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9:40:55

一体化经营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1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采用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果尤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1)(2)

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Thecostof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和(3)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经济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

五、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在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通常的做法是同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龙头企业采用契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由于某些农产品,特别是养殖业需要没有间断地得到精心管理,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同雇佣三班工人在24小时轮流值班相比,生产承包给农户除了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费用以外,农户出之于自身利益考虑,在管理上更加细心,减少失败的风险率。然而对于农户来说,采用契约生产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由市场需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借贷到流动资本或生产资料,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龙头企业发展、扩大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而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得到社会平均或以上的收益。在这些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即通过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劳动力支出费用和扩大设备的利用效率来达到目标,因此龙头企业必然会尽可能减少对农户的支付。同样农户加入农业产业一体化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二者的利益是对立的。农户在一体化中获利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同龙头企业的交涉力量,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后者受到农户同龙头企业结合方式制约。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种。(1)契约生产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只能购买龙头企业独家提供的原料,然后按照契约规定的质量、数量以及价格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2)资本融资形式。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农户,由龙头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者龙头企业直接借款给农户,然后农户通过向龙头企业出售产品的方式偿还贷款。(3)流动资本所有形式。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出资生产,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本,农户提供固定资产和管理劳动。(4)部分所有形式。农户除了提供土地以外,其它的生产资料全部由龙头企业负责。(5)完全所有形式。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全部属于龙头企业所有,农户仅仅只提供管理劳动。随着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从(1)向(5)推移,农户在生产中的管理意志决定权力逐渐削弱,同龙头企业交涉的力量也逐步下降,从具有完全意志决定权的独立生产者转化为依赖龙头企业的工薪劳动者。

六、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可是在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时,如果内部和外部条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仍然不可能实现它的预订目标。以下把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必要条件归纳成七点。

(1)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必须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一定距离的范围内。

(2)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管理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的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计划指挥,协调。

(3)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和管理的统一性。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外部市场的信息能够得到准确、迅速地集中、分析和使用。特别是计算机联网。

(4)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每个劳动者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必须明显增加,每个契约农户的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5)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分工。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如农户)中把日常工作和10-20天需要一次的临时性工作分离开。从而使从事后一种工作的专业人员能够在一体化经营体内部的各农场,农户之间循环工作。

(6)技术工作和普通工作分离。在整个一体化经营中只采用极少数的技术人员,指导全部技术工作。

(7)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参加的契约农户之间形成共同、长期利益概

念,同时也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9)

在探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以后,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前面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七、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第一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给鸡蛋和鸡肉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促进养鸡产业朝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的方向发展。新的养鸡技术的开发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在提高养鸡场生产能力的同时,饲养每一羽鸡的固定资本的投资迅速增加。然而,由于消费概念的改变,美国人均鸡蛋的消费量逐渐减少,给养鸡产业中造成很大的压力,竞争更趋激烈。鸡场的平均饲养羽数从1946年的2,209羽增加到1967年的36,999羽。70十年代后期养鸡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寡占化的倾向更趋严重,1982年51家饲养规模在100万羽鸡场的养鸡总数占全美国的57%。80年代初美国排行4位以上鸡场的饲养规模是400万羽,1985年增加到500万羽以上,到90年代它们的规模都超过1,000万羽。养鸡产业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从60年代的17.4%,增加到70年代的35.4%,80年代的48.0%。进入90年代超过了50%,其中在养鸡规模100万羽以上的60个养鸡场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是70%。

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养鸡产业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已经非常广泛了。当时一体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1)内部组织型、(2)契约生产型和(3)共同销售型三种。内部组织型是大规模的养鸡场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鸡蛋和肉鸡加工场,雏鸡的孵化场。契约生产型是以饲料产业为龙头,在掌握加工、孵化部门以后,通过契约生产的形式让农户为其养鸡。共同贩卖型是龙头企业担任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生产的下游部门工作,养鸡场仅从事鸡蛋和肉鸡的生产。龙头企业在产业一体化经营内部的统制力量从(1)式到(3)式逐渐减弱。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的养鸡产业进入垄断阶段。在采用契约生产型和共同销售型一体化经营数量减少的同时,契约农户养鸡也大量地破产。大规模的养鸡场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进一步把一体化从饲料加工扩展的种植农场。在零售业方面为了避免零售商(如超级市场)分享利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连锁商店。九十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为了使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向国外投资和争取世界市场,成为跨国的产业一体化。(10)

八、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日本的养鸡产业直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才开始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商社和农协两个系列。虽然日本进口粮食的关税非常高,但是饲料通过保税工厂进口是免税的,有丰厚的利润。日本的商社由于其复杂的背景,插手饲料的进口业有很长的历史,如三井物产从三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保税工厂,进口饲料、生产配合饲料。六十年代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欧美化的同时,鸡肉和鸡蛋的需求急剧增长,饲料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社为了促销饲料,建立种鸡场(和美国、英国、法国合资)、孵化场、肉鸡处理加工厂、鸡蛋的分等和包装工厂和超级市场。甚至有的商社还把他们的鸡肉、鸡蛋生产同系统内部饭店、旅馆的需求结合起来。另一种商社型的一体化经营是从零售业发起的。这些商社掌握大规模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厂,为了确保鸡肉和鸡蛋的货源,他们建立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商社一般都有自己的大规模的养鸡场。日本的以商社为代表龙头企业同养鸡农户的结合方式是,农户提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如土地、鸡舍以及管理劳动,龙头企业提供饲料、雏鸡。农户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时,商社资本扣除饲料和雏鸡费。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户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农户自我服务性质的组织。它的组织系统包括地区、县和中央三级。业务包括信贷、购买、销售、生产指导和共济。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提高农户的交涉力量,同时通过集中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社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全国农协的购买协会建立配合饲料工厂。其饲料的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销售联合会还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福冈等六大城市建立全国鸡蛋的共同贩卖系统。进入60年代,农协开始涉足种鸡和雏鸡的孵化行业。全国农协贩卖协会和各主要养鸡的大县的农协都建立自己系统内的种鸡场。养鸡农户同农协的关系是,农户购买农协的雏鸡和饲料,再把肉鸡和鸡蛋出售给农协。农协除了在当地出售少量产品外,大部分加工后的成品都通过贩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在农协采用的养鸡业一体化经营中,农户提供土地、鸡舍和劳动力,农协出雏鸡、饲料,农协回收肉鸡时根据农户育肥的成绩支付费用。(11)

