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9 17:10:02

智慧教育市场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1

[关键词]智慧酒店;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酒店业、旅游业等产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智慧酒店”理念的提出,不仅要求酒店管理者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还要求高职院校正常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酒店业、教育业快速发展。

1智慧酒店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快了出境旅游的建设步伐,为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与此同时,酒店产业的迅速扩张,也加大了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传统的竞争模式不复存在,如客房数量、酒店装修、客房价格等。促使各酒店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控制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酒店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采用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以优化酒店产业结构,积极向“智慧酒店”方向发展。智慧酒店的发展需要满足相应的刚性需求,如应完善酒店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从而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有利于留住原有客源,发展新的消费群体。同时,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下,也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障酒店管理需要和服务质量,加快“智慧酒店”的发展进程。

2基于智慧酒店视域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智慧酒店”这一理念在酒店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有效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保障管理质量,以实现酒店企业的综合效益。但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仍在采用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难以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

2.1缺少正确的人才目标

近些年来,我国酒店业发展较快,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促使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从而为社会输送人才资源。但很多高职院校以培养传统酒店管理人才为主,导致各院校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的相似性,难以保障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在智慧酒店的发展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但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智慧酒店缺少认识和理解,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

2.2师资队伍不健全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开展,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而高职院校并未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导致师资力量薄弱,难以进行教学与管理,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同时,在智慧酒店视域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以保障教学质量。但现有的教师队伍不完善,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科班出身,综合素质水平较差。

2.3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办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时,需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来自主研发课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未与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导致理论课程过多,创新性、实践性内容少,缺少教学特色,难以实现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不符合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

2.4校企合作效果差

高校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优势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人才竞争力。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仅是将学生安排到合作酒店进行实习,缺少管理、考核等流程,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监管,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缺少自己的实践基地,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3探究智慧酒店视域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通过明确酒店管理展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智慧酒店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难以展现学生的价值。对此,要求高职院校强化智慧酒店意识,了解智慧酒店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正确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促使学生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例如,智慧酒店在建设上需要使用大量的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设备,能有效提高酒店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如智能门禁、交互视频系统、自动登记系统、客房自助服务系统等。因此,应树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信息化设备,以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下,顾客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灵活应对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促使学生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要。

3.2健全师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源数量越来越多,在现有的教师资源下,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健全师资队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合理配置教职人员,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科班人员组成。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能力比较差,仅能进行理论教学。而科班出身的教师,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实践能力比较强,但理论知识薄弱。导致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差,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同步培养给学生。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双师教育模式,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例如,院校可聘请智慧酒店产业相关的专业人士来校教学,有利于将先进的知识理念和管理技术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效果。还可开展教育交谈会,促使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另外,院校还可组织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训,积极学习智慧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保障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

3.3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种类比较多,包括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大多课程内容以传统酒店管理为主,且各个院校的课程存在明显的相似性,难以满足智慧酒店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在开发课程时,应对智慧酒店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有利于了解智慧酒店的岗位需求,从而开发相对应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岗位能力,确保岗位对接效果,提高岗位竞争力。例如,在智慧酒店的发展下,酒店需要不断加大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因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信息化课程,将互联网、云计算等知识以及设备操作技术等传授给学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操作水平,使其可以熟练操作智慧酒店的信息化设备,保障课程开发效果。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影响了课程设计效果。对此,院校可增设实践创新类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以保障课程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保障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企业有良好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并为学生进入市场打下了基础,解决了院校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高职院校有大量的人才储备资源,能缓解企业用工荒、人才稀缺等问题,并可降低企业的劳务成本,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缺少后续的管理、考核等工作,使得企业实训效果受到了影响。因此,院校应与智慧酒店行业共建人才合作培养管理体系,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例如,当进行事前控制时,要求院校做好理论知识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理论能力,并根据智慧酒店的岗位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岗位对接能力。而智慧酒店行业应根据实习生的数量、岗位等进行明确,做好相应的培训计划,为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基础。在进行事中控制时,要强化校企沟通效果,企业应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状况等进行记录,并与学校进行沟通。一旦发现问题时,院校可及时进行教育,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实习活动顺利进行。当进行事后控制时,要求企业、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实习成绩的依据,从而择优选择人才,以满足智慧酒店的人才发展需求。

4结语

随着智慧酒店的发展,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正确了解智慧酒店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人才竞争力,推动智慧酒店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莎.基于湖南星级酒店智慧化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纳税,2017(33):91.

[2]朱凤萍.“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智慧酒店行业发展对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以福建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107-108.

[3]王静.基于智慧酒店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200-201.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2

一、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智慧型课程体系的内涵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智慧型课题体系一方面是精神智慧,即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修养以及工作中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树立中国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行为智慧,即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常态和应激反应。智慧型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精神智慧,并将精神智慧转化为实践智慧、行为智慧。智慧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便于教师充分挖掘来自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智慧,依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创造性地选择最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表现学科内涵渗透出的智慧,借助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智慧,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其探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二、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智慧型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开始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旅游+”这样的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背景下,产业融合必定带来多种的新业态,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但是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的不合理的因素。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与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存在联系性不强的问题,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高职类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的区别度不是非常高,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类旅游管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的开设也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2.顺应旅游行业新变化的需要。“互联网+旅游”发展趋势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和升级一方面带动游客更加注重追求深度化的体验。针对旅游者自身个性化需求而设计行程的定制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这不仅要求旅游产业链上的产品供应商实现差异化竞争,而且也要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服务上也更加体现专业化和差异化。另一方面网络化趋势也使得旅游业的细分市场迅速形成,聚焦于大都市圈周边的短时间、近距离的“微度假”、“微旅游”开始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家对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的重视,乡村旅游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成为亮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不断加码,并日益成为许多城市游客“微度假”的热门选择。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带来了现实中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供需关系的变化,也要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更加注重旅游行程设计技巧和服务技能的全方位提升。同时这种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旅游产品的提供和组织方式作出改变的也带来了旅游行业职业新的变化,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增加课程的智慧含量,提升学生适应“互联网+旅游”条件下旅游行业新的发展趋势的能力。3.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要在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应用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岗证一体化的趋势,即通过实施“课证岗一体化”,真正实现“教学、考证、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为了迎合这种一体化课程的趋势,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以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际工作要求为基本构架,在强调服务质量规范化和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养成的同时,更加突出服务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和预防和处理一般服务事故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需要和市场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需要课程设置本身也能体现课程智慧的要素。

三、旅游创客空间在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生产技术等进一步融合,重构了传统的制造、服务和创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为创客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创客运动的蓬勃兴起是适应社会化创新趋势的结果。中国进入创客文化时代给旅游创客空间发展带来了机遇。创客文化的风行不仅成就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创客空间,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启发——旅游创客教育。旅游创客教育以旅游创客空间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让有想法、求实现的学生组成团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存在的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问题,让课堂更加具有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学习从模块化变成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思维模式和交往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创客空间举办的一些集体创意活动,教师可以在智慧型课程体系下更多地采用团队协作式的教学项目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参加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享和合作精神。因此旅游创客空间可以很好地为构建智慧型课堂服务,有效地探索智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和服务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问题和需要相结合。

