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07

政治科技论文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1

新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呈现出许多与当前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取向。例如,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引领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需要。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密切联系员工实际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健全科技中小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一项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在科技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制度层面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和各项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来对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规范,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从制度上加以固定规范,才能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与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步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一个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是这个庞大群体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因此,单单依靠制度建设还不够。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获得社会的认同。通过相应的制度保障,让人们认识到在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异类,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此外,在企业员工管理制度方面也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

三、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还停留在以前的老的形式上。在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介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广泛传播。新媒体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科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新形势,及时有效的各类工作信息,加强舆论疏导,将员工的思想聚集在一起。把新媒体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形式和新载体,寓工作于网络之中。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通过更加生动、更易于让企业员工能够接受的新形式,不断丰富科技型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而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科技型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不仅要在同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的比较研究之中借鉴发展,而且要从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企业改革发展与生产经营的实际,运用网络等新媒体,不断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它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理念、制度规范、职业道德、群体意识等。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同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企业员工在心理承受上,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把它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将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借此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开展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五、注重人的全面的发展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2

“以名举实”的认识论和“天有意志”的鬼神观

墨子确认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主张“以名举实”。他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2]346“举,告以文名,举彼实也。”[2]349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实实在在的,由这种客观世界的实在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才构成“名”,(概念、观念),“名”是由“实”而获取的。墨子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梁启超著《墨子学案》,有云:《经》“知,材也。”(《经说》),“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即指思维的神经系统)《经》“慮,求也。”(《经说》),“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齯。”(即指思维)。《经》“知,接也。”(《经说》),“知也者,以其知道物而能齯之,若见。”(即指客观的反映)《经》“忽,明也。”(《经说》),“忽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3]3215(即指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4个要素:感官、思维、感觉、推理,作为不可或缺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墨子以重实为条件来认识客观世界。他主张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他强调“以察知耳目之实”为“察知有与无之道”[2]252。然而墨子何以从“以实举名”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跳到了“天有意志”的“天命”论呢?他不过是将自己的意志说成“天”的意志。他说自己的意志,是完全符合天的意志的。他自己说:“子墨子之有天之意。”[2]234“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2]221“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2]234孔子否认鬼神,墨子则坚信鬼神的存在。墨子的“天志”,即天老爷之意志,亦即“天下之明法”,是他的规矩。“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賊,必得罚。”[2]217“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2]251墨子一方面重实际,一方面又把“天志”、鬼神当作信条,这是怎么统一于他的学说中的呢?原来墨子认为:“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天下岂乱哉?”[2]251他是为了借宗教鬼神当作推行他政治主张之万能的工具。故他说:“当若鬼神之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2]266在他看来,这样去扩大宗教的作用,将宗教的作用现实化,就可以取得人民大众的服依。墨子为实现其政治改革运动,组织了一个宗教团体。一方面宣传教义以扩大其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借籍其教义去训练信徒,“以自苦为极”的精神去履行教义。《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1]1204在当时,墨家学派人数众多,多具社会活动能力。《墨子•公输篇》说:“臣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472《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4]155由此可见,墨家学派的势力及其社会活动的能量是很大的,支配了当时社会的一面。墨子信徒的坚定性、纪律性、实践性及其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尔后都存于中国农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兼相爱”、“交相利”和“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

