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5 17:28:22

证券投资管理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合格投资者),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外汇局)额度批准的中国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第三条合格投资者应当委托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托管资产,委托境内证券公司办理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活动。

第四条合格投资者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条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依法对合格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证券投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资格条件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申请合格投资者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的财务稳健,资信良好,达到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资产规模等条件,风险监控指标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的规定和证券监管机构的要求;

(二)申请人的从业人员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有关从业资格的要求;

(三)申请人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制度,经营行为规范,近三年未受到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监管机构的重大处罚;

(四)申请人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有完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其证券监管机构已与中国证监会签订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保持着有效的监管合作关系;

(五)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前条所指的资产规模等条件是:

基金管理机构:经营基金业务达五年以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资产不少于一百亿美元;

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达三十年以上,实收资本不少于十亿美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一百亿美元;

证券公司:经营证券业务达三十年以上,实收资本不少于十亿美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一百亿美元;

商业银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总资产在世界排名前一百名以内,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一百亿美元。

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市场发展情况,可以调整上述资产规模等条件。

第八条申请合格投资者资格和投资额度,申请人应当通过托管人分别向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送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拟申请投资额度、投资计划等);

(二)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

(三)与托管人签订的托管协议草案;

(四)最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五)资金来源说明书及批准时间内不撤资承诺函;

(六)申请人的授权委托书;

(七)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文件。

前款规定的文件,凡用外文书写的,应当附有中文译本或中文摘要。

第九条中国证监会自收到完整的申请文件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颁发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条申请人在取得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后,应当通过托管人向国家外汇局申请投资额度。

国家外汇局自收到完整的申请文件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批准的投资额度并颁发外汇登记证;决定不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取得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后一年内未取得外汇登记证的,其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自动失效。

第十一条为引入中长期投资,对于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封闭式中国基金或在其他市场有良好投资记录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的管理机构,予以优先考虑。

第三章托管、登记和结算

第十二条托管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设有专门的基金托管部;

(二)实收资本不少于八十亿元人民币;

(三)有足够的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

(四)具备安全保管基金全部资产的条件;

(五)具备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

(六)具备外汇指定银行资格和经营人民币业务资格;

(七)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纪录。

外资商业银行境内分行在境内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可申请成为托管人,其实收资本条件按其境外总行的计算。

第十三条取得托管人资格,必须经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审批。

第十四条境内商业银行申请取得托管人资格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报送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金融业务许可证副本;

(三)有关托管业务的管理制度;

(四)拥有高效、快速的信息技术系统的证明文件;

(五)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文件。

中国证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审核申请文件,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十五条托管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保管合格投资者托管的全部资产;

(二)办理合格投资者的有关结汇、售汇、收汇、付汇和人民币资金结算业务;

(三)监督合格投资者的投资运作,发现其投资指令违法、违规的,及时向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

(四)在合格投资者汇入本金、汇出本金或者收益两个工作日内,向国家外汇局报告合格投资者的资金汇入、汇出及结售汇情况;

(五)每月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合格投资者的人民币特殊账户的收支情况;

(六)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三个月内,编制关于合格投资者上一年度境内证券投资情况的年度财务报告,并报送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

(七)保存合格投资者的资金汇入、汇出、兑换、收汇、付汇和资金往来记录等相关资料,其保存的时间应当不少于十五年;

(八)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托管人必须将其自有的资产和受托管理的资产严格分开。

托管人必须为不同的合格投资者分别设置账户,对受托管理的资产实行分帐管理。

每个合格投资者只能委托一个托管人。

第十七条合格投资者应当委托托管人,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代其申请开立一个证券账户。托管人在代为申请开立证券账户时,应当持合格投资者的委托书及其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等有效文件,并在开立证券账户五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合格投资者应当委托托管人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代为开立人民币结算资金账户,用于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进行资金结算。托管人负责合格投资者在境内证券投资的资金结算,并在开立人民币结算资金账户五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备案。

第四章投资运作

第十八条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下列人民币金融工具:

(一)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

(二)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国债;

(三)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

(四)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

第十九条合格投资者可以委托在境内设立的证券公司,进行境内证券投资管理。

每个合格投资者只能委托一个投资机构。

第二十条合格投资者的境内证券投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单个合格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该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十;

(二)所有合格投资者对单个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总和,不超过该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市场发展情况,可以调整上述比例。

第二十一条合格投资者的境内证券投资,应当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证券公司保存合格投资者的成交记录、交易活动等资料的时间应当不少于十五年。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合格投资者经国家外汇局批准,应当在托管人处开立一个人民币特殊账户。

托管人应当在开立人民币特殊账户五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备案。

第二十四条人民币特殊账户的收入范围包括:结汇资金(外汇资金来源于境外,且累计结汇的外汇资金不得超过已批准的投资额度)、卖出证券所得价款、现金股利、活期存款利息、债券利息。人民币特殊账户的支出范围包括:买入证券支付价款(含印花税、手续费等)、境内托管费和管理费、购汇资金(用于汇出本金及收益)。

人民币特殊账户的资金不得用于放款或者提供担保。

结汇后直接转入人民币特殊账户。合格投资者汇入的本金应当是国家外汇局批准的可兑换货币,金额以批准额度为限。

合格投资者自取得外汇登记证起三个月内未足额汇入本金的,以实际汇入金额为批准额度;已批准额度和已实际汇入金额的差额,在经批准取得新的投资额度前不得汇入。

第二十六条合格投资者为封闭式中国基金管理机构的,汇入本金满三年后,可委托托管人持规定的文件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分期、分批购汇汇出本金。每次汇出本金的金额不得超过本金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相邻两次汇出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个月。

其他合格投资者汇入本金满一年后,可以委托托管人持规定的文件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分期、分批购汇汇出本金。每次汇出本金的金额不得超过本金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相邻两次汇出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

上述汇款的境外收款人应为合格投资者本人。

第二十七条投资额度的本金汇入不满一年但超过三个月的合格投资者,在提交转让申请书和转让合同并经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批准后,可以将投资额度转让给其他合格投资者或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其他申请人。

受让方在获得国家外汇局额度批准和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后,受让资产值低于外汇局批准额度的,可以按差额汇入本金。

第二十八条合格投资者汇出部分或全部本金的,如需重新汇入本金,应当重新申请投资额度。

第二十九条合格投资者需购汇汇出上一会计年度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已实现税后收益,应当委托托管人提前十五个工作日持下列文件向国家外汇局提出申请:

(一)汇出申请书;

(二)收益实现年度财务报表;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四)收益分配决议或者其他有效的法律文件;

(五)纳税证明;

(六)国家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文件。

前款汇款的境外收款人应当为合格投资者本人。

第三十条国家外汇局可以根据国家外汇收支平衡的需要,对合格投资者汇出本金及已实现收益的期限予以调整。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应当对合格投资者的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外汇登记证进行年检。

第三十二条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可以要求合格投资者、托管人、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提供合格投资者境内投资活动提供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检查。

第三十三条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对合格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制定相应的业务规则或者对原有业务规则进行修订,报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四条合格投资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其发生后五个工作日内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备案:

(一)变更托管人;

(二)变更法定代表人;

(三)其控股股东变更;

(四)调整注册资本;

(五)涉及诉讼及其他重大事件;

(六)在境外受到重大处罚;

(七)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合格投资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领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

(一)变更机构名称;

(二)被其他机构吸收合并;

(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六条合格投资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和外汇登记证分别交还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

(一)本金已全部汇出;

(二)已转让投资额度;

(三)法人机构拟解散、进入破产程序或者由接管人接管其资产;

(四)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外汇登记证未通过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年检的,自动失效,合格投资者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分别交还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和外汇登记证。

第三十七条合格投资者、托管人、证券公司等违反本办法的,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按照各自的职权予以警告、罚款;但是,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第七章附则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2

2017年2月自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人以来,为了正兴股市,多次喊话力挺蓝筹股和价值投资。2003年证券市场几度沉浮。股市经历了年初的上涨行情和及“非典”带来的持续下跌,年末的东山再起,自此,证券市场已经开始了多方面改变。首先,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逐渐由投机性炒作向以行业变迁为基础的投资形式转型,基于业绩增长的行业相对集中投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如何评价行业的投资价值具有现实意义。QFII的引入和基金队伍的壮大,是的价值投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证券分析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四类,即基本分析法2证券技术分析法3投资组合分析法4行为金融分析法。而基本分析法又分为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三部分。本文重点阐述行业分析法。

