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物流管理十篇

时间:2023-07-28 17:50:14

一体化物流管理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1

大量管理者也正在寻找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在制定竞争策略时帮助他们评价和分析所拥有的数据。通过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数理最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和分析系统。ShapiroJF.(2005)回顾了一系列分配模型,阐明了使一体化物流规划问题更加困难的复杂交叉关系和连锁反应,并指出最优化模型的重要性。事实上,最优化模型是能够充分评价数据库的唯一分析工具,它能够确定最低成本和物流策略。物流规划的最优化模型在学术期刊上已经被提议许多年,但是只有少数成功应用的案例。同时,ShapiroJF.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一体化物流规划的最优化模型应用方面的背景和研究成果的分析,举例阐明了潜在利益和利益被识别的过程。Stank,Keller和Daugherty(2001)通过研究得出物流管理是通过参与者们同步执行物流活动创造价值,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重复的行为所耗费的成本。除此之外,他们发现,将整个供应链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服务关键客户。另外通过实际的取证和研究,他们还发现跨国公司正逐渐将重点放在合作计划和运营上,并通过选择客户和供应商来扩展公司有效的控制范围,从而达到发展一体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一体化物流的首要组成部分。Bowersox,Closs,和Stank(2004)经过研究得出一体化运营被应用在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可以支持更广泛、更多元化地运营配置,尤其是一些需要为特殊客户解决供应问题的配置。这些基础设施支持包含管理协调性供应链物流运营业务所需要的信息和测量系统。其中,一体化信息系统为企业获取协作数据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并且可以通过软件处理数据。一体化测量系统能够及时地提供反馈,以帮助企业做出矫正活动和推动成功的结果。对一体化物流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不能少了对库存的研究与分析。一体化物流可以看做是供应者、建造地、装配地、分配中心、顾客组成的伴随着物品流动的集合网。每一个地点的库存都由一些库存控制政策管理和控制。在一体化物流网设计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在面对最终顾客的服务需要时,如何控制不同地点的库存。针对一体化物流库存的研究,Garg(2003)开发了一种分散化的供应链模型和分析工具,用于产品的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的进程,简称SCMAT。SCMAT包含两个模型,一个是用于一个地点获得产品的时间序列网,另一个是用于每一个库存地点计算基础库存水平的库存网。对于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库存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MingDong和F.FrankChen(2005)研究了发展库存序列网模型对绩效模型和一体化物流分析的作用。一个库存序列是包含仓库的库存补充策略的排序模型,它是一体化物流的基本模型要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稳重展现了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的分析模型框架,其中,获取了模型部件中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次,开发了适合所有地点库存控制的一体化物流绩效分析的库存序列模型。最后,他们扩展了在基本库存控制和服务需求的供应模型方面已取得的研究工作。研究中,他们带入了批量订单策略和大规模问题,用于取代传统的一对一基本库存政策。在实际问题中,无容量生产通常并不是真实的,因此,MingDong和F.FrankChen采用了大量的数理公式和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展现了物流的一体化分析框架,它能用于模型不同网络的拓扑学。库存策略贯穿整个网络,如物流网中每个仓库的订单满足率,预期退回订单的数量,预期排队等待订单处理的数量,预期存货程度,和物流网中仓库的库存发出的几率,这些绩效测量方法能够通过序列原则和产品批准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多组序列系统能够用于分析多产品情况下物流管理的绩效分析。最优化模型的目的是能在满足最终顾客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使预期存货总成本最小化。

2一体化物流管理的成本研究现状

通过指定从分配中心到市场的可行链接,企业就能够获得客户。例如,仅仅两天交付到需求市场的客户需求,可以解释为从分配中心到市场的最大允许距离。交付时间和一系列可行的链接能够测量服务的总成本。ShapiroJF.(2005)对从不同途径分配产品所产生的成本进行了研究。他调查了超过30种主要经营产品,在研究中将其组成一个部门的物流网的新配置。假定从两个分配中心进行分配,得出了最终产生的成本及顾客满意度。尽管研究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部门的总物流成本分析并不是总的物流成本分析,因为原材料成本和占有重要比例的总交付成本都被忽略了。这个疏忽代表了部门的最高管理者失去了获得更多成本节余的机会,这些节余可以通过选择供应商和供应商的合同取得,如果取得更多的节余,那么从总成本来看是更加经济的。Bowersox,Closs和Helferich(2003)曾在研究报告中说过:“基本的一体化概念其实就是对总成本的分析。”在文献中,关于包含在总成本里的特定成本种类存在一些一致的地方。Lekashman和Stolle(2002)在他们所写的文献中,认为有十个成本部分。PloosvanAmstel(2004)认为在货物分配成本控制中包括6个成本中心。Harper(2005)对于总成本的分类给出了一个代表性的描述,包括9大类:运输成本、仓库运营成本、存货管理成本、产品、原材料、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厂房、仓库等),以及顾客服务。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对于扩大传统成本概念的短暂性的探索。Hutchinson(2004)强调了产品的生活循环成本,他认为总成本应涉及所有与物流任务相关联的成本,从最初的概念探索阶段到最终的产品使用周期,这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都应该包括在总成本中。总体成本分析和总体成本控制需要以一体化物流管理为中心前提。许多物流系统决策能产生一个对产品质量很严重的影响。同时,制定能够保证和维持一定质量的决策能够影响物流的成本。然而,搜索相当一部分文献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物流总成本中明确包含质量成本的材料。因此,JamesM.Kenderdine和PaulD.Larson(2007)对此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的目的是从策略的角度概念性地进行总成本分析。他们对质量成本的研究,也是在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Crosby(2003)反复强调质量成本的三大种类是预防、评估、失误。Sullivan和Owens(2004)发现大多数的公司最基本的失误成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Feigenbaum(2004)对总质量成本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描述“:质量是每一个人的工作。”因此,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努力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因为顾客的需要可以影响质量和质量成本。Ishikawa(2004)特别强调了顾客对于质量的要求。基于这些研究成果,James和Paul对一体化物流管理下的质量成本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提出了JIT技术,即运行时编译执行的技术,充当一体化媒介物,用于增加传统物流决策范围的质量。他们在文章中大量的强调JIT系统,认为JIT将推动我们想总体上的重复检验我们得视角前进,也将在重新评估中帮助我们,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模型。总质量控制揭示了总成本分析和应用在策略物流分析的方法,它被提议为真正一体化的框架。系统或者产品的发展是要遵循成本有效性的,包括顾客运营和维护需要在内,都是主要的目的。BenjaminS.Blanchard(2005)进一步讨论了在系统总的成本有效性方面的影响。他提出物流必须在项目起初被认可和被处理,并且可支持性必须连同绩效、尺寸、重量、可靠性、范围、精确度等,一起作为系统设计特性被考虑到。虽然,识别和选择一些因素作为一体化物流支持的任务已经得到执行,但是在管理者、设计工程师、物流师和其他涉及系统获得程序的人才方面,仍需要这个领域的教育。

