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时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35

政治时事论文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与时事政治教育互相补充,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高中思想政治作为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肩负着使学生了解国家最新情况的责任,但是因为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对于要求与时俱进的政治学科本身来说,就会显得相对滞后。另外,高中政治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而时事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并且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对于高中政治教材来说是很好的补充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当下的时政热点,还能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时候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应到时事政治中,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三)促进政治教师的自我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这也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要想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首先教师要先学会。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也就是考验自身专业素养的时候,教师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强化自己的文化素养,紧紧掌握时代脉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要将新的教学观念引入到高中政治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身边的时政热点,并且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政治来调节课堂气氛,在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合理融入时事政治。前面我们提到了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多种好处,虽然说时事政治对高中政治的教学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叫过犹不及。只有当时事政治的运用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否则就会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在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的度。虽然对于在什么时间引入时事政治没有固定的说法,但是研究显示,在课前引入的效果最明显。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还处在课下的活动中,此时引入跟课程相关的时事政治,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从课下拉回到课堂中,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顺利过渡到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郝俊芳.浅谈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3):13

[2]唐鸿.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8(8):66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2

根据收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外交公文记录第1326号记载,1931年5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森岛守上呈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周刊《满洲评论》发行事宜获准①。另据日本学术界的考证,早在1931年初,橘朴、野田兰藏、小山贞知及小林英一等日本在华文人,便不时在大连举行私人性质的文化聚会,主题大多是谈论时事、特别是中日两国的政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野田就中最先提出了创办时事评论杂志的创意[1]。负责疏通工作的是曾任《东方通信》社记者的小林英一,他通过旧交在关东军及关东州厅迅速开始活动。先是从关东州厅打探评论类杂志刊行的相关事宜,并向坂垣征四郎寻求援助;得知时事杂志的刊行极为困难以后,他又在关东军内部进行疏通,并通过关东州厅的友人极力促成此事。与此同时。兼任满铁和关东军特派员的“满洲青年联盟会”理事的小山贞知,也频繁游说关东军的上层,并得到了橘朴的至交、时任关东州厅外事课长河相达夫的助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1931年5月27日终于取得了《满洲评论》的发刊许可,条件是需要缴纳500元的保证金,并须在许可日开始50天以内发行创刊号嘲。其时杂志的运营资金、事务所和编辑人员等诸多问题尚无着落。野田遂于7月上旬返回东京,意欲向亚细亚学会筹措资金,结果因告败而未归,留给橘朴的是主编的机遇。不仅如此,该刊同时面I临了其他杂志提出收购《满洲评论》发行权、实行联合办刊的局面。坚持自主办刊的小山贞知,先行垫付了500元保证金,并恳求关东州厅将创刊号的发行延期到8月15日。小山拜访了当时在满铁涉外部资料课做特派员的橘朴,并承诺由自己来负责周刊运营,聘请橘朴负责编辑业务及相关事宜。橘朴当即应诺,并主张应启用新生力量从事编辑工作。为此,橘朴找到了资料课的同僚大缘令三和上文所述的小林英一,还有大蟓的手下田中武夫等人,组成了创刊号的编辑阵容[3]。该刊文学专栏正式创设于1936年,就杂志本身的历史而言时期较晚。但相关文艺文学专题的文章刊发却几乎与该刊诞生同步,并横亘了《满洲评论》办刊14年。伪满时期知名日本文学家山口慎一,创刊伊始便担任责任编辑助手工作,翌年初升任责任编辑。他以矢间恒耀和大内隆雄这两个笔名,分别发表时事评论和文艺报道,两种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当时伪满文坛乃至中国近代文坛做出了研究。应该说,作为时评周刊中的文艺元素,《满洲评论》文学专栏及文艺报道是对时事的一种恰如其分的折射。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国内主战的军部地位浮升,并最终导致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的道路。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立,中国东北地区彻底沦陷。在此前长期的殖民渗透过程中。东北地区已涌入了包括文化人士在内的大量日本移民,关东军也企图利用这些在华活动的日本文人,为自己的殖民文化统治服务。《满洲评论》的问世可以称得上是应运而生,但其存在却有着极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刊物本身、特别是文学专栏并未受到当局高压舆论管制的束缚,保持了高度的自由度和相对的真实性。因此,从全新的角度对《满洲评论》及其文学专栏做出分析,弥补《满洲评论》研究空白,对本世纪的新伪满洲国问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下文分述该刊主编橘朴和文学编辑山口慎一,从办刊方针与文艺栏目构成两方面考证《满洲评论》的政治立场和艺术追求,探寻评论周刊中时事与文学的初衷。橘朴,长期在中国活动的日本报人、新闻记者、汉学家。1881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县。1905年任札幌《北海时报》记者。翌年,24岁的橘朴来到中国,担任大连《辽东新报》记者,1913年开始从事中国道教研究。1916年从事北洋政府财政、税制、土地制度的调查工作。1917年任“满洲报社贸易部”总经理,1922年成为《京津日日新闻》主笔,并确立了在华日本报界人士的稳固地位。此间同时编辑《支那研究资料》(1917—1918)、《月刊支那研究》(1924—1925)等杂志。笔墨所至触及了以民间道教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及社会结构。为其后主编《满洲评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作为《满洲评论》总编辑的橘朴,历时长达14年,横亘了伪满洲国历史的全过程。他不仅主导了《满洲评论114年的思想与言论动向。而且在坊间赢得了“《满洲评论》即橘朴,橘朴即《满洲评论》”的称道[5]。橘朴在中国思想、宗教和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评价为日本近代思想家之一。他在华40余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近代政治局势、中国东北农村均有深入的研究,是伪满洲国时期从事中国研究的知名日本学者‘6。。橘朴50岁上逢九--]k事变,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其后他积极投身“满洲国建国运动”①。事变爆发后,橘朴在《满洲评论》上发表了《我的方向转换》一文,成为他此后从理论到实践朝着“新方向”转型的历史印迹‘7。。他最初是反对九--/k事变的,他认为“这只不过是田中内阁时代的东方会议和皇姑屯事件的皮毛”,是“军部的盲目行动”,还预言“这种局面是暂时的,东北地区财政和内政迟早要回归到满洲地方”。并以此为主旨开始执笔《百分之百的怀疑论》一文,准备在《满洲评论》上发表旧J。1931年10月,经小山贞知斡旋。在奉天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东拓楼,橘朴会见了关东军司令部参谋坂垣和石原。早在同年春天的3月12日,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从旅顺移住大连桃源台的橘朴。就曾与石原莞尔私下会面,就“满洲”时局交换意见‘9。。此次会面彼此心照不宣、惺惺相惜.并决定了橘朴的“方向转换”。此后的橘朴,仍保持和石原等人的频繁联系。并为伪满洲国“文化建设”呕心沥血。1931年11月改造社出版了橘朴的《满洲与日本》。这是一本为日本侵华行径提供“理论依据”的书。同月,“自治指导部”成立并聘任他为顾问⑦。这年年底,他与野田兰藏等结成了“建国社”,集结了支持伪满洲国的一批在华日本文人,唱颂伪满洲国存在的合理性。1932年1月下旬。又应关东军的旨意。组织成立了满铁经济调查会。同年6月,他还与石原莞尔有过密谈,商议伪满洲国人事组织问题。+7月“协和会”成立,橘朴出任了该会的理事①。橘朴“转换”后的“方向”,就是用民主主义的理论为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开脱,并幻想在资本主义扩张的大环境下实现所谓“大众利益”。橘朴作为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日本近代思想家,倡导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长期在中国东北地方实践“农村合作社制”[101;但其文化活动的本质,却是在关东军的指使和资助下,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提供“理论武器”。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与民主主义的自由民权、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与社会主义的民众利益于一身的橘朴,其思想内涵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

