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05:14

语言科学研究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科教融合;语言学类课程;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下的“做中学”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际,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落实研究生会议精神,2020年9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通过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来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专业学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具有独立开展语言研究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语言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如何将语言学研究发展和语言学专业课程设计相结合,做到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外语教师和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科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来源和发展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和高校关注的话题,科研和教学分离的“科教两张皮”现象让很多高校教师疲惫不堪。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科教融合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但真正将其付诸实施的是德国语言学家和政治家威廉·洪堡特。洪堡特曾经担任普鲁士的教育大臣,对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柏林大学。洪堡特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学,其构成主体不再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而是由受到指导的研究者(学生)和独立研究者(教师)构成。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课程和讲座,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能让年轻人专心进行科学思考的地方。洪堡特强调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他认为,在大学里,如果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不需要从精神深处创造出来,而是通过收集罗列出来,那么无论对于科学、教育还是国家,结果都是无法挽回的。除了强调自由之外,教学和研究的统一,研究者和教师的统一,是柏林大学的另一个支柱性特征。洪堡特持有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教学理念,即教师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才能在教学中传授,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教学和大学学习。这些思想成为了西方大学建立的基本理念。洪堡特的理念被认为“适合规模较小、高度自治的学校,但是对于规模不断增大的现代大学,这似乎仅仅是一种理想”[1]。19世纪70年代,德国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大学,欧美学者蜂拥而至,学习怎样把科研方法移植到教育中[2]。美国教育家践行了洪堡特原则,建立了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吉尔曼是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先驱者,他践行洪堡特“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打破了美国大学学院专注于古典课程教学的状态,让学生接受基于不同学科的科研训练,拓展了传统学院的职能。但是吉尔曼发现,在现代教育不断普及化的背景下,在本科层面进行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提出在本科基础上设置研究生院,形成大学的“双层机构”,科教融合主要在研究生教学层面实施。吉尔曼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但同时也种下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资源争夺的种子。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或者研究生教学中,本科教学经常受到忽略。20世纪末,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基于科教融合“重建本科教育”的观点,对洪堡特的科教融合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主张把大学教育纳入科学研究,把本科教育纳入到科教融合的适用范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和融合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严重分离。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高校同等重要的两个基本职能。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后,科教融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再一次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发展趋势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任意象征符号系统,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语言学把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关于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发展及运用的科学,其中不仅包含着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更蕴含着科学方法、哲学思辨的思维过程,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传授语言学知识是培养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和内容”[3]。语言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内涵丰富、内容系统的学科[4—5]。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他指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学科的研究对象先于研究视角存在,而语言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导致语言学研究视角先于研究对象而存在,即不同的理论视角揭示语言的不同侧面和特征[6]。现代语言学侧重语言的描写和分析,以发现和描写语言的本质为己任。按照语言系统的内部分支,语言学可以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按照语言学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还可以分为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诸多分支。每一个领域都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语言研究和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形成了新兴研究领域,如神经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语言学等。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不断出现,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传统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和研究“两层皮”的现象,语言学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和课堂里,割裂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对语言学学习的兴趣减弱。本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基于科教融合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提出语言学类研究生课程设计改革的相关理念。

三、基于科教融合的语言学类研究生课程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育5个二级学科。对于英、日、俄不同语种的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而言,具有相对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从事教学、翻译等与外语相关活动的能力,是学位要求的一部分。可见研究能力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拥有较好的科研队伍和科研平台,为科教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导下,本研究团队对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建立以培养研究能力为导向的语言学类课程群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语言学类课程包括“语言学方法论”“语言学概论”“语用学”“功能语法学”“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二语习得”等23门课程。以教学设计和整体优化为目标,按照语言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临近性原则,建立6个语言学类课程模块,包括方法类课程模块、社会文化类课程模块、功能认知课程模块、教育心理类课程模块、功能语言学课程模块和外语教学与习得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的组织上,每个模块由代表学科特色的主体课程和辐射课程组成,辐射课程教学为主体课程提供补充;在教学内容上,课程群之间的课程可以做到统筹组织,相互分享和相互影响,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断裂甚至矛盾;在教学队伍方面,同一课程模块内部的教师形成教学和科研团队,基于团队开展课程教学、论文指导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研讨;在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上,课程模块内的主体课程和辐射课程协同教学,注重多维评价和综合评价。例如,功能语言学研究是我院的研究特色之一,多年来具有稳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在功能语言学课程模块中,“功能语法学”是该模块的主体课程,“语篇分析”“功能文体学”是该模块的辐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功能语法学”讲授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语法理论,“语篇分析”“功能文体学”是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延伸。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相补充,各有分工,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团队相互研讨,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体会语言使用的奥妙。2.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案例教学语言教学的教材一般是固定的,更新较慢,但是语言研究是日新月异的,教师需要把前沿的学术研究带进课堂,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是实现把前沿研究引入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团队利用学科优势,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典型案例融入教学中。语言学理论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具体语言使用实例,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以本人讲授的研究生课程“对比语言学”和“功能句法学”为例,“对比语言学”课程按照语言系统构成层次来设计各章的内容,每一章节在介绍基本理论和方法后,会结合语言实际给出案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充分体验汉英语言的差异。例如在讲授汉英语言代词使用差异这一节内容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英汉翻译实践中体会汉英语言的差异,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理性结论。教学第一阶段,让学生翻译一系列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是蕴藏着汉英语言一些基本的差异,如例句:Hekissedhiswifegoodbye.授课教师从学生提供的译文中分别选出译文(1.他吻了他的妻子。2.他和妻子吻别。)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说明汉英语言形态的差异。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下面观点:译文1“他吻了他的妻子”,虽然把原文的基本概念意义表达出来了,但是没有关注到汉英语言在代词使用上的异同。英语中名词前代词具有特指功能,wife前面的his不能省略;而汉语译文中名词“妻子”的所有者和句子的主语“他”是一致的,因此“他的”可以省略,译文1表达冗余,在一定情况下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用含义,即“不是他的妻子,难道还会是其他人的妻子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出了汉英语言在代词使用上的基本差别。教学第二阶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讨论后得到的观点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和认定。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论和语言学相关理论,分小组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法。小组通过研讨交流作出汇报,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学生在研讨中不断开拓思路和视野,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例如,一个小组以汉英小说为语料,对比分析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和功能;另一个小组从历时性视角,对比分析汉英中男性和女性的人称代词使用演变的趋势。在研讨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把对比语言学领域的前沿研究选题、研究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学生把知识直接转化到小组研究的设计中进行实践和检验。3.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学”(learningbydoing)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ohnDewey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原则。该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和社会相结合,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生在游戏或者活动中体验知识[7]。本学科语言学课程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做中学”教育理念。例如在“功能句法学”课程设计中,学生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评价设计为功能语言学领域的研究项目,结合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学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根据研究兴趣形成项目组,项目组成员通过研讨确定项目选题,在学期内完成项目开题、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项等环节。“做中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以下两方面体现出了积极效果:首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小组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项目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有针对性,动机性更强。对于难于理解的概念,学生经常课前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带着问题到课堂听课,教师也会经常接受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挑战和质疑,教学变得充满乐趣和挑战。其次,项目驱动下的“做中学”活动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延长和拓展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教材内容,课外学生根据课题研究任务要求,作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完成报告或论文,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与交流。例如,一个项目小组的选题为“中美国家领导人肺炎疫情演讲的情态对比分析”,基于教材中的情态理论,该选题瞄准当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肺炎疫情话题,对比分析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情态使用。经过项目开题论证、项目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项答辩,最后以一篇学术论文作为团队项目合作的研究成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语料搜集、语料观察、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和发现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对语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实践了科学研究方法、统计方法,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规律。

四、结论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仅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语言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学科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一个教学和学术共同体,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和助力着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语言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语言学课程教学实践互相支撑,成果互相转化。科教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途径是多样化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找到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最佳的结合点,打破固有的单纯依靠教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规律和知识的原貌,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训练科学严谨的学术思维。

参考文献:

[1]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特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66.

[2]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3]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1):9.

[4]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2—11.

[5]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3—305.