墨子主张兼爱、非政、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天命、节用、节葬等,同儒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学术思想的论争。在当时几乎有压倒儒家的优势。墨子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对孔子主张的封建等级制度给予否定,明确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兼以易别”。故他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暑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2]125墨子认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别”乃万恶之源,要“兼以易别”,只有“兼爱”,方能使天下大利。故说:“兼以易别„„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2]137墨子主张“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结合在一起的。他重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他提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在“交相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无差等”的相爱,平等兼爱的社会才能实现。故说:“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2]122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社会是不难实现的,他反对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主张人人都要参加生产劳动,人人都应有平等的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他反对贵族的奢侈,也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提倡社会生活的节俭。墨子在他所处的时代,看到大变革中农民的痛苦,除苛金赋税劳役之外,还有各国之间的战争,因此他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张。“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2]401墨子抨击当时各国之战争不仅给物质生产资料以巨大的破坏,而且摧残社会劳动力,是全社会的最大危害。在《墨子•非攻上》中,他的弟子宋研曾以“非攻”之说去游说,而罢秦楚之兵。为着实现他的“非攻”理论,墨子和他的弟子还动手制造了不少军事器械,这种军事器械对防止战争起了很好的作用。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行十日十夜而至郢,见公输盘,通过论辩和攻防的模拟对演,战胜了公输盘,说服了楚王,化解了楚攻宋的一场战争。有史料记载:墨子“用咫尺元木”做成了挡车轮子的车横木,能载重三十石行走远路。他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制造了守城器械,在楚王面前,同公输般表演了一场防止用云梯攻城的战斗,一连击退了公输盘先后使用9种办法的进攻,迫使楚王放弃了攻宋的念头。墨子的政治学说,除了“兼爱”、“非攻”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尚贤”和“尚同”的主张之中。所谓“尚贤”,就是要崇尚贤才。墨子认为“尚贤”乃“为政之本”。“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2]49墨子一面反对封建宗法世袭制,一面主张由贤能来掌握政权。墨子认为封建宗法世袭制使“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2]66墨子主张:“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得食,寒而得衣,劳而得息,乱而得治者。故古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2]66-67墨子进一步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2]5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服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2]52由是可见,墨子之贤能政治学说,乃一种打破身分界限限制,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的民主平等政治学说,在他看来,“天子为天下之仁人”,当由万民选举而立。墨子主张,理想中的“贤人”、“仁人”、“天子”并非脱离生产劳动的“治人者”,而是要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庄子•天下》中有言曰:“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5]863在墨子《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中有其闪光的智慧。第一,“天子”与“万民”皆是平等的,政治上平等相处。只要你是“仁人”、“圣人”,不问你是农民还是工匠,都有可以被选为“天子”的平等机会;第二,“天子”不是世袭的,不是等级制的产物,而应由“万民”来公选。第三,凡是有才能的人,天子皆有举的义务。他说:“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以利天,中可以利鬼,下可以利人。”[2]77墨子在《鲁问》中陈述了他关于政治学说的十大主张:“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谣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2]459其十大政治主张的核心是兼爱。墨子的政治学说在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大变革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适应了时代潮流之需要。在其政治学说体系中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兼相爱、交相利”,提出了“非攻”,提出了“尚贤”、“尚同”等思想,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些思想直到21世纪仍有启迪作用。环顾当今的世界,看看中国今日之现实,要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华”,难道不可以从墨子的政治学说中吸取有益的政治智慧吗?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3

1编辑素养对推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识性创新成果交流与展示、传播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期刊编辑在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编辑素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1编辑素养是期刊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论文质量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论文作者的写作和知识能力水平,也与期刊编辑有直接关系,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则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的修养与素质水平[1]。一个修养和素质较高的期刊编辑,可以从专业、社会、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考量、全方位进行编辑加工和质量把关,使科技论文具有很高传播价值和内容价值,使读者充分受益。同时良好的政治素养更是推进期刊编辑工作和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编辑素养是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期刊编辑重要的功能是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承担与作者、审稿专家的交流沟通,对论文价值的专业取舍作出判断以及专业发展潜质评估等,这些活动将直接影响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而完成这些工作都涉及期刊编辑素养修为问题。因此,从现实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期刊编辑的素养修为对期刊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重要的动力源。

2科技期刊编辑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明显增多,传播科技创新成果速度加快,科技期刊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科技界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但随着全球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以及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对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视期刊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修养和素质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1政治理论学习有待提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指导性强,这就需要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实际中系统深入学、时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进一步清楚和领会新时代党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各项要求。全面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并落实好科技期刊的政治责任,努力提高期刊编辑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把控期刊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活力提供支持,不断展现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为增强中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2知识补充有待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全球化传播加快,各种重要发现或者理论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的代际时间加快缩短。这些都对现代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严峻的专业挑战,期刊编辑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2]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或者预测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及时补充信息化、媒体化、网络化新技术、新理论等专业知识短板,加快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正确把握专业发展趋向,发现和挖掘一些更有价值的科技论文,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同时受知识素养和能力的限制,部分期刊编辑缺乏创新意识[3],喜欢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

2.3编辑素养提升受到严重挑战

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在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等,期刊虽然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表现、传播的重要载体,功能作用也受到了认可,但期刊工作却常常被边缘化[4],期刊发展艰难、人才断档、编辑工作收入低、发展空间受限、工作业绩在单位缺乏可比性、业绩贡献度不被认可等情况比较突出。这对期刊编辑工作和期刊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使得期刊编辑的创新发展驱动力降低、社会贡献认可度降低、期刊工作社会异化现象严重,期刊编辑的素养提升受到严重挑战,难以适应新时展要求。

