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25

职教论文

职教论文范文篇1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共2页:1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职教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查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湖南2006年通过率只有42%,还有58%不能按期通过。即便通过A级又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优秀,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都感困难,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汇又知之甚少。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职教论文范文篇3

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实践能力、综合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等。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为人师表,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教育,更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综合教学包括多项内容,其考验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但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在遇到问题时,从容、冷静的面对,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高职教师必要撰写教研论文以及学术性论文,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高职教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2.1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越来越关注,对高职教学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这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部分高职教师收入比较低,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也使得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有的高职教师教学理念定位不明确,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也缺乏耐心,教学墨守成规,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2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学校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而且教学结构出现了不合理性。一些新开设的高职学校,青年教师比较多,高职称教师偏少“,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总体比例偏低。

2.3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基本功较弱,虽然他们也学习了职业教育理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现代职业教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够到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能力明显不足。

2.4科研能力总体不高

高职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与本科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往往在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偏弱,虽然部分院校将教师业绩包括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的考核与其职称评定、工资定级挂钩,但结果是课题和论文数量不少,却质量较低,且为社会、行业的服务能力不足。

3提升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措施

3.1学校方面

应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提供场地,吸引合作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实训,也有利于教师在校内的实践培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锻炼,使其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成为理论水平高、实践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术考核方面,注重教师的论文、课题的质量,比如论文以四大索引、中文核心为参考,课题以区级以上为参考,等等。

3.2教师方面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热爱职业教育,不畏困难和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同时,应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实践。目前高职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深入生产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现场观摩、讨论、实践,向工厂技术人员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现状,掌握最新技术信息并将之引入课堂教学,进而增强教学能力。

4结语

职教论文范文篇4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促进群众性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广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努力办出职教特色,在总结前十届评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联合开展20*年(第十一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活动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承办。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文内容

论文应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一个目标、四大工程、四个计划、四项改革等内容撰写。重点主题如下: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引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技能型人才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

3.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职业院校在办学思想转变,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等。

4.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中高职衔接等。

5.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6.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招生与就业改革,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开展再就业培训等。

7.中外职教比较研究,职教体系、体制、机制比较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引进和运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等。

尤其欢迎就职业教育的全局战略发展和整体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撰写具有一定深度和新思路、新见解、新举措的论文。

二、征文要求

1.每篇论文限选某一具体专题进行深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有必要的事实、数据或典型案例,有较强的说服力,有借鉴或推广价值。

职教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教论文范文篇6

1.1研究样本。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是由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最高奖项,因此以大赛获奖样品作为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研究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借鉴作用。本研究依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到2018年159项大赛高职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作品进行数据分析。经过2018年信息化教学比赛更名事件,高职教师应明确教育信息化是作为教学改革一项重要目标,但是脱离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过度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的情况。1.2研究过程与方法。本文以大赛159个获奖的高职类获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奖项的作品获奖时间、作品主题、网络学习空间种类、学习空间成效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教学效果优异之处进行评价。1.3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已有的网络学习空间和信息化教学改革模式,来理解网络学习空间的运行机理。以具体的159项信息化教学获奖项目为基础,调查网络空间使用频率和使用效果为切入点,结合数据分析,明确网络学习空间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之间的联系。通过李玉斌,王月瑶等教师提出的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指标来全面挖掘数据信息,分析高职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现状[11]。即利用深度融合(A)、多元互动(B)、专业发展(C)、社会责任(D)来整合网络学习空间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影响,合理安排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应用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推动高职院校教师逐步将信息化教学方向转变为互联网+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2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特征分析

