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9:35:18

职教合作

职教合作范文篇1

[关键词]发达国家东盟中国广西职业教育合作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指青少年一面在私营企业受职业训练,一面在公立的职业学校里兼职并受义务教育。职业学校与该培训企业是该制度的双元,二者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二者既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有自己独立的机构设置,又是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组成部分。教育对象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受训练的学徒,同时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双元制的双重性也体现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既对学徒训练负有责任,又要尊重私人经济自治的原则。企业不仅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承担法律规定所应负起对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可概括为“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4点:(1)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等均以职业能力为主,以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科目学习模块的组合,以知识学科作为学习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计划。(2)实施教学以个人能力为基础,教学目标师生明确,学习内容以模块式的学习包为主,学习时间灵活掌握,强调个性化教学。(3)强调学生自学,强调学生多次自我测评,教师仅仅是管理者、帮助者、示范者、指导者,以能力作为测评学生的标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4)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灵活多样,但管理严格科学。总之,CBE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为模块式结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重视个别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测评客观、反馈及时。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并不是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所谓的教学工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所做的项目是企业当前最需要开发的实际项目,学生在“教学工厂”里所生产的产品是企业正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四、马来西亚的校企合作

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并实施“职教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目的在于促进职教机构与工商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此马来西亚教育部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措施:(1)使用范围。课后时间及节假日,教学设施对外开放,供工商企业和公共机构进行培训使用,但明确规定不允许私营的培训机构及以营利为目的的中间机构使用。(2)收费。收取使用单位相应的使用费(设备损耗折旧费、维修费及水电等费用),教育部规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全国适用。

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现状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推动下,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广西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在教学科研层面更是异军突起。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培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广西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合作的模式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改进。

(一)开设院校及语种

目前开设有东盟语种的广西职业院校主要有: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华侨学校等十几所,以高职院校为主。开设的东盟语种主要有:越南语、泰国语、柬埔寨语、马来语、缅甸语等。

(二)合作模式

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教育合作的模式一般有:(1)对广西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国内专科+国外本科”的培养模式,即派学生到语言对象国,系统学习语言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经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或者2.5年,接着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半年或者1年,完成学业后,如学生有需求,仍然可以在语言对象国深造,继续升本甚至硕士研究生。(2)东盟国合作院校派短期留学生到广西的职业院校实习。广西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是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培养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比较吸引东盟合作院校的留学生。

六、广西加强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引进国外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可以在与东盟院校合作的同时加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具体可以是让学生在国内学习,在国外的企业学习,这样既可以完成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完成实训课程。

(二)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号召,结合马来西亚的“职教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把“低碳经济”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具体是全力推进南宁—东盟高教职教园区的开发建设,打造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院校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互相弥补、互动教学,节约型、生态型、和谐型的高教职教聚集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的城市开放开发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强,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三)扩大与东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在巩固和扩大与原有国外院校合作的同时,增加与东盟的合作对象。比如扩展到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在科教文化、专业教师互派、应用型人才培养、夏令营、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继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使广西高等教育在东盟国家逐步赢得信任和地位。

职教合作范文篇2

关键词:特殊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技能素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实施。”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之一。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必将推动我国特殊职业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残疾学生只是由于身体某一器官或某几个功能发生了障碍,使其对应方面的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而其他方面是健全的,甚至可能是超常的。在一定条件下缺陷器官的功能还能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特殊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视觉障碍者能够借助触觉、听觉实现功能代偿,没有了视觉信息干扰,注意力更能集中,记忆力也很强。通过职业教育完全可以胜任诸如音乐、曲艺、器乐、文学、编织、按摩、推拿、钢琴调律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听觉障碍者也能够从视觉功能得到代偿,他们通常视觉敏锐,视觉表象丰富,不受听觉干扰,他们的观察模仿能力更强。通过职业教育训练,除了与听觉相关的行业外,几乎可以从事其他所有的行业。例如,办公自动化、服装设计、图案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工艺美术、园林花卉、面点制作、家政服务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智力障碍者通过职业教育训练,完全可以胜任一些简单的非技术性工作。例如,餐厅服务员、清洁工、销售人员、传递员、油漆工、钳工、焊工、编织工、饲养员等方面的工作。

残疾学生具有可教性,只要对残疾人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为其创造就业的机会,尊重他们的身心特点,残疾人完全可以发挥他们的潜能,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者。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中,职业教育对残疾学生的意义尤为重大。它可以使残疾人掌握基本技能,成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的主人。因此,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特殊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目前,特殊职业教育在开办学校数量、开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毕业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特殊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师资问题、场地设施设备问题、专业设置问题以及经费来源问题等。

2007年,赵巧云对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河北省被调查的11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仅有38所开展了职业教育,占34.2%,而65.8%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职业教育。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中,市属特校中73%开设了职业教育,而县属特校中,仅有28%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特校中,仅开设一个专业的特校占了71%,而开设2~3个专业的特校仅占29%。在特校职业教育的专业中,以简单操作、低层次劳动技术为特征的传统项目开设较多,如缝纫、理发、烹饪等。而专业技术性较强,又更能够帮助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新职教项目则开设较少,如办公自动化、服装设计、手机维修以及摄影照相等。在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中,职业教育教师共有42名,专职教师8名,占19%,兼职教师34名,占81%。非专业的兼职教师多是从中等特殊师范学校毕业,通过进修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承担了职业教育课程。94.8%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规范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单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随意性强。在教学场地和设备上,有专用教室的仅有8所学校,占21%,而55%的学校为职业教育课与文化课混用教室,100%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反映设备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所需,场地紧缺。

总之,当前特殊职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特教经费短缺;特校城乡分布失调;职业教育师资少,“双师型”教师紧缺;开设专业少,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场地设施紧缺等。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职业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境,阻碍着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

生源不足,招生压力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更多的学生在完成义务阶段的教育之后,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导致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中国青年报社组织召开的“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柳州交通学校的招生就业负责人认为,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存在着招生的压力。除了更多学生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外,很多地方都兴办了职校,各个地方都封锁生源以满足当地的招生需求。浙江衡州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指出,生源流失情况严重,有的地方多达40%,甚至50%;此外还存在一部分隐形流失,虽然学生学籍还在,但是人却不在学校了。