二、上市公司分类

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在资本市场上,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盈利能力、增长前景、投资价值,根据适当的行业分类方法对投资特性相同的上市公司进行准确归类,对于投资决策和、资产配置和业绩评价等证券投资活动有重要作用。

三、行业分析和价值投资理念

股票市场中有一些股票会共同具备某些重要的经济特质,如在地域及行业上由关联关系或企业经营上又相同特征的股票会自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这种共同性质被市场认可后,就会形成股市中的板块。行业分类是统计中用范围最广泛和使用频率最高统计分类标准,因此行业分析是研究证券投资的重要手段。要进行行业分析需要足够的信息,包括宏观经济信息,和行业、公司信息。价值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稳固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点上下波动,而内在价值可以用一定方法测定;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当股票价格低于(高于)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高估)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由于股权分置、市盈率偏高、上市公司质量偏低等问题,2003年之前国内仍然盛行投机理念,投资者认为股市事“零和博弈”。但是自2003年之后,以集中持有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及金融板块个股为代表的价值投资理念重新崛起,对市场造成极大震撼,例如钢铁股是宝钢股份为首,因此应用行业分析和价值投资对投资管理又重要意义。

四、行业分析的三个重要方面

1.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分析。1.1成长阶段。此时少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这些企业摸索着前进,技术不成熟,没有经验。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定,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很低,好似前不久的网约车和现在的共享单车刚开始的时候。现在因此行业内上市公司的股票极其不稳定,因此投资者大多是投机者。1.2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行业疯狂扩张的时期,行业内各个企业尽全力竞争市场,并且获得的利润也在持续提高。投资者开始重点注意这个行业,并开始逐步增加投资,上市公司的股价趋于稳定。1.3成熟阶段。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了这个行业,市场资源集中于垄断企业手中。市场发展速度降低,各个方面趋于稳定1.4衰退阶段。因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新的商品和技术的出现,使得旧的行业竞争力降低。并逐步进入衰退阶段。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逐日下跌,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很低。2.产业政策与行业分析。产业政策是一种弹性较强的政府干预方式,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引导控制产业投资方向,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政府经济计划目标。中国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包括银行信贷和行政管制。不管在哪个国家银行都是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国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予某个企业优惠,比如提高贷款额和降低贷款利率。这会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理。而行政管制也十分重要。总而言之,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的企业发展更为良好,股市更为稳定。反之,收到产业政策限制的企业发展处处受制,股价不稳定。因此容易得出结论:需要进行行业分析,找出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行业,找到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企业进行投资。3.上市公司的行业地位。行业地位是指某一企业主营产品在其所有渗透区域内的综合市场占有率,或指在主营产业中的排名。行业地位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影响。(1)技术的先进程度。尤其是在高端行业,例如行业、电子行业,技术事决定这个企业的最关键的因素,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2)管理层的管理才能。一个企业毕竟是一个群体,因此如何使得这个群体会最大的作用就需要优秀的管理,比如资源的调配和人力的安排。三,企业规模。很显然大企业在突发状况前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很多小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五、如何进行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即要研究国内环境,了解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有关行业的政策等等。(2)行业的微观分析,即研究行业内公司的财务状况、竞争程度、经营程度。并以此对该行业和其内公司在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估计,进而投资状况。(3)用户分析,对商品和服务的用户进行了解,可以得到顾客对其的评价,从中也可获得许多有益信息。

六、财务分析与行业研究

财务分析,一直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财务分析工作,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并能够据此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正确决策。将财务分析在行业内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得到整个行业的情况。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也称为对比法。通过将当期实际数与基期数值进行对比,获知二者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企业变化情况和业绩等的变化趋势。通过将行业内各个公司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变化趋势。2.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将前后两期或者前后多期报表数据或比率进行对比,并且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数值增减变动情况,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七、结语

因此行业分析在投资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十分重视。

作者:宋鹏 单位:中国青岛大学

参考文献:

[1]《行业分析在证券投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胡晓妹.

[2]《寻找中国市场的的投资机会》刘强.

[3]《行业分析方法初步研究》苟海平,季茂力,信墨庆.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大营销背景;证券投资;业务管理;策略

证券资金市场的不断扩大,包含了基金理财、保险、股票、证券等诸多产品和服务,使证券投资市场达到空前的繁荣,但是,证券投资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的证券投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产品的种类不充足、单一传统的产品服等问题。所以,证券企业须及时发现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业务管理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全面了解运营管理,确立合理、科学发展方向

一般了解证券投资行业的人们都知道其具有风险较高、回报也比较丰厚的特点,任何证券投资业务皆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多数证券业务追求高获益的结果。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市场存在愈加激烈的竞争,获取高收益将存在较高的风险,那么高风险将是证券企业亟需解决、避免的重要问题。目前的中国证券投资市场证券的收益是呈下滑的趋势,而且受到影响的范围已经达到整个证券投资市场风险的二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加强防范证券投资风险思想意识,对顺利开展证券业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另外,阻碍证券投资市场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市场调查、控制问题的增加、蓝筹股再融资、规模较大企业的诚实、信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使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性增加,引起各种矛盾和纠纷,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将严重影响整个证券产品的发展,使证券企业及各类证券产品存在较高风险。但是,对于证券投资企业,想要规避各种类型的风险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能在实际发展中尽量降低所面临各类风险的几率,从而使证券企业本身的损失降到最低。证券业务中比较特别的一类产品就是股票业务,因为股票业务具有较强的变化和实时性的特点,需要紧随证券投资业务发展的步伐,股票业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仔细分析各类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做好预设,才能够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为证券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加强证券投资业务管理质量,首先要明确了解证券业务发展的需求和规定、范围,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要求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在证券投资要求的区域内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够使各项证券业务顺利的发展,提升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在大营销背景下,证券投资业务管理工作应该对证券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清楚自身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预防和提出解决方法,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立合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提高证券业务管理水平,推进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

二、全面预估证券市场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的证券投资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许多被托管的证券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管理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完善的证券投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证券企业实际发展不相符,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发展进行考虑、研究、考察等,导致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发挥管理作用,缺少实际可行性,导致证券投资进行实际决策过程中,证券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不能按照制度进行严格要求自己;第二,一部分规模较小的证券企业缺少独立研发产品的设置,并且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三,多数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忽视证券产品发展将遇到的各类风险,并且多数证券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均是依据相关监管部门的规定,没有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完善和改进,缺少可行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针对以上几类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第一,全面预估证券投资市场的各类风险是证券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第二,建立健全证券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第三,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和准确的风险检查、评价机制;第四,组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以上的各类问题是证券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在实际发展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顺应市场的变化,降低企业风险几率,促进证券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三、充分利用人文营销,创立全新的客户概念

证券业务发展不同于传统行业,其属于投资项目,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想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根据社会背景的变化,不断进行改进证券业务管理模式。比如保险行业,证券中保险业务的发展比较稳定持续,保险业务中经纪人模式是顺利开展业务和促进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经纪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业务推广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关心客户、了解客户,根据客户情况为其制定适合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开拓业务管理视野促进证券业务管理发展,将业务发展的方向拓展到经济水平中等的家庭,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制定合适的产品,不断增加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由此可见,为使证券投资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提升证券投资业务管理质量,需要组建工作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以外,还要组建完善的营销团队,提升营销质量,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提高业务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保证证券投资业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须充分了解、明确当前的社会背景及发展形势,证券投资企业应该不断更新、改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客户的思想意识,组建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建立健全证券投资管理制度,使证券资金业务管理的风险降为最低,促进证券投资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兆宇,任丽鹤,柴丽君.大营销背景下证券投资业务管理探讨[J].商讯,2019(04):75.