四、基于旅游创客空间的智慧型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探索智慧型课程体系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推进,旅游业进将进入产业化、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新时代,旅游者更加注重追求自我、个性化、深度化的个性旅游需求。这种旅游新业在带来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深耕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旅游创客空间整合相关资源从而激发旅游新业态发展潜力。旅游行业新业态就要求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智慧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旅游创客智力来源,依托高校旅游创客空间项目孵化,为“做中学,学中做”理念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地与产业联系的机会,使得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智慧和行为智慧,积极开拓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和推广创客文化,使得智慧型课程体系也能更好地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2.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发展生态链。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而无形的服务要素在旅游产品中起主导作用。旅游产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旅游创客空间最重要的不是其物理空间,而是其内部所打造的创客生态,创客空间的核心在于创客生态圈。因此基于旅游创客空间的智慧型课程其课程体系发展生态链从其顶端的课程标准制定到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求能体现学生创意智慧实现,课程的建设方面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拓展课程都能提供迎合旅游创客—创业—旅游产品产业化完整的旅游创客产业生态链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智慧,提供能促进和帮助学生旅游创业项目孵化相关专业的技术指导。3.探索智慧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有效实现新途径。智慧型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能有利于教师构建智慧型课堂,能够有效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便实时调整课程进度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基于旅游创客间的智慧型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实现课堂O2O,实现课中和课后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增强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课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实现了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旅游创客空间在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并构建了班级的教学社区,为教师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协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效果,有效发挥智慧型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4.探索基于高校旅游创客空间的旅游职业教育市场化有效实现新途径。旅游职业教育市场化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中各旅游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程度和旅游职教教育发展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市场化问题主要存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和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程度上。因此依托高职院校旅游创客空间一方面可以作为平台开发各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微课程。如手工艺品制作、旅游摄影、旅游英语口语、旅游网络营销等,提高学生和从业人员某些方面专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可以对制作的微课程进行推广,让校内外的会员能够多渠道学习各类课程,并通过交流平台与创客空间相关人员进行有效互动,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契合度。

五、结语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作为旅游一线人才输出重要来源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更加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互联网+”和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趋势下,旅游创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兴力量。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旅游行业的机会更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行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更加强化学生自我能力的挖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专业发展方向上都要进行调整,以旅游创客空间为支点,以旅游行业新业态下的需求为导向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贝勇斌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婕.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孟祥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2011(10).

[3]赵富伟,吴琼.论智慧经济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12).

[4]王爱娥.旅游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6(5).

[5]周恩超,姜明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相关措施[J].科技展望,2015(4).

[6]王甜,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7(2).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3

关键词:智慧文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国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4年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随后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不断推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

1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旅游人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势下,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应顺应国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方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基础工作中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势必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并有效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加强高质量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制定符合时展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双创型”人才即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据行业的需求,通过分析在智慧文旅时展背景下,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具备的新能力,并将其项目化与任务化,形成动态的能力点和能力模块,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正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力保障。通过校企合作,还可在实践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1.3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是当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可安排、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行社、星级酒店等企业挂职、轮岗交流,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而使教师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和实践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可积极引进或聘请旅游行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聘请行业专家在校内开公开课和讲座,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

2传统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

2.1传统实践基地教学目标与智慧旅游人才的核心素养匹配度有待提高

实践基地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当前高校中的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与近年来智慧文旅时代对旅游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笔者通过个案资料收集,对17所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院系所设置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单独编码和词频统计。通过输出由培养目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形成的词云图(见图1)可知,调查高校的旅游专业在实践教育目标上均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出发,重点强调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技能”“管理”“经营”“运营”等表述出现频率较高。然而,在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跨学科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述出现频率较低。对近阶段广泛需求的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媒体、互联网传播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素养则鲜有涉及。可以看到当前高校在旅游人才实践教学目标的培养上依然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而对于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新媒体及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数字化运营的能力培养方面基本缺失。

2.2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对智慧文旅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有待丰富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旅游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旅游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特点,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自由编码,形成多个子节点。根据国标要求将编码的子节点归纳总结到相应的父节点下,形成实践教学目标构成及培养方向的树状分布表(见表1)。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多所旅游院系都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目前的实践形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技能型工作上,对于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及应用、旅游企业信息化处理、新媒体运营、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2.3传统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合作深度有限,整体规划安排亟待优化

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实战环节,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和运营管理的能力。但当前传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度十分有限,多是以高校为旅游企业提供短期实习生的方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内容大多为基层技能型的实操。对于实践内容,校内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的相关高校部门同旅游企业间缺少沟通,实践教学管理和规划安排缺乏顶层设计,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目标

随着智慧文旅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对智慧化科技以及多媒体运营的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具体来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目标可细分为以下三方面:

3.1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应用型人才

根据《国标》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的特征。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适当设置一定的技能型工作岗位,帮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接待活动的基本运行和实际操作,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经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2培养能够利用智慧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人才应当能够深刻理解智慧文旅产业管理的内涵,把握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因此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应当重点培养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的人才。

3.3培养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来促进旅游产业传播的创新型人才

智慧文旅时代,新媒体为旅游产业的品牌推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生需要熟悉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受众、运营方式及发展趋势,并开展一系列的模拟或实训联系。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安排一定的新产品策划及媒体运营工作,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其新媒体的运营能力。

4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内容

4.1构建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块

随着本科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以及智慧型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对于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资源来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学生到旅游的基层岗位实习是主要活动形式,很多学生多是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而对于企业智慧型发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将主要针对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运营两个方面的能力,以智慧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块。

4.2校企合作深度融入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

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为“学生走出去”,即学校派遣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而“专家请进来”,即邀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进入课堂为学生讲授相关实务及管理知识、学生与企业家的对话讲座、校企合作竞赛等活动鲜有安排。学校和企业依然是分隔开的两个部分,旅游企业仅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参与“协同育人”的程度较低,未能深度融入人才的培养过程。针对以上问题,应升级校企创新合作模式,从单纯走出去实习到请进来指导,从基地被动接受实习生到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校企联合竞赛等,进一步挖掘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的诠释协同创新的理念,从而为教学实践活动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加强高校对校企合作创新性的认识,完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

4.3融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学研实践共享平台的共享

在实践教育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资源,高校充分借助旅游企业的市场资源,结合在教研和科研中的思考,向旅游企业寻求帮助,如市场调查、用户分析、对比测验、高层访谈等,而旅游企业也可将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求助于高校师资,以获得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教学研共享平台还可以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数字公益服务,为开展学科竞赛提供帮助,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5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设路径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需要从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三方面入手,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三方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可由三部分组成,具体框架见图2。

5.1实现“学生走出去”

为了共同促进基地建设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开展基础操作的实践技能培养。由旅游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观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还可针对新媒体、智慧化管理及运营能力进行专业性培养。在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任务型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问卷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智慧化手段来完成旅游企业内一定的管理工作,通过一定的营销方案设计、新媒体使用、平台共建、合作推广等方式,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提升。

5.2实现“专家请进来”