3结语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2

【关键词】电力物流;一体化;建设;信息技术

1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资源作为国内经济的支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我国已经出现电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与电力资源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的矛盾,给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不便。一体化物流管理可以实现电力资源调配的高效性。

2电力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情况分析

所谓的物流管理就是对需要流通的物资进行有计划的调配,使其被运送到指定的地点。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主要就是指,将物流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资金、物资、设施、信息等进行有效优化重组,使得物资运输、仓储更加方便、快捷。电力企业要想实现高效的电力输出,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电力设施建设则是这一效率提升的关键和基础,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投入,应急抢险物资调配的及时、准确都是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管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在电力企业电力调配、基建物资运输、仓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1电力物流管理组织繁杂

目前,国内电力物流的主要管理方式还是采用多级管理,层层约束的方式。各个省电力企业及下级的供电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配送机构。电力系统结构严谨的物流管理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由于系统的庞大,这一层层管理的物流组织形式有时影响了现代电力物资调配的时间,层层审批,有时一些领导不在,审批效率低下,电力物资调配的速度下滑。另外这种多层的管理方式使得物流管理的成本进一步增加,管理方式出现一些混乱的局面。

2.2新的物流技术应用不到位

现代物流技术发展迅速,例如条码技术、GPS技术等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物流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物资运输、仓储的准确性、快捷性。就仓储管理而言,很多的基层电力企业没有实现条码技术的有效应用。物资的仓储还是运用人工登记的方式,这就使得调配物资的时候,更多的信息需要从管理员那里,人工查询,这样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另外,电力设施基建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没有给专业技术人员配备PDA设备,在实施现场管理的时候,对所需物资的仓储情况难以有效掌握。在物资配送的过程中,只有少数电力物流中心配有全球定位系统,实现所需物资地理位置的有效确定。这些技术和设备都没有全面的运用到电力系统的管理之中,使得整个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一直不是很高。相关物流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情况见图1。

2.3仓储规划不到位

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在于仓储管理。对物资的有效保管可以有效提升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性,一旦物资由于保存不当,出现故障或者直接报废,造成电力企业的损失。这一问题主要在于电力企业的仓储管理的有效性。很多地区的电力仓储地理位置选择存在问题,在规划选址的时候,电力系统没有考虑均匀分布的问题,使得一些地区的仓储基地较多,一些地区仓储基地较少,在物资调配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另外,仓储中的管理还没有实现信息化,更多物资管理还需要依靠人工,一些地区的人工依靠率超过七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仓储物资信息的统计。已经完全采用信息化数据采集的基层仓储基地不到两成。

3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3.1组织结构的优化

电力企业有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对物流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物流一体化管理,就需要提升这一管理组织结构的有效性,使其高速运转起来,从而服务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强化物流管理岗位制度,当一个具有审批权的人员外出办事的时候,单位还有另一个管理人员可以实施相关的审批权。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物资调配过程中由于审批人员不在,影响物资调配速度的情况。同时加强管理人员对整个组织结构的认识,不同等级的物资需要申请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不同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物资调配需要不同部门的有序管理,电力企业需要从总部梳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部门在物流一体化管理中的权责,从而有效降低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首先,采购。一体化的管理应用在电力企业管理采购问题上就是集中采购,针对电力企业所需要的基建等物质进行统一上报,集中采用,严格按照招投标的流程,有效提升采购问题上的公正、透明性,这样使得更多的供货商可以参与到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之中。这种集中采购也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物资的价格成本,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得到更高的物资性价比;其次,仓储。仓储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零库存,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物资在仓库中可能出现的损耗,也大大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要想实现物流管理的一体化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仓储效率。各个仓储单位需要针对自己的物资进行有效清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出现物资不足的情况,需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及时补充物资。同时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仓储管理。对物资的保存、进出库房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清点,不出现物资的丢失情况。例如:仓储部门根据每月电力运转情况,测算出电力事故频率,计算出易损件数量,从而对库存量提供依据;最后,运输。物流的快捷性主要体现在运输的效率。当电力事故出现之后,电力企业第一时间需要检测故障点,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更换,这就需要从最近的仓储基地中调配相关的电力设备,从而提升他们维修的高效性。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将运输环节纳入其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运输有效性的掌握,强化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技术(GPS等)的应用,从而保证他们运输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运输过程中可能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物资的损毁,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运输装卸过程中的物资完好,不断强化运输人员的责任心。