[2]刘佳蓓.大营销背景下的证券投资业务管理策略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8(35):105-106.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大营销背景;证券投资;业务管理;策略

证券资金市场的不断扩大,包含了基金理财、保险、股票、证券等诸多产品和服务,使证券投资市场达到空前的繁荣,但是,证券投资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的证券投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产品的种类不充足、单一传统的产品服等问题。所以,证券企业须及时发现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业务管理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全面了解运营管理,确立合理、科学发展方向

一般了解证券投资行业的人们都知道其具有风险较高、回报也比较丰厚的特点,任何证券投资业务皆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多数证券业务追求高获益的结果。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市场存在愈加激烈的竞争,获取高收益将存在较高的风险,那么高风险将是证券企业亟需解决、避免的重要问题。目前的中国证券投资市场证券的收益是呈下滑的趋势,而且受到影响的范围已经达到整个证券投资市场风险的二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加强防范证券投资风险思想意识,对顺利开展证券业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另外,阻碍证券投资市场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市场调查、控制问题的增加、蓝筹股再融资、规模较大企业的诚实、信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使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性增加,引起各种矛盾和纠纷,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将严重影响整个证券产品的发展,使证券企业及各类证券产品存在较高风险。但是,对于证券投资企业,想要规避各种类型的风险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能在实际发展中尽量降低所面临各类风险的几率,从而使证券企业本身的损失降到最低。证券业务中比较特别的一类产品就是股票业务,因为股票业务具有较强的变化和实时性的特点,需要紧随证券投资业务发展的步伐,股票业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仔细分析各类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做好预设,才能够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为证券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加强证券投资业务管理质量,首先要明确了解证券业务发展的需求和规定、范围,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要求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在证券投资要求的区域内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够使各项证券业务顺利的发展,提升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在大营销背景下,证券投资业务管理工作应该对证券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清楚自身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预防和提出解决方法,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立合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提高证券业务管理水平,推进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

二、全面预估证券市场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的证券投资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许多被托管的证券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管理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完善的证券投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证券企业实际发展不相符,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发展进行考虑、研究、考察等,导致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发挥管理作用,缺少实际可行性,导致证券投资进行实际决策过程中,证券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不能按照制度进行严格要求自己;第二,一部分规模较小的证券企业缺少独立研发产品的设置,并且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三,多数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忽视证券产品发展将遇到的各类风险,并且多数证券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均是依据相关监管部门的规定,没有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完善和改进,缺少可行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针对以上几类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第一,全面预估证券投资市场的各类风险是证券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第二,建立健全证券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第三,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和准确的风险检查、评价机制;第四,组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以上的各类问题是证券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在实际发展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顺应市场的变化,降低企业风险几率,促进证券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三、充分利用人文营销,创立全新的客户概念

证券业务发展不同于传统行业,其属于投资项目,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想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根据社会背景的变化,不断进行改进证券业务管理模式。比如保险行业,证券中保险业务的发展比较稳定持续,保险业务中经纪人模式是顺利开展业务和促进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经纪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业务推广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关心客户、了解客户,根据客户情况为其制定适合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开拓业务管理视野促进证券业务管理发展,将业务发展的方向拓展到经济水平中等的家庭,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制定合适的产品,不断增加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由此可见,为使证券投资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提升证券投资业务管理质量,需要组建工作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以外,还要组建完善的营销团队,提升营销质量,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提高业务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保证证券投资业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须充分了解、明确当前的社会背景及发展形势,证券投资企业应该不断更新、改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客户的思想意识,组建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建立健全证券投资管理制度,使证券资金业务管理的风险降为最低,促进证券投资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兆宇,任丽鹤,柴丽君.大营销背景下证券投资业务管理探讨[J].商讯,2019(04):75.

[2]刘佳蓓.大营销背景下的证券投资业务管理策略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8(35):105-106.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5

一、制定审计计划

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l、被审单位证券投资的基本情况。主要指证券投资的机构设置、管理方法、经营政策、财务管理等。

2、审计目的。主要说明审计委托人及审计性质、预期结果等。

3、重要的会计问题及重点的审计环节。主要根据被审单位证券投资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价以及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来决定。

4、审计工作进度、时间安排、小组人员分工等。

二、实施审计的程序

(一)了解证券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审计人员到达审计现场后,要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环节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证券投资主要控制环节包括:机构设置、经营政策、财务核算与管理、考核、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

(二)对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实质性测试

l、机构设置的实质性测试。一般来讲,证券投资的机构设置与投资规模有必然的联系,规模较大的投资,设置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分管。这类企业将投资收益列为公司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经营。小规模的投资设投资小组或专人负责,由公司的某领导分管。这类企业将投资收益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补充,不可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很可能因疏于管理而出现漏洞。对机构设置的实质性测试主要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审阅有关记录来证明相关人员是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经营政策遵循程度的实质性测试。经营政策指证券投资的决策方式。决策方式主要分领导小组集体决策或倾向于操作者自行决策。对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而言,买卖的时机以及购买何种证券对证券投资的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应重点关注。

3、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

(l)财务核算。对于规模较大的证券投资,投资管理科一般配备现场操作人员与记账人员,对于当天的操作记录给予及时的记载,月终(或季终)将当月的交易资料汇总,交付财务部门,纳入公司的财务核算。小规模的投资,一般由操作人员将日常交易情况作简单的记录,月终汇总有关原始资料交财务部门,纳入公司的财务核算。该环节审计的重点是账务核算的合规性、正确性。财务部有无专人对投资部门提供的交易记录、原始资料进行详尽的审阅。核对,对投资收益的计算有无进行复核,验证其正确性。(2)财务管理环节的实质性测试。财务管理环节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主要是资金管理和股票转托管管理。资金管理是指将公司的资金转入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证券保证金户头以及将保证金户头的资金转出或在不同证券公司营业部之间的互转情况。由于公司的资金往外转,一般涉及的管理人员较多,都有比较好的管理程序,抽查几笔即可,不做重点审计环节。审计重点应放在证券保证金户头的资金管理。公务员之家

证券投资管理较好的公司,会与证券部签约,需有公司正式的资金调动委托书证券部方能办理公司保证金账户资金的变动。审计人员可要求开户的证券公司营业部提供企业开户以来的资金变动清单,根据资金流入流出情况逐笔审查。例如:根据某证券公司营业部提供的某公司资金变动的清单,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大于公司账面记载的投资总额,有50万元资金来历不明。另外,从资金变动清单上还发现多次转出资金情况。经进一步查询得知该公司证券投资的资金有两部分来源:公司投资与职工集资。在投资尚处于亏损的状态下,公司分次认证券保证多户头提出60万元,用于归还职工本息,损害了公司利益。另外,保证金(或证券)在不同的证券公司营业部之间转托管管理审计也十分重要,个别企业利用转托管的机会掩盖违纪行为。

例如:审计中发现某公司的证券对账单起初资料只有股票数量,审计人员马上意识到这不是该公司最初的证券投资保证金账户。经审计人员多方面做工作,该公司拿出了在A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交易清单,从此份清单看出,该公司曾分次提出资金,挪做他用,侵害了公司的利益。

另外,审计中对相关科目,特别是应收账款也应适当关注。笔者在工作中曾发现某公司归还客户应收账款50万元,账已结平。但凭证附件中无收款单位开出的收款收据,经进一步查询,该公司利用归还借款为掩护,挪用资金用于证券投资,逃避公司及上级部门的监督。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套牢,而债权人多次追讨未果,最后诉诸法庭,债务风险仍由公司承担。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6

1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投资管理学

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教学现状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掌握投资目标的管理技能、投资计划的管理技能、投资策略分类技能、投资策略的制定技能、投资组织的管理技能、投资方法的应用技能、投资风险的管理技能、投资绩效的衡量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质化指标技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坚韧自信品质和踏实勤快作风,能从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有谋划能力、眼有洞察技能和手有成事本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投资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第一,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课时较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这几部分构成: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科特色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又包括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毕业论文、课程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前专业见习。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由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组成。根据学校模块和教育部需求,一些课程不能变动,由于学分紧张,受学分及总课时的限制,投资管理学课程总课时45个课时,其中理论课时70%,实践课时30%。课程六个章节理论知识32个课时,实践课时13个课时显得不足,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学时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百色学院目前教师团队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学院工作,实践经验欠缺。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技能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少。百色学院目前发展前景壮观,但是地理环境条件不是很好,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很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投资管理专业人才。第三,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田阳古鼎香集团基地、广西长江天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西联润实业集团见习基地、百色闻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见习基地。学生去基地实践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见习,老师带队要考虑学生安全问题等很多因素,一般外出实践见习三个小时很难接触到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实践,实践质量不高。