为更好地实现校企互动,使得高校的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优势,将校外的专家请到学校中来。首先,可以邀请高管进校授课拓展学生视野。在专业课程的授课期间,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安排旅游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高管进校开展课程专题讲座和讨论,将最新的案例和企业实时的变化带进校园,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可以开设校企合作赛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方与企业方可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媒体资源,积极合作开展举办多种赛事,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并由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参赛作品的指导和评比,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5.3实现“产学研”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基于智慧文旅的产业发展要求,可以通过创建“产学研”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教师教研、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教师陪同学生到旅游企业同步挂职。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期间委派教师在假期期间赴企业挂职,在学生实习期,进入企业同步陪同并指导实践工作,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其可以尽快地融入工作,完成实习目标。第二,深度优化“双创教育”。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可由校内外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类竞赛。校企合作共建旅游服务智库,拓展共享平台的服务功能。高校利用旅游企业资源获取市场数据信息,旅游企业利用高校资源获取人才市场信息,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果均可在平台内实现共享。

6结论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化,标准体系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2013年,国家设立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落地生根。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城市理念快速普及,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呈燎原之势,已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智慧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需求迫切。标准决定质量,目前,城市运转系统复杂度提升,需求多样化程度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堵塞、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求城市运转更加统一高效,管理更加精细规范,迫切需要标准化建设及标准化良好执行行为,为智慧城市建设起到支撑保障作用。新县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以智慧城市为抓手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着眼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持久性、规范性、高效性,抓好标准“顶层设计”,秉持“标准引领发展,标准支撑未来”的理念,围绕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产业等特色,精准定位,精细制标,精心实施,加快实施农业、服务业标准化,绘制符合自身发展的标准体系蓝图,使城市形成一个稳定、发展、持久、开放、智慧的良好生态环境,营造流畅便捷的民生系统,打造简明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激发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城市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加高质量发展。

2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新县地处豫南边陲,豫、鄂、皖三省结合部的大别山腹地,是全国著名、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新县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以标准化推动城镇化建设,力求经济发展更现实力,绿水青山更显靓丽,红色故里更聚人气,美丽城村更具魅力,于2018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首个脱贫县。2015年10月,新县成功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为河南省21个综合试点市县之一。2016年11月,在《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扩围地区名单的通知》(标委办农联〔2016〕176号)文件中,新县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扩围名单,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县域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单位。该文件指明新县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主要内容为建设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管理五大平台和制定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政务三个方面标准体系。2019年11月,新县成功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创建评估验收。

3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需求分析

3.1智慧民生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智慧民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县初步探索形成了智慧化民生公共服务应用系统,标准化在以上智慧民生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智慧民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标准化使得智慧民生建设有规可循,有标可依,智慧民生建设通过标准规范技术要素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管理性、规范性、考核性强,建设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离,为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和民生品种提高提供了高质量的保障。其次,标准化管理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3.2智慧政务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新县现已建成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并开始了标准化的运作,目前需要进一步搭建、完善覆盖政务信息、政务服务、政务管理、工作岗位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从服务、管理、人员等角度全面按照标准化运行,推进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事项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规范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考核监督标准化、内部管理标准化七大标准化工程,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理念的转变。一是编制统一信息规范,深化政务信息整合,从全局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智慧政务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的“条块分割”“数字鸿沟”“信息孤岛”“机制瓶颈”困境,解决部门分散管理、重复投资建设、多头采集数据,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整合资源,集约建设,消除鸿沟,协同应用,共享共赢。二是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政务审批、管理、服务业务流程,公开办理程序、办结时间、收费标准等,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度,聚焦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协作化目标,推进流程优化、政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办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体验和效率。三是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人员岗位职责,使工作人员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并将标准化与效能考核结合起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量。3.3智慧产业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开展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一直以来,新县力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以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电子商务、教育体育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形态,显然,这些产业要进一步形成一流的竞争力,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与持续创新力,品牌的影响力,就需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依靠标准化支撑质量提升,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则制定方面有话语权,成为行业领域的参与者、整合者甚至主导者。3.3.1智慧旅游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近年来,新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之一,作为提升实力、拉动内需战略抓手来抓紧抓好抓实,全县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明显改善,随着新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标准化运作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旅游标准化已然成为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行业运转秩序、强化行业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实现新县旅游发展模式、解决现实问题的可靠技术保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标准体系密切相关,智慧旅游标准体系的优劣关系到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首先,逐步制定建立健全全域旅游标准体系,合理规范标准化体系布局,有效提升旅游业产品、服务质量和行业水平。按旅游行业要素划分,分为旅游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旅游安全标准等几大类,内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和全过程,应编制包括但不止于智慧景区标准体系、智慧旅行社标准体系、智慧酒店标准体系、智慧民宿标准体系、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标准体系、智慧旅游营销标准体系,智慧旅游评价标准体系等,并结合新县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标准体系。其次,加大旅游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与申报力度,做好地方标准和国行标的配套和衔接,主要围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方面研制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标准。第三,加强旅游标准实施和评价。对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等处所开展标准实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开展奖罚,推进标准的宣贯实施。3.3.2智慧电商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县域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涵盖“城市商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两个角度,新县电子商务主要侧重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进城”方面,在电商信息化建设、电商管理与服务、电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体系、电商绩效评价等方面实行标准化,通过凸显优势、固化特点、优化流程等技术手段,有助于农村地区留住人才,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促使电商专业人员和农业从业者一起加入促进电商发展,有助于完善交通、物流等公共配套设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消除农产品或滞销或热炒的不良市场行为,解决农产品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互联网+农业”的农村电商,形成“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实现农产品和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扩大、稳定农民就业范围,就近转化成城镇居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3.3.3智慧特色产业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新县根据自身地域特征,结合本身实际优势,着力打造、推进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以大别山干部学院为核心的红色教育产业、以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的涉外教育产业、以360余公里智慧型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红色教育要保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涉外教育要保证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增加生源数量,拓宽出国培训、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教学环境,建立素质优良的师生队伍,提升校园安全维护和文化品位,都需要应用标准化的手段,树立教育理念,细化教学内容,规定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模式,规范课堂、现场等教学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考评体系。对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智慧化建设、管理维护、安全保障、商业开发进行标准化,有利于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使用效率、效益,有利于推进户外拓展、教育营地、研学旅行、竞技比赛、文艺采风、康复保健等项目开展,从而加快推进体育、旅游两项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步道经济,打造户外培训基地,步道沿线开发民宿、餐饮和旅游观光等方式,带动群众致富,真正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健身之路、富民之路、强县之路。