3.2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物流一体化管理需要不断提升物流管理的效率,这种有效的管理建立在专业管理人才的基础上。在物资采购、调配、仓储、运输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运用现代物流技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平台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升他们在这一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电力企业需要从多角度开展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中所涉及的常识性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教授,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让从事不同环节的管理人员坐在一起,讨论一体化物流管理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有效交流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另外,还可以组织管理人员走出去,到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请专业人员给我们行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物流一体化管理的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断培养他们专业技能和水平,同时,这样专业化的物流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管理工作之中。

3.3深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企业的物流一体化管理需要进一步拓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将大大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条码技术、GPS技术等就是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需要加大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这些都是保障高效物流管理的有效支撑。另外,信息化网络系统的优化,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仓储设备、运输设备的现代化也是电力企业实现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电力企业物流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改进现代电力企业的物流工作效率,提升物资调配的准确性、高效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物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需要实现电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深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物流配送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凡.电力系统物资供应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3

关键词: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管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96-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也在销售、生产、物流方面寻求创新和进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大和禁烟活动的进行,烟草行业面临着空前挑战。对烟草工业中的物流进行改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烟草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构烟草物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机制成为了提高烟草物流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一体化服务的概念

“一体化服务”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概念,它是在“产品服务化”潮流中与“服务供应链”概念融合而被提出的,注重产品的服务性,重视行业供应链的整体互动。在对行业价值链进行优化时,还需要对物流服务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进行革新,以使消费者、零售商、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二、烟草工业中的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

在烟草行业中推行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对烟草行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这一评价管理体系的模型和实施策略进行介绍。

2.1 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模型

在对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进行建立时,应引入“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改进”的管理理念,应将改进、追溯、评价、规范等关键物流环节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连接起来,并将这一评价管理体系运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服务中来。

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模型包括三部分:智能追溯、服务考评、服务规范。这些环节在这个模型中都是很关键的,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体化服务的管理理念。

在烟草的物流配送中,其配送中心的服务规范的意义在于:1.对烟草物流服务提出引导性规范,提出了“事前规范预警”,能够在事前对物流服务进行规范;2.物流配送业务流程是与物流服务的评价是有密切联系的,是以之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能否成功实行服务考评制度,其关键在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供应链、KPI、平衡计分卡等理论的指引下,综合烟草物流的特点以及ISO、服务规范等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在服务评价结果的管理上,要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追溯管理,以实现“事后改进”。

在这个服务评价管理系统中,构成了一个循环回路,后向环节以前向环节为基础,前向环节依据后向环节进行改善,并提出改进方法和改进方向,不断优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动态的服务评价管理。

2.2 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2.2.1 烟草行业物流规范

烟草行业物流规范中对烟草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合理科学的保障、警示、指导和支持。物流规范对烟草的“配送”、“分拣”、“仓储”等环节都有重要的支持和规范作用,以基本完成物流服务任务为前提,对烟草工业中所涉及的物流环节的安全、人员培训、投诉建议等都进行了流程和任务上的规定。烟草工业中的物流业务,不仅要从生产实际出发,还要对其可行性、全面性、细致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晦涩、片面和粗犷的管理方式,提升烟草物流一体化服务的质量。

2.2.2 烟草行业物流服务评价指标

服务评价指标是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对“事中控制”进行管理的主要标准,是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关键所在。建立起来的一体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可行性和较为全面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应以科学理论为导向,基于实践,对烟草生产和配送过程中的物流服务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各项指标的细化,对应依据指标的性质和指标的巨细程度对指标进行合理细化,并标明合格标准与评判方法。

2.2.3 烟草行业评价结果与智能追溯管理

制定和实现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要提高烟草物流的质量,提升烟草物流的服务效率。在对该系统进行实施和改进时,应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追溯,寻找出物流效率提高或下降的原因,并给予合理和及时的解决。

三、实行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系统的措施

在烟草物流中实施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需要注意:

应该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对管理实行标准化操作;

对管理实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开发和使用专用的物流软件,对物流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统计和分析;

聘用和培养综合性与专业型人才,组建管理小组专门对物流服务的评价和组织进行管理。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市场一体化,各国的经济都在迅速发展中,而且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在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也就将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发展道路。在进行物流管理过程中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使其掌握最新物流管理方面的动态,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整理和规划。下面本文就对现代物管理的认识和现代物流行业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随之对其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现代物流管理的认识

1.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的物流管理中,讲到的物流指的是,将一些物质资料从提供者那里到需求者那里的运输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物质资料的储存、运输、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

现在的物流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科了,它开始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运用一些高科技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包含了物流概念性学科、管理学科、国际贸易学科、运输组织学科等,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对现代物流管理进行分析,我国的物流管理已经迈向了国家的振兴产业中,物流管理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作用并且不可缺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然换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物流管理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之间存在的差距,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对其进行解决,帮助我国物流管理进行发展。

对现代的物流管理进行专业分析,从物流管理本身来讲,它在各行各业都是被需要的,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了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就要拥有一批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来进行推动,所以培养物流管理产业上相关素质才能的人才,可以将专业上的知识融入到物流管理中,使其进行良好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产业来讲,很容易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它是一门多学科的行业,人们很容易跟相近的产业发生混淆,人们对物流管理的印象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让人们对现代物流进行正确、积极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

二、现代物流行业的特点

1.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之间紧密结合。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推行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物流在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子商务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呈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货物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现代物流不再是对商品进行单一的运输,它转向了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对运输速度进行了提高,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降低了运输成本。现在的网络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在运输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更加的科学化。

