各国华人的力量投身古籍回归的公益活动;第四,牵头部门要有计划的求助驻外使领馆,利用一切可以参与的力量;第五,对于需要帮助整理馆藏的外国图书馆,政府可以派专业人员去帮助开展工作。在认真摸清中国古籍流布地点、数量、质量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别制定古籍善本追索回归计划,让古籍追索回归工作在有目标、有计划中进行。

2.2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合法追索

其一,中国依法追索流失文物主要依据两个国际公约:1989年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中国是这两个公约的主要起草国之一,我们要严格地在中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进行追索;其二,对于战争时期抢掠的文物必须返还。无论是抢掠或低价收购,都属于非法所得。法律规定,如果一件物品没有被损坏,非法持有者就应当返还原物给原来的所有者,或者国家。另外,既然是中国的古籍,中国方面也可以向外国占有人提出支付成本价回购的要求;其三,按照法律原则,一件文物在外国持有者手中被损坏,追索方有权利要求赔偿;其四,追索战争期间抢掠的古籍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独立于战争赔偿要求,属于中国人民和政府正当合法的权力,最容易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2.3国家专项基金抢救回购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是由国家财政部与文物局等共同设立的“专项经费”,通过拍卖市场等重要渠道回购海外古籍文献。但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古籍在市场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为此,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要设立抢救文化遗产的专项基金,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力度。号召和动员全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共同创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用于从事回赠、回购等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古籍的工作。中国加入WTO以后,拍卖市场已经成为海外中国文物回流的重要渠道和集散地。必须承认,拍卖回购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它是耗费重金回购原本属于中国的古籍,无异于遭到第二次劫掠。但为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发现机会不能放过。

2.4民间结盟竞买共觅回归

2006年在宁波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藏书文化节上,以天一阁、文澜阁、嘉业堂等著名藏书楼为核心,近20家国内现存藏书楼联合发表声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目的是为了吸引全世界的关注,让中国沉睡的古籍宝藏再次苏醒;吸引并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以联合竞买、接受国际捐赠或馆际间协商的方式,有计划地收集流散海外的善本古籍的原件。此举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举措,需要争取和继续努力。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有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各种组织开始在海外淘宝。由相关组织机构牵头,制定行程目标和计划,号召文物爱好者和藏书家参加,自掏腰包海外淘宝。这种形式尽管淘来的文物属于单位或某个人所有,但毕竟是促进流失海外国宝回到了中国。是古籍原生实物回归不可放弃的途径。

2.5收购转让古籍原物奉回

转让收购与竞价拍卖有着严格区别。文献转让是指文献所有人将文献所有权转移给其他方的流转方式,分为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转让成功,原所有关系即行终止。上海市政府收购常熟“翁氏藏书”就是转让方式。“翁氏藏书”主要是由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搜集,翁同龢第五世孙美籍华人翁万戈继承。1997年得知翁万戈有出让的意愿。有关人员与翁万戈经过多次磋商和不懈努力,年已80岁的翁万戈同意将这批秘藏典籍全部送回中国,有偿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政府斥巨资450万元美金接受转让,将“翁氏藏书”回归故里。这是古籍珍品以转让方式原物回归的典型,此方式可以让国家节省大量资金,其中也体现了持有者的爱国之情。此种方式值得采纳和广为倡导。

2.6制定政策鼓励捐赠回流

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捐赠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尤其是文物持有者,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应强化“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公益组织,是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全面、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当珍贵古籍文物出现在拍卖场时,基金会将斥资回购归属国家。其宗旨是从广募资金人手,动员各界力量积极捐赠文物实体或捐赠资金用于回购。并联合国内国外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明的组织和个人广募资金,用于流失国宝回归。如2008年10月,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行拍得战国时期竹简2100枚,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旅美华人招思虹六度回国献宝,捐赠各种珍贵文献已超千件。这种个人捐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有利于带动赞助和鼓励捐赠。政府应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

2.7采用民间诉讼无偿讨还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组织把“流失文物”定义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因战争、盗掘、掠夺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径而流失海外的文物。民间的诉讼讨还也是基于历史史实,坚持正义公理,根据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文物“原址保护”原则开展的诉讼。目前提倡诉讼途径追索讨还的主要目标是海外个人和私人博物馆、私人收藏家通过非道德、非善意手段取得的文物,证据确凿,诉讼合理,应无偿讨还。诉讼讨还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面对很多障碍,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古籍文献回流方式,要求讨还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

2.8馆际间合作与文献互换

国际上,同类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友好往来沟通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应承担重任,向已建立友好学校关系的外国大学图书馆调查和索取中国古籍文献的收藏目录,了解其馆藏古籍善本、名人手稿、信札以及近现代中国珍稀文献等,有目标地收集流散海外的中国善本古籍的原件或复制品应该是相对容易一些。同时,注重加强与国外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交换、业务交流和人员互访工作。对于需要帮助整理馆藏中国古籍的外国图书馆,中国大学图书馆可以派专业人员去帮助开展整理编目等工作。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将开展商谈合作项目或文献互换工作,推动今后古籍追索回归工程的有序进行,形成多种古籍文献回归的渠道与路径,达到追索流失古籍的目的。

3流散海外古籍文献再生性回归途径

古籍文献的再生性回归途径,是指在原文献实物回归没有可能的情况下,对他国所藏国内已失传的珍本、孤本、善本等,采取拍摄、影印等形式回归的策略。是目前中国古籍回归采用最多的办法。

3.1招标专项课题以复制回流

适逢中国政府重视流失古籍文献追索回归的时机,科研机构应广泛招标古籍回归方面的科研课题,通过科研经费的重点投入,给予课题组成员大力支持,让他们集中精力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使流失的某一类珍稀古籍得以全面系统地回归。如近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的专项课题。两年来,经过不懈努力,调查出在世界11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7家图书馆收藏着27250部中医古籍。课题组通过缩微、复制回归了总计266种宋、元、明、清四代的善本医籍与抄本174152页。将调查到的全部缩微文献带回国后进行校点或影印出版其中精品69种,基本上使流失海外的中医善本古籍得以回归。此课题组的中医古籍文献回归虽然是以再生性形式完成,但回归的收获是巨大的。是今后开展专项古籍文献回归值得提倡和效仿的较好方式。