[6]涂诗万.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55—59.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学术能力;外语学科;构建;创新发展

2016年启动的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和2017年由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着由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1]。学科是以知识为中心,专业是以问题为导向,课程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进行重组,这种重组是专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变化的要求。作为课程和专业的实施者,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内涵,教师亦面临着重组[2]。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教师研究历经外语教师地位的变换、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教师专业的理论发展到教师研究型、教师行动研究和教师共同体的建构等[3]。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关注和加强行动研究[4]。国内外针对外语学科重要性的争论亦十分激烈,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身份认同、跨学科教学、学科相关理论等。胡开宝,王琴(2019)认为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表现为三大要素,即学术要素、人才要素和机制要素。其中,人才要素是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具体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要素是基础,机制要素是保障[5]。而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科研水平主要反映在“科研成果”“科研获奖”和“科研项目”三个方面。第四轮学科评估在一级指标“科学研究水平”板块注重学术质量,强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强调期刊论文的他引次数[1]。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要求由“量”升华到了“质”,只有教师学术水平高、科研强,学科方能强。

二、研究路线

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辅以Excel统计,拟从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近三年发表情况中探索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实践效果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打造名语特色学科(characteristicdisciplinary)提供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参与和借鉴。(一)研究手段。1.研究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下面几个主要问题:(1)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如何?(2)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学研究焦点及实践效果如何?(3)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发展趋势及对外语学科建设的影响、制约因素是什么?2.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中国知网(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作为样本数据库,研究检索的论文作者为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具体指高校里从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教师,这里涵盖了高校从事外语教学的所有教师(包含读博教师),也涵盖了单位为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和在河南高校外语学科读博的学生。3.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文献量、作者数和词汇数(分类)三个指标,分析总结河南高校外语教师一定时期内科研的发展趋势、作者聚焦、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分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基础,聚焦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6]。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个人集体或团数)、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二)数据采集。1.数据采集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国内重要的11种外语专业期刊,主要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翻译》《外国语》《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研究》和《国外文学》。本研究采集的时间是2020年6月10日,研究主要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采集2017.1.1—2019.12.31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以上11种期刊上的数据和文献的引文量并进行分析,探讨河南高校外语教师主要关注的外语学科领域的焦点。三年期间这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4246篇,这些文章反映了国内外语界的主流研究。梳理出含有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的文献,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发表的论文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一步筛查和分析,探讨河南高校外语教师近三年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对河南高校外语学科发展的影响。2.数据筛查原则。根据上述方法,在4246篇文献中,根据作者单位判断为河南高校外语教师、高校专业研究机构或相关人员在读博的,视为有效数据。统计文献有独著和合著。合著作者单位中含河南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亦视为有效数据。共采集到65篇文献。根据外语学科的属性和分类,把采集到的文献数据分为下面7类:(1)文学研究及评论;(2)语言学研究;(3)二语研究及应用;(4)翻译研究;(5)外语教育;(6)语料库应用及研究;(7)书刊评介。

三、数据结果分析

(一)趋势。2017.1.1—2019.12.31期间,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比重大约分别为1.4%、1%和1.4%;在《现代外语》比重分别为0.4%、2.4%和0;在《外语与外语教学》比重分别为0.4%、0.4%和0.4%;在《外语界》比重分别为0.4%、0.4%和0;在《外语教学》比重分别为1.6%、1.1%和0.3%;在《外语学刊》比重分别为1.0%、1.1%和0.3%;在《中国翻译》比重分别为0.2%、0.2%和1.3%;在《外国语》比重分别为0.4%、0.9%和0.4%;在《当代语言学》比重分别为0.7%、0.7%和0;在《外国文学研究》比重分别为0.6%、0.6%和0.6%和《国外文学》比重分别为0.5%、0.5%和0.9%。(二)指标统计。论文研究内容统计方面,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这11种期刊上发表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学研究(58%)上。文学研究及评论(15%)、翻译研究(14%)、外语教育(3%)、二语研究及应用(3%)、语料库应用及研究(3%)及书刊评介(3%)。论文引用统计方面,65篇论文中论文引文量最高为15次,下载最高次数为2781次,反映出高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论文作者排行统计方面,2017—2019年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国内11种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较多的前6位作者(均来自河南大学,含合著):徐盛桓(6篇)、刘泽权(5篇)、牛保义(3篇)、刘辰诞(2篇)、刘存伟(2篇)和张克定(2篇)。三年中河南大学教师在这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发表数量约占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的43%,郑州大学约占18%。(三)方法应用分析。研究方法以非材料性研究方法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实证性研究仅为0篇,远远少于非材料性研究。常见的外语研究方法有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实证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系统地、有计划地、客观地搜集材料信息和分析,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而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的行为,是从事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有效的科学工具,是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学术发展的动力。

四、外语教师学术能力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师近三年在外语类专业期刊上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河南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情况如下。(一)研究结论。1.发表趋势。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这11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发表量同比增长幅度不大,与全国同行相比,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数量比重偏低,说明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水平比较滞后。2.研究内容。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学研究焦点侧重于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及评论,缺乏一定的原创性和特色性研究,原创性成果较少。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有影响的论文较少,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较少,体现出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及服务值较低。与大多数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相对较少,部分高水平的研究与目前融于信息化技术的外语教学和评估等实践结合不够密切,实用性不强,权威性的学术论文针对外语教师的思政研究相对关注不够。3.采纳的研究方法。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国际国内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反映出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国际国内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缺乏相关资源,无法及时了解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导致所选的题目或所做的研究毫无价值、重复研究或意义甚微;或者选准了研究题目但却不具备研究条件和研究方法等,导致难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无法与国际国内研究主流保持一致,无法与国际接轨,缺乏创新性研究。4.其他从我省论文引用次数反映出学术论文质量相对较低,论文他引次数反映出论文影响力较低;从论文作者排行侧面反映出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普遍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二)制约因素分析。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师资水平,我省的科研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河南高校外语学科大多处于“边缘学科”,学科建设无法体现当地特色建设。综合以上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可能制约或阻滞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可简要归纳如下。1.学科专业定位不准。大多数高校外语学科专业定位目标模糊,整体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缺乏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特色研究。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好的团队,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学科内部人财物分散,缺乏沟通和交流,严重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缺乏专业的带头人,没有学科梯队核心和灵魂,在学术上起不到带头和指导作用。2.科研时间难以保障。外语涵盖面非常广,要求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以及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和风土人情,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听、说、读、写水平,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但大多数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繁重的,占用了教师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下,外语教师能投入到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不能够在科研上进行深度的研究,专业发展和学术提升之间的矛盾阻碍了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3.教学与科研方向不一致。扩招带来了外语教师的需求增加,但大学对外语教师学历要求都在硕士以上,教育类学院培养的教师是有限的,这样造成大多数外语教师出自非教育学院,多以学语言应用为主,从事的教学工作与自己的学习专业不一致。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对语言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不熟悉,再加上教学与科研的方向问题,限制了专业研究的发展。4.科研环境欠佳。外语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女教师的比例大约80%,加上社会分工的不同,由于家务多而分散了精力,在整个学校都属于重教学轻科研的大环境下,缺少学科带头人,整体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是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思想者,由“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的最佳途径,但学校给外语的科研条件也有限,外语学术期刊有限,发表文章难度大,搞科研困难重重。好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做科研,否则就不做科研,科研经验和方法的欠缺及科研成果少影响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科研水平。

五、外语教师学术能力构建策略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和“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基于以上种种制约因素,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学科创新发展方面应该构建自己的学术能力。(一)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承担“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仅仅完成语言教学目标这是远远不够的。提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工作。作为高校外语教师,要采纳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于教学目标,并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中西文化教学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吸收大量的案例,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时代感、吸引力、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加强教师科研创新观念的培养。在大数据和新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在混合式教学风靡全球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创新不仅体现在管理机制、机构或组织,更加体现在创新的主体———教师方面。作为高校教师,外语教师个人首先应该界定自己的身份认同,明确自己的教学身份和科研身份,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创新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教师要发挥自主能动性,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运用大数据和新技术,善于结合语料库和各种云平台,结合地方经济和特色研究,结合目前“以评促学”“混合教学”“素养”“大数据”等研究热点为契机,明确个人科研研究的方向。陈麦池和戴俊霞(2012)提出教师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需要掌握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实践性环节,从而持续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7]。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政和思辨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和“行动”能力,及时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并且结合发现的问题,做出与教学研究相关的“选择”,采取相应的“行动”,构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有效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三)加强平台建设,推进教师学术能力发展。学科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氛围的支持,学校要通过创造学习氛围及建立平台推动教师学习。首先高等院校应加强外语学科资源库建设,推进智库建设;其次外语院系应该科学制订外语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学科梯队培育体系、加快外语类线上线下教师培训平台建设等。亓明俊,王雪梅(2017)建议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专业认同的模型[8],教师个体可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培训、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和Mooc学习,参加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9]等形式或者参加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高校与企业或者科学研究机构之间展开行动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从资源库平台建设、培训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平台的完善等方面综合推进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五)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是为了共同目标组成的一个群体,团队中的个体具有各自的技能并相互协作。孟亚茹等(2019)等研究跨校外语学术共同体中发现所形成的集合型专家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10]。教师团队的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本校教师,应当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并与企业或者其他研究机构和学校联手,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究以及示范教学的形式,相互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我们要找准研究点,积极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团队精神的学科梯队,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加强队员的学术能力培养,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外向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实基础、强能力、多方向”的教学模式。(六)做好外语教育学科属性定位。学科属性是指学科的本质性质和特点,阐述本学科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就外语教育而言,我国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外语学科的定位众说纷纭,学界对外语教育的学科属性仍不明晰,对其独立学科地位仍然存疑,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对相关问题深入探讨,准确定位定位外语教育的学科属性。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对外语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会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外语科研的研究领域(从外国语言与语言学研究、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到语言和经济相结合的研究、翻译相关研究、跨学科研究和特色研究等)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或者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进行特色研究。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定位了学科归属,才能把语言教育研究纳入正常的学术研究范畴,外语教师才可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加大教学投入,积极从事与外语教育相关的研究,才能够加强结构调整而实现自我革新,在语言教育的宏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使外语教育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六、结束语

总结河南高校外语教师近三年在外语类专业期刊上情况,及时掌握探索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实践效果及发展趋势,不但可以为外语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外语学科的特色建设提供参考。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关系密切,在争创“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同时,如何正确地引领高校外语教师在本领域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提升河南高校外语学科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术能力素养的提高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彭青龙.论学科评估新趋势和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新路径[J].外语界,2016(3):34-41.