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同美国相比有如下的特征,(1)美国的龙头企业是巨大的养鸡资本,而日本是农业部门以外的商业资本,商社对养鸡农户的一体化。(2)美国的饲料由国内生产,龙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伸手到种植农场。而日本使用饲料中有70%以上依靠进口,采用一体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饲料资本为了促销饲料。(3)同美国相比较,日本的养鸡农户受龙头企业的剥削更加严重。美国的龙头企业在向农户贷给雏鸡、饲料和收购的肉鸡和鸡蛋时按预先签订的合同价格,不受以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日本在同样的情况下,龙头企业按收购时的市场价格收购肉鸡和鸡蛋,除了支付饲料、雏鸡款外,龙头企业还要扣除利息和手续费。

九、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经营

韩国的经济自1962年的第一次经济开发计划到80年代末为止,得到高速度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用向美国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经济结构。80年代中期深受国际贸易赤字烦恼的美国在要求韩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同时,强制要求加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韩国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1993年开放新鲜及冷藏鸡肉、1995年开放冷冻鸡肉,并在1997年全面开放了鸡肉的进口贸易。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国内养鸡产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养鸡农户的收入,积极地扶植养鸡产业中的一体化经营。扶植方法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式经济援助,并且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和贩卖合同是给予指导。

韩国的龙头企业的种类繁多,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饭店。

韩国采用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向契约农户提供饲料和雏鸡时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养鸡农户的生产力,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然而、由于鸡肉和鸡蛋在交付时的市场价格往往偏离预先签订的契约合同价格,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相差过份大的时候会造成混乱,例如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有可能毁约,反之,农户也不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因此,政府机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龙头企业和农户合同的执行进行指导、中介和调整。政府直接扶植龙头企业的是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之一。(12)

十、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集中在肉鸡部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泰国的鸡肉已经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以及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

华侨资本的一体化属于国际化的、多角型的综合一体化。它以饲料生产业为核心,把饲料原料生产、肉鸡生产、肉鸡处理、出口结合在一起。华侨资本通过商(一般也是华侨)把玉米的种子、肥料以及生活费用贷给种植农户,到了收割季节,农户用玉米清算这些费用。华侨资本拥有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种鸡的饲养在直营的养鸡场中进行。商品鸡由直属孵化场孵化后,一半供契约生产使用,另一半通过市场出售。龙头企业同农户契约生产有四种方式,(1)贷给农户雏鸡和饲料,(2)把所有的流动资本,包括生活费用都贷给农户,(3)农户仅提供土地,其它的包括养鸡设备都由龙头企业提供,(4)龙头企业把鸡舍都建设起来,农户仅仅是住在里面管理。在龙头企业加工厂内处理的肉鸡中契约生产约占50%,其余的则通过市场购买取得。采用这种方式目的是避免由于肉鸡市场价格的起伏所造成的风险。泰国的肉鸡加工业都集中在曼谷市周围的60公里以内,距离曼谷港只有1-2小时的路程。龙头企业在港口拥有巨大的冷库,以便随时出口。龙头企业把肉鸡处理场集中在曼谷市的另一个原因是,肉鸡出口的部位仅仅是带骨鸡腿和胸脯肉,鸡的其余部分和内脏可以在该市内销售。

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是以肉鸡处理场为起点,前向型的产业一体化,而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却是后向型的。泰国和华侨资本同日本资本结合的目的是,泰国肉鸡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同日本的食品流通、零售业的结合可以密切的掌握日本市场需求的动向、减少风险。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特征是(1)以出口为主要目标,因此,他们的饲养和加工都集中在港口城市的周围,(2)龙头企业都从养鸡业外部,如饲料、加工处理、出口业向养鸡农户进行前向型或后向型的一体化,(3)龙头企业的加工处理部门,除了使用一体化内部的肉鸡外还从市场购入50%的肉鸡,表明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割断同市场之间的联系,属于松散型的一体化,(4)龙头企业除了生产资料以外,还把生活资料都借贷给农户,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特别严重,(5)国外资本和华侨以及泰国资本的结合,垄断了鸡肉的出口业务。(13)

十一、结论和几点看法

本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营的角度讨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龙头企业获取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有两种途径,或者是通过市场购买,或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包括契约生产),分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交易费用必然增加。龙头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的利益同契约生产农户的利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龙头企业为了增加竞争能力必须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规律行事,因此农户能够在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根据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经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决于农户的交涉能力,也即是说,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越低,其交涉力量就越大。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采用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和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如果不具备这些内部和外部条件,龙头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因此,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取得人们所预想的结果。诚然政府的指导,以及通过制定法规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

(2)王化兴《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3)“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4)胡定寰《中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构造》,“农业、食品经济研究”,日本中部农业经济学会,第42卷第1号,1995年。

(5)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鸡蛋生产的发展过程》,“农业市场研究”,日本农业市场经济学会,第4卷第1号,1995年(日文)。

(6)F.H.Knight,“Risk,UncertaintyandProfit”NewYork:Harper&Row,1965.