4构建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

4.1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一是目标导向,统筹规划。按照新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科学构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二是保障基础,突出特色。固本强基,搭建通用基础、基础设施、基础信息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基础性标准体系,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定顺利开展,同时,结合新县实际,凸显新县地方产业特征,满足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需求。三是形成系统,不断完善。充分考虑标准体系中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与其他领域标准体系的关系,体现系统性,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和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查漏补缺,因地制宜研制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对相关标准进行相应修订,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四是立足实用,分步实施。充分了解需求,深入开展调研,密切联系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密切联系新县经济社会、各个行业现实发展状况,立足实际,着眼实用,搭建可实施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同时,密切结合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制定主次分明、分布合理的阶段目标,做好部署,抓好时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标准化工作。4.2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在标准体系范围的顶层,包括国务院、部委相关方针、政策和规划及地方相关方针、政策和规划66项,这些是指导性文件,标准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标准都是在顶层文件的指导下编制的。整个标准体系范围内,包括通用基础、基础设施、信息化支撑、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6个子体系847项标准。6个子体系既保障了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又突出了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既包含了现行有效的国标、行标、地标、团标,又包含了针对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专门研制标准,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通用基础子体系包括标准化导则、术语和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和数据标准、评价指标标准等101项,其中国家标准79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是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通用的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子体系包括水网标准、能源网标准、市政公用设施标准、城市建设标准等134项,其中国家标准69项、行业标准65项、涉及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标准。信息化支撑标准子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118项,其中国家标准91项、行业标准17项、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9项,涉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标准。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子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政务服务标准、专项应用标准307项,其中国家标准160项,行业标准73项、企业标准74项,涉及安全、医疗、养老、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标准。产业与经济子体系包括产业规划标准、产业升级标准、新兴产业发展标准163项,其中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65项、地方标准50项、企业标准16项,涉及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方面的标准。安全与运维子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标准、运维保障标准24项,其中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3项,涉及保障安全运行方面的技术、管理、服务、测评标准。

5结语

新县构建了实用有效的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在当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了质量,提高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在实践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新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标准化建设、标准引领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郭理桥.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刘国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县城的突出作用与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社区;系统架构;社区场景

1引言

2017年12月27日,山东广电网络公司招远分公司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48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之一,智慧社区建设已成为公司2018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已提升到助力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公司认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电网络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可以大力提升广电网络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宽增值业务发展空间,为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智慧社区建设意义

广电网络参与智慧社区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广电网络的市场化,也有利于智慧社区的顺利推进。家庭是智慧社区的核心单元,是三网融合的首选战略要地,家庭市场是广电巩固高清市场的核心,也是实施“广电+”行动和“宽带广电”战略的重要途径。三网融合以来,广电网络无论从用户规模、用户结构老龄化、低龄化,还是从市场竞争,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广电网络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势在必行。利用建设智慧社区的契机,实现从单一业务向全业务运营转型,实现为“智慧社区”建设助力和“战略转型”发展的双赢局面。

3招远广电智慧社区建设

3.1智慧社区定位。我们认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智慧社区建设,以广电网络资源为依托,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生活习俗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本地业务特点,努力打造贴近社区用户的个性化服务。3.2业务发展规划。目前规划及上线的业务有两大类:一是政务类,主要包括应急广播、公共导视、信息、政务信息查询、远程党教等内容;二是民生类,主要包括居家养老、健康小屋、空中课堂、平安社区、家居安防、交通出行、商圈购物等内容。3.3总体架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省级平台提供全省公共信息服务,市、县两级平台侧重于本地化及个性化服务。3.4终端机顶盒。终端机顶盒软件为适配智慧社区鉴权功能做软件修改:优化机顶盒启动流程,机顶盒显示主菜单、判断网络条件后增加智慧社区鉴权功能;增加主菜单广告位与个性化图片替换功能;定义主菜单、直播界面遥控器一键进入智慧社区功能。3.5视频监控接入。监控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前端高清摄像机、网络视频录像机NVR、视频综合平台;智能宽带电视监控系统主要由监控采集转发、录制和视频回放、监控后台管理等三大功能子系统。3.6其他内容接入。政务信息、社区信息、教育、其他等信息(图文、视频)通过智慧社区内容管理系统统一内容上传、制作、审核、等;针对接口类应用通过开发标准WEBSERVER接口对接第三方系统,数据通过接口从第三方系统数据库获取。3.7平台安全要求。(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应和广电自身的认证鉴权系统相结合,实现统一实名身份认证,能够向区域范围内所有系统提供用户身份数据服务,能够为智慧社区应用整合提供支撑,满足单点登录的需求。(2)密钥管理。广电智慧社区平台不同于通用互联网平台,它还承担着安全播出的重要功能,对于各类应用的接入,应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密钥管理应提供信息安全加密传输的功能,通过密钥管理可进行公钥和密钥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

4招远广电智慧社区场景

(1)走进社区,只要打开电视、手机、不出家门就能查询看到社区的文件通知、各种公告、各类服务信息,社区群众可以随时和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互动。(2)社区党员打开电视就可以参加党员教育活动,参加组织生活、视频会议。(3)社区群众想办事,通过电视屏幕就知道如何办理,来到社区中心,远程可视电话就可办理。(4)走在社区花园、广场,伴随着优美的公共广播音乐,惬意健身休闲。社区突发情况,通过公共应急广播可以第一时间给每户居民。(5)随时能看到社区公共场合的监控画面,发现可疑情况一键报警;足不出户遍享招远美景,共享城市化建设成果。(6)社区议事协商会议、学习活动、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现场直播到家家户户,还可以随时回看、投票、互动。(7)老人独自在家,出现意外情况,通过居家养老系统,一键求助,服务中心、社区门诊第一时间赶去援助;手指轻轻一按,社区周边商家立刻送服务上门。

5结束语

智慧社区依托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广、传输稳定、网络安全性高的特点,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社区服务运营模式,为广大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智慧社区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极大地增强了有线运营商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三网融合下智慧社区的建设[J].中国有线电视,2014(1):24-27.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当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旅游业都十分关注智慧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态。具体来讲,智慧旅游其实依赖于物联网、智能数据等的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它致力于让游客进行自主的旅游体验。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等接受到旅游企业所提供的全面的旅游信息管理和服务。这样一来,对于游客而言,在他们旅游的过程中,有关信息搜索、购买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受到全面的智能化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存在明显区别,前者更具现代化,非常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得到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要素从而形成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在动态过程中,每个课程要素都能够致力于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实现对学生们的专业培养。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一般的课程都分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这三个层次,其中专业设置中包含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而课程体系中则有专业课程内部体系的问题,最后教材体系则是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中主要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性是技能技术课程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就旅游专业来讲,其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有灵活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能力,还需要学会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要求教师顺应时展需求,有效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新形势,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但是就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来讲,传统基础课程占据大部分内容,而且,也并没有满足智慧旅游的需求,为学生们设置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旅游知识的相关课程。(二)课程内容重复。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重复的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基础理论课程包含内容多且十分全面,其中涉及到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课程知识,但是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关于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知识。其次,在专业课程上,具有范围小但是内容全面的特点,其中涉及到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在旅行社管理中,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行社市场营销都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景区管理中也有出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方向上有分化,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如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存在于专业内部知识中。(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实践性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鲜明的特点。当前情况下,我国有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法在一毕业后就从事于旅游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这要是因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薄弱。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们也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酒店管理、导游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

