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4 17:15:10

装配式建造技术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宏观经济;房地产;建筑行业

1装配式建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概述

1.1装配式建筑经济

装配式建筑经济是指对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项目进行统筹分析与决策的相关活动。近几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兴起,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与创新。在装配式的建造过程中,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会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变化,其中可能会与原有的建筑经济相冲突,再加之装配式建造起步较晚,建设成本较高,环保意识差且缺乏统筹的管理制度,对于建筑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1.2房地产经济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来源,在近几年来也获得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其内涵逐渐演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概念,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具备了物质形态,可以作为商品来进行流通。尽管房地产经济刚开始发展的几年里为我国的就业以及住房等市场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随着事物的不断演变,房地产经济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

2装配式和房地产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2.1装配式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2.1.1积极影响装配式建造具有绿色、经济的特点,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装配式建造相较于传统建造模式会更加节省成本,同时对于环境而言也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建设成本的节约一方面可以减少建筑经济的计算环节,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省一大笔资金,并树立良好的口碑,从而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环境状况日益恶劣的大趋势下,装配式建造在未来势必会成为主流建造方式,占用空间小,经济环保且易拆卸易安装的特点使得装配式建造的发展前景广阔,且资金链充足,在经济层面上对于建筑经济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建造工程中,不少企业通过装配式的建造模式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进展。例如河南某A企业在进行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负责提供叠合板,数量为3000快,在遵循国家规定的前提下进行量产并最终交付于委托方,经过相关数据计算显示采用该种方式使得整体的建造成本缩小了10%。其效果不可谓不显著。但是装配式建设的先进建设理念必然会对目前的主流建筑经济观念形成冲击,这从目前来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3]。2.1.2消极影响尽管装配式建造发展前景较好,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其对建筑经济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从建造成本的角度而言,为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还要兼顾安装成本与人力运输成本,装配式建造的总体建设成本仍然高于传统建设模式。过高的成本使得装配式建造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优势,也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展开与推广,对于建筑经济而言也难以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则是装配式建造热度较高,不少行业的企业家纷纷入股,不少企业与厂商也不断融入其中,大力开展相关建设,人员涌入的无序性使得整个装配式建造市场的建造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加上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尚未成熟,质量控制并未施展到位等等,整个装配式建造行业的规范性较差,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则是技术安全性的问题。装配式建造行业并未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技术,目前的主流技术例如核心筒连接技术就在北京的应用中发生过安全事故,技术的不完备使得建造过程与成品的质量都会受到质疑[4]。

2.2房地产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2.2.1积极影响建筑经济无法脱离于建筑企业而独立存在,同理建筑企业也无法脱身于房地产市场,所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于建筑经济而言是正相关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房地产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行业规范的制定,其经济规模已经逐渐成熟,先进的建筑企业与先进的建造技术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且成长稳定。房地产经济的工程建设环节对于建筑经济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质量控制与建设主体的品质建设有助于建造工艺的打磨,进而有助于推动建筑经济的发展。另外房地产作为房地产经济的核心环节,对于建筑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5]。房地产的生产与流通环节使得其在交易的过程中会实现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多方面的细节指标也有助于完善建筑经济,不断拓展其学科领域,从而使得建筑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预测与分析职能。最后,房地产的开发与设计环节也需要运用到建筑经济的相关理论,建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反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所以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图1反映了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从图中不难看出,2000年—2013年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度虽然有所波动,但是基本维持在10%以上。2.2.2消极影响正是因为房地产经济与建筑经济联系紧密,所以房地产的一些不足也会对建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进行与装配式建造模式的协调过程中,由于二者的流程较为相似,因此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建造时就容易产生诸多问题,例如对拆卸式部件保护意识薄弱,施工顺序紊乱,现场施工管理薄弱以及缺乏质量控制环节等等,房地产经济是一个统筹的观念,而装配式建造作为一种新型概念,二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冲突,针对这种现象,厂商应该不断完善人员管理制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流程,将装配式建造与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区分开,通过加入质量控制环节与监督环节来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设的规范性,打造特色化行业建设体系。

3协调装配式和房地产与建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对于房地产经济来说,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不断促进建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从基础设施做起,做好防电防火等安全措施的布局,不断完善建设主体的建设质量等等对于建筑行业的规范化与建筑经济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装配式建造也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成本控制,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量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在进行运输的过程中,装配式建造还应该注重产品的包装管理,选择安全性高的材料以确保运输途中的部件不受损坏,通过安全措施以及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装配式建造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不断促进行业的发展,不断推动建筑经济的进步。

4结语

随着房地产与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宏观经济条件下探讨协调三者发展的策略,不断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提高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祺昌.宏观经济条件下装配式和房地产对建筑经济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2021(5):9-10.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部件提前在工厂中预先制好,达到建筑标准后再运往施工现场直接进行装配。这样的工程实施模式不仅减少了施工时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时还避免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及住户的影响。对比传统建筑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有利也有弊,这项技术的高标准和国内相关人才的稀少也制约着它的发展。以下我将对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起源

预制装配式建筑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新兴技术,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的预制式装配建筑就迎来发展的高潮,瑞典开发了以预制式配件(混凝土预制板)为核心的大型建筑工业化体系,大力发展相关技术,到了今天,瑞典已有房屋中的预制式结构已达到了95%。同时法国建筑行业,则是通过走出一条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现浇工艺为标准的建筑工业化大道。虽然我国在当时同样有着令人骄傲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作品:北京民族饭店,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物质发展条件匮乏等不可抗因素,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来才又被人们所提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建筑产品大多数属于由生产车间制造而成,其结构单一,在运输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更好地利用现有空间,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处理上,可以实现现场装配,使得整个工程的进行更加高效。现场通过特定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整个装配式建筑在整体的规划上具有整体性,其施工过程可以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固定式的组装流程,在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处理上能更好地实现合理分工。装配式建筑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符合国家绿色建筑的要求,在材料的使用上更符合国家下达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标准,更能迎合节能环保的时代步伐,能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损耗,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其他国家大力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技术,走向建筑工业化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对缓慢,但只论单层工业厂房这类设计建造技术我国并不落后于他人,这种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也与当时的时代相对应。在此背景下,虽然我国当时的建筑行业没有朝着现代化发展,但各种工业厂房,构配件厂以及新型建筑体系的建造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今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便出现了一些问题:所建房屋的质量和抗灾能力弱;建造的建筑在风格上千篇一律;人才与技术的缺少流失让建筑行业的发展停滞。直到21世纪初,我国的建造行业才又重新开始起步,而预制装配式建筑也是在近些年才重新进入建筑业的。要想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肯定是必经之路。相比较于传统浇筑建造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建造质量,还避免了冗长烦琐的施工周期,降低了建造时庞大的人力所需要的成本,这对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但是涉及到成本,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又有着一定弊端。现阶段,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却没有出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具体标准,行业标准与人才技术的缺少,使得装配式技术的现状并不匹配建筑厂商对于建造的要求。与浇筑式建筑相差无几的价格以及预制部件所需的漫长工期,都会让建造者们望而却步。现阶段预制式装配建筑技术虽然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但因为我国相关技术不成熟,起步较晚的原因,这项技术还没有被建筑市场完全接受。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过程。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现状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如何去迈出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做出努力与改善,我的观点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国家需尽快完善管理体系与标准