学生质量差,教学效果不显著现阶段,职业学校的生源,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希望让子女上大学,读中等职业学校是最后无奈的选择。质量好的生源大多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学校就只能接收剩下的质量稍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吃苦耐劳的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不够;同时个性张扬,给教师带来教学和管理的难度;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未来目标,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不高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35%,2006年为95.60%,2007年为96.10%,2008年为95.77%;2004年高职平均就业率为61%,2005年为62.1%,2008年为68%。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呈现出中职就业质量不高、高职就业率偏低的情况。不仅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严峻,而且阻碍了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

生源不足各种因素引发生源不足,导致选择开设专业的人数不够,继而导致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器材设备、场地以及教师等资源使用不充分,出现了设备资源闲置的情况,职业技术学校仍然要继续运转,必将导致运行成本加大,形成了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的可能性探讨

残疾人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成才残疾学生只是由于一个感觉器官或几种功能发生障碍,使其对应方面的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而其他方面是健全的,甚至可能是超常的,完全可以由其他器官实现功能的代偿。对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智力障碍者进行特殊职业教育,并且为他们的就业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是完全可以成才的。

社会应接纳残疾人参加社会工作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发展特殊教育的焦点之一。党和国家一直关心与重现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也规定用人单位要按比例雇佣残疾人。只要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对工作环境进行一定的调整,残疾人完全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通过对雇佣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回访,用人单位大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残疾员工对工作岗位比较珍惜,保证出勤,特别踏实,流动少,服从领导,善于从事反复性的工作等。

残疾学生勤奋刻苦,更容易学有所成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一般的“90后”相比,他们显得更加勤奋刻苦、意志顽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教师教导之下,也更容易学有所成。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特殊职业教育存在着师资不足、场地设施缺乏、专业设置较少以及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等困扰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则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正常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师教学技能过硬、经验丰富,教学目标明确,场地与设施齐全,开设专业丰富多样而且专业设置与社会结合紧密,完全能够解决特殊职业教育目前的困境。职业教育与特殊职业教育相结合,也能解决现行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缓解生源不足的境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勤奋刻苦,意志顽强,更容易学有所成;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以及残疾人的自身努力,残疾人的就业率有保障,能够缓解学员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与特殊职业教育合作,能够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师资与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总之,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能够让更多的残疾学生从中受益,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残而不废、残而有为,平等而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的问题探讨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开展合作,是解决当前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形式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模式:(1)办学主体在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学校提供帮助,带领和培训一批特殊学校的职教教师,提供专业和技术指导,提供学生实习所需要的场地与设施,从而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2)将特殊职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之中,根据特殊学校的学生身心特点,由特殊学校教师提供教学方法指导,针对特殊职业教育的需要,指导特殊学校开展针对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并促进残疾人的职业教育。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的师资问题在特校中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职业教育中掌握残疾人教育手段(手语与盲文)与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师资缺乏。解决方法是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一方面,提高特殊学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提高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手段以及对残疾人身心特点的掌握,让从事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在现阶段,可以有一个特殊学校教师与职业教育教师的磨合过渡的阶段,以解决师资问题。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的专业设置问题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应明确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既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能力状况及特殊性,由特殊职业教育专家与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商讨符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的教学内容与课程问题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不同之处,因此,可以由特殊职教教师与职业教育教师共同合作,编订符合残疾人身心特点、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

职教合作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办学,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又可以在实训设备、师资、就业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市在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松散型状态,运行机制不活,影响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只有校企合作办学才能办成真正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实施“一主四大”产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劳动者作为谋求学校和企业发展、解决我市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和企业技工紧缺问题的一项大事抓紧抓好,努力开创我市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我市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市“一主四大”战略发展目标,围绕汽车应用、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医药卫生、农村经济等品牌、特色专业,调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相关行业大型企业与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对口联系,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总体目标是:2012年前,建设3个品牌实训基地;到2013年,全市80%以上的职业学校与境内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60%以上规模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到“十二五”末,建立完善市级区域共享型职教校企合作园区1个,县级职教服务区3个,形成职教新格局。

职业学校要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寻求稳定的合作伙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四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企业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企业积极发挥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与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做好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到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等工作,不断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认真落实支持政策,推动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一)经费来源、用途

市直校企合作项目支持资金,从每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中,按用于职业教育切块资金30%确定。主要用途是:

1、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每年奖励开展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市直职业学校(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2、市直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经验收合格的,由市政府给予所需贷款资金3年贴息。

3、市直职业院校定向为我市校企合作企业年输送毕业生200名以上且在岗时间稳定一年以上的,市政府按每生500元标准对职业院校进行奖励,以鼓励优秀毕业生就地择业,参与家乡经济建设。

各县市区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二)落实以下税费优惠政策

1、新引进的校企合作企业,按规定可享受市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

2、企业或个人资助或捐赠职业学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或设备费用,符合公益性捐赠条件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60号)的有关规定实行税前扣除。

3、对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减免征收。

4、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且符合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国税发〔〕116号),摊销相关研发费用。

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财政部等十一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317号),各企业要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与培训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一)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民政局、商务局、经信委、国资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联等部门为成员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公共管理优势,统筹当地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二)建立用工准入制度。一是大力推行“双证书”5制度,到2013年,50%的中职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9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者从事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上岗。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职教合作范文篇4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的改革,推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从政府层面直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再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不二法门。砌筑工程施工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中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砌体工程各种材料的性质、各道工序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砌体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各种砌体施工方法及验收要求,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砌体施工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应有岗位技能和素质变得尤为重要。