[2]蔡基刚.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念:以外语学科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2.

[3]王天晓.校长专业化建设:教师共同体管理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1):42-44.

[4]束定芳.社会需求与外语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17,14(1):22-25.

[5]胡开宝,王琴.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构建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J].中国外语,2019,16(4):4-11.

[6]金胜昔,林正军.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外语教学,2016,37(5):96-101.

[7]陈麦池,戴俊霞.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27-31.

[8]亓明俊,王雪梅.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认同:内涵、模型与路径[J].外语界,2017(6):70-78.

[9]李维屏,王雪梅.构建学科联盟平台,促进一流学科发展[J].外语界,2019(2).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涵盖范围较广,它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所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不同智能内容对于学生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它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变化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学习,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一、利用音乐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小学生爱唱爱动,如果将单词和句子配上有旋律的音乐,能够使机械反复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音乐对学生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能够完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由音乐智能发展模式去给学生带来引发,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由音乐智能联动构建英语高效课堂,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英语句子转化为形象的音乐,让学生在反复操练过程中完成知识内容理解。例如在教学译林版《whataday》这一课程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音乐智能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引导,结合鼠来宝童谣的播放,给学生带来感染,综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将英语句子、英语单词配以一定的旋律,让学生在反复操练过程中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找一些节奏较快的歌曲如《twinkle》、《howareyou》进行教学,联合本节课程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在编排过程中将单词或者短语灵活地填入其内。随后引入本节课程的重点句型如――whataniceday、howareyou、doyouliketoday,让学生了解这些英语句子的发音阅读特点。通过音乐智能引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英语知识学习氛围内。教师还可以随机演唱一下英语歌曲,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做出巩固,在教学时利用音乐智能教学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需要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的收获最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旧知识,都应尽最大努力,创造一个快乐、有趣、不同寻常的课堂语言气氛,使学生在教室中有一种身在英语文化中的感觉。通过一些节奏明快的歌曲,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尝试改编一下歌词,把要学习的新单词、新句型填充进去,很容易使小学生接受和欢迎。通过这样轻松快乐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更愿意接受课堂知识,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掌握了单词和句型。在教学中利用唱歌、节拍旋律等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视觉智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简笔画是一项必须具备的技能,能够配合英语教学,便于创设情景,能够很快的呈现教学内容,代替不容易展示的实物,代替不易分辨的方位等等,简笔画是一种连点成线的表现模式,在教学中不仅实用性很强,通过简练概括,简单求美的艺术模式,能够给课堂教学添加十足的趣味性,对于英语课程教学而言,应用简笔画作出教学也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可借助简笔画呈现某些重点内容,由此让学生掌握单词、句子基本读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例如在教学译林版《Chinesenewyear》这一课程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状态,联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由简笔画模式去向学生展示与中国新年有关的一些内容。对于中国新年而言,它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一大节日,在课堂上,教师随机可以对单词newyear、happy、age、firecrackers等做出回顾。随后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中国新年短片的观看,通过短片观看,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新年与外国新年的一些差别,他们也真正在课堂上开展了大胆探索。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教师可摆脱一贯的灌输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借助视觉智能,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简笔画作为英语教学中最简便、最直观的方法,作为英语老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在一些外界条件不足的环境下,都可以运用简笔画。因为教学情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无法用实物或者场景表现以及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就可以通过简笔画在黑板上轻轻的勾勒几笔,便可以出现要表达的事物特征。尤其对于现在多数农村学校来说,与课文配套的教学工具还不齐全,甚至有些农村学校不具备教学图片,如果教师没有实物,就要让孩子死记硬背抽象的单词、句子,枯燥生硬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通过简笔画能够帮助创设教学情景,配上一些表情、手势、动作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简笔画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使学生明白句子的意思和使用场合,达到句意相连,运用自如的效果,起到非常有效的教学辅助作用。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也就是能够利用视觉智能来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三、借助运动智能,完成学生的知识接收

“手舞足蹈”是小学生的特点,tpr全身反应法倡导将学生的言语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运动来学习外语,在教学时教师应联合课堂教学实际,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由运动智能因素去锻炼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个的指令式的语言项目,让学生全身做出反应,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将学生做出分组,在分组教学模式下,由趣味游戏的开展去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分组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们提示,并增加动作的示范,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指令的意义。比如,在学习脸部五官有关的单词face、ear、mouth、eye时,教师边说边用手触摸脸部相对应的位置,在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示以及肢体语言理解了教师所说的语意,就可以通过用肢体动作做出回应,既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放松大脑,也减小了学生开口的压力,还能够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这样的运动智能课堂展开模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印象变得更加深刻,学生会在边读、边用手触摸过程中感受所学的英语知识,轻松活跃的氛围内,放松大脑,并提升学习学习效率[2]。例如在教学译林版《keepourcityclean》这一课程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联合课堂游戏的开展去为学生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分配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随后联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在游戏参与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这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十分积极。教师这时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howtoprotectourcityenvironment?doyouwanttoclean?在问题引入模式下,让学生展开打扫城市趣味游戏。每一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都提出了属于自我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应该少扔一些垃圾,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积极的去对城市卫生做出打扫。借助运动智能模式,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学生英语知识的接收。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他们发展和成长的机会,使学生擅长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师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强项。在教学时激活教材,活化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些生动的学习情景,由多种渠道去让学生爱上英语、乐于学习英语。由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方案,激活英语课堂,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将智能理论与实际英语教学做出结合,关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借以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叶凤.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623-624.

[2]邸颖娜.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558-563.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4

1.学风与文风

学风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简单的字面理解就是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风尚[2],但这里要讨论的是学术期刊,笔者所指学风不是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而是专指学术风气或者学术研究风气,“所谓学风,是借重了‘风’这个字所具有的方向、趋势、时尚的含义,用来表明学术研究在态度和方法上的某种风尚,通常被具体化在治学态度、研究风格、学术纪律三个方面”[3]。而文风是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在本文的语境中就是指学术研究者学术写作和表达的风气风格。从两者概念来看,前者指向的是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后者指向的则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表达,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良好的学风体现在做人和做事,端正地做人做事为文肯定也是周正而端方,此所谓“文如其人”。《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古话能够很好地注解良好的学风,以此来指导学术研究,其最后的研究成果(文章)才能担得起“文章千古事”之美名。

2.学风问题分析

目前,学界对学风问题的表述蜩螗羹沸,但多数都非常随意,有的学风和文风混杂在一起,无法对其做出比较清晰的区分,笔者尝试利用上述框架对其做一粗略归纳。在治学态度上:端正的学风是对学问存有敬畏之心,耐得住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不跟风、不炒作;不良的学风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或粗制滥造追求短平快,或长篇累牍、洋洋洒洒,最后都是泥沙俱下,陷后来研究者如泥牛入海,根本不能在学术共同体中起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作用。这样的学术研究目的是为了制造论文,完全“跑偏”了。北京师范大学林杰教授说过:“研究,就是能够得到不通过研究就得不到的东西。”这话点到了学术研究的核心。在研究风格上:端正的学风是实事求是,研究真问题;不良的学风是好高骛远,问题意识阙如,假大空横行。吴敬琏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中国的各种问题,每一次都从零点开始却每次都走不远?当同样的事情以稍有不同的面貌出现时会觉得是一个新问题,这是因为对本质没有认识,所以新现象出现的时候,原来的那些得到的认识不但没有深化,反而被遗忘。或者是当出现新形势的时候原来已有的认识变模糊了,又重新来。每次都从零点开始,每次都走不远。”中国目前是论文数量大国,但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论文,许多研究炒冷饭,不做文献梳理,不尊重前人成果,凭空就觉得自己发现了新问题,研究没有承继性,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归根到底就是基本问题搞不清,最后反复回到原点,陷整个研究于汗牛充栋的文山苦海中,乃至皓首穷经,自娱自乐。还有的研究迎合一时之风,无视根本问题或者本质问题,研究不过是应一时之景,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丝毫无益。在学术纪律上:端正的学风是遵守普遍的学术规范,遵从内心的学术良知和学术道德;不良的学风就是违背学术诚信,导致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行为,如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学术贿赂等。学术规范的约束是明的,对所有从事学术研究者有硬性的要求;学术道德的约束是隐的,更多是研究者内心的自我接纳。学术研究的是高深学问,更应该强调和倡导研究者内心的学术良知,慎独慎行,才能更好地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3.文风问题面面观