3.现代物流管理的具有这样的特点: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目标,以企业的整体最优为目的,以信息为中心,重视效率和效果。现代物流管理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快速的发展,形成其发展模式[2]。

三、现代物流管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的技术已经在各国进行了应用,物流管理对众多国家的经济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物流管理的巨大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起着促进的作用,所以物流管理技术和相关的理论慢慢的在各个国家得到应用。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是我国经济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国家引进物流管理技术和相关的知识理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行掌握,对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施[3]。

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又可以称之为物流联盟,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服务的第三方没有商品的拥有权,只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是结成合作联盟,为可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管理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它的占有率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发达国家中第三方物流只有占据社会的50%时,才可以形成物流产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体现,在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不足30%,与一些欧美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这表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方物流在现代物流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方向。

2.第四方物流。在要求全方位发展的今天,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在要求着全方位的发展,在整个物流管理的发展链中第四方物流可以帮助解决物流成本的问题。第四方物流是以对自身进行管理,对提供商的技术、能力等进行互补服务。随着物流的发展,第四方物流在整个物流的过程中担任联系性的角色,将每个环节中的信息、资源进行联系,可任意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4]。第四方物流具有高效、高速等特点,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第四方物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5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系统 物流管理

“物流”这一概念由来已久。1963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物流管理行业协会,即全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这标志着物流正式作为一个行业被提出来。到1985年,NCPDM更名为CLM ,其全称为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就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物流管理逐渐向供应链方向发展。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至此,物流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在这一阶段,物流管理被视为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为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对物品流动的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流动和资金流动的管理,而物流仅仅只对物品流动的管理。下面就对供应链及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1 供应链的概念及特征

1.1 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包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全部过程,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的生产到流通、消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所组成的一种供需网络。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供应链既是物料链,又是信息链和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

1.2 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巨大的网状物流体系,一个企业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个节点之间存在着供应与需求关系。供应链有以下几点特征:①整体性。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它以整体目标为中心,采用一种很强的竞争合作模式建立起来。②复杂性。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种类繁多,各有分工,因而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模式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③动态性和交叉性。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个企业,往往还是其他某些供应链的成员,在其中担当某种角色。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在不断改变战略,他们可能从某一条供应链上离开,也可能加入到另一条供应链中。

2 供应链系统

2.1 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就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在供应链上,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产品用户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业务流程和关系的集成,其模型图见图2。

2.2 供应链系统的特征 ①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供应链合伙企业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集合,供应链中任何一个节点企业都不具备这一功能。整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②目的性。供应链系统的各成员企业,都具有相同的目的,即降低生产或者服务成本,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利润。这也是供应链的目的所在。③层次性。节点企业、业务单位、流程、环境、供应链系统组成了不同层次上的主体,每个主体具有各自的目标、经营战略、人员机构。相对于传统的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企业总体的管理模式。

3 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积极采用和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经验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物流企业要及时更新设备,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尤其是国外的先进设备。同时,还要注意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学习。全球物流管理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是美国,而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前往美国留学,物流企业可以吸引从美国等地留学归来的人才加入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去国外进行短期培训学习等。

3.2 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 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和影响也日渐增强。建立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应链管理,其各个部分衔接更为紧密,管理更加方便,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因此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3 创新物流服务理念 要赢得顾客,必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具体地讲,可以从物流服务内容和物流服务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创新服务内容,一是要把顾客进行细分,为每一类型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服务;二是要由功能服务向物流管理服务拓展,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帮助客户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控制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互动交易局面。

3.4 与其他企业结成物流战略联盟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竞争的关键,则是物流管理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可以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相互之间成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如此可以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翁心刚.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 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 一体化 模式

[作者简介]陈纲(1978- ),男,吉林辽源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张锋雄(1981-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陈梅(1969-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XTSZY2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23-02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提出,物流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企业要发展,关键要依靠人才,对于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大多数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比分析

从当前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以及物流管理的层次来看,可以把物流人才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和初级物流人员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对应着物流管理的三个层是战略层次、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层次、物流作业管理层次,同时与人才培养对应分别是研究生层次、本科生层次、高职层次,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企业招聘各层次人才有不同的要求。高级人才一般要求学历为本科以上,明确要求研究生的不多,但要求有较长时间的高、中层管理经验和较高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而这些并不能仅仅凭证书来说明;中级人才一般要求学历在专科以上,熟练掌握物流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初级人才一般对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另外,从需求量上来看,我国目前缺乏中、高级人才而不是初级人才。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特别注重操作能力及实践经验,即不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人才都特别强调技能和实践经验;中、高级物流人才的来源更多地由企业培养而不是来自于学院;高职院校培养的初级人才能够顺利地晋升为中、高级人才,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从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出发,通过一体化模式培养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契合。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综合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定义,本文提出基于建构主义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来解决职业能力内涵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问题,即知识层、技能层和素质层。

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并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将一系列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到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其目的是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的工作能力,更好地 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要。它的构成如下:

1.教师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强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既是理论的讲授者,又是技能的传授者,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实行在职培养,也可以采用“双元制”即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作为兼职教师。教师一体化的目的是要求教师集知识理论与专业技能于一身,有能力并善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使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知识框架变得更加丰满,形象和可操作性,通过教师本身的“经验”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一体化教师要做到能说、会做,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开发和设计。

2.课程一体化。首先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及行业职业标准确定合理的职业能力。基于建构主义将职业能力划分为知识层、技能层和素质层三个层次来解决职业能力内涵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问题。不同层次针对的课程内容不同,知识层主要是解决专业的概念、理论理解能力;技能层主要是解决知识的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素质层主要是解决学习者一些非知识、非技能性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包括默认的、情感的成分。课程一体化要求在课程内容中包含以上三个层次的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融会贯通。

