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自我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00

职教自我总结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1

学生在语文中找到自信以后,我们要让这种自信真正地激励学生的言行,我们不仅要找机会关心他们,和他们谈话激励他们,更要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从阅读的效果上来长期影响着他们。通过学生的阅读,帮助他们在阅读中品味人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还让自己心灵自我观照,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推荐一些书给学生阅读,并在学生阅读过后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的效率也因为我们老师的真心诚意的交流而变得更高。在交流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让学生阅读过后感触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经历挫折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后才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要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就必须经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在成功的背后必须付出汗水和辛劳。

二、巧用课文,激发豪情壮志

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课文是激情豪迈的,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引领我们去激发学生的豪情壮志。在教学中,巧妙的渗透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通过学习、朗诵等方式,感受其中的情感,尽可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重新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让这种激情再次震撼他们的心灵,刺激他们每一根神经,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标。如在学习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词中感受到古战场的雄奇景观,更要体验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最终要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化、朗诵渲染等,真正体验到“人生如梦”使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作者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激励学生不要因为自己上职校前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而失去学习奋斗的信心,让苏轼的豪迈激情激励学生。其实书本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关键是要我们教师善于利用教材,并将可以开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渗透和升华,让学生收获更多有利于激发自己豪情壮志的情感收获。

三、细化情感,完善情感世界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2

一、高职教师的工作特点

首先,从教学工作量上看,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年本科院校教职工总数142.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3.55万人,而同年高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只有52.2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仅35.91万人[2]。于是,相对本科院校的教师,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要繁重许多,普遍达到周课时12节以上,本科院校的教师一般周课时不超过8节,另外许多教师在一个学期内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高职教师的教学强调提高学生技能。与本科学历教育不同,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必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3]。第三,从教师的自身发展上看,高职教师亦以职称晋升作为职业发展目标。教师的职业生涯道路一般是在专业领域获得发展,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师资要求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但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与高校执行同一标准,高职教师同样需要从事论文撰写发表及课题研究等工作,与本科院校教师在同一市场竞争。综合上述总结可以看出,高职教师虽然与本科院校教师同属于高等教师范畴,但由于工作特点不一样,故而不能简单照搬一般高等院校教师的激励手段,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激励机制。

二、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由此分析,如要高职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前面所总结的工作,比如上好每一节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认真提高科研能力,必须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和保持教师的行为。从激励理论来看,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于强调工作内容对于员工工作热情、积极性和潜力激发的影响;过程型激励理论则侧重于研究人的动机形成、目标选择到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修正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下面就从内容、过程和修正三个方面构建高职教师的激励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该理论提出者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高职教师的激励因素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有兴趣的工作、更大的责任、校方的赏识、个人的成长。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其动机激发的诱因往往体现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上,故而尊重和成长是他们非常关注的。2.过程激励———探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一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二是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换言之,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激励应该注意下面两方面:一是高职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教学,占据了他们最大比重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果教师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应当给予合适的奖励,否则教师会失去教学和教改的兴趣。二是高职教育的教学尚处在改革探索阶段,教师也会有能力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为所有教师设定统一的标准,否则当有的教师在付出努力但没有达到目标时会产生失落感、挫败感,这对激励是完全的反效果。这一点可以用公平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3.修正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与惩罚不一样,惩罚是对一些错误的行为采取的一些使人受挫的措施,负强化是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做了这种行为会受到什么惩罚,从而削弱这种行为。强化的原则如下:建立一个目标体系;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使奖酬成为真正的因素;因人制宜采取不同强化因素;奖惩结合,以奖为主,少用以至不用惩罚。

三、高职教师激励措施的建议

1.因人而异设计合理的绩效指标,让教师在工作中得到满足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激励的真谛在于提高个人绩效,每个人在能力范围内取得了进步都应该给予鼓励和奖励,学校要实现从单纯的成果激励走向全程激励,使对教师的激励成为教师工作全过程的真正伴侣。教师进步的方向和目标应该在每个考核年度之初与领导在沟通的情况下得到确认,这样将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要求结合起来即可实现学校目标又可以培养人才。2.构建团队进步的和谐氛围,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管理不是为了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是共同进步构建和谐团队。校方应处理好教学岗位与行政岗位的关系、不同院系之间的关系,各级领导要处理好不同职称教师的关系、不同能力教师之间的关系,使所有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团队中获得动力、力量与鼓励,获得新的信息、新的视角,获得发展。

作者:邱敏菁工作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教师人力资本是高职学校办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