3.2国内外真诚合作联合影印出版

国内出版社与国外收藏中国古籍机构联合影印出版的方式,是在追索原生态文献实物没有可能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进行回归的最好方式。早在1999年,商务印书馆和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负责人去哈佛燕京学社和燕京图书馆访问,同时协商决定合作出版《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并和美国哈佛大学“善本汇刊编辑顾问委员会”共同核定,将确为版本鲜见且内容重要者67种予以影印。“敦煌藏文文献”的回归是继上世纪80年代“敦煌汉文文献”回归以来,又一次出版回归的工程。西北民族大学的藏学专家正在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加紧对流失海外敦煌藏文文献的整理,预计,万件流失海外的敦煌藏文文献将于2012年前在中国影印出版。此外,藏于美国、日本、英国、爱尔兰等国的17卷《永乐大典》等重要古籍的回归都是采用的复制件方式。我们希望与世界各国东亚图书馆合作,将其收藏的中国古籍也能逐步著录、公开,乃至影印出版,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学术研究之方便。

3.3为继绝存真开展国外珍本再造

为弥补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宋元刻书也是万不存一的景况,2002年5月,由中国政府出资,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聘请文史专家挑选最珍稀的古籍版本影印复制再造。2007年,再造善本工程一期已经“竣工”,完成出版的《唐宋编》和《金元编》,共758种1394函8990册,二期明清时代也已初步完成选目556种,两期总为1300余种,规模十分可观。海外汉学界、图书馆界对中国政府开发古籍善本,对已经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给予了很高评价。目前,二期工程也已启动,更应考虑那些国内已失传,国外仅存孤本的重要文献进行再造。显而易见,国内已失传,国外仅存孤本,如再不进行抢救性回流再造,一定会造成更大的遗憾。理应让那些常用的精品古籍和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传诸久远,嘉惠学林,并将荫及子孙,让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真正发挥“继绝存真”的作用,其再造善本的意义岂不更大!

3.4促进古籍数字化以共享回归

从事古籍回归的工作者、学人集体和研究机构,应广泛开展与海外学术机构和图书馆等的合作,推动将其所藏中国珍稀版本古籍数字化,建设一个由世界各国图书馆支持的中国古籍数字化展示推广平台。将数字化方案成功应用于世界各国图书馆和汉学研究机构,通过网络进行利用检索,或者出版海外珍稀古籍光盘等实现古籍回归。如2001年1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亚洲空间数据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英国图书馆开发的“国际敦煌学项目”(TheInemationalDunhuangPro-ject)等等。虽然这些项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中国古籍的回归,但客观上起到了中国古籍资源回归与共享的作用。流散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中国古籍文献由纸质流传方式转为数字信息回流方式传播的重要步骤,是对传统的中华典籍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对确立中华典籍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5竞争发挥海外知识分子的价值

近年,古籍整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对西欧中国古籍文献收藏情况有了一些调查,但这些海外调查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对于西欧国家是否有中国古籍,数量如何,从未有过涉足,谁也说不清楚。如果从国内特派人员专程调查,人力、物力、签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事先没有作好调查,冒然行动,既耗费钱财又所获甚少。为此,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联合,充分利用大量公派各国的留学人员,根据他们的专业范围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承担代为调查寻访,编制题录,有目标地拍摄复制品的任务,以实现海外中国古籍的再生性回归。2003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集中出版的17卷《永乐大典》,它们现藏于美国等四个国家,就是在国内外学者和留学生的协助下实现复制的。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认识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与运作,如何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浅谈个人对社会保障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

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1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助推器。从宏观看,社保审计促进了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使社保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动工作进一步规范:从微观讲,社保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在实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为社保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服务社保工作更好地开展。

1.2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基金流失。社会保障审计开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管理、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了基金的流失,使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3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审计的职责,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每一分一毫都真正能用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上。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就是要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好岗、服好务。

2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社会保障立法的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审计定性、评价难,审计决定落实难。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保障险种陆续出台,而与之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不利于基金规范管理。由此给审计的实施和判断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审计工作人员在了解大量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还要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和衔接性,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另外,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大多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对违反法规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处理依据不明确。

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在审计中存在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给审计决定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在某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此项基金存放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基金的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又更便于服务农民。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必须将基金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就造成了合情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相关的审计决定落实起来也就有很大难度。

2.2社会保障基金种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加剧了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基金几乎覆盖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种类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从种类上看: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从收支渠道看,其资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基金存入银行利息收入、结余基金购买国库券利息收入、滞缴罚款收入、调剂收入、补助收入、赞助收入等,从支出的范围上看,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下岗、低保、救灾、扶贫、助残、退伍、福利院、五保户和贫困户临时救济等:另外,还有政策性极强、管理和经办机构多等特点。社会保障基金的这些特点,在加大审计工作量同时,也使得审计人员在有些行业是无法涉足的,例如在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中,医院的延伸审计调查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药品是否滥用、是否存在挂床现象等均无法深入调查,这也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

2.3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不足,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金保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中逐渐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局限于硬件与软件的不足,审计部门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审计部门在开展社会保险审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便利开展审计,尤其是软件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审计实践中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业务审计软件无法容纳基金数据库的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机辅助审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3审计对策