一、砌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该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与行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方面。教师虽然严格按照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色彩浓重。教学与工程实际和岗位技能需求脱节,无法做到专业课程教学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二是学生学习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毕业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本身年龄尚小,对专业、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长、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建筑专业。加之建筑专业课程理论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在传统授课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也就不足为怪了。三是教材方面。要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对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教材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以本课程教材为例,高职建筑类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虽然版本众多,但教材脱离工程实际,缺乏行业支持,不能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二、砌筑工程施工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一)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1]相对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从事建筑管理、监理、施工等一线的岗位群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砌筑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结合度高、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毕业后也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虽然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实际工程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对企业行业一线情况的了解相对欠缺。对此,学校经过多方调研,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和已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聘请部分校企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具备丰富的工程施工经验,同时具备施工现场知识和管理能力,因此学校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实操演练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知识讲解,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二)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的要求,砌筑工程施工的课时量为6节/周。由于企业兼职教师本身要承担企业本职工作,加之本课程实际教学和授课需求,每节课的授课都由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没必要也不现实。因此,专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研讨,根据授课计划选取适当的时间节点和教学内容,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在学校1∶1建筑实体模型内组织了由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的“砌体结构抗震构造及质量验收”专题实训教学。本次实训教学前,专职教师已经完成了砌体结构基础知识及施工理论知识讲授。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构造、施工等措施,确保砌体结构房屋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安全。但由于相关知识点较为松散,且本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度要求较高,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较为困难,因此结合学校1∶1建筑实体模型,借助信息化手段,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完成此次实训教学。第一,专兼职教师共同备课,课程前置,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蓝墨云班课App,根据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的工程案例、施工照片、视频等一线资料,学生课前熟悉、回顾前述相关知识点;并自主学习建筑抗震专题视频及地震相关专业知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第二,学生分组协作,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借助1∶1建筑实体模型,利用网络平台、工程实体构造节点二维码及语音导读器等信息化学习手段,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授课。根据本次教学授课内容,选取建筑模型内三个主要施工节点,基本涵盖本次教学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单,借助卷尺、混凝土回弹仪等工具,借助信息化手段查阅相关专业知识及规范,在1∶1建筑实体模型施工现场内协作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巡视并及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单,并答疑解惑。第三,小组汇合,理实一体,教师施工现场讲解。小组集中后,学校专职教师根据任务清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点评、讲解。针对“如何确定墙体内拉结筋末端有无弯钩”“如何确保已隐蔽工程内拉结筋留设施工质量”等工程实际问题,由一线施工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结合建筑实体模型内实际施工节点来详细讲解工程施工中如何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最终引导、启发学生在建筑实体模型的施工现场,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施工工序、方法及质量验收标准。第四,教师总结引申,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结合1∶1建筑实体模型内砌体结构实体建筑,总结砌体结构圈梁、构造柱、马牙槎、拉结筋等抗震构造措施及施工工艺标准流程及质量验收标准。让学生从砌体结构的总体概念到细部构造,从课本知识到具体施工、质量验收细节,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学到实际专业技能,具备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素质。最后教师提出实际建筑装修问题,供大家思考并引导解答,实现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目的。

三、小结

深化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不二之选。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展开一系列合作。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我校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和内容,选取适当时间节点,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建筑实体模型,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合,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实践层面具体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职教合作范文篇5

关键词: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我国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一直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从以医院为发端办教育,到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再到注重质量和综合化发展[1],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新时代下,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

1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家制定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为校企深度融合画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工学类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上已达到一定层次[2-3]。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出台的医药卫生类院校方面的宏观政策多,操作性实施细则少,目前医药卫生类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是浅层次的短期合作,缺乏具有参考价值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4]。

1.1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不畅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校企发挥双主体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相对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不畅[5],导致企业中的人才缺乏对教育体系的了解,很难参与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体系等的构建,学校教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不够,特别是实践技能更新方面,无法满足医药卫生类临床工作的需要[6],难以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医药技术技能的目标。双方缺乏整体意识[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推进。

1.2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涉及多种资源,如科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资金、场地等[8],这不是学校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企业全面深入地参与,共同构建更加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构建的,医院(企业)的参与还处于浅层次阶段,缺乏校企共创的教育资源,缺乏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未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9],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培养形式过于单一[10],培养的人才也无法贴合社会实际需求,合作共赢效果不佳。

1.3师资队伍的局限性

校企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11],这无疑需要强有力的师资支撑,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能力。但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一方面,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学业完成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在企业工作或者入职后在企业进修的经历少,导致专职教师知识结构偏向于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的状况[12]。另一方面,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基础知识,缺乏教学技巧,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13]。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瓶颈”[14]。

1.4缺少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15],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一大助力。因此通过创建校企教科研共同体、学术交流合作来提升创新能力对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来看,校企间的科研、学术交流主要以少量教师到企业进修的形式开展,交流平台的构建还处于浅层次的单一状态[16],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发展的效益均不明显[17]。

2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

《实施方案》中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整体制度安排,给予了产教融合企业建设的政策支持,确立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任务。

2.1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通过构建“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拓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实行人员互兼互聘,双向流动,解决校企深度融合中衔接的问题。可在学校设立流动岗位,聘请医院(企业)的高技能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落实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中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的举措及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将15%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兼职教师”的规定,同时鼓励教师到医院(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2.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医院(企业)可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校企双方本着服务企业、互利互赢互动原则,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课内见习实习,让学生尽早进入医院(企业),尽早建立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内涵提升为重点,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远程课堂、在线见习等教学形式,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3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方案》第12条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职教师资12条》具体目标中提到,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医院(企业)可接收教师进修培训,达到“新入职教师1年、讲师2个月、副教授以上1个月”的临床进修培训目标。同时,对医院(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则提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使兼职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开展至少1次师资全员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水平,以理论学习—虚拟实践—实训室操作—医院(企业)实地操作为主线,完成校园理论向职业技能的转换,学校教室与工作岗位的对接。2.4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为拉近校企双方的需求与发展目标,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实体建设需要顺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医药卫生类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医院(医药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为师生提供接触行业、了解企业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协调校企追求目标的差异性,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实现基地的资源共享,在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同时,让企业一方获得切实的利益,用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2.5加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协同合作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的价值追求所在。校企应结合双方优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参与,在科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学术交流方面进行合作,学校教师加入专业学会,参与医院(企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沙龙,以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校企深度融合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校企共同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创新、就业为内生动力促进企业的参与,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营造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突出专业特色、操作性更强的新型合作模式,促进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健珍.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2]周鑫,张秋敏.河北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14.