2.1奖项总体分布。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和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名单,高职组信息化教学比赛共有159项作品获得一等奖。从获奖时间上来看,2014年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共23项,占总数14.4%;2015年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共有25项,占比15.7%;2016年和2017年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奖项分别为35和40项,占比为22.0和25.2%;2018年高职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奖项有36项,占比22.7%。总体来看,2017和2018年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赛项获奖作品增加很快,一定程度上反应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也说明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信息化教改上有了优秀的成绩。2.2获奖作品专业分布。由于文科和理工科的教学模式区别较大,因此将159项作品分类讨论。获奖作品分类结果列于表1中,可以看到近五年教学设计获奖作品中,文科获奖作品比理工科稍多一些,表现在2015年和2017年,文科获奖作品达到理工科作品两倍,其他三年中,文科获奖作品与理工科获奖作品基本持平。从结果看,文科类教学设计以通识教育为主,更易获得学生和评委认同。从教学设计角度上,理工科教师要将理论难度高、教学内容枯燥的原理和重难点转变为通俗易懂、能迅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的难度会略高于文科作品。2.3网络学习空间类型分布。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利用实时性的特点将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单向网络学习空间,如杂志、教师在网上的视频和动画、或者百度百科等,学生通常不会进行学习反馈。第二,双向网络学习空间,即师生实时互动型,如网络云平台、课程网站或APP,学生可以及时反馈数据,教师能根据学生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案。第三,介于二者之间的滞后网络学习空间,如视频网站弹幕,回帖,教师可以在事后根据回馈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但无法保障实时性。接下来将以这三种类型来讨论文理科作品中常见的网络学习空间及其特点。2.4文科作品中网络学习空间特征解析。文科教学设计作品中,使用频率高的单向网络学习空间有八类:跟读(语音)软件、虚拟仿真软件(VR软件)、国家教学资源库、智慧职教平台、课程网站、电子杂志、(微课)视频、动画等,排名不分先后。在这些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中,跟读(语音)软件以语言类或语文类教学课堂为主,比较知名的央视朗读者、语音APP、诗经APP、跟读软件等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虚拟仿真软件(VR软件)以设计类、财经、营销类等文理兼有的专业使用较多,如会展虚拟模拟仿真软件、AMS汽车营销策划沙盘软件、VR试乘试驾软件等软件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国家教学资源库、智慧职教平台、课程网站、电子杂志、(微课)视频和动画这五种网络学习空间,前四种网络学习空间以国家、区域或者学校为主体开发上传资源,形成教学内容完善且总量丰富的资源库,但目录较多,学生自行查找知识点自学有困难。(微课)视频和动画多是教师自制或下载网站视频,以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为主,针对性和指向性明确。同时,文科类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使用率较高的双向网络学习空间有:蓝墨云班课、大学城空间、雨课堂、课堂派、微信、在线文档、互动类软件(APP)等。前四种类型的网络学习空间都具有实时统计数据功能,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其中,蓝墨云班课、大学城空间在多个获奖作品中有所体现,以其实用性、专业性、即时性、资源库丰富为显著特点。雨课堂、课堂派等资源以PPT为主要媒介、随时可在PPT中迅速插入互动试题或学习讨论,学生快速将听课和互动结合一体,以实时互动为特点。微信和公众号虽然也能及时回馈课堂内容,但是对于实时统计学生数据比较薄弱。互动类软件(APP),如评价助手、石墨文档、腾讯微云协同编辑、Flash动画等,都能在网络上快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有较大意义。第三,滞后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设计作品中多应用在网络上传作品或教师将作品进行投屏。如语文、音乐、语言类教学设计中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并拍摄音频视频上传至网站,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进行点评。记忆内容多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快速梳理并拍照保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和连贯性学习。还有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任务,请学生在预习后进行回帖讨论等方式都属于滞后网络学习空间。2.5理工科作品中网络学习空间特点分析。理工类设计作品中主要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也以上述讨论的八种类型为主,但是使用频率和使用学科差异较大。以2018年18个获奖作品为例,所有作品都应用到(仿真)动画或者(微课)视频这种单向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原理或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应用频率达到100%。这类单向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点明确,指向性强,在情感上帮助较少,因此文科类作品以通识教育或者记忆点为主的课程上需求低,理工科类讲解原理或者单一知识点能体现其重要性。除此之外,理工科单向网络学习空间还有各具特色的虚拟仿真软件和系统,以专业性强、自主研发为特点,如东方化工仿真软件、(自主开发)弹性布局实验场、基桩检测仿真实训软件、联调故障排查软件、三维立体智能模拟机等。双向网络学习空间由于功能以实时互动和即时统计为主,理工科设计作品使用效果与文科类作品没有太大区别。理工科设计作品用到的滞后网络学习空间通常是与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中特色虚拟仿真软件匹配使用,这类虚拟仿真软件部分具有点对点反馈信息功能,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在后台观看个人学习效果,但是其他学生观看则需要教师或学生进行投屏或拍照上传。本研究通过李玉斌教师提出的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指标,用深度融合、多元互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来评价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信息,得到结论如下:单向网络学习空间以深度融合、专业发展为主。双向网络学习空间将深度融合、多元互动、专业发展列为主要考察方向。滞后网络学习空间需要教师对多元互动和社会责任进行及时把控和导向。