(7)R.H.Coase,“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November1937,p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p.386-405.

(8)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农村经济观察”,1997年第6期。

(9)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构造特色》,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发展的理论”,养贤堂,1973年。

(10)胡定寰《国际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11)吉田六顺《日本养鸡的发展阶段》,“日本家禽学会志”第10卷6号,1973年。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2

1.1外部环境变化加速企业转型经济新常态下,投资驱动被创新驱动取代,水泥行业成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从大的行业环境来看,粗放式放量增长期已经结束,从2010年开始,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增速逐渐放缓。淘汰落后产能速度加快,实际淘汰量屡创新高。供给侧改革要求水泥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增加高效供给,减少低效供给。水泥行业步入一轮重组整合、洗牌加速、强弱分化加快的竞争时代,水泥行业面临更高层次、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在行业骨干企业中,延伸产业链,实施一体化经营,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生存竞争中胜出,正是国有骨干水泥企业在新常态下,落实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为留下“青山绿水”“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得到逐步深入的贯彻落实。从国家环保部到地方环保部门纷纷出台了更高的排放标准,区域性环保(大气污染防治)治理措施也不断出台,节能减排、协同停窑已经成为行业常态。尽管水泥行业是严重依赖石灰石矿山的行业,但是水泥行业也可以是各类固废、危废、垃圾等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大户。因此,水泥企业应本着绿色和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水泥企业依据自身条件,延伸产业链,重新构建经营模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可成为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1.2内部困境迫使企业转变经营思路青州中联受制于矿山石灰石品位较差等综合因素,水泥、熟料生产成本偏高,变相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作为国有企业,其经营思路陈旧,始终以单纯制造业的姿态自居,活力日益减退,急需新的经营思路来打破死水状态。从地区行业形势来看,青州中联地处山东省中部,临近水泥企业集中地—淄博,且位于山水等主要竞争对手的核心区域内,区域内产能严重过剩,水泥产能4350万吨,实际市场年需求1720万吨。自2013年以来,受淄博地区低价水泥冲击,公司核心利润区—青州地区主要商砼客户严重流失,行业竞争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经营模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水泥、商混、骨料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