3新时代要求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科技期刊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科技全球化竞争更加激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乃至争夺科技论文的全球首发权和科学研究的制高点趋势日趋明显,科技论文引领学科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并转化为生产力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显现,特别是科技期刊进入数字化全媒体新时代,对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与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1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第一位的素养。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科技期刊作为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我们也深知科技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期刊编辑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4],自觉在编辑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及时发现和杜绝发生政治问题的风险,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自觉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5],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政治品质,不断提升政治站位。

3.2良好的专业素养

科技期刊是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科技前沿活动的导向标。期刊编辑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工作,对期刊编辑来说,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除了具备扎实专业背景知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字编辑加工处理能力等以外,还要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国家的重点科技动向以及相关部署决策,同时也要掌握编辑工作应用的基本规范标准,使自己成为学术型编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与论文作者和专家沟通,保障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学术前瞻性、创新性,不断促进期刊质量良性发展。

3.3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篇科技论文的成败与否,除了作者自身的原因外,还与该论文的编辑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期刊编辑和编辑工作承担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必须要对读者用户、作者高度负责,要摒弃“关系稿”“人情稿”,以保证期刊质量。编辑要主动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3],更加严瑾细致工作,在编辑加工出版的各个环节,为作者、专家、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诚信,在工作中主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主动承担期刊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要具备较高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奉献精神和思想境界,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修炼水平。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精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诠释编辑工作的内涵要求。

3.4创新素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传播,多元化、信息化融合出版加快发展,传统的期刊编辑思维模式和出版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因此编辑要具备创新意识[6]和创新思维,以敏锐的眼光挖掘论文信息的创新价值、学术的创新点,在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使期刊出版的内容以新的、美好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作者,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4新时代编辑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

编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编辑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必须拓展编辑素养锻炼、提升的渠道,加大素养锻炼、提升的支撑力度,全方面推进编辑发展,为期刊可持续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1加强政治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一是以政治为引领,提升编辑政治素养[5],要主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发展、期刊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夯实政治基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夯实编辑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夯实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使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二是以党的政治理论指导期刊编辑实践,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履行期刊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做到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确保期刊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三是主动把期刊作为科技活动的宣传平台,主动落实好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活动的报道宣传工作,做好党的科技工作的宣传员、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者。

4.2加强自主和实践学习,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创新素养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的形成周期不断缩短,科技期刊是行业领域科技发展的风向标,这就要求编辑在实际中能及时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相关新成果。编辑要按照“四力”的要求,开拓视野,主动创新思维,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积极参与学术会议的交流,开展编辑部的内部交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能,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变化趋势,提高重大选题的战略策划和实施能力;及时学习补充编辑工作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知识,注重沟通培养提高编辑交流能力,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加快学术型编辑培养和转型升级,提升编辑业务素养[5]。强化调研意识,建立读者视角和对行业的微观理解[7],同时也加强对工作经验阶段性的提炼总结,形成可固化借鉴的知识性成果,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在推进期刊多媒体、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编辑要主动树立创新意识,主动进行网络编辑技能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了解学习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提升编辑全媒体素养[5],逐渐把自己培养成学术、编辑、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全面人才,为期刊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4.3进一步增强岗位意识,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要结合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进一步提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规范期刊编辑从业行为管理,培养期刊编辑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勤奋务实、敢于创新的良好职业态度,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4

一、科技期刊审稿工作的重点难点

(一)谨防“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指的是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论文作者出现的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行为。[2]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稿多投和抄袭。我们从期刊的稿源入手进行分析。大多数期刊的稿源主要来自编辑部约稿和作者自投稿。约稿具有针对性,且约稿对象一般为编辑部精心选择,因此一般问题不大。一稿多投和抄袭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作者自投稿上。这是因为,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具有较长的审稿周期,个别作者为了能较快发表,往往会同时投给几家期刊,导致一稿多投。另一方面,个别作者如果是基于毕业或者评职称而投稿,而不是基于科研成果而发表,可能会采用剪刀加浆糊的方式进行拼凑,导致抄袭行为。由于学术论文的较为专业且难以检索,编辑是很难发现抄袭行为的。为了防止学术不端,国内一些数据库平台推出了防抄袭检索系统,比如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3]、万方数据的“万方检测”[4],为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能够检测出一些抄袭的行为。如果期刊刊发了一稿多投或抄袭的文章,对期刊社的声誉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二)杜绝政治性差错