他作为该刊主编,主导了《满洲评论》的主要舆论导向。他执笔撰写了《满洲评论社告》,为该刊特别是时事评论栏确立了政治立场:“一、科学且公正地对支那时事做出批判与评论;二、做具有解说性质的政治经济社会纪事杂报;为支那及满洲现势做出判断提供必要的内外部文献资料;四、用平易朴实的文体,传递科学且实用的新闻。”[1此橘朴主张的这一办刊原则,奠定了《满洲评论》中时事部分的基调,也对文艺栏目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口慎一,1907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自幼来到中国,东亚同文书院毕业,1929年进入满铁工作。他与中国近代文坛一直保持着深入接触,与鲁迅、郁达夫、田汉交好;他以《满洲评论》为阵地,翻译了中国左翼文人朱其华的政治经济论文,并引介了东北文学家古丁、爵青等人的文学作品。因其积极的左倾思想,他遭到当局严密监管,几次被捕入狱,但始终不放弃在文学上的创作和研究。他凭借自身对中国东北近代文学的深厚了解,著《东北文学20年》一书,奠定了他在伪满文坛上不容小窥的地位【l2。。自1932年初的《满洲评论》第2卷第1期,山口即发表了评论《支那学界一瞥》。随后又于同卷第2期、第3期发表了《中国文艺与文化之展望》和《中国舆论界就满洲问题之讨论》两篇文章。前者是文艺报道,而后者则是时事评论,但就两篇的内在联系而言,都是针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伪满洲国成立前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探讨中国近代文学特别是东北地区文艺发展方向何去何从的问题。1936年第10卷后,在山口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满洲评论》文学专栏最终确立并走向成熟。在他的主持下。《满洲评论》聚集了大批日本左翼文学青年为《满支文坛时评》投稿,这是文学与时事的有机融合,是二者互相映射、彼此关照的真实体现。该栏目刊载了以山口为代表的《阿Q之眼》(第10卷第18期)、《何谓满洲文学作品》(第10卷第19期)、《鲁迅之死》(第11卷第18期)、《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之启迪》(第23卷第23期)等一系列文学报道和文艺评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满洲评论》多元化的文学部分构成,成为该时事评论刊中特殊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而言,发表在文学专栏的文章以文艺评论居多,特别是对当时的伪满文坛多有反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前后几次追踪报道,对现今考证东北文学史有极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对中国近代文坛特别是鲁迅的关注,也是该刊区别于同时代报刊的显著特征之一。

以《满洲评论》为舞台.在山口的带动下成长起来了一大批在满日本知识青年。这些左翼文艺分子与山口一道,撰写了大量文学色彩浓厚、不受政治因素干扰的艺术评论,这不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该刊的“评论”机能,也在一定意义上为繁荣伪满洲国文坛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殖民文学伴随殖民政策而生长”;与此同时,“殖民文学又加速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步伐眦托】。就《满洲评论》的情况而言,在橘朴确立的刊物言论主导为针砭时局之前提下,山口及其文学专栏促成了刊物栏目构成的多元化、充实了办刊主题与内容。四80年来,包括日本的学术界在内,与《满洲评论》相关的研究成果甚少,导致这本杂志的史料价值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解读和充分的认定。作为伪满洲国研究的重要文字依凭与历史记录,《满洲评论}28卷总计约700余期的内容,留下了政治、文学、经济、军事、农业、民俗以及伪满洲国相关机构人士变动等极为丰饶的原生态史料,改变这种现状无疑已成为中外学术界的当务之急。橘朴作为一位日本近代的思想家,其研究价值近年来得到中日两围学界的日益关注。橘朴是《满洲评论》舆论导向的灵魂,《满洲评论》也是他新闻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文本存在。可以断言,橘朴作为主编,中止了《满洲评论》成为关东军喉舌的命运。与之相对.山口慎一是伪满时期的代表性文学家。他作为具有左翼思想的积极进步人士,以文学为武器与日本军国主义展开了斗争。他将《满洲评论》中的文艺要素最大化,使该刊成为了日本左翼文人在伪满的重要活动舞台。橘朴与山口慎一对《满洲评论》的影响,恰如该刊中同时充斥着的时评与文艺两种力量,既互为补充,又彼此作用。可见,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文学在受政治时事左右的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和影响力。想必这就是《满洲评论》的创刊初衷,也是时事与文学的共同初衷。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明代诗论家对杜诗诗史说的阐释有着独特的视点,杨慎首发其论,驳斥诗史合称,认为诗不可兼史;而许学夷等依据杜诗本身特色,虽在理论上同意杨说,但对杜诗诗艺的评价从另一角度肯定了杜诗诗史说;王文禄则从杜甫本人人手,揭示出诗史产生最根本的原因。他们推动了杜诗诗史说的发展。