“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出了加快转变、跨越发展,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前,福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以及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十二五”期间,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福建经济结构的演化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电子信息、石化与机械三大主导产业的增加值与技术含量将快速提高,实现在产品价值链上的攀升;二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循环、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规模化经营;三是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林、食品加工等传统的优势产业将实现品牌化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美丽福建、生态福建;五是利用国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的契机,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福建的高等职业教育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福建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大艰巨任务,这将极大地改变福建的经济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与用工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高职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影响。首先是对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均属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更是传统上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因此,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战略举措为制造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兴产业与环保产业代表了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先导性的产业,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近期可能不如制造业,但由于其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可能成为主导性产业,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应有一定的提前量。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起到润滑生产、提高最终产品增加值的重要作用,日益占据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已成为各个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产业,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也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领域,而对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部署更是对高职相关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福建传统优势产业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是对人才规格的影响。福建提出的构建“制造与创造”双重优势的发展思路,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由福建制造向福建创造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的必然之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由加工组装为主的低级结构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的高级结构转化,不仅需要大量高端的创造性人才,更需要大量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本行业所必须的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能够解决生产服务过程中的运用型的技术问题。这就是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福建省提出,“到2015年,实现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与年培训规模大体相当,把高职院校建成区域、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而在高职学校服务社会方面,文件明确要求做到“三个”对接,“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对接、企业用工与人才培养培训对接、企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服务对接。”①应该说,文件指明了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途径,就是高职学校要为地方产业的升级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开展应用型技术服务。这两大任务是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决定了技术服务工作的内容与范围,而技术服务工作的成效又影响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整体,共同决定了高职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将这两个方面联结起来的核心要素是企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决定了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企业的经营需求决定了高职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企业因素是决定与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绩效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企业资源是高水平的专业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性条件。因此,高职学校应围绕省、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重点培育的,在国家、本区域有重大影响的大产业群、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构筑自己的特色专业群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例如,福厦沿海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集聚了大量的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微波通信等部级产业园区以及物联网、光伏、光电等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若干千亿元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对资金、技术、人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这一基地辐射范围内的高职学校就应该围绕这些产业、企业、项目构建自己的专业群,“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区域支柱行业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通过社会创新网络发挥整体集群优势,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高职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从学校所处的区位、办学条件、历史沿革等条件出发,考虑福建省及所处区域的产业分布与结构,分析产业的演进趋势与企业的用工需要,使专业的结构与产业的结构相一致、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用工需求相衔接。高职教师人力资本是高职学校办学最重的投入,是高职学校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其作用要远超土地、设备、资金投入对高职学校办学绩效提升的贡献。这是因为,高职学校办学绩效的提升取决于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合程度,而这种契合度是由教师的企业行动来实现的,即高职教师人力资本的存量与供给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职学校企业因素的质量。高专用性的高职教师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供给的过程就是企业因素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过程,不论是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培训、“做中学”,还是人力资本供给过程中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技术服务,均是专业服务产业的过程。当前,福建正在打造一批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其中超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就有福州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厦门计算机及通信产业集群、湄洲湾石化产业基地、福州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同时,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正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模式升级和产品创新,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将在这些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与这些优势产业、重点集群、重要基地、领先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是福建高等职业发展对其教师的本质要求,这种校企合作能力构成了福建高职教师人力资本的最核心的内涵,也是评价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与供给的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福建高职学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直以来,高职学校的师资管理制度与本科院校是一样的,缺乏一套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在建设机制、职业评价、培训与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沿袭了本科院校的做法。“由于教师评价体制的原因,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发展意识较浓。偏重学历导致专业的对接性和职业性不足,偏重职称促成了论文与科研课题的数量多、质优少。”目前,福建各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师职务的自主评聘时,已经开始强调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的要求。其中,对高职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要求反映了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只有准确评价高职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成效,方能对高职教师的企业行动给予正确的激励,以充分发挥教师职务评聘对高职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与供给的指挥棒作用。但是,这些学校对教师的评聘条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性条件要多于实质性条件,如过于强调用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教师的双师能力;二是所要求的实践工作与办学特色、专业竞争力的形成相关性不大,如过于突出用技能竞赛的成绩来证明能力培养的成效。即,没有突出真实的企业因素在衡量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形成与供给中的重要作用,未能从合作企业的行业地位,合作的方式与内容,教师企业行动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的相关性等方面对高职教师的实践工作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价。这也反映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文件中,如福建省提出到2015年培养100名高职专业带头人,对于专业带头人在实践方面的资历仅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具备‘双师素质’,或同时具有硕士学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三年企业工作经历”②专业带头人尚且如此,更遑论一般教师了。而脱离了对真实的、实质性的企业因素进行考察的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是无法准确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对其教师发展的要求的。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意识到高职教师人力资本的高专用性的特质。这一类人力资本是高等职业教育所特需的,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资金成本,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方能逐渐形成与积累,而且这一人力资本的供给也必须在同样的情境之下方能进行。正是对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性认识的不足,导致了高职“教师培养专业产生了可替代性:普通高等教育专业都能替代职教师范专业,这更导致了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学术地位,影响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发展,使得高职教师缺乏职业理念和职业认同感。”二是对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形成与供给规律的认识不够清晰,没能从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形成的特殊性着手,研究、设定高职教师的评价与激励体系。“专业师资团队是形成专业竞争优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要素,是开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的主力军,也是主导其它要素发挥建设作用的根本力量。”高职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于其教师人力资本存量与供给的水平,因此高职的师资管理工作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与供给水平的提高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监督与激励,方能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团队的作用,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三是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企业因素在高职教育中、企业行动在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的高职师资管理文件中均存在对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工作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的问题。“十二五”以来,我们国家已明确将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可以这样认为,高职学校的办学与专业建设水平将直接决定于“校企合作”水平。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的核心应该是为专业建设联系、引入、转化优质的企业资源。对高职教师而言,其他工作虽然也很重要,但相对于“校企合作”而言其重要性还是等而次之的。因此,对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的评价应强调加入“校企合作”的内容。而评价“校企合作”成效的指标,一是应着重于引入企业的质量,特别是鼓励引入在全国、全省有决定性影响的龙头性企业;二是应着重于将优质企业资源切实地转化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实际效果。

三、关于加强福建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去年以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师资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支持高校自主评聘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高校在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自主设定聘任条件,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自主聘任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并发放学校聘任证书。”③这将大幅提高各高职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自由空间,为各所学校制定出台符合各自特点与需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创造条件。这也是福建各高职学校充分利用当前的高职教育产业政策迅速提高本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夯实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制定凸显具有区域特点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对高职教师在教与学、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专业群体关系及服务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进行分专业阶段的描述,建构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技术知识为重点的不同类别的专兼职高职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立起适应专兼职高职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专业发展标准,对高职教师政校企合作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十分迫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职师资管理制度应凸显企业因素,反映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一是高职教师应深入了解本专业所涉及行业或产业的当前状况与发展趋势。清楚本行业或产业在当地的布局、在当地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业中主要企业的基本状况,熟悉福建省及所在区域“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内容、与本专业所处的行业的专项规划及省、市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性质的文件,掌握全省及所在区域该行业的近年统计数据,知悉本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本领域的研究动态与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是进行专业设置与开展社会服务的基础,因此是评价高职教师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发表的论文、提交的专题报告、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相关学术或行业组织中任职、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二是高职教师应具备开发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处于产品价值链高端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等企业资源的能力,具备能够与这些企业建立,特别是能够与这些企业的核心部门、关键岗位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只有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高职教师方能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脉络,高职学校方能迅速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合作企业的资质可以通过其主营的产品与服务的类别、营业额、市场占有度、市场知名度、技术领先程度、获得政府资助或认可的程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认定。核心部门与关键岗位是指决定该企业主要竞争力的部门(岗位)或主要的生产流程所处的部门(岗位),如设计、研发、营销、生产、资本运作等等,而不是后勤、保障等辅助性、临时性的部门(岗位)。三是高职教师应具备将与知名企业的合作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能力。高职教育中的企业因素,不仅是指企业资源,更是指依托这些企业资源所形成的人才培养能力。所以,高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必须是与其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即教师的企业行动必须与其所承担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生实训、教学评价等工作密切相关。如果教师的顶岗挂职、项目实战等企业行动与其所承担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内容上没有较大的实质性的关联,其人力资本的投资与供给对于高职学校办学绩效的提升而言是低效率的,甚至可能是负效率的。对于教师企业行动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性的考查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评价:企业所处的行业、主营与本专业的关系,教师的企业工作与该企业主营业务的关系,教师行业行动与本专业的关系,等等。四是对教师企业行动的考核与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认定。将企业因素引入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式与途径是多样的,不应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工作任务。这些形式与途径可以体现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联合申报知识产权、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等。因此,对高职教师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与成效的评价要重实效、轻形式,不要过份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当前,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颁发部门不一,既有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各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证书的获取条件与考试的方式、内容、难易程度及权威性也不一致。一般而言,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执业没有强制关联,其效力由企业自行认定,而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与执业资格有关,是进入相应职业的门槛,如法律执业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对而言,后者获取的难度较大、权威性也较大。对于大量的以考代评的职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低、考试内容理论化,根本无法作为高职教师双师能力的凭证,因此,对于此类证书,人事部门应弱化其在评价高职教师人力资本中的作用,将其从必备的硬性条件调整为软性的参考性条件。五是在制度安排上建构能够对教师的企业行动提供正确激励的良性机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的目标函数是不同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的校企合作行为的动机主要还是利益。有的企业着重长远,可能看重的是未来的利益;而大多数企业,更可能着重于当前的利益。由于高职学校不具有本科学校,特别是诸如“985”、“211”之类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企业与高职学校的合作更看重的是当前的经济利益,或是希望与学校联合培养本企业所需要的、无须再经岗前培训的劳动力,或是希望利用学校价格低廉的师生资源从事人力密集型的任务,或是将一些技术含量低、原创性要求低的工作过程外包给学校,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等等。因此,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重点关注校企合作的内容与专业建设的关联程度,而不应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上的对等。如果确实存在实质性的关联,就应通过制度安排在学生实训、教师挂职、教学管理、学校设施利用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以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教学需要与企业要求,自主选择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具体方式及条件。同时,在制度上还应对教师的企业行动予以正确的激励,突出企业因素在教师评价、奖惩、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林秉娟工作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发展性评价概述