虽然关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在不断出台,但现在装配式建筑缺少的是以装配式部件为核心的工业化体系,以及相关的部件生产标准。即使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再多,没有成熟的部件制造技术与产业链化的技术使用体系,也显示不出这项技术的魅力。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市场上装配式建筑所占有的2%的份额不仅不会增加,甚至还会有降低的可能性。因此,装配式建筑现在最重要的并不是国家仅仅去出台政策与法律法规去扶持它,而是尽快地建立行业标准,引入学习国外的技术与发展先例,使装配式建筑形成一个工业化生产,产业链化使用的建筑技术。只有做到了这些,装配式建筑的低成本,高建筑质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才能显现出来,到那时,装配式技术自然也就成了施工的首选。

(二)加强相关人才的专业培养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困难,与我国相关方面的人才稀缺有关。培养房屋建筑设计师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前对建筑项目的设计,来决定最后建筑目标的外观,建筑方案等。而培养房屋建筑师的目的则在于让设计师设计出的房屋可以完美地建造出来。相较于传统的房屋设计师,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师培养更为困难,装配式建筑设计师要有良好的空间建模能力与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一般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计算保障房屋建筑具有安全性与稳定性,合理地分析各方面因素例如经济利益与社会功能,从而决定建筑方案。通常来说,安全、经济、美观和实用以及适用性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标准和原则。在设计中,设计师首先要以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参考进行设计。设计人员要以设计的标准为主要的追求目标,从而实现设计的合理性,为建筑的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培养建筑师是需要加强培训看图能力以及面对突发建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培养出一批批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建筑类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在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建筑专业人才的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建造技术加入课堂当中,为建筑行业输入栋梁之材。装配式建筑技术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上是很少提及的,不少学生在学习阶段,对于这项技术完全闻所未闻。到了专业选择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过多关注。而在高校中,装配式建筑技术更是近两年才开始进行初步发展的新兴专业。在2017年,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才入选了“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而关于装配式的高校教材,于2019年1月8日才正式由远大住工与八所名校开始编纂。可以说,21世纪以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教育基本为零。这样,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困难自然可知。因此,希望国家在开展高校相关专业的同时,也要在中小学课本中多介绍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长远优势以及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缓慢,为今后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大力培养人才。

(三)探索新的建设管理模式

装配式建筑的专业性极强,对比传统浇筑式建设模式一道工序一道保障,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设计与装配时则需要将构造、水电、通暖等多个建造方向全部考虑到。因此,传统的建造管理模式,肯定是不符合装配式建造现场的。要想使这项技术被市场尽快接受,相关管理人员则需要在多次实践的过程中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装配式建筑建设的管理方法。此外对于管理体系,应有一定的改革,建筑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安全问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要对每一个层级都加强管理,争取建筑过程中,建成后不出现安全问题。

(四)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尽管我们没有赶上20世纪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世界浪潮,但我们依旧有我们的优势。与20世纪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时间节点相比,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已超越那时的发展。现代工程中所使用的BIM技术,无疑能与装配式建筑完美结合。

(五)参与方多方协作进行

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方案设计,这种建筑设计对设计师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案只需对房屋的整体进行设计,之后再进行水电、电暖等设施的铺设,最终完成一个建筑的设计。而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流程却要求在房屋整体设计的同时就将水电、地暖等设施加入其中,因为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房屋时是将一个个房屋零件组合构成。施工过程就类似拼积木的过程一样,不能在完成施工后再对内部加入其他水管电线等设施。所以这便要求房屋建筑设计师与零件加工厂方面与施工人员方面有良好的沟通。例如在零件加工过程中,设计师应提前告知零件加工方,不可将生产出来的零件与图纸中的零件不同,造成浪费。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告知施工人员组装顺序,防止缺少零件使房屋的安全性出现问题。

(六)实现预制构件的产业化经营

随着我国建筑原件产业不断完善,预制构件的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实施,需要保证材料供应链的完善,在经营体系的建设上不断完善,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建设,保证了基础制造业的持续化发展。加大对于产业化经营当中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实现互联网平台的资源互通,同时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当中,同时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很好地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信息化也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过程,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预装配式房屋的安全保证

建筑是否安全是考量房屋价值的第一标准。在现代的城市建筑过程中,房屋高度越来越高,楼层也随之变高。人们越来越对房屋高度是否达到标准的高度,建筑物房屋从外面看是否美观更加重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安全性。房屋在建筑时应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要出现不应该的建筑问题,否则在建筑过程及住户居住过程中都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例如房屋坍塌的情况,为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人员和住户使用过程中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严格加强对房屋高度及楼层数目的管理,此外,在建筑完工之后,还应有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应上报施工单位,立即对房屋进行整改,防止因意外导致人员与财产损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的方式也到了改变与优化的关键时刻,目前预装配式房屋建筑在安全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利用一些稳定结构加入建筑过程中,提高房屋稳定性。房屋安全不但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社会效益,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水平与每一位国家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参与建筑工程的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应法规与规范的构造,从根本上消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处多下功夫,多多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的不断加速提供强大动力。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环保、资源,以及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各个角度来说,装配式技术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我们不能忽视现在装配式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未被市场主流所接受的客观事实。在未来的几年内,装配式建筑将成为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国家的政策指导,我们可以预见到,装配式建筑将会成为未来工程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但限制于这项技术在我国各个方面的低起点,这其中也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我国建筑行业能把握发展新机遇,尽早迈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光琪.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分析及发展前景探索[J].商讯,2019(34):167-168.

[2]刘翔青.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安徽建筑,2019,26(10):235-236.

[3]贺思成.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南国博览,2019(05):292.

[4]杨闪闪.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造价分析[J].居舍,2018(30):196.

[5]谭新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分析及发展前景[J].建材与装饰,2018(41):169-170.

[6]李海建,冀志江,孙义永.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3):72-75.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一体化建造;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

一体化理论主要是建设在三个一体化标准下,其中包含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等。在实际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比较注重通过技术集成、协调管理等,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从而给我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此过程中,通过把 BIM 与EPC 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充分融合,能够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更好发展。

一、一体化建造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相关内容

(一)装配式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其建造流程包含了工厂进行构件制造生产,将生产完的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内完成安装,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缩短施工期限,消耗的劳动力相对比较小,并且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给我国建筑行业成功转型提供条件。(二)BIM  技术。BIM 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新技术,得到了建筑行业的广泛使用。在软件平台、模拟系统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施工图纸科学设计,施工组织优化,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便于施工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施工信息之间传递和共享,及时找出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线交叉问题等。利用 BIM 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效率[1]。所以,BIM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BIM 信息中心作为一个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共享平台,通过将工程中各个信息及时记录,利用BIM 信息中心中的仿真功能,给工程项目决策、计划制定提供数据参考。通常情况下,BIM 技术应用特点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因为工程设计主要以平面设计为主,无法对工程项目施工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给工程决策制定和施工建设工作开展增添难度。而在BIM 技术作用下,可以把简单工程设计图纸通过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展示,给项目参与者提供直观立体的图形。在BIM 技术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可视化处理,给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工作开展提供依据,缩短施工期限,保证工程质量[2]。2.协调性。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受到信息传递等因素影响,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等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特别是在多专业碰撞后,而在BIM 技术的作用下,其具有协调功能,能够将该问题进行处理。例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及时找出问题并处理。3.模拟性。在BIM 技术作用下,不但可以对工程具体施工情况进行模拟,同时也能够建设模拟工程图,可以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模拟处理,对真实世界中无法操作的事物进行模拟展示,如节能模拟、光照模拟等。4.优化性。在相关理论探究逐渐深入的环境下,建筑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运营都具有现代化特点,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说,各个专业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而通过使用BIM 技术,能够将分布在各个区域的建筑工程信息进行整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施工过程优化处理,给施工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3]。5.可出图性。因为BIM 技术中包含各种信息,利用BIM 技术中具有的可视化、模拟化等功能形成一个立体模拟图,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形成二维施工图,如综合管线设计图、主体结构图等。在BIM 技术作用下,实现BIM 信息中心优化处理,让各个图纸更加规范和合理。(三)EPC 总承包。EPC模式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商结合合同内容对工程设计、施工材料采购、施工建设等过程进行承包处理,负责工程施工建设、施工管理等工作。和传统项目分体承包模式比较,EPC总承包模式中设计、采购与施工之间呈现出交叉状况,能够让整个建设过程得到优化处理,保证项目投资效益。在EPC模式作用下,建设风险一般由承包方来承担,业主承担的风险将明显减少,并且,便于承包方与业主之间交流,增强承包方效益能力。因为EPC模式在资源分配、组织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领域中广泛采取的工程发包方式。