2构建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近年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如与广西西红鑫国际云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联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院扶持教师队伍发展,分批派老师去企业实践一个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校外企业高级人才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讲授,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知识。第二,打造庞大的双师型团队。为提高百色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加大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学校成立了百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题讲座培训、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开展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等。第三,创造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机会。每学期末工商管理学院都会组织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见习,每学期举办财务管理十佳能手技能大赛、炒股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投资管理专业知识融入校内和校外实践。

3百色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第一,投资管理学课程课堂实践。根据教材6个章节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7∶3比例,针对每一章节开展课堂实训,适当加大实践课时。利用投资战略管理BCG矩阵设计某公司产品组合技能、设计某公司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技能、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平衡计分卡技能、设计证券投资组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技能、编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能、设计问卷调查技能、投资权益内部控制设计技能与绩效评估技能。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程结束,学院每学期举办的炒股软件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投资大赛学生都可以分组报名参加,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校内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百色证券交易所、百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见习。第三,毕业见习实践。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投资技能,去投资公司见习,也可以去证券公司见习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岗位,学生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选择面更广。

4结论

根据投资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实践进行分析,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优化了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投资管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应用型高校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将投资管理学知识技能用于工作,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也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白兰琼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胜雄.投资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7

(一)对我国资本项目限制的影响

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学界与实务界的一个高频率的话语词,然而在全球市场呈现为一种以主权国家所辖范围为界的条块分割状态及资金的快速流动受限的情形下,这种一体化的进程前景却也并不十分乐观,但是国与国之间优势资源的互补性又内在地决定了以资金作为流通媒介的资源对流为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必然。因此,从国际经济发展的长远思量,在经常项目开放基础上的资本项目的逐渐放开对于这种一体化进程的纵深方向发展就显得迫在眉睫。这一点对于日益开放,及以出口经济为基础的中国来说,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可以说,QDII业务在我国的试点及逐渐放开就表明我国已开始探索资本项目应如何开放的问题。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可被归纳为发行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开放。由于投资市场开放包括允许本国居民投资海外市场以及允许海外投资者买卖本国有价证券两项内容,与之相对的资本管制的核心就是阻止这组方向相反的资本流动,因而可以说资本项目下开放的实质就是实现对投资市场的法律松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市场的放开也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最后一个堡垒。从操作层面来看,投资市场的开放要求作为本币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及国际收支政策中资本项目的放开。然而,现时下,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受限,及在货币政策、金融体系与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亟待完善的背景下,我国还不完全具备投资市场开放或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可以说,QDII的设计本意即在于有限地突破一些目前法律上或政策上的限制,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实现有限的资本流动,在于适应和满足内地资产与投资市场发展的需求,并取得资本流动进一步开放的经验。从这一点看,QDII产品的及时推出是我国经济进一步成熟发展的表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缓解本币升值与国际收支失衡之风险

2005年7月,我国本币放弃了实现多年的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而从稳定性出发改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受管理性浮动汇率制。藉此,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有限干预为辅”的有涨有跌的顺畅运作模式,并在国际上得到普遍接受与认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增强,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受多国政治和利益集团之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个别发达国家仍然不断给我国施压,要求我国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在这种国际压力下,我国货币当局惟有一方面努力保持本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审时度势地强化本币汇率的弹性;在另一方面,则是加快金融基础的建设,为本币的可自由兑换奠定体制和技术基础。对此,我国已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措施,如开展了“以完善收益率曲线,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本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通过OTC方式及做市商制度构建即期外汇市场,从而改良本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构,为其向市场化迈进做好前期的准备。然而,本币汇率制度改革深化最关键与最直接的基础工程还在于资本项目的开放与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性。从自我利益保护出发,在现有法律规则体系及政策约束条件下,要实现有限度的资本流动最经济、最有效、负面效应最小的方法就是适时引入QDII机制,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铺开必要的制度基础。

此外,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国际贸易良性发展中所必须密切关注与国际协作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持续增长,如据央行的统计数据,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就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财富增加迅速,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然而,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激增也反映出内地国际收支失衡,货币管理部门需不断增发货币以购进外汇,从而避免由于外汇储备过速增长而导致信贷膨胀,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的能力被削弱。【1】针对这种集中性的风险,在目前国际收支保持高位盈余,外汇储备超高增长的状况下,通过QDII来对外汇投资限制进行适度疏导,不仅有利于资本的有效配置,矫正内地货币政策的扭曲,而且亦可“一石二鸟”地有效缓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从上可知,在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QDII产品设计之主旨还不全在于为国内居民构造一个境外投资的窗口与制度性平台,其更被承载了辅助中国汇率改革的历史使命,即从以单纯实现目前有限度资本流动,以满足国内日益扩张的投资需求为目的的开放手段,到发展为“借助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缓解人民币升值”的配套改革措施。因此,可以说,QDII业务的拓展是我国为进一步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迈出的又一个重要步伐。

(三)消解了我国金融业发展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获取了高速增长,但这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是以国家为制度主体的变迁模式,同时又是一种边际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当国家采用渐进的增量改革方式,而非激进的“休克疗法”来推进制度演进时,这就必然导致国家最大限度地维持原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这样一种内生的缺陷也就必然被传导到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因此,笔者认为,QDII制度的推行对我国目前比较脆弱的金融业自身的改革、法治化、国际化发展也起到一种“压迫性”制度创新的自救效果。具体见解如下:

一是在目前A股市场一直持续“高温”不下的情形下,它可以通过投资资金分流的形式对投资者起到“降温冷静”与风险组合的作用。虽然十多年来国内股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础性与结构性问题,在稀缺资源配置上,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这可表现为市场的公平性欠佳与效率低下、投资风险大、及对中小投资者缺乏足够的保护等;二是有利于公司的内部治理。在理论上,与QFII同理,QDII的引进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营造一种“竞争致富”的氛围。然而,这种机会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境内合格投资机构的态度。因此,为了在国内取得海外入市之机会及吸引国内投资者,这些投资机构就不得不对其公司内部治理机构进行改良,从而使中国的证券市场踏上一条真正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三是QDII的实行也有益于我国本土金融人才的国际化,能使他们在国际金融协作中了解国际金融交易与监管惯例,从而为我国金融运营与监管的真正专业化打下基础;四是保险与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需要一个监管法律制度完善、风险可预测及股价相对平稳的、发展相对成熟的市场作为平台,通过QDII投资于国外一些大型的蓝筹股也可以达到投资风险分散与投资受益的预期效果;四是对于银行业来说,QDII可以缓解其外汇资产与负债业务日益增大的压力。由于我国投资工具有限,银行外汇存款缺乏足够的出路,其存贷差有不断加剧之风险。若银行系的QDII业务能如愿抢先,那么这种反差性的压力就能得到一定的释放;五是对监管者来说,QDII既可能通过挑战的方式迫使监管者对目前的监管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完善与创新,又有益于外汇管理及资金的流动。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严格的资本管制必然会迫使大量的资金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每年大量资金的非正常流失已说明了这一问题)。QDII恰好为国内这些相对过剩的资金开创一条正规的投资渠道。这不仅增加了资金流动的透明性,同时也使得监管部门对资本流动的可控制性增强,从而弱化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

评价:利与弊总是相伴相随。虽然QDII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已准备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同时借用目前通俗的理解是其主旨在于通过投资资金分流的方式让国内容纳度不高的A股市场适时适度降温,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理性的决策者与业内人士来说,与其说这种资本项目的有限放开于国于民来说是一种福音的话,倒不如说它更是一件喜忧掺半的事情,或是一只“烫手的山芋”,因为“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亦充满着许多无奈”。此外,尽管随着各部门相关行政规章的推出与规则创新,从形式上评判,QDII业务已在我国找到了一种法律上的正当性,并围绕着这种业务已形成一种QDII制度,但是这种国内配置的规则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导与规范QDII这种域外投资的行为还是一个让人拭目以待的问题。因此,与QDII所可能带来的正效应相比,由此牵扯出的证券监管新问题倒更值得我们为之侧目。

