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05:04

高等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1

1.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宗派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冒险主义

2.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共产党人〉发刊词》

3.明确号召"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在()

A.遵义会议上B.瓦窑堡会议上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

4.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5.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6.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A.无产阶级专政B.资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D.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

9.中国共产党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西湖会议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瓦窑堡会议

1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A.土地革命B.军队建设C.政权建设D.党的领导

11.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是()

A.国民党B.共产党C.西北军D.东北军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A.三民主义B.中共一大纲领

C.中共二大纲领D.新三民主义

1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

A.革命领导权问题B.工农武装问题

C.政策和策略问题D.革命目标问题

1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B.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

C.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实行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

1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C.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7.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重要著作是()

A.《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新民主主义论》D.《论政策》

18.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

A.《论新阶段》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

A.党领导一切B.立法行政合二为一

C.集体领导D.民主集中制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A.新民主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21.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A.集体经济B.国营经济

C.混合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2.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在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没收富农的土地财产B.鼓励富农经济的发展

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的发展

23.1951年-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C.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D.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4.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首先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的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D.刘少奇

25.我国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正确方针是()

A.古为今用B.洋为中用C.厚古薄今D.厚今薄古

26.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的关系是()

A.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7.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

C.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统一D.有时对抗,有时非对抗

2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9.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时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

A.B.刘少奇C.D.任弼时

30.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

A.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B.中共七大上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D.中共八大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思想开始萌芽,这主要表现为()

A.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B.领导国民会议运动

C.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E.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3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包括()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3.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有()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

D.《战争和战略问题》

34.指出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是()

A.打仗消灭敌人B.发展壮大革命队伍C.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D.做群众工作E.开展生产建设

35.《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是()

A.依靠贫农B.团结中农C.限制富农

D.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E.发展农业生产

36.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有()

A.无产阶级B.贫农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E.开明绅士

3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

A.民主与集中的相互结合B.衔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C.扩大对敌人专政的范围D.扩大人民民主的范围

E.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

3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

A.管制B.征用C.代管

D.转让E.拍卖

39.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

A.基本矛盾B.敌我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

D.人与自然的矛盾E.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40.抗日战争时期全党整风运动的任务是()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D.反对自由主义以整顿学风

E.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4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44.强调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在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47题无效。

45.怎样坚持和发展思想?

46.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7.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2.A3.C4.B5.D

6.B7.C8.B9.B10.A

11.C12.B13.D14.A15.C

16.B17.C18.C19.D20.A

21.B22.C23.A24.C25.A

26.A27.B28.B29.A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CD32.ABCDE33.AB34.ADE35.ABDE

36.ABCDE37.BDE38.ABCD39.BC40.AC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42.第一,广泛的代表性。在选定政协代表时,既要注?quot;严肃性",更要注意"广泛性"代表性的精神,并一直体现在我国历届政协代表的人员之中。第二,存在时间的长期性。人民政协是各革命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它不会随形势的变化而消失,它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

43.第一,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

第二,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发挥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有助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全面帮助,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4.自力更生为主,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争取外援为辅,就是积极开展与外国的经验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第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的个别观点、个别词句来理解思想。要着重掌握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要把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思想严格区分开来。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思想科学体系的范畴。第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思想。思想的基本原理及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坚持。但是,思想必须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46.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民族的",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科学的",是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大众的",是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群众服务,是最民主的文化。

47.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由于中国共产党产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党的创建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党国际的直接帮助,因此,党从一开始就坚持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为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创造了条件。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2

西方国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经历“先有现象,再有研究,进而有教育”的常规发展过程。在中国,旅游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发展历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试错的过程。旅游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争论不断到走向成熟,最终地位得以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也被确定为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产生时间早,使用范围广,是该专业的入门级课程[2]。旅游课程质量影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涉及该门课程的教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课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进展

旅游学科理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学科理论,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级课程,随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渐趋成熟。从目前全国各类旅游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它承担着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文献共计13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梳理:首先,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从初期探索到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趋势。图1为199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137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学概论学习要点》,2008年以来达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表有3篇和2篇论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献数量都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发表18篇相关课改论文,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探究保持着与旅游学科同步发展的节奏,受关注度明显提升。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分布区域来看,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探讨首先诞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紧接着是河南、湖南、东北三省、贵州、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而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旅游专业队伍和旅游研究理论的科学指导。2021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呈现由点及面不断完善的趋势。早在1981年就有论文探讨旅游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对于建立学科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学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早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始于1995年;1999年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分别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探索》(郭伟)和《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架构》(张晓慧);2005年,《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陶卫宁)发表。以上时期课程教学的重点还是探讨课程应该讲什么。由此看出,该课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学内容的探索为主。2006年是该学科的转折年,该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是《论高职高专旅游学教材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关德富)、《“旅游学概论”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成功“五步”教学法实践》。可以看出,课改开始关注教学方法,并且有更具体的指向,即针对高职高专层次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这也说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最先开始于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共发表相关论文4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关注本科教学层次,《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黄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论文有探讨教材改革的,也有开始关注中职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该学科论文多产的一年,共有10篇,课程改革的讨论方向已完全转到了教学方法上,有对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专题讲座、新闻播报、小组汇报等的引入,对方法论的探讨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如建议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多角度评价机制等。近几年,随着网络教学、慕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新环境的出现,部分课程改革论文也提出倡导电子课件、微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联动教学等也陆续被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场域,延伸了教学的课时[3]。其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的发表,标志着有关该课程的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由此看出,近10年课改论文侧重于理念的指导、学情的关注、师资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从文献研究的模式来看,呈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趋势,并且越来越关注时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论文谈理念和思路的较多,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及较少,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几乎没有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承袭性较强。之后的课改论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层面。如众多学者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与基础三大板块在内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又在三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出实践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性目标,将理论和项目任务联系起来,成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很具体,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体说明,教学指导性越来越强。