二、一体化建造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特征

(一)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在 BIM 技术作用下,总承包企业可以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进行标准产业经济化处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问题,造成工程返工。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总承包企业需要建立信息系统,对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在信息中心中保存,真正做到信息集成化处理。通过对预制构件尺寸和规格的标准化处理,实现装配式建筑构件科学设计,防止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4]。与此同时,在 BIM 技术作用下,能够实现碰撞检查,帮助相关人员及时找出施工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设计协同性,减少设计问题出现。(二)改善项目沟通与管理。在 EPC 管理模式作用下,利用BIM 信息中心信息传递优势,总承包企业可以实现各方关系的协调和管理,促进信息传递和共享。例如,在预制构件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专业人员配合下完成,明确构件设计要求,给各部门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保证工程整体质量。(三) 促进工程量统计与造价管理优化。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引进BIM 技术,总承包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对工程施工量进行计算,有效提高工程量施工效率和质量,保证数据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精准性。与此同时,通过使用BIM 技术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处理,能够及时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科学把控,给企业创造理想效益[5]。(四) 辅助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在 EPC 总承包模式中,利用BIM 技术,可以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运行等环节中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有效提升项目承包企业与运营企业之间信息传递水平。例如,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把实际施工进度情况如实反馈给项目设计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在获取信息以后,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施工企业。再例如,在工程交付运营以后,总承包企业把 BIM 信息反馈给运营企业,便于运营企业对工程设计、建设情况有深入了解。在BIM 信息模型作用下,能够给项目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提供条件,打破专业限制,实现工程资源科学分配,给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条件。

三、一体化建造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一)成本分析。因为在建筑方法、施工工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装配式建筑中,和传统现浇建筑比较,两者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中也会有所差异,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建造成本中,主要包含决策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建筑装饰成本等。其中,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在决策成本中的差异处于持平状态;而在开发设计成本中,装配式建筑设计成本中包含了专项设计费用;在建筑安装成本中,因为当前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运输、安装成本相对较高,使得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投放量多。其次,在使用成本中,包含物业管理成本、能源消耗成本、维护成本中。其中,在物业管理成本上,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在能源消耗成本上,装配式建筑作为能源节约型建筑,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在维护成本中,由于装配式建筑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能够有效减少运维成本。(二)工期对比分析。和传统现浇建筑比较分析,装配式建筑构件一般采取的是工厂流水线生产模式,经过工程高效率生产,能够减少现场操作人员数量,保证施工效率。特别是在一体化建造背景下,通过使用 BIM 技术和 EPC 总承包管理模式,能够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期限等进行科学把控。其中,以30层建筑为例,采取装配式建筑工艺的项目与采取传统现浇建筑施工工艺的项目,在工期上相对较短,其中主体施工中,传统现浇建筑施工期限为5天左右,装配式建筑施工期限为3天左右;在外装施工中,传统现浇建筑施工期限为200天左右,装配式建筑施工期限为60天左右[6]。(三)质量对比分析。和传统现浇建筑比较分析,装配式建筑结构部件通常由工厂直接生产,并在现代化生产设备作用下,生产构件精度比较高,现场装配施工局采取机械化手段,能够有效减少人工作业,保证操作质量,施工过程更加安全。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通常以预制偏差、节点控制为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体化建造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质量能够实现全过程控制,并且有效避免不必要质量问题出现,如混凝土空鼓、墙体开裂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体化建造模型下,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入手,对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经济效益比较分析,能够全面展现出装配式建筑在一体化造价模式下的价值,可以减少建筑成本投放,缩短施工期限,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给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锦华,李雪强,马辉,朱俐娜.机会经济视角下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研究[J].建筑经济,2020,41(03):99-103.

[2]苏金莉.基于AHP法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J].农家参谋,2020(08):163-164.

[3]刘光忱,沈静,温振迪,安璐,梁跃.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研究——基于EPC总承包模式视角[J].建设监理,2018(11):49-53.

[4]郑亚迪,黄文德,李小林,王宁宁.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和效益综合评价与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06):15-16.

[5]刘国强,齐园,纪颖波,王曾,李燕姚.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标准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05):86-92.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我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城市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业仍然是能耗高、建造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的传统行业,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筑业要改变现状、寻求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融合先进的发展理念及科学技术,迈上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装配式建筑是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厂提前生产,然后运至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结构体系主要分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以及木结构三大结构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木材资源匮乏,装配式木结构不能被广泛推广来解决大量的人口居住问题,目前木结构主要应用于高档低层别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虽然耐久性高、可塑性强,但是其预制构件重,运输半径大,运输成本的管理费用偏高。装配式钢结构具有钢材重量轻、抗风抗震性能佳、施工周期短、建筑品质高、有效使用面积大、节能环保、经济性好等优势,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钢材可回收再利用,更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绿色建筑的代表,是天然的装配式建筑。

2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现状

鉴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好等优势,其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日本有三成以上的房屋采用钢结构,在住宅领域钢结构甚至占比超过了七成;美国钢结构被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其中在住宅领域钢结构占比超过四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广泛推广及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大跨度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公共建筑领域,并且发展势头良好,技术较为成熟。而钢结构在住宅领域则发展缓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人们对钢结构住宅的性能优势认知存在局限、对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改善目前我国住宅因多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而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佳的问题,应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建筑业人工成本处于上行趋势,并且自2017年以来水泥、混凝土等原材料的价格快速攀升,混凝土结构相对于钢结构的成本优势在逐渐缩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化解钢铁去产能困局,巨大的市场空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预留了大量发展空间[1]。自2019年以来,行业层面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逐渐向钢结构住宅倾斜。2019年3月,住建部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建立成熟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2019年6月,住建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质量验收、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规范。

3装配式钢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认可的标准体系,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无法参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执行,企业就不可能进行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工业化水平低导致成本增加、钢结构市场发育不完善,影响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造水平和发展速度。

3.2建筑成本高

我国建筑产业化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预制构件标准化程度不足且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建设生产未做到真正提升效率,无法发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价格优势,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不明显。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大,其造价相较于混凝土结构偏高,在前期投入资金量大而回报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3信息化发展滞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装配式钢结构建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造模式既需要实现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等全专业系统一体化装配,也需要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全过程一体化实施。然而,目前BIM技术虽有一定的实践,但总体上推进缓慢,尤其缺少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管理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4专业人才短缺

与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模式需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相关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行业内缺少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技术人员都更熟悉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和管理模式,对装配式钢结构缺少了解和实践经验,短时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专业人才的短缺,将不利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的持续发展。