二、“智慧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智慧型的旅游人才。面对智慧旅游的盛行,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在设置旅游专业课程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旅游专业课程中去,以此来让学生们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强化自身与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们成为智慧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强化与智慧旅游企业的合作,以此来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一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避免人才的培养脱离现实轨道,而且,这也能够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智慧型”旅游人才来讲,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需要联系到多个领域的内容,特别要求掌握信息领域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云计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得“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联合。目前,就国内外旅游业情况来看,他们都十分认可“智慧旅游”理念。为此,高职院校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要想有效培养人才,首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们受到有效培养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学生们的能力。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体现在:没有确立培养人才的方向,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清晰等方面。(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教师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人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微课、翻转课堂等的有效作用,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进行良好的体验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促使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建设云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展开活动,实现学习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样一来,便也有利于师生全面提升自我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这一方式,也能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通过观看学生们的网上学习痕迹,可以总和出大数据,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弱点,这样一来,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善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相关内容。(三)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由于企业的经验主义,导致专业知识难以朝着教育资源方向进行转变。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这就必须要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这样一来,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大优势。(四)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各个地方中,高职院校是本地区的高校。为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立足于当地,从当地拓展到周边。而且,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服务。所以说,地方文化特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来强化当地文化特色,并有效增强当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五)设置实训室,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这类课程有利于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课程也同等重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要为学生们设置实训室,以此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实训室的设置,它们要么不设置实训室,要么就是不充分利用实训室,在这种情况下,实训室并不能够发挥自身的真实价值。所以,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们成长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实训室的设置,并重视发挥其有效作用。

总而言之,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无法顺应智慧旅游发展的脚步,使学生们难以在旅游行业中顺利就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无法达到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标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应该满足智慧旅游发展要求,对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让学生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充分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成长为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耀星,叶颖.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转型升级[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5).

[2]张旗.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7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市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百强评比中,慈溪市位列县级城市第九名,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43,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3G无线通信网络已在全市基本覆盖,各类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家庭,用户数超过3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已在城区全部实施,目前已覆盖4万户,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至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2.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咨询、培训、监理等中介性服务进一步拓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培养、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安排1500万元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实施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网新智慧谷破土动工,慈星纺织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慈溪创诚银河网络有限公司与慈溪行知职高合作开办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培训服务。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市民中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1.57%,年平均增长20.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家电、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优势制造行业有较大增幅,并拥有一批市场前景的智能产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已有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科技创意等业务为主的软件企业100余家,其中市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40%以上,年达到12亿元。信息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慈溪凌宇软件有限公司、慈溪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公司快速成长,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年成立,我市动漫产业起步发展。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改造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企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市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超过了90%。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建立了家电、物流、化纤、轴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毛衫网、慈溪家电网、慈溪天天发物流网等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发展势头良好。

5.公共领域及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党政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网上办公覆盖市、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民政救济、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消防、数字档案、数字国土、警务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就诊一卡通等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顺利实施,81890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开展。农村信息化得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普及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技110等信息教育和农业网站基本普及,徐福村等智能社区(村)示范建设正在实施。

回顾“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信息产业总体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纵深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层次不深;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二)发展形势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环境承载容量,都已十分有限。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市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市委、市政府以年5月在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框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几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事项,并提出结合慈溪特色做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指示。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为慈溪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4.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我市在同级别城市中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后,江北区已明确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江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城市先行区,杭州湾新区已成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其他县市区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优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慈溪打造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慈溪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我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抢占先发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我市实际,树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案例,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地位。至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家电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增育市软件企业20家以上,基本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信息产业占新兴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发展30—50个智慧产品。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

1.继续深化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制造应用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轴承、汽摩配、化纤、模具等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慈溪综合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智慧贸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家电、轴承、轻纺等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三是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的现状,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构建智慧能源应用体系。贯彻实施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全面实施推广的决定,从用户端智能电表、调控一体化开始,加快推进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智慧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近海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

5.加快推动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逐步推动文化商务区企业智能总部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

(二)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街道)和农村的智慧健康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3.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安居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以网新智慧谷、文化商务区和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4.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慈溪旅游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1.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2.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社区公共智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商务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信息的和查询。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完善各类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居民能便捷地应用各类信息终端实现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等各类费用自助支付。

4.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慈溪”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建设工程的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依靠无线网、宽带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等有效支撑,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3.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法院、民政、档案等数字化工程,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五)大力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信息家电、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每年培育软件产品50个以上;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孵化器1个;加强软件产业主体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每年新认定市软件企业4家以上。一是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网新智慧谷、慈星纺织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及市级软件孵化器,促进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国企、央企及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较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服务基地,营造智慧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以网新智慧谷等软件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组建软件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软件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产业领域开展创业。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和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提升软件企业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大力促进动漫制作、游戏开发、影音设计等数字内容产业和工业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多种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行业性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性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中心、工业性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点明显的服务外包产业群;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开展研发、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服务外包;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业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信息服务业发展。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每年扶持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家电、光电产业、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新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智能家电研发推广基地,加快形成以智能家电、网络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为重点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依托慈东工业区内重点功能区域,积极打造我市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设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形成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七)强化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慈溪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按照具体建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在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领导和建设能力。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慈溪行知职高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我市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规范化管理。

2.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撑和评估考核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课堂;时装画技法;教学模式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1]。因此,信息科技在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现代化、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在这种重视深度融合教学与科技的大背景下,智慧课堂应运而生。本文以高校服装专业“时装画技法”课程为案例,探讨其开展智慧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策略,以期丰富高校智慧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让课堂更加多元化、智慧化和现代化。

1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智慧课堂是当下一种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新型教育形态,其实质是将信息科技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授课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在智慧系统中使用面向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智能化和定制化学习服务,为实现指定教学目的而进行的高效率、开放式、有深度和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和科技运用上具有其独特的创新价值,其主要特点如下: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智慧课堂运用线上云平台获取学生的个体特征数据、学习情况数据等,并依托数据挖掘、聚类、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全面管理教学过程的全数据和网络连接等全过程,并进行数据深挖、分析。以数据直观的展示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准确地享有第一手来自学生的学情资料。互动开放的课堂。智慧课堂运用智慧化的应用支撑平台和移动学习工具,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便捷化、立体化,能够无屏障地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此外,能够打破学习空间的限定,线下线上可同步实施,双管齐下,更好地将课前、课中、课后融汇贯通,实现更具开放性的智慧教学。个性智慧化的课堂。在智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前预习评测分析和课中随堂测验实时分析,达到对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学习水平的评估,有利于精准育人地制定辅导方式和教学方案,实现个性化的“一对一”教学。此外,智慧课堂能够智能化、定制化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让教师可以即时作出评判以调整教学策略,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充分凸显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

2时装画技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时装画技法》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连接服装设计专业其它相关课程的至关重要环节。它不仅设计师表达创作理念的重要途径,更是衡量服装设计师设计能力、创作水平及审美修养的重要标杆。然而由于其沿袭传统技法类课程性较强,在课程教学中偏重时装绘画的造型基础和画面艺术感,而难以适应市场的创新性、工艺性和应用性,主要问题如下:以传统美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忽略时装画的实用性。在目前的“时装画技法”教学课程中,着重强调时装画的画面艺术感和造型基础的表现,忽略在设计实践中时装画具有更直接、更纯粹的用途———满足生产需求与商业要求。以传统临摹为主导的课程训练,忽略时装画的创新性。因为十分强调时装画逼真效果和艺术形式美,在教学环节中课程的大半部分都是临摹范画的训练,此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技法课程单一乏味通病,很大的局限了教学对象的创新性,打击了学习的兴趣。以设计为主导的课程教学,忽略时装画的工艺性。课程往往过于强调时装效果图的设计,而对服装结构及工艺图的绘制等知识仅仅简单带过。导致学生仅注重时装画的设计效果,而缺少对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的理解,使在后期将效果图向服装实物的转换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技术信息,导致后期成衣制版和生产困难重重。