这种制度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意义,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出色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主动配合,提供出最为全面和真实的教学信息。发展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评价制度的核心是教师,核心宗旨就是为了将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到一定的水平,从而不断激发教师的个人发展,更好地树立教师的榜样。发展性评价注重的已经不仅仅是教师在工作上的个人表现,它更多的是体现了面向未来这一特性,所以由此可以得出,这一评价体制更加侧重的是整个学校以及教师的长远发展前景。为了使得发展性评价在实施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加强教师主人翁精神的培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他们也是这个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学校对其寄予的深切期望以及强烈信任,从而让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意翁识更加强烈。

2高职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在大多数的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往往会分不清主次关系,对于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中应该占主体位置的教师却总是被忽略,评价体系更多的却是将中心放在一些形式化上。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时,总是注重形式,只是将其当成是一种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才是这个评价体系的重点所在。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时,大多数都是出于一种被动的消极态度,认为这种评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殊不知,这种评价体制是最为应该认真对待的,因为这是教师对其教学成果和自身发展的一种自我总结和思考,对其教学和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因为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大部分的高职教师在评价体系中都是非常消极地做出响应,不关心评价结果。

2.2缺乏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事实上,几乎不可能看到同行评价这一情况,因为对于同行而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意义,所以同行评价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而且也很难真正实践。即使某个行业的领导非得要进行同行评价这一行为,那也是不具备多大意义的,在教师行业也是如此。对于教师而言,如果需要进行同行之间的评价,那么更多的就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因为情面和利益方面的关系,教师根本不愿意进行最真实、最客观、最全面的信息评价。另外,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去对同行评价的结果进行有力的保障,所以,同行评价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2.3缺乏评价的动态发展性

从本质上来讲,教师的各种评价活动都只限于在年终进行的一种静态和总结性的评价,在期中阶段,也会有教师进行自我的小结,但是这样的小结活动一般都很少,而且不被重视,自然根本起不了什么影响作用。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评价过程是缺少动态发展性的,更多的只是一种固定的静态模式,评价活动最多就是让教师就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描述,但极少涉及进一步发展的内容。

2.4评价方法以量化为主

有了一个好的教师评价体系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应该有一个与其相适应和相匹配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最大地体现评价体系的作用。但是在学校里,一般采用的都是评价表或者是通过听课来进行打分的方式,这种量化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评价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将评价程序也最大地简化了,但是仅仅通过一张打着分数的评价表就草率地对教师的工作做出评价是不应该的。很多不能够量化的信息,例如情感的投入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在表格上是根本得不到具体的体现的,这种量化的评价方法无疑忽略了教师其它一些有价值的工作。

2.5评价结果重奖惩轻发展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对于评价的结果主要是采取奖惩的方法来给与肯定或者否定,学校的这种处理方式显得太过于功利化。学校对于在评价中得到高分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能够得到高分数的毕竟只有少数教师,而大多数的教师顶多只是一个参与者,这样会使得大部分教师觉得这种评价活动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评分活动的公正性也是很难得到保证的,从而使得评价体系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3构建发展性评价视角下的高职教师评价体系

3.1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以教师为主体参与对象的研讨评价上,教师自我评价方式则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毕竟只有教师本人才最了解自己和各种工作背景情况,而且教师在工作中具有的优势和曾经遇到的困难,都只有自身才能够最为清楚的了解。

3.2构建个体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

个体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是教师发展目标的设计过程,学校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基础上,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并且应根据相关人员提出的发展要素,根据学校发展与社会要求,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

3.3构建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评价方法

为了使个人与学校能够共同寻求发展,要构建一个良好的评价方法,从而有利于双方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自我反思、教学日志和工作总结的形式来评价,如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的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自我评价。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学生和家长的方式来收集学生、家长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评价意见。同事评价要以调动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在评价中相互闹矛盾是绝对不容许的,而且得出的评价结果不可与教师的名利挂钩,最后对被评价的教师要做出最为恰当的评价。

3.4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

目前看来,让每个教师都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求最好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学校可以从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从教师的自身水平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就教师发展的差异进行关注。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每个教师个体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不论从哪个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差异都是存在的,所以应该尊重这种个体性的差异。不可能让每个教师完全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评判标准去发展,为了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学习背景和身世背景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等来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也不应该采取单一的打分方式,毕竟评价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发展,所以要尽量给与每一位教师更多的精神上支持和鼓励。在评价技术上,可以采用行为诊断、案例分析和个案评价等质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帮助教师对工作和个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而且还能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中肯的建设性建议。或许就当前的状况而言,要求学校真正将“因人而异”的评价机制落实下来是比较难的,但是至少要朝着这个方向尽可能地去做,并且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3.5处理好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奖惩制度对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利于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奖惩制度应用得当,那么对于发展性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可能会阻碍其进行,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发展性评价的效果。现在很多学校并不再仅仅只是单纯地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而是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实施,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奖惩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

4结束语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PDCA循环;高职教师;入职培训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从扩张规模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式大发展阶段。[1]2019年,国家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将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和完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时展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是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支撑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保障。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主要目标包括根据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健全和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和全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益,重点支持开展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等的培训,强化校本研修,实现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全员覆盖。[2]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研修是教师教育的三个重要阶段。作为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入职培训是职前教育阶段的逻辑性延伸,是在职研修计划的起点,更是高职教师形成职业认同、完成职业角色转变、快速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时期。总结和分析高职教师入职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满足新教师需求的入职培训模式,尤其是校本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职教师入职培训现状与问题