在长期的学术论文审读中,我们发现一些比较常见的文风问题,大致有以下表现:一是文章框架结构逻辑不清晰,没有整体设计理念。许多文章的结构设计随意或者根本没有设计的成分,导致文章组成部分之间可以互相调换,这反映的就是逻辑上的不严谨。文章结构清晰实际上可以展示作者逻辑推理的脉络以及清晰的思维和思路。正文中各部分标题设置有序,标题层次越明细,观点表达也越清晰,更便于编者和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全文脉络和观点。然而有些文章缺乏整体上的结构设计,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勾连,或者出现八股文式工作报告模式,譬如很多列举式研究,无逻辑结构地罗列,循着问题、意义、特征、成因、对策等各列举一些,就是其典型的表征。二是表达混乱。有的作者语言表达频频出错,颠三倒四,语无伦次,逻辑混乱,言不及义。有人指出,中文表述中经常犯的逻辑错误有概念不清、不证而论、乱用类比推理、以“经典”作为论据、以偏概全等等。这直接指向了学术写作中最大的毛病。逻辑错误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作者语言驾驭能力不足,缺乏逻辑训练,同时对问题理性审视不够。赵汀阳就说过:“逻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态度,准确地说就是理性态度。”而且他还强调需要意识到两点:自己喜欢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正确的观念需要论证或者证据。[4]维特根斯坦也曾经这样表达过:“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留给沉默。”这句话可以作为学术写作中的金玉良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乱,则思维乱,思维混乱是学术写作的大忌。三是概念不清。学术论文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或者就根本没有对核心概念做出定义,这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研究的学理性缺失。有的作者经常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给人感觉只是工作经验的总结或者像个工作报告,而不像是一篇学术论文。这就涉及一个根本问题,即研究对选题中的核心概念有没有做学术史梳理,甚至对核心概念没有做清晰界定,如果认真做了梳理和界定,相信学术味不仅有而且会较深厚。“概念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基础”;“没有明确(内涵外延)的概念,就不会有恰当的判断,就不会有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文章主题不作概念定义,不做概念的特征分析,要想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论证具有必然性,是困难的。四是主题观点不鲜明,模棱两可,左右互搏。评价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会有诸如观点鲜明、论证充实有力这样的断语。这充分说明了好的文章(研究)必然是针对问题在剖析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判断和观点,并且能充分通过说理和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有的文章对于问题或理论没有清晰认识,自己的观点也含糊其辞,看似想周旋于各种观点中左右平衡游刃有余,其实含糊暧昧会大大降低文章的说服力,根本无法体现研究的真实水平。五是文风浮夸,故作高深,故作姿态,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些理论分析篇幅长,用了许多新名词、新概念,语言欧化,看起来高深莫测,新鲜漂亮,实际上自己对所分析的对象并没有确切的了解,以致不切实际、大而无当。有些文章文字晦涩,通过各式的修饰语把本来简单明了即可表达思想的句子层层包装成玄奥难懂的结构,故弄玄虚,简单问题复杂化,显示的其实是文章作者装神弄鬼、不懂装懂的浮夸文风。真正好的文章都是尽可能深入浅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文字,把事情说清楚,漂亮话套话满篇丝毫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质朴平淡乃为文之实。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诚哉斯言!六是炒冷饭,拾人牙慧。曾经有这样一句熟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如何解读,看是站在什么角度上。从社会科学研究角度看,侧面反映目前汗牛充栋的中文文献(主要指期刊文献)中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研究。早先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缺乏学术规范意识,有些问题的研究在一窝蜂的状况下互相参照但缺乏如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产权意识,这样往往很多研究论文看着似曾相识,研究雷同的多,然而由于缺乏标注,后来的研究者很难从这些研究中找出某一研究的学术脉络。因此,这些早期的缺乏学术规范意识的研究可以归为一种无意识的炒冷饭。而现如今,随着科学研究国际化交流的增多,学术规范意识在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中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种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学术研究仍然不能避免大量的炒冷饭现象,许多论文在表述中玩转换语言的游戏以顺利通过“软件”的把关,导致研究中大量的重复性劳动,这就是名副其实炒冷饭了。这种炒冷饭带来的却是大量的垃圾论文,使得后来的研究者深陷海量文献的泥坑中,对于学术研究和科学的进展带来重重的障碍。七是忽略前人研究,文献综述上不下功夫。知识的累积性特点表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处于一定的序列之中,同时文化是讲究传承的,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关系网络。学术研究的任何进展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拓宽与发展。很显然,严谨的学术写作必须重视文献的综述(学术史的交待),同时恰当地撰写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指明了作者引用他人观点的出处,反映了作者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尊重,体现的是作者端正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除此之外,参考文献还可以反映作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便于读者对研究选题的追踪溯源,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在科学研究中,参考文献的著录展示的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画面,所有研究者都可以作为‘前人’,也可以成为‘后人’。”[5]譬如这样一个题目:《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作者在文献梳理中仅仅关注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却毫无触及,很显然这样的研究缺乏宽广的视野,很难把握以及处理好该研究选题;再譬如,比较教育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介绍国外某一研究选题时,重视一手文献,对早已有的二次中文文献却视而不见,很显然这样的研究也容易炒冷饭,做无谓的重复劳动。八是立足点不实,随意拔高自己的研究或过于理想化,对于某些宏大的问题指手画脚。学术研究的开端在于辨识问题,而首要的是问题是否为真,如果是假问题、伪问题,就如同人为设置一个假想敌,然后大加责伐,此为立足点不实之一。学术研究历来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前者要求研究尽可能视野开阔,遍览山川,才更可能独树一帜,研究阅历越广,沉淀才能更深;后者要求研究从某一个侧面或角度切入,犹如庖丁解牛或抽丝剥茧,从细微之处入手则越有利于问题解决。如果反过来“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则往往大而无当,于事无补,大问题无法驾驭,小问题又解决不了,此为立足点不实之二。譬如对于年轻的研究者,在无法驾驭比较宏大的问题时,切忌对于“大学是什么、应该怎样的”这样的问题指手画脚。还有的研究一次针对的问题太多,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但问题多了,眼花缭乱,最后往往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此为立足点不实之三。当然文风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掉书袋,旁征博引名人语句或观点,唯独缺乏自己的思想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论述。钱穆在《谈诗》里说:“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流浊的地方喝一杯浊水,会坏肚子的。”同时也提到:当知做学问最高境界,也只像听人唱戏,能欣赏即够,不想自己亦登台出风头。[6]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钱穆先生的话甚是相符,编辑首先是学术的鉴赏者。当然,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做好学术期刊,也应当提升在学科领域的专业水准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术研究者,但更多的是能够识别和鉴赏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学会欣赏也是快哉之事。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5

1.1对高校教师工作内容不熟悉

尽管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一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对高校教师工作内容没有关注和思考,刚刚进入高校工作,会存在着不知道从何开始的问题,不清楚教师教学任务,不清楚教学事故鉴定,开展科研工作难,以及职称评审条件等问题。

1.2教学质量不高

(1)新进教师一般都缺乏教学经验,影响了教学质量。新进教师即使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或新进教师培训会等,但是由于这些培训周期短,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进教师依然实战经验不足。例如,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把握不好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很难做到深入浅出,等等。

(2)教学基本功不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首先,青年教师一般都熟悉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但是对于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驾驭能力低下。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即使使用板书,板书字迹不够漂亮,板书排版不合理,书写速度慢等,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语言病”。语言表述过程中存在着口语化,不严谨,或缺乏专业化表述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教态病”。课堂上教姿、教态不优雅,或穿着不够得体大方等问题。

1.3科研工作很难开展

新进高校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以外,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下,科研工作对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新进高校教师工作初期教学任务一般也比较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科研工作,或者没有科研项目支撑,亦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

1.4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除了需要具备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教育能力,即知道育什么,知道如何育。但是高校新进教师初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或思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

1.5工作初期个人发展机会有限

提高新进教师素质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也制定了规章制度鼓励培养青年人进行培训、进修学习等提升自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任务要求,或者是培训学习名额有限,或者是机会需要按教师资历排队等候等原因,新进教师工作之初一般都很难有出去学习进修机会。这与新进高校教师渴望自我快速成长提高形成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的积极性。

2新进高校青年教师自我解决问题的途径

2.1对教师工作内容不熟悉的解决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解决高校教师对职业的认识:每所高校都会有教师工作手册,手册中会介绍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鉴定,监考人员守则等,认真研读教师工作手册会对教师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去学校主页下载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去学校相关办公室进行咨询,例如想了解职称评定相关事宜,可以去学校与相关职称评定办公室进行咨询,了解对于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以及项目的要求;加入学院或人事处的网络交流群及时掌握更新的信息;教师积极参加新进教师培训会,座谈交流会增加对教师责任的了解。

2.2教学质量不高的解决途径

(1)利用假期提前备课。新进教师本来教学经验欠缺,如果教学任务繁重,更应该给自己留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备课过程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教育目标、学科结构、学生情况而制订的指导文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认真研读教材。先对教材有整体认识,后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适当调整顺序,制定课程教学进度表。针对每节课需要做好教学教案以及教学幻灯片,教案中要体现本节课程的依据专业不同而设立的教学难点、重点、知识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准备如何导入课程内容,如何总结课程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可以纳入实用性知识,趣味性知识,以及一些新动态、新发展、新发明、新见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或者以讨论或汇报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抽象的东西可以使用视频教学、板书分步骤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考虑到教学效果,可以主动改善教学条件,例如幻灯翻页笔,或教学扩音器等现代设备的利用。