二、QDII引发的证券监管新问题分析

金融监管创新是对金融业务创新的一种制度上的必然回应。尽管作为集QDII制度大成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与其后续的通知、《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已对QDII的准入条件、产品设计、资金募集、境外投资顾问、资产托管、投资运作、信息披露、投资额度与汇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及其实施已作出了比较周全的规定,并共同构成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证券公司QDII业务的完整规则体系,但是若全面考察这些文件,我们仍不难发现有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这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格投资者与证券”之界定——个前置性的问题

如何务实地对“合格投资者”进行识别是确保QDII业务顺利开展的一个先决性问题。“上述文件不惜余力地对何谓合格进行相应的规定”也说明制订者已深刻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开QDII先河的《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9条即规定:“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当是外汇指定银行,并符合下列要求:建立了健全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具有境外投资管理的能力和经验;理财业务活动在申请前一年内没有受到中国银监会的处罚;中国银监会要求的其他审慎条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第5条规定:“申请境内机构投资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申请人的财务稳健、资信良好、资产管理规模、经营年限等符合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拥有符合规定的具有境外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具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制度,经营行为规范;最近3年没有受到监管机构的重大处罚,没有重大事项正在接受司法部门、监管机构的立案调查;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规定的其它条件。”《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9条规定:“委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资产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符合《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的规定;具有较强的投资管理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和投资绩效考核能力;有明确的资产配置政策和策略,实行严格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投资管理团队运作行为规范,主管投资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从事金融或者其他经济工作10年以上;财务稳健,资信良好,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监控指标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具有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然而,若本着法律人喜欢较真的态度,则不难发现这些“事关是否合格之规定”是明显有背于“法律规则必须明确而具体”这一内在品质要求的,如以上三文件都将“已建立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与内部治理机构及资信良好”视为评价的必要条件,但是至于何谓“健全”、何谓“完善”、何谓“资信良好”等,其则语焉不详了。

实际上,投资者是理性的,对“何谓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其心中自有一杆秤,如资产规模、从事资产管理的经验、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运作记录、市场信誉及风险管理水平与技术等都是他们考核的指标。虽然目前国内券商逾百家之多,其中有许多公司已经营10载有余,但由于治理不规范,其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对其运作公众亦是贬多褒少。若依国际标准来衡量,则很难有什么合格之说。另外,就商业银行来说,虽然其资产规模雄厚,但是呆账坏账严重,垄断程度高,经营业绩一直欠佳,再加上欠缺管理投资基金的经验及大分业的限制,其也很难有“合格”之论;虽然投资基金业可被认为与合格机构之间存有最密切的关系,但是该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且这些公司资产规模小,经营年限相对不长,更是缺乏海外资本运作的经验,因此其更是难上加难;既如此,我国的保险公司与社保基金等机构情况又如何呢?事实上,由于目前它们只被允许使用自有外汇,不能进行购汇投资业务,且与以上各类机构相比,其在相关操作经验上也不具有比较优势。

虽然我国已批准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12家中资性银行机构、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华夏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及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等为QDII,但是在目前内地金融机构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技术、资产管理经验、内部治理,还是在市场操作能力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它们还不足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性的投资环境。这也说明要真正培养被市场认为合格的境内投资者还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在人才培养、风险管理、熟悉国际金融交易惯例及内部治理等多个方面长期磨合才能形成的结果。客观地讲,若QDII只熟悉国内的资本运作模式,而对国际的实践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在其国际上的资本运作就有些举步维艰,最终与国内A、B股的炒作无什么差别。这样一种非常可能的后果不仅会使得投资者对这种新产品望而却步,而且也会使得目前已初具规模的QDII法律规则系的形式意义无重于其实质意义,从而在事实上使QDII业务变得有价而无市。可能银行系QDII运作的不理想就是一个铁的教训。从这一点来看,上述文件对“合格”抽象宏大性的规定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规则与现实之间的脱节。

除了对“合格”认定标准的模糊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更值得我们反复斟酌的,即何谓“证券”。尽管新出炉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及其通知已将投资产品圈定于挂牌交易的股票、债券、存托凭证、房地产信托凭证、公募基金、结构性投资产品及金融衍生品等,但是在实然上其却回避了“何谓证券”这一对于QDII业务来说至关紧要的概念。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QDII业务是完全境外操作的,若在证券的认别上,国内与国际上的规定不能有效对接,那么这就必然影响到QDII业务的绩效。事实上,我国对证券的界定与证券市场成熟国家的界定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如1933年的美国《证券法》即作了如下解释:所谓证券,系指任何票据;股票;库存股票、债券、公司信用债券;债务凭证;盈利分享协议下的权益证书或参与证书;以证券作为抵押的信用证书;公司成立前之认购证;可转让股票;投资契约;股权信托凭证;证券存放证明;石油、天然气或其它矿产之小额利息滚存权;或一般来说被普遍认为是证券的任何权益或票据;或上述任何一种证券的权益或参与证书、临时证书、收据、担保证书、或认股证书或订购权或购买权等。【2】从这一定性,不难发现在美国“证券”的外延是非常宽广的,它甚至还包括了各种证券衍生工具和能获得证券的权利,并将“投资合同”也包括在证券的定义之中。【3】那么,我国对其又是如何定性的呢?修订后的《证券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本法未规定的,适用《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此比较可见,尽管这种列举加概括式的规定很笼统,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在我国证券主要限于“股票与公司债券”两大类。即便我们对其采取扩大性的解释,与市场已相当成熟的国家相比,它们之间在外延上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我们知道,QDII是一种境外投资的金融产品,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国内的市场,若在规定上,我们不能尽可能地消除这一前置性概念之间的矛盾现象,那么这就可能增加QDII运作的成本及不必要的风险。此外,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特别警惕的,即既然QDII是投资于境外的证券,那么这种投资就可能会涉及到期货与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而且,由于对境外投资环境的陌生,QDII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必然会对境外的投资顾问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那么当基于投资顾问的建议而染指金融衍生产品之时,它就必然会导致我国境外投资经验本就不足的QDII投资风险的成倍放大,并在投资失败之时,导致这种风险向国内的回流。1995年的巴林银行事件已深深地印证了这一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在兼顾本国的金融实情及国际上通行做法的基础上,合理地对“证券”进行界定,也是我国QDII成功迈向国际的一个先决性法律问题。

(二)QDII对信息披露制度之挑战

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基本上是围绕信息披露而展开的,因为“证券管理体系是试图通过信息披露机制来向投资者提供保护,建立公众信心,增强市场效率,其根本目标即在于为所有投资者提供获得相关信息的平等机会,从而使其可以权衡与证券投资有关的风险与收益”。【4】毋庸置疑,这一以信息监管为重心的金融监管理念也在QDII规则体系中得到体

现:《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5章“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用了9个条文(第26-34条)来规范这一问题,如其第27-28条规定:“从事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在发售产品时,向投资者全面详细告知投资计划、产品特征及相关风险,由投资者自主作出选择。从事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定期向投资者披露投资状况、投资表现、风险状况等信息。”此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第32条规定:“境内机构投资者、托管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再者,《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在第7章用了整整13个条文(第47-59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规定,如其第47条便原则性地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向相关当事人披露下列信息,不得有重大遗漏和虚假、误导、诋毁性陈述:境外投资战略配置和投资决策;境外投资交易执行、资金清算和资产托管情况;境外投资风险状况、合规监控、重大危机等有关重要事项。”然而,分析这些规定,也很容易发现其存在以下不如人愿之处:

其一是缺乏关于信息认证及明确责任追究机制之规定。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对披露义务人所公开信息的基本要求,然而在QDII业务中由谁来核实所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呢?虽然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我们可以推知会计与审计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注意到在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所得的情况下,这些中介机构及披露义务人还是会铤而走险的,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虚假信息满天飞的现状也说明这一问题。另外,虽然200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抑制信息造假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民事诉讼法》对集团诉讼的内在缺陷却又几乎使得这一救济措施形同虚设,这是因为“我国的代表人诉讼的判决缺乏必要的扩张力,只对参加登记的受害人有效,而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内未登记权利的,则无效。此外,由于涉诉的金额巨大,对于原告的诉讼费用能否减免等,法律亦无规定。”【5】由于QDII业务的境外证券投资性更是加剧了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如何从规则设计与实践上消除这两者之间的不信任现象,也是目前QDII业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其二是披露要求的非持续性。证券市场中的披露是一种持续性的披露,它不仅包括证券交易前相关信息的公开,而且还包括交易后信息的公开;它既包括定期性的披露,也包括不定期性的披露。然而,从上述规定来看,目前的规则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交易前披露,轻交易后披露”的非持续性披露精神。这一特色无疑又使得本具有些诱惑力的QDII业务在国内投资者的心目中颇有些黯然失色。

其三是披露内容的规定不全面。从上述披露的要求,我们初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些被法定要求公示的信息都是对投资产品的说明,而并没有深入地涉及到与产品的发行者相关的重大信息。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发行人的证券产品向市场推出后,其真正关注的倒不是发行人发行阶段的信息,而是后期持续性披露的信息(如定期性的年度报表、中期报告)及临时披露(如发行人内部的重大变动、内幕交易人报告及收购中的预警披露等)。

此外,作为具有强烈示范效应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也只是在第32条对信息披露的要求“踢皮球性”地抛给“有关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有关的法律法规又是什么呢?作为对该文件补充解释的《关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却没有了下文。事实上,考虑到我国法律规则的层级递减效应,这种托付于“法律法规”的做法也与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则大多源于中国证监会的部门规章的实践大相径庭。

“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是我国金融业经营与管理框架划分的基本原则。对此,《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保险法》第105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然而,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银行系、券商系、保险系QDII业务证明这种法定的金融业分野模式正在日渐松动,国内金融诸业之间的大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此种发展就必然对自1998年以来所形成的金融业“三足鼎立”监管的格局产生强烈的冲击。

虽然基于金融融合现实监管的需要,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推出的《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确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与“信息交流与合作制度”,但是其成效却并不卓越,其原因如下:其一是多年来分流的监管模式已使得各监管部门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因而各怀己见的“联席制”对地地道道的“功能性监管体制”之构建并无实质意义。实际上,作为该文件合作基础的指导原则所宣扬的“分业管理基础上的合作精神”也回应了这一论点;其二是该文件并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性文件,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君子协定”。这种法律属性的缺失无疑就使得“备忘录”所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另外,即使我们认为它也是一种规范性的文件,但是任何一种规则都必须附着维护自我尊严的“牙齿”。对此,贝卡里亚曾说过:“任何一条法律,如果它没有能力保卫自己,或者社会环境实际上使它毫无根基。那它就不应当被颁布。”【6】因此,若以此作为评价的指标,那么就不难看出目前的这种不得已为之的“联席监管机构”对于防范与化解更具有风险性的QDII业务亦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对我国证券监管国际合作机制之考验与挑战

QDII业务的域外投资性说明有效的QDII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并非一个国家国内的法律设计所能为的,这种有效监管体系的确立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国内层面与国际层面双头并举的协作监管过程。为了保证投资的成功,我国对基金系与券商系QDII设置了“域外投资顾问”的要求,并且《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第16-17条规定:“投资顾问应当严格遵守境内有关法律法规、基金合同和集合资产管理合同的规定,始终将基金、集合计划持有人的利益置于首位,以合理的依据提出投资建议,寻求基金、集合计划的最佳交易执行,公平客观对待所有客户,始终按照基金、集合计划的投资目标、策略、政策、指引和限制实施投资决定,充分披露一切涉及利益冲突的重要事实,尊重客户信息的机密性;境内机构投资者授权投资顾问负责投资决策的,应当在协议中明确投资顾问由于本身差错、疏忽、未履行职责等原因而导致财产受损时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然而,笔者认为,在欠缺投资国密切配合的情况下,这样的规则配置是没有多大意义,同时在主权国家林立的现实下也是明显有悖于基本法学理论,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效力都是以主权所辖范围为边际的,其对它国及它国的公民来说,都是没有直接的约束力。对此,美国法学大家博登海默曾言:“如果人们说一条法律规范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这条法律规范对它所指的那些人具有约束力。”【7】那么,在此种情况下,境外的投资顾问又如何能够遵守本对其没有约束力的我国国内法之相关规定呢?这说明诸多我国关于QDII风险防范规则的效力还需要它国的协作。

此外,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QDII投资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必须是已与我国签订有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保持着有效的监管合作关系。虽然这一前置性的条件对于弱化QDII的投资风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亦不十分理想,因为从法律属性上看,“备忘录”并不属于国际法的范畴,它对双方国家并不具有类似条约的约束力。与其说“备忘录”是一种创设国际法律规范的文件,还不如说它只是表明当事国对于某些特定事件的一种政治上的态度。这种投资所在国对于防范我国QDII业务风险的可能行为的非国际义务性也在另一方面放大了可能的金融风险。再者,“备忘录”内容的抽象性与模糊性也决定了它与QDII业务所内含的微观性要求相差甚远。【8】

小结:QDII业务的推陈出新不仅是对目前金融法的一种考验,而且更是一种挑战。从语义学来说,挑战既有可能爆发为发展中的动力,也可能退化为前进中的阻力。然而,无论是向后的拉力,还是向前的推力,其对任何法律制度的恰当运作而言都是至关紧要的。法律的演进必须侧重过去的力量与未来力量之间的对比。无论是一种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规则创新模式,必要的法律修正都是在恰当的时候按照有序的程序进行的。因此,笔者认为,尽管QDII业务已触动了中国金融立法的多个方面,但是若我们心怀执牛耳之勇气,那么这就可能意味着我国金融立法将迈向一个新的境地。

三、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完善之建议:

其一是优先确立对QDII国际监管协作的思维。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尽管在目前的情势下,QDII业务优势多多,但若只是一味闭门造车地制订这样或那样的监管规则,那么这种种假定的比较优势不仅会丧失殆尽,而且也会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投资失败之风险。实际上,我国对QDII业务最有效的监管主要表现于境内投资机构海外入市资格的认定上,若QDII在境外投资顾问的建议下入市,则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心理的作用下,再加国外证券市场根本不受我国法律与政策之调控与影响,那么国内相关的监管者对于如何控制QDII业务的风险则基本上已无能为力,而只能由海外的证券市场来决定投资者的命运。这说明,对QDII的监管重点还在于与投资所在国的协作。笔者认为,鉴于国家间证券监管“备忘录”式的合作只是一种道义上的相互配合,还不足以确保我国在海外资本市场上投资的利益,所以我国应以已有的备忘录为基础,本着尊重市场规律之精神与所涉的当事国签订正式的双边条约或国际协定。其内容应包括:监管合作的范围、信息的公开与保密、请求及执行协助请求之程序、信息交流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条款、例外性的规定、及相关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具言之,从规则的一致性与方便当事人的原则出发,这种双边性的条约应尽可能反映或再现我国目前已有的相关QDII业务的法律规则,从而达到一种国内法规则效力国际法保障的效果。

其二是规则术语的国际协调性。由于QDII更多涉及的是它国证券交易的游戏规则,所以在术语的使用及内外延的界定上,我们也有必要树立一种国际化的思维,适度接受通行的国际证券交易与监管惯例。诚如前文所论,我国“证券”的外延是非常狭窄的,若我们基于维护国内相关证券法律规则之间的一致性,而作此处理,则一不利于国内投资者迅速接受域外的法则;二不利于在QDII资金外流之前事先控制可能的风险;三不利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打通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由于QDII业务更多的是域外操作,受它国证券法的调控,因而笔者认为,在为QDII立法时,我们必须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接纳国际证券市场上通用的做法,对“何谓证券”这一关键性的术语进行扩大性的解释。如此处理之意在于:一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接受它国证券交易上的游戏法则;二是使早期入市的QDII快速熟悉域外的证券投资法则与交易惯例,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储备金融人才;三是为例外性的规定留下余地。在国外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英、美等,其一般对证券采取无限放大的解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政府呵护下的发育期,投资者亦非真正的投资者,因此在接受国际上通行的证券解释之时,也必须自我防护地作出一些例外性的规定,如将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证明等投资风险较大的QDII产品适度排除在外。由于在理论上,QDII在它国证券市场上只能享有国民待遇,我国这种排除性的规定并不具有当然的约束力,因而在国内法进行限制性规定时,也有必要与投资所在国进行事前的充分协商,以求得国际法上的认可。