[3]潘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8(9):17-20.

[4]曹文元,林艳红.职业教育卫生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困难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0-12.

[5]王德华.医药卫生类高职“双元联合体”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7):16-19.

[6]朱启华.深化校院(企)合作,创新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3,32(21):25-26.

[7]徐茂红,赵克霞,许应生,等.卫生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探析: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8-9.

[8]张中华,夏铭.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9(20):46.

[9]刘陶然.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0):133-134.

[10]刘楠.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26-28.

[11]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48-49.

[12]吴珊珊.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员工与高职教师双向流动的逻辑与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4-5.

[13]崔联合,蔡玲玲,刘刚.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4):24-27.

[14]虞凯,高玉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考[J].中国商论,2019(21):245-246.

[15]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

[16]陈燕,镇学初,王剑文,等.校企共建药学类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2):164-166.

职教合作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合作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1]。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刻不容缓,这也将助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而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将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实践方法,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高。若能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去,必将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

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均要求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这表明国家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非常重视[3]。但目前对于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相关部门仍未有明确的内容解释和路径细化。对于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这4个利益相关者在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各自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都未有明确的政策规定,这就导致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时,无法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4]。企业是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和社会大众利益最大化为使命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它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时,一般情况下并不会主动与教师接触,邀请其参与企业调研和实践,即便有,一些关键岗位的关键技术或者相关内部资料也很少会对教师公开,教师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的核心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学到与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的实践技能。而学校,为了完成上级扎口部门的考核要求,一般只是一味地发通知,向老师下达任务,让其上交专业实践相关的表格,至于进行实践的企业则由教师自己寻找。由于缺乏第三方运行平台的建构,企业和教师的信息难以实现共享,教师无法快速向对口企业进行自我推广,与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作为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在政府和学校关于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项规定缺乏具体细则、长效监督和奖惩机制的时候,教师参与企业的动力自然不足,有些教师即使参与了,到企业锻炼的时间也达不到计划时间,缺乏实践的整体性、连续性、时效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

(二)企业层面

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法人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强调高利润和低成本,而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额外占用企业现有的物力、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管理难度,再加上教师与企业签订的多为业余时间参加实践锻炼的协议,能够全脱产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相对较少,能为企业研发出新项目或者新专利投产,在短时间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的概率也相对较小,自然缺乏与学校开展合作的动力。

(三)学校层面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着重学历、轻实践的问题,它们对于教师学历提升有着具体的培养细则,但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认为这是教师自身的事,再加上存在着考核与评价难的问题,只要教师取得了相关的专业技术证书或者在企业实践期间发表了相关的专业论文,即被认定专业实践能力符合标准要求,可见,学校在专业实践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很是欠缺。

(四)教师层面

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师的教学课时越来越多,教学任务越来越繁重,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备课;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参加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项目,教师的课余时间被大大压缩,可用于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也被大大压缩;另一方面,有些高职教师即使有时间,在“以论文论英雄”的职称评定模式中,实践成绩难以凸显,再加上缺少健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倾斜,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做课题、写论文这些直接与职称评审挂钩的事上,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反而成了他们额外的负担[5]。

三、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一)政府层面对策

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对于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政府部门要建立长效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于具体内容和可操作路径做出具体解释和细化。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和激励机制,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这3个利益相关者在合作时能得到一定的优惠激励,激发他们合作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政府应落实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学校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项目中去,以此提升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激励,让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吸收高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时,不会对成本造成太大压力,可考虑的措施有专项补贴、税收优惠、公开表扬企业以此提高企业社会地位等[4]。另一方面,政府在保障学校和企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这3个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和考核。对于学校,政府要加强对学校是否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将专项资金用到了实处的监管;对于企业,政府应监管企业是否真正接受了高职教师,让其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和运营中去,在此同时,政府还应监管企业是否真正对高职教师做好了管理、指导和考核工作,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政府建立了专项资金和激励机制并且做好了对学校、教师和企业这3个利益相关者的监管、考核之后,可以建构相应的第三方运营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的信息互通。通过此平台,学校可以快速知道企业的缺口人才,并将适合的教师推荐给企业。与此同时,看到企业的用人需求,教师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让企业注意到自己,为自己争取合适的实践锻炼岗位;而企业,在学校和教师了寻求实践锻炼岗位的信息后,也可精确定位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在为其提供实践锻炼岗位的同时,也能为自身创造最大的价值,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企业层面对策

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岗位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收益。企业想在所属行业有所发展,离不开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而要想提高员工专业水平,理论培训必不可少,而仅靠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想要搭建成熟完整的培训平台难度较高。而作为有扎实专业背景和良好教学能力的高职教师来说,可以协助企业共同搭建一个有效的培训平台,定期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活动,以此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指导员工取得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助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以此激发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在为教师提供核心岗位尤其是研发岗的时候,会有信息外泄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的担忧。对此,企业和教师可以就信息保密、利益分配等问题事先做好约定并签订公平、有效的法律协议,以此缓解企业的担忧,促进校企双方展开深度、有序的合作,让高职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其专业实践能力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三)学校层面对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可见,国家对于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各高职院校在招聘青年教师时,也应响应国家政策,摒弃重学历、轻实践的老旧观念,弥补应届生直接授课所带来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先天不足。在教师入职之后,学校也应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与企业开展合作时,与合作企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追踪好教师下企业的实时动态,做好记录工作,便于年底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做出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同时,加大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细化专业实践的考核标准,可以将企业实践与课时费、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教师层面对策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对其教师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做好详细周密的时间安排计划,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高效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挤出一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高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能一味追求评职称、涨工资,也还应将提升自己自身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随着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在政府、学校、教师和企业这4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姜伟,王成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252-253

[2]邱枫.基于校企合作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一以湘南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9(25):132-133+135