自孟綮《本事诗·高逸第三》以诗史之称评价杜诗后,这一说法便成为后代诗论家考评杜诗的重要层面。观孟綮所论,“毕陈”、“推见”、“殆无”表明叙事详尽,而“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指明所叙事类,由此而论,诗史意应为杜诗详尽地记述了自己的生活事实,接近似《史记》列传体的诗。晚唐时,李肇的《唐国史补》,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康骈《剧谈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事,如《悲陈陶》、《悲青坂》、观水涨》、《草堂》等。及至宋代,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云:“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依据,古号诗史。”以时事来申述孟綮语“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已将杜甫个人的历史置换为当时的社会历史,依据是杜诗多处涉及当时事,且多首杜诗直叙时事,或叙议时事。而史绳祖在《学斋占毕》中云:“……先儒谓韩昌黎文无一字无来处,柳子厚文无两字来处。余谓杜子美诗史亦然。为其字字有证据,故以史名。”姚宽《西溪从语》云:“或谓诗史者,有年月、地里、本末之类,故名诗史。”此解释方法发展到极致,便出现了史注杜诗。刘克庄《再跋陈禹锡杜诗补注》云:“盖杜公歌不过唐事,他人引群书笺释,多不咏着题。禹锡专以新旧唐书为按,诗史为断,故自题其书日:‘史注杜诗’。”在他们的论述里,诗史的意义变为杜诗中语言的实际可考了。诗史中史义的变迁,可视为进一步阐明杜诗的必然结果,然时事与一人之史差别巨大,且以时事义诠释诗史,值得商榷。

明人对宋元诗话,多作省悟、反驳。他们不拘泥于前代论述,多有发明。何景明《明月篇序》以诗“贵情思而轻事实”为理论基点,对杜诗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博涉世故”、多叙时事的杜诗,比、兴少而赋体多,与《风》诗传统相背,不合诗旨。王廷相亦有相近的看法。对“诗史”说辨证尤力的首推杨慎。他紧承二人路数,对诗史说作了更细致的驳斥。《升庵诗话》卷四《诗史》云:“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记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夫六经各有体,《易》以道阴阳,<书》以道政事,《诗》以道性情,《春秋》以道名分。后世之所谓史者,左记言,右记事,古之《尚书》《春秋》也。若诗者,其体其旨,与《易》、《书》、《春秋》判然矣。《三百篇》皆约情合性而归之道德也,然未尝有道德字也,未尝有道德性隋句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于直陈时事,类于讪讦,乃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如诗可兼史,则《尚书》《春秋》可以并省。”何谓诗史?“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史记言,纪事,诗多不纪时事,应各司其职,这是体例的区别要求;且诗以含蓄为旨,杜诗直陈时事,怎能含蓄?这两点共同奠定了杨慎“诗不可兼史”的理论基础。虽然在实践中,以韵语纪时事的诗已经存在,由于诗不可兼史,后世就不应用诗史之名来称道和概括这样的诗,此显示着诗学理论的规范。然如胡应麟对杨慎此论指出的一样,诗史不首出宋人,应以孟綮为先。据上分析,孟綮诗史中“史”并非指时事,应指杜甫一人之史,杨慎反驳了宋人之见,但没有反驳孟綮诗史之义;且他没有对杜甫诗史诗作细致分析,缺乏充分而实质的例证;以“韵语纪时事”概括诗史的意义,显其浅陋。继他之后的王世贞对此论述作了修正,《艺苑卮言》卷四云:“其言甚辨而核,然不知向所称皆兴比耳。《诗》固有赋.以述情切事为快,不尽含蓄也。语荒而日‘周馀黎民,靡有孓遗’,劝乐而日‘宛其死矣,它人人室’,讥失仪而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怨谗而日‘豺虎不受,投界有昊’,若使出少陵口,不知用修如何贬剥也。且‘慎莫近前丞相嗔’,乐府雅语,用修乌足知之。”“述情切事”与“韵语纪时事”或“直陈时事”区别显明,且赋不以时事发之,以此来驳杨慎“诗不可兼史”不能成立。杨慎论含蓄,《诗史》云:“《三百篇》皆约情合性而归之道德也,然未尝有道德字也,未尝有道德性情句也。”由“未尝有……字也”、“未尝有……句也”可知,杨慎的含蓄意义就是诗中所寓美刺褒贬不应用语言直接说出。这样的观点在评论杜诗中也有表现。《升庵诗话》卷八《不嫁惜娉婷》云:“杜子美诗‘不嫁惜娉婷’,此句有妙理,读者忽之耳。陈后山衍之云:‘当年不嫁惜娉婷,传粉施朱学后生。不惜卷廉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深得其解矣。盖士之仕也犹女之嫁也,士不可轻与从仕,女不可轻与许人也”;又云:“‘锦城丝管纷纷,半人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花卿名敬定,……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含蓄要求诗意多采比兴手法,以达到讽诫的诗教目的。王世贞认为“赋,以述情切事为快”,不尽含蓄,反驳杨慎由《三百篇》引出的“诗皆含蓄”的论断,又得出了“诗不皆含蓄”的结论,还不能说明“以韵语纪时事”的诗便可以被称为好诗,且进一步推论为诗可以兼史,诗史之名可以称论杜诗。不能推翻杨慎第一论点,便不能作如此的推论。他在末尾云:“‘慎莫近前丞相嗔’,乐府雅语,用修乌足知之”,能证明诗可以这样写,有历史传统可依,然与诗史无涉。他仅以单例(赋相对比兴言,“语荒”等相对刺淫乱言)反驳杨慎,未能把握杨慎理论核心,故此论还不能为诗史提供深入而恰当的阐释。