2.1何为“一体化”经营模式经济学上,企业的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沿产业链占据若干业务环节的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这种经营模式是指企业建立以纵向为主的产业链,最终达到增强各环节利润,强化市场话语权的目的。2.2中国联合水泥产业链发展组合情况从国外大型水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水泥产量排行世界前几名的水泥企业都是水泥、骨料、商混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日本的水泥企业,在水泥窑余热发电、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堪称典范,也属产业链一体化的延伸。近年来,中国联合水泥借鉴国外大型水泥企业发展经验,以“全球优秀的水泥和混凝土服务商”为愿景,在“做强水泥、做优商混、做大骨料、做好综合利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审时度势,精准施策,构建并不断扩大全产能产业链竞争优势,以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过去几年,通过新建和并购不断扩大其水泥产能规模,巩固了中国联合水泥在核心市场的水泥业务地位,同时在这些市场发展骨料及商混业务。不同产品是密切相关的,在大多数市场中,中国联合水泥的水泥和骨料产品用于制造商混。中国联合水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可靠产品和最好的服务,在水泥、骨料及商混业务经营层面,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近两年来,中国联合水泥在不同的市场,致力于产业链的协同和纵向一体化发展。在有些地区将商混站和骨料线建设在水泥厂区内,以实现交付灵活性,充分优化产能利用率,大幅降低运营成本。2.3青州中联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创新构建及实施青州中联是中国联合水泥最早一批将商混站建设在水泥熟料基地的企业,自2014年6月商混站建成以来,开始探索实行“一体化”经营之道。2016年5月,骨料线建成之后,成功地构建形成了一条“熟料—水泥—骨料—商混”产业链,同时也探索出了适用于自身的“一体化”经营模式。2.3.1初级阶段:为企业寻找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及新的利润增长点2014年4月份,从兄弟企业搬迁两条180商混生产线,配备管理人员,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快速办理了商混资质证书,正式涉足商混终端市场,开始向产业下游延伸,以期实现产业链的无缝隙覆盖。加强产品在核心市场区域内的影响力,实现效益增长。这一阶段,正处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带来的水泥行业重新洗牌的阵痛期,公司主营业务水泥销售压力巨大,需求乏力再加上市场价格的一跌再跌,让企业运营压力倍增。迫于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公司根据战略层面的考量,希望通过丰富自身产品结构,为企业寻找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加自我消化产品的能力,也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以商混在区域市场内的覆盖撬动核心水泥市场,反推公司主营业务水泥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一阶段,公司着重加强了宣传攻势,印制了商混业务宣传单,大量走访工程项目部、房地产开发商,借助中联大品牌质量稳定、标准高的产品优势,结合长期以来为商砼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经验,迅速取得了市场客户的信任与支持,利用较短时间就正式进入了商砼市场,仅第一年就开发运作了重点客户20家,在青州商砼市场打响了中联混凝土品牌,并获得广泛的好评,为下一步的市场扩展打下良好基础。2.3.2协调阶段:完善产业链,提升内部各业务板块协调发展公司于2016年5月份,调整工作思路,明确了商混业务板块的核心地位。将商混业务重新定位为企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人员、技术上予以充分支持,成立专业营销团队,实行商混水泥一体化营销,而不再作为单纯的市场撬动工具,在营销策略上也更为积极主动。在2016年5月份,公司新建骨料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借助自身矿山资源(主要以废石料为主)生产商混骨料,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采用自供骨料降低商混成本约30元/方。通过充分发挥品牌和成本优势,商混销量从6月份开始提升至2万方/月,取得转折性突破。2016年底商混销量20万方,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这一阶段,公司有了比较明确的产业链布局或布局规划,战略目标是内部各业务板块的协调发展、不去追求单个板块利润的提升,而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效益的提升。在管理与组织结构设置上,将水泥、熟料、骨料与商混一体化管理,而不是作为独立的板块分开管理。在产品竞争力层面,与商混产品方面,注重技术、专业及创新,并能够通过这些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盈利的目的。尤其是骨料投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与原有自产水泥的成本优势相叠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再提高,在市场区域内话语权显著增强。随着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青州中联商混市场也从小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市政工程,向全国性的重点工程转移,积极参与市场范围的国家重点项目招投标,通过招投标一是签约订单,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2016年青州中联积极参与招投并中标国家、省市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其中济青高铁4万方,济青高速5万方,弘润石化储油罐6万方,普利斯花园5万方,通过这项较大工程的运作,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同时在向大型工程提供供货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公司生产组织、运输调度、技术服务等环节的综合能力,锻炼了整个生产经营团队,市场角色也由参与者逐步提升为市场的领导者。2.3.3完成阶段:生产者向服务者角色转换企业在产业链协调运营上已经较为成熟和稳定,依托于大数据分析,着力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终端客户的稳定性,为终端客户进行量身定制建筑材料产品。这一阶段,公司已经成为基础建材产品打包提供者,而非单一产品的制造者,水泥与商混两个主要产品的一体化协同销售既实现了产品市场的全覆盖,也为客户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而实现生产者向服务者的转型。当前,青州中联已建成了“熟料-水泥-商混-骨料”的全能产业链,正逐步完成角色转换,实现转型升级。2.3.4提升阶段:做实一体化经营,放大全能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范围目前,青州中联产业链已基本建全,商混年生产能力150万方,熟料370万吨,水泥200万吨,骨料200万吨的生产规模,另外,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每年消耗80万吨固废,为充分利用废气热源配备了21MW水泥窑余热发电,年消纳20吨危废处置项目正在筹备过程中。下一步,将产业链优势扩大到青州中联其他核心市场区域,推进青州中联“一核两翼”型市场布局的开发,在青州中联周边核心区域市场可实现完整的全能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立足完善的产业链条,纵向实现两端延伸,上游向骨料(废石综合利用);中间向发电、固废及危废协同处置利用方向延伸;下游水泥向商混及制品延伸;下游商混市场向其他市、县、区域市场扩展,放大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范围,做实一体化经营,扩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这一升级过程中,青州中联将充分利用国家供给侧改革、环保政策对水泥行业的深刻影响,充分发挥产业链一体化的经营优势,经营重心进一步向产品终端倾斜,成为高品质、高标准的建材产品优质服务商。

3青州中联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应用效果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3

抚顺石化公司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以油气业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由于石油天然气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集团内各子公司产品相同程度高,长期以来集团公司对大宗油气产品实行集中销售的管控模式,即各子公司生产的产品由地区专业销售公司统一销售,生产企业没有自主销售权。但随着炼化产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的统一销售模式在具有其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小品种和特殊化工产品领域,统一销售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更是丧失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生产企业创效压力增大,亟需转变当前的销售管控模式。

2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内涵和创新点

抚顺石化公司通过深入分析统销经营模式对小品种和特殊化工产品的制约因素,主动转变经营理念,采取重排业务架构、科学合理授权,简化冗余控制等措施,全面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由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经营方式的转变,销售业务的理念从运销向营销转变,企业工作重点由只着眼于生产过程转变为着眼全局和实现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使供求关系实现了最佳契合、无缝链接,在市场渠道建设、客户管理、产品定价、运输保障、售后服务等方面更加规范合理,促进了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整体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

3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做法

抚顺石化公司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合洗厂、催化剂厂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意见》”,取消原有统销模式下公司营销调运部负责该项营销业务的工作范畴,在合洗厂和催化剂厂组建营销中心和物资采购中心,配备采购、销售等专业人员,并针对各自产品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市场营销和物资采购工作。

3.1生产经营计划管理。公司在推行产销一体化模式过程中坚持从强化产销衔接管理入手,突出计划管理的龙头作用。合洗厂和催化剂厂分别设置了主责部门———企划部,全面负责生产作业计划制定、下达工作。

3.2物资采购管理。按照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中规定的产销一体化单位的采购权限,重新组织梳理物资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材料物资质量管理、材料物资出入库、库存盘点等物资管理产销一体化流程。

3.3产品销售管理。按照公司产销一体化相关制度要求,针对直属单位营销中心机构设置和产品销售特点,梳理出销售计划制定、销售计划调整、销售价格、销售合同、销售信息、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投诉管理、产成品出入库等9个营销管理产销一体化流程,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经营行为受控、合规。