三、研究综述

文献中体现出的丰硕成果,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撑和指导,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大部分论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入探讨有限,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成果性探讨有限,学生学习成果所对应的指标体系不明确,量化的结果少之又少,对支撑专业认可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缺乏实证案例支撑。第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具有明显地域性特色,尽管有些课程思政论文已经具体研究到如何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但设计实践内容时又大多带有地域特色,操作起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思政案例,打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思政案例库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门课程没有严格区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一文关注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学区别,在该文发表之后再没有相关研究。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层面,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课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适用,学习能力的层次区分度不大,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为旅游研究储备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的差异性。所以,本科层次课程内容中的任务驱动更多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为主,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劳动操作能力”。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院校947所。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同一门课程、相近的课程如何改,改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重点。第四,社会赋予该课程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树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旅游学,构建初步的旅游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丰富旅游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熟悉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职能[4]。它本身具有“双启”的作用:启蒙和启下。一是专业启蒙,二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缺乏与后续课程的联结,缺少纵向备课和课题组构建,往往是把后续课程的任务前置到“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来,满足该课程应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献中都提及的项目任务驱动法,在“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了对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学完之后设计线路产品、完成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那后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课程又该如何教学来体现其应用性?“旅游学概论”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该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献中提到建议增加行业观摩、企业骨干进课堂现身说法等,这样虽然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学习,但没有考虑课时的问题。依据2018年出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标准》,现阶段本科教学课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控制在48个课时左右,高职和中职的教学课时则更少。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在有限的课时中,是否能完成这么多的实践任务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让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完成诸多学习任务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验证。

四、总结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探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在2016年12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开始了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英语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即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且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导致很多教师感觉无从下手,在“具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2]。因此,笔者以本人任教课程为例,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3],探索如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1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系紧密但却大不相同,很多专业课教师在固有观念中会将两者画上等号,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然而,全学科全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它符合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且商务英语具有其特殊的专业环境,在其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有其专业内在要求。1.1教学应符合课程思政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政课程是高校在学生的学业阶段设置的具体课程,有详细系统的框架和体系,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引领和价值培养的直接方式。但是课程思政却更为强调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引导,是将思政内容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所有课程。因此,它不像思政课程那样集中和明显,而是强调得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4]。这一要求体现出了课程思政价值、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呼应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1.2教学应适应课程思政符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及经济全球化,要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幅度不断加快,市场对既拥有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懂得商务及管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此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努力为市场输送认同祖国制度和文化、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浸润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优点,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教师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偏向英语国家文化,产生对西方国家文化和制度的过分憧憬,从而下意识地对中国文化和制度产生不认同感。这就完全背离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需明确课程思政要求。为更好地参与国际商务活动和贸易,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需具备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知晓天下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其拥有国际竞争力。

2“国际商务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国际商务概论”是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开设于第二学年,目的在于学生结束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英语语言知识技能课程后开始接触国际商务及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商务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营销学”“管理学”等)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选择以朱文忠编著的《新编国际商务管理概论(英文版)》为主要教材,教材为全英文版本,培养学生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及语言能力[5]。并辅以时事案例,锻炼学生运用所学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六大部分内容:(1)概述:包含企业商务活动、企业经营目的和企业经营决策过程;(2)企业战略:包含企业战略和战略计划、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竞争及全球化;(3)市场营销:包含营销导向的发展、营销组合、促销手段及分销途径;(4)财务管理:包含企业资金的来源及企业资金的使用;(5)人力资源:包含企业的组织结构、激励方式、领导、交流沟通及团队管理;(6)生产经营:包含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质量管理及企业的联合和兼并。开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后,笔者在本课程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主要概括为(具体分布见表1):(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深入宣讲“企业家精神”和“中国梦”;(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法治、敬业、诚信、和谐、友善等;(3)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如科学辩证地看待营销观念的发展;(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制,如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及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在文化碰撞中坚定并树立文化自信。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无意识地带入一些德育内容,然而,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有意识的探索及改革行为,也没有将其融入课程完整的教学过程当中。

3在“国际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

在高职院校开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笔者以任教的“国际商务概论”课程为例,以实际教学过程为参考,尝试探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路径。3.1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知与国际商务理论及商务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力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商务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对于情感目标,本课程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的引导作用。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后,我们发现,情感目标其实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即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成为学生与课程目标之间的纽带,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因此,笔者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为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主要体现为:(1)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理论及经济全球化;(2)初步了解国际营销、国内营销、电子营销等;(3)初步了解财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4)初步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及生产方式管理理论。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为:(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各项商务活动管理的基本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目标主要体现为:(1)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自信及开阔的国际视野。3.2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于本课程横跨英语与商务管理两门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体现出两门学科的特点,即商务英语与商务管理。本课程在立足商务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商务管理知识,并辅以时事案例,锻炼学生运用所学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自然融入思政元素,重塑价值体系。根据本课程中体现及提炼出的思政元素,具体教学内容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3.3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后,必然带来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调整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力图打破传统知识讲授型课堂,所以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路,转变教学思维从“要学生学什么”到“学生要学什么”。在课前给学生本课知识点梗概,结合课本及参考资料让学生自行辨析出重点及难点,反馈给授课教师;课上授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加以讲解和引导,协助学生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并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握好思政元素的融入,时刻不忘价值塑造。做到价值引领与专业素养的高度统一,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努力贯彻“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想。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导入实际案例,使学生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我们发现课本配套案例都是国外经典案例且不大具有前沿性,无法满足实施课程思政的要求。探索改革后,我们选取了国内一些最具代表性和实时性的案例来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到生产四要素当中的企业家精神时(教学内容第1部分———商务活动概论),学生较难理解这一点,它不同于其他三要素(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是较为主观的东西,我们选取了华为自主研发芯片的案例来研讨,让学生切实感受和理解企业家精神中蕴含着的敢于进取、社会责任及民族情怀。另一方面,摆脱单一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实训手段,如模拟成立公司并合理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计划(教学内容第2部分———企业战略管理及第5部分———人力资源管理)、选定商品进行市场调查并制定营销战略(教学内容第3部分———市场营销管理)等,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学,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并在真实有趣的实训环节中切实领会到良好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及合作精神等思政元素。3.4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调整。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知识与能力的评价都比较直观,本课程一直以来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40%(包含出勤10%、小组作业及任务20%、课堂表现及参与度10%),期末卷面成绩60%。然而对于素养目标的评价则没办法如此直接。考虑到课程思政教学对于专业课程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了知识性、人文性、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上,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对于任课教师及本课程的认可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2020年6月我们在一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给本课程的151名学生发放了教学评价反馈问卷。其中,9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9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切合实际,符合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9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的见解独到精辟并获得了一些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有效知识或技能,并有学生留言通过课程的学习取得了收获。从反馈结果看,学生认可授课教师的专业性,认可课程内容的知识性,那也意味着其课程思政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必将潜移默化地起到育人的作用。当然,此次问卷评价是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的第一次评价,评价方式还不够多样化,问题还不够细致具体。笔者力求在今后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使其可以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并指导教学。

4结语

“国际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结合了英语语言和商务管理两种类型的专业特点,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摸索后,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方面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改革。这种探索可以更好地指导本课程的后续教学,而后续教学中反馈的结果也可更好地帮助我们探索和改革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人民网,2016-12-08.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温军超.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导入研究:以中国文化通论(英文)课程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82-86.