[3]戴汉东,石伟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5(2):4-7

[4]许海峰,石伟平.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7(20):16-20

职教合作范文篇7

中职类学校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是很感兴趣,大体可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丧失,积极性不高,上课无精打采,不愿多思考,难以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等。随着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在课堂可能会出现常见但却并不是很好处理的事情,如打瞌睡、讲闲话、看课外书、玩手机、发呆或开小差等。在一些对教学管理不是很重视的学校中,还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想上课而起哄、打架等恶性事件。因此,如何调节和掌控自己的课堂气氛是上好该堂课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案例进行教学。一个案例是一个世纪问题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个特殊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为:第一,以案例为教学工具,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分析、辩论和反思中获取知识。第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职责是提供意见、咨询与归纳问题讨论的结果。第三,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追求标准答案,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几个主要特征:采用非学科式、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以职业活动(行为领域)为导向的培训模式。

(三)分层合作教学法。“分层”这个概念来自于“分层教学”模式。在早期,分层教学被理解为是分层递进教学的简称,即简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实际出发,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学者提出新的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合作协调,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求得最佳的发展,借以实现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合作教学强调了以下几点:(1)学生个体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合作学习;(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注重群体的进步和发展;(4)集体性评价。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任务”作为“诱因”来激发、强化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对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习活动起着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职教合作范文篇8

关键词:职教学生;数学;自主学习

数学是职教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令他们最为头疼的学科。职教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进入职教高考班以后,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自我约束力差且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为有效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将针对“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究。

一、职教高考班的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职教高考班面向的是职业教育院校,这些班级的学生需借助参加普通高校对口职教高考进入高等教育院校,其学制一般为三年。数学是职教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职教高考中的核心占分项,但进入中职对口职教高考班的学生学习能力要低于普通高中学生,且其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弱,课堂教学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极为明显。一方面,职教高考班的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时常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去。对于他们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极高的,他们往往只愿意做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题和公式题,并不会进行过多的探究。他们学习新知识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尤为欠缺,对待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更是常常敷衍了事。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学习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学习效率也一直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职教高考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教师更应该借助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探究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现今仍有部分教师以灌输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接连的打击,他们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也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互动性的缺乏使得教师似乎在唱“独角戏”,响应的学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及进步。针对上述教学问题,职教高考班数学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及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班数学教学中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简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作用及运用价值

笔者认为,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能起到提升课堂的自主性、民主性、互动性及创造性的作用。首先,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构建及自主发展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自主性会更加强烈,学生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能创建出一个更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本身是极为活跃的,且其求知欲十分强烈,以往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氛围过于沉闷。融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互动学习是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这种教学模式集中彰显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完整过程,能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性。最后,学生能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合理构建,切实提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势必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这一教学模式虽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教高考班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教师需借助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切实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会更加紧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会更开阔,课堂教学也会更为科学化。另一方面,职教高考班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后,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会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个性能得到有效张扬,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职教高考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下面将以职教高考数学一年级“集合”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展开具体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创设教学问题

学生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接触到集合知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了解知识、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先出示学习目标,并借助适宜的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结束军训,笔者联系“军训”这一生活事件提问:“军训时第一方阵的教官吹响集合哨声,哪些学生会迅速归队?”学生答道:“第一方阵的学生。”笔者追问:“其他方阵的学生会不会听从这一指令呢?”学生答道:“当然不会,他们不属于第一方阵。”这时,笔者便及时进行了新课导入:“同学们,这就说明集合的对象具备确定性,只有属于第一方阵的学生才会听从他们教官的安排。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紧接着笔者给出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第一,阅读课本,了解集合的概念及性质。第二,了解集合的符号及含义。要求学生思考“某班级的高个子男生”“好看的电影”是否能构成集合。指导学生自行查阅教材,依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反馈自学信息,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反馈自学信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自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惑,教师需指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喜悦。结束自学环节后,笔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总结的集合概念、性质、符号及含义,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像“空集”这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而针对“某班级的高个子男生”“好看的电影”是否能构成集合,学生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学生认为,“高个子男生”和“好看”就是构成集合的条件,也有学生认为,范围太大了不能构成集合。笔者秉持中立的态度,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享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补全遗漏的知识,并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这两个条件是否可以构成集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从教材中找到可支撑自身观点的论据。

(三)进行精讲点拨,整合总结知识

经过上述两个环节后,学生对“集合”的相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小组探究问题的过程也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愈加强烈,这时教师需及时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整合知识,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知识网络。经讨论后学生们的观点依然呈对立状态。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26个英文字母”和“我们班的女同学”是否可以构成集合,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确定性”的理解。学生纷纷表示,26个英文字母是确定的,我们班的女同学也是确定的,因此可以构成集合。这时学生便恍然大悟,“某班级的高个子男生”和“好看的电影”是两个不确定的条件,因此无法构成集合。至此,学生对集合的确定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接着笔者借助“描述家庭成员时的顺序并不重要和不需要重复描述同一个人”来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无序性及互异性。同时,为加深学生对空集这一概念的理解,笔者将其转换为实例来进行讲述。笔者拿出装有数根白色粉笔的粉笔盒,问学生:“粉笔盒里的蓝色粉笔是否可以构成集合?”学生表示粉笔盒里没有蓝色粉笔,当然不能构成集合。这时,笔者换了一种问法:“粉笔盒里没有蓝色的粉笔,这件事确不确定?”学生答:“确定!”这时笔者便及时补充:“既然确定就符合集合的定义,这种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作空集。”

(四)开展课堂小测,及时深化知识

在完成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后,教师需借助课堂小测验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扩展。教师也可借助课堂小测验来查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趁热打铁”地加以解决。

四、小结

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的问题。职教高考班数学教师需重视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并将其利用好,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仇志梅.对口职教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15).