及至许学夷,其《诗源辩体》对杜诗诗史说的论述,为诗史说提供了新的阐释意向。许氏云:“愚按:用修之论虽善,而未尽当。夫诗与史,其体、其旨,固不待辩而明矣。即杜之《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哀王孙》、《哀江头》等,虽若有意纪时事,而抑扬讽刺,悉合诗体,安得以史目之?至于含蓄蕴藉虽子美所长,而感伤乱离、耳目所及,以述情切事为快,是亦变雅之类耳,不足为子美累也。”闭诗与史体旨分辨明晰,诗不可兼史固然正确;杜甫诗史诗抑扬讽刺,虽纪时事,然不离诗体,不应将诗与史合称赞颂杜诗;述情切事为快的杜诗,皆感伤乱离,耳目所及,非史家笔录史实,为变雅体。他肯定了杨慎“诗不可兼史”的理论观点,立论却与其不同:杨慎认为史主纪事,诗不记事,故诗不可兼史;许氏认为诗能抑扬讽刺,史不能抑扬讽刺,故诗不可兼史。可见,许氏更关注杜诗诗的特征。他在《诗源辩体自序》中云:“汉魏六朝,体有未备,而境有未臻,于法宜广;自唐而后,体无弗备,而境无弗臻,于法宜守。易昌:‘拟议以成其变化,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呜呼,安得起元瑞于地下而证予言乎。夫体制、声调,诗之矩也,日词与意,贵作者自运焉。窃词与意,斯谓之袭;法其体制,仿其声调,未可谓之袭也。”他认为诗应分体与境或体制、声调与词意,在论述杜诗诗史说时,自然也将杜诗的体制和词意区分开来论。“抑扬讽刺”不是诗体,是诗旨,杜甫诗史诗合诗旨,不能以史称;纪时事诗,为诗人亲身所历又出于感伤乱离,不失《毛诗序》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此而出的诗体可视为变雅体,合诗体,不能以史称,故杜甫这些诗不应以诗史之词命名。许氏集中论述了杜诗本身的特征,从诗的角度完全肯定了杨慎所反对的“以韵语纪时事”的诗,说明它既合诗旨又合诗体,最终认为杜诗不应以诗史来称,可谓与杨慎殊途而同归。然而,此论还不能驳倒诗史之名的成立。许氏承认诗史之义应指杜诗纪时事,其合诗旨,合诗体,对这些诗因纪时事引起的争论作了新的解释。在杜诗评论上,他不囿于宋人观点,对诗史名篇的艺术特征作了尽情的发挥。如“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叙情若诉,皆苦心精思,尽作者之能,非卒然信笔所能办也”,“子美五言古,凡涉叙事,迂回转折,生意不穷,虽间有诘屈之失,而无流易之病”,“子美五言古,如自秦州人蜀诸诗及新安、新婚、垂老、无家洎七言律声调浑纯者,为甚精细”,“如《哀王孙》、《哀江头》等,虽稍人叙事,而气象浑涵,更无有相类者”,“谢茂秦云:‘长篇最忌铺叙,意不可尽,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妙。’苏子由云:‘老杜陷贼时有《哀江头》诗,予爱其词其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愚按:子由此论,妙绝千古,然子美歌行,此法甚多,不独《哀江头》也”。杜甫诗史诗多用叙事,涉及时事,但并未伤害诗意的表达,诗艺的创造,其原因一是杜诗皆作者苦心精思所为,非史实录;二是杜诗皆迂回转折,气象浑涵,表现出作者个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些论述具体而充分地阐释了杜甫诗史诗的诗学特征,此非史能比,亦非一般诗人能比。纪时事,“不足为子美累也”,不应构成杜诗阐释的中心,杜甫个人的语言创作,杜诗的独特风格才是阐释的重心所在。许氏的这番论述巧妙地回应和深化了孟綮诗史说的本源意义,有关杜诗的具体阐释也证实了“以韵语纪时事”的诗皆是“杜甫个人创造实践”的结论,使杜诗诗史说的讨论本然回归到杜甫本人。然而,因时事人诗而引起的诗与史的辨证,以及诗与史能否合一问题的讨论,许氏没有作深入的阐释。

论述诗史说,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吻合,这是许氏留给后人的阐释方向。谢肇浙《小草斋诗话》云:“少陵以史为诗,以非风雅本色,然出于忧时悯俗,牢骚呻吟之声犹不失三百篇遗意焉。至胡曾辈之咏史,直以史断为诗矣。李西淮之乐府,直以史断为乐矣。以史断为诗,读之不过呕哕。以史断为乐,何以合之管舷?野狐恶道,莫此为甚。”嗍“胡曾辈之咏史”中的史,相对胡曾辈,已经是过去的历史,故据上下文可知,“以史为诗”中的史指过去的历史;“忧时悯俗,牢骚呻吟之声”指杜甫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当时的心境和情绪,前后史义显然存在矛盾。谢氏的矛盾述说,透漏出了诗史说阐释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即:“诗史”中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两《唐书》等史书中史,同形而异义。依孟綮所言,诗史之名的核心是诗,在他的论述中,前半为诗之内容,后半为诗之效果。