[4]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5-69.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4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舞蹈;高等教育;网络教学

网络参与教学是指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网络工具参与并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与舞蹈高等教育的结合由来已久,但由于舞蹈学科起步较晚,且具有实践性强、语言表达性弱的学科特点,所以网络工具未能充分实现自身效用和价值。但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舞蹈高等教育措手不及地进入了“纯网络教学时代”,网络工具也被“绞尽脑汁”地运用到了实践战场。这种现象虽然有利有弊,但弊在当时,利在长远。

一、舞蹈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

舞蹈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舞蹈艺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发展至今,以2020年初的肺炎疫情爆发为分水岭,可分为两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一是长期摸索出的以“线下”教学为主,而网络极少参与的阶段;二是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面“线上”教学的阶段。(一)“停课不停学”前的传统网络参与教学定式。我国的舞蹈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线下”课程为主的教学定式,网络工具极少参与其中。舞蹈高等教育同其他学科门类的高等教育相似,都是将课程设置集中于“线下”课堂,不同的是,由于舞蹈艺术实践性、直观性、情感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课堂传授学生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美学等基础理论类课程;以实践课堂传授学生舞蹈表演及编排的实践技巧。但无论是理论课堂或是实践课堂,长期以来能够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生存的“网络参与”仅仅是一些音频、视频播放器的简单应用,直到近年来才陆续出现录课、慕课(MOOC)等“线上”课程,以及翻转课堂、专属在线课程(SPOC)等“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课程。(二)特殊时期的“纯网络教学时代”。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下”课程无法开展,舞蹈高等教育一夕之间跨入了“纯网络教学时代”。这种教学转型对于长期适应于“线下”教学的一线教师们来说十分措手不及,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所有线下教学内容转换成网络教学资源,其中庞大的工作量和对执行能力的要求,即使对于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年轻一代教师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考验,更何况是没有前期认识和经验基础的其他教师。全国大多数高校的舞蹈教师选用操作最为便捷的“直播+社交软件”的方式进行授课,也有部分教师选用录课、慕课、微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们面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对能力也较弱,学习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学习质量也无法考核,再加上时常出现网络卡顿、延迟等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无法保障。

二、网络参与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局限与优势

虽然网络教学暴露了很多明显的局限性,但它未尝不是一块肥沃的试验田,为舞蹈高等教育工作者们探索未来舞蹈教育发展路径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现实参考,从而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探索我国未来舞蹈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一)局限性。鉴于舞蹈学科对实践教学平台的依赖特性,网络课程的开展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在场地方面的局限,也许教师总有适当的场地开展教学,但作为信息接收的一方,学生无法保证随时随地能够找到舞蹈教室,这样就无法及时将所学进行练习与反馈;二是技术层面的局限,受到当前并不算十分通畅的网速和也不算十分专业化的沟通软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效果会打一定的折扣,学生只能通过屏幕对教师的动作进行简单地模仿,无法准确把握舞蹈的节奏律动,也难以真切感受教师的神态和情感,而且屏幕的二维特性也无法将舞蹈这门身体艺术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展示,屏幕的大小也难以同时容纳多人视频互动;三是操作方面的局限,很多舞蹈专业教师对于网络软件接触并不多,一些大龄教师甚至对于高科技产品会有一些畏难情绪,而且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定。(二)优越性。网络技术之所以自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开始迅速发展,得益于其本身的便捷性。其在舞蹈高等教育当中的表现也不例外。网络工具的加入使得课堂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有所改善,舞蹈教学的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大缩减了路途成本和场地成本;二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获取,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程当时,并且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反复学习,略过已经掌握的部分,反复观看和学习未掌握的内容;三是授课的主体和听课的主体更加广泛,一名学生可以接受来自多所高校教师的课程指导,而同一位教师的学生群体也可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高等院校;四是提升了课程检验的效率,不仅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全面检验那些在“线下”无法顾及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校对和打磨。

三、网络参与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设计

鉴于舞蹈学科的特点,舞蹈高等教育以面授为主的模式将长期不会改变。网络参与教学的模式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的运用在于网络工具的深度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提升网络参与的比重,而是在舞蹈教学当中合理、充分地运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以网络技术的长处弥补“线下”课程的短处,与“线下”课程进行高效的优势互补,才会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一)“录课+答疑”模式的理论课程设计。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理论课是指在文化课堂中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的课程,例如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美学等。目前高校中的舞蹈理论课受到课堂呈现较为单一、教师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逐渐磨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多数学生“课程打卡”的心态。而纯粹的网络教学方式严重缺少“线下”课程的配合,使得舞蹈的理论学习仿佛空中楼阁一般,教学效果极不乐观,显然也不可取。随着5G网络大规模铺展,8K超高清视频技术的迭代,拓展了未来舞蹈理论课堂的全新路径——“线上”录课,“线下”答疑。教师的录课视频可作为学生随时可获取的“线上”学习资源,而“线下”理论课程则全部可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为实现这种全新的课程呈现方式,着力点在于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工具准备课件,将平面化的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展示,让知识架构“活跃”起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对课程进行全程VR视频录制,以录课的形式作为可供所有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源。而且教师可以随时对课程视频进行剪辑和更新,这样不仅能极大程度地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也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线下”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更加高效。(二)“MOCAP+VR”模式的实践课程设计。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课程是指在舞蹈室中学习舞蹈实践知识的课程,例如剧目编排、剧目表演等。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动捕捉技术(MOCAP)和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网络技术的延伸,随着大量企业的纷纷入驻和进军教育领域,其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已成趋势,使舞蹈的网络教学不再局限于二维层面。虽然当前教学中的网络参与受到成本和技术层面的限制,但随着尖端技术的推陈出新,这种局限性将被逐步打破。运动捕捉技术(MOCAP)可以对动态的人体数据进行捕捉搜集,记录教师的舞蹈数据,为学生学习舞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而舞蹈虚拟现实(VR)教学不仅仅是线上“局部特写+整体呈现”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两者相融合的实践课堂将为未来舞蹈教学开启新的篇章。例如学生可以借助VR技术近距离、多角度、身临其境地观摩教师乃至舞蹈大师的作品,也可通过将自己和教师的舞蹈动作在三维虚拟空间中进行对比观摩,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和技术规范,体会近在咫尺的舞蹈魅力。教师在将教学内容高效传授的同时,也能够即时接收学生的课堂反馈,从而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新颖的实践课堂能够极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高等舞蹈教学的效率,在增加了教与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建立起便捷的师生沟通渠道,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历史的发展和推进决定着我国未来舞蹈高等教育必将进入“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混合教学时代,“网络参与”不可能替代“线下”课堂,而是以自身优势为“线下”课程提供相得益彰的辅助作用,为舞蹈高等教育拓展网络工具与舞蹈学科多媒介合作、满足新时代对于拔尖创新型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我国未来舞蹈高等教育探索开拓多元化发展路径、为未来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歆冉.特殊时期高校舞蹈教育“危”中寻“机”[N].中国艺术报,2020-06-01(001).