4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应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适当推行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如土地供给、科技研发、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尤其是住宅领域。同时应健全监管机制,制定配套措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现状,应加大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标淮化建设,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工艺工法、配套管理方法的研发力度,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2]。

4.2提高工业化程度,降低建设成本

导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用钢量大,材料成本高,因此需对主体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减少整体钢材的消耗量;二是预制构件加工成本高,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设计,批量生产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由此可见,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做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及标准化施工,提高行业工业化程度。同时做好设计优化,加大施工阶段新工艺、新方法的硏发,充分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3]。

4.3加强产业协作,提高综合效益

装配式建筑采用设计、施工、制作与安装高度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建造模式,需要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共建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产业联盟,使得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提高BIM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利用率,逐步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提高项目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效率。同时,积极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

4.4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

保障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立和完善专业资格认证、技术考核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生产、施工、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可结合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发建筑机器人,让机器人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施工和检测等工作。此外,针对人才短缺现象,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培养钢结构相关专业的人才,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装配率高等特点,加之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构建项目建设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在现阶段,推行装配式钢结构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定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泊,刘冰,韦凯杰.钢结构建筑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J].福建建材,2020(02):31-32+106.

【2】廖礼平.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J].企业经济,2019,38(12):139-146.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经济性;发展措施

一、装配式建筑特点概述

第一,设计标准化。建筑业产业化推进的关键是生产产业化,而生产产业化的关键是设计标准化,为了实现规格少,组合多的效果,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构件上需要提前考虑众多因素。第二,构件工厂化。简单来说,装配式建筑需要制作较多的构件,制作场所集中在工厂,制作完毕之后将构件运输到现场。此种方式对比传统建筑模式来说,不但提高了作业进度,优化了作业质量,也完善了作业环境。第三,施工装配化。装配式建筑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现场作业的人数,水平构件、垂直构件和一些承重构件都可以在现场进行组装,所以让建筑工程更加便捷和高效。第四,装修一体化。将消防,装修,水电等工程在工厂提前穿插是装配式建筑的一大特点,此种方式也能减少现场交叉作业量大和后期随意打凿等问题,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建筑进度。

二、装配式混凝土民用建筑经济性研究现状

(一)装配式混凝土民用建筑经济性研究

本文对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现浇式建造方式经济效益做出对比。1.经济效益之建造成本对比探究。基于建造成本等角度,装配式建筑通过特定的材料和一定的连接技术连接了建筑构件,并对现场现浇模式进行改革,要求现场工人按照车间作业——现场拼装等流程来作业,对比传统的现浇模式,装配式建筑成本构成和计价模式均存在差异,无形中也会增加部分环节和程序,也会让增量成本有所增加。2.经济效益之应用成本对比探究。装配式建筑站在应用成本等角度来分析存在一定优势,其优势体现在年能耗成本以及年维护成本上,比如装配式属于新型绿色环保技术,建筑融合了技术和材料,极大降低了能耗成本,也会降低燃气费、水电费、制冷费等等。相关数据显示,每平方米会节约8元。再加上装配式建筑应用的材料生命周期较长,比较耐用,所以也会拉长维修周期,降低维修费用。3.环境效益对比探究。本质上,建筑需要和环境协同发展,所以站在环境效益等角度,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任意环节都会影响环境。对比传统的现浇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于“四节一环”保等方面经济优势较大。比如在节水上,装配式建筑因减少了现场时作业,所以也减少了设备冲洗水等等。相关数据显示,每平方米会节约3.02元。在节材方面,装配式建筑因提高了构件的精度,所以极大降低了材料损耗,有关数据显示:每平方米会节约1.65元,为了更好的节地,装配式建筑应用轻质材料,不但会降低建筑本身的重量,也会增加应用的面积。据相关数据报道: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会节约55元。同时,装配式建筑也具有节能效果,比如会节省现场施工用电以及办公用电等等,依据有关数据报道: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会节约10元。同时,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均会对外排放二氧化碳,在维护建筑物阶段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最多,约占全生命周期的70%,据有关数据报道: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会产生3.9元碳排放效益。4.社会效益对比探究。基于社会效益等角度,装配式建筑不但能优化工人的作业环境,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也会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增强工人归属感和荣誉感。5.综合效益对比探究。综上所述,与现浇式建筑对比,装配式建筑在应用阶段年管理成本上以及建造阶段一次性投入上并没有经济优势,但在年维护成本、节材效益、节地效益、节水效益、大修成本以及碳排放效益上均存在经济优势。

(二)装配式混凝土民用建筑经济优势

1.改革资源应用模式。在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长,仅有30—40年,简单来说,每100年时间里将会面临三次建设和拆毁。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每年会排放3亿多吨的建筑垃圾,2017年国内建筑行业共消耗了170亿吨的混凝土,17亿吨的水泥。特别是在建筑中反复拆改,浪费资源,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也让传统的建造形式走到了历史尽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对比传统建造方式,具有重复利用、节约资源等优势,也是改革资源应用模式的一剂良方。2.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据相关数据报道,每年在建筑生产中会消耗较多矿产资源,约130亿吨,其中很多资源不可再生,比较稀缺,再加上国内建筑运行能耗比例较高,增长效率较快。为了控制资源,中国曾公开对外做出承诺:2030年,国内单位GDP碳排放量对比2005年要降低55%~60%,降低非化石能源所占比率,达到20%上下,这都能看出国内节能减排任务任重而道远。装配式建筑具有环保节能等优势,可以顺应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3.提高建筑产品质量。本质上,装配式建筑并不是单纯地转移工作地点,也并不是改革建筑工艺,而是对建筑体系和生产模式的一种革新。因在工厂制作装配式构件,所以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再加上工人作业环境优良,也能保障模具质量。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也能尽可能地避免人为错误,所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方式具有的优势明显高出现场现浇构件。4.提高劳动效率。装配式建筑属于集约化生产模式,会在传统手工作业基础上来进行智能,自动改造,优化作业效率,同时对比传统的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会将类似高空作业等方式过渡到工厂安全的平地上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劳动作业效率,也优化了施工环境,保障了施工安全。除此之外,对比露天环境来说,装配式建筑因在工厂作业,也能减少雨季限制,改善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三)装配式混凝土民用建筑经济劣势

1.还没有完全解决经济性问题。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工法对比具有较高的建造成本。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走访调查的四个装配式建筑中,PC工法对比传统工法来说,会增加9%~20%的成本,即平均增加单方造价150~250元/平方米。除此之外,结合万科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项目来说,一旦预制率达到15%,单方造价会增加300~450元/平方米,这种较高的成本问题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设计技术机制不够完善。装配式建筑对设计精准性和前瞻性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比传统的施工设计来说,对作业的精准度和管理效率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国内成功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的企业寥寥无几。国内很多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上依旧采取传统的思维,然后找到一些装配式建筑设计企业进行二次装配式改造,最后交由工厂做出深化设计。这也是设计技术机制不够完善的一大表现。同时,每增加一道环节就会引发信息的流失和成本的增加。3.队伍素质有待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质量和建筑行业息息相关,其发展会影响建筑行业链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设计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提高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认知,以此来顺应此种模式的发展,但国内建筑如今还存在急功近利、粗放管理等问题。再加上行业队伍素质一直不高,也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效率和质量。4.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不够成熟。装配式建筑属于创新型建筑模式,采取的架构是整体装配体系,所以对比传统的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对吊装拼装和连接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对产品部件精细化和衔接程度要求也比较严格。但在装配式建筑中经常存在吊装后构件误差大、拼接节点出现渗漏等问题,这是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不够成熟的一大体现。因此,装配式建筑需要创新,完善的集成和主要技术,这就需要对应的技术部门将目光放在技术支撑上。比如可以集成前人研究的多项技术,在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基础上,制定适合的行业标准,这也是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走向成熟的一大关键。