3.4应收账款管理。明确直属单位的营销中心是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责部门,建立健全往来账户结算、核查、清理相应流程,对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要逐笔查实原因,分清责任,责成有关人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制定具体催收、支付计划,责任到人。同时,将销售收入和销售收现同时纳入考核,适当增加收现指标所占权重,并将其作为月奖最终考核指标,使销售人员对赊销手段的利用、赊销对象的选择都极为慎重,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也极为重视,有效杜绝重销售、轻收现的倾向。

4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取得的管理效果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4

1.新疆煤炭企业发展模式不适应生态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13年9月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煤炭消费总量目标,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目前这一比例在70%左右。“控煤治污”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大政策因素。同时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新疆大部分煤炭企业现行经营模式虽然从表面看符合一体化的要求,但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一体化的最佳效果,专业子公司通常只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很少从宏观层面优化配置资源,造成优质资源低质利用,稀缺资源低效利用,在高热值煤炭外送、黑山优质煤利用方向、有限水资源分配等方面难以形成最佳方案,不利于煤炭资源的生态开发,可持续发展。2.新疆煤炭企业专业化优势不能体现。专业化的优势在于形成规模效应,通常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市场环境较为完善,二是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盈利能力大,风险低,易于形成规模经济,三是资源专有性较强,企业创新能力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疆煤炭实施专业化模式,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一是本地市场有限,煤炭大规模开发的市场动力严重不足。二是外送通道和水资源约束,短期内煤炭大规模输出与转化的条件不具备,开展专业化运作的手段与方式受刚性条件制约,成效不明显。三是新疆远离区外主要煤炭消费市场,即使输送瓶颈解除,但由于煤炭输送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不可能实施无限制的规模扩张。四是煤炭开发利用的资源专有化程度不高,极易被模仿,专业化经营的超额利润难以形成。3.新疆煤炭企业现存经营模式不适应新疆煤炭开发的大环境。新疆是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中具有特殊使命。但是新疆区域内的煤炭企业大部分都对新疆特殊的历史、宗教等矛盾问题不能准确掌握,不能对突发事件更能够准确预判、妥善处理,甚至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新疆能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制约较为明显,这一发展方式难以在稀缺资源争夺上形成合力。

二、审时度势优化经营模式促发展

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经济运行不容乐观,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持续负增长。新疆煤炭企业必然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就此,新疆煤炭企业必须优化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得以浴火重生。面对当前的困境,新疆煤炭企业就着有利于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原则;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原则;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审时度势优化经营模式,设计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才能使企业蓄势积能丰羽翼,强体固基再扬帆。1.强化煤炭产业在企业中基础地位。煤炭产业是新疆煤炭企业发展的基础,煤基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用煤炭产业催生煤炭深加工产业,用煤炭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带动煤炭产业。根据国家对新疆能源发展的规划,新疆将建设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和什托洛盖五大煤炭基地。吐哈区以疆煤外运为主;准东区以就地转化为主,;伊犁区和和什托洛盖区以支撑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为主,;库拜区以满足周边地区用煤需求为主。2.促进煤电、煤化工联合发展使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升级。随着能源技术的创新和结构的调整,多元化、大型化、集约化的煤炭企业将是未来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在新疆主要矿区建设大型坑口煤电、煤化工基地,推动煤电、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大规模工程项目。从而提高新疆煤炭利用效率,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因此新疆将在准东、哈密和伊犁等地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在伊犁和准东地区集中规划建设以煤制天然气为主的煤炭深加工综合示范区。3.完善一体化经营的支持配套措施。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做支持。新疆煤炭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转型,相对应的对配套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资源转化必须依靠调水工程,而调水工程又难以兼顾每个矿区,因此只能在靠近调水工程的某个区域集中发展高耗水的煤化工项目,矿区的煤炭必须通过铁路运送到化工园区,通过管道输送到国家干线管网,由此,新疆煤炭企业进行煤电、煤化联合发展实际上是包括煤炭开采、调水工程、煤化工程、铁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煤水化路综合开发工程,缺少任一环节,都难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因此统筹参与调水工程建设,为煤化工项目规模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以及以服务煤矿生产外运为目标,完善矿区支线铁路,确保煤矿、煤化工项目正常生产和外运,参与准东、吐哈矿区内国家干线铁路的建设将是新疆煤炭企业首要的任务。

三、结语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5

千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国家AAAA级旅游区。多年来,千山风景区以“打造东北名山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风景质量和文明服务水平为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景区的体制结构来看,千山风景区属于公有制,虽然开展休闲旅游,但以保护和科研为主。因此,对于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进而会导致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

从景区的治理手段来看,千山风景区采用的是非企业化的依靠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在1979年,成立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区级行政管理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负责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

从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经营效益很不理想,造成了资源的限制与浪费。而且主要靠鞍山市政府其宣传促销进行投稿,使得景区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加大。

从景区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也采取了商业化经营方式,千山风景区内部区域从事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化活动。另外也开始大胆的运用一些一体化经营模式。如有自己的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线路和千山温泉度假区等等,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发展度、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2千山风景区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千山风景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些问题:

2.1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

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设立千山风景区管委会间接导致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2.2景区融资渠道狭窄

景区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资金是旅游景区开发所面临的重大瓶颈。景区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完全靠自筹自支,因此,景区的管理机构内部保护部门和开发部门常常会发生矛盾,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景区举步惟艰,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

2.3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仅从温泉旅游区域来看,旅游项目单一,只集中于游泳、卡拉OK、打麻将、打扑克等活动,品位不高,只吸引了一些本地的单位团体和小集体散客。其旅游活动组织没能与千山景区协调一致,发挥出应有的区域分工作用。