科技期刊由于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其编辑往往容易忽略政治问题。然而,我国一向倡导“政治家办刊”“政治家办报”,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同样要有政治意识,防止政治性差错的出现。科技期刊审稿工作中常见的政治性差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有分歧、有争论是好事,但学术观点的政治正确与否也至关重要。由于这类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编辑在选稿时经常会忽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刊发文章的政治导向问题。2.作者选择方面科技期刊在选稿时,经常会碰到海内外作者的投稿,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作者,也是比较常见。编辑面对这些作者的时候,需要留意其政治观点是否正确。例如,如果来自台湾地区的作者,他平时宣扬“台独”观点,反对祖国统一,那么即便其论文符合刊发要求,也不能选用其文章。编辑须时刻牢记我国出版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3.文章内容方面除了学术观点外,编辑在选稿时也要留意文章的内容是否有政治性差错。例如,文章引用的地图如果涉及我国国境,要留意其是否存在漏绘、界限错误、地图标记错误等问题;对于港澳台问题的表述,要注意不能把港澳台地区表述成国家,“台湾”不能与“中国”并列使用;对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表述,一定要符合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

(三)严格质量把关

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指出:期刊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不合格。作为期刊编辑,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与普通期刊不同,科技期刊质量把关的难点表现在:一是作者文字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科研工作者擅长理工学科,对出版规范缺乏了解,所提交的论文经常出现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差错,需要编辑花大工夫去校正。二是科技期刊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多,如图表、数据、公式模型,如果编辑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则很难把握其对错;三是一些综合性的科技期刊,学科门类繁多,这就要求编辑的知识面广。

二、科技期刊编辑做好审稿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选稿用稿流程,杜绝“学术不端”

在实际工作中,期刊社可以在制度建设、流程管理上下功夫,把“学术不端”行为消灭在选稿前端。1.建立回信确认制度和对于已经通过审核准备刊用的论文,期刊编辑要向作者发函,要求作者回信确认“该文为原创且未公开发表”。如果没有收到作者回信确认,则不能刊发该文章。这既有利于增强作者的学术责任感,也减少了期刊社在出版上的版权风险。同时,期刊社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进行排查。目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都推出了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过滤掉一大批存在抄袭的论文。例如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AMLC),涵盖了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等学术资源数据,还包括网页资源数据、数百万的英文学术文献数据。一篇5000字的文献只需几秒钟即可检测完毕。不过,由于科技手段的局限性,目前论文中一些图表是很难检测出抄袭的,需要编辑认真核对。而且这些检测系统都只是针对学术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报纸数据库来比对的,并没有比对学术专著,而学术专著是重要的学术文献,因此不能完全依赖。2.重视约稿组稿,慎用自投稿从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编辑部向特定作者约稿能大大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因此,编辑应增强组稿意识,加大约稿力度,减少对自投稿的依赖。对于自投稿而言,要特别留意在读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从以往审稿情况看,这类作者中一稿多投现象比较严重,且论文“剪刀加浆糊”的情况比较多,因此要重点审读,如果文章符合刊发要求,最好联系其导师再做一次把关。

(二)建立问责机制,严惩“学术不端”

如果科技期刊刊发的文章中不慎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应进行严厉问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建立黑名单制度。即一旦该作者被确定有“学术不端”行为,则将其列入黑名单,5年内不再刊发该作者的文章。有些期刊社实行更为严格的终身黑名单制度。2.向作者所在单位发函。如果文章属于抄袭等情况,且性质比较恶劣,应向作者所在单位书面发函,说明情况,由其单位进行相应的惩处。以笔者所在刊物为例,2017年刊发的某篇文章被原作者举报涉嫌抄袭,经编辑部认真核对确认后,编辑部一是要求抄袭者书面向原作者道歉,二是对文章进行撤稿处理,三是以杂志社名义发函给作者所在学院通报此事。之后,作者所在学院专门召开了全院师生大会通报此事并对抄袭者记过处分,达到了警示的效果。

(三)增强政治意识,严把政治关

编辑的“把关人”角色首先体现在“政治把关”上。因此,期刊编辑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政治敏锐性,要把政治把关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全过程。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有关政治性的规定大多数是有据可查的。如《新闻出版署关于转发外交部〈关于国内出版物出现台湾伪称问题〉来函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涉及我国领土、主权与港澳台的问题时,必须坚持“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的原则,所有将香港、澳门、台湾称为“国家”的表述都是不对的,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不应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类似这样的规范有很多,这就需要编辑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政治鉴别力。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5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术评价导向