三、促进装配式民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做好管理制度的创新。对比传统的现浇构筑建筑,装配式民用建筑在指标需求,设计标准和建造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也为政府各部门提出了一些难题,因此政府应在质量检测,产品验收,招标定标和资格审查上修订原有制度,以此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2.进行产业政策扶持。任意一个新事物在初期发展之时都需要得到外部的扶持,装配式建筑也不例外。如今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如税收优惠津贴、经费补贴和专项基金等产业扶持政策。建议在之后,各级政府也应在满足装配式民用建筑发展的同时,提供贴息贷款,奖励容积率,设立绿色通道,来为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二)企业方面

1.具备利益相关方思维。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政府、建设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装配企业、用户、建筑施工企业都是利益有关方,任何一个利益有关方的需求如未得到公平对待,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成为不稳定因素。2.做好盈利模式的革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斯曾经提出过“经济组织理论”,经济组织理论指出配置资源的两个主题即市场和组织,但配置资源除了这两大主体之外,也包括中间体组织,顾名思义,介于市场和组织中间的一种体制。简单来说,中间体组织一旦形成,禁止其他成员随意进入或退出,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了共同进退的局面。制度经济学中最小单位即交易,威廉姆斯曾针对组织和交易类型进行了最优匹配,并构筑了威廉姆斯启发模型,模型构筑之后,在各个领域加以应用,启发模型也能应用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盈利模式上。结合他的理论,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盈利模式革新中,需要构筑中间体组织。简单来说,按照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装配式产品服务,以此提高产品的服务价值和质量,并对装配式上下游企业进行串联,构筑有机体。此种方式可以形成多样的企业融合,这种方式与传统的依靠合作关系松散的结构差异较大。究其原因是传统依靠合作串联在一起的结构相对松散,彼此属于博弈的对立关系。因此,各个企业为了关注自身利益,会让链条一直处于脱节状态。所以有必要联动产业链,降低环节中不必要的投放,来尽可能降低装配式建造成本。建议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实施EPC工程总承包和产业链战略联盟模式,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适用一些实力强且资源整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产业链战略联盟模式适用实力规模不算雄厚的中小企业。模式牢固性和稳定性均较强,会让处于链条上的企业双方统一目标,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结语

装配式建筑会改革产业链关系,将串联改革为并联,同时,也会改变空间方式,由单一空间过渡到多重空间,所以对比传统的现浇模式来说,装配式建筑会避免同一空间背景下交叉作业较多的问题,更好地提高作业进度和效率,优化施工环境。本文分析出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即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分析出装配式混凝土经济建造现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装配式建造和传统建造模式对比,装配式建筑在年维护成本、大修成本、节地效益、节材效益和碳排放效益上存有经济价值,其具有改革资源应用模式、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优势。但如今国内装配式混凝土在建筑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未完全解决经济性问题,设计技术体系不完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以及关键技术不成熟等等。最后,为推进装配式民用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政府和企业两大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曲虹.装配式建筑经济优势分析保证施工质量[J].现代企业,2020,(9):75-76.

[2]丁志胜.装配式建筑发展困局和解决思路分析[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0-42.

[3]曲虹.基于一体化建造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8):67-68.

[4]薛莹莹.福建装配式建筑水平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研究[J].福建建筑,2020,(8):135-138.

[5]谭峥,徐盈之,朱瑞.小型经济适用型装配式建筑单元前沿探索[J].城市住宅,2020,(5):134-137.

[6]曲虹.论装配式建筑对比传统现浇建筑的经济分析与控制措施[J].中外企业文化,2020,(5):47-48.

[7]李锦华,李雪强,马辉,朱俐娜.机会经济视角下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研究[J].建筑经济,2020,(3):99-103.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厂化预制;装配式建造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迈入工业化阶段,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各省、市的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逐年不断增加。装配式建筑不同于传统的建造方式,将繁杂的现场施工作业转移到工业化车间进行构件预制加工,减少建筑垃圾,实现节能环保。在装配式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何处理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是成为影响装配式施工进度与质量的主要因素[1]。

1应用现状分析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英、法、苏联等国开始尝试装配式建造施工。自2015年以来,装配式建筑由于建造速度快,施工操作简单,大规模应用时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迅速在我国推广开来,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在建筑行业中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多年,接触过许多装配式建筑在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的应用实例。笔者以某医院项目为例,分析装配式建筑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该项目位于长乐区吴航镇龙津村,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22154平方米(地上101854平方米,地下20300平方米),住院楼设计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率达到71%;门诊医技综合楼、后勤楼、传染楼及附属楼等采用现浇结构。

2工艺原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结构节点优化及处理技术是通过BIM技术应用[2],模拟装配式构件吊装、安装过程,对预制叠合板、预制叠合梁、预制柱、预制楼梯及装配式内隔墙板等构件的节点进行深化设计,从而优化构件节点连接技术,提高装配施工效率。主要工艺原理有以下几点:2.1预制柱纵向钢筋连接采用半灌浆套筒连接。通过模具对锚固钢筋的定位,模具孔洞大小控制在比柱钢筋大2~3mm,在柱边弹出控制线,调整定位模具,采用焊接方式来固定定位模具,来保证柱纵向钢筋位置精确;然后进行吊装、校正,待坐浆强度达到后采用高强灌浆料进行封堵,通过对空腔体积的计算得出灌浆料的用量,对比实际用量与理论值,保证实际用量大于理论用量,以此来控制灌浆质量。2.2利用BIM技术模拟吊装过程,分析叠合板、预制柱与梁的节点钢筋的位置、数量、规格等数据,通过空间模型分析叠合板与框架梁角部钢筋、预制柱纵向钢筋与梁主筋是否有碰撞现象。如叠合板与框架梁钢筋存在碰撞可现穿入角部钢筋,待叠合板安装调整后进行绑扎;对于预制柱与梁钢筋的碰撞,采用梁钢筋水平偏位避让的方法以此解决钢筋碰撞的问题。2.3预制楼梯深化设计时应结合现场楼梯间实际尺寸及位置,并进行校核计算验证,确保各处连接节点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作预制楼梯的模板时应严格按照深化图纸进行。每次预制楼梯段安装就位后及时用C40级CGM灌浆料将预留孔洞封堵,并采用聚苯填充楼梯缝隙。2.4预制ALC内隔墙板安装采用管卡固定,为预防墙体裂缝,确保安装质量,在安装完成后通过镀锌扁钢对洞口进行加强,上口横版采用4根M10对拉螺栓加固预防因后期装潢、电气导管敷设造成的板材横向位移。