3.教学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是指通过“教、学、做”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创设各种工作情境,使学生能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提升综合的工作能力,常见的方法有:以工作工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情景教学,再加上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工学结合等手段。

一体化教学环境包括“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教师、教学设施设备等物化资源,还应包括任务情境等软资源 ,具体来说,既包括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教学场所,也包括开展工作的相似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或者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再创造,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也是教、学、做的有机融合。

4.评价一体化。评价一体化是指除了在校的教学评价外,还融合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评价,并将两项评价进行综合,最终形成综合评价。在教学评价中除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包括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另外在评价体系中还兼顾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资格标准,使评价具有可参照性。企业评价是指由企业的指导人员在学生的实习期间给予的关于岗位的胜任能力的评价,包括业务能力、协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是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实践的评价。

以上四个方面是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实施一体化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一些环节才能做到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

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1.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环节。通过“双师型”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企业实习鉴定的综合评价,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具体化为人才培养中的职业能力,并将职业能力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架构。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兼顾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又能把需求转化为教学,其中“双师型”教师是关键。

2.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环节。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主要是遵循人才培养的规格,即培养懂理论、能操作、会管理、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来进行的。课程建设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而展开,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兼顾企业的实际需求,科学地进行设计,做到有内涵,有外延,有标准,层次合理,系统性强。大一阶段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大二阶段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学习,大三阶段进行实践应用学习。教学层次方面,理论知识全面、核心理论知识深入学习,全中有精。操作技能方面,采取校内校外双模式教学,构建合理的技能训练体系。管理能力方面,通过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训练,使学生能够系统把握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实行入学见习、课堂理论教学、专业实训、企业顶岗综合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多层次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手段革新方面,主干课程100%采用学训交替式情景教学、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手段。开放实训室,安排相关教师实训指导,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及特长的培养。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征确定“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和“仓储管理实务”这两门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两大主要模块,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讲解、操作实训、模拟经营三个层次。课程建设的目标,即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训练实用,管理能力适用,体系完整,科学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导入,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课程开发设计的思路如图2所示:

3.考核和评价体系环节。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考核方式应多样化,笔试、机试、现场作业评价,理论与实操综合考核,实训(操)考核,考证考核,实习考核等方式选择一种或组合。在教学评价上,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使整个专业课程有大的方向,其评价结果具有可操作性。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通过企业实践获取企业一线参与的教学评价,综合企业与校内的评价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并依据这样的评价结果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从而形成校企之间良好的循环。

[参考文献]

[1]胡春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J].江苏高教,2010(1).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7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形成新的专业核心课,安排在专业实训教室中进行教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即知识、技能、能力上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的能力目标,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1.生源总体素质不高。近几年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继续扩大,但生源数量却大幅度下降。高考录取批次分为三批次,第一批是一本院校,第二批是二本院校,第三批才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录取的生源分数很低,有的专业是注册录取,只要参加高考就可以通过报名被录取,可见目前这类院校生源总体素质较低。

2.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中小学学习的大部分是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即使练习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到了高职院校对理论知识也不感兴趣,上课会发呆、睡觉、玩手机。

3.学生懒得动脑动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理论学习需要思考、理解、消化,才能学到知识,有些需要动手做了才能熟能生巧,有些学生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思想比较懒惰,也会造成行为上的惰性,连动手也不想动,即使动手做了,也仅仅满足于会做了,不愿意去多练习,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1.多动手,少讲授。基于学生总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理论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多做而老师要少讲。有些学生对动手还是有点兴趣的,让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也算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2.变先讲后做为先做后讲。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先讲授理论知识,再根据理论让学生来实践。但是学生对教师讲的理论不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探讨新的授课模式,如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看他们做的结果如何,再指出他们的做法存在不足的地方,最后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进行理论指导。

3.讲练结合,继续提高。教师在学生做的基础上给予理论指导,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去做,前后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掌握理论和实践。以拣货练习为例,教师采用摘果式、播种式、批量拣选法,让学生按照新的方法进行拣货,同时进行计时,并与前面他们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前后两次做法的对比中学习和掌握拣货的方法。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实施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学习内容或利用一些网络方面流行的语言段子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要注意多做少讲,大部分学生喜欢动不喜欢静,所以以做为主,以讲为辅,真正做到多练少讲。

2.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做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和教学环节安排,如教学分为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长时间,每个环节让学生做哪些任务以及学生的分组和小组内的分工等。通过教学组织管理让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传统考核中理论占的比例比较大,所以要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传统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占30%,

期末理论考试占70%。在新的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例应达50%,期末理论考试占50%。平时成绩的构成为考勤5%、平时表现5%、自我评价5%、教师评价10%、小组互评20%、小组内贡献5%。根据各项得分,最后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评成绩。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8

1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鲜明表象

因为集团化企业本身就具有产品及服务多元、规模大、涉及领域众多的特点,所以其内部的物流管理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1物流管理呈现联合化、规模化

因为集团化的企业其实就是一个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涉猎多个领域的“经济实体的联合体”“,联合体”采用一定的方式把内部所有经济实体自己拥有的资源汇集、整合在一起,进而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打造具有更大规模的、更为节约资源的物流模式。

1.2管理更加困难、管理的思路更开阔、方法更多样

因为集团化企业的物流管理是“联合体”内的大多数,甚至是所有经济都参与的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空前的,所以必定带来管理上难度的加大;同时因为它涉及到多个经济实体,也会从各个实体的运营中和资源整合中学习到新的管理方法或者打开新的管理、运营思路。

