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7 16:39:28

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医联体;一体化;药学服务模式;慢性病管理;居家药学服务;基层医疗机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不管大病小病都愿意到医疗资源丰富、医疗质量较好的三级医院就诊,造成了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导致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为此,国家提出了分级诊疗措施,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并出台了多项文件促进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4月26日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中提出:充分发挥区域内三级公立医院的牵头作用,将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领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逐步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引导患者有序、有效地分层次就医,保证分级诊疗中患者享有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质量,建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方便辖区内居民就近就医,提升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1]。药学服务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师是医疗团队中重要的一员,尤其是对于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药师可通过提供直接咨询来优化药物治疗,成为多学科保健团队的宝贵成员[2]。从全国各地社区居民药学服务调查结果来看,社区居民对用药指导、药物咨询、合理用药讲座、慢性病患者用药管理等需求极大,却难以得到方便、有效的服务[3-8]。在医联体建设、发展和分级诊疗的推进中,构建上下贯通的一体化药学服务模式,提高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整体药学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医联体药学服务的同质化发展,有助于分级诊疗的落地实施。2018年1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国卫医发〔2017〕73号),提出重点在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其中提到了“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鼓励临床药师通过现场或远程方式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签约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实现药学服务下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推进,基层医疗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在医联体中建立上下联动的一体化药学服务模式,有利于拓展药师服务范围,提高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而药学服务是当前医院药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拓展药学服务内容也是药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资料与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中文、英文文献,结合我国目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医改)政策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区域划分,用典型抽样、权重系数顺位排序的方法,从与本院签约医联体协议的医疗机构中,共筛选出15家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3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12家),共186名药学从业人员。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业知识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居民的药学服务满意度、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人数、医疗机构处方合格率、药学专业人员专业能力等进行基线调查,并重点调查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现状。依据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水平及需求,分析当前基层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以及患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利用网络平台将相关结果反馈到各级基层医疗机构,并进行总结与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逐渐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实现以三级医疗机构牵头的一体化药学服务模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服务理念的一体化建设

国外社区药师职能已转变为提供临床药物治疗管理,处方审查和干预,家庭用药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用药管理,药物经济学评价,付费用药咨询,公众健康宣传等[9]。我国基层药师由于学历、职称等自身因素,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对药学的传统认识等外界因素,基层药师大多从事药品调剂、药品保障供应、药品简单信息的提供,甚至兼职挂号、收费、网络管理等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无法开展药学查房、病历点评、合理用药宣传等工作[10]。将药学服务引入社区医疗机构的药房,不仅有利于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准确性,还有利于减少药品质量问题和处方不合理情况[11]。通过问卷星对我市186名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药学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可见,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只有部分药学人员部分知晓药学服务内容,甚至有一部分人完全不知晓;26.34%的人承担与药学无关的工作;68.28%和74.92%的药师未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和用药指导;86.02%的药师未参与临床会诊和药学查房,对临床药学内容完全陌生。其从事的药学工作基本都停留在最初级的药品调剂阶段。我市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聘请了省、市药学权威专家对本市药师进行了药学服务的概念、内涵建设及政策要求的培训,从国家层面、行业要求及群众对健康的需求等方面统一了对药学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组织了资深临床药师团队带领基层药师进行药学查房、用药指导、用药监督、用药咨询、社区合理用药宣讲和假体药学服务,让基层药师重视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晓应从哪些方面开展药学服务,建立了一体化的药学服务理念。

2.2药事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我市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检查数据显示,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药学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知识能力较差等原因,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与国家或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级别越低的医院,药事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越不完善、越不规范。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是保障操作标准和服务质量的前提。我市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一起讨论,编写了医联体药事管理相关制度,并下发到各基层医疗机构,使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规范化、一体化,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水平。

2.3药学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一体化提升

由表2可知,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化,40岁以下占72.58%,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初级职称及以下占75.27%;大学本科及以上占30.10%,但第一学历几乎都是药学专业中专和专科,后期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本科学历,而成人教育的质量相对较低;专科学历占46.24%,其中30岁以上药学从业人员的第一学历几乎是中专,30岁以下的部分第一学历是药学专科;高中或中专占23.66%。从专业细分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师绝大部分是大药学,有极少部分是护理转岗或非医学专业的;从知识结构和服务能力上看,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药学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幅提升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在结合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对象和药师自我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培训方案和考核方案,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处方点评、慢性病患者常用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系列讲座;三级医疗机构药师对基层药师的对口帮扶采用“一对一”带教方式,三级医疗机构药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药师到三级医疗机构、或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带领基层药师进行处方点评、临床会诊、查房、患者用药指导、患者用药教育和社区合理用药宣传;培训考核采用签到、提问、考试、竞赛等方式相结合,保证培训质量,使基层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得到真正提升。

2.4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管理的统一化

以三级医疗机构药师作为技术支撑,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药师与基层慢性病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的签约服务,使慢性病患者享受居家药学服务。《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办发〔2017〕12号)提到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师签约服务范围。而在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中,药师角色是缺位的[12]。据统计,我国约有60%的医保门诊和零售药店支出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住院支出比更高(达70%)[13]。药师参与慢性病患者的用药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而药物不依从是慢性病临床恶化和住院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社区的药师是干预非依从性患者的理想人员[14],通过药师的干预,可以改善治疗结果,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国外药师参与慢性病的管理经验较丰富,而我国药师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模式和可行性仍在探索中[15]。我市探索建立以三级医疗机构药师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药师为主导,与辖区内入选项目组的15家基层医疗机构约750例慢性病患者签订了药学服务协议,根据药学服务流程收集患者信息、分析评估、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跟踪随访[16],为患者建立药学档案,记录患者用药相关信息(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17],以便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评估和干预;定期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依从性等制订跟踪随访间隔时间,开始每周1次,1个月后2周1次,3个月后1个月1次,6个月后2~3个月1次。跟踪随访方式采用面对面交流、电话、微信等方式,如果在时间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在调查中发现,慢性病患者多数年龄偏大,听力不好,通讯设备不先进,对微信、QQ不太会使用,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跟踪随访方案。从随访结果看,大部分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危害程度的认识度和用药的依从性均很低,约60%的患者不知晓避光、温度、相对湿度等药品贮存条件,部分患者甚至不知道药品有有效期。因此,基层药师应定期对用药复杂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药箱整理,教会患者正确贮存药品和识别药品有效期,以免使用过期失效的药品。通过开展讲座、微信、短信推送等方式对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安全问题、合理用药宣教,保证慢性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用药依从性,减少慢性病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2.5建立上下联动的一体化用药目录

由于医保等各种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受到一定限制,如何解决患者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后的用药衔接,是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中的常见问题和重要问题。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目录基本能保证慢性病患者的用药,只是规格、生产企业有差异,由于患者的心理原因,通常也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可能又会离开基层医疗机构到三级医疗机构买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上下级医院建立统一的用药目录,使用同一规格、同一生产企业的药品。以三级医疗机构牵头,通过互联网建立本机构医联体上下联动的一体化用药目录平台,目录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生产企业、价格等,并适时更新目录。基层医疗机构根据自己情况参照执行,但慢性病患者的用药原则上按目录执行。基层医疗机构如遇特殊用药需求,可通过平台在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拨,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部分药品短缺和双向转诊患者用药衔接的问题,利于分级诊疗的顺利推进;近效期药品也可通过平台调拨使用,减少药品过期失效带来的卫生资源的浪费。