3结论与建议

职教论文范文篇7

职业教育职业化办法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把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新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布满憧憬,同时也布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和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征、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探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心得,善于发现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新问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探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和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有关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有关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布置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预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征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征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和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非凡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熟悉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征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假如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预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把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和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和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和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教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教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教师培训制度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规模获得了空前的扩大,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加,高职学生人数也占到了高校学生数量的一半,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没有整体素质良好的高职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也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基本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03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陆续建立了20多个高职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高职教师来源也正在走向多元化,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教师素质,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状况调研结果的分析来看,目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状况与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复杂,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认识,而且在思想上认为只要熟悉并掌握专业知识就能胜任教师岗位,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基本素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不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定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05年,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达到30%。而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教育部要求的相去甚远,有很多教师甚至是中专或者高中学历。专业知识、学历合格的教师,也存在着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高职院校不论在硬件建设、生源及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导致高职教师在心理上找不到与普通高校教师的平等感,从而不安心工作,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一旦有机会,就纷纷跳槽。

(三)专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行业的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专业教师,但由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能使教师合理流动,造成有些专业的教师超编,而有些学院需要的专业教师又进不来,特别是发展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教育部提出,在职教师五年要参加一次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初级教师要达到42学时,高级教师要达到72学时以上,这虽然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对教师培训的经费保证和时间保证问题,教师培训系列制度等。我国高职院校的投入严重不足,优秀教学资源短缺现象是有目共睹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环境建设的投入主要靠自筹。

(二)人事制度不合理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用人制度上还是“终身制”,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是按职称、教龄来定工资。不能调动教师的劳动积极性,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这样导致学校该进的教师又进不来,而占有编制的教师又上不了课。

(三)教师评聘制度不合理

根据对江苏、辽宁、湖南、陕西和四川等5个省4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没有一个省一所院校不反映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务的评聘制度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唯一明确规定的是有关学历的标准,取得高职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与普通高校的没有区别,没有高职院校特定的认定标准。

在对高职教师的考评方面,都是套用“本科标准”,即“重学历”、重学术科研论文,忽略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建设“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脱钩,没有从职务评聘制度上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有些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职称上不去,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挫伤了“双师型”教师从事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是构成高职教师的主体;二是从普通高校调入或中专学校转型而来;三是从社会企事业单位直接引进或聘请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要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实习和生产一线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执教;对于普通高校调入或由中专转型而来的教师,也应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提升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高职教学;而对于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则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对于已经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和进修制度,使他们能有机会与本专业领域的行业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关注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信息、教学动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学工具,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将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

此外,建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以期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人才,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非常重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就有诸多的激励措施,如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参加进修可以向学校或地方学区申请经费补助,在职教师通过进修获得高一级学位,其薪金待遇也会随着学位的升迁而提高;在英国,长期课程的学费由教育部支付,旅差费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而且进修教师还可以得到各种津贴。此外,英、美教师每任教七年,可享受一年的带薪休假,教师可利用这一年时间去进修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也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

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转变人才管理模式,是吸引高职教育人才,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制定一种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政策,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做到想留的能留住,不需要的就让其分流。实行公开招聘,拓宽选择录用教师的渠道,打破教师资格在学历上的限制,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校和社会上的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来校任教。

此外,除了长期聘任和终身聘任外,可采用各种形式的定期和短期聘任方式,聘请外校和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及有特长的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达到了共享社会教育资源的目的。

在分配制度方面,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励和吸引人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改革高职教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结构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理论课教师,一类是专业理论课教师,一类是职业实践课教师。这三类教师,教学目的和要求都不同,因此,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标准应有所区别。对于前两类教师,由于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工作,重点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基础性,在工作业绩上,可适当突出教研教改能力,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可参考普通高校同类教师的标准;而对于职业实践课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上,强调的应是实际工作、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以及对教学科学的掌握程度上,在工作业绩上,相对淡化对其在科研与学术论文方面的硬性要求,突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重在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总之,建设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凤,王丽娟.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沿性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

[2]黄立.关于搞好高职教师培训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3]姜桂洪.高职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7).