2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瓶颈所在

2.1物流管理水平低,操作方法不够规范

很多集团化企业的供应计划和生产、销售环节严重脱节,原材料的采购方法和方式落后,物流管理方法缺乏规范。集团化企业的内部传递信息、技术处理与物流合理化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严重限制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采购活动的不规范,层层建库使原材料、产品积压现象非常严重,同时,因为多种其他原因造成了材料和产品进行多次的中转和运输,使很多集团内部的企业支出了大量的额外运费。

2.2没有信息的交换平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尽管少数大型集团企业通过采用ERP系统,实现了集团内部总体的计划上报、审核批准、采购以及物资供应的微机管理和内部信息、现有库存资源的共享。但是还有很多集团企业的物流管理缺少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还在采用较为落后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还有一部分集团化企业已经对原来的物流管理方式进行转换,但是因为设备以及人员培训的投入费用较高,出现了被动地应用微机管理物资的情况。

2.3集团化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体制还没有得到完善

尽管一些集团化企业设立了一整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办法“,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营模式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由于集团化企业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让很多的集团化企业还保留着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模式,无论是原材料的采购,还是产品的销售,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仍然依靠各自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进行和完成,这些并没有得到物流管理者的注意,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上缺乏内在动力源。

2.4集团化企业物流管理运作体系不够科学

物流管理的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物流经历的战线长,配送效率较低,物流管理漏洞多,尤其是物资需求的计划性太弱,进行无计划的采购或者计划性不足,先采购后补申请的问题较为普遍,这样严重影响了批量采购效益与配送效率,而且也造成了物流管理环节上的疏漏。

2.5库存物品的仓储管理比较落后

一些集团化企业在库存物品的保管、保养和回收复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品质方面也有了较好的管理基础,然而在库房的布局、货品的存放、装卸搬运等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情况。库存管理上仍运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对实际库存动态进行及时地、准确地反映。正因为这种传统的仓储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改善,物资的存放、装卸搬运等环节仍然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严重阻碍了现代集团化企业物流管理方式的引进,进而影响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2.6集团化企业内部中高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一些集团化企业由于严重的人员以及其他负担,企业自行培养物流人员的力度不够,使得物流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比较落后,物流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进而导致物流管理的工作质量比较差。同时又因为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导致中高级物流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非常稀缺。以上诸多因素使得集团化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

3我国的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盲点所在

3.1很多的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还停留在各个经济实体自我服务的阶段

在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化的物流管理实现了外部一体化,同时逐步迈向网络一体化。经济学家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看到:集团物流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环节有很多时候也是其他物流系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以物流为纽带,各个经济体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也是物流一体化的将来的发展目标,而我国的集团化企业就缺少这种物流网络。

3.2领先的信息与网络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很多西方国家在集团化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中通过运用领先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将全世界的优势资源做进一步的整理、优化,使其为自己的集团所利用,达到了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开支、提高物流效果的目的。而在我国,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很少有应用。比如说,我国的物流成本水平(物流总费用/GDP)是18.4%,而美国只有8%;我国的商品周转期通常是35日,但是在国外一般都在10天以下。我国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这些差距都是没有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造成的。

4我国的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革新措施

4.1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内部建立物流信息集成系统

集团化企业模式一般采用集中采购、集中销售,有利于发挥集团企业的整体化优势。但是,正是因为集团化企业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以及采购企业都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集团内物流信息的交换,这对整个集团的信息化提出了重大挑战。因为集团化的每个企业内部、企业之间都存在极其密切的合作关系,各个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非常频繁,在客观上就要求进一步提高集团内各个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互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集团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企业很可能还在沿用原有的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不同的;即便是信息系统是一样的,也都是在独立进行工作,没有实现联网运作。究竟该如何实现集团化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的公用、交互和集成,高效率地处理集团内企业之间各个生产企业与采购企业的物流信息,逐步提升企业内部物流信息进行交互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已经成为集团化企业物流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4.2辅助其他措施

4.2.1树立比较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规范物流管理

我国大多数集团化企业都需重新评估其现有物流战略是否能够充分适应自身的运营环境和市场目标,不要让集团本身或内部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不规范阻碍或削减集团整体发展进程,不然势必形成恶性循环。

4.2.2构建物流管理的费用考核体系

物流费用是任何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集团化企业更是如此。从物流费用上进行管理和控制,也会“迫使”集团内部各个企业逐步认识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物流操作等方面的联动性,从而对增强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及市场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如何对集团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费用进行控制呢?最立竿见影的措施便是对集团内部各企业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的物流费用考核体系。

4.2.3建立适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物流体系

关键是用“整体”的观点来构建物流体系。集团化企业的物流体系不仅涉及计划、采购、仓储、运输以及销售等众多环节,更是牵连其内部各个企业,如若各企业的物流战略、目标存在分歧或者在物流操作上各自为战,就很难保持集团化企业的稳定性和强势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其物流管理的整体规划务必科学化,运输、仓储等环节管理优化、历时精短,配送效率提高,尤其是物资需求的计划性要强,避免在物流成本上的此消彼长,而且也要根据相关信息预测物流变化及需求,规避物流管理环节上的疏漏。

4.2.4加强物流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9

一、计算机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物流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现在我国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做的都不是很好,融资渠道难,无法得到大多数企业的信服。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中,物流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与物流效率,让物流企业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够使得物流管理系统朝着智能化、快速化、方便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物流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系统,可以明显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同时可以使得商家增加百分之二十的商业机会;加强对于物流运输车辆的监控,也可以尽可能地保障货物的运输安全问题;客户通过电脑客户端来查询物流信息也有助于信息的透明化,从而满足客户需求;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可以降低营业成本约15%~30%左右。

因此,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加强计算机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运用,建立起可供供应商与客户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有助于现代企业各项业务更加便捷的开展,从而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物流发展趋势