[2]孟梦.MOOC: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个机遇?——由“停课不停学”现象所引发的思考[J].舞蹈,2020,(03):5-12.

[3]杨文佳.关于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传统式教学与网络视频教学[J].戏剧之家,2018,(07):133-134.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5

一、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开展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也是该专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酒店管理概论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性骨干课程,如何避免由于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低而影响授课效果,是目前我国酒店管理高教质量提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识,但如何把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环节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难点。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整体结构中所占比重还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指引。传统方法中教学归教学,实践归实践,两者并未进行很好地融合,甚至时常被割裂开来。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花费较多时间,但教学效果并未明显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于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反而影响到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授进度的正常开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难点:一是酒管高教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性教学;二是缺乏实践性教学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综合作用的充分认识;三是很难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性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二、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效果

(一)文献综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尚没有完整且统一的定义,我国还缺乏深层次的比较研究[1],讨论较多的依然还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法,一些观点认为主要是指情境体验法、换位体验法、多媒体教学体验法[2]。也有看法是指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学生讲课法[3],或认为体验式教学就是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社会实践法[4]。关于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有理论提出,以体验为理念进行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的方法也可以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活动从“教”转向以“学”为中心[5]。虽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现有一种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但体验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实质上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广义而言,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可以是酒店跟班顶岗的实习体验,或是课堂、实验室模拟酒店实验场景或是课堂酒店管理案例的分析等具有体验特征的教学方式。从狭义角度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在酒店实际岗位跟班顶岗的实习体验和学习的模式。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而且学习效果上更加接近于实践的现实环节,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可以较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的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狭义上在酒店不同岗位实习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二)运用效果分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重点课程酒店管理概论为研究内容,结合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运用中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实践性教学对酒管高教促进作用。调查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4级和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这些学生曾在2016年至2017年广交易会期间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广州万豪国际大酒店(广州地区5星级豪华型酒店,具有综合的国际商务、旅游接待功能)不同岗位进行实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收到有效反馈问卷38份,其中纸质问卷19份,电子问卷19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集中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68.4%)和广州万豪国际大酒店(28.9%)。参加酒店实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的第二学期(44.7%);其次是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39.5%)。在调查受访的学生中,90.9%的学生肯定了酒店实习对提高酒店管理概论的理解和正面作用,并且认为酒店实习对酒店管理概论学习应用实践性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84.2%的学生认为他们参加酒店实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水平。在询问学生关于酒店实习期间是否会为他们在酒店管理概论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时,受访的学生反映并未如预想的那样突出。一个原因是有较大部分学生(39.5%)的实习是在大三学年上半学期进行的,即修完酒店管理概论之后,所以学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上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但这并不说明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会对酒店管理概论的理论学习带来干扰。例如,在询问酒店管理概论应该在实践性教学什么时间开设效果会更好时,大部分学生(60.5%)认为应该在酒店的实习期开始前开设,少数学生(13.2%)认为应该在酒店实习期间同时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酒店实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的下学期(44.7%),这个实习时间与酒店管理概论开设的学期重叠。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环节,现有的酒店实习时间是否应该和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学的时间分开来,避免酒店实习和课堂教学同时进行对教学整体计划可能带来影响,学生是否在该课程理论学习的完成后再参加酒店的实习会更加有效,这些都是酒店管理概论开设需要考虑和统筹安排的重要内容。目前,酒店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偏重需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无法配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于校企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加上许多酒店仅仅将实习学生视为一种低成本劳动资源或旅游旺季的劳动力补给,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不能适应环境而时常导致实习效果欠佳[1]。首先,酒店更多的是从自身管理和成本的角度出发,校企两者目标的差异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次,酒店管理专业没有自身参与管理的实习型教学酒店,很难按教学计划统一安排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的进度。为配合实践性教学计划并满足酒店对学生实习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酒店管理概论的教学上不得不放弃正常的教学进度或降低课程教学上的理论要求。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难点突出反映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上。如果酒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的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对实习选择的自主性、随机性以及校企合作酒店对实习学生选择可能存在的偏好性(例如要求学生的仪表、身高等),造成一部分学生可以参加酒店的实习,但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参加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但又无法参加酒店的实习,导致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冲突。

三、促进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打破酒管高教偏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性教学的束缚。破除传统思想对实践性教学的束缚,加强实践性教学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综合作用的认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但只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变,通过教育与实践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项机制和步骤,就可以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二)发挥好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方向保持一致。按我国酒管高教的现状,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没有参与管理的教学型酒店。如何共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依然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酒店管理专业虽然都已建有自己的校企实习基地,但所起到的效果依然有限。探索发挥好现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目标一致,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三)完善酒店管理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性教学计划。将酒店的实习时间统一安排在该课程修完之后进行。建议酒店管理概论统一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实践性教学计划安排在该课程完成后的一个较近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时间为2周至4周。尽量避免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间隔太长而影响该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四)建立科学和全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实践性教学进入酒店管理概论面临的另一障碍即实践性教学效果不易评估。传统的实践性教学依然比较粗犷,没有统一的步骤、格式和评估标准。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中的效果,还没有完整的定量与定性的考核指标。酒管高教对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的认识或限制,这也导致该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有关的教学环节中难于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建伟,罗东霞.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田丽.论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9).

[3]许芳,王峥.体验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探究与应用[J].河南农业,2008,(9).