3讨论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2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以党的****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专题研究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会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个是去年市上邀请甘农大、农科院专家对我市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作专题调研论证,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另一个是郊区工委积极思考,充分发扬民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细化了市委关于农村工作的思路;三是党的****召开前后,我和光明同志、永安同志、成录同志先后到农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去年10月份市上组织考察团到省内兄弟地区考察学习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示范工作,对大家的思想触动很大。在这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组织郊区工委和市委政研室等单位反复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化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又经市委常委会认真讨论并确定下来。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前面,祁市长总结回顾了近几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周书记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还表彰了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酒钢公司的领导介绍了大力发展非钢铁产业的情况。会议结束时,光明同志还要作总结讲话。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和把握形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今年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措施,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在会前10多天,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新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党中央希望全党尽快形成这样的共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形势,适应时展要求,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发展珍品、精品和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的路子,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新的亮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一个是关城文化旅游景区为峪泉镇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吃“雄关饭”的农民越来越多。另一个是酒钢高科技种植园区的建成,为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榜样。第三个是金汇果蔬基地和酒钢养殖园的建设,为我们大踏步地加快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了条件。第四个是友谊特禽养殖场、静海生态养殖场、千亩葡萄园、食用菌基地、日光温室示范基地等一些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都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依托点。此外,还有基本敲定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结合部的石关峡景区、万吨级豆制品加工等一些带动力强的开发项目。以上亮点的出现,说明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二、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这为我们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更为坚实、更加可靠的依托力量。同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粮经比已由1999年的56:44调整到目前的18:82。广大农民在结构调整中也得到了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2993元增加到去年的3514元,三年内净增了520多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八五“末期的3.2倍缩小到目前的2.1倍,低于全省的3.5倍和全国的2.9倍。

二是城乡一体化有了连接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一些产业园区的陆续建设,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些好的连接点。峪泉镇依托关城文化旅游景区、酒钢高科技种植园和安远沟水库的建设,实际上已经和城区连成一片;随着双泉农业示范开发区和南市区的加速扩张,文殊镇即将与城区连接起来;随着酒钢养殖园、机场路东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和滑翔基地、魏晋墓景区的开发,新城镇很快就会与城区连为一体。通过这些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这些连接点已成为我市提升工业化、加快农村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此外,通过实施农村道路改造、小康住宅改造、电网改造、通信工程、闭路电视工程、公路绿化、防风林带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了村村组组通自来水、通柏油公路、通程控电话、通闭路线电视和家家户户住小康标准住宅的目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是农村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先后推行了农村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土地二轮承包、村务公开、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建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投资改造了农村公益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科普推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的发展,三个镇都是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文殊镇还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乡镇。目前,农村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积极推行了机关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深入开展了农村干部“三讲”教育、警示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和权力观教育等活动,取得了“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效果。镇党委“六好”和村党支部“五好”的质量不断提高,正在向“六好”红旗镇党委和“五好”标兵村党支部的目标迈进。市委选派的机关挂职干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锻炼,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的意识强、干劲大、信心足,思想也比较解放,有些想法很超前,都有一种敢闯敢干的劲头。

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说,我市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充分说明,近几年我们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取得的成效也是喜人的。

当然,我们分析和判断形势,既要看到好的一面,更要分析研究存在问题的一面,有的放矢,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前面祁市长在讲话中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还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近几年广大农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大实惠,但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比较慢,三年来年均增长了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增加了170多元。要实现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还有4480多元的差距,只有平均每年增加560元、保持10.8%的增速才能实现。当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和农民进城人数的不断增多,在未来几年内农民的数量会逐步减少,农民增收的难度肯定会减小。但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居民增收的压力将随之增大。到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8000元,每年也需要增加1240元,年均保持10.5%的增速。因此,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通盘考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来。

二是城乡居民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同样,城镇居民增收缓慢的根源,也是不能充分就业的问题。目前城市居民仍有5200多人需要就业,每年还要新增城镇劳动力1200多人;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失业人员还在继续增加;随着我们放开人口迁入政策,还会增加一些外来劳动力。所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涉农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还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相对松散,利益连接机制还很不完善,企业与农户大多是单纯的很不稳定的产品买卖关系,缺少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各镇、各村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仍然留在星星点点、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的低水平上,特色化、规模化的东西不多,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依然存在。

四是城乡经济的关联还不高。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协同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强大的工业优势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

以上这些问题,是影响我们城市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对照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建设市场化程度高、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就是建设城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发达的社会,就是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什么是城乡一体化,通俗地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要达到“和睦共处”,实现共同发展。高度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城乡形成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和谐发展。所以,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从我们****当前的实际来讲,我们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起码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二是城乡资源互为优势、互为服务、互为拉动的一化,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相互辉映的一体化,四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国内外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超越50%后,这个地区开始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上一世纪中叶,就从高度城市化阶段转向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不失时机地走城乡一体化道路,顺应了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城市大、农村小,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7.4%。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我市早已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尽快把城市和农村连起来,使全市的产业、人口、城市功能及辐射力有一个充分的集散、分工和回旋空间,使城市体量更大,城市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得以释放,全面提升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加速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利于扩大内需,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本身就是巨大的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确保我们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从我市的情况看,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确定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措施,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具体落实工作中,要按照“四新”的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和工作分工,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化进程。

一是要进一步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强道路、通水、通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争取在2-3年内有一个大的突破。首先要把城乡道路打通,尽快把城乡贯通起来。目前,城区到文殊镇、新城镇的道路正在拓宽,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华路、五一路向南沿伸工程已经开工,下一步还要跨过北大河,与文殊镇连接起来。随着酒钢热电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农村集中供热问题也可以考虑进来。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争取农业基础条件有一个大的改善,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二是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省上要求我市今年要退耕还林还草3亩,在2-3年内要全部退完。我们要通过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加大防风林带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力度,尽快把三个镇的生态环境同城市的美化环境协调起来、一致起来,努力把****建设成为生态的、科学的、环保的城市,向着“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目标迈进。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是推进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助推器。要以酒钢种植园、养殖和金汇果蔬基地的扩大规模为依托,优化服务,因势利导,全力支持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二、三产业。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以此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是要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以土地的增值促进农民增收。要尽快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返租经营、土地变股权、农户做股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集中农村土地进行连片整治,用于招商引资,兴办产业园区,靠土地的增值来富民利城。

五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加速形成,城乡差别将逐步淡化,户籍意义上的农民也将逐步消失。将来农民这一社会角色,仅仅是一种职业称谓,原先的农村居民可以从事的事,城市居民也同样可以从事。我们现在就有许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要尽快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既要引导、鼓励和支持城镇有知识、有技术、有资本、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乡镇企业,承包土地开发,组织农产品购销,从事技术知识培训,开展各种有偿服务,从而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又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限制、歧视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转业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水平。