3.1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加强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社保基金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运营和监督检查的角度都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在一些新的领域更加不完善,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存在基金结余大,农民报销药品范围小,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使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就要求我们在搞好审计的同时,能够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从中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加大审计调查范围,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审计。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不能仅限于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要结合审计开展大量的审计调查,弄清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管理、经办机构和运行模式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总体情况,根据掌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和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社保审计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3.3在组织实施方式上要积极探索“上审下”和“交叉审计”。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较好地解决审计情况上报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同时审计揭示的问题也比较全面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说服力强,影响面大,既能为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上审下”和“交叉审计”,能够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审计干部队伍的作用。因此,社保基金审计特别是在基层的重点县区要坚持“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效果。

3.4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覆盖了社会的最基层、最贫穷和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体现出来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资金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方针相当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出台之中,要搞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必须全面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强化业务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5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社会保障基金量大、涉及面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只有借助计算机审计等先进的手段,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前时就应介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总体情况,确定有关审计重点。进入现场审计后,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检索、计算、分析和汇总等多种功能,进行辅助审计,查找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5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就是高等院校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法治的不断健全,我国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淡薄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我国高校领导层和一般管理者中的大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与培训,传统观念和意识还存在于高校相当一部分领导、一般管理人员、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头脑中。他们对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缺乏真正了解,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认识不足,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把数、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鉴定与获奖成果数等当作科技工作要求的主要方面,而且往往把这些指数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奖励、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这种“重成果轻专利”的政策导向下,教师们申请专利保护的敏感性差,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偏重学术水平的评估,轻视经济效益的发挥。科研成果一般以、成果鉴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公诸于众,使其丧失了作为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新颖性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又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免费被世界各国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2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疏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仍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知识产权工作大都由科技处管理人员兼管,这样做不仅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健康开展。另外,这种相互脱节、互不协调的运行机制,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了知识产权流失的“暗道”。如高校大量教师通过跳槽、考博、留学、访问等途径离开原学校,谋求新的发展,而将所掌握的技术资料、图纸、成果、软件等带到新单位;大量硕士生、博士生、访问学者,在校期间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离校时将有关技术秘密直接或变相地带走;一些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在技术服务和社会兼职活动中,为了一己私利,将技术秘密非正常地转移到兼职单位;有的把职务发明当作非职务发明进行专利申请等等。

1.3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滞后政策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调动科教人员积极性的问题,现在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够,有些政策只是写在纸上没有落到实处没有使那些从事专利技术转化的人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得到应有的回报。[2]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的收入主要有工资、岗位津贴、各类头衔津贴、各类奖金、科研奖励和社会服务收入(如担当各种鉴定会、评奖会、课题立项评审会、评标会等)。以上各项收入都是与职称挂钩的,而职称的评、聘等都需要看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著作数和科研奖励的级别等,均与专利无关。据有关部门统计,科技成果是目前大学教师普遍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它与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以及福利待遇等多项利益紧密相关,而这些利益的获得很少与专利工作以及专利技术转化挂钩,严重地影响了科研人员申请和从事专利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专利技术转化方面,应尽快制订一套足以调动教职工从事专利技术转化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专利技术转化者能够从中受益。

1.4管理经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按照有关规定,我国各高等院校应该设立专利基金,并对获权专利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有些高校设有专利基金,却也是严重不足。我们知道,从专利的申请到获权后的维持都需要交纳一定费用,这就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持。而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经费,近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中止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维护费用严重不足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项基金,一些本该申请专利的高科技成果丧失了专利制度的保护,丧失了国际竞争性。另外,我国一些高校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无视市场导向,忽视对专利文献的检索无法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水平的发展动向造成研发转化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加之一些高校教师申请专利时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致使科技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转化与产业化的比例低,且应用前景不佳。

1.5知识产权人才缺乏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宽,情况复杂,且专业性、法律性非常强。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院校要有一批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者,但我国高校却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我国多数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由学校的科技处代为管理,一般没有配备接受过正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的专业管理人员。这样,兼职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较差,也就必然造成了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的失衡。这些管理失衡、各种法律关系处理不当、各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就直接导致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

2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高校是知识产权的密集之地,曾经有人统计,今天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科技成果有70%来自于[3]高等院校。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现代化国家立国之基的背景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如何借鉴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制定确实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对策,已是我国高等院校迎接新挑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2.1大力强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观念意识问题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观念模糊和意识淡薄的现状,我们应大张旗鼓地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这种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增强保护和管理好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观念。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利用校报、学报、电台、电视台、宣传栏、墙报、校园网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和学习班以及开设必修课的形式,广泛宣传普及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知识及知识产权管理知识,并进行典型案例教育,全面提高我国高校师生员工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观念和水平,强化其竞争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

2.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教学人员申请专利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从制度上扭转那种重论文和报奖、轻专利的思想,把知识产权创造纳入到科研人员业绩考核中,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与岗位津贴相结合,与成果奖励申报相结合。教育部门在各种检查评估指标体系中也要逐步增加专利项目的比重;高校要对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科教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教育部第3号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费用。”建议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项基金(经费),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成果及时申请保护,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2.3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知识产权管理队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要有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专门机构。,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开办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有计划地、系统地、正规地培养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其他一些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应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使我们高校学生普遍具备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我国高校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我们既可以从国内的一些法律机构、管理机构中引进知识产权人才,还可以从国外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再次,加大对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力度。我们可以通过开办讲座、集中学习、到专门知识产权院(系)进修等方式对现有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最后,大力开展国际间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与国际潮流相融合,以此共同推进人类知识产权事业的创新与进步。

摘要:高校是我国知识创新、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主要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淡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疏漏;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滞后,管理经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大力强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知识产权队伍等。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Z].国发[2008]18号,2008206205.