2.4景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普遍存在

千山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千山风景区柏油路贯穿了整个景区不仅带来汽车尾气、噪音的污染,还破坏了景观;修建了破坏景观的索道;风景区内的电线横七竖八破坏景观,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很大。由于资源保护意识差,餐饮、酒店的排污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生态环境景区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个别景区严重超容量接待游客等等。

3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3.1突破传统景区发展思维,实现一体化经营理念创新

传统的旅游景区发展思维受到保护观念的束缚,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放不开,没有形成大规模、大动作和大项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选择一个合适的景区治理模式,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保护又有利于发展的景区管理体制,创造一个富于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景区经营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体化经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模式。

3.2建立“大千山”旅游集团,实行总体控制、有序经营,平衡一体化各主体利益

千山风景区可以采取以“大千山”旅游集团独家经营为主导,以多家涉旅企业经营为辅助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控制主要接待设施和高利润部分,放开次要设施和低利润部份,根据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以确保景区的健康发展,并满足景区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样千山风景区可以有能力对放开部分实施控制,对一体化的目标景区或涉旅企业进行约束,并纳入到有序经营的统一轨道上来。

3.3整合旅游资源

千山的开发和宣传必须打破封闭的地域界限,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完全可以说游千山、看本溪水洞、看沈阳故宫、看吉林雾凇、看哈尔滨冰灯。只有这样,才能使千山的旅游同全省、全国联网,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3.4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横向一体化

千山风景区可以与周边的玉佛苑景区、千山温泉度假区、周边的农家院、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活动区域充分展开合作。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提高、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合作——竞争”模式中共创“双赢”。

3.5避免盲目拉长战线,慎重发展纵向一体化

旅游景区纵向一体化是将原来的市场买卖关系内化为景区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虽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景区企业的组织管理、协调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而且随着一体化景区规模的扩大这一费用也会越来越高,以至于使一体化景区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行为彻底失败。千山风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盲目的发展纵向一体化,采取稳妥的手段逐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成洪波.我国旅游景区一体化经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5.

[2]申思.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的可实现模式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2004,44(4):49-52.

[3]丁晨.浅析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趋势[J].经济师,2003,(2):46-47.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6

【关键词】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旅游产品的主体部分,又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旅游消费面的吸引中心和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旅游业和旅游服务都依附于旅游景区的存在而存在。但是,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现阶段却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景区如何联合周边相邻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利用景区以外的有利资源为我所用,以提高景区竞争力,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扩大景区品牌知名度,锁定大量忠诚顾客,形成有效规模,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一体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思路。旅游景区一体化是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将通过旅游外部市场交易所进行的旅游交易内部化的问题。千山风景区如何运用旅游景区一体化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拟将对此进行探讨。

1千山风景区的发展概况

千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国家AAAA级旅游区。多年来,千山风景区以“打造东北名山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风景质量和文明服务水平为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景区的体制结构来看,千山风景区属于公有制,虽然开展休闲旅游,但以保护和科研为主。因此,对于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进而会导致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

从景区的治理手段来看,千山风景区采用的是非企业化的依靠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在1979年,成立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区级行政管理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负责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

从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经营效益很不理想,造成了资源的限制与浪费。而且主要靠鞍山市政府其宣传促销进行投稿,使得景区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加大。

从景区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也采取了商业化经营方式,千山风景区内部区域从事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化活动。另外也开始大胆的运用一些一体化经营模式。如有自己的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线路和千山温泉度假区等等,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发展度、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2千山风景区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千山风景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些问题:

2.1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

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设立千山风景区管委会间接导致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2.2景区融资渠道狭窄

景区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资金是旅游景区开发所面临的重大瓶颈。景区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完全靠自筹自支,因此,景区的管理机构内部保护部门和开发部门常常会发生矛盾,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景区举步惟艰,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

2.3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仅从温泉旅游区域来看,旅游项目单一,只集中于游泳、卡拉OK、打麻将、打扑克等活动,品位不高,只吸引了一些本地的单位团体和小集体散客。其旅游活动组织没能与千山景区协调一致,发挥出应有的区域分工作用。

2.4景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普遍存在

千山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千山风景区柏油路贯穿了整个景区不仅带来汽车尾气、噪音的污染,还破坏了景观;修建了破坏景观的索道;风景区内的电线横七竖八破坏景观,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很大。由于资源保护意识差,餐饮、酒店的排污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生态环境景区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个别景区严重超容量接待游客等等。

3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3.1突破传统景区发展思维,实现一体化经营理念创新

传统的旅游景区发展思维受到保护观念的束缚,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放不开,没有形成大规模、大动作和大项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选择一个合适的景区治理模式,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保护又有利于发展的景区管理体制,创造一个富于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景区经营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体化经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模式。

3.2建立“大千山”旅游集团,实行总体控制、有序经营,平衡一体化各主体利益

千山风景区可以采取以“大千山”旅游集团独家经营为主导,以多家涉旅企业经营为辅助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控制主要接待设施和高利润部分,放开次要设施和低利润部份,根据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以确保景区的健康发展,并满足景区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样千山风景区可以有能力对放开部分实施控制,对一体化的目标景区或涉旅企业进行约束,并纳入到有序经营的统一轨道上来。

3.3整合旅游资源

千山的开发和宣传必须打破封闭的地域界限,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完全可以说游千山、看本溪水洞、看沈阳故宫、看吉林雾凇、看哈尔滨冰灯。只有这样,才能使千山的旅游同全省、全国联网,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3.4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横向一体化

千山风景区可以与周边的玉佛苑景区、千山温泉度假区、周边的农家院、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活动区域充分展开合作。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提高、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合作——竞争”模式中共创“双赢”。