[2]彭海荣.借助信息技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职教合作范文篇9

关键词:合作课程;合作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大学课程;。

概述: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基于工作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联系知识的机会。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有助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知识中高等教育与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有利于传统教育向工作的过渡转移,而且强调高等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拓展、知识融通和知识更新。校企合作将给校企双方带来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教育主要关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可持续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合作教育与短期工作培训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合作教育中,学生是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被赋予一定的报酬,参与构成工作团体。在合作教育中,基于工作的活动构成了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学生成功完成了这些工作过程,会获得学分体系中相应的学分。总之,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实际的工作过程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大学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机会,促进双方在工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而增长才智。正是这样,合作教育被认为是联系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式学习的一种新的手段。知识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首先,有关知识社会的论述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知识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认知,知识应该是社会的,相互联系的,而且学习情境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关键作用。因此,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和杂志,也存在于工作领域中。在这种工作领域中,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工作和角色变换来完成学习。其次,知识时代的兴起,驱使员工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知识积累是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

1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是什么?

合作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工作过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区域作为学习的场所。合作教育的观点在大学系统中是全新的,而且在国外也不是很普遍,这种观点的产生基于许多原因。

1.1新兴的知识社会。

当今社会和经济中知识重要性的日益增加,需要高等教育发生转变,使学生充分做好准备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欧洲企业机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揭示,消费者导向和灵活机动性是企业改进和创新产品的关键条件,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产品的研发,改进和生产新产品的急剧发展,促使企业必须快速学习,不断吸收和利用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VenkatramanandSubramaniam认为知识以及专门知识或技能正在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资源,该观点阐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专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中,个人的技能构成了这种专门知识的基础。Kessels认为同知识本身相比,好奇心,协作和参与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个人积极主动地寻求进步以及参与合作革新。基于这个原因,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这些能力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创造真正有效的学习,因为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实践的磨练。要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学校同企业和行业部门合作,合作教育在这方面来说是能够提供帮助的。而且,学校连同企业在这种紧密的合作中会实现双赢。受到新兴知识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早以不再是知识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业、私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知识的研发中。高等教育如果忽视知识密集型组织机构或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对于自身并无益处,如果能同其成为知识生产伙伴将会做得更好。合作经济寻求知识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因此,大学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便应运而生。

1.2再评价实践锻炼作为学习的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正在受到关注。教育心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也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诠释。这种学习观点重点强调真正的学习环境,也成为支持合作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论证。教育家一直倡导将知识的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因为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只能从某种具体的实践经历中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同老师在课堂上的单纯讲授相比,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他们会认识到对于抽象专业知识以及后设认知策略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继教育心理学之后,一些研究考虑学习到工作的转换,这些研究也支持通过实践锻炼来学习的观点。OECD关于学习到工作过渡的研究中提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Billett认为,学生参与生产车间的工作过程,同时他们必须深刻领会整个工作过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参与的工作过程和具体实践项目将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1.3就业市场导向的重要性。

最后,合作高等教育体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进入复杂而日益苛求的就业市场。而且,社会期望受过良好训练的个人拥有一些在传统教室无法获得的能力,比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和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自信和愉悦的能力。再者,学生有一种从学校外部专家那里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渴望。作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首次体验,合作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将基于工作的学习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学生认为比起全日制学生,他们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OECD指出工学结合的主要优势是,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在毕业时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表现更加优秀,而且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合作教育中,教育与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共融,提高学生社会沟通以及商业谈判技能的必要性也使得高等教育中合作课程显得尤其重要,真正的工作环境对于这些技能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2什么因素阻碍了高等教育中合作培训体系的认可?

尽管有许多有力的动因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合作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认为,阻碍合作教育被认可的因素来自于对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丧失的忧虑。也存在一些非常实际的阻碍因素,如学校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

2.1高等教育的水平。

许多政客,大学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担忧合作教育中教育价值观的消亡。合作教育的反对者存在一种担心,担心合作教育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教育中学习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因而担忧学生学不到充足的理论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领会在知识的掌握中起关键作用。合作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实践训练密切相关,每天辛苦繁忙的工作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消化吸收,因此,工作过程并不能上升为学术课程。工作环境既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消化吸收,因为工作环境和学生自身都缺少能够对知识进行反思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合作教育中的培训与具有较高威信的职业课程差距很大。尽管如此,大学学历水平的下降对于相关各方都是没有益处的。即使学习被延长,课程中增添了额外的学习任务,学生还是目的明确地选择合作教育来提升自身资质。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学教师看到了拓展课程的真正意义。乐于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老板,主要兴趣不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兴趣在于吸引工作积极性高和前途光明的知识型员工,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同大学这样的知识核心建立起稳固持久的联系。大学和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双方专门知识技能与机会的增长,合作教育体系对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起到互利互惠的促进作用。

2.2学校自主。

另一个经常提到的担忧是实施合作教育时学校可能会失去自主权。因为企业支付给了学生工资,企业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共同履行合作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学校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这种影响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在构思、设计和完善课程的过程中,参与合作的企业和大学机构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自由的丧失。从质量保证和问责制观点出发,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历应负最终的责任,学生、学校和企业达成的学习-工作协议强调学校人员的这种独特的职责。在合作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这种质量保障体系一旦建立,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教育资格。如果企业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企业对学生的训练达不到标准或者违背了学校自主的原则,企业的教育资格将被取消。

2.3学校和工作领域的分歧。

更加现实的阻碍因素是学校对于企业工作范畴的生疏,还有企业教育意识的缺乏。对于学校教学员工来说,采用一种在企业通用的语言是存在难度的。有些时候学校管理者同相关企业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但当涉及到学生具体的工作任务时,学校教学人员觉得同企业管理人员交涉并不是很容易。通常的情况是,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产量的增加和学生更多地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这样导致两者之间沟通和交流无法顺利进行。要想缩小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比较难的。

经理一般都非常支持合作教育,但他们发现要想说服生产经理同学校进行合作是十分困难的。虽然企业高级管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的生产实际中,在生产车间为学生创设适当的职位以及委派胜任的培训人员是非常难的。虽然大学已经就研究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但谈到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体验,大学和企业之间合作现状的改观还是有难度的。一些小型和中型企业,已经忽视了自身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想同高等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并不容易。最新研究表明,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优先选择敢于创新的学生,这种独特的选择方式将使合作教育课程变成专门为精英学生而设。3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如何建立?