物流是一个完整的程序,从客户下单,到生产商进行生产加工,最后借助于一定的运输形式而传输到客户手中的一个过程。在企业中,管理者对于企业中不同部门以及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就称为物流管理,这些管理具体包括对于整个物流运营状况的规划、具体的实施过程、程序控制及后期的状况处理等。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先前物流运输中不同体系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物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更加有效地配合,从而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建立起现代化的物理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对于货物的订购、生产加工、运输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控。这样也可以对于物流企业运行状况进行优化处理,达到物流企业资金、信息以及物流三者间的统一。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计算机发展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物流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兴起,这就使得企业物流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由于物流信息越来越要求可以实现标准化与实时化发展,因此就需要对于物流信息进行智能存储,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之下,各种数据库、条形码、电子订单等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物流信息管理中逐渐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企业物流管理朝着网络集成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主流,各大商家对于网络营销也变得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物流管理可以实现网络集成化发展。在物流运输中,所谓的网络集成化就是指物流以及各大运输网店之间的网络化搭建,各大企业依据自身不同的业务往来特点以及销售目标,可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网络形式,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加强物流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3.企业物流管理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由于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为了便于管理,要实现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这样也有助于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在物流体系中,从客户下单,到产品的生产加工,最后通过物流运输到达客户手中,在这中间,各个过程分工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提高物流体系的社会化程度,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物流运输的整体管理。而从技术方面以及管理层面来讲,实现物流管理的标准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运行标准,才可以保证整个环节的运行顺畅、完整,从而提高物流运输的协调性,最终实现物流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4.企业物流管理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越来越注重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从而减少人力劳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在物流企业中,自动化能够显著降低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人力成本以及由于人工操作而出现的失误,同时也能够使得客户对于物流信息的查询变得更加方便省事,有助于实现物流运输信息的透明化。

5.企业物流管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当前的物流管理体系变得越来越高端、智能,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模拟,可以更加真实地预测物流信息,从而为物流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同时随着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也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适应由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物流管理体系变化。

三、当前我国企业物流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业中对于物流管理这一块做的还不太好,需要继续加大重视力度。而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首先就需要具备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提高员工的综合水平。然而,现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多数员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对于物流没有明确的概念意识,很多员工都不熟悉计算机知识,不具备最基础的电脑技能,这样在物流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物流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

我国的很多物流企业对于现代物流仍然没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物流经营中,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统统都会设置仓库、运输车队等一系列完整的物流设备,而在比较小的物流企业中,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设备存在使用不合理现象。在物流管理上,思想比较落后,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无法很好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不能够真正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对于企业运输成本的降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建设所起的作用,在物流管理上,企业领导层仍然愿意采取自营的物流管理方式,缺少与时俱进的精神。

3.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不够合理

在目前的物流企业运营中,多数的企业都不重视对于信息资源的前期规划,同时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计划,这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造成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便捷地传递给客户,使得信息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很难发挥出自身作用,对于现代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由于现在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漏洞,管理水平不高,缺少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甚至有些物流企业对于客户订单信息、物流追踪等都做得不是很到位,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物流企业的信誉度以及服务水平。

4.物流企业相关设备配套比较落伍

在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设备的陈旧落后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物流企业中对于网络设备的运用水平都比较低下,还没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对于计算机的引进与应用工作做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管理上,对于计算机的运用仅限于日常办公方面,而在物流运输、信息资源传递、货物追踪等相关方面比较且缺,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决策方面,信息化的运用非常有限。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方面投入的经费也不够充足,严重影响到了现代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设备显得非常落伍,在无纸化与机电一体化方面尤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亟需物流企业引起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实现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与自动化,让计算机技术真正在物流管理中起作用。

四、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方法

1.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形之下,要想使得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实用性原则,要使得物流信息能够快速便捷的传递给客户;第二、准确性原则,这就要求物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保证始终一致,尽量避免因为人为操作失误而出现的错误情况,使得客户能够得到真实可靠的物流信息;第三,灵活性原则,要保证物流信息可以高效灵活地传递给客户。此外还要保证整个物流管理系统具有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

2.物流企业领导层要转变思维观念

尽管我国的物流管理系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现在我国多数的物流企业对于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无法很好地将计算机技术与物流管理系统相结合。在物流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也仅仅只是注重产品加工生产、财务管理以及产品销售等管理,而对于企业的运行管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做的很不到位。因此,物流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思维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带来的好处。

3.建立起物流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物流运输中,由于会涉及到很多的信息内容,如果单单凭借公司自身的信息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建立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得不同的物流企业都可以从这个平台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信息传输与信息存储。信息传输或者存储过程中都是借助于数据的形式来得以实现的,这些数据资料可以按照标准形式,或者是按照系统固有的形式进行传输。按照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传输能够实现不同类型数据资料之间的通用,便于处理不同的数据,而按照系统固有的形式进行输送可以保证信息资料在传输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论是采取哪种数据输送形式,都要保证物流信息可以更好地实现共享。

4.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实行一体化管理

从产品销售过程来看,生产加工商、企业以及客户之间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对于物流信息管理也应该做到协调一致,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实行一体化管理能够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应该实现产品供应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之间的有机统一,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不同的企业都联系起来,实现计划制定与信息共享,从而共同抵御外来的各种风险。在实行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物流企业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管理理念,对于可能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要能够应对好。

一体化物流管理篇10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群 教材体系 学科基础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2月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6月公布)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3月公布)等物流政策相续出台,物流作为新的专业领域和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关注的热点,因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物流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业务领域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才能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是实现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载体和途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