[2]陈美章.大学专利技术转化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05(3):7.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与运作,如何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浅谈个人对社会保障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

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1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助推器。从宏观看,社保审计促进了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使社保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动工作进一步规范:从微观讲,社保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在实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为社保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服务社保工作更好地开展。

1.2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基金流失。社会保障审计开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管理、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了基金的流失,使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3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审计的职责,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每一分一毫都真正能用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上。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就是要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好岗、服好务。

二、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社会保障立法的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审计定性、评价难,审计决定落实难。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保障险种陆续出台,而与之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不利于基金规范管理。由此给审计的实施和判断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审计工作人员在了解大量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还要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和衔接性,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另外,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大多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对违反法规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处理依据不明确。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在审计中存在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给审计决定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在某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此项基金存放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基金的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又更便于服务农民。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必须将基金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就造成了合情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相关的审计决定落实起来也就有很大难度。

2.2社会保障基金种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加剧了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基金几乎覆盖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种类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从种类上看: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从收支渠道看,其资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基金存入银行利息收入、结余基金购买国库券利息收入、滞缴罚款收入、调剂收入、补助收入、赞助收入等,从支出的范围上看,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下岗、低保、救灾、扶贫、助残、退伍、福利院、五保户和贫困户临时救济等:另外,还有政策性极强、管理和经办机构多等特点。社会保障基金的这些特点,在加大审计工作量同时,也使得审计人员在有些行业是无法涉足的,例如在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中,医院的延伸审计调查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药品是否滥用、是否存在挂床现象等均无法深入调查,这也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

2.3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不足,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金保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中逐渐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局限于硬件与软件的不足,审计部门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审计部门在开展社会保险审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便利开展审计,尤其是软件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审计实践中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业务审计软件无法容纳基金数据库的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机辅助审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三、审计对策

3.1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加强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社保基金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运营和监督检查的角度都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在一些新的领域更加不完善,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存在基金结余大,农民报销药品范围小,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使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就要求我们在搞好审计的同时,能够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从中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加大审计调查范围,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审计。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不能仅限于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要结合审计开展大量的审计调查,弄清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管理、经办机构和运行模式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总体情况,根据掌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和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社保审计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3.3在组织实施方式上要积极探索“上审下”和“交叉审计”。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较好地解决审计情况上报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同时审计揭示的问题也比较全面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说服力强,影响面大,既能为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上审下”和“交叉审计”,能够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审计干部队伍的作用。因此,社保基金审计特别是在基层的重点县区要坚持“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效果。

3.4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覆盖了社会的最基层、最贫穷和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体现出来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资金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方针相当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出台之中,要搞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必须全面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强化业务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公务员之家:

3.5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社会保障基金量大、涉及面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只有借助计算机审计等先进的手段,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前时就应介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总体情况,确定有关审计重点。进入现场审计后,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检索、计算、分析和汇总等多种功能,进行辅助审计,查找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公务员之家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8

现将本人任职以来履行岗位职责和学习、思想、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述职如下,请予评议。

一、个人情况

(一)政治学习情况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并努力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政治立场坚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业务学习情况进入新岗位后,努力学习高等学校的各种法律法规和高校管理方面的知识,能自觉坚持学习科技管理等所管辖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努力掌握科技与管理的新进展和新经验。

(三)工作作风情况能经常深入分管部门和有关院部所等,注意听取科技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注意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再作决策或向学校和有关部门反映。

(四)廉洁自律情况努力学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胡总书记号召全体领导干部必须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能够按照各级党组织关于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认真抓好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工作。在行政管理和业务方面,以身作则,在廉洁自律方面严格把关。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的支持下,坚持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主题,与分管部门的同志一道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在建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省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理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积极筹建新的科研基地,20*年,我校与**农业大学联合申报并被批准了“人畜共患病**省重点实验室”;和安科共同组建的“抗炎免疫药物**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获得教育厅批准立项。使学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增至8个,并实现了我校省级工程研发中心零的突破。

省部共建“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在获得“973”和“863”和国家自然基金多项基金基础上,本年度在多方努力下,又争取省财政专项建设和研究经费760万元。

科技创新团队有了新增长。首批省高校“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创新团队”(“115”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教育厅批准并获建设经费20万元。

(二)科研课题的层次、数量和经费有了很大的提高

1.项目申报数量稳中有升,获得资助数量创新高。去年,学校共受理各类课题825项,申报623项,共有316个项目获得资助(含20项横向课题),纵向项目290项,分别较前一年增长14.91%和16%。20*年底至20*年3月之间,经广泛动员、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达267项,课题申报数是前所未有的。所获得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数仍稳居全省地方高校首位。经过多次组织、审查、评审所申报的国家自然基金在*年喜结硕果,*年我校国家自然基金突破了30项,达到32项(包括1项重点项目),创下学校历史上最好成绩。

2.项目立项层次增高。我校首次进入“973”专项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项主持单位行列;*年又喜获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3.科研经费多。20*年获得科研项目经费总数3464.35万元,其中纵向经费3142.92万元,首次突破3000万元,分别较20*年增长160.13%和166.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今年又将创新高。

4.应用性研究项目在增多。去年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项1项,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1项(78万元)。获卫生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1项(经费50万元);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4项(经费240万元),立项数占全省医药卫生项目的37%,在承担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12所高校中,我校立项数位居第一。这反映了我校应用性科研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5.人文社科项目有了新跨越。经过努力,去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实现了我校省社科规划项目零的突破。获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1项,也是历史上的最好成绩。这些项目对我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科技成果和获奖再创新高,学校影响不断扩大

1.科技获奖取得了很好成绩。20*年我校共申报各类科技奖励3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对提升我校的知名度以及对我们向教学研究性大学跨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年度,我校已有20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并在科技厅获准登记,并申报各类别科技奖项。

2.科技论文的数量继续增长。我校20*年度数1175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7位,较上一年排名上升18位(20*年排第75位),论文国内被引全国高校排名第82位,上升5位(20*年第87位)。SCI论文数64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39位。另外,我校两所附属医院论文数量进入医疗机构排名百名行列,分别为第48位和第77位。

3.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20*年度,申报国家专利12项,均为发明专利。获得授权4项。