诗中“推见至隐,殆无遗事”的正是“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之事,诗史中史的含义很明确,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的事,史字为此现象的符号标识。然而,这样做在理论上很容易造成意义含混。宋人将诗史中史落实在时事上,使史脱离开诗;杨慎基于宋人论断,完全将诗史分开来论,说明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诗不可兼史”的驳论;这些均可视为诗史中史字带来的负面效应。许学夷更关注诗史说名下杜诗自身的特征,多少回避了诗史概念本身存在的矛盾,仅论到“夫诗与史,其体、其旨,固不待辩而明矣”;谢肇浙依循许氏的视角(不注重诗史概念本身,只注重杜甫和杜诗的特征),便将此视角存在的矛盾凸显了出来。论述杜诗诗史说必须首先辨明诗史概念,否则便造成了诗史说与杜甫诗史诗的双向背离:杜甫诗史诗在诗艺上阐释越显明,诗史之义越模糊,混乱。因为对二者的任何阐释都只是为了阐明一个问题:以诗史之名指称这些杜诗特征合适吗?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云:“叩于汝阴李遐年,李日:‘诗史犹国史也。《春秋》之法,褒贬于一字,则少陵一联一语及梅,正《春秋》法也。”’诗寓讽谏,多褒贬当时,与《春秋》等史以史事纪录来经世资鉴,虽方式不同,社会功能却是相同的。这可为诗史之名的成立寻找到一定根据。此观点在宋代还不昌明,至明代则甚多。如程敏政云《诗》美刺于《春秋》褒贬同一扶世立教之意,后世词人遂有以诗咏世者。唐杜少陵之作妙绝古今,号诗史。第其,且多长篇,读者未能遽了。”闱以诗咏世,求美刺,与史寓褒贬一样,可达到匡正时政,教化子民的目的,这只能说明诗与史在此点上是相同的,不能就此断定诗可以与史合一;以诗咏世,也并不能说明记录时事的诗便可以称为诗史;“所识者皆唐事”和“史记录的唐事”存在本质差异。杜诗诗史说的内涵和诗史中史的内涵不应简单地因诗与史在某点上有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就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在这一点上,王文禄则另辟蹊径,为诗史说的成立找到了更为可信的根据。他在《诗的》中云:“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动人。今人诗在前,意在后,不能感动人。盖杜遭乱,以诗遣兴,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故称诗史。”“当时气象”指诗中事景情的接受性再现的景象;以诗遣兴,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旨。兴或意才是诗创造的唯一源泉,这样,诗才能做到事景隋真实的表达。诗史中史由“诗应以意为先”、“作真实的表达”这一论断衍出,应为诗中再现出来的过去事实。具体而生动的事景情并非一般的史能够囊括,若用史字统摄它们,难以让他人接受。然而,王文禄明确指出杜甫创作的基本原则,为“意在前,诗在后”、“各各皆真”,这为诗史说的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杜甫意在前,诗在后,故能真实的再现出当时的客观事实,他的诗也因此具有了史的价值,“如见当时气象”。宋人胡宗愈《读杜工部诗集序》所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阿是此论最好的延伸阐释。

综而言之,诗史中史指杜甫“禄山之难,流离陇蜀”真实的生活,指真实再现的当时社会历史,还指“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等杜甫和当时民众真实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杜诗不仅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且成为当时人在政治祸乱中哭嚎和呼唤的真实描述,正如浦起龙《读杜提纲》所言“可见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直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即使诗史中史有了明确而丰富的内涵,那么能否断定诗史之名在理论上就一定能够成立?这仍待进一步的探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杜诗这些丰富的内涵用一个合适的词来命名。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4

[摘要]如何加强职业学校政治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职业学校政治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美德教育要采取的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传统美德政治教学渗透

如何加强职业学校政治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笔者试就职业学校政治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职业中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人生观教育于政治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职业中学政治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中学政治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采取的措施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政治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职业中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两学一做;顶岗实习;预备党员;可持续性;定性定量分析

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面向全体党员的学习教育。高职学生党员是此次学习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环节的一部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到实习单位参加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实习。在这段时间,学生党员半工半读的特殊身份,要求实习生党员经常往返学校参加学校党组织各项学习教育不太现实,这加大了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管难度。加强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强化党员意识,确保党员队伍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我们应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思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建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考评体系,确保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党员队伍的质量。

一、当前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考察缺乏持续性。学生入党之前的培养考察从推优上党课,到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最终成为预备党员,都有严格的考察制度,相对来说,入党之前的培养考察机制比较完善。但不可否认,入党之后的培养考察总体有所欠缺,后期的培养考察力度不够,缺乏持续性。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学生党员离开学校,遍布在不同城市不同单位工作,预备党员考察培养更是缺乏持续性。(二)培养考察评价缺乏系统性。高校普遍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和培养考察,但是入党之后的培养考察普遍得不到重视,预备期间的考察培养缺乏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只要预备党员不犯原则性错误基本可以如期转正,而忽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三)培养考察缺乏监督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虽然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学生都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但实习指导老师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实习情况等,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动态不会深入了解;加之高校负责党建工作的老师人手有限,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不像在校期间那样方便快捷,行之有效,对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两学一做视角下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考评体系探索