[4]赵晓晖.体验式教学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借鉴教育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6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也称慕课[1],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Wiley教授和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的AlecCouros教授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开设了2门课程,奠定了MOOC课程模式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准备[2]。2012年,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与世界各个顶尖大学合作,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免费的MOOC。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2个MOOC平台,我国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华文慕课网、好大学在线、超星慕课等纷纷涌现,提供了多门在线MOOC,对传统的课堂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目前,大部分MOOC平台均开设了经管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相比,其选课人数更多。同时,对于MOOC的质疑也在不断增多,约翰•丹尼尔爵士对MOOC的效用提出了批判,认为MOOC面临着知识产权、商业模式、质量保障、学分认证、居高不下的辍学率等问题[3]。如何结合MOOC的优势,克服不足,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徐明、龙军结合MOOC理念,进行了对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的优化教学、扩大培养规模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手段和方法的探讨[4]。田晓娟、王利东基于MOOC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5]。李霞结合MOOC的特点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提出了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ADDIE模型的设计过程[6]。本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宏观背景,结合酒店管理概论双语课程实践,分析当前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MOOC理念,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提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好国际交流能力的学生。因此,各高校大都开设了本科酒店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其中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众多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必选课程之一。重庆科技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也开设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酒店行业特点、开发流程、组织结构,掌握酒店各个主要部门的工作流程及管理要点等,从而在整体上掌握酒店运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开设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理论,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毕业后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在很多国际酒店中,英语是主要工作语言,因此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我国的酒店行业主要沿袭国外的酒店管理体系,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国际酒店行业、国外主流高校充分接轨。但是,目前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双语教学面临语言障碍。沈庆丰、吴非晓认为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双语教学,比如选择在大三、大四[7]。但是,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能开设在大一。重庆科技学院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难以实施“浸入式”双语教学。(二)学时相对较少,难以同时兼顾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根据教学计划,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只有32学时,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讲授英语专业词汇,又要讲授课程内容,难以同时兼顾。另外,对于刚刚接触酒店管理知识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概念,学生很难仅在课堂时间内既掌握课程内容,又掌握英语专业词汇。(三)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难以全面实施。个性化辅导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进度不一样,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单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基于MOOC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策略

借鉴MOOC理念,我们于2013年加入重庆科技学院企业绿色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开始对企业绿色管理课程进行校本MOOC建设。这既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更加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参考国内外MOOC学习平台,结合社交媒体学习理论,对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进行改革。(一)课程方式改革。王莉颖将我国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为英语沉浸型、半英语沉浸型和汉英过渡型三类[8]。根据重庆科技学院自身情况,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了半英语沉浸型的教学方法,即一半英语授课、一半中文讲解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全面照顾到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因此,笔者申请了QQ账号,建立了QQ空间,并将其命名为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采用双语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搬入社交平台中。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借鉴Edx平台上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IntroductiontoGlobalHospitalityManagement课程,全面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要点,按照知识点完成了初步建设。根据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设置了9个章节,涵盖酒店概论、酒店组织结构、总经理、前厅部等酒店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入QQ空间,首先是欢迎页,介绍课程的总体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是课程序列,最后是每个章节的总体介绍及具体内容。(二)教学内容改革。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适应当今酒店业发展的需求,选取了2011年出版的《HotelManagementandOperations(5thEdition)》作为教材。该教材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案例,很适合作为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全面梳理酒店管理概论知识点。按照酒店管理总体绪论、酒店组织、酒店总经理、酒店各运营部门管理展开知识点,将酒店行业最新知识和案例放入各个章节中,并采用双语的形式,确保所有知识点都是中英文同时出现。教学内容侧重通过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案例主要选取国外的酒店管理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本章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要求所有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网上。由于在网上提交答案,是否抄袭会一目了然,因此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原创性思考和分析。(三)教学管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批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无法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的监督和管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尝试将课程内容放到QQ空间上,利用QQ空间的开放或关闭日志功能,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1个或若干个小知识点组成1篇日志,即1个章节。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开放下次课程需要讲授的章节内容,并提前在QQ群里布置任务,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实现课堂翻转教学。学生可以在QQ空间留言提问,同学和教师均可以回答。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访问次数和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

四、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成效

MOOC教学模式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双语教学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必然要求,如何基于MOOC理念,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笔者运用QQ空间平台分别对重庆科技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4和2015级学生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克服了语言障碍。原有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抄笔记、听内容。由于学生既要掌握英语专业词汇,又要掌握酒店管理概论的基础理论和概念,难以同时兼顾。通过QQ空间平台,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中拿出手机对照学习,课后还可以借助手机和上网本等网络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克服了语言障碍,提高了学习效率。(二)解决了学时不够的问题原有的课堂双语教学,一边讲授英语一边翻译,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难以在32学时以内完成教学任务。而QQ空间平台可以让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集中解决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疑问的问题,节约了课堂时间。(三)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只要登陆QQ空间,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内容。学习进度快的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在网上和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进度慢、英语底子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QQ空间平台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四)实现了校内外人员共同学习。鼓励一些包括校友在内的酒店管理人员加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参与到课程讨论和课程建设中,使其既能学习酒店专业英语,又能与学生交流行业实际情况。(五)满足了海外交换生的学习需求。由于课堂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当用汉语讲授时,海外交换生无法跟上课程教学进度。基于此,海外交换生可以通过QQ空间平台学习,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交流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MOOC正在全球蓬勃发展,世界各个大学都积极加入到MOOC建设中,这对传统的大学教育带来了变革性的挑战。如何结合MOOC理念开展双语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成为酒店管理专业乃至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作者:唐恩富 万玺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3).

[3]DANIELSJ.MakingsenseofMOOCs:musingsinamazeofmyth,paradoxandpossibility[J].Moderndistanceeducationresearch,2012(3).

[4]徐明,龙军.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5]田晓娟,王利东.基于MOOC理念的“线性代数”双语教学[J].航海教育研究,2015(2).

[6]李霞.基于MOOC的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开发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5).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7