3施工操作要点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施工不同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3],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结构节点连接质量的管控:(1)柱与柱连接节点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柱的连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结构抗倒塌能力,是框架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最后一道防线,极其重要。为保证预制柱吊装时能精确就位,以及缩短吊装时间,可在预制柱施工前先制作柱定位模具,模具孔洞大小控制在比柱钢筋大2~3mm,以保证柱钢筋定位精确度。模具采用5mm钢板委托专业厂家车床精确制作,效果图详见图2。利用经纬仪在预制叠合板上将楼层控轴线放样放出来,同时将柱边线分出,在叠合板上弹出柱边线,吊装作业人员按照柱边线调整定位模具,通过焊接固定钢筋来确保钢筋位置准确性。现场施工员在抄平时,按照2cm+8d在外漏钢筋长度上用记号笔做标记,利用红外线水平仪辅助在所有钢筋上做好标记,安排焊工将长度超出的钢筋割除,以保证外漏钢筋长度一致。在混凝土浇筑前,利用PVC管作为保护措施,套在竖向主筋上,,以免浇筑时造成污染,避免二次清理用工。将连接部位凿毛以增加接触面并清理表面浮浆,采用吊装梁垂直起吊,预制柱吊装至操作面保证其底部稳定水平,使预留钢筋插入至灌浆套筒内,安装柱临时支撑,对柱的安装位置、水平度及垂直度进行检查,调节支撑并紧固。预制柱在起吊时应试吊升高50cm,操作过程应做到慢起、快升、缓放。预制柱调整就位后,在柱角处加塞垫片,并按照设计要求将柱底部接缝处封堵密实,接缝处封堵厚度需符合设计要求。待封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采用高强灌浆料进行注浆。通过计算公式算出半灌浆套筒的空腔体积,计算每跟柱子灌浆料的设计用量,在灌浆过程中控制灌浆料的用量不得少于设计用量,以此来保证灌浆套筒灌浆饱满。(2)预制柱与梁连接节点本工程梁柱节点通常有角柱(柱-2梁)节点、边柱(柱-3梁)节点、中柱(柱-4梁)节点三种,节点区柱纵筋与梁纵筋(多向)避让若处理不当,将增加施工现场节点处理难度,后期的修补措施不当对结构安全留有隐患。因此,项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提前对结构单体中全部梁柱节点钢筋避让优化,结合预制构件吊装顺序,以后浇节点区施工简单为第一原则,进行框架梁柱节点深化设计。常规设计节点包括:预制框架柱竖向连接,预制梁在框架柱内锚固两种。预制梁在框架柱内锚固需要考虑两种情况:相交于同一节点的多梁纵筋与框架柱纵筋的避让,考虑(同向/不同向)梁筋的避让。梁纵筋与框架柱的纵筋避让相对简单,只需要保证梁、柱纵筋的位置满足钢筋误差(制作、安装)和混凝土浇捣要求即可。框架梁柱节点的框架梁纵筋避让,对于同向框架梁纵筋多采用水平偏位,不同向框架梁纵筋采用竖向偏位处理。(3)叠合板与现浇梁节点叠合板支撑可采用顶托+木方支撑体系。叠合板下支撑系统由木方、托座、独立钢支柱组成。通过BIM技术,优化叠合板与现浇梁节点处的钢筋排布,减少碰撞。现场钢筋绑扎施工时,预留梁上部的钢筋暂不进行绑扎,待叠合板吊装就位且锚固筋调直处理完毕后再进行绑扎固定。其余钢筋应在叠合板吊装就位前基本绑扎成型。

4应用前景分析及总结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比率较低,自2015年以来,在政策的大力推广下,各地区装配式建筑施工面积逐年递增。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施工方式,使预制构件可以在生产车间进行大批量预制、加工,现场只需要进行构件组合拼装施工。传统的建造方式存在施工工期长,人工劳动力大,产生建筑垃圾,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等现象。装配式构件的工厂化预制方式能够精准地确定构件生产量,减少资源浪费,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伴随装配式建筑标准及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将会越来越标准化、集成化以及模式化,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综上所述,笔者从事建筑工程行业多年,见证了装配式建筑在工程中的发展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效益。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1)节约材料和劳动力,减少建筑垃圾;(2)装配式构件采用工厂机械化生产制作,降低人工操作误差,提升施工质量;(3)缩短总工期,减少项目临设及机械投入;(4)施工难度不大,工艺质量易于控制,成型效果好。

参考文献

[1]崔庆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及施工注意事项[J].科技信息,2013,(08):433+436.

[2]白庶,张艳坤,韩凤,张德海,李微.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11):106-109.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装配式施工技术,高校基建,施工安全

装配式施工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西欧地区,其本身为配件化施工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装配式施工技术实现了装配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有机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在节约劳动力、提质增速、节能环保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对建筑工业化的重大突破,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推动经济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现已广泛应用到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领域[1]。伴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存在建筑整体性、抗震性、耐久性能较差等不足也取得实质突破。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基建工程中使用装配式施工技术仍较少。目前,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逐步推进,高校基建工程[2]数量明显增加。虽然大量基建工程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办学条件,但在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以及文明施工和施工进度等方面也暴露出各种问题。

1装配式施工技术概述

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出现是现代化建筑业生产方式[3]的巨大转折。二战后,西欧地区由于受战争影响大量建筑物被破坏且劳动力较为稀缺。因此急需寻找快速大规模建设高品质住房并且使用较少劳动力的现代化新型建造技术,装配式施工建造技术应运而生。装配式建造技术是指使用在工厂生产的部件部品,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根据事先设计的连接方式进行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其具有高度信息化(BIM)、施工一体化、构建标准化、现场装配化、设计标准化等特点。装配式建筑目前种类较多,按照预制材料类型分类包括板材建筑、盒式建筑和砌块建筑等多种类型,按照装配式程度分为全装配式和部分装配,按照建筑结构形式分类包括框架、剪力墙、框架支撑和框剪结构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装配式建筑占比低不足5%且大多集中在商品房领域,未来我国装配式施工技术应加强在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方面的应用。随着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实施,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相关人士的关注,其应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2在高校基建工程中应用价值

2.1加快施工速度。由于一般明确要求新生报到可以正常入住,所以高校基建工程一般有严格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如果不能较好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很可能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提升生产效率,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提高机械化程度、交叉作业、构件工厂生产受极端恶劣天气(如北方冬季施工)影响较小等因素,使用装配式施工技术较传统施工可以缩短1/4的工期。2.2保证校园施工安全。高校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位于繁华的市区且人口较为密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较大伤亡,影响学校正常秩序,极易成为社会焦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因而在高校基建工程中保证安全生产极为重要。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摆脱粗放生产的模式,大幅提高作业者整体素质。由于使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现场使用的构件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根据事先设计的连接方式进行现场装配,从而大大避免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高空露天作业,降低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障了安全施工。2.3保护学校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会给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并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力的动能,因而现今高校越来越着重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目前高校施工过程中师生反应最强烈的就是噪声问题。针对噪声问题,装配式施工技术较传统施工,施工现场大多数工作主要是构件装配,大部分构件都在工厂生产完成,因而现场施工作业产生噪声大幅减少,同时根据有关部门研究得出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大约80%的建筑垃圾的排放。2.4有利于产学研融合发展。我国装配式施工技术的使用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因而急需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来弥补我们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不足。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大潮中,高校肩负起为我们建筑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在高校基建工程中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将装配式施工企业和学校装配式相关专业师生聚集起来,解决现实工程中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的相关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装配式产学研融合发展[4],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双一流项目建设再提速,国家对高校基建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装配式施工技术在高校基建工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快建设速度、保证施工安全和营造舒适校园环境,更有利于实现装配式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建筑化新旧动能转换。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2]龙奋杰.高校基建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11-16.