六是要尽快搞好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确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一盘棋的思想,把立足点放在城乡之间的广阔土地上,在规划未来、发展经济、安排布局、内外开放等方面,都要把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尽快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市各职能部门要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职责,切实搞好服务,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同志们,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把市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描绘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群;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实施“双高计划”,需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三个关键要素。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热门专业,更需要定位清晰、目标明确、错位发展、视野开阔、谋划长远,在高原之上再建高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双高计划建设”为例(以下简称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专业群对接矿山智能装备产业,坚持以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为矿山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集成应用为引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带动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煤矿开采技术5个专业协同发展,服务矿山智能装备产业链所涉及的装备生产岗位、设备安及调试岗位、系统集成岗位、设备管理岗位、生产运营及维护岗位、售后维修岗位等。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目标

专业群建设需要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的主攻点和突破口,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实现学校变轨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矿山智能装备及相关智能装备产业生产、应用、运营与维护。将专业群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矿山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领域领头羊,以矿山智能化转型为契机,以矿产资源的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开发为特色,以矿用智能采掘设备、运提设备、安全监控设备为着力点,聚焦矿山智能装备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建设高水平的智能装备专业群,为矿用智能装备的生产、安装、应用、研发、集成及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通过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矿山智能装备专业群,成为支撑矿山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内容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进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相关文件,特别是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使校企融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以学院牵头矿山智能装备职教联盟为基础,组建矿山智能装备职教集团,共同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与合作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招工招生,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共同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能培训,解决企业员工技能再提升问题;共建博士、教授工作站,解决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问题;利用校内先进设备,解决企业研发或生产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与合作企业实施“七融合、八共同、多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七融合”是指专业群发展与区域发展需求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教师岗位与师傅岗位融合、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流程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融合。“八共同”是指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共同开办专业、共同构建校企共建合作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评价、共同产品研发和创新、共同推进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多方式”是指矿山智能装备专业群各专业根据专业适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3.开发课程体系。以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方向,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专业群岗位能力、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模块,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与工作流程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融合、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支撑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支撑“1+X”证书的教学实施。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根据专业群各岗位共享能力,设置基本能力共享课程平台;岗位课程的设置紧扣学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对口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建专业方向课程;在体系构建上,根据职业岗位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选修课程;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方便地适应不同企业和不同学习者对课程需求,课程可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进行方向课程互选;以专业群共享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结合企业职业素养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群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内容引入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动态调整,开发课程体系,构建由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企业拓展课程模块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4.建设双师队伍。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主要建设任务之一。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基础的“教练型”教学团队;建立激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及企业技术服务机制,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安排骨干教师重点参与项目课程的开发、实验室的建设、课程改革等工作及项目,培养综合型教师团队;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引进和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通过企业挂职、项目带动、技能比赛、国内外访学研修等多渠道、多形式,提升团队相关能力;建成由院士引领,企业技术专家、专业群教授组成的应用型科技创新团队;建成由行业领军人物名师、技能大师引领、专兼结合、国际视野的教学创新团队。5.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知识的传播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泛,教育的真正本质已经变成了“能否真正改变行为”。职业院校正越来越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抓内涵质量建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我校机电一体化“双高计划”为例,以行业领军人物为引领,组建“卓越工匠”班,采用灵活组班的方式,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矿山智能装备研发、设备改造升级、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方面的具有“乌金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卓越工匠”人才。以教学名师引领、技能大师引领,与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矿山智能装备安装、调试、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系统维护等方面,培育具有“乌金精神”的复合型工匠人才等。6.打造实训基地。按照“整体规划、项目导向、虚实结合,双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围绕智慧矿山智能装备生产、应用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VR等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升级改造、新建等方式,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集实践教学、科研、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技能鉴定、职业技能比赛、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国际领先的矿山智能装备实训基地群。矿山智能矿山装备实训基地群包括智慧矿山示范中心、创新型生产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和智能控制实训中心、“乌金精神”实践拓展实训基地等,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智慧矿山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重构智能装备产业链校外实训基地群等。7.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双高计划”学校应成为国际职教标准的参与者、中国方案的提供者、企业“走出去”的协同者。积极参与、主导职业教育国际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境)外办学,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培养培训基地,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增强跨境产教协同能力,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

四、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推进高职“双高计划”打造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培养出真正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应然价值体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亟须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通过“双高计划”实施,激励一批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继续引领高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N].人民日报,2019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措施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饮水质量,应加强对现有水厂的改造或扩建,将城市饮用水引进改造或扩建的水厂中,在满足农村居民用水需求的同时,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能快速满足当下农村饮水安全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的目标。

1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供水服务范围、调整水厂运行规模及优化水厂性能等方面。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制定相应的供水制度、优化农村供水方式,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及技术将乡(镇)供水设备差、制水工艺落后的水厂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加压泵站,以此扩大农村供水服务范围,解决沿程水头损失的问题,有效改善供水管道过长引发的管网压力不足的问题,使农村居民用水更加便捷[1]。另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能调整现有水厂的运行规模,通过扩容更新原有的输水设施和取水设施,提高水厂的供水能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除了改造当地的供水区,还会加强相邻供水片区间的联系,以此实现供水集中处理、分片输送的目的。水厂的运行规模扩大后,与之相关的供水管网、水厂及泵站等都会得到相应调整,同时还有利于优化管网设备、泵站设施及制水工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但能提高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还能缩小城乡供水间的差异。

2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力度不足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的统一调度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只有统筹规划、有效整合、科学监管,才能完成整体项目建设目标。但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之各水厂的供水规模有限,无法满足现阶段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同时,由于建设资金紧缺,各供水厂、村内管网等配套设施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供水厂的净水设备及水处理工艺落后,易出现间断供水现象,无法真正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阻碍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2.2农村供水工程缺乏有效管理

农村供水工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重建轻管”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在开展建设工作时,没有全面了解当地农村的供水现状,工程整体规划及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合理布设农村供水管网,农村供水管网分布不均匀、设计不合理,导致供水工程无法长效、稳定运行[2]。同时,由于缺乏维护管理,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在长期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下易出现故障。

2.3农村供水缺乏安全保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借助现代化净水、供水工艺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效率、提升农村饮水的安全系数,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农村供水工程易出现供水不足的问题,且部分农村缺乏水资源净化、保护设施,消毒工作不到位,水质不达标,导致农村供水缺乏安全保障。此外,地下水资源发生异常变化,易造成水量供应不足,甚至农业生产用水会挤占饮用水,不仅影响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进度,还无法体现供水工程的价值。

3优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3.1加大建设力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建设过程中需统一建设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知,从水厂改建、管网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完善且系统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制度。明确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互相监督、互相配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通过争取各级政府拨款、乡(镇)筹集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选派可靠人员组建专项小组,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以此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性。

3.2重视规划设计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负责规划设计的部门应详细调查建设地区的农村人口及实际供水情况,全面掌握所在地区的供水规模及管道情况。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建设特点,并根据人口情况统一规划供水管道的规格及管道走向等问题。设计人员可在进水管上设置管道泵,以此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往单级双吸式离心泵的功率为45kW,平均每天抽水加压运行18h以上,每天大概有6h的时间是自流,其余时间向供水区的配水管网供水[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将立式管道泵安装到加压站的进水管上,立式管道泵的功率为30kW,虽然每天仍然需加压运行18h,但每小时节约的电能达270kW·h,能耗是以往的33.4%,明显降低了能源损耗,在不影响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减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的自然环境。为了确保供水量充足,主管道应分布延伸至每个村落,支管道要分布延伸到巷,确保城乡供水管网的统一性。