3.5避免盲目拉长战线,慎重发展纵向一体化

旅游景区纵向一体化是将原来的市场买卖关系内化为景区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虽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景区企业的组织管理、协调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而且随着一体化景区规模的扩大这一费用也会越来越高,以至于使一体化景区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行为彻底失败。千山风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盲目的发展纵向一体化,采取稳妥的手段逐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成洪波.我国旅游景区一体化经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5.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7

一、培育龙头,实施骨干带动战略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来,我们抓住机遇,立足实际,加大投入,大力兴办食品加工龙头企业。2003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20家,过亿元的7家,过10亿元的2家,食品加工业的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利税均占市乡村三级工业的50%以上。

一是,聚集资金,加大食品加工业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股份制企业,先后兴建了龙大、宏富、恒润等股份制食品加工企业142个。

二是,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采取筑巢引凤、以外引外等形式,先后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兴办三资企业130家,提高了企业装备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拓宽了国际市场渠道。龙大集团先后引进外资2300万美元,兴办了11个合资合作项目,2003年企业销售收入16.01亿元,利税10016万元,出口创汇达到8372万美元。

三是,重组资产,加快膨胀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购买、租赁等形式,加快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资金向优势产品集中。先后有7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被龙大、吉龙、鲁花、天府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兼并、租赁,累计盘活资产15亿元。

四是,建设园区,形成聚集效应。投资近亿元,在经济开发区专门规划建设了食品工业园,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进园组团发展,目前已有龙大、天府、吉龙、北海等多个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进驻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预计到“十五”末,食品工业园可引进项目100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65亿元。

二、发展基地,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总体规划,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思路,大力组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先后建起了3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年产90万吨;发展了年出栏2200万只肉食鸡和42万头生猪,存栏1000万只蛋鸡和1.8万头奶牛的畜牧生产基地,培育了200个养殖专业村,400个养殖小区,全市肉蛋奶总量25万吨;建起了40万亩的果品生产基地,年产优质果品40多万吨。同时,采取企业、农户联动的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加工出口原料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三、开拓市场,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市场开拓是加快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以外向型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实现市场多元化为目标,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一是多种形式拓市场。依靠三资企业有进出口经营权和海外销售网络的优势,带动其它加工企业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引导没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与三资企业和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建立业务关系,利用他们的渠道出口产品。据统计,目前全市与省内外的外贸经营单位有供货关系的企业已发展到54家,每年通过它们出口的产品达到3万多吨。

二是开发产品抢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加快膨胀高附加值的蔬菜制品、肉制品、奶制品、果汁饮料等产品,大力提高调理食品、FD食品、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规模化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已形成10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多样化产品格局。

三是争创品牌占市场。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引导食品加工企业争创自己的品牌,并逐步由塑造产品品牌向塑造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转变。近几年,我市食品加工企业用于广告宣传的费用累计达5亿多元,先后培育起1个全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不少企业还在国外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四是瞄准欧美扩市场。为改变单一的市场结构,我们一方面不断巩固在日、韩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重新调整市场开发策略,面向欧美市场,挖掘市场潜力。2003年,出口到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食品达到8000多吨,创汇近2000万美元。

今后几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强化市场开拓,努力把大企业做强、中企业做大、小企业做精,进一步丰富完善食品工业体系,力争到“十五”末,全市年加工各类食品总量达到180万吨,其中出口50万吨,出口创汇4亿美元,实现国内销售收入80亿元,力争把莱阳建成国际的“大厨房”和亚洲的“菜篮子”。具体要做到“三个升级”、“三个转变”、“三个拓展”:

(一)实现“三个升级”。一是企业规模升级。以龙大、鲁花、天府、春雪、北海等企业为依托,全力膨胀龙头企业规模。到2005年,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个,过10亿元的企业3个,过亿元的企业20个。二是企业技术升级。加大集团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提档。重点在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藏等环节,全面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设备。在加工环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发展有机食品;引进国外先进检测设备,建设高标准食品检测中心,提高检测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三是企业素质升级。重点培养一支创新意识强、驾驭市场能力强、事业心强、整体素质高的管理队伍,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后劲、积蓄力量。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8

【关键词】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旅游产品的主体部分,又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旅游消费面的吸引中心和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旅游业和旅游服务都依附于旅游景区的存在而存在。但是,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现阶段却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景区如何联合周边相邻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利用景区以外的有利资源为我所用,以提高景区竞争力,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扩大景区品牌知名度,锁定大量忠诚顾客,形成有效规模,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一体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思路。旅游景区一体化是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将通过旅游外部市场交易所进行的旅游交易内部化的问题。千山风景区如何运用旅游景区一体化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拟将对此进行探讨。

1千山风景区的发展概况

千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国家AAAA级旅游区。多年来,千山风景区以“打造东北名山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风景质量和文明服务水平为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景区的体制结构来看,千山风景区属于公有制,虽然开展休闲旅游,但以保护和科研为主。因此,对于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进而会导致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

从景区的治理手段来看,千山风景区采用的是非企业化的依靠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在1979年,成立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区级行政管理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负责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

从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经营效益很不理想,造成了资源的限制与浪费。而且主要靠鞍山市政府其宣传促销进行投稿,使得景区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加大。

从景区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也采取了商业化经营方式,千山风景区内部区域从事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化活动。另外也开始大胆的运用一些一体化经营模式。如有自己的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线路和千山温泉度假区等等,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发展度、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2千山风景区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千山风景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些问题:

2.1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

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设立千山风景区管委会间接导致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2.2景区融资渠道狭窄

景区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资金是旅游景区开发所面临的重大瓶颈。景区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完全靠自筹自支,因此,景区的管理机构内部保护部门和开发部门常常会发生矛盾,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景区举步惟艰,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

2.3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仅从温泉旅游区域来看,旅游项目单一,只集中于游泳、卡拉OK、打麻将、打扑克等活动,品位不高,只吸引了一些本地的单位团体和小集体散客。其旅游活动组织没能与千山景区协调一致,发挥出应有的区域分工作用。

2.4景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普遍存在

千山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千山风景区柏油路贯穿了整个景区不仅带来汽车尾气、噪音的污染,还破坏了景观;修建了破坏景观的索道;风景区内的电线横七竖八破坏景观,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很大。由于资源保护意识差,餐饮、酒店的排污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生态环境景区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个别景区严重超容量接待游客等等。

3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3.1突破传统景区发展思维,实现一体化经营理念创新

传统的旅游景区发展思维受到保护观念的束缚,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放不开,没有形成大规模、大动作和大项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选择一个合适的景区治理模式,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保护又有利于发展的景区管理体制,创造一个富于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景区经营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体化经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模式。

3.2建立“大千山”旅游集团,实行总体控制、有序经营,平衡一体化各主体利益

千山风景区可以采取以“大千山”旅游集团独家经营为主导,以多家涉旅企业经营为辅助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控制主要接待设施和高利润部分,放开次要设施和低利润部份,根据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以确保景区的健康发展,并满足景区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样千山风景区可以有能力对放开部分实施控制,对一体化的目标景区或涉旅企业进行约束,并纳入到有序经营的统一轨道上来。

3.3整合旅游资源

千山的开发和宣传必须打破封闭的地域界限,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完全可以说游千山、看本溪水洞、看沈阳故宫、看吉林雾凇、看哈尔滨冰灯。只有这样,才能使千山的旅游同全省、全国联网,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3.4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横向一体化

千山风景区可以与周边的玉佛苑景区、千山温泉度假区、周边的农家院、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活动区域充分展开合作。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提高、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合作——竞争”模式中共创“双赢”。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9

城乡客运一体化不仅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理顺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规范城乡客运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的客运竞争环境、保障城乡客运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必然选择。但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在这方面,省社旗县早在年就探索出了一条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成功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年,由于当时社旗县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参与农村客运经营的车辆多、车型杂、车况差、档次低、服务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经营者之间恶意竞争,争客源、抢线路、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农村客运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彻底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体制,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经营。经过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种成熟的、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

如今,当你走在省社旗县的乡村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新农巴士”——城乡公交车,在绿树掩映的村镇之间忙碌地穿梭着,它们就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盎然生机和活力。目前,社旗县已开通23条城乡公交客运班线,投入营运客车143辆,日发班次586个。从6:30—18:30每隔10—15分钟就有一趟班车。农民群众从家门口乘车可直达县城,中途不用换乘。现在无论你走进哪个村庄随便问一位农民朋友,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和你说,自从“新农巴士”开到村口以后,进城既方便又省时,票价也比以前便宜不少。

社旗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省、南阳市多家媒体的关注,省、南阳市的电视台和报纸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也吸引了外地许多县市有关部门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是政府主导,城乡统筹规划,“路、站、运”协调发展。社旗县委、县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客运的建设和发展。在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时,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客运站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保证路通、车通、站成。

二是大胆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社旗县在省率先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体制,将城乡客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成立了两家客运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对开通的城乡客运线路实行“十统一”:即统一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统一进站、统一调度、统一排班、统一价格标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在车身上统一喷涂“新农巴士”标志和宣传标语,采取公交式运营。这一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开创省农村客运改革之先河,也走在了全国农村客运改革的前列。

三是优化运力结构,合理布局线路。该县始终坚持实用、方便、经济、安全的原则,积极引导客运经营者尽量选择适合在农村公路上行驶,且价格低、能耗小、效率高的车型,对车况差、能耗高、安全性低的车辆强制其退出客运市场。在审批客运线路时,本着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延伸线路、冷热结合、捆绑经营的办法,合理布局班线,另一方面对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差、客源分散、经济效益低的线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农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

四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坚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安全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并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创文明班线、文明客车、文明司机等活动,增强从业人员的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和法规意识。

五是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农村客运点多、线长、面广,在监督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但是社旗县运管所,克服种种困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坚决打击农用三轮车、四轮车、摩托车、微型小客车非法参运现象,并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不断优化农村客运环境。

由社旗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

一、推进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打破多头管理、政令不统一、利益分割的不利局面,建立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新体制。近年来,虽然各地交通部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依然存在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不统一,相互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客运场站资源不能共享,税费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给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不断优化整合交通资源,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从而确保城乡客运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发展。

二、推进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均衡协调发展。在审批线路时,交通主管部门必须进行实地考查,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扩张运力。对农村的支线、冷线,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提高道路运输经营者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保证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一体化经营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完全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为农业构建坚实的科技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农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同业农民之间还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俱乐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经验。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是荷兰农业具有高竞争力的基石所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5)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这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条件。荷兰有着强大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都形成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主要的不足

1.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中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单位。

3.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培养青年农民。

4.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在这种产业机制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从属地位,农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服从于企业需求量的大小,农业的主体根本谈不上和需求方进行讨价还价的保护机制。

三、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1.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4%~5%,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

3.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市场占有量和发育程度还不够,而且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

4.培养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高农民素质。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