(3)记录教学日志。记录教学日志这也是一种反思的行为。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大量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不管其教龄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新进教师每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记录,并且分析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总结哪些因素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教学行为是值得改进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还要把平时听到、看到、想到和教学有关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反复进行思考,琢磨,消化,归纳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再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信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一定会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起作用。

(4)多参加听课活动。新进教师要多听课。以谦虚,耐心和豁达的姿态向别人学习,有时间就去听优秀教师讲课。听课可以选择不同专业,或不同学院的教师,并且在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优秀教师是如何组织语言导入本节内容,如何小结,如何将内容与内容之间联系起来,课程内容的逻辑表述。学习其讲课技巧,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如何让利用身体语言。认真做听课记录,归纳总结,吸取精华为自己所用。

(5)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新进教师要在业余时间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例如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书法培训,提高板书书写和设计能力。也就是有意识的多说、多写。

2.3科研难开展的解决途径

新进青年教师来到新的环境,受到科研时间较为分散,人力、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等问题的影响,一时很难开展科学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新进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研究分段进行的思路,科研常态化,要明白高校教师不可能像学生时代有整段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自己找时间进行科研。其次,可以发现和培养一些对科学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来。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研的开展。针对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新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优秀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的科研方向。

2.4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的解决途径

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1)开展教研活动。古今中外教育历史的发展证明,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形成,教育家的培养。新进教师也需要有开展教研活动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计划方案,将教研活动和自己平时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专题开展研究,详细记录方案实施后教学效果的变化,经过长期积累,对资料进行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或得出指导实践的科学结论。

(2)阅读名师、大师传记。新进教师要阅读名师大师传记,体会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体味他们的教育艺术人生。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和说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会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开座谈交流会。2个人如果相互交换苹果,那么每个人各自还是拥有1个苹果,但是如果2个人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各自就有2种思想。交流会的目的就是就交换思想,互相进步,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且有意识的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4)经常和学生接触。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所以新进教师也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之后更有助于激发教师研究教育理念的热情。

2.5拓展个人发展机会的途径

(1)网络课程自我学习。对于一些培训,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可以通过网站自学的方式进行。

(2)对于不能网络自学课程,那就平时做好准备,等待或争取机会。例如,预准备申请公派出国的机会,平时就要加强外语的学习,参加相关外语考试;预准备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就要了解对参会者发表文章等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3结语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6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己任”的现代教育观。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之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有新的变化。核心的问题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可见,国家已经把新世纪教育的功能定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点之上有战略眼光的教育决策。

三是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和条件,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新的结论。所以,创新和继承是不可分割的。更何况我们要面对的是汉语文的教育,也就是所谓“汉语教育”。我国有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传统,其中的精华部分应是“汉语教育”研究的瑰宝,在追求“创新”目标的时候,务必要以充分研究和汲取传统语文教育中的精华为前提。中共十五大在讨论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深刻指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来在继承中求创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三个“坚持”的理念支持之下,我设想语文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应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要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是培养和提高我们国民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共同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而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又具有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此,在语文教材建设方面,一定要树立起“精品”意识。所谓“精品”,其标准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两条:一是选文的语言精湛,堪称典范;二是选文内容精湛,即对于学生形成并提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在编选的指导思想上,要适当增加一点难度,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要让学生感到“一眼能见到底”,失之于浅。另外,还要适当增加一点分量。课外固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课内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量的扩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功能,除了要重视教材编写的质和量以外,至少还要解决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影响问题。“德为师之魂”,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千万忽视不得。二是重视教法改革问题。要重视语文训练与语文教育相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意志培养、情感熏陶密切结合,改革教法以增加阅读量和写作量。三是要紧贴时代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努力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鉴别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合理而正当的价值取向。

二、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汉字教学”的三关,即认读关、书写关和积累关。

要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科学地编制出“汉字认读等级表”。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陈鹤琴曾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编制出版了《语体文应用字汇》;以后又有《续语体文应用字汇》(敖弘德作)、《小学分级字汇研究》(王文新作)等成果问世。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此项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但是真正按这种汉字认读等级表来编制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的,成果并不多。在我想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完全可以按等级表中规定的汉字逐级组织编写;初中语文课本的课文,选的虽然是现成的范文,但也必须按等级表对课文中的汉字,采取先提取后归类的方法进行整理,使该掌握的常用字、次常用字展示得十分明确,少数该掌握而现成选文中缺漏的,设法在作业练习或课外阅读材料中有意识地补出。

此外,还要编制或选用适合于不同学科学生需要的规范化书写字帖,供学生仿写、临摹。汉字书写问题,是体现我们汉语文教学民族特色的重要方面,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富有成效的经验,中小学各年级都要把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基础性语文工具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有条件的学校,要把汉字教学和计算机汉字编码和操作训练结合起来,向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迈出第一步。

三、要把诵读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在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中,理化生等学科是“试”的学科,即需要试验或实验;而国文科则是“读”的学科,必须重视诵读。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已被老师冗长的、繁琐的分析讲解所占领,很少听到中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了,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现在需要纠正这种“重讲轻读”的偏向,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诵读课本中入选的语文精品,其中有些则要求熟读,甚至背诵。要让学生懂得,为了美化、净化自己的语言,必须有意识地出声诵读那些语言纯洁而优美的作品;为了积累语言材料,也必须有意识地熟读、背诵语言中那些精彩的片段。

对于现代诗文的朗读和古代诗文的吟诵,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可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进行分析,研究成果经过训练可以组织竞赛进行评比。总之要把诵读问题当作一项实验课题认真科学研究。

四、用活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

学语文,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但这种语言知识不再是过去所做的那样,从语言学讲义中搬来一些概念、定义,再加上若于“标准例句”写成知识短文,看起来仿佛很科学,很讲究系统性,实际上它对指导学生的语言并无太大帮助。应该是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应用中总结出一些活的、动态的知识来,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学习这些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要对“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和区别进行科学研究。近年来,有人正确地指出,语文课上学习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有人还认为,语文课的任务不在“研究语言”,而在“学习语言的应用”。他们实际上都是主张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好语文,而不要把学习对象搞错、学习方法搞偏。

有关专家作出的研究结论是,“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进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的。(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突出的个体性(个人特色)。(三)语言系统中各种结构及其规则是有限的,而个人言语的生成结构却是无限的。所以,“语文教学其实质在于利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使学生的言语能力从幼稚走向规范和成熟”。(引自韩雪屏教授主持的“语文教学心理实验研究”课题的主报告)这些观点至今还没有被广大语文教师所理解并接受,这是语文学科课程教材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此外,还要编制或选用适合于不同学科学生需要的规范化书写字帖,供学生仿写、临摹。汉字书写问题,是体现我们汉语文教学民族特色的重要方面,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富有成效的经验,中小学各年级都要把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基础性语文工具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有条件的学校,要把汉字教学和计算机汉字编码和操作训练结合起来,向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迈出第一步。

三、要把诵读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在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中,理化生等学科是“试”的学科,即需要试验或实验;而国文科则是“读”的学科,必须重视诵读。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已被老师冗长的、繁琐的分析讲解所占领,很少听到中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了,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现在需要纠正这种“重讲轻读”的偏向,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诵读课本中入选的语文精品,其中有些则要求熟读,甚至背诵。要让学生懂得,为了美化、净化自己的语言,必须有意识地出声诵读那些语言纯洁而优美的作品;为了积累语言材料,也必须有意识地熟读、背诵语言中那些精彩的片段。

对于现代诗文的朗读和古代诗文的吟诵,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可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进行分析,研究成果经过训练可以组织竞赛进行评比。总之要把诵读问题当作一项实验课题认真科学研究。