4.生物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二期临床实验进展顺利。

(四)学术交流不断扩大,科研氛围逐步形成

20*年,学校科研处接待国内外访问学者50余人次,较上年增长了66.7%。举办了校级专题学术讲座55场,各院部系所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正常,学校的学术氛围较前又有了明显提高。

去年11月,经过精心准备,隆重召开了科技与产业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十一五”以来我校召开的首次科技与产业工作会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贯彻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科技方针的前提下召开的一次科技与产业工作的盛会。会议邀请了教育部、科技部、省教育厅、卫生厅、省委宣传部等单位领导出席会议。校长张学军作了《突出创新,跨越发展,努力开创**医科大学科技与产业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教育部和科技部领导均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和专题发言。会议提交了“四个培育工程”等十个文件并组织与会代表作了分组讨论,这些文件均已在*年逐步下发、启动和落实。本次会议对营造我校科研氛围、规范科技工作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校与全国、省科技活动周同步,于*年5月19日组织了学校科技周活动,历时一个月,活动期间,共举办8种形式47项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深入到合肥市社区、企事业单位,专家义诊活动远赴六安和安庆乡村。整个活动期间,参与受众超过20000人。

(五)科技管理服务有了新的发展

1.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理念。科技处倡导的“站立式服务”受到医护师生好评。在20*年科技与产业工作会议上的“四个培育工程”已经过多次论证通过,组织申报、答辩、项目任务书评审,目前已完全落实;另有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文件也反复论证通过,将在近期出台。

2.积极联系项目渠道,认真组织各单位申报,主动做好服务工作。20*年11月起,我们就组织对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工作的紧锣密鼓的动员,请专家作指导性讲座,反复评审、修改申请书,严格,做到对每一份申请书把关,不在初筛中落选。今年获得项目数有很大突破与科技处辛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加强课题管理、服务科技人员。按国家自然基金的要求,在财务处支持下设立了国家自然基金专项经费本。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报销既有适度放宽又有严格审批。保护和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了课题中期检查和课题的结题工作。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研究质量和结题率。继续把学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评审立项初定权下放到有关院部所,使科技管理重心下移和课题评审更准确。

4.重点培育,扶持新人。“四个培育”工程已正式启动,对遴选出的重点实验室、群体、年轻科技工作者进行资助、培育,必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有收获,为学校获得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国家创新群体的突破以及获得“杰青”的突破创造条件,加快我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5.加强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由科技部门牵头,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采取分步走战略。第一步是更新我校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库,制定使用政策,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构建我校科技人员、科研方法和项目基本信息库,建立科技资源平台信息网业,目前已基本完成,将会在10月份建成;第二部规划并建设中心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统一集中管理,为科研人员实现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平台。

6.继续加强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组织申报和立项。*年,我们积极抓住部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申报机会,力争获得新的突破。

7.进一步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意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今年,我校共组织参加了由教育厅组织的“巢湖地区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皖北地区产学研项目对接会”和由省经委组织的在马鞍山进行的“**省产学研项目对接会”,我校的展台和展出的科技产品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每次均有3-5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六)实验动物建设较快发展,启动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建设

1.校实验动物中心全年提供各类实验动物6万只左右,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清洁级动物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为高水平的科研提供了支撑和服务。经过与相关部门在工作上的反复沟通,动物中心的管理也更加完善,包括SPF级动物的使用、实验动物尸体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动物实验人员培训等。*年底动物中心还承担了部级的会议,取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2.启动了“**医科大学药物安全中心”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SFDA)规定,自20*年1月1日起,所有申报新药的动物实验必须在有GLP资质的机构进行,即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将强制实施GLP。目前我省尚没有一家这样的中心。为了完成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提升我省新药安全评价的水平。经过充分论证条件和方案,由动物中心和药学院牵头,反复沟通、讨论,向省科技厅领导和分管部门请示后,制定了“GLP建设筹备组”、“领导组”、“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三个机构,初步拟定了“**省药物评价中心运行程序”、“**省药物评价中心组织机构”等事宜,于*年4月份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建设。

(七)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1.期刊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不断增强。*年,《**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和《临床与病理杂志》共24期,发表文章913篇。科技部新闻,我们这3份期刊的各项计量学指标继续大幅提高。可见,期刊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成长和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2.坚持多层次、多环节的审稿把关,提高期刊质量。我校源期刊的各项指标较前都有所提高,其中《安医大学报》等三种部级重点期刊,再次被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中国药理学通报》再次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其影响因子首次位列药学类期刊的第一名,并再次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金的资助,这是国家药学界和我省唯一荣获该项资助的期刊。学校共有9种期刊获省优秀期刊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我校加强对期刊的管理,目前已有13种期刊进入了科技部统计源期刊。

3.期刊求生存、谋发展的能力有了提高。去年,学校期刊全部实行自收自支。各刊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发行量,增加广告量,实现了略有节余的年度财务目标。

(八)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

坚持定期检查指导和慰问扶贫点,主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奔赴帮扶地区实地了解情况,会同当地政府一起商谈扶贫工作。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基金,用于援助贫困地区,援助失学儿童,捐助5万元用于江家店镇黄泥村建设爱心桥,多次组织专家送医送药活动。在*年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十周年总结表彰活动中,我校因成绩突出获得先进单位,并代表先进单位发言。

(九)个人业务和学术工作

做到在繁忙行政工作的同时,抢抓时间用于医教研工作。因为病人的需要和生殖医学技术的特殊性,10多年如一日,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有时带病坚持着工作。每年生殖中心的工作量逐渐增加,而工作人员的增加赶不上病人量的增加,所有人员超负荷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心获得了“**省首家通过国家评审正式准入的生殖医学中心”,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作为主持人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顺利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在积极争取下,参与了1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参与卫生部2部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20*年度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被评为“中华医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为6家核心刊物的编委,每年完成审稿数约百余篇。