鉴于多元化、工作要求极高的劳务市场,教育心理学的洞察,新兴的知识经济及其评估研究,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基于工作的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议题。合作教育能够丰富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可以加强高等教育与行业和企业间的合作。而且,学校和企业间的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建立有特色的知识纽带,目的是发展策略和组织活动。大学和企业之间谋求合作的愿望和希求差别很大,这些机构之间的界线变得越发模糊。企业对于知识的创设和应用的能力不是主要在于他们对于知识或专门技能的掌握,而在于他们的和“吸收兼容能力”。三种主要的策略有助于合作课程的未来发展:稳定职业导师系统的建立,工作场所学生活动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3.1职业导师系统。

职业导师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实操工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进行设置和安排。职业导师在学校规定的一般能力框架范围内选择和设计学生的活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蓝图。学生活动的选择应该包括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学生犯错,在企业环境中,这时常是个引起众多争议的问题。在学生取得进步的过程中,职业导师应该预示出潜在的问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要求合作体系中,企业参与者具备较高水平的培训技巧。职业导师应该协助企业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促进学习。

3.2工作场所学生的活动。

遵循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为了完成学习,必须参与各项活动。在基于工作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对于学习是最有效的。学生的活动包含各种不同的任务和任务分配方式,这些任务和分配方式不仅要体现可操作性,而且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和项目改革创新的机会。这些工作任务应该为学生提供结识各种同事、专家、客户以及同他们共事的机会。当任务在时间上分配合理而且迎合个人兴趣和能力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当学生是按个人的发展计划来工作,同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他们能更好解个人发展的必要性。把学生看作是全体员工中具有特定职责的一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成员而被认可和尊重。“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这种思想应牢牢地扎根于企业中。

下达的任务应该提供相关产品的清晰说明,应该指出产品所要达到的标准,这对于学生在企业更好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同企业真正相关的工作任务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干劲,可以赢得所有相关部门的支持。这种任务的设计为训导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对每天学生的工作实践进行督察和评价的机会。合作教育从能力本位课程中受益,而且有助于学生特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将学校课程同合作课程联系起来,依据学生需要获得的能力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最合理的设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是学生具备的解决问题,设计和实施研究,为客户提供建议的能力。课程学习结果的好坏以生产能力来衡量而不是以知识的复制能力来衡量,这些能力需要在活跃的车间,实验室,现场工作区以及其他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发展。具有特定价值的能力主要是:一定的组织协调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对工作环境中事态的进展情况有清晰的把握,面对多重观点不至于迷失方向,对于给定的工作任务和遇到的问题能够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在工作场所培养口头与书面交往沟通的能力,激发专业积极性及成就感的能力。

3.3学习结果的评估。

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对学生成绩的评估正在成为一种特有的新的教学任务,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合作教育双方都希望建立一种透明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期间完成的产品和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估。提供清晰可见的标准产品,非常有助于对学生的产品进行评估,然而对个人能力发展方面的评估仍是未解决的问题。对于学校教学员工来说,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对工作环境中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和分级,看来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企业职业导师和学校教职员工共同承担责任。

当企业训导和学校教职员工的评价与判断产生分歧时,问题就会频繁的产生。学生在企业工作任务的策划和评价标准的完善,需要企业职业导师和学校教职员工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尤其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因为学校的教职员工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他们具备相关的全新的能力,当企业、学生和学校之间产生冲突时,教职员工的这些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评估过程和标准应该关注一系列专门的能力,还是应该关注涉及广泛专业范畴的综合能力呢?评估过程应该独立于特定工作环境来保证教育过程的标准化,透明度和客观性,还是应该专门制定以适合学生,也就是雇员进行的特定的学习经历呢?学校的校职员工可以探索关于评估的不同背景,假设和惯例,来学习处理上述的困境,因为它们时常是含蓄的。同各种企业参与者打交道时,他们可以选择一种特定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符合合作教育的整体目标。

4结论。

职教合作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精神培育;高职教师;运行机制;合作

育人机制的本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借指机器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连接关系及运行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培育运行机制是指推动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养成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机理和运行方式。在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中,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明确机制运行的主体、机制运行的机理、运行方式以及运行结果,保证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高职教师培育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决策机制

(一)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决策机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决策机制是指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决策的组成要素及运行机理和运行方式。政府部门多次提出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培育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努力,更需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高效的决策机构。组织保障,一要有机构,二要有人员。为此,建立从—77—中央到地方、到职业院校的分层分级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委员会,涵盖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人员、各类教育教学专家、行业协会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制订专门的章程,对职业教育教师培育全过程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师发展委员会是高职教师发展的决策机构。(二)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决策机制的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由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办公室3支队伍组成,形成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协同联动的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工作机制。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各级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行业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有关人员组成本层、本级的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工作委员会,负责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育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决策范围包括高职教师发展的整体规划、资源分配、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等,侧重于规划方面的宏观方面决策;专家委员会由教育教学专家、行业协会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负责具体的督导咨询、教师培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决策范围是每一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侧重于专业方面的微观方面决策,工作办公室由办公室专职人员组成,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日常工作,是方案实施的具体组织者。在高职教师发展委员会中,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管理决策,为专家委员会提供方向指导,专家委员会进行业务决策,为工作指导委员会提供专业支持;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接受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指导,接受专家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在工作过程中收集信息,将信息分类分别反馈到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修订和完善决策方案。(三)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决策机制的运行方式与运行轨迹。1.工作指导委员会。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中心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顶层设计,即着眼长远发展自上而下的层层设计,设计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包括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自身建设、整体规划,制订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运行模式等。统筹规划,对高职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各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统筹规划,整合全校教师教学资源,形成合力,整体规划包括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改研究、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教师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工作。工作指导,指导和协调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对教师培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包括把国家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政策及时转化为教学规范的政策指导,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与制订工作的质量指导等工作。2.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发展中心的督导咨询、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开展教师发展研究,有效激励高职教师提升职业精神;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提升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教师产教研指导,提升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制订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标准,指导教师教学发展;开展身心健康、职业发展规划等教师发展指导,帮助高职教师完成职业规划。3.工作办公室。工作办公室设置中心办公室专职人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组织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搭建教师交流、沟通和能力提升的平台,帮助和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组织教学示范与推广,带动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提高;组织产学宏观决策微观决策方向指导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信息反馈管理指导专业支持业务指导信息反馈工作办公室组织开展研研究,帮助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组织教学效果测评,促进教师健康成长;组织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教师个人发展指导主力教师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组织教师实践训练,促进教师技术技能巩固与提高。