职教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一、高职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是培养和培训基本就业者的教育。但目前对高职的定位认识上,依然存在三种误区:一是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二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三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显然,以上三种认识有着明显的偏颇。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二)专业设置不科学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有些高职院校不能对专业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时做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协调。在专业构成上,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缓慢。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得不到发展,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扎堆,而企业却苦于找不到自己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与所学专业大相径庭,形成就业上的“专业浪费”。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定位应该是职业教育,但有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依然保持其固有的“教育惯性”,形成着重学科建设、强调理论体系的“学科本位”。不顾经济发展形势和岗位的需求,“你发展你的,我教我的”,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一般都有职业培养要求,但往往局限于一般职业技术标准,没有细化到岗位工作规范,以至课程实际上难以摆脱传统学科性课程的痕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销不对路,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势必造成就业压力。有的高职院校则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偏重于“能力本位”,仅仅把学校当成职业培训机构。个别学校也正好挂着安排学生实训实习的名义到工厂企业顶岗就业,之后不再安排教学,也不再进行跟踪指导,美其名日适应市场需要,追求就业导向,其实质是占领就业市场、降低教学成本。

(四)缺乏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我过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生数量的扩大上来,因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学校的规模,招生数量关系的学校的效益,所以,学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这两方面上来,其中更是把招生工作当作学校的常规I生大事来抓,而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关注,远未及招生工作引起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却又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老师人手少,不够专业,主要忙于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率统计等事务性工作,难以展开具体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实施有效的变革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

截止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已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将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还要靠高职教育,因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主要还是从事精英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事实上,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高职的办学方向才有生

命力。因为高职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在学科教育、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不可能与普通本科院校相竞争,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研究方面,却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随时把握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对这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应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是高职升本科,也不是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丢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劳务市场的合作,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二是培育并提高为地方或行业服务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突出职业特色,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实现“产销”链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区域经济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关注城市功能的转变,重视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成由学科带头人、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论证、评议、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专业设置与否。

高职院校还要对已有的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对一些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改革,有效地调节各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保证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相吻合,避免因“专业过剩”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此外,还要着眼长远,对于已经成为学校优势、有特色的专业,要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

(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1.实行多元化的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必然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

这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定单”合作伙关系,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预定”所需人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定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使学校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修订课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尤其是“定单”式课程开发,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2.实行以“岗位就业目标”的课程目标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要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是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隔离开来,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个人修养以及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瞄准某种职业,具体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只要专业设置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确实为社会所需,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得到贯彻,就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而无须再培训提供条件。

3.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技术能力通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职课程也应是一种综合性结构。同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养育。高职课程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精选职业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间恰当的平衡。综合化课程内容要选择与专业核心要

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打破学科体系,将某些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内容重新组合,搭建新的内容框架构成一门或一类新的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要充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技能操作环节上的时间保障。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相对于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但是,课程模块化仍有一个如何设计和选择结构的问题;一组缺乏内在联系的模块,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多向选择课程结构模式,可能是处理好模块课程之间灵活性与系统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统一的理想方案。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必修的,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结构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这种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加快课程的更新,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以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选择学习方案和就业方向,最终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目的。

5.实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

在现代课程观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是“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后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现代课程观认为,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只有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的统一,才能共同构成课程的完整的概念。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层面:物质层面,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等;行为层面,如学生问的交往、师生关系等;观念层面,主要有办学方针、教学观念和校风等;制度层面,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以及班级运行方式等。笼统地讲,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课外阅读、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影响及专业教育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认知结构的话,那么隐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人格结构和价值体系”。为了谋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及较为单一的层面上,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比较散乱,缺乏系统化。因此,组建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人本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系统是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

1.构建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组织架构模式

为提升对市场变化响应的灵敏度,有必要使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纵向进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可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协调委员会——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系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学生信息员的体系化组织运作模式。各系专兼职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行业经验以及行业企业关系,和辅导员一起成为职业指导服务的基层提供者。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各系所构成的双道命令系统共同作用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并通过其“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实施统合。

2.科学划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子系统模块

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信息采集处理中心、教育产品研发中心、行为价值评价中心、职业咨询服务中心及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心。可考虑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模块,即对外的就业市场模块(服务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与生源市场模块(服务考生、家长等);对内的教活动主题模块(服务提供教活动的个人与部门)与学活动主题模块(服务学生);相对独立的信息平台(社会需求模板库)建设与服务模块。使这些模块既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又能相互协调。

3.发挥实践基地和校友会的作用,搭建就业平台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和就业称职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高职院校要利用产业、企业庞大的资源,从一般性韵参与合作走向协助性的介入合作,探索互动性产学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