其三是规则供给技术上的思考。法律体系应是一个规则之间和谐一致的体系。为了保证规则之间的一致性,就必须克服多头立法所带来的众口难调的流弊。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目前相关QDII的规则体系是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机构主导,并适时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部门规章所组成。尽管这种各为其政的规则供给模式能兼顾到不同类别的QDII业务的监管特点,但是部门“立法”固有的集团利益倾斜也漠视了规则之间应有的公平与正义,而且也极容易导致同一事项规定上的不一致性,或某些部门法的理念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或被曲解。如尽管我国QDII业务品种多样,但是归根结底,其仍应属于证券投资的范畴。因此,在信息披露服务的对象上,它应更多地指向投资者,服务于投资者。然而,这一精神在银行系与保险系QDII中,就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如《商业银行开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32条规定:在商业银行变更托管人及托管人、公司注册资本和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涉及诉讼或受到重大处罚、及中国银监会和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情形时,其应当在该类事件发生后5个工作日内报中国银监会和外汇局备案。与此相似,《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50条规定:在委托人变更受托人或托管人或者托管人、变更注册资本、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更、受到重大行政处罚、发生重大诉讼或者其他重大事件、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情形时,其应当自此类情形发生之日起5日以内,向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实际上,这些事件直接影响到了投资者的决策与投资利益,投资者理所当然地具有知情权——这也是证券法中特有的“阳光法则”之表现。因此,笔者认为,由于QDII是一种跨金融行业的新业务,为了在兼顾行业特色的基础上,确保供给的QDII业务监管规则与其证券业务本质的特点相容及规则之间的一致性,我国有必要由国务院出台一部统一的相关QDII业务与监管的条例。

其四是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作为一种交叉型的金融业务,QDII运作模式已对我国目前机构型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虽然迫于现实的压力,此前已推出了以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及中国保监会为核心的备忘录式联动合作监管机制,但是诚如前文所析,这种君子式的合作并不能解决QDII等交叉性金融业务所衍生的跨业监管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时下,既然分业监管的权力配置框架一时还难以撼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虑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有预期的多方联动监管协作机制,从而将其作为向功能性监管体制迈进的一种过渡。在具体的设计上,可考虑由国内上述多家机构的上级部门,即国务院牵头,将原有的备忘录法律化,并针对协作不力情形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条款,从而弥补原有备忘录的不足。虽然QDII业务具有交叉性,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它毕竟是一种证券投资,所以理应由中国证监会来承担主要监管者之职责。与此同理,在为交叉型金融业务配置金融监管权时,明智的做法是,应根据所涉业务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来决定其主要监管权的归属,而不能基于业务交叉而由二家或二家以上的机构来平分秋色,或利益均沾,或相互推诿。

四、结语

法律真理性的知识在于立法者的修养。为QDII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说明作为具体规则制订者的中国金融业监管者已意识到金融法治化是金融监管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与反应,因为法律化的规则可以为相应的监管行为及监管程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提供一种法律上的解释与支撑。然而,在瑕不掩瑜的背后,我们又必须客观地看到,目前为QDII所配置的法律规则系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其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来说,作为规则的创制者,其也不可能点面俱到,但必须注意的是,若专为某一新型的社会关系所设计的法律规则不能如实地反映出该种社会关系的核心性问题,那么这就说明为此而出的规则就存在着“先天发育”的不足。作者认为,尽管目前区别对待的QDII法律规则系已有所建树,但是它存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从国内法层面考虑的多,从国际协作层面考虑的少;存异的多,而存同的少。实质上,QDII业务的域外运作性说明我国对其控制力基本上是绵弱无力的,在与此相关的资金流出境外之后,其可控制性就犹如断线风筝一样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因此,作者的己见是,QDII业务监管之成功先在于有约束性的国际监管合作,后在于国内法层面的规则设计,或者说其要点在于如何将国内所设计的法则通过双边条约的方式获得当事国的认可。

【注释】

【1】黄少明.QDII与货币、金融改革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货币市场,2006,(4).

【2】李仁真.国际金融法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45.

【3】孙国华•证券法律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3-34.

【4】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

【5】宣伟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与投资者权益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7

【6】〔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88-89.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证券投资基金;案例教学

1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概述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门应用学科,是研究基金基本理论和基金运行实务的课程,具体内容既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理论、运营实务,也包括证券组合管理理论、投资规划、投资策略和绩效评价等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投资学、金融学、理财学和保险学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证券从业人员、银行从业人员、理财规划师和投资顾问等必须具备的从业技能。

2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好处

(1)案例教学寓抽象于具体。《证券投资基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很抽象,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听讲,会感到很枯燥,容易疲惫。如果在讲解某一个知识要点的时候,穿插一个与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具体案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抽象的理论教学感性化,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2)案例教学置情境于课堂。在证券投资学的授课过程中,插入经典案例,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不同的情境,实现情景变换,这对于减少学生上课的枯燥感和疲惫感,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证券投资学的课程教学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就像一幕精彩的戏剧,呈现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情景,通过把学生的思绪和注意力引入新鲜的情境中,在情境中再现和深化课堂知识。在讲解投资案例时,案例情景具有“穿越”时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自然喜闻乐见,感同身受。(3)案例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在证券投资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转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任课教师可以在事先把整理好的案例发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和思考,也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和整理某一案例的资料,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做准备。(4)案例教学寓教于乐。要上好《证券投资基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典型案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证券投资学,不会再把上课当成一个负担,课堂授课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3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3.1教学案例的选编

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发现既具有理论价值,又能够吸引学生的事件,从而使其符合证券投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在选编教学案例时,必须遵循典型性原则,即教学案例必须符合证券投资活动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综合性原则,即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理论性原则,即教学案例要将《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融会于具体实际,以便学生对证券投资实践中各种复杂背景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提出正确的投资建议。

3.2案例教学的实施

(1)阅读案例。阅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所选投资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分析评价的要求以及与本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的查阅方法和获得途径。学生应先粗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2)分析讨论。学生对证券投资案例的阅读、研究、分析,获得了自己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案例讨论方式的多样化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它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班级讨论的方式。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教师应当拟订出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力求将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学生发言,控制讨论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热烈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中进行学习。(3)评价总结。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评述。首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有什么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在学生自我总结之后,教师应当对案例教学活动做出全面总结。教师在总结中,要给全体同学的阅读和讨论表现一个总体评价,在鼓励积极参与者的同时,应注意激励那些发言不主动的学生,以便为下一次案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4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教学实施要注意事项

(1)要对证券投资基金案例进行加工整理。我们反对直接照搬案例,反对不对案例进行加工与整理,而要编写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与内容要求进行编写,具体的编写方法这里不展开论述,总体而言,要注重对案例进行加工整理,使其内容完整,情节曲折,含义深远。(2)要注重对学生准备情况的前期检查。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自觉性也存在差异,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要求,提前要求同学们预习,然后根据知识点再收集资料,这样就能避免同学们不知道如何查询资料,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讨论材料的问题。(3)要恰当运用各种设备和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来多方位地展示案例情节,最好要使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边分析,边实践。

作者:彭礼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9

摘要: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不仅会计核算工作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应遵循谨慎性原则。

一、财务分析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为了客观地评价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计算各种财务指标。在进行财务分析、计算财务指标时遵循谨慎性原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主流动负债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速动比率的延伸,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二)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扣除无形资产价值后的比率,它是产权比率的延伸,能更谨慎地反映企业清算时债务资本受到保障的程度。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作为分母的利息费用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同时从谨慎性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以保证企业最低的偿债能力。

二、筹资管理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筹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筹资数量、筹资时间、筹资来源和筹资方式等。为了规避筹资风险,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遵循谨慎性原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筹资数量适当。不同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不一样的,企业财务人员应采用一定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数量,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这样,既能避免团筹资不足,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又可以防止筹资过多,造成资金闲置。