由于历史原因,起初我国自己创办且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SCI学术期刊较少,我国学者在SCI,尤其是国外的SCI期刊的发文量也很少。为鼓励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出了鼓励和激励措施,使得学术界出现了唯SCI论,形成了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完全依托于SCI的现象。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科研奖励,甚至硕士、博士毕业要求的主要指标中都有SCI的身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向SCI、EI倾斜,最终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二)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

我国虽然已经是期刊大国,但是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却不多。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科睿唯安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显示,国内SCI期刊数的基数较小,SCI期刊总数为9356本,而中国SCI期刊数为241本,仅占2.5%。从影响因子上来看,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较弱,《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以292.278的影响因子,高居首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级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45、38.637。中国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只有20.507,国内期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使得作者在SCI平台中可选择的国内期刊较少,且会为了高被引和高传播速度作者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影响力更高的期刊。

三、政策导向的改变及亮点

为体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掌握学术话语权,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期刊建设,防止科技论文过度外流,最终到达科技论文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表的目的。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作用,分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公报中提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追求影响因子的情况,对作者而言可以踏实做学问,对期刊而言可以更好地迎接挑战。

四、期刊如何迎接挑战

政策导向的变化对国内大量优质论文的外流现象无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刊自身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改变现状,迎接挑战。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新办刊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加强人才培养。

(一)创新办刊模式

第一,根据办刊宗旨及学术领域,明确期刊所在分类。《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做强优势学科”。因此,我们要根据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参照“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有效整合资源,转变办刊思路,寻求适合的办刊模式。第二,抢抓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协同办刊。因全球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兴及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期刊应该要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社会功能,探索“高校+企业+期刊”或“科研机构+企业+期刊”等产学协同发展,在稳定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竞争力,提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第三,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期刊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地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纸质期刊的阅读,期刊要积极应对科技的变革,进行数字化出版。而大数据的应用使“出版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国家建设大型的、优质的“出版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应要参与到各类平台中去,抓住战略机遇,为推动期刊发展共同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最终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中提到,我国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2018年达到的2255.6次,相较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了6.38%。2018年,被国际论文引用频次不低于10次且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中文科技期刊有2913种,相较于2014年,评价年增长率为13.81%,这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6]。《意见》中提出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政策将会引导优秀论文回归国内期刊,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也会使科学家们会愿意将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而由持续的、优质的文章组成的科技期刊也将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

要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编辑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优质论文的产出者,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是优质论文的策划者。因此,世界一流期刊必须培养优质的编辑。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政治认知能力、较强的学术水平、出色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首先,要培养编辑的政治认知能力。编辑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要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导向意识,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马列主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要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跟指导思想,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其次,要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学科前沿,捕捉学术动态和进展。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学术表达力和学术交流力,这使得编辑在日常的组稿约稿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准确把握学科的变化趋势,科学客观的判断学术价值,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最终可以更好地建立期刊的学术品牌。最后,要培养编辑的策划能力。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时能把握行业的引领性内容建设和瞄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科技的前沿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与作者、读者的学术交流中,更好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读者队伍,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编辑的策划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期刊形象宣传策划时能抓住市场热点和读者心理,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6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7

一、同行评议原则

这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从审稿程序看,我国出版制度明文规定了三审制,其中,对学术期刊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同行评议原则。同行评议制度源于英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学位论文、课题的立项结项、学术奖励等,成为学术评价的基本方式。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国际上通常将是否同行评议作为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尽管同行评议制存在着少数学者滥用权威,存在裙带关系、专业嫉妒、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等破坏性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人们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成果的质量声明。[8]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中,同行评议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在人文社科期刊中,遵循同行评议原则的情况不尽如人意。遵循同行评议原则依靠审稿专家,但并不意味着由审稿专家主导审稿,外审专家只能提供参考意见,不能取舍稿件。这是因为,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一种主从关系:编辑审稿具有主体性,编辑是职业审稿人角色,是专家审稿人的选择者,是稿件刊用与否的决定者;专家审稿只具有从属性,审稿专家是编外审稿人角色,被动地接受所审稿件,主要对稿件内容作学术评价,没有稿件刊用权,只有有限的稿件否决权。[9]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的不同职业角色、作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必须主导审稿的全过程。主导审稿是编辑的职责,编辑应提高专业学识水平,消除过分依赖专家的心理,发挥主体作用,主导稿件评审的全过程,否则,把稿件刊用的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稿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了一名编辑应该承担的义务,有违编辑的职责,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10]基于编辑主导的同行评议制度,才能双剑合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作用,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把握审稿工作的主动权。