3.3加快供水管网建设

为了尽快供应农村居民的日常用水,设计方案审核通过后要加快供水管网建设速度。供水管网建设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水压监测点,便于建设过程中能随时了解供水管网的运行情况,避免因供水管网出现故障而导致停水或水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应成立紧急抢修小组,供水管网出现问题不能正常供水时,紧急抢修小组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相关措施实施抢修,避免因供水管网长时间停运而影响居民用水。3.4严格工程验收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竣工后,政府应组织当地卫生、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于供水工程建设中质量不达标的项目或环节,要及时发出警告并详细记录具体情况,责令施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将工程验收工作落实到位。项目整改完成后,须对其进行复核,质量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4]。另外,当地水利部门要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详细记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后期运维管理等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工程档案,以便后续查验、参考。完成工程验收后,水利部门应结合农村饮水现状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当地供水工程运行的监管制度,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体系,明确产权归属,切实做好工程管理工作[5-8]。3.5落实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价值,保障农村供水安全,要按照“整体规划、全方位覆盖”的原则,积极落实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供水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在掌握原有供水厂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加强同自来水公司、水文、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先进的水质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同时要健全水质检测体系,对农村供水水质开展全方位的检测,禁止质量不达标的水资源流入供水系统,从根源上把控好供水水质,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可结合农村供水的实际情况,成立专业的水质检测机构,不断改进、更新水质检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将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落实到位,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饮用水[9-11]。

4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

4.1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关乎国计民生,要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工程建设完成后,农村地区所用水表井和水表应由政府统一出资购买。对城乡水价进行统一管理,不可差别对待,随水价进行宏观调整时需进行全面分析,可参考全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水价的提升空间[12]。

4.2实行同网同价管理制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主要从城市向农村引进供水管网,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供水管线,增加了供水加压成本。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需实行同网同价管理制度。制定同网同价管理制度时,要对小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或具备独立管网的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特点、实际供应情况及当地的消费水平,开展科学、合理的计算工作,通过多方位考量和比对确定供水价格[13-14]。

5结束语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农村饮水质量,保障农村供水量,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要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将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守冀,刘博.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1(8):34-35.

[2]程世峰.农村饮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J].治淮,2021(1):70-72.

[3]刘思蒲.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模式的优势[J].乡村科技,2021,12(13):121-122.

[4]张海蓉,黄锋,张海峰.农村饮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思路探讨[J].治淮,2020(3):66-68.

[5]贾伟建.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路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4):60-62.

[6]任延波.商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探析[J].陕西水利,2021(3):114-115+118.

[7]周其君.怀远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考[J].治淮,2021(3):71-72.

[8]许峰.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思路[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268.

[9]黄晓芬.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20(5):5-6.

[10]付昕,周小云.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研究报告———以新余市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2):165-166+168.

[11]刘方方,张孝志,于建,等.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水利,2019(S2):10-14.

[12]荆正鹏,刘志刚.齐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经验总结[J].山东水利,2019(6):12-13.

[13]李鹏,王凯.临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7(8):26-27.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对于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说明,比如养护力度不够、农村公路养护工人福利待遇不足、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管理和实施水平滞后等。最后,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建立健全的公路建设与养护监督机制、建设并加强养护队伍的技能培训、以及完善技术监督和管理体系等。

1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作为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持续不断推动的背景下,加强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不仅可以使车辆的通行更加畅通,而且还可以借助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更好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2.1农村公路的养护力度不够。就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方面虽然已经对农村公路实现了城镇互通的形势,并且也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为农民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缺陷。虽然部分地区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却忽略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村公路路面破损严重、车辆通行不通畅、以及路面沉积严重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对车辆通行的畅通造成阻碍,而且也不能推动农村公路的稳定发展。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管理工作中,应重视公路的养护工作,以免造成农村公路后期出现使用问题。2.2农村公路养护工人的福利待遇不足。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普遍处于经济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因此,并不能对过往的车辆采用收取通行费的方式,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进行资金的筹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公路的养护出现资金短缺。现阶段,部分地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大都由当地农民完成,并且其养护工作采用的也是传统体制。现阶段,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普遍由相关部门从养护资金中为其提供经费,并且大部分农村公路的养护都是季节性开放,并且对养护农民的补助也只是象征性的发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的福利待遇较差,进而影响了农民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多养护人员直接放弃农村公路养护这项工作。2.3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管理和实施水平滞后。由于农村公路具有距离较长、范围较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养护工作的难度。如果利用机械对农村公路实施养护工作,将会提升养护工作的工作效率。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的短缺,并没有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配备车辆,同时也严重缺乏专业的公路养护人员。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普遍由当地农民,利用人工挖补或者人工摊铺等措施进行养护工作。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存在着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但是普遍都被安排在农村公路的建设与管理上,使其很难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提供指导。

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的解决措施

3.1建立健全的公路建设与养护监督机制。要想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公路建设与养护监督机制,将制度、管理、以及监督等落实到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各环节当中。其次,应严格打击公路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非法分包、转包等违法行为,并且对于贪污、贿赂等现象应有一个严格的监督,杜绝不良现象的出现,进而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施工质量。3.2建设并加强养护队伍的技能培训。建设并加强养护队伍的技能培训,可以实现农村公路有一个长期、系统的管理,并且也可以大力促进养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在建设养护队伍时,应挑选责任心强的养护人员,并且要对其进行日常公路的养护、以及各类公路病害的处理措施培训,进而来提高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水准。与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公路降低出现病害的几率,推进农村公路的进一步发展。3.3完善技术监督和管理体系。在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一体化管理工作当中,相关部门应做好监督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在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过程当中,应严格参照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以及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应设立工程质量责任公示牌,确保监督和举报的公开透明化,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工作保质保量的完工。3.4改善农村公路资金短缺的现象。要想改善农村公路资金短缺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路养护工的福利问题,首先,根据相关政策的扶持,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然后,建立“专款专用”体系,保证所投入的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科学促进合理的利用。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当地村民自愿集资的方式,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进行合理合法的资金筹集。

4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村的社会经济有所提升。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一体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满足人们的利益,这样才可以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马红伟.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J].交通世界,2018(21):148-149.