(一)培训内容同质化,针对设计须加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同时归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3]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内容也应兼容高等性与职业性。当前,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内容侧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实操内容设计,“双师型”教师素质发展体现不足;培训方案呈现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师入职培训的同质化内容,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内在发展规律。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人才计划和阶段性计划,人才引进的来源和类别也逐渐多样化,随之开展的校本培训却未能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调整与资源重组。

(二)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质量待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以短期培训课程为主,主要包括省级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模块。岗前培训主要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短期高等教育理论集中学习,包括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科目,帮助新入职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等;教师通过科目考试,作为高校教师资格申请的必要条件。校本培训多为1—3日的集中培训,由各校人事管理部门牵头,以理论讲座为主,培训周期短,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制度修订、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项目运营、培训成果反馈、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规划和长效机制,缺乏专业的项目组织机构和项目实施团队,未能构建遵循质量循环的培训体系,陷入了“效率与质量的二元困境”。[4]

(三)培训特色不鲜明,培训品牌需打造

高职教育需要以特色求发展。2019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公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将高职教育推向中国品牌建设的新阶段。[5]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的建设不仅要立足于满足本校发展需要,还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形成可复制的供国内同类院校借鉴和共享的培训模型、培训体系,打造科学、系统、有特色、有质量、可推广的培训品牌。但是,双高计划当前还在探索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入职培训还没达到相应要求,教师职前培训任重道远。

二、PDCA质量循环理论

(一)PDCA循环的定义及内涵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管理方法,最早由著名统计学家、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休哈特提出。之后,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模型,提出了质量管理变革思路,并应用到多个领域,成为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又称戴明循环。PDCA循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计划(plan)、执行(do)、评估(check)、改进(act)。每个部分代表的意义如下:计划,根据工作要求设定目标、策略和程序;执行,实现计划中的内容;评估,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并检查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改进,对照总结和检查情况进行处理,为下一次工作计划的拟订提供参考依据。

(二)PDCA循环过程及特点

PDCA模型包括四个特有的环节,连续衔接,构成一个活动循环,具体如图1所示。循环中的每个阶段又可以包含一个小的活动循环,大环包小环、小环推大环,进而形成了一个管理系统。系统中每个环节共同作用又彼此独立,前后步骤间层次递进,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正计划、改变执行的不断完善过程,实现项目质量阶梯式上升。运用PDCA模型,项目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程序会更加有条理、成系统,工作推进可视化和科学化。

三、PDCA模型应用于高职教师入职培训项目

高职教师入职培训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特点的工作。高质量做好高职教师入职培训是时代的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基于PDCA模型来完善高职教师入职培训项目是不断提升培训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计划阶段(P)

该阶段是整个循环的首要环节,需要挖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应用中,应至少完成以下四项任务。1.明确培训目的高职教师作为专业化较强的职业,其入职培训的目的应以培养“双师”素质为导向,以服务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本校发展规划为核心,以强化师德修养、树立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胜任力、达到高职院校教师准入标准、实现职业认同、推进职业起航为目标。2.分析培训需求需求分析是培训项目开发的重要出发点,为后面几项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支撑。培训需求需要调研三个层面,即学校、用人部门、新教师。学校层面的培训可以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等部门的校级层面工作方案中提取;用人部门层面的培训需求可以通过与该部门的领导小组进行访谈交流等方式获取;新教师层面可采用在线问卷、线下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收集新入职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性别年龄、任职岗位、学习风格、职业目标、热点期望等数据信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明确培训对象的现状与培训目标的差距,更为有效地解决现存问题。3.制订培训制度计划阶段还需要考虑入职培训项目在整个教师发展和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与职前教育和在职培养阶段的衔接与进阶。基于培养目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思考,制订完善的培训制度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纵向上,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目标设定培训周期;横向上,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职能架构,设定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协作管理模式,从而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校企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制度与管理体系。4.确定培训方案计划的落地,关键在于方案的制订。在完成以上三项任务的基础上,培训方案需要确定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计划。培训方案的设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借鉴多种有效模式,比如BOPPPS模型。培训内容从实战出发,考虑学情需求与本校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内容,设置由模块、专题和单元组合的结构化课程,模块间相对独立且可以灵活组合,课程安排以服务培训目的为宗旨,如设置为“模块4+1”,即“教育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服务素养+校本文化”,每个模块下设置专题课程,根据不同的专题课程设置不同的单元活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要采用理实一体、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二)执行阶段(D)

该阶段是循环结构中的实施阶段,将计划阶段的方案落实到实践应用中。执行阶段需考虑两个方面。1.开发培训资源培训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场地、环境、资料等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计划阶段制订的培训方案收集模块课程资源和开展课程建设。优秀的培训师是高质量执行培训任务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将教师培训师团队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针对项目培训模块,组合并不断优化一个专兼结合、具备相关课程理论或实践技能专长的培训师团队或联合企业共同建设集校内优秀教师、企业行家里手、外校专家学者一体的培训师资源库。根据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选取合适的场地,如理论对应讲堂、观摩对应教室、实践对应企业、操练对应微格、拓展对应基地、竞赛对应平台。环境设置关注感观统合,包括桌椅的摆放、灯光、声效、席卡、教具等。此外,电子版、印刷版和实物培训资料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明确培训安排、掌握课程信息并自学,而且可以符号化培训文化,提升培训的沉浸式体验。2.组织实施管理高职院校要确立培训执行机构,组建项目管理团队,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培训主体4+1”(图2)的管理模式,落实培训计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把握培训进度,确保方案顺利执行。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团队也是服务团队,全程控制项目实施进度的同时,保持与培训师和学习者的交流和沟通,收集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实施进度,解除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或问题。在依照方案组织开展活动时,管理团队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录像、课后小结的过程管理细节。项目管理团队也是学习引导团队,在新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合理组织破冰活动和世界咖啡研讨会等互动环节,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团队在这个共同体中起到助学的作用,发现不同学习者的特长与短板,做好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参加学习的教师。组织实施管理环节作为整个入职培训项目执行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每个模块或课程单元结束时,可以多次进行本环节的PDCA小循环,以保障项目实施质量的动态提升。

(三)评估阶段(C)

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的评估阶段一般由省级测评考试和校本评价考核两个层面。省级测评考试以网络学时测评和卷面考试为主。校本培训的评估可分为教师学习效果、项目执行效率两个部分。“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6]因此,两个部分的评估都要以质量改进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1.学习效果评估一个培训周期完成后,组织教师学习效果评估较有效的方式是“以赛代考”,即以培训目标为焦点,根据方案中的模块和单元设置不同的赛项,搭建竞赛平台,集中展示学习成果,用竞赛标准来评估差距,竞赛过程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自我总结与提升的过程。新教师通过竞赛完成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管理团队通过分析竞赛数据,找出共性不足、典型问题、优秀案例,并按照培训管理制度,留存竞赛资料和培训总结资料,建立教师发展档案。2.项目执行评估与计划阶段的需求分析调研相呼应,项目执行效率的评估也需要得到参训教师、用人部门的反馈和评价。科学制作调查问卷和评估指标,获取评估数据,包括培训师、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组织安排、学习感受、评价建议等。管理团队进行项目自评分析,包括预算执行、课程出勤比率、学员满意度、突发情况处置、培训成果转化、品牌影响力等。