以上汇报中所讲的成绩,都是在学校党委及行政的正确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以及分管部门和有关学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校医教员工辛勤工作的结果,我仅仅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主要存在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1.虽然能在党校和学校组织下较为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但因为工作忙,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待于提高。在实际工作的应用方面也有待于提高。

2.有些分管的工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还未找到更好的思路和突破。如在校办产业改制后的发展上,虽然我们和有关部门也经常琢磨、外出取经,但目前还没有拿出好的办法和措施使校办产业改制后走出困境。

3.在科技工作方面还要下大力气,尤其在项目的争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级别的科研成果方面,要克服困难,再上台阶。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救助基金;管理;政府主导;新模式;社会服务

一、引言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简称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从相关文件中可析出概要。首先,文件当属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简称试行办法),其第二条规定了救助基金的主要用途,明确其为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应急性社会化专项基金[1];其次,《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提出了救助基金适用的交通事故的三种情形,即于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抢救费用超出交强险的责任限额、肇事机动车逃逸,并明确了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追偿权[2];再次,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六条也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情形做了规定,明确指出了垫付的条件、限额及追偿权等相关问题[3]。基于上述三个核心文件,我们可以总结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内涵与外延为:国家依法通过特定途径筹集的,在交通事故肇事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抢救费用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或者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等情况下,预先垫付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全部或者部分抢救费用、丧葬费用,而后向赔偿义务人追偿的专项基金[4]。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自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热潮,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赵明昕对救助基金开展的理论探讨,深入分析了国内部分代表性地区救助基金的实施情况,并结合国外救助基金运行经验,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重构中国救助基金制度的建议[5]。杨秀文结合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运行实际情况,从管理体制、运转情况、追偿情况、救助落实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6]。李树甬针对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暴露出制度不完善、运作困难、管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等相关问题,从完善基金运行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7]。李青武在系统研究了我国现行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追偿权利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救助基金的追偿权与侵权两种权诉合并一起审理的观点,同时提出需对救助基金追偿权辅之以行政管理的观点[8]。王晓庆针对救助基金追偿过程中的程序复杂、难度大、投入资金大的不足,探讨了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追偿的改进策略,包括转变追偿对象、加强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大追偿力度、加强我国公民对社会救助基金的认识等内容[9]。另外,随着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弥补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的缺失,有关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网约车保险理赔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投保不规范、受损乘客的直接请求权无明确法律依据以及救助基金追偿对象不明确等问题[10]。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事故领域,由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性的缺失,导致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构建此种情况下的救助基金制度的也迫在眉睫[11]。山东省作为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启动较早的省份之一,早于2011年已颁布《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山东省本地需求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推广经验,促进交流,论文作者系统总结了山东省救助基金运行模式,以及在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运行更有利的措施,为推动我国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二、三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金字塔”式三级管理模式。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救助基金具体运作过程中,各省一般根据当地机构编制历史延循、经济发展等因素采取了不同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大致可以归纳成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政府完全主导类,如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或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政府直接负责管理往往会导致基金运作上的僵硬化和低效化,进而滞缓了救助的时效性,而且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管理需要法律、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合作完成,完全依靠政府机构自身很难满足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二种类型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如南京市的“紫金保险”模式、河南省购买某保险公司等来全权负责救助基金的管理等,将救助基金推向市场化运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三种类型为“政府管理为主、购买社会服务为辅”的模式,如山东省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运作即采用此种模式,属于“有限放权”模式,实现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优势资源参与的目的,能够有效融合政府职能与社会专业技术力量,确保了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社会全民公益性属性。具体而言,山东省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遵循省市两级筹集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原则,所建立的三级管理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二)各级职责。山东省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部门所构建的三级运行模式,各级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将救助的“触角”延伸到老百姓的身边,便民利民,详述其内涵如下:模式的顶层为省一级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简称省救助办,其主要职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监督职能,这些职能又可细分为对全省救助基金的筹集工作、垫付工作和追偿工作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监督指导,以及对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向下一级分配使用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二是统筹分析全省的救助基金运行数据并进行业务研判,依据数据定期挖掘分析全省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关于筹集、垫付、追偿进站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研判报告,向省一级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主管部门(主要是省财政厅)汇报[12]。地市级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管理机构,简称市救助办,是救助基金运行的主要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职责主要是负责所辖市区范围内救助基金的受理、审核垫付申请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将季度、年度本市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情况报送市级救助基金主管部门等。县区级一般为各市在所辖县(市、区)设立的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受理点,具体负责救助基金的初审工作,填写申请资料并上传,以及现场处理具体申请工作。(三)社会智力资源作用。在救助基金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件情况复杂、数量大,尤其是追偿工作费时费力、难度大、效率低,追偿过程中还存在被当事人误解的情形,加之县级救助基金工作大多是交警事故处理民警兼职,导致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为此,山东省采取了从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辅助基金运行管理工作,为政府主导情况下的社会资源介入助力模式。主体为管理机构,社会服务资源仅为辅助机构,有效弥补管理部门在人员数量、专业匹配度缺口等方面的不足,实现了优势互补,也符合当前政府管理模式趋向。显然,这种模式与已有其它地区模式差异明显,其优势在于有效维护了救助基金的社会公益性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价值取向异化。具体来说,此模式下社会服务资源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弥补现有体制下救助基金工作人员不足的现状,一般情况下,管理机构从事基金方面工作的人员仅有三四名,他们熟知业务、懂政策、了解法规,但精力难以应付数量庞大的各类案件,而所购买的社会服务资源可以在专职人员的带领指导下从事具体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汇聚各专业人才,按需开展救助基金管理的各项咨询及实施工作,如法律援助、医疗援助、宣传援助、大数据分析援助等,以及开展追偿工作等,实现人力与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探索运行,山东省救助基金各项工作稳步提升,运行机制逐渐完善、管理更加规范,筹集、垫付、追偿三项主要工作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人民群众对救助工作的满意度、社会层面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申请审批流程及材料需要优化。在实际工作中,救助基金申请审批效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在于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申请与审核程序较为繁琐、受理时长和垫付标准各地并不完全统一,同时卫生主管部门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核实垫付费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方面审批工作量大、审核周期较长,难以满足突发性案件及时性的需要。第二,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核销工作无法开展。目前管理办法对核销工作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核销情形和核销审批程序,导致核销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无法追偿的救助基金账目则一直处于挂账状态,无法抵消。第三,追偿垫付的基金时存在诸多难题。首先,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法人地位不明确。我省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一般均为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在民事诉讼主张权利时不能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名义提起诉讼,进而难以以法律诉讼形式开展追偿工作;其次,追偿工作还没有形成部门间的协作合力,如在法院调解涉及到救助基金垫付的民事案件时,部分法院没有及时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作为第三方参加诉讼。另外,在保险公司理赔工作中,有些保险公司将事故赔偿款直接划转给赔付方,而没有将救助基金垫付款暂扣或者转交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追偿难问题。(二)对策与建议。1.深入完善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的政策以及法规建设。一是建议将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民政厅纳入联合发文单位,明确法院和民政部门在交通事故社会救助中责任和义务,有效解决救助基金追偿和核销等工作;二是需解决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独立法人主体地位问题,有效主张救助基金的合法权益,便于开展追偿工作,保障基金运行安全;三是通过建立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省市两级联席会议制度来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为救助基金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提供议事机制保障;四是制定救助基金的追偿办法和核销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流程和各部门的职责义务,补齐救助基金管理的缺失环节,打造救助基金科学严密的闭环管理体系。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提取比例按需浮动机制,根据实际需要,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出建议,主管部门确定提取比例,并保障基金足额提取,为救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构建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信用制度体系。探讨实施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信用管理办法》,并将其纳入《信用山东》体系,明确救助基金信用信息采集、救助基金信用信息的认定及应用、失信的撤销、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建立更有力的失信制裁措施,与其它相关部门实施守信协同激励以及失信联合惩戒,共同推进信用信息互换共享,数据联动,通过约束责任人的生活行为,利用惩戒来达到督促责任人尽快偿还垫付费用。3.加强救助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救助基金“互联网+”服务水平,扩大救助覆盖面,实现基金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用政府大数据库资源优势,按照一次办好的标准,构建跨部门的救助基金申请审批追偿核销系统。实现群众网上申请,财政、公安、卫健、民政、法院等部门在网上审核审批,让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实现业务一次办好。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把交通事故受伤害人员均纳入救助范围,让群众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的兜底保障。4.完善救助基金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逐步提升相关救助基金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加大管理部门对救助基金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从事交通事故处理民警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逐步落实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当事人告知义务,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知悉救助基金政策,尤其是垫付条件与追偿原则的规定,将警民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构建定周期开展审核人员救助基金业务培训机制,提高审核人员对材料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的认识[13]等。