四、用活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

指导学生学语文,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但这种语言知识不再是过去所做的那样,从语言学讲义中搬来一些概念、定义,再加上若于“标准例句”写成知识短文,看起来仿佛很科学,很讲究系统性,实际上它对指导学生的语言并无太大帮助。应该是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应用中总结出一些活的、动态的知识来,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学习这些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要对“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和区别进行科学研究。近年来,有人正确地指出,语文课上学习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有人还认为,语文课的任务不在“研究语言”,而在“学习语言的应用”。他们实际上都是主张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好语文,而不要把学习对象搞错、学习方法搞偏。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7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伦理这个词源于希腊文ξ’θοδ(ethos),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指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最后用来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质、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备的与品质相关一系列素质及如何达到这些素质的正确行为,如果引申一点来讲,伦理就是完善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做法。”可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但幼儿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生长、心智尚未成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情绪冲动性大等。这些特点意味着幼儿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更具特殊性,更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避免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伦理原则。许多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中都表示:“当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所涉及的人应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为能力;还应该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选择,不能受任何压迫、欺骗、强迫、欺诈等其他隐性强制因素干扰;还应对所设计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确的决定。”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开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益处以及受到损伤时的补偿方法等。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对研究有了一种清楚的认识之后,自愿作出决定是否参与这项研究。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层次的贯彻与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研究之前”。研究对象愿意参与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须完成整个研究,研究对象有权利随时退出研究。但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全、没有足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时就应该向其家长征得同意并签订书面的同意书,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尊重家长要求幼儿随时退出的权利。当前,面向家长发放的问卷或将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部分都没有向家长和幼儿告知研究的目的、意义、预期的风险和研究数据最后如何处理等信息。很多研究也没有征求家长和幼儿的同意,而是直接通过幼儿保教机构发放问卷或直接进行研究。有个别的研究即使在征求同意后,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在大多数的研究过程中也都没有幼儿的家长在场监督。甚至有些研究还具有一定的“软性”的强制性,让幼儿不得不参加、不得不坚持完成整个研究,或者用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诱导幼儿参与和完成研究。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幼儿情绪产生波动或者研究内容给幼儿身心带来不适,也不能随意退出。个别研究甚至以隐瞒研究人员的真实身份或者研究的内容、目的等“欺骗”手段,来获得所谓的真实数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也严重地侵犯了家长和幼儿的知情权、自主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人员与幼儿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幼儿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绝对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自由、独立、完整,并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二)关于“无害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一切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损害幼儿性格、品质的研究都是有悖伦理的,都是应该被禁止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无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幼儿的身体、心理、情感几个方面:

1.身体方面

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完全,但在个别研究活动中,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时不顾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个体差异,企图让低龄幼儿承担较重的身体负荷,或者对幼儿的运动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更有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获得研究的数据,试图测试幼儿达到其身体或某器官的最大负荷量和超出负荷量后幼儿的反应,这都会给幼儿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在关于幼儿身体健康评价、体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中时有发生,个别研究甚至造成了幼儿的体力透支、韧带拉伤、器官功能损伤、大小便失禁等伤害。

2.心理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这也说明了保护幼儿心理的重要性。然而,在许多研究开始前和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很多时候会无意识地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或者所研究的内容即是对幼儿的伤害。比如在对幼儿进行分组研究时,研究人员对幼儿说:“能力强的幼儿坐到左边这一组,能力差的幼儿坐到右边这一组。”或者研究的内容是反映幼儿情绪情感变化和外部因素对幼儿心理、行为影响的一些研究,在研究中会加入一些来自外界的刺激因素,这其中就可能包含一些不当语言和行为或是对幼儿的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这些都很容易伤害到幼儿脆弱的心灵,这样的言语无形之中也会让幼儿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甚至影响幼儿终身。

3.情感方面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身心。”由此可见,幼儿的情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以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即使有的研究人员做了详尽的伦理分析,其中多数也都是关于防护研究对象的身心伤害,而情感方面的伤害往往被忽略。在许多研究中,研究数据的获得是基于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密切关系,“这一关系包含着大量伦理含义,譬如开放的观察场所、彼此的信任、承诺和保密等。”研究人员在进行观察研究、行动研究或质的研究等过程中,以研究人员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与幼儿进行接触,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亲密关系的进展情况同研究结果和数据交织在一起。有的研究人员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为了获得幼儿的信任就夸大某些事实或者作出一些美好的许诺,但是在获得了研究数据或研究结束后就断绝了一切的往来,把亲密的伙伴关系和作出的承诺一概抛之于脑后。幼儿的世界是简单的,情感是单纯的,幼儿也是极容易相信人的,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对幼儿的情感产生伤害,造成幼儿对社会的信任缺失。

(三)关于“保密性”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科学研究中,保密性原则的目标和内容大致为:“保护研究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个人处境、行为习惯、怪癖和社会关系等个人隐私数据不受非授权散播。”作为自然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理所当然应该享有隐私权。幼儿的隐私应该包括幼儿身体上不愿意暴露的部位,幼儿的医疗信息、健康信息以及幼儿不愿意公开的其他信息等。当前的许多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对幼儿隐私权的保护相当薄弱,幼儿和家长的相关信息被泄露给其他研究人员或商家,给幼儿和家长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此外,在观察研究和访谈研究结束后,幼儿的图像资料、视频资料、访谈报告等信息的处理没有受到重视,也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这些信息在研究结束后被随意地处置或丢弃。虽然研究人员无心散播这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最终也可能被其他人了解,这不但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保密性原则,情况严重者可能会触犯法律,这需要研究人员高度重视。

三、对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指出:“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因此,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实现科学研究和伦理的平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是达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颁行各种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款,使得研究过程尽最大可能地尊重被研究者(被试)的权利,使研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对被试的身心伤害降低到最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伦理方面的法律,有学者多年前即撰文呼吁立法以保障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但是并没有提及应在法理上明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在立法过程中,应根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低龄、弱小等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单独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权益,以保障幼儿在研究中免受侵害。

(二)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国际社会除了通过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颁行研究原则、守则、标准等措施来规范研究行为外,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学校部门、科研单位还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审查部门对研究项目计划书进行审查,确保研究活动不会危及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及相关领域内整合人力资源,组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对区域内拟开展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进行随访和监督。如果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未对研究对象做到最大保护,伦理委员会应及时提出警告和意见,对于不接受警告和改正的,伦理委员会应及时予以中止,以确保研究人员从伦理上真正关心和保护幼儿的权益。

(三)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伦理素养

“研究伦理学(ResearchEthics)试图对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规范与问题给予说明和探讨,是近2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和与幼儿相关的其他专业中,开设研究伦理学课程对提高研究人员的伦理意识和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国内的诸多高校和学者都认识到开设研究伦理课程是培养和提升研究人员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一意识还未真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开展研究伦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兼顾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和与幼儿相关的其他专业开设研究伦理学课程,以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伦理素养,尤其是提高科学研究伦理意识和对科学研究伦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观。

(四)保证在研究实施前进行伦理评估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在对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研究中都规定,研究者在计划研究时必须对伦理的可行性进行认真评估,经过课题小组成员或者自发地针对这项研究临时成立的伦理问题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在项目或论文中要单独设立伦理风险报告。以当前在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观察研究为例,某研究人员设计实施了“不同噪声强度对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由于研究的需要,研究人员会在幼儿正常游戏的环境中增加噪声,这些噪声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提纲的同时,应对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提纲中涉及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采集到的观察资料等方面进行伦理评价并形成伦理风险报告。其中应该明确:研究中会应用哪些强度的噪音;分别使用各种强度的噪音多长时间;这些噪音可能会对幼儿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次研究预期会得到哪些益处;研究人员在观察中会与幼儿有哪些接触;拟观察的内容中是否会有涉及隐私的内容;研究过程中是否设置监督人员;如何处置研究中突发的幼儿不适;观察报告中如何对研究对象进行隐私保护;研究结束后如何处理观察记录等涉及伦理的内容。然后将研究提纲和伦理风险报告提交给课题小组或临时的伦理问题讨论小组,对此次研究进行初步的伦理评估和改进。如果通过初评,接下来再将通过初评的研究提纲和伦理评估结果提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审核,并将研究内容、方法、风险等讲解给幼儿及其家长,征求他们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开始前的这一系列的伦理评估,将大大减少研究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五)幼儿保教机构和家长应该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8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特别是本科生)。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对人类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培养学习的志趣,这对于他们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增强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nbsp;(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只要有一点创新也就够了。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当然不排除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畅。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工商管理专业范围以内,文体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基本上要求打印文稿),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重庆电大论文格式要求(附件1),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4)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5000~8000字。

(5)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这些“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热点”问题有大有小,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弊端问题则主要是要能发现问题,找准弊端,自己能够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出解决弊端的办法措施。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

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某某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6、由教师提出系列参考题目,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选择。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不多于200字,要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3)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

(4)参考文献在整个论文中按出现先后依次列出;

(5)参考文献的书写顺序: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期号,出版社,年份,页号。

例:

期刊杂志:

【25】丁冰,李海珍,略论效率与公平,《财经研究》,No.l(1995),109—120。

著作:

【11】中国税务学会编,中国税务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全国税收理论研究会文集,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P148,155;

四、毕业论文的起草、修改和定稿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毕业论文的基础工作——收集与整理资料。学员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历史资料,从报刊杂志、电子网络中查找资料,也可以做实地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在搜集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二、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确定论点和选定材料。学员要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毕业论文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包括拟定提纲、起草初稿、修改和最终定稿。

(1)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主要依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论文提纲一般不少于1000字。

(2)起草初稿要按照提纲结构写,又要发挥创造性。要用具体的材料、科学的论述和连贯成篇的语言去展开提纲上的要点。从论文的整体看,导论导出正论,正论必须根据导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不能岔开,结论是论证的结果。在初稿写作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打断,使思路停顿,论文写不下去;要贯彻“大改小不改”的原则,不是论文的整体结构有问题,就不要停下,局部的小问题在论文修改时再解决。

(3)修改定稿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工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白,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4)毕业论文起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注意论文正文结构的完整,首尾呼应,切忌结构松散、支离破碎。