[关键词]石油化工;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工程;能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作人员到大量的石油石化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并经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后,决定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思想,“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给本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较多,知识覆盖面较广,学科知识交叉密集。该课程简要概述了石油能源行业从产业链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到产业链中游的油、气资源储运环节,再到产业链下游的油、气炼化加工环节等的主要内容。因为该课程本身知识面覆盖较广,同时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我校部级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实训基地相结合,这就对课程讲授的理论、实践及课堂丰富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自然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组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相结合,自主编撰课程教材,授课过程中借助动态网络教学资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进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已经为学校及社会培养了一批带着“油味”特色的学生,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还有教育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以及社会企业的认可。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会加快脚步,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本校与精品示范课程,努力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为其他石油化工高等院校开设类似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属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在同类高等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师资队伍水平是高等学校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间人才流动频繁,各高校更应努力培养本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石油化工概论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我校石油石化的专业特色与行业基础,从全校范围内选择一支专业素质高、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带领年轻骨干教师建设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较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既定目标[1]。(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1.课程带头人建设。以人才强校为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学校成立人才引进领导小组,挂靠在人才引进办公室。课程带头人建设工作组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及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等人才等方式,确定多名课程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具有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经验、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同时具有较高的石油化工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且掌握行业前沿动态,能够引导课程建设方向,并建立了由教授级教学名师及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带头人队伍。课程建设过程中多次推荐课程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组织课程带头人撰写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建设规划、培养方案等,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领军作用。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带头人的引领下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优化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尽快培养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课程建设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来建设该课程。通过从全校相关专业范围内选拔及院系推荐的方式来选择优秀教师,其中,从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选择了5名教师,从油气储运专业选择了4名教师,从石油化工学部选择了10余名优秀教师。为建设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并推荐这些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课程带头人的指引及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处的监督,提升这支优秀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每年暑假定期安排这些教师到石油勘探、石油开发、油气储运及石油化工方面的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假期期间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短期的现代化教育能力培训等,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于2015年起派送多名博士研究生到石油石化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这就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特殊的人才,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我校的贡献[2]。3.外聘教师队伍建设。为弥补本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缺乏而且现场工艺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的缺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课程建设期内,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下属分公司聘用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主要围绕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储运、石油开发与石油炼化加工等主题到校内开讲座,使学生加深对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场实际有更深入的结合。我校又相继与辽宁省盘锦市的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测井公司建立石油测井实习基地,与辽宁省本溪国家地质博物馆建立本溪地质实习基地,与辽宁省盘锦市长城钻井一公司建立钻井实习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的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会受邀到我校开讲座。4.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具备“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修养。每位教师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文化修养、丰富知识,满足课程建设需要,把石油化工方向的知识精准地传授给学生;要爱岗敬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工作;要为人师表、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借助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学校经常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及师德评比活动,本着育人先育德的精神,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真正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兼顾师德水平与教育能力的提升,不断完善自己,为课程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与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相结合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3]石油化工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主要包括石油工业、石油地质、钻井与完井、油气田开发等工艺环节,油气集输系统、矿场集输管路、油田产品质量指标,以及矿场油气的净化、分离与处理,输油管及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输油管道的现状与发展,油库、油罐的工艺流程及系统组成,石油炼化及石油加工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这3大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我校仿真实训基地实践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学时:石油工程6学时,油气储运4学时,石油化工22学时。其中,石油工业绪论1学时,石油勘探1学时,钻井与完井1学时,采油方法1学时,注水1学时,提高采收率1学时,油气集输1学时,长距离输油管道1学时,长距离输气管道1学时,油品储存与装卸1学时,石油炼制与石油分离加工等共计22学时。经过几年的实践,课程初期学时分配较好,完成了初期预定的教学目标,并随着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定期对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效果评估及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工业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最近几年建设了一系列的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包括辽石化—东北石油管道公司实践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石化产业链仿真工程实践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其中,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校内实物仿真工程实践平台包括石油开采模块、油气集输模块、石油加工模块、石油化工模块、精细化工模块,是我校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学科专业竞赛、工程训练、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教学部门。在石油化工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将相关理论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仿真训练部的实践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又能在动手操作的教学中学到技能,并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比赛,比如挑战杯比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我校,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石油、储运、化工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都积极投入石油行业的竞赛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乐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自主编撰教材及合理利用动态网络教学资源

(一)自主编撰教材。学生学习需要专业的教材,信息时代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石油行业类的出版社出版的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工程概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是符合我校该课程培养计划要求的教材知识体系却不够前沿和完整。因此,我校决定开展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教材编撰工作。编撰优质的教材也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及基础保障[4]。我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及实验基地、课程教学条件及专业特色,从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石油工程系、油气储运系及石油化工学部抽调多名优秀教师来编写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教材。该教材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教育培养目标和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目标的要求,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作业难度与分量适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教材的校内版试用效果良好,其正式版教材《石油化工概论》2017年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5]。(二)合理利用动态网络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提供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石油作为一种特殊的流体矿藏,储藏在地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地下工艺具有可视性。例如,钻井工程部分可引入可视性的垂直井、定向井和水平井的钻井工艺动画,石油开采部分可引入胜利油田采油厂的采油工操作视频,石油储运部分可引入管道中流体的形态视频。课堂授课环节中理论与工程实际及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6]。

四、结语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8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平台;混合教学设计;电子商务概论

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专业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先导性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长期以来,该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知识面广、结构体系松散,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等各种痛点[1]。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2021年12月2日,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学习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是老师的一个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2]。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和线上教学平台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痛点,以期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1相关概念

1.1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环节分为六个环节,包括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估(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评估(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3]。导入环节为正式进入课程教学前的介绍环节,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目标环节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或预期结果,教师需要清楚地告诉学生在这门课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预评估环节为对学生的第一次测试或彻底调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作业、提问甚至讨论来进行,目的是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参与式学习环节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的真正效果。后评估环节为在课程结束时及时检查或评估学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选择题、问答题或案例分析题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环节是系统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本课程的作业和拓展思路,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训练和理解升华,从而全面实现学习目标。

1.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O2O,OnlinetoOffline)的概念由美国研究者AlexRampell于2011年提出,在商业领域兴起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的热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020概念逐渐拓展到教育领域,衍生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概念,即将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陈贵南(2015)提出线上线下多阶段混合教学模式,利用课前线上学习传递知识、课中线下教学内化知识;课后线上拓展与提升进一步知识[4]。谭永平(2018)指出混合教学模式具有课程平台功能、线上资源建设、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的混合性,提出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应注重课程平台功能的简便性、线上资源建设的多样化,线上教学的任务性及激励性,线下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的广泛度以及过程的完整度[5]。

1.3线上教学平台

线上教学平台即将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与学生之间进行零距离沟通、交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学习和共享于一体。中国有很多线上教学平台,如雨课堂、学习通、智慧树、i博导、课堂派等平台,这些平台具有丰富的线上教学功能,教师可在平台上创建班级、上传资料、作业、摘录视频等。学生可以加入班级、观看老师指定的资料、提交作业、查找资料、考勤以及小组讨论等。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PPT、视频、案例、课前测试等内容推送到学生手机上,进行课前互动,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所教知识的认知之后,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抢答、随机提问、头脑风暴等功能,激活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送单元测验,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上教学平台覆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定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轨迹,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2基于BOPPPS模型与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设计与应用

综合以上的理论及思想,BOPPPS与混合式教学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来说,要有效地将两者结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本研究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对象,以BOPPPS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网络教学平台i博导,构建了基于BOPPPS模型与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可以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3个阶段,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将BOPPPS的环节略微做了调整,将预评估环节放在目标环节之前。

2.1课前教学

课前教学对应BOPPPS模型的导入与预评估环节,混合教学模式为线上学习与交流,通过预习课件和课前在线测试来完成。教师在上课前两天的晚上7点将教学资源发到在线平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安排利用大约30分钟完成ppt的预习及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平台可自动批改并反馈正确答案,以便学生了解其预习的效果及不足之处。教师线上浏览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