3智慧课堂模式下《时装画技法》课程的教学设计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较强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实际市场要求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服装设计工作的能力。但目前时装画技法在当前许多院校都存在着教学枯燥、教学效果不突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等现象,因此,下面将以《时装画技法》课程为例展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3.1开展智慧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时装画技法》课程一直沿用传统技法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大量临摹效果图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技法功底和审美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且不能直接转化为设计实践的能力,与未来服装企业的实际工作技能需求不匹配。将智慧教学引入《时装画技法》课程,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中学生的实践互动,课后的成果交流,都可以充分引导教学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大提高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时装画技法》课程开展智慧课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合肥师范学院所提供的超星尔雅学习平台以及学习通APP等其他专业信息科技教育平台,都可以为智慧课堂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其承载了丰富的视频、课件等电子教育资源,并涵盖了完整的网络教学功能和互动插件,有利于课堂互动的实施,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实现对学情的整体把握。因此,《时装画技法》课程具备开展智慧课堂充分的实施可能性。3.2开展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根据岗位需求,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针对《时装画技法》课程,笔者主要使用3D仿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将新的专业知识,行业发展的新技能充实到智慧教学中。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让时装画技法课程真正发挥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作用。教师课前在信息教育云平台上建课,上传课程相应的教学课件、课程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课程前期阶段,主要围绕人体基本比例、结构动态、着装表现等基础知识点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入门,课程后期阶段,上传的教学资源也应循序渐进,由易入难,主要以分组合作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在研究实践中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式学习。授课前,教师可提前在学习平台学习任务,并根据平台数据统计,摸底学生的水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师在课中教学时可采取3D仿真教学法,将企业前沿运用的3D人体仿真视频技术引入课堂,在3D动态人体上进行生动的讲解,能够更好地将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点以一种动感直观的效果呈现出来,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角度人体结构比例的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课中教学时可采取案例分析法,适当减少繁多的临摹训练,重点提高时装画的实用性、时尚性和实践性。选择将服饰面料、服装款式、服装工艺等代表性实物向教学对象进行讲解与展示,帮助其从二维服装向三维服装的转变,全方位了解服装相关结构和实施工艺要求,以保证效果图的实用性,使时装画技法教学更好的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教师在课中教学时可采取项目实践法,适当加入服装项目实践或服装竞赛的驱动,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中。例如“合肥第四十五中学春秋季班服设计项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项目拓展的导入,突出时装画技法在实践环节的运用,加强学生对不同技法的分析把控力,培养学生系列效果图的表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如图1所示)智慧课堂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将学习空间延伸到课后。学生在课后可反复观看微课,并随时下载课件资源。教师在课后可利用信息教育平台或者网络软件作业,并根据平台统计的学情分析,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资源。课后教师亦可进行网络辅导答疑,可随时进行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促使学生深刻巩固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当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传统技法类教学模式弊病百出,研究以《时装画技法》课程为例开展智慧教学,将服装设计岗位需求结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新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的新技能充实到智慧教学中,优化智慧课堂教学创新。这不仅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次有益尝试,更将是促进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效果的高效手段。未来,还必须紧随时代步伐、与企业同步,不断寻找适合《时装画技法》智慧授课的教学策略,推进服装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2]余子砚.服装画技法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3]潘春宇.“时装画技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02):166-168.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9

模式带有系统性、稳定性、标志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发展已有进步,但总体仍处在转型阶段,尚未完成角色边缘化、格局自闭性和基于专业服务局限性的转变,发展空间狭小、服务途径闭塞和社会业绩偏低的弊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值得欣慰的是“以人为本”“六化同步”的中国特色现代智慧城市建设之梦,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改革与创新。而且国外图书馆发展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发展思路,如本世纪初,英国伦敦的IdeaStore(创意店或概念店)就是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教育服务、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专业和就业技能培训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典范。学习借鉴不可或缺,但绝不可照搬照抄,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犹如智慧城市建设,基于理念和国情不同,各国选择道路和模式也可不同:美国以宽带网络主导型智慧城市为先,瑞典以绿色环保型智慧城市著称,新加坡以“智慧国2015”资讯通信驱动型智慧城市见长,日本却以“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数字信息技术覆盖型智慧城市独步等。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也不例外。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基于城市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特色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借鉴嵌入理论,推动服务方式转变,优化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一个顺应改革致力发展的思路。

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

社会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嵌入(Embed),是舶来品,源自当年美伊战争新闻报道,后被信息通讯技术移植运用,而今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和各类工程等领域,成为一门应用性显学。新世纪以来,将此概念引入图书馆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笔者提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指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向全民、融入社区、以人为本、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超时空服务为特点、以互动发展为保障、体现终身学习教育特点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其要义是嵌入服务,核心是“具体关系以及关系结构”[2],对象是城市居民,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教育及其生命发展,关键是互动发展。

2.1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特征

嵌入作为一种渗透参与机制和合作互动方式具有可行性和普适性,但运用于智慧城市中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领域,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一体性、互动性特征。2.1.1鲜明时代性时代性,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社会特征。一是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六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强了发展的指导性和规范性,强调了发展协同性和全面性,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二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变,高校图书馆面临改革新课题。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新世纪,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加快,对城市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质是对教育的诉求。传统的精英化和阶段性教育已逐步让位于大众化与终身化教育。高校图书馆传统社会服务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但就现状看,无论服务观念、内容与方式都与智慧城市要求尚存不小的差距。改革重点和难点在于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走出校园围墙,融入城市空间,深入用户需求,提供灵活便捷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与平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对知识技术学习教育的需求。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2.1.2浑然一体性一体性,是嵌入主体与对象合作关系构建的要求,也是嵌入型服务模式的结构特征。诚然,从独立性看,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是不同概念。高校图书馆是嵌入主体,属于行业专业图书馆范畴。智慧城市是嵌入客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兴形态。两者性质与特点不同;但从关系性看,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在社会学视域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同源性。在空间理论下,两者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内生性。一方面城市是高校的依托,为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与物质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科技文化知识信息传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和实现终身学习教育的理想场所。彼此交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2.1.3卓越互动性互动性,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机制特征。一是制约性。是事物规定性与影响力的表现,是制约转化为促进的关键。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资源与IT技术支持,但关键是人,基础在教育。高校图书馆兼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职能和优势,但也离不开社会资源与环境条件支撑。这种规定性法则决定两者发展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独立系统中完成,必须通过彼此合作互动,方能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互补性。是生态意义上普遍存在的发展方式和根本动因。关键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智慧城市是自然与社会空间契合,是科技与人文整合,无疑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高校图书馆是专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知识信息人才的重要来源。三是促进性。是互动功能与效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城市发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优势,从政策资源环境上推动教育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的“育人”优势,为城市用户提供便捷灵活多样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通过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等,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与创新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