二、公正性原则

这是针对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前文提到的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兼容并包原则和客观性原则,都是事关审稿评价的公正问题,这几个原则名称虽然不同,但体现的都是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因而,本文在审稿者的道德态度这一视角下,将其统称为公正性原则。因为要评价公正就必须做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拒绝偏见,兼容并包,尽最大努力客观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客观理性。审稿者要秉持理性的态度,一切从文稿的内容出发,不先入为主,排除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拒绝主观偏见等不公正行为,避免根据自己的好恶偏执来筛选和判定文稿,力求客观公正、审慎负责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人人平等。在稿件评审时,不因国籍、民族、信仰、性别、年龄以及所属机构而歧视作者,认文不认人,对作者一视同仁,不故意抬高或压低特定的作者。邹韬奋曾经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11]唯质是从,人人平等,审稿人要坚持审稿的独立性,不因领导、权威和亲友的干涉而降低学术标准。公正意味着兼容并包。西方哲言有云: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术期刊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有门派之别,无门户之见,对不合己意的标新立异之说不轻易否定,不搞学术垄断,提倡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肯定,以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学术创新。当然,兼容并包只能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并不包括导向有问题的稿件,也不包括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

三、导向性原则

这是针对稿件内容———政治导向和学术伦理导向问题。用政治性或思想性来概括这一原则,似乎不大准确,因为无法涵盖学术伦理导向。政治导向是否正确是审稿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审稿时要注意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民族尊严问题、涉外问题、历史与宗教问题、涉及国家和军队的机密以及引用和报道秘密资料和科研成果问题、地图边界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和讲话引用问题、其他政治问题,等等。在学术伦理方面,应审查研究者是否遵守了学术道德,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窜改数据资料、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不端行为要勇于揭露。此外,要注意稿件中有无违反法律、侵犯他人权利、有无违反实验伦理的问题。遵循导向性原则要消除两个认识误区。(1)漠视科技期刊的政治导向,以为科技期刊探讨科学问题,没有政治导向问题。科学研究,看似无国界,同样存在政治导向问题,上述的各类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在科技稿件中。科技期刊的编辑也要讲政治,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守出版法规和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2](2)导向正确与言论自由的认识误区。有人以为强调政治导向有违言论自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言论自由有其限度,违反法律规定,就会损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在处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时,涉及政治问题的,不以学术研究为由,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当然,也不能以政治正确为由,压制学术自由,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只能通过学术争鸣取得共识。

四、学术性原则

这是针对稿件内容———学术质量问题只要是学术期刊,就须遵循学术性原则。当然,因稿源状况的不同,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可以从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三个方面来衡量论文的学术质量,因为这三者代表了研究成果评价的三个维度。[13-15]创新性是论文评价的核心指标。创新性从层次上可分为原创、再创、补创,大多数论文属于再创和补创的范围。[16]创新的分量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未必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宏论。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理论、推出新的方法,固然是创新;以新视角、新方法论证老问题,完善、验证和补充原有的知识或技术,运用理论工具解释新的现实问题,参与学术争鸣,提出不同意见,等等,都可以说是创新。科学性是论文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研究有其研究规范,这就是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完备性,包括研究资料的详实性与准确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研究逻辑的自洽性、实验的再现性、论证的充分性、结构的严谨性、表述的精炼性、术语的规范性等等。学术论文必须反映出这种研究规范,才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是评价稿件的重要参考因素。实用性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新观念、新思想,也可以是新做法、新技术。理论性论文要看是否揭示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律,对学科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应用性论文要看对生产、教科研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实用价值或指导意义,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可读性原则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8

1、合法期刊与非法期刊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和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非正式期刊是指经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系没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负责任,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即使有一个ISSN刊号,也通常是在国外购买来的。

2、期刊刊号问题凡通过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审批的正式期刊均编入了"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CN"是中国国别代码,缺少"国内统一刊号"ISSN或"内部报刊准印证"都可认为是中国国内的非法期刊,国家不认可,也不准在中国国内发行的。

3、月刊和双月刊认为月刊学术水平比双月刊更高也是没有根据的。评价期刊主要还是要看其刊载论文是否代表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文章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4、识别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方法国内公开发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

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教育类期刊分类号一般为G,数理化为O,语言文字为H,政治为D,地理历史为K,生物为Q,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

5、省级刊物和部级刊物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

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①在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②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学术期刊。

③省部级大报理论版。

④一般大学学报。

⑤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认定部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①在部级(由部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9