2.2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对应BOPPPS模型的目标、参与式学习以及后评估环节,混合教学模式为“线下-线上-线下”。在目标环节,教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以电子商务物流章节为例,该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物流的概念及功能、掌握电商物流的特点及电商与物流的关系,电商物流模式及特征,电商物流技术及应用。在参与式学习环节,教师通过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讨论法等与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电子商务物流章节,给学生播放视频菜鸟柔性自动化物流系统,并提出思考问题:从该视频中你发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有何特点?可利用教学平台上的随机点名功能提问,被随机点名的同学线下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实现“线下观看-线上提问-线下回答”的混合式教学,也可利用教学平台上的讨论功能,由同学们线上回答,实现“线下观看-线上回答”的混合式教学。在后评估环节,教师在课程结束15min之前要求学生阅读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阅读并对案例设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线下到线上到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例如,在电子商务物流章节,后评估环节使用的案例是京东物流案例,要求学生回答京东采用了什么物流模式?该模式有何优点与缺点?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进一步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

2.3课后教学

课后教学对应BOPPPS模型的总结环节,混合教学模式为线上学习与交流。在该环节,教师在线布置课后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后在平台上提交、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与反馈。例如,在电子商务物流章节,要求学生课后访问菜鸟网络的网站,小组讨论思考并完成如下问题:菜鸟网络提供了哪些物流服务?这些服务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菜鸟网络实施了哪些绿色行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通过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基于BOPPPS模型和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实施效果

以2021年下半年的电子商务概论课为例,该课一共有两个班,其中1班60人,2班42人。对1班实施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BOPPPS模型的混合教学,对2班实施传统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混合式教学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整体教学水平。

3.1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图2为1班的期末考试成绩,由图2可知该班的统计人数为60人,平均分为77.4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40分,不及格率为11.67%,优秀率为30%。图3为2班的期末考试成绩,由图3可知该班的平均分为72.53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43分,不及格率为12.5%,优秀率为10%。结果可见1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明显高于2班的平均分和优秀。

3.2教学方法评价对比

表1为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评价对比,由表1可以发现,混合式教学方法非常认同的比例为45.56%,而传统教学方法非常认同的比例为35.04%,两者之间大约相差10%左右。各自认同的比例分别为52.38%及61.54%,不确定的比例分别为2.06%与3.42%。混合式教学的方法更加获得学生的认可。

4基于BOPPPS模型和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实施建议

在实施混合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模型,提出以下建议。

4.1课前布置的任务应精心选择,并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类导入环节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课程资源,不仅包括PPT,还包括视频或案例。这些资源应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处理和整合,此外,课前预评估的题目不应该太难。如果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应控制在5题以内,问答题控制在2题以内。超出这个范围,即便资料老师认为很有吸引力,但是任务容易让学生将课前预习视为负担,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激发兴趣与动机。

4.2重视线下课堂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和互动

BOPPP教学模型和混合教学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做好课堂互动。为了提高互动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法、案例分析法、PPT演示、小组讨论以及头脑风暴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开放思维,使知识吸收和内化。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各种教学功能如考勤、互动、抢答、随机点名、课堂测试等使交互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4.3及时给予学生回复和反馈

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关心和及时回应的心。对教师来说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对于学生的课前测试、课堂表现、课堂和课后练习以及正式考试,教师应尽力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和评价,以充分保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4.4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机制

学习评价不仅可以依靠期末考试,还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根据在线平台教学资源的阅读完成率、互动参与率、测验结果、作业质量等大数据信息给出平时成绩;总结评价主要以学期考试和成绩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异常,及时提醒学生。最后,教师根据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权重比例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分。

5结语

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和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认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这项研究的缺点是,实践只持续了一个学期。未来,该模型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测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马欢.基于E-Learning的《电子商务概论》混合式“金课”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0):39-41.

[2]郭亚丽.吴岩:抓好教育教学“新基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EB/OL].(2021-12-02)[2022-01-17].

[3]谭永平,梁建智,麦宏元.高职院校混合式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和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8(47):59-61.

[4]曹丹平,印兴耀.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2):196-200;249.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线上教学资源;线上课程平台

1研究背景

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平台在课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并完善了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还提出要结合当地线上教学平台和各校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爱课程等免费平台,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线上教学”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情况的考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在慕课中资源分配不甚合理,如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慕课种类相对繁多,而物流方面的课程资源就少了很多。甚至于慕课上物流专业网课概念模糊,很多慕课并没有明确标注物流课程[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2001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全国招收物流本科专业、高职高专的高校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体系,但其课程体系发展还不完善,给线上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2]。本文主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各公共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开设需求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各个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共13门,具体如表1所示。

3线上课程平台提供情况

对于物流专业而言,在不能进行线下讲授的情况下,教育部并不赞同每位老师进行线上直播授课,而是主张推出一系列优秀网课对学生进行传授,以节省教学资源[3]。表2是线上课程平台的统计。

4线上课程平台与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供需匹配分析

通过进入上述22个线上课程平台官网(其中“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登陆需要权限,不作为此次分析之列),搜索关键字“物流”进行模糊匹配,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平台的模糊搜索结果未包含课程名称中无“物流”二字的课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按照“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一一进行搜索。结果如下。人卫慕课、华文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邦、人民网公开课、正保云课堂、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EduCoder在线实践教学平台与物流相关课程为0;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融优学堂有1门匹配课程,同为运筹学;优学院有2门匹配课程,为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好大学在线有2门匹配课程,为仓储与配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3门匹配课程,分别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4]。智慧职教,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64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12门,占总需求课程的92.3%。其中专业基础课程4门,占比100%;专业核心课6门,占比100%;专业方向课2门,占比66.7%。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0页20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经济学[5]。超星学银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页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经济学。智慧树网,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8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3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1门,占比2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1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3门,占比50%;专业方向课0门。优课联盟,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42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5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38.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2门,占比50%;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学堂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4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管理,占总需求课程的30.8%。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1门,占比16.7%;专业方向课0门。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线上课程平台可提供的物流管理课程数在3门以上的共有8个平台,但可提供课程超过一半的仅有3个平台;根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的满足率较高,达到75%以上的有6个平台,专业方向课满足率最低,甚至为0门。

总体来说,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这些基础物流课程的线上提供情况较好,为物流管理专业“停课不停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等核心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线上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力.独立学院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物流科技,2017(7):160-161.

[2]严敏如,叶翀.中外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9):186-188.

[3]杨倩霞,姜鹏.产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82-285

.[4]朱亚先,周立亚,张树永,郑兰荪.延期开学期间化学类专业线上教学情况调研分析与建议,大学化学,2020,35:1-9.