2.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内涵

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是一个建立在两者资源与合作基础上的复合体系,就内涵而言,包括资源、信息、素质、就业、教育、人才培养等要素,共同支撑与架构这一模式空间。2.2.1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当今世界“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公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实力。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知识创新和信息保障。因为一个知识贫困与信息闭塞的城市绝不可能成为智慧型城市。关键是构建一个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立交桥。一是知识信息传递。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文本和信息资源优势。欲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关键是保证知识信息传递,推进资源能量转化。既取决于观念变革,重构知识信息自由平等的服务意识,又决定于技术升级和体制改革,加快4G网络建设,扩大资源开放度,共建城市公共知识信息数据库和服务体系。惟此,才能使知识服务社会化,信息供给最大化。二是知识信息共享。是城市民主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的体现。城镇居民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群体,而且目前为数不少还处在弱势状态,事实上的知识信息贫困与不均衡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高校图书馆应把知识信息共享放在首位,面向市民,深入社区,通过举办网校与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方式,为逐步实现知识信息自由公平公正共享提供可能,促进城市智能化建设。2.2.2城市素质提升与共建所谓城市素质,是指市民综合素质整体状态和发展程度,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科技文化、心理体魄等,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社会教育服务的深层内涵。一是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期,面临市场经济和亚文化思潮的冲击。智慧城市需要确立一个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城市精神,支撑发展,应对风险。高校图书馆拥有弥足珍贵的科技人文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赋予其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足以使市民从中获得思想启迪,情感陶冶,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二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城市素质的基座。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在这方面,“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生活和文化进程服务的[3]。”高校图书馆作为城市高端教育学术机构,不能不关注并服务于城市基本素质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关键是集聚全社会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共同分担合作共建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其中,既要阳光普照,更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转岗待业居民与新市民)文化和教育状态,提供必要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培训机会,保证他们的学习教育权益,促进城市社会全面均衡和谐发展。2.2.3就业创业支撑与完善城市就业,是天下难事和民生大事,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一是创新发展就业创业体系是智慧城市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矛盾突现期。转岗待业和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就业压力的纠结,又遭遇“技工荒”的困惑。破解这一难题,惟有改革,别无选择。当此时刻,隶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根据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职业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嵌入对接城市就业创业工程,提供“菜单式”和模块化的教育服务,解决劳动力素质和职业能力偏低问题,为充分就业创业提供可能条件。二是创新发展城市就业创业体系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重点领域。在较长时间里,大学被世人视为“象牙之塔”和“精英教育”。诚然,崇尚知识学术,培养专业人才始终是大学之道,无可厚非,但决非脱离实际,淡薄社会需求。面对城市发展加快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势,高校图书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应借鉴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为所有社会劳动者服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履行图书馆社会职能和义务。2.2.4终身教育体系与构建终身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和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方向。因为城市发展不再是唯“GDP”数量规模模式,而是转向以人的素质为核心,主要依靠知识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首先,智慧城市是一个重知识、讲学习、全体市民素质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终身教育学习是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城市居民终身学习接受教育的理想场所和服务中心。其次,智慧城市呼唤“更智慧”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支撑。高校图书馆面对知识创新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应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学习内容与方法,满足城市用户对新知识新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三,城市终身教育需要建立一个面向人人的学习教育体系。城市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学习教育需求。这种多样化决定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个性化特征,应面向所有用户,以人为本,分型培养,加强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社会职业发展与生活需求。第四,终身学习教育是社会生命发展的要求,体现为时空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终身性。高校图书馆应着眼于教育全程性,构建一个适应城市生命发展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今日之发展需要,而且为其明日发展服务。2.2.5高端创新人才与培养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说到底是人才培养。但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走在前列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未将人的重要基础作用及人才培养提高到战略层面。建设智慧城市,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财富不是金钱(或在他的时代指黄金),而是指生产性资源——人、知识和资本。”[5]智慧城市不能不重视高端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掌握智慧技术的人才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重点是培养智慧型的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途径是基于高校图书馆资源、技术、人才和环境优势,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和“文化化人”功能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端创新人才支撑。

3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

社会教育服务策略的实践探索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并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推动力,必须制定相应对策,包括战略与战术的支持与保证。国外经验表明,没有统一可供套用的模式,惟有从本国国情、城市特点及高校图书馆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择优路径,方能形成彼此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3.1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空间定位

空间是点线面层关系的综合,运用于社会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拥有自己的空间结构和运行特点,是意识、资源、制度、关系的总和。3.1.1智慧合一智慧合一,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理念定位。智慧城市本质界定具有先导性,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方向和前提。目前,世界智慧城市建设所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事实上反映了不同的行为理念。总括而言,大体分智能型和智慧型,前者是传统城市信息化升级,特征是注重资源与技术要素及其作用;后者代表了发展趋势,主张智(科技)与慧(人文)合一。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适应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不仅要物化的智能基础,而且要人化的智慧保障。“智慧合一”体现了智慧城市的本质,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价值定向,处在空间的核心地位,起着引领发展的作用。3.1.2优势互补优势互补,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资源定位。相对而言,城市终身学习教育是最大规模也是层次样式最复杂的教育类型,需要优质资源来保障。目前,城市社会教育正处在快速增长与转型发展阶段,但资源的短缺薄弱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引入市场机制,综合社会力量,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资源(人财物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是资源空间定位的关键。3.1.3终身构建终身教育,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的时空定位。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作为国际教育思潮,具有全面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国民教育特征,是城市社会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主体。在传统意义下,城市教育长期处在单一封闭阶段,制约了社会终身学习教育开展,影响了城市产业创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建设智慧城市,知识创新与产业更新,极大促进了职业与技术发展,人们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提高应对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弱势群体也才有改善与发展的机会。3.1.4双向驱动双向驱动,是指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关系(机制)定位,建立在对接合力互动之上。一是理念对接。当今城市发展愈来愈注重联盟合作。在此战略框架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要确立联盟发展新理念,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开放与合作。二是制度规范。不仅推进建章立制,纳入法制轨道,而且形成以制度保驱动促发展的局面。三是机制互动。源自于内在需求,也离不开外在协调。无论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和“公转”与“自转”的关系,建立双向合力驱动机制,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预期。

3.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路径选择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篇10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推广

对于当前社会的大多数人群来说,旅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是对当今旅游时代的准确把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的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加之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每周5天工作制及每年5至52天不等的在职带薪休假制度,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正在大幅度增加。在时间和经济基础同时满足的条件下,旅游者的数量不断增多,旅游需求不断提高,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为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如火如荼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作为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旅游产品,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的产业经营者大多数属于农村地区,拥有着淳朴的民风,地域优势较为明显。然而,绝大多数经营者缺乏现代化旅游产业的运营经验,自身素质偏低,使得其市场竞争力偏弱,长此以往,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因此,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就要首先解决诸如旅游无门路、电话问不到、网上无信息、开车找不到、沟通不通畅等方面的困境。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通过互联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等层面,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不仅能够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也能够更好地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及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1智慧旅游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背景