[2]王建军.肥乡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6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治国方略。

牧区作为农村的特殊形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就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牧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差,牧民增收缓慢,草原退化严重等一些既迫在眉睫,原创:又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为正如××这样的小县提供了一条光明发展之路。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

牧区的地理特点是:地处边远,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县乡、乡村之间距离平均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牧民居住简陋,生活费用高、公共设施陈旧落后;

社会发展形态为:信息封闭,广大牧农民群众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长期得不到保障;

以上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着牧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是牧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党和政府在牧区的工作重点。

针对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突出问题,××县集中力量,筹集城乡建设资金,把乡村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当中,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同步推进牧民县城定居工程,在县城建成城乡居民共同享用的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全县90%的牧农民在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20平方米,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城市生活,从帐篷小学到网络教学,从马背传书到移动电话,从听收音机到看上闭路电视,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传统畜牧业增值增收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牧农民在原有的条件下依靠仅有的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已经有限。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县畜牧业产值仅占地区性生产总值的6%,相反,县上每年还要拿出财政收入的5%补贴和支持畜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牧业领域的富余劳动力从牧业中脱离了出来,政府适时引导他们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畜牧业经营生产,培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种草养畜基地,引导支持从事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引导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不但发展了经济,而且,增加了牧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县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9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7:1,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7:59:34,畜牧业发展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畜牧业产业化得到逐渐兴起。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荒漠半荒漠草场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得以恢复。长期以来,由于畜牧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一些牧民群众不得不依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收入,因而,草场植被退化问题比较突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和农牧业以外的产业,从根本上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既要让牧民增收,又要让草原上的负载减下来,出路只有在城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牧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并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县城镇化水平达到82%,由于牧农村人口向城市大幅转移,从事一线生产的纯牧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有效地遏制了牧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城镇化带来的变化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的影响,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了城市发展与牧农村发展相脱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打破“二元经济”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县在实现牧民县城定居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学习费用,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青壮年在一线放牧,老年人在县城养老,儿童在县城上学,使城乡人民得以共享现代文明,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是缩小了城乡差别。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1、改善牧区一线的基础设施条件显得十分必要。牧农民城市定居后,拉大了居住地的距离,交通不便,县城与牧区之间物资流通、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正常生产。此外,牧区一线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牧业一线生产生活设施极其简陋;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农牧民费用加大。

2、牧民从业难度增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就弱。加之牧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生活,而牧民往往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就业难度增大。

3、牧民传统生活习惯与城市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虽然牧民基本实现县城定居,住进现代化生活环境,但把农牧民培养成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农牧民,还需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动力;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转变农民身份(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突破口,针对××县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今后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一)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搞城市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抓项目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扩大投资上求突破,大力推进“项目强县”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要在进一步培植新的财源上下功夫,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大资源勘探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体系。三要通过项目来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拉动县域经济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大筹融资力度,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要加大县级财政对牧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要不断拓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建设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发展民族经济,拓宽牧民从业、增收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一要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根本出路,以民族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二要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牧农民向种草、养殖、加工、流通方向发展,形成草原繁殖、基地育肥、市场交易、加工增值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从而使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三要以启动民族旅游业为龙头,搞活三产服务业。依托县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发展民族旅游业作为拉动三产、拓宽就业的重要渠道。四要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定期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牧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气象服务;一体化;模块化;WebGIS

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迅速,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气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各级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制作的气象服务产品日趋丰富,但这些产品大多分散在不同单位,甚至不同科室不同系统中,探索气象产品的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道路已是当务之急[2]。代青措,刘晓燕,马秀梅等[3]研究并构建了省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提高了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能力。崔新强,唐俊,付佳等基[4]于“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建设了省级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极大的提高了业务工作效率。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充分发挥业务平台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以气象服务的集成化、专业化、规范化、一体化为原则,开发并研制了集数据资源池、预报订正、产品制作、产品、业务管理于一体的集成平台,实现了对气象服务的高度集约和多源整合。提高了服务产品制作和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了业务人员的产品制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基于多源的精细化数据制作的服务产品更为准确,以及丰富的产品表现形式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建立公共服务产品池便于产品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于服务拓展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功能与系统框架设计

1.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初衷旨在解决数据分散、管理不规范、平台功能零碎、业务人员重复劳动等现状问题,对其功能模块的总体设计必须立足整体、考量全面,实际解决业务需求。国内外对气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的研究已经初步去的进展。裴克莉,李清华,徐可文等[5]在现阶段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气象服务需求的背景下,对一体化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思考,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经验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建立了集一体化存储管理、查询、实况监测预警、产品制作与分发等多模块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功能全面,覆盖广泛,产品丰富,极大提高了业务人员工作效率。系统的总体功能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智能专业服务订正子系统、服务产品制作子系统、服务检验子系统、公共服务产品池和系统管理五大部分。1.2总体架构图。系统总体架构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6],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实现各层级间的相互独立,系统模块间高内聚低耦合,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复用性以及安全性。系统共分为五个层级,如图2所示。(1)运行支撑层,运行支撑层是项目搭建的基础保障,具体内容包含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机房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存储设备建设以及安全设备建设等,通过全面的基础设置的搭建,为系统的全面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2)数据资源层,将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具体包括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数据、产品数据和行业数据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元数据管理规范,透过数据平台将各种原始数据采集入库并解析成产品,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机制。(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根据需求进行面向浙江气象服务体系架构的设计,通过消息中间件、分发引擎、日志组件、WebOffice组件、身份认证、GIS引擎[7]等应用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各个子系统的建设可基于基础支撑组件的应用,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4)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包括智能专业服务订正子系统、服务产品制作子系统、服务检验子系统、公共服务产品池和系统管理。(5)用户层,用户层主要包括平台省级服务中心业务人员和系统管理员。

2关键技术

本项目采用跨平台程序设计[8],与软件系统、设备无缝连接,具有优良的互联互通性、可管理性、易用性和易维护性,性能指标和处理能力能够符合业务运行的要求[9]。(1)服务器系统:WINDOWSServer2008及以上、Centos6.5及以上。(2)气象数据采用Cassandra分布式数据库作为气象数据的主要存储系统。(3)采用Redis进行数据缓存(4)系统架构:采用B/S架构。(5)开发语言:Java、JavaScript、Python。(6)系统采用ETL引擎(数据采集、数据清洗等)、储存技术、数据解析、加工技术、预处理技术等与国省级数据无缝集成。(7)采用基于Kafka框架的消息总线中间件协调各个分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应用请求;(8)采用基于Html5新特性Canvas和WebSocket技术实现的WebGis框架[10]开发专业服务订正平台。(9)数据服务以WebServices技术为支撑,采用SOA架构,利用XML/JSON技术进行数据标准化输出。SOA[11]指的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为松散耦合、基于标准和独立于协议的分布式软件设计模型,由独立可复用的服务构成系统功能,这些服务对外公布的意义明确的接口,该设计有助于外部系统的数据标准化接入[12]。