1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1.1 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专业群的特征是: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在教学上各专业可以利用同一实验或实训设施、设备完成各自实训任务。二是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我国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和分布并不一定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1.2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物流管理专业群,就是由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物流管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可由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6205)、水上运输类(5204)、港口运输类(5206)、经济贸易类(6203)、市场营销类(6204)、计算机类(5901)和电子信息类(5902)的下级子类有关专业进行组合形成。“横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生产物流和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组合形成;“纵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组合形成。究竟采取“纵向”组合还是采取“横向”组合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和物流服务水平等内容来综合决定。

2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学科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建设主要载体和表现方式, 所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专业教材体系建设,需要我们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由于组成物流学科的知识技能要素很多,虽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物流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的物流学科研究缺少对物流学科发展的理论构成、发展条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研究;二是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不是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三是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物流技术,使物流各个功能环节共享总体物流信息,把所有物流功能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物流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物流客户服务。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或全行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具有一定困难,造成各个高校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构建自成体系的物流学科,其优点和不足一样明显,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3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3.1 国内现有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韦克俭等在《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月)一文中,在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提出、内涵和外延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围绕专业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张钦在《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2.2)一文分析了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及注重对内容的研究等对策和建议。周艳军在《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探析》(科学咨询,2006.11)一文中认为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前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一支教材编撰的精品队伍,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物流教育的新时代需求;引进、借鉴国外物流教材的成果和经验,推进物流教育的国际化。杨嘉伟在《高职类企业物流管理模块化教材编写初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三期)一文中认为企业物流管理教材的编写应重点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规模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编写。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定位来合理设置编写内容,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分析与研究,又要防止与社会上短期操作培训相雷同。

3.2 国内现有研究空白

以上有关物流管理群及其专业教材建设的代表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但是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充实。一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导向实施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以岗位技能要求和业务流程为主线的高职物流教育目标体系,以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实用,课程体系规划不合理,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现有教材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没有较好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如许多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点在港口物流管理、交通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连锁物流管理(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而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和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所以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就没有能够把这些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教育给学生。三是没有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岗位群进行教材建设。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不仅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物流信息技术、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和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如冷链物流知识技能、国际物流知识技能、物流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国际商务知识技能、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等,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内容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和特色化,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专业,而这些目标也需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建设为载体来实现。四是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调整。高等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都是为物流行业领域或某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专业物流人才,因而物流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因此高等院校要根据本院校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构建相应的教材体系,才能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提高知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4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框架体系

4.1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一般由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区域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区域产业(链)所需人才结构的层次与内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定位,使专业群的战略规划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实现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产业(链)是为区域经济产业提供相应物流服务的,因此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发展水平、物资流向、货物特性、货运通道和流通方式等内容决定了所需物流服务的岗位群结构和相应知识技能。由物流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条件,可制定相应的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因此,由我国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采用“纵向”组合方式,满足我国现行物流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横向”组合方式重新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某高职院校为例)如表1所示。

性专业目录(试行)》;(2)2011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

4.2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框架体系

(1)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思路:首先引入物流行业标准,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然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论证会,把物流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成熟的经营管理者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实证研究,把经过业务员岗位、业务主管岗位、业务经理岗位等3个阶段完成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类和提炼,校企合作编写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培养知识复合型的适用性人才,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2)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系列: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内容是由专业群的组合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决定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横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内的知识技能的优化与提炼,形成“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纵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优化与提炼,形成“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不管是“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还是“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按照专业群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基本内涵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都可划分为三大类,即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构成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系列、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教材系列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教材系列。三大系列的具体教材内容构架,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由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5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内涵界定、学科基础和建设框架的研究探讨,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并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才能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优化发展,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5.1 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目前我国物流前沿热点和先进物流技术往往通过国家政策形式明文颁布、推动实施和推广应用。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冷链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体系、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物品编码体系、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等。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2011年3月公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城市配送、城际配送、绿色物流、物流模式创新、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其他热点知识技术还有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运营等。以上这些热点物流知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这些物流知识技术纳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相应教材体系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体系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5.2 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对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以通过物流系统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2011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完成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共收集了我国已颁布的现行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601项。按其内容分为基础类标准(包括术语/导则/图形符号与标志)、公用类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专业类标准(包括冷链物流标准/汽车物流标准/医药物流标准/家电物流标准/煤炭物流标准/粮食物流标准/邮政物流标准/出版物物流标准/木材物流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四大部分,在每部分中又按基础性标准、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及管理、物流信息进行分类。随着系列物流标准相续颁布实施,目前现存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内容需要根据最新物流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调整和修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也需要相应改动。只有使用融入系列物流标准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5.3 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1992年之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出现“物流管理专业”。1992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同意,1993年北京工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物流业务过程中,导致物流服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涌现出很多全新的物流服务领域和全新的物流专业技术。原先“物流管理”的专业内涵和发展定位越来越显得模糊,而全新的港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已经申报获准开设或准备申报新建招生的相关物流领域专业学科,其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方面比较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其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和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和适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提高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L芑鹣钅浚罕疚氖枪阄鹘逃蒲А笆晃濉惫婊翁狻侗辈客寰们咧霸盒L厣放谱ㄒ到ㄉ柩芯俊罚ü鸾炭蒲А?010〕8号,2010C203)课题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课题(桂职院[2009]20号,项目编号为092203)交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韦克俭等.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韦克俭.关于物流定义、分类、岗位技能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科研,2006(3):17-20.

[3] 兰必近.北部湾经济区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7(14).

[4] 兰必近.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5] 兰必近.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1.8(8).

[6] 兰必近.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7.

[7] 兰必近.南宁市物流地产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8).

[8] 兰必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发展战略研究.时代金融,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