1、合法期刊与非法期刊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和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非正式期刊是指经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系没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负责任,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即使有一个ISSN刊号,也通常是在国外购买来的。

2、期刊刊号问题凡通过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审批的正式期刊均编入了"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CN"是中国国别代码,缺少"国内统一刊号"ISSN或"内部报刊准印证"都可认为是中国国内的非法期刊,国家不认可,也不准在中国国内发行的。

3、月刊和双月刊认为月刊学术水平比双月刊更高也是没有根据的。评价期刊主要还是要看其刊载论文是否代表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文章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4、识别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方法国内公开发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

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教育类期刊分类号一般为G,数理化为O,语言文字为H,政治为D,地理历史为K,生物为Q,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

5、省级刊物和部级刊物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

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①在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②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a学术期刊。

③省部级大报理论版。

④一般大学学报。

⑤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认定部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①在部级(由部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篇10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重视培养、团结、引领、成就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精尖成果硕果累累,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增长极。但是,作为科技成果交流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文科技期刊成长速度远远不能跟上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追溯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比国外科技期刊缺少积累优势,国内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唯SCI导向机制,某些高校、科研院所把核心期刊特别是SCI期刊论文当成成果评定的硬性指标,而我国SCI收录的期刊相对国外要少,导致优秀论文外流,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缓慢。[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4429种,89.33%)。2010—2019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占8.10%,中国作者贡献了中国SCI收录期刊85.06%的论文。[2]中文期刊发展有其大环境因素和机制的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不足亦十分显著。编辑人才作为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坚力量。复合型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出版的第一资源,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在知识服务产业中,人才是科技期刊内容经营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快速培养符合性科技期刊编辑是重中之重。[3]

2.编辑人才培养现状

在庞大的期刊体系中,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呈差序化的发展格局,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宗旨的中文科技期刊运行模式也不尽相同[4],导致编辑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也各有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导致编辑人才缺乏的最大的原因是SCI的考核机制,高水平论文外流,让编辑本身缺乏动力。小而散的运行模式弱化期刊人才培养的条件;编辑的边缘化地位,难以激发编辑人才发展的自驱力;社会风气浮躁,部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学术不端时有发生,在破坏科研诚信的同时,也降低了科技期刊公信力,编辑人才培养产生社会阻力;期刊社运营中,工作流程繁复,缺乏担当意识,编辑难以细细甄别论文是否失范,编辑个人的成长受限。[5]编辑人才成长速度缓慢,后备生力军培养不足,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现实需求、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选择、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发展要求亟需高质量的编辑人才队伍。对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业界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和总结。张青松认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该具有编辑专业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沟通能力、总结能力;[6]李欣欣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米字型”结构的能力,即一横为专业基础知识,一竖为编辑学知识,其余四笔为科学研究方法、信息学、计算机应用及英语知识;[7]刘德生等鉴于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宏观环境,提出: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处理、出版规范、外语能力,而是更需要多元化的能力,既熟悉传统出版,又懂互联网技术,还懂得多种手段营销,懂得市场运作能力;[8]高峻总结出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坚定的信心、胸怀匠心、不忘初心,还有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9]刘珊珊等提出提升编辑的四力,即脑力、脚力、眼力、笔力,从而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10]邢建春等提出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分编辑力型、技术型、资源型三级分级培养的方法路径;[11]王笑笑等提出构建结构化合理、复合型、多层次,符合时代需要的编辑队伍,从思想上、素质上、能力上、创新性上创造一流科技期刊队伍。[12]

3.编辑人才培养路径

下文根据期刊的综合评价要求,结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步骤,提出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首先着力提高编辑个人能力,能力包括保障出版工作出版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营销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编辑人才能力结构图见图1。图1编辑能力结构图