预备党员不仅要注重思想建设,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时事,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更要有立足岗位,积极工作,服务社会的示范作用。鉴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半工半读双重身份,以及在企业实习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克服地域上的障碍,确保党员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一)政治理论知识定量评价体系。熟悉政治理论知识是一名合格党员的最基本要求。党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经常性教育,其基础在学。按照要求,全体党员均要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章,这是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前提条件。处于顶岗实习期的预备党员更要在学上下功夫。要带着问题,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关注时事,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只有通过不断的政治理论学习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在不良风气面前能够不忘初心,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在工作之余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等多途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如关注共产党员网站,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等不断自我净化。老师可以在系部网站,QQ群、讨论组等公布最新的学习内容并就一些时事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加以探讨。为了检测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学生12月初返校这一教学环节,在此阶段安排政治理论学习的中期检查,可以通过考试或知识竞赛等形式来进行定量评价,同时在转正答辩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力度,对政治理论学习不过关的预备党员要延期转正,此举旨在让学生党员明确做合格党员的标准和条件,养成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意识,紧跟党中央的步伐,争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的合格党员。(二)思想动态把控的定量定性评价体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思想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思想汇报是党员增强组织观念和提升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是党组织了解党员思想状态的有效途径,鉴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定期回学校汇报思想不太现实和方便,我们可以借助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新媒体进行思想汇报。虽然不能用思想汇报的次数来衡量思想建设,但这对更及时准确了解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我们可以加大思想汇报的频率,如月汇报,季度汇报以及年度汇报。月汇报要求汇报人每月25日前发送电子邮件简短地给介绍人汇报本月自己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同时要抄送一份给支部书记。鉴于季度汇报一般是手写材料,需要存档,为此汇报人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发给介绍人和支部书记,同时,学生党员每个季度至少要电话联系介绍人一次,汇报这段时间的思想动态等,以便介绍人和党组织能第一时间掌握该生的思想动态,对存在的困惑进行解答,让学生党员能够在顶岗实习期间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年度汇报是预备党员对自己一年预备期方方面面的综合阐述,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转正申请中加以体现。每月、每个季度是否按时进行思想汇报以及介绍人的意见将作为能否顺利转正的一个依据。此举旨在确保在思想上做到心中有党,在党爱党,争做一名讲规矩、有纪律的合格党员。(三)实际行动的定量定性评价体系实际行动是党员身份最好的诠释。在实际行动中是否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努力工作,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评价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1.学习情况的定量评价体系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还承担着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学习任务。实习周记和实结的质量反应了该生的学习态度和实习态度,论文质量反应了该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以及论文写作态度。学生党员应该在学习上带头争创佳绩,处于半工半读身份的学生党员应该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应该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实习周记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学业成绩不达标的预备党员延期转正。在此期间,学生党员应积极主动协助指导老师、班主任做好本小组或本班同学实习联系工作,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2.工作表现的定性评价体系做合格党员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关键,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一丝不苟履行党员标准。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的工作表现正是其知行合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通过视频聊天了解学生党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习单位度过的,用人单位对预备党员的综合表现是最为清楚的,因此,实习单位对预备党员预备期间表现综合评价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在综合评价时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客观地对该生政治觉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乐于奉献的精神,能吃苦耐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如果实习单位有党组织,可以借助单位党组织对学生党员进行关心和帮助,力争成为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表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管理是保证党员队伍纯洁性,先进性的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推动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考核。

作者:夏月梅 陶莉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丛森,等.“两学一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25-26.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6

刘信蓉同志,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一位教师,她担任四个班的语文教学,任春招班的班主任,是语文组教学任务最重的一位教师,她在各个方面表现较出色。 在政治上,该同志积极认真地参加政治学习,积极收听收看时事新闻,时时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策,认真学习和宣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工作服从安排,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对公益活动热心积极;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该同志始终实践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认真钻研职高语文,做到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她订阅了《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读书杂志》等刊物,认真吸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到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在教学中,该同志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把握课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做到“一课一得”。该同志还善于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相应教法,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文与道的统一。师生双方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由于主观努力,教学效果良好,受到老师和学生好评。该同志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2003级计算应用四班的柏柔羽、樊锐分别获得“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小康社会”演讲、征文一等奖。 该同志在承担春招班的班主任工作时,费尽心思,想尽办法,顺利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春招班是我校进行实验的一个班级,学生来源不同广,学生素质低,文化底子差。她接受了班主任后,针对现实,她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经常找学生谈心,分析,讲道理,口干了,她喝口水再讲,头痛了,她停一停再说,终于使一大批“问题学生”明白是非,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有了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全校的体操比赛中表现好。一期以来,春招班没有出现过打架斗殴事件,这和她所做的耐心细致的工作分不开的。 该同志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承担了学校“作文三步法”教改实验,编写了《实用应用文》,参与了“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等试验工作。该同志善于对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撰写成教学改革论文《心悟、口诵》,获得了中华圣陶杯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所写论文《如何进行课文预习》在《中学生导报》上发表。 一年来,该同志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确实认真履行了教师职责,出色地完成了教学工作,不愧为语文组的优秀老师。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7

我于年月参加专业学习,两年来,以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更新观念,摆正位置,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都得到完善和提高。

学习态度端正。两年来,无论工作有多忙,我都能按时参加学习,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上课认真听讲,细心做好课堂笔记,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向老师、同学请教。课后认真复习,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未发生过拖欠作业的现象。认真对待考试,不弄虚作假,坚持考试的严肃性,充分准备考试,两年间学习的门课程都考出了我的最好成绩。在毕业论文上,我围绕课题广泛的收集资料,精心筹备,努力一次通过论文写作。学习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完成,我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如有关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组织的政治学习,自觉参加“两个条列”的学习和考试,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的会议精神以及时事政治,了解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

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我的专业知识得到系统化、理论化,对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原创:研究方法、学科演变、研究成果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坚持联系实际,以所学知识推进个人的工作,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对经济法律法规、国际国内贸易等知识的学习中,更是能时刻联系东西湖区发展的实际,联系到农场经营管理中的利与弊,研究各类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和操作效果。两年来的学习和锻炼,我的工作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各项工作也比以前完成的更出色。