[3]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5):131-136.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体验经济;装配式;度假酒店;建筑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逐步由观光旅游产品向度假旅游产品过渡,体验经济下的酒店已经向着“酒店即目的地”的方向逐渐细分。当下,豪华酒店虽然已经供过于求,然而其所面对的客流量和使用者依然被资本看好,国内近几年不断出现的野奢酒店其实也正是在说明,极端精品的奢侈酒店是被需要的。当我们注视“出现即合理”这一现象时,应该反思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建筑师在这一时代思维背景下应该将其纳入建筑师的设计精神中,单纯的物理空间功能的延续的套用已不再适应酒店建筑未来的发展,如何将酒店建筑与客人的体验进行结合,才能创造出“此情此景”下的即刻体验,将是建筑师面对这一选题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1相关概念辨析

1.1体验经济

1998年安纳·克林曼早期对于创造建筑体验和营造场所的必要性讨论,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也于1994年在《体验经济》中提出,“无论什么时候,一旦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体验就出现了。”[1]体验式经济更趋向于从使用者的生活和情感出发,塑造独特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驱动使用者自发产生一系列行为来创造新的与使用者主体本身为依据的一系列价值认同与空间认同。

1.2装配式度假酒店

在2017年进行修订并施行的《装配化建筑评价标准》中将装配式建筑定义为: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是结构系统、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装配式度假酒店可以实现产品和构件堆积式安装,装修工期短、废气废料可控、各个系统协调统一,能提供未来升级改造的无限空间。

2装配式酒店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2.1装配式酒店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不少学者发现采用装配式技术设计度假酒店是未来度假酒店转型的一种趋势,并从技术原理上探讨了装配式技术的实用性。比如BehnamMahdoudi认为缺乏建设资源和用地困难是度假酒店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在亨杜拉比岛的度假酒店设计实践,检验了预制模块将成为解决偏远地区设计和施工框架的一种解决方案[2],验证了度假酒店采用装配式的合理性;周德俊发表了水下预制建筑模块的专利,为潜水爱好者提供水下观景和水下居住酒店的需要[3]。

2.2装配式酒店国内研究现状

建造实践层面,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公司或设计师投入到装配式度假酒店的设计与建造研发当中。如北京途远集团,其集趣3.0度假设计系列则采“双子座”外部形态,采用钢结构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坡屋面在视觉上形成向上延伸的势能,让建筑物有从森林中向上生长之感。还有如云南本土的秘境BOXInn设计的香格里拉秘境酒店也是装配式度假酒店之一。由于装配式度假酒店的研究期刊论文较少,笔者将关键词拓展搜索。从论文趋势可看出2015年密集出台的装配式建筑建设政策和指导使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急速上升,2019年达到峰值,虽然2020年有所减少,但疫情过后酒店行业回暖,游客报复性消费必将带来酒店转型研究新浪潮,对装配式建筑持续大力推进也将依然是未来发展大趋势。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装配式度假酒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从理论层面来说,虽不乏相关研究,但缺少针对性。

3体验经济下的装配式度假酒店设计分析

3.1平面布局

当代体验经济下,建筑不再一味背负着必须以形体和外观来刺激人们眼球的责任,体验感的重心偏移使得建筑不用在外观造型上过多赘述,建筑师得以将建筑与环境相交融,又使建筑与使用者的对话不断发生。体验式经济下的装配式度假酒店可分为两类形式。3.1.1集中式集中式的装配度假酒店具有方便管线铺设和布局紧凑的特点,适用于用地较紧凑的基地或者原有建筑改造情况,但这样的建筑会有体型较大的缺点,需要建筑师根据地形将其从体型上进行视觉削弱处理。一般设计策略有两种,一是将建筑依据地形下沉,从视觉上减少对环境肌理的破坏,或者进行退台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高差和台地联系起来组织景观线和人流动线,如南京悦榕庄;第二种方法是材料上的消隐,如采用环境中的自然材料,透明材料和高反射材料,隈研吾的北京瑜舍酒店采用翡翠玻璃外窗来演绎传统中国木质窗格中纸透出来的光影深浅变换,使酒店仿若城市里的一片绿洲。松赞古来山居位于西藏然乌镇的古冰川脚下,基地位置的特殊性在于面对着较为原始的藏族村落。来古山居建筑形体较大,为了尊重当地传统村落的风貌,戚山山将建筑镶嵌在悬崖上,只露出几乎一层面向藏族村落方向。而松阳陈家铺是改造项目,由于其属于民居改造且受到当地严格的风貌管控,建筑师采用轻钢结构和装配式技术在原主体上进行加建,在施工周期紧迫的情况下向建造环境中较好地植入新的建筑功能,轻钢和玻璃也减少了建筑形体的厚重感。3.1.2分散式由于经济体验下追求高端小众的体验服务,酒店客房数目需进行一定的控制,而且很多设计项目开发规模小、基地面积较大,使建筑可以散点分布,有着较低的容积率和独立开阔的客房私人环境,并且将度假酒店空间功能的使用从建筑之中延伸到建筑之间,让体验的时间和丰富度都有所增加。杭州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中的星空屋,建筑师运用预制木单元进行设计,在缩短施工周期和降低造价的同时,营造建筑伴随环境树木向上生长仰望星空的体验。戚山山团队所设计的飞蔦集·黄河,四个坐落在枣树之间面朝黄河一字排开的玻璃客房有着范斯沃斯式的通透简明感,建筑内部却无密斯·凡德罗的简洁主义,而是私密与开阔并存,充满人的各个行为尺度的空间碰撞与交互。

3.2预制模块材料

3.2.1木材在度假酒店中选择木质材料,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纹理感带来的自然和温度比钢筋混凝土更能贴合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古建筑一直以木结构展现建筑的结构与材料契合之美,木结构的有机性和快捷简便使得木材多被使用在自然环境优美,特别是树木密集的场合。根据使用的位置不同,装配式酒店住房模块使用的木材可分为木瓦、木结构框架、全木等不同形式。如平介设计的木屋小镇的装配式木屋主材采用了经过防虫防腐处理后的洪雪松木,将原始的木纹肌理暴露在外,营造材料与环境持续亲密对话的状态;杭州开元森泊度假屋将主体结构选用重木结构体系,也是基于对基地周围大树和地貌的保护,同时考虑到使用者的舒适感与保温防潮。3.2.2钢目前国内从事轻钢体系建造实践的团队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教师技术团队专研开发,一类是国内企业与工厂自主研发。轻钢体系结构相比于预制混凝土结构来说具有施工周期短、人员投入少、材料利用率高和造价较低的特点。装配式度假酒店本意即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微小的介入,并且使用钢结构可以方便建筑单体快速地复制粘贴,从而当度假酒店因后期需要增加建筑功能或者使用面积时得以很好地应对。如然乌湖国际自驾与房车营地,为了降低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个项目建筑物及构筑物除结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之外,其余部分全部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图1)。

3.3体验空间的打造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多平台;碎片化;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1绪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线上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成为了课程改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1-2]2014年5月,中国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合作推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3]2013年,哈佛大学对三门课程进行了SPOC实验,国内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翁恺老师在2014年9月开始采用SPOC的方式来辅助课程。[4]目前,国内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提供了较多的便利,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本文以我校适合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建筑力学》、《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2门特色课程为例,下面重点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判断,重点解决3个问题:第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什么类型的课程符合混合式教学改革?第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第三,混合式教学改革如何实施?