(四)改进阶段(A)

改进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根据评估数据进行反馈、整改和处理,也是连接下一次培训计划方案制订的端点。管理团队要通过多次循环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培训品牌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改进阶段不能仅针对计划阶段进行整改,还要对执行和评估阶段进行反馈和处理。针对改进难点,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课题研究,将改进阶段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结合的一个项目升级阶段。参与改进阶段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培训主体,而是需要根据评估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和涉及的层面与有关机构和单位进行协调共同、层层落实,将改进主体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结语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针对高等数学的重点难点知识制定MATLAB解决方案,在教学中运用。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1课堂教学实践

本文以极限部分为例,演示课堂实际教学过程。

1.1原理探究模块———以“第一重要极限公式”为例

1.1.1教学内容1.1.2教师活动(1)第一重要极限分析单,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第一重要极限分析单中设置了实际操练、命令验证、特征分析三项递进式环节,以此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1];(2)跟踪指导,答疑解惑;教师关注学生讨论研究动态,对有困惑或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3)巡视指导学生求函数的极限;查看学生MAT-LAB命令的操作情况以及分析单的完成情况;(4)强调第一重要极限的特征;使学生能够明确该公式的特征,能够灵活应用该公式来求极限;(5)总结点评。1.1.3学生活动(1)合作探究,完成问题分析中画图命令的填写,绘制出图像;(2)利用MATLAB计算分析单中各函数的极限值;(3)根据上面讨论过程,分析总结第一重要极限的公式及特征。

1.2数值计算模块———以“求函数的极限”为例

1.2.1教学内容1.2.2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式,明确研究对象的特征;通过分析函数,让学生知道求极限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计算分母分子的极限,确定极限所属的类型;(2)引导学生发现引起分子分母极限值为0的原因———零因子的存在,让学生讨论找到解决对策———因式分解,消去零因子;(3)进行例题演示;通过教师的整体演示,对该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4)教师介绍求极限的MATLAB命令,对例1进行MATLAB求解,展示命令格式,运行求解,对比验证[2];(5)PK赛规则,自行选择笔算或计算,要求结果上传至职教云;(6)跟踪指导,答疑解惑;(7)进行总结点评、打分。1.2.3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知道研究对象的特征———00型;(2)进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该类型问题的办法;(3)仔细观看教师解题过程,明确解题步骤与方法;按照解题流程进行练习;(4)认真听讲,明确MATLAB求极限的命令及其使用格式;(5)跟随教师进行程序操作,掌握求极限命令;(6)每名学生均按照要求进行计算,将求解过程上传至职教云;(7)根据教师的点评,进行自我总结、纠错。

1.3数学建模

———以“函数的应用”为例1.3.1教学内容(1)如何建立函数模型?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将其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方法解答得到数学问题结论,再将该结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结论。(2)人口增长模型案例;以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为例进行分析;(3)分析案例,建立模型。1.3.2教师活动(1)教师对建模的过程和步骤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模型:分析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初始人口数的选取,利用MATLAB画图检验;(3)模型分析单;审阅各小组方案,并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3];(4)对各组的模型进行点评。1.3.3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掌握教师的提示要点;(2)各小组讨论研究,查阅资料,完成模型分析单,并上传至职教云;(3)小组代表讲解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

2教学效果分析

将高等数学的MATLAB模块化设计方案在实验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在对照班的教学过程中不引入MATLAB软件,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选择高铁2002班为实验班,高铁2001班为对照班。下面对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1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职教云进行各项活动的设置,包括测验、讨论、头脑风暴、问卷调查、作业等活动。对平台上各项活动的数据进行统计,对于测验和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以两个班级学生均能较好地完成,参与度都达到了百分百。对于讨论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学生自愿参与,对其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讨论头脑风暴等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充分显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实验班参与讨论人数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对照班。具体的讨论数据显示,在实验班中,关于MATLAB探究、计算讨论的参与度更是普遍高于其他类讨论。由此结果显示,MAT-LAB模块化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更喜欢这种可操作的、自主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原理知识,在操作过程中得到数值结果,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更愿意参与其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讨论、探究、合作,这样一个思想上相互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数学思维正确形成的重要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4]。

2.2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2.1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教师对每一章的教学内容设置了重要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表,每一项考核内容的标准分数为5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打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我评价分数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实验班的平均分远高于对照班,优秀率也远高于对照班,说明MATLAB模块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正向的影响,而且效果显著。2.2.2学生考试成绩的反馈用同一份试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对试卷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发现,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高了近12分,这充分说明了实验班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更好,MATLAB模块化教学模式确实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实验班的优秀率远远高于对照班,显示了MATLAB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因为MATLAB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学知识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探究出来的,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牢固。同时,对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他们更愿意学习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增加了。所以,实验班不及格的学生也少于对照班的学生,学生整体的成绩都提高了[5]。

2.3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经过MATLAB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实验班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应用模块的参与度更高了。他们更喜欢动脑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每节课的应用模块各小组都积极参与、认真解决,更有很多学生参加了数学建模协会,大家互相交流沟通数学建模方面的问题;二是学生应用问题的成绩更高了[6]。试卷中应用问题的总分数为12分,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如表4所示。

3教学反思

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笔者也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在以下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3.1需要适时利用理实一体化

教室在进行MATLAB模块化教学时,学生使用的是MATLAB手机版APP,手机版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较为方便。但是对于有些探究性问题,需要输入的程序较多时,手机版输入的速度较慢,比较浪费时间,对于团队的讨论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所以,根据MATLAB探究的复杂程度,适时安排一些课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这样将手机与电脑充分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3.2需要轮换学生在小组中的任务安排

在小组任务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依赖于小组中的能力强者,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任务中,轮换学生在小组中的任务安排,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军超,丁嘉昕,常在斌.MATLAB软件与高等数学课程深度融合[J].科技与创新,2019(7):5-7.

[2]黄慧青.MATLAB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96-98.

[3]张宏伟,李栋浩,呼青英.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三维延伸[J].高教学刊,2021(4):117-120,125.

[4]刘熙娟,刘云.Mathematica软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54-256.