高等教育概论范文篇10

一、导向性有余而问题性不足是当前

“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系列案例教学用书相继问世。但是,案例教学在包括“概论”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从不少一线教师的反馈来看,“概论”课案例资源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案例教学所具有的增进教学互动性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上学生积极探讨、踊跃发言、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没有如期形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案例教学操作模式的熟练程度,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应程度,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的考核方式改革的滞后性,等等。但“概论”课案例资源建设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教学案例的导向性有余而问题性不足。现有“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不乏以下情况:一是对核心理论观点的全面解析。“概论”课是一门理论课,理论解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以全面解析相关理论为内容的教学资源,因其本身已经直接回答了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理论问题,无须学生继续探究,因而构不成教学案例。二是对事物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如我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这类教学资源对“概论”课教学来说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现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图景,在丰富学生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为阐述党在军队发展方面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补充学习素材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教师讲授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来完成,并不是案例教学的责任。三是对成就或贡献的全面展示。如对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详细阐述。从根本上说,这类教学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是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效果的“印证”,是让学生体验改革开放伟大理论的实践意义,而缺乏探讨的理论空间,也构不成教学案例。四是对人物典型事迹的描述。典型事迹,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其教育性毋庸置疑。但是,若这一典型事迹只是起到弘扬高尚精神的作用而并未蕴含任何冲突情境,无须学生的深入探讨,那么同样不构成教学案例。以上四种类型的素材尽管皆为“概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用作教学案例是不合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在突出“概论”课教学导向性的同时却缺乏作为教学案例所要求的问题性。

二、导向性与问题性:“概论”课教学案例

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特质案例教学与“概论”课的完美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关照“概论”课的学科特性,使“概论”课教学导向性更好地得以展现,避免“概论”课教学迷失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握案例教学的特性,充分挖掘教学案例的问题域,这样案例教学法增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必须同时关照“概论”课学科特性与教学案例的固有属性,充分体现导向性与问题性这两个重要特质,不可偏废。“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课程,它以全面展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基本内容,目的是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概论”课教学内容具有思想政治理论的重大性,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价值。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是“概论”课的突出特点。基于当代大学生个人阅历的有限性以及思想政治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概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科导向功能。无视“概论”课的学科特性,忽视政治导向的必要性,单纯追求教学案例的“新”、“奇”、“特”,追求案例教学讨论过程的唇枪舌剑、哗众取宠,很可能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偏离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这是“概论”课教学中最大的禁忌。“概论”课案例资源建设者一定要认识到,学术研究可以无禁区,但课堂教学一定要有纪律。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一定是要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政治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和自觉践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导向性是“概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然而,导向性的实现要以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地增强“概论”课教学效果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理论讲授是“概论”课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可以高效地向学生展示理论的逻辑魅力,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但在“概论”课这一学时最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的理论讲授,一成不变的授课流程,学生长期被动的角色定位,会加速促成学生听课的审美疲劳,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等学科中所展现的增进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讨等优势,对“概论”课教学很有启发意义,可以为增进“概论”课教学效果提供一把钥匙。这是“概论”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原因。而在案例教学法引入“概论”课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概论”课政治价值导向的学科特性与案例教学的问题特性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如果说导向性是“概论”学科的特性和生命,那么可以认为问题性是教学案例的生命力所在。什么是教学案例呢?美国学者格柯(Gragg,C.I.)在探讨工商管理案例时曾这样分析:“案例,就是一个商业事务的记录;管理者实际面对的困惑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等都在其中有所显现。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真正的和具体的事例,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最后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1]”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则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还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教学案例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特定问题编写的对某一典型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学习材料[3]。一个教学案例需要具有目的性、问题性、典型性、真实性等多方面特征。其中,问题性是教学案例的本质要求,是案例教学得以进行的关键所在。教学案例应是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应包含某种程度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内蕴着疑难性或冲突性的问题。只有这样,基于案例的教学过程才具有探讨的空间和可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也正在于它能够将社会实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展现出来,使问题的解决充满多种可能性,能够包含和促进多种观点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性是案例与例子、事例的重要区别。教学案例弱化其问题特质,将直接导致“概论”课案例教学难以正常开展,最终造成人们对案例教学法实效性的怀疑。

三、立足“概论”学科特性,坚持教学

案例导向性与问题性的有机统一。“概论”课导向性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探讨的空间有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在“概论”课教学案例开发过程中,应如何在坚持学科导向性的前提下挖掘教学案例的问题特性,使教学案例真正成为学生课堂理论探讨的触媒剂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实现“概论”课教学案例导向性与问题性的有机统一。(一)从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出发,选取途径对策的维度,进行案例编写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基于这一点,可以选取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的素材,编写途径对策取向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容易引发学生的探讨热情,也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案例所含蕴的问题,案例探讨的空间比较大。如中国人口老龄化案例。面对案例涉及的人口老龄化的诸多挑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考察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并反思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解决案例所蕴含的这一现实问题的途径与对策。笔者认为,途径对策取向的案例是“概论”课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类型。(二)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选取不同思想。倾向交锋的维度,编写教学案例“概论”课要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但在现实社会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系列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存在着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冲击。在“概论”课教学案例编写中,可以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适当编写思想交锋型案例,使学生通过探究非主流意识的内在症结,更好地接受和内化主流思想价值。例如,两岸关系的不同视角、公有制与私有化的得与失、中美关于各自人权的不同观点,等等,都可以编写这种类型的案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不同倾向的描述,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比较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案例探讨,并有助于教师通过积极的案例引导促成学生正确思想价值的形成和确立。(三)从典型事例的客观实际出发,选取成就与困惑。交错伴生的维度,编写教学案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效应集中地体现在一些典型事例上。例如,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典型,华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海尔是走出国门闯天下的典型,等等。在编写基于典型的教学案例时,对成就要进行表述,但不能过于专注于成就描述,如案例“中国奇迹,震撼世界”[4]很好地呈现了我国的发展成就,如能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现实中仍然面临的困惑客观地呈现出来,则能更好地为学生提高问题分析能力提供重要平台。例如,编写关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教学案例,就要兼顾小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5],不仅要看到其成为农村改革领头羊的辉煌历史,也要看到其后续改革不力的影响以及今日发展面临的挑战。只有对典型事例进行全方位的客观呈现,避免单一视角和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才能为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创造条件。

总之,在“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研究和把握“概论”课教学案例的基本特质,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拓展“概论”课案例教学大有可为的空间;同时,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积极推动“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和案例教学开展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ragg,C.I.Becausewisdomcan’tbetoldInMcNair,M.P.(ed)[M].ThecasemethodattheHarvardBusinessSchool.1954:0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

[3]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