②对已收集到的资料的使用,要注意该详则详,应略当略,不要形成资料的堆砌,要适当剪裁,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③毕业论文的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毕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经济论文的语言特点。一是要精确。用词要恰当贴切,要多使用含义单一的专业术语;要多用附加成分多的、表意严密的长句和语义详尽、逻辑性强的复句;要多使用准确无误的经济统计数据。二是要简明。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白无误地传递出去。三是要平易。语言要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所以要做到朴实无华,因为经济论文是非欣赏型文章,要实实在在,避免使用生僻难懂,或华丽的词藻,要做到直截了当,不要让人去领会“言外之意”,不需要含蓄和委婉。四是要庄重,句子形式要严整,在措词上要避免使用口语色彩过浓或感情色彩过强的语词,更不能使用粗俗词,也不要随便使用简称。

五、撰写进程

由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另行安排。

六、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七、、毕业论文书写格式示例

(一)基本要求

1、统一使用16开普通白纸。

2、最好打印,打印格式: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二号加粗黑体)

●摘要: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中文使用小四号楷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正文(统一使用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统一使用小四号宋体)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多维视角;英语;语言学;研究语言

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各民族和语系中都被看作一门领先的学科,语言在科学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可以表达和处理许多问题,它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共生。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其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英语语言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而应该注重其宽度和广度的研究和深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拓宽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从多维的角度推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成为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1英语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的理据分析

1.1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必要性。语言和人类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系。一方面,语言由人类创造,可以自由支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所呈现的思想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语言体现了“器”和“道”两方面的特性。从“器”的角度来看,语言主要反映思想方面的内容;从“道”的角度来看,语言主要体现工具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进行语言的研究时,不仅要研究它的语法、句话问题,还要研究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进而研究语言怎样去释放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分析近些年我国对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解释”和“介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最近十几年国外对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达到一定的深度,比如布拉格学派、索绪尔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以及哥本哈根学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学研究创新的论文和著作凤毛麟角,且所涉及的学科边界较为狭窄,实际应用价值不高。200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曾批评一些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要么与科技前沿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要么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毫不相干。造成很多研究只是简单地跟风和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周济认为,科学研究的发展一方面应立足现代前言科技,与时俱进,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需要,努力打造世界水平的现代科技;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应脚踏实地,将着力点放在解决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上。基于这种思想,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应进行反思。不仅要符合前言科技的发展,还要服务于英语实践。深入的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考虑两种语言学之间的应用和差异,语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应迎难而上,处理好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学科发展的春天。1.2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合理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中既有矛盾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这种矛盾和依赖的交替发展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总体发展趋势。这给相互依赖关系推动事物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语言的存在依赖于国家和民族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和学科之间的研究及相互借鉴也起源于上世纪初期。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也不例外,20世纪以前很少有人研究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言学的发展空间。哲学的矛盾学说为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英语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较大借鉴意义。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起源于以英语为母语或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他们而言,研究英语语言学无疑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语言背景方面的限制,我国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在超越或追赶那些本土同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从当前中国的发展背景和形势来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就要突破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障碍,努力实践和创新,不断发展和开拓新的领域、新的视角,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语言学的实践中去,这些学科和领域包括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政治学等。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多数人简单地将英语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认为和其他学科之间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当前形势下,这种观念和学术的发展背道而驰,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研究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语言的发展不能独立于现实世界,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本身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如Fuhgeddaboutit这个词汇,很多人看到这个发音一定吓到了。其实这个词很简单,Forgetaboutit!连起来读就可以了。这个词汇最早在新泽西和纽约使用,其实就相当于当地的方言,逐步扩展到整个美国;又比如YOLO这个词汇,这是一个缩写词:Youonlyliveonce,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中使用频率很高,现在发展成为一个新词。这个实用的新词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你只活一次,有梦想就去实现,为你的理想真正的付出,这辈子才不算白活。以上可以看出,英语语言的多学科多视角为其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合理性。1.3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可行性。何谓语言学?从字面上去解释,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语言进行科学研究。从整体发展的层面来看,语言学的研究是探讨整个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的外延非常广泛。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语言学的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必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协调。在整体发展趋势上,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针对语言学的深度;二是注重语言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也就是横向发展。可以说,英语的深度研究和交叉研究都十分重要,两者协调发展才能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首次提出,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行为、语法等,而是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关注语言的实践,拓宽视角,突破传统研究的种种限制,从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加以探讨和研究。从此以后,英语语言学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开始明确起来。根据调查,英语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有以下几种,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发展空间很大。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英语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会逐渐增多,也会产生新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

2英语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探究

2.1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哲学视角。可以说,哲学和语言学是不分家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决定着看待语言的方法。有学者认为,哲学的概念和框架是语言学家工作和研究的基础。在很多英语国家,用哲学的视角研究英语语言学早已屡见不鲜,从很多国家的论文成果和著作中可见一斑,哲学为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拓宽了视角和方向。20世纪初期,英语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先构建了语言哲学体系,提出了在研究语言学时融入哲学的思想,通过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哲学的加以探讨,语言哲学由此诞生。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中的用法决定了词的意义。他比较看重说话者的话语和当时的环境,认为应从对话和环境中挖掘内在的价值,根据语境、表达方式来确定不同话语要表达的含义。此外,在研究语言时,还应结合说话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从中把握语言的哲学思维和实际价值。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哲学思想不仅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也为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分析英语语言时,由于涉及面较广、范围大,从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从哲学的视角入手,其次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从理论上讲,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诸多社会现象都和哲学的思想密切相关,遵循着一定的哲学观点。研究语言包含的哲学观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是语言学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其中这里所说的哲学观主要有两种内涵:首先,英语语言中蕴含的英语民族的哲学思维,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时,不能只去分析语言本身,要去感悟和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从而避免跨语言带来的理解偏差和沟通障碍。其次,在英语语言中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艺术和修辞哲学,这是说话者在重组和构建语言的过程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在研究时我们也要去研究和挖掘。相对而言,语言中的哲学成本比较难以挖掘,而且研究成果一般具有动态性,会不断有新的研究课题和心得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英语语言学研究具有强大的市场和潜力。人们把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实现彼此的思想交流、增进双方了解。语言时人们对事物认识、思考的直接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用相应的词和句子加以记载和巩固,从而形成人类社会中思想的交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学的研究进行划分,可以拓展到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范畴。根据以往经验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英语语言经常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导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宙斯的第一任夫人Metis死之后,宙斯很快有了新欢,就是一脸威严的法律和正义之神Themis。Themis后来生了三胞胎女儿,让她们掌管时节,这三姐妹分别代表了萌芽,生长,以及收获,而作为二小姐的Auxo,她的名字自然就代表了庄稼人希望粮食长大。Auxo和词根aug在拉丁语里是同源的,所以就能理解这个词根有增长的意思,augment(增大)就是快变大的意思,auction(拍卖)就是价格长长高的活动,August(八月)就是奥古斯都大王出生的时节。在研究英语语言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让人们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积极发挥英语中的美学功能。2.2英语语言学研究的文化学视角。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英语研究时,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名著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学是人文领域最先进的学科,对其他学科起着引领作用。我国学者吴国华认为,在研究语言时应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和社会学的因素综合考虑,并应该将这些因素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符号系统。其中语言作为第一符号系统,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作为第二符号系统,在国外也有相似的分类方法。在西方科学研究中,将语言学和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我国从近些年开始才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探讨文化方面的内容,取得的成果也相对不多。在进行英语语言研究时,应将重点放在英美语言和中华民族思想、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对比上。很多人认为英语语言在组合时随机性较大,并且存在某些约定成俗的方法,有些语言学家也这样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且这种误区在越是强大的语言体系里表现的越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语系,其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习惯或规律,这些习惯或规律和民族文化、生活行为方式有直接关系。研究这些习惯或规律对探索民族的文化结构和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研究现代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精神。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文化信息匮乏和文化意识不强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在研究英语的特殊词汇时,首先,要对词汇产生的背景、文化、说话者的习惯、思维方式等有充分的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其次,要对语言中隐含的文化信息由一定的认识,比如西方国家对“13”这个数字非常忌讳,在飞机、火车、楼层中都没有13这个编号。这是因为在《圣经》中,犹大为了金钱出卖了耶稣,在晚餐的席间正好坐在第十三的座位上。还有一个说法和北欧神话中纳维亚地区的神话相关:在一次天堂纪念战士灵魂的宴会上,来了12位神,凶神罗基出现后将灾难带给了这12位神。先是奥丁之子巴尔德死去,接着其他神也一蹶不振。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方世界数字“13”禁忌的来源。此外,在研究英语语言学,还应重视其他方面的文化禁忌。每个语系、每个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文化禁忌,语言禁忌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对英语语言禁忌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涉及某些固定词汇、某些固定现象,关于英语语言学禁忌的动态视角少之又少,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时代性的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语言禁忌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在动态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研究语言禁忌时,不能独立抽象地对相关词汇进行分析研究,而是应综合考虑身份、性别、背景、修养、出身和环境等,研究语言随环境、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总而言之,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英语语言学研究时,应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吸纳先进的研究经验,从多种角度出发,促进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范围的交流逐渐增多,为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外一些研究方法和理念也为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多维的视角。科学技术仍在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和领域层出不穷,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我国现代化的教育在不断发展,英语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英语语言学占据了英语专业教学中很大的成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改变传统的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多维视角出发,不断的吐故纳新,不断地完善研究体系和框架,为英语的学习和研究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英语语言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姚翠翠.英语语言学的建构主义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2]李美霞,焦瑷珲.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2):1-12.