[5]刘新红,冯媛,乔德贤.“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J].大学数学,2020,36(3):45-50.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5

(一)创新动力客观分析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力水平、环境状况、制约因素,有立足本职、改变现状、突破瓶颈的紧迫感。深透了解本地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市场的现状,从劳动力数量、结构、去向和变化动态的前瞻性判断中找准改革方向。科学评价本地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创新资源的存、增或借的可行性有正确的判断。(二)创新思维领导者自身努力冲破惰性和惯性,不满于现状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营造独立思考,大胆试验的氛围,支持职业学校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开辟出职教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在职教系统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及问题的行事风格,保护和培育了一批有独到视角和独到见地的人才。(三)创新举措体现独创性,在现有政策或经验的盲点上,创新设计,先行先试,特事特办,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追求超前性,在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先于区域外采用新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措施。把握变通性,对于国家、上级政策中明显不符合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部分,组织独立研究,形成更加务实高效的方案;对区域内个性、处境不同的办学者、执教者或受益者给与充分并可控的自主探索和裁量空间。(四)创新成果推出新思想,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成果,制定新战略,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比以往和常规更好的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遇到不利的宏观形势时,通过对经济制度和社会运行管理的改革,或对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文化、氛围的改善,保证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或成效对区域内其他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或在区域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参照功能。三、支持力(一)人力资源有效保证职教师资(教师,管理人员)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整合劳动、产业等部门兼职教师力量,解决人力资源从外到内的问题。建立保持激励机制,解决人力资源行为积极性的问题,通过控制与调整,解决行为方向的问题,形成热爱职教、专心职教、研究职教的风气。重视并切实采取行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依职业教育个性标准评价的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员交流互换。(二)物力投入对职业学校在土地、房屋、设备、物资等方面给予充足的、持续的投入,并有效保障学校的校产使用权,有力保护校园及周边安全。力促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有效调动企业在产学合作和服务职教中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在企业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基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确保职业学校的资产管理与运作科学高效,实现保值增值,提高使用效率,优先保证教学实习需要,尽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三)财力拓展贯彻国家教育经费政策,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保持合理比例,落实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满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促使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真正成为举办各类职业教育的主体。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试点、研究课题、合作共建、发展援助、优秀成果奖励等资金,提高优质资源建设的水平。(四)文化力强化把握宣传方向,引导社会舆论,为职业教育的积极造势,提高职业教育在各类教育中的地位和在民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创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气。发掘当地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创新现代职业文化,有效开展对青年人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生涯规划。

(一)领导之间政府树立起“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政府领导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委员会,能够有效的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导和管理资源,及时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二)上下级之间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职责。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教育决策制定中有充分的建议权,是本级政府在职业教育行政的主导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被授权并有能力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本级政府行政决策之间起到调和作用。(三)领导与被领导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从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转为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政府职能合理定位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引导、宣传,加强规划、监督、调节、规范、准入,提供信息服务等。给予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教育,鼓励他们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四)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农业、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参加,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二者在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一)各类教育之间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文化的因素渗透到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之中。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同等重点的位置来抓,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合理比例,职业类学校与公办高中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结构优化发展。促进中职和高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机制。(二)城乡之间根据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效开展的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把招生与招工融为一体,形成制定规划,分解任务,安排资金,提供条件,指导就业的系统,系统保障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实现就业供需两利。支持大中型企业或地方行业系统自主开办职业教育机构,或生源地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所需的劳动者,做到岗位目标明确,能力标准统一,校企联接通畅。(三)跨地域、区域科学分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分“输出”、“就地”、“引入”和“双向”等主要服务目标,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招生、就业政策。实施跨域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区域不同发展需要有效运用生源供给、跨域招生、跨域校企合作或分段培养等措施。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四)职教与经济社会认真调查研究并熟知当地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规模比例,设计培养方案,开发培训项目,指导就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支持和协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调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使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能力和学生就业意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实现统一。

(一)教育思想系统了解现代教育思想脉络,使其成为当地职业教育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解决职业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以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去倾听不同的教育思想、主张、意见,并且及时地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明了国家在管理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并使其体现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中。(二)它山之石持续地关注和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优秀成果和高效做法,通过吸收、改进、整合补充形成本地的领导方法、管理思路、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区域间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直接借鉴合作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办学理念,并相互趋近,形成新模式。引进通用性强、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资格证书培训体系,提高人才的通用性,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区域外、境外就业创造条件。(三)调查研究领导者养成深入实际习惯,重视现场考察,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毕业生对职业教育政策、行为和效果的真实看法。系统持续的采用调查、统计、分析手段,明晰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探求职业教育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拥有足够的样本调查毕业生就业、适应岗位要求和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所受教育的意见建议,借以评判教学效果。(四)反思求变依据职业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政策,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从而获取新的认知,获取创新性成果。运用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事实、结论,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本区域教育行为及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对照国内外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案例,发现、提取、归纳可借鉴之处,用于完善教育技能、创新管理办法。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6

一、强化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融合心理学的内容性

首先,班主任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学者,一个特殊的群体,一定要强化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融合心理学的内容性,并且随时保持健康的心态,这样不仅有利于班主任自身的生理健康,对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思考交往的意义,体会班级生活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更好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制度的管理者和维护者,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每日都要自我总结和整理,对自身诚信问题做出一系列的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模式相配合,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力量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定期和科任教师进行沟通,多和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坚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保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懂得潜移默化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成长,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二、丰富班主任的有效管理内容,提高心理学的效率性

在中职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遵循有效管理模式,调配一些可控因素,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从而全身心地融入社会中,积极地面对生活。在进行管理和监督方面,班主任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看到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给予引导和教学,配合当代先进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利用心理学不断总结出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教育政策。例如,班级日常的卫生工作,每日都要进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这项工作中,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较差。而有的班主任就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一些可控因素和管理策略,给学生“加官晋爵”,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意识,如窗户长——负责每天擦窗户,劳动委员——负责班级的一系列卫生管理,门长——每天擦门,讲台长——每天整理讲台等,同样是搞卫生,但是换了一种思路,引起学生的生活意识,自由学习,快乐成长,班级管理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多了一个称号,学生在活动中能自然而然的感受德育的重要性,或许会变被动为主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值日也有了荣誉感。

三、完善班主任的综合管理模式,保证心理学的质量性

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应该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积极的引导因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工作内容。班主任要不断的完善日常的综合管理模式,保证心理学的质量性,才能有效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让班级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教师充分运用积极的激励手段,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责任感、生活意识、义务感、班级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自觉配合每个教师的教学引导工作,勇于挑战当前就业竞争困难,发展自己。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加强全体与局部、社会与自我、多元和统一的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心理学坚持人性本善的人性观,班主任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愿望,都能积极的应对生活,都有积极地力量。班主任要适当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形成规范性思想,同学之间团结友爱,让学生在得到帮助的过程中自我感悟和反思,体会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意义,自觉的融入到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中,向着更高、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7