(二)筹资时间与用资时间相适应,这样,既能避免过早筹集资金形成资金投放前的闲置,又能防止取得资金的时间滞后,错过资金投放的最佳时机。(三)采取多种形式的筹资组合,以分散筹资风险。权益资金的风险一般小于负债资金的风险,但资金成本较高。采取多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可以扬长避短,分散筹资成本。(四)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及偿还债务能力来确定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合理比重。如果预期利率将持续上升,应考虑增加长期债务比重,可以节省资金成本;反之,可适当增加短期债务比重。但是实际上,利率很难预测出来,企业最好能合理搭配长短期资金来源,使企业在任何利率环境中都能生存。(五)采取融资租赁和寻求债务担保等方式转移筹资风险。融资租赁既可以将设备过时的风险转嫁给出租者,又可以适当减少不能偿付租金的风险;寻求债务担保既可以增强企业对外举债能力,并将部分偿债风险专家给担保人。

三、投资管理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投资管理须考虑投资规模,同时还须通过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的选择,来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由于投资时间的长短不同,其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也不相同。

(一)短期投资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短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不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应收账款、存货等。其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体现在:1、制定谨慎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条件;根据应收账款总成本(包括坏账损失、机会成本、收账费用等)最小化原则,制定收账政策、催收账款;建立合理的计提坏账准备制度,以补偿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规避坏账风险。2、分析预测存货的供应状况和耗用状况,确定合理的存货保险储备,避免因存货短缺而影响生产和销售;根据物价变动趋势,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如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等;3、确定合理的现金保险储备,以应付无法预料的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等情况,避免因现金短缺而导致财务危机,同时拟定解决现金短缺的应急方案。

(二)长期投资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长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等,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更需要运用谨慎性原则规范企业投资行为。1、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采用谨慎的决策方法,权衡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拟定最优方案;适应固定资产效率逐年递减、维修成本逐年递增的状况,采取加速折旧法,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评价投资项目时以现金流量为基础,而不以利润为基础。2、在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管理方面:一是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区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子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国家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状况、证券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分析来规避;对于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不同种类证券投资的有效组合,减少这种风险。二是采用谨慎的方法对证券计价,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

四、股利分配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证券投资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历程,政策,方向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对外开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在证券筹资、投资、证券商及其业务以及证券市场制度的国际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水平还不高。因此,必须规范国内证券市场、继续扩大规模、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逐步分阶段地实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历程

年月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起点当时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首次在日本发行了亿日元武士债券由此揭开了证券市场开放的序幕。

世纪年代沪深证交所相继创立在席卷全球的证券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悄然启动。

在证券投资方面以股的发行为起点我国开始了证券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的步伐。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我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股。年月日中国证监会等作出了允许境内居民用自有外汇投资股市场的决定由此局部实现了证券市场投资的双向国际化。

在证券筹资方面内地企业开始在境外多个市场上发行股票与基金。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即股。此后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称为股。进入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也在推进当中。中信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财政部、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先后在东京、法兰克福、新加坡和伦敦等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了日元、美元、马克等币种的国际债券。

年月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月,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成为首批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长期债券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方面一些著名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通过与国内同类机构合资来发展业务同时,我国内地的证券机构也开始步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了双向互动。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月底,我国已经批准设立了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沪、深证交所各有家特别会员,并各有家和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股交易。

此外,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与国际证券监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得到加强。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已与个国家或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个双边合作备忘录,并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证监会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多边交流和合作,有力地增进了中国证监会与国际证监会组织其他成员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二、我国对证券市场国际化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政策

(一)使我国证券市场首次对国际投资者开放。年月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决定推出。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对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根据暂行办法,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等,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并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额度批准后,即可委托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托管资产,委托境内证券公司办理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活动。新修订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了对的资格要求和资金进出锁定期,增加了开户和投资等方面的便利,完善了投资监管体系特别是信息披露制度。规则的出台,为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证券市场打开合规通道,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有力措施之一。

(二)加快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于年月日公告调整了六项外汇管理政策。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可采取各自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购汇进行相关境外理财投资。以上政策实质上是对的放行。

年月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首批获得代客境外理财资格的银行及购汇额度,酝酿已久的至此正式浮出水面。截至年月,已有家内、外资银行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了资格。其中,已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额度的共有家,共批准额度达亿美元。国内首支基金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于年月日向我国内地投资者发行。其后,民生银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成为又一家获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内地银行,同时,这也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资格的民营银行。

的实施,打开了境内外货币资产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双向流动渠道,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步伐明显加快。

(三)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之初,出于对丧失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担心,证券市场选择了国有股和法人股暂不流通。这种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为早期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却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制约了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股权分置改革后,股价成为联结各方的共同纽带,各类股东的利益取向趋向一致。这无疑为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注入动力。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股票基础价格确定的重大不确定性,使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真正的舞台,全面发展机构投资者正当其时。机构投资者主体的确立使价值投资理念正悄悄地成为市场主流,这对于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大有裨益。年月日,《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外国投资者被允许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外资对股市场的参与,有利于提升股公司治理与透明度,增强国际知名度与海外市场开拓能力,提高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同时,外资还可能带来国际市场上比较前沿的交易方式、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的操作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机构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操作能力,树立理性投资理念。该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近期出台的主要证券市场法规政策。如果说、等政策的推进,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桥梁的话,那么进入年下半年以来三大办法的推出,则为我国证券市场内部架构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初露雏形。年新的《证券法》和《公司法》公布后,中国证监会年月日出台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中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符合国际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模式增加较多,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国际化运作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年月日,中国证监会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的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等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与国际证券市场市场化股票发行接轨的重要特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不仅使证券发行的源头向市场化方式转变,也充分体现了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年月日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出台,为完善和活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与国际证券市场相关并购规则接轨打下基础,也为证券市场中最为活跃和最能体现市场化的并购行为提供了法律基础。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体现出国际证券市场并购规则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方式调整为由收购人选择的要约收购方式;其次,细化要约收购的可操作性,增加了换股收购在专业机构意见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其三,将间接收购和实际控制人的变化一并纳入上市公司收购的统一监管体系,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未来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适当放宽金融管制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考虑到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且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应适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以便更好地适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管理并扩大、完善国内经营外币业务的国际业务部。通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为资本的引进和流入提供配套服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证券市场规范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等进行进一步改革和调整,规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逐步与国际证券市场规则接轨。同时,我们要积极鼓励国内规模较大的证券商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大力引进国外证券机构,积极推进证券机构的国际化和证券投资国际化的进程。

(二)实现、股市场并轨。

实现、股市场并轨是我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下一个重要步骤。股市场是在我国开始进行股票市场试点时设立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种过渡性选择。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以自由兑换境外投资人不可以直接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因此股采取了在境外私募发行在境内挂牌上市的模式。在年的股市场发展过程中股价起伏波动存在市场发展方向不明、市场动力不足、市场透明度不高和市场融资功能丧失等问题必须对股市场重新进行定位和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年月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的开放和、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股市场模式的外部条件。从年月推出制度以来,投资机构正在稳步扩容,股市场引入外资迈向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早已国际化的股市场因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发展,股市场继续存在的意义不大。目前,外资对解决股权分置以后的股市场抱有很大信心,但对发展方向尚不明朗的股市场持谨慎态度。从理论上讲改变股市场与境内市场相分离的状况是重新定位股市场、促进股市场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股市场的这种重新定位和交易模式的转变在发展中国家国际化过程中都采用过。进行股市场定位战略的适当调整是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年,股完成了对国内居民的开放,虽然这一措施并未涉及、股并轨事宜,但可以看作是为此走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将完成对国内机构的开放,这是第二步。政策的出台是促使股向国内机构开放的导火索或催化剂。如果进一步实现股市场对国内机构的开放,则彻底消除了股市场投资者的分割状况,使国内个人与机构在股市场上的投资地位完全平等,为在适当时机实现、股的自然并轨扫清障碍。第三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条件基本具备情况下,实现、股自然并轨。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应当把股市场纳入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规模化发展的统一轨道上来。在全流通市场框架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基本建立,不断壮大以及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实现、股市场的最终并轨是我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股市场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钟玲入世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战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

〔〕梅金平证券市场国际化及其路径选择〔〕财贸经济,,

〔〕鄂志寰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与前景〔〕商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