进一步努力学习。两年来的学习,我的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个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也还存在着学习不够系统、专业课程知识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弥补和提高。我将继续参加本科班的学习,钻研各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争取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工作也迈向辉煌。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8

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每一次政治学习,关心时事政治。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国家大事。近一阶段来参加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等文件。能坚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杂志。

自2001年9月开始担任张堰中学的网络与计算机管理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做好校园网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学校的计算机及网络改造升级中,放弃假期休息,认真做好老设备搬迁和新设备的建设,一切为学校着想,尽量用最少的钱添置更多更好的设备。

每年都开设信息技术的培训课,从最基本的文字输入和上网开始,把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操作传授给其它教师。先后开设了《word文字处理》、《网络基础》、《excel电子表格基础》、《课件制作基础》等培训课,使本校的非计算机教师也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教学。

平时能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精心备课,在教学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并体现信息科技学科的实用性、生活性、综合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学生的终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能认真参加每一次教学评比活动,珍惜开设公开课的机会并认真备课,认真听取组内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博采众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获金山区第二届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三等奖;

自2000年起负责学校的网络以来,认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知识,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保证校园网能正常运行。为了保证学校里众多的电脑能科学的管理,自学了ISA的管理技术,运用ISA对内部网进行科学管理,潜心研究,在上班时间基本上能封闭内部与处部的网上聊天和大部分网络游戏,使学生电脑和办公室电脑为教育教学服务。平时发现电脑有问题及时解决,随叫随到,兼管的一学生机房尽管配置落后,但经科学管理精心维护下,能从2000年正常运转到现在。

积极开发适合于学校的ASP平台。近二年来主经编制以下平台:《留溪网上传文系统》(/woa),主要用于学校内部教师间的文件传输,能实现按部门、接职务、选择个别人发送信息,及大地方便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留溪在线考场》(/test),集教学信息、学习经验交流、学生练习、学生考试为一体的多科目客观性试题的网上考试系统,能让教学与考试脱离课堂;《张堰中学学生成绩查询系统》,能让学生和家长在网上安全地查询到自己的月考和期中期终考试成绩。

对于学校网站,为了提高安全性,自己用ASP编写了代码,让管理员能方便的使用。最近,基本完成学校网站的新版的代码编写(/web/lxweb/index.htm),更加注重安全性,能支持管理员对所管理的栏目进行无限级子栏目的建立。

服从学校统一安排,认真做好青年教师及实习的带教工作。指导并帮助他们如何制订工作计划、怎样与学生谈心等;和他们一起分析教材,探讨如何进行备课等;带教情况如下:

1998至99学年度带教俞小君老师的计算机必修课,现在三附中管理网络;1998学年度带教龚建华老师计算机必修课,现在本校任教计算机;目前正在带教羊俊老师。

正确认识到加强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它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近年获得教科研成果如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02年,课件《氯气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获市级中学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三等奖;

2003年,论文《保护硬盘的几种方法获张堰中学第二届教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4年,论文《信息科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获金山区2003年教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

2003年,参加金山区第二届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获三等奖;

2004年,被评为张堰中学200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004年,论文《校园网建设的实践与构想》获张堰中学第三届教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张季宾社评思想大公报

一、张季窗社评的写作原则

“他曾对我们谈评论写作,第一要不偏,第二要不滥,不偏则意旨平正,不滥则文字清晰。”张季莺既然提出并阐释了“四不”主义,当然也以此作为其社评写作的最高指导原则。该原则在写作的运用中,具体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的言论信条。作为一位独立的民间报纸的社论主笔,张季莺的言论的“四不”主义原则首先表现为“立言为公”,即“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其次,表现为言论独立,即“不以言论作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其三,表现为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态度严谨,分析客观,判断公正。

二、张季有社评的主要特色

1.时效性较强,更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

新闻就应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评论亦然。“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的特点包括强烈的新闻性、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群众性等”。在近代新闻评论的传统上,王韬、梁启超等突破了“桐城时文”的局限,强调“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梁启超更是继承和发扬了王韬的政论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时务文体”,在纵论时事之中感情充沛,文气跌宕,气势磅礴。但是两者都失之于时效性。此自有技术上的原因导致。张季莺所处之时代的评论多属“太上感应篇”,非就事论事,而是空发议论,言之无物。毫无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可言。更别提时效性了。

2.语言淋漓酣畅,议论声情并茂。

张季莺的这一言语特点的形成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影响。张季莺熟读子书,而中国古典散文多洋洋洒洒,溢满激情。二是王韬、梁启超、严复等近代政论家文章的影响。赖光临说:“梁启超与胡适的文章都富于感情,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还指出他们爱用排语与对称来加急、加强语气,兴奋读者感情,而张季莺的文章也有同样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份真挚感情。三是张季莺本人富有正义感、责任心与同情心,立志“文章报国”,扬善弃恶。

3.逻辑严谨,分析合情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台湾学者赖光临曾把张季莺的文章同梁启超的文章做比较。他说梁启超的文章虽“务为平易畅达”,“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但胡适批评梁启超的文章多“策士文学”纵横裨阖的强调,不免于浮泛气;而张季莺的文章则论理严谨、周密,且鞭辟人里,朴实无华,避免了“策士文学”的堆砌与浮泛。张季莺的社评议论的一个问题,确实能够做到八面玲珑,点滴不漏,使人读后觉得人情人理,心服口服。

4.文章简明易读,较为接近白话文,但仍带有文言文的痕迹。

继任新记《大公报》总经理曹谷冰在为《季鸳文存四版序》时就说:“其为文如昌黎,如新会,无僻典,无奥意,以理胜,以诚胜,故感人深而影响远。”在张季莺的文章中极少用冷僻的典故,极少华丽词藻的堆积,而是尽量采用新鲜的事例与生动活泼的比喻。尤其是到了抗战开始之后,文章更加简单明晰了。而其前期倒还尚有一段从“繁”人“简”的过程。