二、动力机制

(一)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动力机制的运行机理。动力是指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力。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动力机制是指影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推动力及良性运行轨迹。在高职教师培育中,教师本人是内因,高职教师的职责要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激励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同时,教师作为社会成员身处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又通过教育对象——学生,反作用于社会各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高素质精良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石,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企业提高了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提升竞争力,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同时,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科研资金,创建更多的实践、科研条件和机会,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实现人生价值;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毕业生保障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人生价值实现,助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从而社会稳定繁荣,政府实现管理职能。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教师形成合力,实现“政行企校师”在高职教师培育系统中的良性循环,是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推动力。(二)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动力机制的运行方式及运行轨迹。1.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强调决策应当从高处着眼、自上而下的层层设计和规划。在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中,政府应当承担顶层设计的责任,完善《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教师法》等法规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给高职院校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给校企合作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发挥引导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作用,树典型、树榜样,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良好社会氛围。2.行业指导、校企合作。行业协会搭建信息平台、牵线搭桥,引导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企业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创新联盟,进行技术研发与攻关、项目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高职教师研发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实现校企双赢。3.教师自我激励与约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培育职业精神以胜任崇高和神圣的教师职业;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系职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修养,掌握教学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学习先进,学习榜样,时刻激励自己努力成为优秀的高职教师。

三、协调机制

(一)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协调机制的运行机理。高职教师培育协调机制是指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养成的各因素之间的分工协作原则和组织协调高效运转的轨迹。《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全程培育,更需要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在现实中,“政行企校”行政管理隶属关系不同,导致合作育人存在一定障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归属于教育部门,而企业归属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行业部委,即职业教育部门和企业非同一管理机构,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隶属教育部门的高职院校和隶属于其他行业部委的企业没有关联性,高职教育管理部门无法采取行政命令以督促或要求行业部门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属于社会团体,教育部门也无权命令或要求其参与职业教育。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政行企校”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和合作共育,共助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养成。(二)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协调机制的运行方式及运行轨迹。1.政府部门牵头搭建合作育人平台。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搭建推进产教结合、协同育人平台。政府牵头组建高职教师发展委员会,从顶层设计教育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高职教师培育中责任和义务,教育部门负责指导性意见、把握方向;政府牵头搭建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育、服务和管理的无缝覆盖,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为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养成提供优良的培育平台。2.行业协会发挥中介作用。随着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对接行业企业”办学定位的逐渐清晰,高职教育的主体责任已经逐渐从高职院校转变为区域经济内的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主体的共同责任。行业协会作为某行业内企业的指导与监督机构,具有独特的组织属性与社会属性,可以天然地成为企业、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帮助企业完成与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尽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沟通与的平台,信息包括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使用,再到人才资本价值的发挥以及收益分配的整个过程,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奠定利益基础,进而推动校企合作。3.校企合作发挥合作育人功能。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校和企业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应当按照《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通过平等协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合作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权利义务、利益分配和绩效考核等事项,实现合作育人,校企双赢。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运行机理。激励一般是指激发有机体努力追求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和达到目标的过程。激励机制是通过对影响目标各因素的需要、内动力和目标衔接起来,努力实现行动目标的运行机理和运行方式。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这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约束指对目标条件及达到目标的行为所加的限制,也可指控制、管束。约束激励对象行为的各种条件及其对激励对象行为的约束作用,构成激励对象行为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本质是激励对象和组织中的主体通过激励物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的过程。激励物是与激励对象有关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能激发激励对象的内动力,同时,规范其行为,加速达到目标;不科学、不公平的激励与约束适得其反,会削弱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消极对待事物发展,目标进程缓慢,甚至达不到目标。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激励与约束机制,是通过对影响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各因素的需要、内动力和目标衔接起来,实现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同时,对各因素行为进行约束的运行机理和运行方式。在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中,政府作为激励主体,其激励对象为参与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合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互为激励主体和激励对象;高职教师是组织中的激励对象,其直接激励主体为高职院校。激励主体通过提供具有激励性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激发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内动力,努力实现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同时,激励主体对激励对象获取激励物提出限定条件来约束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行为。激励与约束共存,为校企合作、教师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二)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运行方式及运行轨迹1.利益和责任匹配。在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组织中,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都是利益相关者,在分享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养成带来的成果时,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政府从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职业技能发展环境,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政策引导,扭转社会观念,提高职业教育学历人才社会地位,从而提高包括高职教师在内的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企业应当按照《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通过合同、制度激励和约束企业行为。高职院校应净化学校环境,制订相关制度,为校企合作和教师提供政策和条件支持,激励合作企业参与指导教学改革和高职教师培育,引导和帮助教师不断提升知识、能力和素养,建设精良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高职教师把自我价值实现和高职教育发展紧密联系,以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己任,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职业精神。2.物质和精神结合。物质和精神结合是对激励与约束对象常见的激励约束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方面,政府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明确高职教师培育专项支出;对考核优秀的优质高职院校给予招生、生均经费等政策支持和奖励性经费支持,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高职院校给予警告,直至停止招生等约束;将高职教师职业精神考核作为一项指标纳入教育部门对高职学校和高职教师的考核体系中。校企合作方面,政府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税额、政府补助和金融信贷等扶持政策等实际利益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社会责任报告,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对于高职教师,政府部门发挥引导宣传作用,优化职业教育人文环境,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职业教师,同时,强化高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从道义和责任上约束教师行为,做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师培育经费、顶岗实践经费和教师奖励经费投入,制订教师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激励政策,激励教师提升产教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奖励先进,鞭策落后者,对于在高职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晋升职称、工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于无法胜任高职教师岗位的教师要引入退出机制,优化高职教师队伍;立榜样、树典型,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修师德、练师能和铸师魂,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静,周亮,卫莉.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