2混合式教学研究

2.1《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分析。装配式建筑的课程特点符合混合式教学应用特色,从2016年开始,全国多数高校陆续开始将装配式建造技术方面的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中,装配式建造技术目前国内外应用体系相对较多,标准制定行业内还没有基本完善,各地区各企业自主研发或从国外引进技术实施不统一,装配建造技术的相关课程内容讲授表现出“多,散,杂,整合难”的特点,即“多”,课程教学知识点多,装配建筑相关课程在国内属于新开课程,行业内的技术体系较多,各大体系包括的技术知识点相对较多;“散”,新开课程的建设对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要求较为严格,而装配式建筑课程内容表现出“多而散”的课程特点,内容体系较散,课程改革力度相对较大;“杂”,国内典型的几家建筑企业装配建造体系,包括中南集团NPC技术、黑龙江宇辉等,在我校前期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中都已实施讲授,课程内容杂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整合资源,从而进一步的表现出《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等相关课程资源整合“难”,改革力度较大。2.2《建筑力学》课程分析。针对我校近年来对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重点对《建筑力学》和《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2门特色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对比分析我校建筑工程技术和道桥专业所有课程,发现《建筑力学》与《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均存在“多,散,杂,整合难”的特点,完全符合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此处对《建筑力学》课程分析不作太多展开分析,下面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有效建议。2.3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议。下面对《建筑力学》与《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等相关课程分析显示,课程内容讲授表现出“多,散,杂,整合难”的特点,笔者从《建筑力学》与《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的前期实施效果研究,将碎片化、多平台线上线下教学改革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供行业内参考:(1)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应抓住课程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应以每门课程的特点充分分析,列出混合式教学的主干,然后进行逐层分解课程内容。本课程《建筑力学》与《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在行业内目前处于新技术,内容整合需要从零开始实施,内容“多,散,杂,整合难”的特点完全符合改革的要求。(2)线上线下多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待改革课程进行碎片化内容分解再整合是关键,课程负责人应将课程所有内容系统性的列表,列出主干内容,逐层分解,将主干内容“项目化”的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作为一个考核目标,列入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内,强化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的“过程测试”,弱化传统期终考核比列。(3)线上线下多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应注重课程学生自学、互动、提问、解惑、鼓励积分代替考核等功能模块设计,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平台交流时间,线上线下多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不受课程时间安排、学生出勤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某学生因特殊原因某次课程不能上课,但在该学生未到场的情况下也可以参与课程互动,或者在课后某时段参与线上自学、在线完成任务、在线试题测试等方法弥补课程缺席问题,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比较重要的部分。(4)线上线下多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有特殊要求,即课程标准的设计不能拿传统课程标准的模板直接硬套,应首先从课程标准上进行大胆尝试,只要能够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标准的格式并不是唯一,因此,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课程标准的革新。

3结语

本文以《建筑力学》与《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为例,重点介绍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进行说明,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进行课程有效分析,建议将教学内容在线上线下多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一定的改革性建议,以便行业内参考。

参考文献:

[1]高路恒.“信息时代”优质院校碎片化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以《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为例[J].科技风,2019(5):17.

[2]霍小静.基于MOOC平台大学英语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及实施实验研究[J].智库时代,2019(04):245-246.

[3]尹瑾,关芳,高珑.基于“中国大学MOOC”体验的MOOC教育伦理分析及其对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意义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9):119-123.

装配式建造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

1BIM的特点

[1]三维可视化:传统的工程图是二维的,但表达的是三维空间实体,需要读图人根据制图规则翻译,越复杂的三维实体,翻译难度越大,越容易出错。如一个造型复杂配筋较密的造型柱,画图和读图都比较麻烦,翻译过程中很难在尺寸、钢筋数量上与三维实体准确对应,施工时容易出错。三维视图可以把构件各个角度都呈现出来,即使构件内部也可以通过调整显示方法把内部细节(如钢筋信息)显示出来,避免翻译过程中的缺失和错误,实现所见即所得。协调性:BIM最核心的要素为信息互通,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的信息共享。BIM的协调性能使许多协调工作即时进行,甚至自动完成协调。模拟性:BIM可对设想状态、设想组织顺序进行模拟。如在施工组织设计时,BIM可以模拟不同塔式起重机布置方案的空间作业效率与有效覆盖范围的比较。优化性:通过信息分析、模拟、比较、按一定的技术原则,选择优化方案。得益于BIM模型集成了工程的全过程信息,其优化过程获得了全部真实信息的支持,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处理,比人工优化更加精准可靠。输出性:BIM可以全面、高效地输出信息,不仅可以按传统二维输出方式自动出图,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直观地模拟构件的空间形态及组合连接过程。

2BIM在PC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PC建筑中大部分PC构件都需要在工厂中制作预制成型,部分PC构件中还有服务于工程项目各专业的预埋管线,一旦到现场才发现问题,木已成舟,来不及补救,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管线的错漏碰缺又往往是因为各专业各环节的信息沟通未即时同步化,造成一个个的信息断链、信息孤岛,最终导致PC构件在现场连接安装时发现问题却为时已晚,无法解决。BIM技术解决这一难题恰到好处,由于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个专业之间、设计、制作和安装之间共享同一信息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地检查各专业各环节件存在的冲突。BIM的应用为PC设计、制作、安装带来极大的便利,避免或减少错漏碰缺。BIM技术可以综合建筑、结构、安装各专业信息进行智能检测,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BIM在PC建筑施工中的利用主要在以下方面:利用BIM进行不同专业间的信息检测,实现设计协同,信息同步对称,避免“撞车”,避免“不说话”,避免不同专业间的信息孤岛,避免现场发现问题解决起来却无从下手。利用BIM进行设计、构件制作、运输、构件安装的信息监测,实现各环节的衔接与互动,避免无法制作、运输和安装的现象,实现全过程的系统化。利用BIM指导PC构件的生产,使构件制作、出库计划、运输与施工计划等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动态响应。利用BIM进行模台、流水线设计,保证PC构件形状和尺寸的精度在安装容许范围内;保证出筋、预埋件、预埋管线没有遗漏,定位精准。利用BIM进行PC构件备料,各种原材料、埋件数量的优化统计。利用BIM进行PC构件的施工组织,从制作、运输、现场调配和安装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动态响应。

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具体方法

[1]在PC建筑中应用BIM技术,应对PC建筑设计、制作及安装施工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探寻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基于BIM模块化设计方法,其一般原理是:设计单位按业主需求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满足业主的各项功能需求,建筑专业设计人员根据功能特征从模型库(BIM族库)中挑选对应的模块,将模块按照一定的组织关系进行组合,完成建筑基于功能的组合设计;选择与建筑相对应的结构、设备模型按照一定的组织关系进行组合,完成各专业的整体模型,并以满足相应的规范、规程为前提,在BIM平台上将全专业的不同模型整合为一个整体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施工模拟、施工组织协调及优化,完成基于各专业的模型设计。

4BIM技术助推企业发展

BIM模型作为全过程的建筑信息模型,施工企业所需的各种PC构件均可从BIM模型中提取,大大提供高了施工企业对建造成本的控制,使得施工企业在所参与的工程项目中能获得更多的利润,避免传统建造过程中由于信息断链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BIM模型还可以助推施工企业构件采购区域化,在工程建造区域,整合位于PC构件经济半径范围内所有的PC构件厂进行区域化采购,可解决PC构件厂产能低,一次性建厂投资高的问题。对于轻型装配式建筑,除主体结构以外的附属构件还可以实现全球化采购,具有相应生产能力的企业均可在BIM模型中入库,方便施工企业整合资源,提高建造效率。

5结论

BIM及装配式建筑是眼下建筑行业最热门的发展方向,BIM凭借其超前的系统性吸引着大量工程师去思考怎样将BIM技术运用到工程项目中。本文主要围绕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浅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