张季莺的社评还有一个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和过渡的过程。在接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的初期,他所写的评论半文半白者居多,还带有明显的文言文的痕迹。因为他是处于白话文运动的年代,又因为其古文功底异常深厚。

三、张季窗杜评的选题范围与政治态度

1.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腐败政治。

作为一个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报刊政论家,张季莺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十分鲜明。在他担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社评主笔的初期,曾发表3篇斥责权贵,胆识过人的社评。即著名的“三骂”:一为《跌霸x(1926年12月4日),对曾“独霸一时”而今大势已去的吴佩孚之所以有今天的结局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该文也成为吴佩孚及直系军阀的送终之作。二为《呜呼领袖欲之罪恶》(1927年11月4日),对忽而“联共”,忽而“清共”、“分共”的之反复无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十余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原因,是“领袖欲与支配欲为之祟耳”。三为《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专门就与宋美岭结婚发表的声明进行了深刻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仅揭露了的虚伪,还将蒋宋联姻放在大批兵士殉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对照,表现出其社评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爱憎。

2.“反苏”、“反共”、“骂蒋”、“拥蒋”,坚守“国家中心论”。

张季莺为一名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其政治理想是建立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对于共产党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抱有相当的成见和天然的戒心。表现在其评论上,则是有相当的篇目与“反苏”、“反共”、“骂蒋”、“拥蒋”,“国家中心论”有关。在有关苏联的评论中,张季莺既指出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又提出向苏联学习工业化、电气化的建设经验《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列宁逝世》等文),观点看似矛盾,其政治立场其实是一以贯之的。

张季莺的政治立场集中表现在其对“国家中心论”的强烈的维护。无论是他早期在《之人生观》中对的“骂”,还是在有关“西安事变”中队的“保”与“拥”,包括抗战爆发前夕对政府“缓战”政策的支持,都是出于对国民党“正统”政府的承认维护,对“国家中心论”的坚信与坚持。

3.关注社会教育,开启民智民风。

在民族危亡之时,张季莺在《中国青年》一文中指出:“救亡建国德艰难重任,无疑在全国青年肩上。因为青年能刻苦,有勇气,可以做困难工作,可以克服逆境。特别是青年的荣誉心,责任心,正义心,都旺盛,可以将拥护中国独立自由的大业担负起来。”刊载于“一二九”运动量周年纪念日的社评《学生与政治》,就表明了青年学生如何处理学业与政治,学科与政治,人生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议论循循善诱,深人浅出。特别是在议论只讲专业不讲政治的危害时,就理工、文哲和经济各科可能出现何种于国有害的后果逐一述之。其中,他认为自然科学教育“如不实和人民利益的进行,则技术人才有时反演助封为虐之角色。如造械徒以杀人民,飞行亦足奖内乱是夜,即不然,徒增长少数人利益。或甚而作国际资本之工具…”此番言论至今听来仍振聋发馈,极具预见性与启迪性。

4.揭露日本野心,宣传抗日救国。

张季莺早年曾留学日本,对日本有较为深人的了解。在其主持新记《大公报》笔政的巧年间,先有“九一八”事变,后有“七七事变”,他目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变为侵略行为的过程,直至他去世之时,中日战争仍处于僵持阶段。因此,在张季莺大量的时事性社评中,有关日本问题,中日关系和抗日战事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台湾学者陈纪澄曾说;“季莺先生洞察时事,眼光之敏锐与远大,就中日关系来说,先知先觉,是最权威之政论家。”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季莺凭其对日本问题的关注与了解,已开始察觉到日本对中国的野心。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篇10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后,已有五届本科生,700多人次参与了这一课程,累计开展讨论课40多讲。改革后的课程模式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一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与、持续受益的优质课程,也成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将其改革做法总结如下:

(一)丰富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课程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一是把课题的选择方向从一味的思想政治话题转向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即在授课教师团队拟定的大课题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大讨论”、“深浅纵谈城镇化”、“历届三中全会政策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讨论选题。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授课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性并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解析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异同分析”、“2012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解读”等讨论选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准备到课堂内容展示,再到课堂问答交流,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时事热点,选择恰当的讨论选题,通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选题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引导课堂讨论,营造出开放、活跃、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们的展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此外,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提倡团队学习。在专业优先、兼顾兴趣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建成为8-10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在团队学习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分工明确又独立自主,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三)优化授课形式:学习团队作品展示

课程改革以授课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展示、辩论赛、话剧、新闻会、相声、小品等情境式展示方式,以课程作品讨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生动和鲜活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授课形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旧坚持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际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通过探索并实践多种展示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也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加强课程延续性:优秀成果转化发表

网络学习协作平台是北航经管学院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网络学习协作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探究问题、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学院刊物《观愿》还专门开辟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优秀论文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还指导学生将其研究成果凝练成为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刊物上。从北航经管学院的课程评价结果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分从改革前年平均分72上升到改革后年的93分,在必修课中排名第三;其中,针对“开课必要性”一题,选择“十分有必要”的同学从12%上升到了97%。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累计在各类期刊公开8篇,参加学术竞赛获奖多达31人次。此外,在学生的课程总结中,“喜爱”、“收获”、“感谢”成为了高频词汇,表明了学生对改革后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总体看来,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形势与加强课程延续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教学计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高校应制定健全、明晰的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党委应明确课程的总体方向并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教务部门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这一公共必修课的突出地位,重视师资引育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掘资源,对课程的讲座报告、实践教育等环节提供支持;网络信息部门应在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信息、讲座报告宣传、成果转化推介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教师质量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课程教学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此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势必要求教师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地专任教师愿意投身该课程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高校应安排专门的经费,从校外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引育结合、专兼相辅的师资建设格局。

(三)模式与内容创新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