3.1出版业务能力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编辑工作也是连接作者和受众的中间环节。出版业务能力是保障编辑出版的核心能力,也是规范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具备核心政治素养及政治敏锐性。中文科技期刊虽然以承载科技研究成果为主要业务,但是作为出版物的一种类型,意识形态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编辑是否具有敏感的政治意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否及时准确定位敏感词汇,语言表述是否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干扰和影响,政治常识的判断是否准确,是否涉及民族、宗教及重大主题问题。其次,要求编辑熟知各种出版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地图编制管理管理条例》等规范语言文字、广告审查、地图审查的专门法律法规,也包含规范出版流程的具体法规。另一方面熟悉编校技术标准与规范。比如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国家标准,CY/T122-2015《学术出版规范引文》、CY/T170-2019《学术出版规范表格》、CY/T171-2019《学术出版规范插图》、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节点》等行业标准,还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等行业规范。出版技术标准与规范是编辑日常工作的主要参考规范,保障出版工作合理合规合法的基础。编辑作为技术标准规范的主要使用者,要关注最新标准规范的及更新,编辑要结合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依据,不断积累更新,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查找相关学者对技术标准的解读加深理解,提高运用标准规范的能力水平。最后,编校技能是编辑工作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编辑掌握优秀的编校技能一方面使论文的编辑符合论文出版规范,保障论文内容表述准确、完整,另一方面以《期刊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和《期刊出版形式差错数计算方法》为计算依据的出版刊错抽查制度也对编辑的编校能力提出了硬性要求,要求编辑熟读技术标准规范,在实践工作中积累提升编校水平,夯实业务基础。对学术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背景、结语的写法是否规范,语言文字是否通顺、文章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表述通顺、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文献引用格式是否正确,能否掌握论文出版规范直接关乎论文内容表述。提升出版业务能力的方法:一是积极提倡编辑参加业务培训。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主编/总编辑、中级编辑、初级编辑需要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满足90学时,课程覆盖了出版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编校实践案例剖析,期刊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关学会、协会组织也设置了适合科技期刊出版编辑的课程。二是编辑部内部“传帮带”互相学习。编辑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老编辑带领新编辑开展业务,有利于新编辑融入编辑队伍,传承编辑部良好传统,迅速提升新编辑开展业务的能力。[13]三是参加编校大赛,以赛促学。[14]四是申请课题研究,撰写相关论文,论文写作的过程是经验总结的过程。[15]

3.2专业技术能力

科技期刊是科技研究成果的载体,往往是聚焦某一项或者某一方面的技术,需要编辑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不断创新,衍生出新的技术分支及发展脉络关系,编辑需要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对很多学术类期刊来说,初审需要把握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前瞻性,因此也有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国外很多名刊的编辑本身就是业内的专家。另一方面,如果是普刊,往往没有外审(同行评议)环节,有些普刊甚至采编一体,这更需要编辑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一方面,编辑需要跟踪技术发展动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相关期刊论文,关注国家重点科技实验室研究项目不断更新相关技术领域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与作者沟通稿件的过程中了解相关技术进展,研究课题等信息,还可以邀请相关技术领域专家做学术报告。

3.3经营营销能力

这里所说的科技期刊经营营销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别。狭义上的经营营销能力指的是编辑应该具有经营作者队伍,保障优质稿源稳定及不断扩大,也就是学术经营。作为编辑来说,为科技期刊提供科学性、学术性、独创性、理论性、实践性、规范性的论文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终极目的,从约稿甄选稿件作者开始已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所以说发掘优质作者并经营维护好优质作者队伍,是提高科技期刊内容的重要保障。广义上来说经营营销能力除了学术营销能力,期刊的广告、会展、培训等市场收入,提高广义上的经营营销能力是编辑的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必要条件。提高学术经营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编委会,编委某种意义上是某个技术领域比较知名的专家学者,积极与编委会编委沟通联系,鼓励其投稿,并推荐合适的审稿专家,优化稿源,扩大高水平作者队伍规模。二是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技术研讨会。研讨会或者学术讲座,一般聚集了这个行业的专家,参会人员往往都是潜在作者资源,充分利用参加学术讲座和技术研讨会的机会,向优秀专家约稿,探讨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难点,邀请审稿专家,实现学术资源的良性互动循环。

3.4运用工具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及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先进的中文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仅是中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还能使编辑发掘更广阔范围的优质稿源,发掘最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阅读国际名刊的文献资料,及时更新科技成果来源。另一方面,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数字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提高知识服务能力,扩展表现渠道和表现形式,也是编辑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数字化浪潮之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颠覆了以往传统期刊生产模式下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和传播方式。各个期刊出版机构整合资源,借助各种形式的平台实现出版业务的数字化整合,平台集信息交互和采编功能于一体,实现采编、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16-17]编辑应该掌握与其发展相对应的数据库应用、电子编排、多媒体制作等多种技能,向着中文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迈进。提升编辑运用工具的能力:一是鼓励编辑自身多读、多写、多练,不断积累、及时查阅,并注重在实际中文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灵活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二是面对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出版机构也可以设置考核机制、量化目标,把每年是否使用数字产品,怎样提高出版效率和数据统计的精确性、高效性作为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