3平台核心功能与实现

3.1智能专业服务订正子系统。基于WebGIS平台,叠加多种行业数据进行直观显示,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专业服务网格预报和站点预报的制作。实现高分辨率模式资料的获取、显示分析,提供基于等值线、网格、关键点等交互预报制作工具供于预报员进行背景场订正,并对不同要素之间的预报结果进行协同处理,最终输出网格预报产品。此外,系统集成了降水时间一致性、高低温极值订正等智能化客观预报方法,实现降水、温度、相对湿度等多要素的协同订正。3.1.1行业数据叠加。智能专业服务订正子系统支持各类行业数据[13](见表1)的叠加显示,对各行业数据记性矢量化处理后,基于WebGIS技术进行展示,为业务人员进行预报订正时提供基于点、线、面的资料参考。3.1.2专业服务网格预报制作。(1)高分辨率、多要素格点订正,系统支持0.05°×0.05°(可配置,制作不同的产品时有不同的默认配置)经纬格距,预报时效涵盖短时临近、短期、中期的降水、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云量(可配置)等常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订正制作;产品可以实现色斑图、网格值、等值线等多种显示,数据实时刷新。(2)岗位任务协同,不同用户或岗位登录后,根据岗位任务内容,默认可订正的气象要素与预报时次不同,并可灵活配置,可以有效的进行任务分工,并避免不同岗位之间的操作失误。(3)格点订正引擎,通过格点订正引擎进行交互订正,订正工具包括等值线平移、等值线修改、平移圈定的区域值、中心点向外递减与原值相加、区域设定等,支持操作的撤销、重做。支持本地化工具二次开发,便于预报员客观方法的接入。3.1.3专业服务站点预报制作。基于“临近距离最短优先,相同距离东北优先”原则,后台自动从格点化预报生成站点预报,主要用于气象服务中心进行专业服务预报订正和制作,支持站点要素订正工具,支持错误检查(主要是高低温,天气现象与气温的匹配等)。支持本地客观方法的接入功能。3.1.4多要素协同。实现多要素关联约束机制,建立要素一致性处理技术方法,协调天气现象、降水量、云量、相对湿度等不同气象要素可能出现的预报不一致的现象,实现订正一种要素后的多要素协同修正。实现要素时空一致性,对过程总量、单一时效预报、落区中心强度和关键点订正后,基于模式输出产品的时空分布关系,将订正值合理进行时间和空间插值。协同按照该顺序进行,执行至每个节点时会调用相应的算法进行数据协同,直至完成。为方便调用,平台内置部分常用的协同结构树,如1h降水量累加至3h、6h、12h、24h降水量的树,当需要进行降水量的累加时,只需将该树加人相应的节点即可。当根要素数据发生改变时,触发整棵树的协同,协同方向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3.2服务产品子系统服务产品子系统主要是基于word和txt类文本产品的素材管理和模板配置,支持图形产品的交互制作,实现对各类服务产品的任务监控、素材制作、产品生成、二次订正和一键。3.2.1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是为“日常服务制作”模块中素材制作提供模板维护管理的模块。通过树形菜单创建素材分类,创建后默认标签名为素材分类名称,可在分类内容中填写文字内容,也可通过“工具箱”将网格预报的素材标签插入文本框中。标签工具箱可选择经纬度、站号、类型、模式、要素、起报时间、时效/时段、要素处理符、数值处理符,生成格式化的素材标签。所创建的素材分类可在“日常服务制作”模块中的素材制作中显示。在日常服务制作中新建,则会将预先配置好的素材标签,根据预报数据转换为文字信息。3.2.2模板管理。模板管理是为“日常服务制作”模块的提供产品模板维护管理的模块。模板的格式类型主要包括txt文本模板和word模板。主要功能模板创建、方案创建、模板内容编辑、制作时间设置、产品名设置、渠道设置。3.2.3产品制作。为了减少业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升平台的自动化水平,综合业务结构和用户需求,产品制作模块共分为三个模块。(1)日常服务制作模块,通过素材制作和模板配置,能够快速生成服务产品,经由用户使用编辑工具在线对文档进行二次订正,实现日常服务产品的智能化制作与一键分发。(2)专题气象服务,不同于日常预报服务的任务,具有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特点,实现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水库的调度在重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情况下,对天气预报,包括天气现象、高温、低温、风向风速等要素预报尤为重视。(3)图形产品制作,基于WEBGIS平台,充分利用气象实况数据和预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要素图的智能化生成订正,各类要素统计数据的列表导出;利用模式预报数据进行风险图的智能化生成订正;通过图例设置、背景控制、区域切换等功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自由化的实况图、预报图和风险图制作。3.3公共服务产品池。采用B/S架构、模块化设计思想构建全省气象服务产品池,实现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产品汇集、浏览、检索和审核功能。3.3.1产品汇集。公共服务产品池包括非结构化的文档类产品,包括WORD文档、TXT文档、图片、语音、视频等,通过建设不同类别的文档产品库进行存储,数据库表只储存文档的名字和路径等索引信息。非结构化文件类产品共享主要通过文件夹共享和FTP共享。通过定时任务定时扫描共享文件夹,发现新产品后自动读入服务器文档产品库中,同时将产品索引信息写入数据库表。为了保障省、市、县三级服务产品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对所有文档类产品、图形化产品、视频类产品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命名和上传路径的目录创建。3.3.2产品检索。通过产品检索界面,提供省、市、县三级所有气象服务产品、视频、图片等气象资料信息的快速查询。支持模糊查询、精确查询、组合查询,支持区域、要素、制作单位、产品格式等联合查询方式,查询结果按入库时间的顺序和倒序排列。查询项支持历史查询的再生成,一次查询后,根据查询结果可进行二次查询。显示查询结果的总条数,可以设置每页显示的条数。3.3.3产品浏览将。所有气象服务产品资源按照省、市、县三级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展示,资源组织按照树形目录结构。系统对服务产品资源展示设置访问等级,某些资源目录针对部分权限用户开放。用户选择要查看的气象服务产品,可在线浏览产品的详细内容,支持产品下载功能。3.3.4产品审核。支持对省、市、县三级上传的服务产品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产品进行入库。在审核页面显示待审核的产品列表,支持根据部门、产品类型、上传时间等字段的查询显示和排序选择。通过查看产品的详细内容进行人工判断,对产品进行是否通过的审核进行操作,根据审核结果产品进行标记并存入相应路径。

4系统应用效果

浙江省省市县公众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如图7所示),浙江省气象服务系统的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省市县三级的数据实现了共用共享,优化了气象内部的数据管理机制,解决了以往数据对接困难,共享不及时的等问题,提高了各类数据融合使用的可能性,创造了气象书记迸发无限生机的机会;业务人员通过一体化平台的多要素协同、流程规范、用户权限设定、工作留痕等智能化方案,简化了工作人员的日常业务工作流程,避免了以往存在的重复劳动多的情况,并且降低了出现差错的几率;实现了业务工作的可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气象服务的业务管理水平、优化业务工作的质量考核机制。

5结束语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8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与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7年10月,财政部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会计科目和报表》,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行的“双分录”核算模式,核算基础也从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双基础”,财务报告从编制预算会计报表转变为编制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并行,并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落地,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且财政财务管理更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强大支撑。为确保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海南省启动了政府会计核算一体化系统建设。本文就如何在全面梳理现行核算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海南财政的大集中管理模式,研发出自动化程度更高、融合度更强,能够充分发挥一体化平台优势的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探讨。