四、结语

据统计,2019年山东汽车保有量为2351万辆,比2018年增202.7万辆,同比增长9.43%,成为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由此带来的交通事故数量增加,救助基金在“救死扶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截止2019年底全省共有近1.5万件救助案件通过系统进行审批,共救助困难群众逾1.5万人,化解矛盾纠纷约3100起、化解信访案事件约262起,在服务中心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协助“脱贫攻坚”、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省将借鉴其它省市的先进经验,继续完善三级管理模式,促进我省的救助基金快速发展,更好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孟媛.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行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8.

[2]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广西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作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11):14-21.

[3]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6/75ba6483b8344591abd07917e1d25cc8.shtml.

[4]姚雪荣.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研究[D].2016:6-8.出版信息不详.

[5]赵明昕.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4.

[6]杨修文.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转的建议[J].道路交通管理,2017(02):41.

[7]李树甬,刘传忠.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的建议[J].道路交通管理,2018,412(12):45.

[8]李青武.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追偿权[J].中国法学,2019(05):285-302.

[9]王晓庆.浅谈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追偿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9(12):73-74.

[10]黑晓峰.网约车乘客交通事故保险理赔问题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11]罗继红.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问题研究[D].2019.出版信息不详.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护理论文;PubMed;英文;中国;内地;护理研究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护理队伍的壮大,近年来中国内地(下称内地)护理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内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显著。但这些论文除摘要外几乎全部用中文撰写,其阅读群体也多为国内读者,这对于科学的评价和促进内地的护理事业不利,因为对于几乎没有中文阅读能力的其他国家的护理人员而言,阅读内地的护理论文是她们了解内地护理状况的主要方式。鉴于英语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语言,英文护理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内地护理科研的水平,决定了国际护理领域对内地护理水平的评价,同时也对内地能否同其他地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有着深远影响。基于以上背景,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截止2007年12月31日内地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英文护理论文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为提高内地护理专业和护理人员在国际护理领域的地位提供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选取PubMed文献检索系统,检索关键词设为:“ChinaorP.R.ChinaNOHongKongNOTTaiwanNOTMacao[AD]”,在子集中限定“NursingJournals”,论文撰写语言限定为“English”,检索时间限定至2007/12/31。只检索已经出版的刊物,不包括已通过审核,尚未出版的论文。对于北京、上海、天津及重庆4个直辖市,考虑到某些作者可能只写地区而未注明China,按照“BeijingORShanghaiORTianjinORchongqing[AD]”的策略进行增补。同时考虑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某些作者可能只注明“China”

而未注明地区,对检索到的沦文进行手工删减。

阅读摘要或全文,对作者的属地、期刊的种类、是否有研究基金及来源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构成比分析。

二、结果

2.1论文总量

最初检索到64篇文章,增补北京地区的2篇,减去台湾地区的6篇后共得到60篇文章,第1篇文章发表在1989年。而1990~2007年,来自香港地区的英语护理文献总数为576篇,台湾地区为634篇。