[3]曹凤静.英语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及前景展望[J].海外英语,2014(4):55-57.

[4]李一.基于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5(9):36.

[5]刘清玉.“英语语言学”课程考评体系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02-104.

[6]柯招榕.英语语言学研究及英语发展趋势概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206-207.

[7]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4-7.

语言科学研究范文篇10

一,引言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作,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的概括与总结,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它集中反映了一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扎实性,系统性,反映了学生在本门学科中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由此来衡量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是否已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在评阅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中都有规范性标准,同时形成了一段规范性语言,即:硕士论文—在本门学科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有所创新.

博士论文: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做出了创新性成果.

这既是对不同学位研究生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对学位论文的总要求.当然,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也要根据这一要求进行.实际上凡是作过学位论文的学生都有体会,在选题那一刻开始就已进入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攻读学位的过程就是撰写论文的过程.

二,论文选题

要做出好的学位论文,好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论文选题工作也是指导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可实现性.一般来说"科研"是作好论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在我们当今的"科研"有实用价值而没有论文价值的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做一篇好论文.一篇好的论文选题要具备"三性",其具体含义如下:

先进性: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的热点,学位论文的起点永远应在最高点.

前瞻性:有一定的预测性质,通俗地说,就是针对这个研究课题有希望取得成果的几个方向是什麼,也就是对科研的结果有个基本预测.

创造性:研究方法,提出的概念,实验结果较前人有所进步和改进或有重大突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个好的选题,论文工作就已完成了一半.

三,论文撰写

论文撰写总体上看应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升华,是由表及裏的分析过程,是数学分析对物理概念的诠译过程,也是用实验数据对理论有力佐证的过程.要写好学位论文,就必须掌握学位论文的文体体例和语言特点,一篇好的论文各个环节都要精雕细刻.

在科技领域裏,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是描写自然现象,分析自然现象的规律,研究各种自然规律用於人类实践的方法,描述和表达取得的各类成果.其科研工作的特点,在论文中表达的思想要严谨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推理要合乎逻辑,避免产生歧意和误解.

撰写学位论文的体系结构一般比较固定,它包含一些主体项目,而且,每一个主体项目具有一定的功能,写作时有一定的语言特点和具体要求.下边谈一下行文的要点,以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标题(Title):论文的第一个主体就是标题,其基本功能是:

1)概括全文:标题应能准确地概括全文内容,一般要求提纲挚领,点明主题,做到文题相符.

2)吸引读者:读者往往"以题取文",论文题目应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吸引人去读正文,一般情况下,看标题的读者远远高於读正文的读者.

3)便於检索:标题是检索论文的重要索引,好的论文标题有利於流通和传播.标题的语言特点有:首先,标题一般只是文章的"标签","称呼",不反映具体内容,一般不必用完整的句子;另外,多用名词,词组.(英文更是如此)

标题的写作要求是:

1)言简意赅.专家们建议不要超过15个字,根据人的记忆特点,最好不超过12个字,否则不易记忆.如果实在难以精炼,可加副标题.但标题过短而令人费解也不可取.

2)避免太空洞,太广泛,太笼统的标题.应坚决杜绝,如"图像编码研究",就太广泛,令人摸不著边际,而"基於Walsh——Hadanard变换的图像编码研究"就是一个较好的标题.使人一看就知道该论文研究的是图像变换编码,而且所用的变换是Walsh—Hadamard变换.

3)少用问题型标题.在学术论文中,问题型标题一般不多见,因为疑问型标题编制索引也比较困难.

4)尽量少用非标准化的缩略语.如果英文标题还应尽量避免名词,动名词混用.

2,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是指论文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重复率最高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功能在於使读者据名猜意,有助於了解全篇主旨.为便於检索,一般关键词常常作为索引列入文献检索系统,因此,有利於全文检索.

关键词的语言特点有:

1)多用名词;字数有限;一般4到6个,最多不超过10个.

2)出处明确:一般从标题或摘要中选取,这部分一般是最重要的部分.

3)写作要求:书写规范,包括称谓,位置,书写等要符合规范,一般关键词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3,摘要:摘要是论文的重要部分,必须精心组织.

摘要的功能是:

1)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便於读者了解全文的梗概.

2)摘要是扩大流通的媒介,有的情报人员根据论文摘要编制索引资料,也有的编入文摘刊物,这样流通范围会大大扩展.

摘要的语言特点:短小精悍,论文摘要必须提纲携领,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论文摘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概括型摘要,一类是资讯型摘要.概括型摘要概括论文的主要论点,分析过程和结论.一般短小精悍.概括型摘要主要用於理论性较强的论文.

资讯类摘要一般是全文的浓缩,不但要综述论文的内容,要旨,重点,而且要概要地介绍论文采用的主要方法,列出有关的数据,试验结果.如果是创新方法,演算法,还要说明基本原理,操作步骤,采用的数据等关键资料.这种摘要多用於技术性较强的论文.其长度应为全文的1∕30左右.

总体上说,概括性摘要比较宏观,文体比较正式,篇幅比较小.资讯型摘要比较微观,文体比较灵活,篇幅比较长.

论文摘要的文体比较固定,一般为"三段式"结构,即:开头,展开,结尾.开头就是主题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展开段进一步阐明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分析过程及论证要点;结尾段是给全文做出结论,并指出结论的意义.

论文摘要的内容一定要完整.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果;研究的主要结论.一般论文摘要可独立成篇.论文摘要协作应避免过於简短,避免句子结构太呆扳,避免使用非规范的缩略语,一般不用疑问句和感叹句.

4,正文

学位论文的正文一般结构比较固定.科技论文是说理性文章,主要功能是论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科技文体比较写实.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义的准确性,非形象性,注意不要有感情色彩,尽量保持叙述的客观性.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综述

论文的第一章一般安排"综述",近年来有许多论文都写"绪论",我个人认为应写"综述".因为"综述"是综合论述(summarize),是针对该论文的主题对前人工作进行的总结性段落.而绪论的英文是(introduction).通常在写书的时候多用绪论.

要求:主要简述一下研究背景材料,有关主要文献的观点,以往的研究历史,未来研究与过去研究的关系,现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的结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引出自己的研究目标,同时也交待了研究的重要意义.

特点:1)综述应围绕著研究主线进行;2)一般代表性的方法,演算法应有年代,作者,主要成果的简单描述,主要成果指标对该研究方向发展的贡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标出出处——文献号);3)最后引出自己的论文是延续哪一方法继续进行(一般另辟途径的不多见);4)一般好的综述应在10~20页左右.

第二章:原理性介绍

主要是起铺垫作用,应是系统性与精炼性和谐的统一,把必要的起铺垫作用的知识都说到.

第三章:论文主体

论文的主体主要大篇幅地介绍自己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应占整个论文的60%以上.

论文主体写作应做到:1)论点明确,创新点叙述突出;2)基础理论扎实,逻辑推理严密;3)多用科技语言或数学语言,避免平铺直叙,白话连篇.

一般情况下,我们希望的研究程式是:物理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数学—>推导—>结论—>物理概念.如果找不到确定性模型或统计模型,采用"演绎法","归纳法"也是可以的.一切结论力争用图表和数据说话."最优"的结论不可随便提,一定要求证明.

总之,论文主体要立论正确,推理严密,创新点突出,论述完整,结论可靠.

第四章:实验描述

基本功能:使人相信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令人信服;使人重复,没有可重复性的实验,没有多大意义;使人受益,可促使后人进一步思考.

特点:侧重叙述,交待前因后果步思考;注重说明,交待实验的软硬体条件,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徵,成因关系,功能说清楚.

写作要求:准确说明实验要求,如材料,环境等;清楚介绍实验设备,如性能,指标,规格等;细致描述方法,步骤,过程,工艺等;精确计算数据,列出计算公式推导等;介绍判断推理方法.这一部分对于研究生来说十分重要,一般讲,要对前人的工作充分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第五章:结果与讨论

基本功能:浓缩观察事实;归纳实验发现;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争议问题;阐明作者观点;得出最后结论.

特点:句式尽量简单,一目了然;常用图表加以分析;篇幅可长可短.

要求:1)结果和讨论是论文中的关键,是画龙点睛之笔,成败由此判断,一切结果以此为据,不可轻视;2)通常分题讨论,注意阐述分析结果,不要重复实验过程;3)成功的部分是核心,要有评述;4)失败的部分也可加以分析,引起同行考虑.总之,结果是作者通过实验,推理得出的最后见解,是整个论文的归宿.既要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又要鲜明准确.

最后,鸣谢:表达谢意,承认他人工作.

功能:表明对前人工作的尊重;交待本研究的科学依据;便於读者查证有关资料.

要求:有一定格式,内容准确,格式一致,特别要注意把文献的出处(如:杂志或书籍名称等),发表年限日期,作者,出版单位,页码等标写清楚,便於后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