二、当前海南省会计核算系统一体化建设不足之处

我省现行会计核算系统于2005年正式上线启用,目前已运行十多年,其采用的是C/S架构运行,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管理自成体系,在账务数据集中管理与整合、快速提取会计信息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与我省一体化平台以及财政其他业务系统融合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一)全省财政数据信息系统未实现融合管理。目前我省已按照整体规划、共建平台、统一标准的要求,建立全省数据大集中管理模式,将全省所有财政数据库集中在一起,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实时监控。但严格来讲目前的大集中管理模式只是数据的物理集中,简单地将全省财政数据库统一存放于中心机房,数据沉淀于数据库中,各业务数据间缺少逻辑关联,并没有实现数据的真正融合,还存在俗称“蜂窝煤”现象,难以深入挖掘财政各业务数据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无形中也制约了会计信息的充分利用,无法满足财政财务管理的需要。(二)会计核算系统未能共享平台基础数据。由于现行核算系统开发建设时间早于平台一体化建设,平台开发建设时未考虑兼容现行会计核算系统,加之一体化平台采用B/S架构,与现行会计核算系统架构难以实现兼容,导致会计核算系统作为财政下游系统,基础数据的管理维护自成体系,未能共享平台基础数据。每当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发生变动,以及每个新年度平台根据财政业务需求更新支出功能分类、拨款方式、支出结构等基础数据后,会计核算系统无法实时调用,都要人工重新再行维护一遍,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此外,平台基础数据不够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如预算单位只维护简称,部分单位预算编码变更不及时、以及没有维护社会统一用信用代码等。(三)授权模式与平台统一授权脱节。一是会计核算系统授权独立于平台统一授权。现行核算系统管理自成体系,其授权模式独立于平台统一授权管理体系,授权时需通过人为控制才能实现角色岗位与平台的一致性。例如支付系统用户编码与角色变更时,现行核算系统无法由系统自行同步授权,只能通过人工增加与支付系统一致的用户编码、用户岗位、用户角色,实现用户编码、岗位、角色一致性。二是会计核算系统用户授权没有严格按照内控要求进行系统逻辑控制。虽然现行核算系统在凭证管理、凭证记账等功能中设置了主管会计、复核会计不能为同一人的系统校验,但在对用户授权时,可以对同一用户在同一单位账套中同时授予主管会计权限和复核会计权限,违背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内控要求,导致核算系统管理员授权时,仍需人工对角色岗位进行相应的控制,无形中影响了工作效率。(四)会计核算系统与其他财政业务系统融合度不够。一是现行会计核算系统未实现财政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体化。财政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会计都属于预算会计范畴,在财政收入支出体系中,财政与预算单位间的收入支出应当分别在财政总账和预算单位会计账中进行核算和记录,并按时对账。我省财政总预算会计使用的是平台中GFMIS系统的核算模块,独立于预算单位会计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财政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会计未能实现实时对账、电子对账,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涉及的政府内部交易事项也难以精准抵销,不能满足财政上下游一体化管理的要求。二是现行会计核算系统与财政上游系统的衔接有待完善。长期以来我省通过开发数据接口,打通会计核算系统与财政上游系统的衔接关口,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流程化、自动化。由于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实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而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从支付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财政上游系统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都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口径触发,难以满足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

三、建设以一体化为目标高度融合的政府会计核算系统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9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

2018年3月,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颁布〈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8年修订)〉的通知》,在“机械类”新增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8年5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修订),在“机械类”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编码:0127—4)。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从事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装调、维护维修和机电产品质量检测、营销、售后服务的高级技能人才。目前,该专业的实操性人才极度缺乏。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之前,机电一体化专业都是以机械为主、电力为辅,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就应该以电力为主、机械为辅,从而形成机械、电力、计算机三足鼎立的局面。技工院校应该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在懂机电又会电的基础上。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定位,导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也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需求。2.课程体系不合理。在创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初期,机械是重要的内容,并且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偏向于机械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中的电力与计算机作用逐渐提高,但是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却没能够与时俱进,依旧偏向于机械专业知识,这样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所背离。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的有序开展,一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就会降低整体的教学质量。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的教学力量以及教学水平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教师而言,不但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技工院校缺少这一类型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度不足,只能够偏向于一方,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掌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师理论基础薄弱。4.专业教材、设备比较陈旧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其本身的专业教材更新缓慢,并且设备相对陈旧。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应该掌握先进的机械设备应用技术,这就要求教材和设备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但是实际上技工院校的教材与设备还无法体现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情况,其内部相对陈旧落后。并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科之间相对独立,原本应该相互渗透的机械、电力等内容与设备,却出现了相互切断的问题,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体化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文档管理系统;业务策略;安全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文档工作不可避免的进入数字化时代,且在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办公形式的要求下,海量电子资源的管理与传统落后管理手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安全高效的文档管理系统便成为了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关键工具。指出:“档案工作确实要由封闭向开放、由重保管向重服务转变,要及时向领导机关、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文档管理系统建设应统筹考虑文件全生命周期,将文档产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和利用一体化融入到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切实提高文档管理系统的便捷性、安全性和标准性,促进一体化文档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下对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组成、优势及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问题和构建策略进行相关说明。

二、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文件和档案是统一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价值和形态变化的体现,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是前者的转化,实际上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仅存在运动阶段的差异,并无本质性的区别,因此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件实施一体化管理是切实可行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发源于欧美,该理论是以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眼光将文件从产生至作为文档保存或销毁的过程看作为一种整体的运动过程,是具有生命的现象和值得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学说,认为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是相互渗透和水乳交融的,是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文件连续体理论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系统理论,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该理论任务文件从形成到作为档案保存、并进行管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并倡导对文件的形成、保存和长久利用进行一体化管理,而其中的长久利用是对文件和档案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不仅可以保持文件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促进文档信息的共建和共享,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

一般情况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是由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归档管理和文档管理4个模板组成,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信息可实现集成化共享,对电子文件到电子文档的自然归档和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收文管理:是对上级公文和平级来文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处理和记载,根据公文的登记日期、流转状态和急缓程度等过程信息,用户可通过相应的操作快速找到相应的文件,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该过程主要由登记、流转、文件催办、流程监控和文件等步骤组成。发文管理:该环节主要是由发文起草、流转、文件催办、流程监控和文件等步骤组成的,即起草电子文件之后,各级主办与会签部门的人员逐级进行审批和修改,最后交由上级签发,待正式公文形成后进行登记和归档,要对内部制定的外来文件进行处理和转发的。归档管理:对电子文档进行归档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利用机构内部局域网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通过电子签章、完整性验证等措施进行自动归档,同时保障了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该环节实现后,电子档案生成,电子文件的管理权也就为档案管理部门所有,相关业务人员尽可通过系统授予的权限对电子档案进行查询,但不能进行任何修改。(2)各立卷部分在将纸质档案移交给档案馆时,需将光盘和磁盘等存储电子信息的载体上交,该方式主要是对某些机密性电子文档或重要凭证进行移交的,且需要采取相应的物理隔离措施和安全防护方法对文档的厚度进行管理,比如,不能将涉密的档案存储在网络上,以防泄密。文档管理:对档案的移交、接收、审核、保存、管理、查询、统计和利用服务的提供等工作需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电子档案归档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执行,同时,根据档案的来源或类别等信息,档案形成机构可建立通过年度、部门和实体分类进行快速检索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便于相关人员的查询和利用。