2.2论文的区域分布

按作者属地行政区域进行归类,有15个地区的学者发表过英文护理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依次是北京、湖北和上海,三地的累计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总量的61.7%,有17个地区未发表任何与护理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

2.3的期刊

60篇文章发表在31种护理国际期刊上,其中发表文章较多的依次是Nursing&HealthSciences(7篇),JournalofClinicalNursing(6篇),JournalofAdvancedNursing(5篇),JournalofCancerNursing(4篇),InternationalNursingReview(4篇)。

2.4研究论文的资助情况

PubMed资料显示,60篇文章中有18篇所报道的研究获得了资助,占30.0%。其中3项来自内地;13项来自合作单位,包括美国(7项)、香港(5项)、加拿大(1项)。此外,有1篇未找到全文,另1篇∞3在文中没有介绍相关信息无法确定其资助来源。

三、讨论

3.1内地英文护理论文的现况及分析

3.1.1内地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论文的整体水平较低尽管内地拥有最大的护士群体和最多的护理服务人口,然而内地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护理论文的能力却亟需大力提高。在1989~2007年近20年的时间咀,仪有60篇英文文章发表,昆然这些文章不能代表内地实际的护理水平,但检索这些文章却是国际社会了解和评价内地护理学科动态的主要方式。因此,内地在国际护理领域中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未能通过论文真实展示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方向,进一步限制了我国护理工作者与国际护理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本次调查显示,与内地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范围狭窄(仅美国、香港及加拿大),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这对内地护理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为每个护理工作者都需要通过国际性的交流来分享和促进各国共同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当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同一个全球健康系统巾,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内地和内地了解世界同样重要。

3.1.2内地各地区之间发表英文护理论文的差异较大北京、上海经济文化巾心地区的国际论文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提示护理科研论文的国际化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英文水平,具有撰写英文护理论文的基本能力。其次,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对护理科研更为重视,很多地区在人员招聘和职称晋升中对科研有较高的要求,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第三,这些地区对科研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护理人员有机会查阅更多的科研文献、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另外,国际合作是促进英文护理沦文发表的重要途径。通过合作能够开阔护理人员的视野,转变护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她们能够从国际化的视角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例如本次调查显示,湖北地区发表的13篇英文护理论文中,8篇由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的Petrini和Lambert教授协助完成,充分说明有效的国际合作对推进内地护理论文的国际化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3.1.3科研资助严重缺乏本次调查的60篇论文中,只有3项获得了内地科研基金的资助,有些科研资助来自国际合作单位,而更多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这种状况与护理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较低是分不开的。内地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至今只有20多年的时问,研究生教育更足刚刚起步,目前内地绝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最初接受的只足中专教育,虽然很多护理人员毕业后接受了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基金评审专家往往来自临床和基础领域,对护理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护理人员在同其他专业人员同时竞争科研经费时往往处于劣势,较难获得资助,加之传统观念上对护理专业的定位较低,多数地区对护理科研的投入较少。

3.1.4专业英语水平亟待提高与中文护理科研论文相比,英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差距都非常显著,说明英语水平是限制内地很多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论文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中等和高等护理教育中,英语的学时数都很高,占到公共课程学时数的29.65%[4],但这些英语课主要学习词汇、语法等公共英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境都缺少医学背景。这种英语学习模式导致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专业英语水平较低,无法阅读英文科技论文,因而也无法把握国际护理专业的发展动态,撰写论文时感觉无从下笔。

同时由于信息资源匮乏,多数护理工作者对国外护理期刊的种类、论文选题要求、书写规范等都不了解,因而从未写过英文论文。

3.2对策

3.2.1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内地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提高素质,教育先行,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的逐渐推进,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必须看到,目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仍是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仍然偏低。本次调查发现内地尚有17个地区从未发表过同护理相关的英文论文,显示了该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今后仍要继续扩大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这在中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为重要,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同国际接轨,变医学教育模式为护理教育模式,强调从护理的专业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护理硕士和博士教育,以此来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并推动专业的发展。

3.2.2提高科研意识,加强科研训练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首先要转变护理工作中操作为主,研究为辅的观念。每个护理人员都要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足发展新知识,为临床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提高人群健康状态的一种基本工具,是与每个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技能。在护理实践中要改变机械的执行医嘱的工作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护理工作并勇于从研究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建立护理科研合作机构,确定科研优先策略,提高护理人员科研的针对性。为促进科研的发展并有利于整合多种资源,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确定国家或区域性的科研优先策略,即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需要重点解决和发展的护理问题,以此对科学研究的方向进行指导。文献显示,台湾地区在1999年,香港地区在2002年都确定了自己的护理研优先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引导护理人员科学选题,确定研究方式,争取科研基金、加强机构合作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3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并重点扶持科学研究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做支撑,科研经费的不足是制约护理科研发展的重要囚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级医院和学校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为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增加护理人员外出考察与交流合作的机会,扩大和补充图书馆护理期刊杂志的馆藏,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杂志,建立方便快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等。另外,鉴于护理科研整体实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需要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给予特殊政策进行扶持,如建立护理科研的专项基金等。除此之外要努力增加科研经费的来源,如接受企业或个人捐助,通过对外交流获取国际资助等。

3.2.4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本次调查显示,作为母语同为汉语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其护理专业人员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远远高于内地,这同他们在教育领域推行纯英文授课以及坚持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内地护理人员专业英语的水平,在今后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要增加专业英语的比重,使用英文教材或讲义,加大双语授课的比例或推行纯英语授课。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对外交流及合作,通过合作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撰写英文论文的技巧,以此促进英文护理论文的发表。另外,在广大护理人员普遍关注职称晋升等问题上也要提高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有文献显示2001年,为促进科研和论文的国际化,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一定级别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时必须要发表国际性论文等一系列政策,促使护理人员大量查阅国际性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土耳其的国际护理论文和专业论著的数量得到了持续的增长?,该做法对内地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