一是以实现班次设置科学化为目的,创新培训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培训理念。在干部培训班次设置中,坚持以受训干部为主体,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干部的针对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科学设置培训班次。上半年,我校共举办了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轮训干部536人次,其中县管干部轮训班5期,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暨新提任县管干部培训班1期,退二线县管干部培训班1期,正职研修班1期。在这几期培训班中,县管干部培训班根据干部任职领域不同,分别设置了工业口和农业口两期培训班;退二线县管干部培训班,是我县首期针对退二线干部开设的培训班。这些创举,富有开创性,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组织部门和参训学员的好评。

二是以增强培训效果为前提,创新培训方式

我校围绕建立健全“基础理论、能力建设、素质培训”和“党性修养”四个板块为框架的教育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和利用县委党校资源,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基础课和自设课相结合。基础课根据县委、县政府针对干部培训要求设立,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干部应对媒体、党风廉政建设、干部管理制度、领导能力、公务员知识、国防教育等课程。自设课根据培训班次具体情况设置,如在退二线县管干部培训班设置了《保健养生》、《哲学与人生》等课程。二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根据干部培训班次的不同,在充分挖掘本校师资队伍潜力的前提下,邀请省委党校副校长郑仓元教授、市委党校杨采芹副教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县各单位部门领导等校授课。三是学习调研相结合。根据班次的特点,充分利用上级党校资源优势,把学员安排到省委党校外训和上海考察,并分组安排学员到各乡镇调研基地学习调研。

三是以提升干部能力为根本,创新培训手段

我校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创新培训手段,在主体班次推行课题调研、案例分析、军事训练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员的理论分析能力、政策执行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个人意志力。在调研课题设置上,要求学员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带着题目参加社会调研,并在调研后撰写调研论文。学校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的调研文章在党校网站上刊登,并结集成册,呈送县领导参阅。今年上半年我校在县管干部轮训班及其他主要班次中还开展了军事训练活动。在县武装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听取国防知识讲座,参加队列训练及实弹打靶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员的“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从而提高了他们更好地胜任日益艰巨复杂的本职工作的能力。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8

“供给侧”策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经济实践策略[1]。实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原有的要素搭配扭曲、目标夸大等问题,最终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将“供给侧”改革思维应用到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来,是指教师授课时除了要追求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完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从而有序地开展因材施教,而不是集中性进行单词识记、单词拼读教学。

2当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词汇教学,是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在拓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文化视野中均发挥着较好的作用。但国内80.17%的高职学校存在英语词汇教学困难问题[2]。这种基础性教学缺失必然会对高职学生后续语言学习造成冲击。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将当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2.1词汇教学思路禁锢。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视角,起到了语言学习过渡的作用。但从国内高职学校的教学情况来说,77.18%-80.00%的教师直接将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作为整体目标。课堂授课期间,直接以如何加强学生对基础词汇的记忆为主,继而也就出现了学科知识授课局限性的情况。同时,教师进行单词教学时,直接将词汇学习与文本教学割裂开。由此,国内90.15%高职学生存在单个词汇认识,但不会应用、更不会表达的语言学习状态,这也是高职词汇英语教学中思维禁锢的表现[3]。2.2词汇教学课堂活跃性较低。当前高职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较低,也是学科阶段性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60.11%-65.14%教师的单词授课过程以常见、常用单词为主,且过程为“记流水账”式教学,授课内容缺乏趣味性、吸引性,学生课堂学习期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教师的词汇教学过程缺乏目标性。即,教师将一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所有学生的身上,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过于统一的教学方法自然不能适应所有学生,单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创新策略

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下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探究,是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有机结合的表现。为提升高职英语词汇教学课堂质量,就必须针对性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实践战略。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将策略要点归纳为:3.1突破词汇教学思维框架。3.1.1词汇与学科素养结合体系。结合“供给侧”的改革理念来说,为了提升生产要素的价值,就必须要为其潜力挖掘提供环境。因而,为了解决教师教学思路局限造成的高职学生词汇学习困难问题,就必须要合理利用英语文化素体系,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的含义,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词汇教学期间,应保持学科拓展内容与教学内容高度相一致,确保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与知识积累体系。例如,某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词汇教学方法改革期间,教师在备课期间,就将词汇学习中“单、复数”“-less”“-ing”等规律性内容总结出来,然后将本单元词汇学习中的同类词汇集中到一处。课堂授课时,先试讲几个有规律的词汇,然后让学生总结词汇的写法、读音以及含义上的差异性。此时,教师再对该部分英语文化知识进行传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以及同类词汇识记层面的规律。该教师的英语词汇教学思路中,不仅考虑到了高职学生语言规律自主探究的优势,也分析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了解视角局限的问题,由此,课堂设计了词汇学习分析授课结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文化底蕴,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延展性效果。3.1.2多维度词汇课堂授课思路。多维度词汇教学课堂授课,是指高职英语教师授课时应将词汇学习作为“听、说、读、写”中的一部分,增加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应用的灵活性。即,“供给侧”改革理念中的“打造符合规律性的要素探索渠道”。如,某高职英语教师针对《CollegeLife》一课进行单词授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跟随视听片段进行课文通读,并要求学生将文中不认识的生词圈出来;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对照课后生词表拼读生词,在课堂主导期间对学生的读音进行纠正。待学生能够熟练拼读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词汇构成、拼写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在哪种语言环境下应用的词性等。最后,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期间,初步对生词汇进行识记,课后进行仿写巩固。结合以上案例中关于高职教师授课思路的分析可知:教师在单词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特征。进行词汇教学时,均要彰显词汇学习中词义、拼写、阅读三方面的需求,因而,该种教学思路下进行的词汇教学效果较好。3.2增加英语词汇课堂的可参与度。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思维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以提升项目质量为目的。将该改革思路应用到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多元化变革学生词汇学习的外部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3.2.1打造趣味性教学课。打造趣味性单词授课课堂,可充分激发学生的趣味性,也能帮助学生缓解英语词汇学习的心理压力,逐步实现被动性引导向主动学习转变。如,某高职教师进行词汇授课期间,教师先借助课文《Edu⁃cation》内容,帮助学生初步对单词含义、单词拼写方法进行学习;其次,让学生在每一段课文内容学习后将生词集中写出来,分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记忆,然后由教师开始回忆本段词汇交流。交流期间需说出词汇读音、词义以及词汇所在句子的内容。最后,教师将所有词汇汇总后,重新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新词汇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提供10-15min的自主记忆空间,然后随意性进行书写抽查。与传统的词汇流水账式教学方式相比,教师课堂教学期间,不仅帮助学生在词汇应用环境中理解单词,也在阶段性记忆过程中,进一步辅助学生内化了词汇学习、运用的过程,且课堂中多次用到小组合作探究、抢答互动等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因而,该种给予“供给侧”改革思维下形成的活跃性授课环境,可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2.2构建多层次调节授课环境。构建多层次调节的授课环境,也是“供给侧”改革理念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方式。更具体来说,多层次的词汇授课过程,就是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如,某高职英语教师进行词汇授课期前,教师先按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课堂互动的等特征,将学生分为1—3个层次。其中1等级学生的英语基础最佳,2等级居中,3等级水平较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将“A”开头词汇简单、难度较大的两类词汇混合教学。课堂授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拼读,从读音上熟悉词汇;其次,让学生自主识记,且教师在课堂学习期间,分别按照简答、困难词汇示范法,逐一帮助学生进行词汇记忆示范。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词汇学习中的规律、总结自己课堂单词识记中所应用的方法,此时,教师需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开展读音、识记、含义部分的记忆辅助。以上案例中提到的,高职教师在词汇授课期间采取单词集中性授课教学法进行教学,并通过课堂等级示范记忆指导,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策略,最后,教师在后续词汇认知巩固环节,开展了针对性词汇学习内容深入优化。这种层层递进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不仅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我认知培养空间,还在学生学习自我总结期间开展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引导,课堂教学效果较好。3.3提升学生词汇课后巩固的互动强度。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索方法,也在于增强学生词汇学习的课后互动性,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词汇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提升语言感知力、应用能力。如,某高职英语教师进行词汇教学期间,为了增加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灵活性,在每一次单元词汇学习后,都会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后巩固的互动小题目,让学生在词汇应用中巩固学习知识。其中包括:《CollegeLife》对应“Colorfulcollegelife”词汇收集;《education》对应“Thechangesthateducationinlifehasbroughttous”话题讨论。该教师这种打造课堂与课后互动的词汇教学策略,也在促进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发挥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创新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科改革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突破词汇教学思维框架、增加英语词汇课堂的可参与度、提升学生词汇课后巩固的互动强度三方面策略。因此,文章探究结果将为高等教育创新实践提供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吴丽萍.积木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152-153.