智慧旅游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旨在改变我国旅游城市目的地局限性强、市场狭窄、恶性的削价竞争严重等现状,从而发展新的旅游市场。开拓乡村旅游市场,需要把握有针对性群体的主要需求。1.1面对社会现状,积极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农民市场,使农村的人能走出去,城市的人能走进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旅游收入。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依然集中于城镇,市场狭窄、恶性的削价竞争严重已成为普遍问题,因此,发掘新的旅游市场非常必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巨大的人口基数为形成较大的客源市场提供了可能,未来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将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外出旅游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开发农村居民旅游市场不仅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也将成为拉动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举措。农村市场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民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农民的旅游消费欲望将逐步增强,农村的购买力将得到极大提升[1]。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他企业在农村设店的运营成本,减少了农民的购买成本,进一步聚集了农村购买力,因此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村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众多旅游企业只要调整渠道模式及营销模式,更好地迎合农村消费文化及农民的消费心理,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必将赢得商机。1.2大学生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乡村旅游产品消费的新生力量。相比农村居民,大学生拥有更加充足的出游时间,也具有一定数量的可自由支配资金。现如今,我国大学生市场异军突起,正在成为旅游市场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群体。大多数大学生对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热情,喜欢品尝乡村美食,从而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了解民俗体验等,很多人愿意结伴参与乡村旅游,旅游消费支出也相当可观。旅游企业只要在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和设计时充分考虑该群体的需求,注重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开发设计,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心理特点设计创意旅游产品来吸引大学生度假休闲,便能够催生潜在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2]。

2乡村旅游发展面临主要难题

2.1缺乏可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乡村旅游消费主体为城市居民,因此,在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中,要有可以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原则上,乡村旅游市场为近程性市场,距离城市太近不能摆脱城市的影响,很难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距离城市太远则易超出消费时限,造成旅多游少的状况。所以,在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在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半径数十到上百千米的城边游憩带范围内。随着社会交通方式的变化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这一范围将不断扩大,距离适中、具有可依托功能的旅游消费城市选择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2.2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营销模式创新不足。乡村旅游的核心展品现已成型,但普遍缺乏精心策划与包装,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目前大多数属于粗放经营,现阶段只能够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休闲服务,更多是放任游客自行游览,整体一盘散沙,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并未真正体现。更多的旅游者习惯了酒店干净舒适的环境,对于乡村的卫生及生活设施简陋、条件差不适应,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经营者的收入。加之乡村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安全、供水、卫生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乡村经营者及从业者的文化层次有待提高,专业技能有待加强,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使得大多数的乡村旅游都局限在一日游,经济效益极为不理想。2.3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目前,乡村经营者的经营特色不够丰富,能够让游客观赏和参与的活动还很少。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一般的少数民族聚居部落多以展示民族风情,如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节日等为主。而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乡村都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这就需要依靠农村的一些常见资源进行包装和宣传,如给游客提高采摘、种植、畜牧的实践机会,在丽江的一些乡村经营者已经开始摸索这一发展模式,并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如拉市海的草莓采摘、苹果采摘等,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让游客在果园里自行采摘,使参与性和趣味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严重不足,具有独特乡土气息,鲜明乡村意象的产品少之又少。大多数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雷同,缺乏创意,卖点不足,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与推广[3]。因此在今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乡村旅游产品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的基础和关键。

3基于智慧旅游模式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在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物联网、云计算等电子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信息得到了智慧化的处理,渗透到乡村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塑造乡村旅游创新形态、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中国许多地区,结合乡村旅游景点特色,为游客们提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服务模式,已经促进了一体化、全方位的旅游新体验,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1)借助智慧旅游网络平台,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为旅游者展示乡村旅游景观,更加形象地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的生态理念,加深游客生态意识,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2)智慧旅游也可以改变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提供传统乡村旅游的营销模式,让游客从低层次的旅游活动逐步提高到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满足更多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3)当智慧旅游全面贯彻到旅游中,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研究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信息数据,让经营者能够更清楚旅游消费者群体,消费能力,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等,有针对性地对市场需求采取更加准确的营销,为游客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细致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互联网+”让乡村旅游更加触手可及。开辟了乡村旅游新的发展空间,释放了新动能,创造了全方位的智能化体验服务,让人们对于乡村旅游更加期待。

4智慧旅游模式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4.1借助互联网推广传统民间艺术,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通过互联网推广宣传板块、实景展示等,将民间艺术和旅游景区联动,实现从游客的实地参观到实地参与制作,使得皮影、泥塑、紫砂、刺绣、文房四宝等传统民间艺术充分彰显地方特色,与游客紧密接触,加深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创新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5]。4.2通过互联网的便捷与交互,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智慧旅游的便捷能够让游客在陌生的地方了解到更多当地的旅游资源及配套服务,提高了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自主性和互动性,也能够让游客了解更多当地的乡村人文内涵,不仅在物质上有完美体验,更在精神上获得愉悦的感受。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民俗特色,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能够展示更多乡村的人文内涵,比如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传承至今的意义等,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合理开发,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提升当地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4.3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开发特色庄园模式。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可适当借鉴台湾庄园的旅游发展经验,将食、宿、行、游、购、娱紧密结合,深度开发“农业+乡村旅游”产品组合,拓展乡村旅游产品层次,逐步由农业观光向休闲、体验发展,并通过与携程等平台合作,借助手机APP客户端等智能平台,引导游客深度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6]。4.4创新“互联网+”古村古镇乡村旅游产品。古村古镇是乡村旅游产品中的独特类型,民风淳朴、古韵十足。目前,在旅游发展中传承与商业化的矛盾在不断加深,游客过多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互联网+”古村古镇乡村旅游产品势在必行。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思维,打造“互联网+古村落+旅游创客”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借助当地乡村最具特色的非遗、书画、手工艺品及个性化农产品等旅游创新产品,形成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智慧乡村旅游的通达之路,增强网络宣传、咨询、预订和支付等功能,加强游客的交互体验,深层次地引领游客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4.5乡村旅游产品的智慧化营销。网络营销主要采用各种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开创了面向全球的营销窗口,使一些地理位置较弱的乡村也能够与其他的旅游景区拥有一样的宣传途径,可以把自己区别于其他旅游的优势资源展示在游客眼前,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展示自己,吸引游客。越来越多的游客主动通过网络来获取旅游信息,实现线上旅游消费,互联网通过信息传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而智慧旅游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为游客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更加方便游客获取各种信息,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对于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来说,由于乡村经济基础的限制,很难组织大范围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只需要一些技术人员就能够与消费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节省广告费用,更加符合乡村旅游经营者的需求。

5结语

智慧旅游引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风尚,在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体验、智慧服务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提供了便利,为新时代下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黄美忠.智慧旅游环境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7(10):41-43.

[2]马洁.智慧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2016(10):79-80.

[3]毛峰.“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4]彭丽,谭艳,周继霞.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合川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4(12):49-50.

[5]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