四、文档一体化在管理上的优势

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有利于保障文件和档案的质量,提高文档管理工作水平;有利于二者相互协调、合作;有利于文件向档案的转化工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文档一体化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作为整体统筹把控,打通文件归档壁垒,缩短归档时间。保障了档案四性。效率性。文档一体化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全方位自动化,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降低了公文流转强度的同时提升了公文的办理速度,打破了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旧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文档一体化管理可全面、详细地记录电子文件的流转情况,有助于管理人员实时监督电子文件的办理过程,有效提升了公文提交和运转的效果,避免了文件积压情况的出现。经济性。以往档案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力,且在文件归档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著录等情况,且档案工作的质量较低。而文档一体化从文件形成阶段就采用系统管理,做到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相关人员只用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对,避免了重复劳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控性。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文件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档案质量。运用系统对文件、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可以对文件处理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从文件到档案的有效转换,为档案质量奠定基础。

五、当前文档管理系统的普遍状况

1.用途单一,功能点重复。文档管理软件产品的种类众多,但在功能上没有较大差异,多为数据库增加了一个交互界面。这类文档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档人员摆脱了部分繁杂的手工操作,但普遍存在通用性差、安全性低、检索质量不高、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未充分创造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工作模式,不能满足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要。2.标准化程度低。文档管理软件的标准化是文档管理工作标准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文档管理软件多为短期行为,不考虑过去和今后,新旧软件无法接轨,数据无法共享,导致很大的资源浪费。

六、构建基于“文档一体化”的文档管理系统的业务策略

1.文档生成一体化。(1)通过文件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文档生成一体化基于“文档一体化”的文档管理系统通过元数据和目录结构的二维分类概念来构造文件体系结构。文件元数据(type)即文件的实质,通常由系统后台设置,它的分类是横向的,可以打破各种文件的内容和用途界限;而目录结构(folder)又将打破界限的文件重新根据内容和用途进行组合,用于前台展示,使用户方便、直观的查找所需文件。在文件向档案转化的过程中,文件的分类目录发生改变,归档人员根据文件的内容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档案目录,补充档案相关的元数据,如:档案号、归档人、归档日期、保存期限等。这样的文件体系结构设计突破以往文档系统仅以文件种类来划分的固有模式,解决文件向档案转化过程中元数据丢失或损坏的问题,在文件形成时就确保了文件和档案元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2)通过加强文件前端控制实现文档生成一体化对文件的前端控制也是保证文档生成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重要保障。前端控制要通过系统设计和应用规范两方面来保证。一方面,系统设计时应依据国家标准从元数据的定义、分类、执行强度、缺省值等方面对文件元数据、档案元数据、系统基本元数据和文档扩展元数据等设置一定的规范。系统在文件生成时,可以依据元数据设置,实现元数据内容自动校验、自动捕获、错误纠正,从系统设计上保证元数据形成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商应提供相应的产品应用规范,明确各种文件生成时需要采集和捕获的元数据,以建立统一的文档数据著录、修改规范,保证文档数据形成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可检索性。2.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设置文件库、移交库、预归档库和档案资料库,覆盖文件向档案转变的全过程。用户的文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批量进行整理,由文件库转移到移交库,档案人员进行预归档操作,再经过组卷、整理、添加相应档案元数据后,从文件状态转变为档案状态,最后正式进入档案资料库,成为真正的档案。此外,在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中,做好用户权限控制也至关重要。文件形成、使用、鉴定、归档、保管、利用和处置等不同阶段,要根据业务需要和分工授权设置包括浏览、只读、批注、关联、修改、删除、执行动作、更改位置、更改权限等不同的权限级别,并结合系统用户角色、系统模块、系统功能分别授权,以保证文档信息和元数据在系统中的安全性。3.文档利用一体化。(1)通过开发统一的利用模块实现文档利用一体化借阅利用模块是用户借阅文件和档案的统一入口,也是文档人员审批借阅申请、办理归还手续的统一平台。用户在此模块进行申请操作,完成对相关文档的借阅,实时获取所需资料和信息。在利用完成后,通过归还操作可快速归还文件档案,实现文档人员和用户操作平台的一体化。(2)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检索工具实现文档利用一体化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应设置不同的检索方式,如快速检索、普通检索、高级检索、全文检索。由于文档生成的一体化,部分档案元数据继承自文件元数据,因此,除非检索条件为档案专有元数据,正常情况下通过文件信息都能检索到相应结果,从而实现文档利用一体化。(3)通过设置多维度的展示方式实现文档利用一体化为满足不同用户对文件分类的不同需求,系统应根据元数据间组合顺序的变化,对文档目录树设置一种固定的展示方式,辅之以多种可选的展示方式,用户可根据工作习惯,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文档分类展示方式,在同一页面实现文档展示利用一体化。

七、构建基于“文档一体化”的文档管理系统的安全策略

1.文件生命周期全防护。(1)根据文件时效和价值,分级分类定密系统在对文件进行定密时,要全面分析文档的时效性和价值性,分类分级定密,分类可分为技术文件、商务文件、财会文件和专业报告等;密级可以定为核心商密、普通商密等。定密措施可以通过属性化来实施,即加入一个元数据,使其在产生时就具备特性。(2)嵌入元数据,加密属性不能篡改系统加密服务对需要保护的文档按不同的策略进行加密,向该文档嵌入相应的元数据,加密后的电子文档的密级标志作为文档属性的一部分与文档内容不可分离,且密级标志也不能被篡改。(3)自毁机制是主动防护的最后一道屏障除以上加密措施外,为规避少数人员保密意识欠缺导致的泄密风险,在系统开发时,设置文档仅在授权域和用户使用,如果在其他终端打开,文档会开启自毁机制,显示为密文乱码,实现主动保护,作为最后一道屏障。2.用户授权管理全覆盖。系统开发时,对不同用户要结合其岗位特征进行授权,并根据岗位的变化动态调整。授权级别一般分为:访问条目、阅读、录入、下载、迁出、修改和删除。授权不是单一地针对用户授权,而是用户和文档分级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授权。当用户岗位变化时,其授权访问权限需要调整,管理员可随时根据用户属性,删减、收回或增加某用户或用户组对加密文档的操作权限。3.文档操作记录可追溯。系统开发时应考虑文档系统的记录功能,系统通过详细日志反映相关用户在某时间在某个地址对文档执行的编辑、复制、打印、删除等操作,使得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审计跟踪简单、准确、高效且可追溯。

八、结语

将文档一体化融入文档管理系统建设中,是推进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文档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通过文档生成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利用一体化的业务策略和文件生命周期防护、用户授权管理、文档操作记录追溯的安全策略,可有力促进电子文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文档一体化规范的建设。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文档一体化”的文档管理系统功能也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要科,高艳霞.文档一体化在档案应用中的研究[J].兰台世界,2015

[2]严永官.“试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档案生命周期理论”[J].档案管理,2017

[3]刘鋆.“证据”与“记忆”的逻辑错配——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的批判性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9

[4]任沁.基于文档一体化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策略[J].兰台世界,2017

[5]靳月庆.文档一体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6]田晓辉.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措施探讨[J].卷宗,2019

[7]米静.大数据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的构建与实施方案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9

[8]徐丽敏.大数据时代下文档一体化管理的构建与实施方案[J].科技资讯,2018

[9]崔靓.对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标准规范应用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