[2]毕诗婧.“BYOD”环境下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互助教学;效果

互助教学是拓展学生学习思路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促进师生交流已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展思维。互助学习模式弥补传统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重形式、轻效率”的不足,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对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网络安装、维修与管理等知识有整体掌握。

1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不足

1.1重理论轻实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顾名思义是以职业技术为主要教育方向的高等学校,也是高职学校与全日制本科学校的主要区别之处。而现阶段的多数高职学校还没有摆脱以书本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在校生表示无奈,认为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仅如此,多数学生选择高职学校的另一层原因是厌倦于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而现阶段的高职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厌学心理逐步加剧[1]。理论来源于实践,学校不从自身反思总结,只顾打着传授技术的幌子招生,不从根本上寻求自身存在的途径,长此以往,最终会让公众失去信心。1.2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计算机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精尖的计算机人才是各行各业所紧缺的。中国各地高职学校顺势而为,扩大计算机专业招生,但是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后,学生的就业率却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学校学习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希望招聘到实践性、技术性强的人员,入职后可直接上岗,无需自身二次培训,而在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只有选择跨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互助教学模式效果

在传统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呈现出诸多不足的背景下,应时展需求,更新教学模式成为大势所趋。而实践证明,互助教学模式与计算机教学的完美结合,可以使高职学校摆脱目前教学困境,迎来新生机。2.1形式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互助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教师课前充分设计课堂环节,包括课题导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实践总结等多个环节。课堂内容充实且充满趣味性,摆脱传统说教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变为学习的辅助者,身份的转换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参与和自我总结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2.2合理分配,促进学生内部交流。教师在实施互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任务,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通过充分备课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有了整体把握,课上利用大约1/3的时间将重、难点进行详细梳理和讲解,提出本节课讨论问题,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换思想,拓展思维,总结答题思路,最后,教师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互助学习,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掌握知识更牢固。2.3化明为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多数学校的校园网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的平台。学生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到学校论坛里,老师和学生可以对问题及时回复,通过线上交流、线下谈论的方式,学生身份可以化明为暗,摆脱课堂上不愿提问的尴尬。学生既可以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群集体讨论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一对一交流。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线上、线下配合学习的方式则更加便利,计算机专业多数都有学生专用机房,教师可以将课上操作制成视频在机房网络系统里,学生边看边操作,将课上问题及时消化,教师也可以采集学生提出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在课上重复讲解,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3]。2.4引用案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改善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在互助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运用能力,使脱节尴尬得以缓冲。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助学习模式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技术的要求,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提升中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知云.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互助教学模式效果探析[J].考试周刊,2015(84):99-99.

[2]范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探析[J].中华少年,2016(35):57-58.

职教自我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一、现行数学考试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试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现行高等数学考试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忽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检测,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公平性。同时,也导致学生学习上出现“上课死记笔记,考试硬背笔记,考后通通忘记”的现象。

2考试方式单一,“重考试、轻考查”、“重闭卷,轻综合”。目前高等数学考试仍偏重于通过在期末进行一次闭卷笔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试卷内容又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体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的思想。

3学业成绩评价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不少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考试前,下些工夫突击几天,结果考试照样过关。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对学生的评价形式过于简单,缺乏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

三、高职院校数学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1全程考核。科学评定

将考核贯彻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将学生成绩分为三块,科学区分成绩评定比例:一是平时成绩(20%),教师在评定过程中可综合考勤、小组讨论、撰写学习小结、课下作业、平时测验等几种评价方法,采用加分制或减分制,合理加权平均,使平时成绩更具说服力。以学号为001的学生的成绩为例(平时成绩满分100,每项满分20):(1)考勤考勤实行减分制例如该生旷课一次,扣除3分,迟到一次扣除1分。该项得分16分(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课程的知识点或课程结合实际的某个问题为题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题目展开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上交讨论结果,然后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审团进行打分,实行加分制。假没该生得分16分。(3)撰写学习小结。对各个章节进行学习自我总结,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由教师进行打分,实行加分制假设该生得分16分。(4)课下作业。从10分开始施行减分与加分相结合的形式,对完成好的进行加分,对抄袭或不交作业的进行减分,最低O分,最高20分。假设该生得分16分。(5)平时测验。可采取开卷形式,题目设计要在反映平时学习的同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加分制。假设该生得分16分。

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30%),这部分考核可以以数学建模的形式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教师设汁好若干题目并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从中选择其一,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假设该生得分90分。

三是试卷成绩(50%),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闭卷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或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假没该生得分80分

则该生总分为80x20%+90×30%+80x50%=83分。

2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试卷根据题型按比例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库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深入地领会大纲、全面细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逐年进行充实。

三、改革的意义

将学生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项内容,改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和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相结合,把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溶入理论课程成绩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卷面考试、心得体会、日常行为养成评定三结合的学生成绩全面考评制度,做到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